羊:中華文化的符號

羊:中華文化的符號

    綿羊

    山羊

    亞伯拉罕的祭獻

    羌族村莊里的羊圖騰

    林山

    羊年馬上就要到了。

    羊是可愛的、溫順的動物,作為被人類馴養的「六畜」之一,它同樣為人類的生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而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種種豐富複雜的含義,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不光是龍文化、虎文化,也是羊文化……

    羊是一個大家族

    在「六畜」之中,羊是作為同一種動物而被列入的。但實際上,人們馴養的羊,分為綿羊和山羊兩種。

    綿羊與山羊雖然同稱為羊,但它們是同科而不同屬的動物,彼此存在明顯的差異。有人說,它們的差異或者就像牛與水牛那樣的明顯。

    綿羊有27對染色體,山羊有30對染色體。由於染色體數量不同,一般情況下它們之間是無法配對繁殖的。

    綿羊和山羊在外形、解剖結構、生理、生活習慣上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也有許多不同之處。綿羊與山羊都具有較強的合群性,但綿羊較之山羊的合群性更強,不論在什麼環境下均採取集體行動的方式。綿羊屬於沉靜型,性情溫馴,反應遲鈍,懦弱膽小,行動緩慢,不擅長攀登高山陡坡,喜歡在平緩地帶採食低草。山羊屬於活潑型,反應靈敏,行動敏捷,活潑好動,喜歡登高。一般綿羊不能攀登的陡坡和懸崖,山羊可以行動自如。小山羊常有前肢騰空、軀體直立、跳躍、嬉戲等動作。

    山羊耐高溫的能力比綿羊強,耐寒冷的能力卻比綿羊弱。山羊耐口渴的能力也比綿羊強,即使處在半飢餓狀態下仍能生長和繁殖。山羊易於領會人的意圖,容易訓練調教,所以有經驗的牧羊人在綿羊、山羊混群放牧時,常選擇山羊作為「頭羊」帶領羊群行進。

    還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山羊叫聲響亮,綿羊叫聲低柔;山羊叫聲為Maa……綿羊叫聲為baa……

    事實上,在人類馴化的山羊和綿羊之外,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野羊家族。野生的羊包括綿羊類(或稱為盤羊類)、山羊類、岩羊類、蠻羊類、半羊類、羊羚類、羊牛類和高鼻羚羊類,通稱為羊類。

    野生羊類的共同特點是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它們的腳上都有4個趾,屬於偶蹄類動物。偶蹄類動物是在始新世時期由古老的有蹄類進化來的,最早是一些體形較小,具有4趾的動物。從中生代晚期開始,偶蹄類動物的種數大大地增加,許多新的種類不斷產生。現生的大多數有蹄類哺乳動物,如豬、河馬、駱駝、鹿、長頸鹿、羚羊、羊和牛等,都是偶蹄類動物。

    而山羊和綿羊,也都是遠古人類從野羊家族中馴化出來的。

    人類文化的普遍符號

    在世界150個國家發現的史前岩畫中,羊的形象比比皆是,在羊被馴化前,就已是原始人最重要的衣食來源了。而在古代文明發祥地流傳的遠古神話傳說,都反映出人類遠古時期對羊的感念與崇拜。

    楊冠豐等人所著《羊圖騰》一書中寫到了以下幾則例子:

    古代埃及太陽神的前身就是神羊阿蒙。

    古代希臘最高神宙斯是眾神之神,是羊的化身。傳說宙斯出生時,一隻母山羊為他提供神聖的乳汁,所以他有時會以長著羊角的面貌出現,他最愛的祭品是母山羊和牛角塗成金色的白色公牛。

    古代羅馬傳說中的畜牧之神潘的形態是半人半羊。

    印度神話中,世界最初只有水,水不斷翻騰和祝禱,結果生出個金蛋,金蛋變為一隻羊,羊又變成創造之神大梵天王,從它口裡創造了諸神,諸神又創造出萬物。

    在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說,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叫他帶著他的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隻羊,你可用來『祭獻』上帝。」於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隻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而更為眾人所知的是,羔羊是耶穌的象徵,耶穌是為猶太民族犧牲的替罪羊。

    李湘濤所著《羊年談羊》一書中講到,羊曾是在我國遠古先民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圖騰動物,羊圖騰的始作俑者便是歷史上曾活躍於中國西北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羌族,其族名之羌與族姓之姜,皆源於羊圖騰。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羌」為:「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古文字研究證明,羌和姜的漢字構形反映了一種首戴羊角的圖騰風俗,這種首戴羊角的習俗反映了羌人對羊圖騰祖先的信仰。他們相信,通過這種象徵性的模仿行為,可以使圖騰祖先的神力交感傳播到自己身上。

    羌人攜羊圖騰文化向東遷移,與華夏文化融為一體,共同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直至近現代,分布於青海、四川、西藏等地的由古羌發展演化而來的羌族,仍然保留著羊圖騰崇拜的遺迹。他們在行冠禮時,頸上要懸掛羊毛線,以示與羊一體,還要舉行祭祀羊神的儀式,在喪禮中要殺一隻羊,為死者引路。羌族巫師最重要的法器是羊皮鼓,其他法器上也往往以羊角為飾。

    在作為羌族後裔的苗族、瑤族、侗族、納西族等南方少數民族中,也流傳著有關羊圖騰的信仰習俗。侗族還保持著合族養白羊一頭,視其為祖先的習俗。這頭羊又稱做「薩」,意為最先的祖母。這種說法使我們可以把羊圖騰習俗追溯到古老的母系氏族社會。

    馴化從西南亞開始

    家羊的飼養已經遍及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都以養羊而著稱於世。據李湘濤所著《羊年談羊》一書中的觀點,家羊的馴化以亞洲西南部為最早,家畜綿羊和家畜山羊幾乎是同時期馴化的。早在公元前9000年,伊拉克北部的若瓦舍密和沙立打山洞就出現了家化的羊。約旦的傑里科地區,大約在公元前8500年開始馴養羊,在伊朗北部的裏海沿岸也在公元前6000年開始馴養羊,到了公元前3000年前後,山羊已經遍及西南亞地區。

    由於早期的家羊骨骼和野羊的骨骼很難區別,而且山羊和綿羊的骨骼也很難區別。那些能夠把山羊和綿羊的骨骼辨別開的考古遺存,在時間上已經較晚了。

    家畜山羊的野生祖先可能不止一種,其中野山羊是亞洲西南地區家畜山羊的野生祖先。大多數學者認為捻角山羊是我國家畜山羊的野生祖先。

    家畜綿羊迄今為止既沒有發現過野生種,也沒有發現過化石。經學者們的研究,較一致的看法是歐洲的家畜綿羊是由歐洲盤羊馴化來的。至於我國綿羊是由哪種盤羊馴化成的,則和我國山羊起源一樣,仍然需要研究。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我國古代活動在黃河流域的部落如伏羲氏、神農氏,年代約在公元前3000年,他們是馴服犬、羊、牛的部族。到了商、周時期,養羊業已十分發達。據卜骨記載,僅僅因為發生了耳鳴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就用了158隻羊當作祭品,可見當時養羊頭數是十分可觀的。

    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羊往往被人們視為吉祥瑞兆、美好興旺的象徵。在漢字中,很多吉意的字眼都與「羊」有關。比如在古時候,「羊」與「祥」字是相通的。漢代許慎的《論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從羊,象頭角足尾之形」。而《示部》「祥」下說:「福也。從示羊聲,一曰善。」「善」字也與羊的性格很相近。

    在古代,與羊有關的一些文字確實極富美感,比如美好的美,吉祥的祥,榜樣的樣,善良的善,以及繁體字的義,都包含羊字。有學者進一步指出,「義」(繁體為「義」)中之「羊」象徵崇高,「善」中之「羊」象徵德,「美」中之「羊」代表美;「樣」中之「羊」象徵楷模,「祥」中之「羊」象徵吉祥。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執贄》中的一段話對羊進行了最好的讚美:「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啼),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正因為羊具有如此的秉性,並被人們賦予美、祥、仁、義、禮等象徵意義,因而古時士大夫們以羊為贄(見面禮),以羔裘為朝服,意思是德亦如羔羊。

    十二種生肖動物中,恐怕沒有哪一種能像羊這樣具有如此多的美好的象徵意義。然而,另一方面,羊卻又是軟弱、膽小、受欺的代名詞,是可憐的替罪羊。民間有「眼露四白,五夫守宅」的說法,而羊眼被認為是「露四白」的,於是,生肖屬羊的女子不管是否「眼露四白」,一律被認為是不吉的,婚後定剋死其夫而寡居,民間有諺曰:「女子屬羊守空房」,又有「男屬羊,黃金堆萬兩,出門不必帶口糧;女屬羊,命根硬,克夫克爹又克娘」、「十羊九不全」等說法。

    相信羊寶寶命運不好傳聞的人,往往引用一句民間諺語「十羊九不全,一全坐殿前」,大意是十個羊年出生的人中只有一個能找到幸福。有人認為,羊年出生者通常被認作是被動、忠誠、慷慨和善良的人。這些品德在現實世界中只會成為跟隨者,遭受命運不公。

    有一種說法稱,「十羊九不全」的說法來自於晚清,當時民間有人反對屬羊的慈禧太后當政,於是便稱她的屬相誤國。此外,曾國藩、李鴻章都屬羊,再加上清朝末年吏治的腐敗,使百姓更加憎恨屬羊的王侯將相。然而也有專家指出,明代《金瓶梅》和清代《鏡花緣》書中已經有了「屬羊為劣」的記載,說明這個說法已經流傳很久了。

    事實上,歷史上很多名人、成功人士,不乏生肖屬羊者。至於把生肖和宿命扯在一起,完全是封建迷信的說法,是舊時代的「偽科學」。

    成語解析

    三羊開泰,

    還是三陽開泰?

    羊年到來的時候,人們經常用「三羊開泰」這句吉利話相互祝福。「三羊開泰」中的「羊」字其實是借「陽」的諧音。正確的應該寫成「三陽開泰」,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易經》,大概意思是指「冬去春來之意」。

    「三陽」意為春天開始,表示冬去春來,陰陽消長,萬物復甦。而「開泰」則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陽交泰」,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

    《易經》以《坤》為十月的卦象,《復》為十一月卦象,《臨》為十二月卦象,《泰》為正月卦象。《坤》卦六爻皆取陰爻,為純陰之象;《復》卦一陽生於下;《臨》卦二陽生於下;而《泰》卦,乾下坤上,陽爻有三——於是,「三陽開泰」成為歲首的吉語,指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是吉利的象徵。古人認為陰氣漸去陽氣始生。農曆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晝最短,往後白晝漸長,故認為冬至是「一陽生」,十二月是「二陽生」,正月則是「三陽開泰」。

    「三羊開泰」和「三陽開泰」都是吉祥之意,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是歲首人們互相祝福的吉利話。既然都是中華文化的內容,約定俗成,滿大街都使用「三羊開泰」,就不必斤斤計較「三羊」還是「三陽」了。

    在中國的羊文化中,「三羊開泰」工藝美術作品幾乎歷朝歷代都有,大多為陽光下有3隻羊的形象,寓意辭舊迎新,吉祥、安泰。

    地名考據  

    五羊城是怎麼得名的

    五羊城是廣州的別稱,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饑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降臨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因此而得名。

    1959年,廣州市越秀山公園建造了一座花崗石的5羊雕塑。作為廣州市的標誌,這座5羊石雕已成為海內外著名的城徽雕塑,引來眾多的遊客參觀。

    食事求是

    忽必烈首創「涮羊肉」

    在民間傳說里,涮羊肉的首創者是忽必烈。尹利欣編寫的《羊文化與人生》一書中寫到,相傳,元世祖忽必烈有一次南下作戰,接連打了七次敗仗,人困馬乏,棲身於一處荒山之中。大將軍哈密史帶兵卒到山裡捉拿野物充饑,結果三天三夜,竟一無所獲。於是,他急忙派人日夜兼程,返回草原,帶來四頭肥羊。忽必烈見了,大喜,急令廚師快快燒來。誰知等了許久還不見動靜,他就親赴廚房去看個究竟,見廚師正在用刀切羊肉。早已餓極了的忽必烈看到新鮮的羊肉,迫不及待地將它往燒煮的沸水裡一扔,然後用勺子撈起來就往嘴裡送,竟越吃越有味,真覺得是從來沒有吃過的佳肴。

    後來,忽必烈作戰獲勝,統一了全國,做了元朝的開國皇帝。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南下作戰的這一經歷,要再一嘗那鮮美異常的佳肴。廚師只好遵命照辦。忽必烈吃後,覺得仍是美味得很,就問廚師這菜有什麼名稱,廚師想起當年忽必烈吃羊肉的情景,就回答說,那菜就叫做「涮羊肉」。從此「涮羊肉」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涮羊肉以北京地區最為出名,成為北京菜系中的一道名菜。在清代咸豐年間,北京正陽樓專以涮羊肉著名;在20世紀初又創立了東來順飯莊,對涮羊肉的選料、配料上作了改進,適合更多人的口味,從此東來順壓倒了正陽樓,成為北京著名的飯店,規模也不斷擴大。

    名人生肖

    歷史上屬羊的名人

    曹  操(155年)

    司馬懿(179年)

    李世民(599年)

    司馬光(1019年)

    岳  飛(1103年)

    努爾哈赤(1559年)

    曾國藩(1811年)

    李鴻章(1823年)

    慈  禧(1835年)

    袁世凱(1859年)

    光緒帝(1871年)

    汪精衛(1883年)

推薦閱讀:

中華詩詞論壇詩友:戲侃晉風(花)
與福同行之完結篇:祝福中華
中華名拳--八極拳
【中華元早報】2015年7月28日(周二)
《中華聖賢經》(依韻重編)

TAG:文化 | 中華 | 符號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