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外座位的學問

        中外座位的學問

          提起座位,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水泊梁山上一百零八將排座位的事。的確,中國人十分看重座位的安排,因為它代表著無數難以言說的意義。西方人對座位也很講究,但講究的內容卻與中國大不相同。在中西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了解中西關於座位的學問十分必要。         在中國的大多數宴會上,位高權重者或年長者首先入座並坐首席是司空見慣的事。這是因為中國人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作為排座的標準。最突出的例子是歷史上著名的宴會——鄉飲酒禮。鄉飲酒禮始於周朝,用來宴請老人和鄉學畢業、即將薦入朝廷的賢人,客觀上將老與賢相結合。據《禮記·鄉飲酒義》言,在安排這種宴會的座位時,將賓客至少分為賓、介(副賓)、眾賓三等,賓只有一名,多由德高望重的賢能老人擔當,居於最尊貴的位置;介通常也為一名,年輕的賢才最多為介,居於其次;余者為眾賓,仍然依年齡論座。一般情況下,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對門廳處,稱為上席、首座等。常見一些宴會場合上人們推推讓讓、面紅耳赤,原來只是為了謙讓座位次序的緣故。舊時許多人家客廳里的座位也有類似講究,「坐,請坐,請上座」的故事,就反映出主人對不同客人的不同安排。但是,長期以來,尤其在封建社會,中國的宴會或多或少地缺乏對女性的尊重,許多地區有「女人不上席」的習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顯著。   在西方,人們則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作為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同時也作為宴會上其他行為的標準。法國人塞爾《西方禮節與習俗》的「宴請」言,在安排座位時,先以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據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具體座位。如果是男女共同參加的宴會,則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須將男女賓客分列成兩個名單,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與女主人正對面,男主人的左右兩側為女主賓,接著按時針方向朝外側排列。還應注意兩點:一是夫婦座位應在同一邊但不相連;二是男賓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據年齡安排。一位英國法學家說,「除了特殊的例外,所有的女士都是年輕的」。此外,如果男女同時趕赴宴會,那麼男士應為女士開門,讓女士先行;當主人把女賓客領進大廳時,首先由男主人邀請第一女主賓入席,並幫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則同男貴賓最後進入。在上菜與進餐時,應首先從左側給女主賓上菜,然後按順序分送給其他女士,最後給女主人;接著,再按同樣的順序給男士上菜。當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開始進餐後男士們才能開始。進餐結束後,必須等女主人起身離席,其他人方可離席,且仍然要為女士拉椅子,讓其先行。   小小座位,中西方的講究為何如此不同?這主要是不同的思想和社會風尚等造成的。   在中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與思想。儒家提倡禮治,即以禮治國、治家,《荀子·修身篇》言:「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認為禮存在於君臣、父子、夫妻、長幼之間,以君、父、夫、長為尊、為先,以臣、子、妻、幼為卑、為後,進而形成了貴賤有等、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思想和行為標準。受此影響,中國古代還形成了濃厚的歧視、忽視婦女的思想,孔子就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另外,中國長期以來農業為本,強調「家國同構」的關係,而農業生產主要依靠經驗,人越老則經驗越豐富,便認為年長者是家與國穩定和繁榮的關鍵,很早就形成了尚齒(年長)、尊老的社會風尚,因此中國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在貴賤相等的前提下,便尊重老者、以老者為先。   在西方,影響力最大、滲透面最廣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認為基督耶穌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救世主,而瑪麗亞作為唯一生育、養育上帝之子耶穌的人,有高貴貞潔的形象和慈愛、謙卑的品格,理應受到極大尊敬,被稱為聖母。人們將基督教文化對聖母的虔誠尊敬擴展和延伸,便產生了尊敬世間婦女的社會風尚。騎士作為武士,不僅忠於君王、信仰上帝,還由敬愛聖母折射出對理想女性的精神愛戀,形成了忠誠、勇敢、高尚、文雅的騎士精神。此外,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平等、博愛思想也使尊重婦女的社會風尚發揚光大。法國人塞爾在《西方禮節與習俗》中自豪地說:「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連續影響把婦女置於社交生活的中心地位,使婦女成為受尊重的對象,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但是,由於西方許多國家的畜牧業、商業比較發達,更需要強壯、易動和勇於冒險等特點,而人越老就越喪失這些特點,於是難以形成尊老的社會風尚,人們常常不願談論年齡、害怕衰老。   時代在發展,交流在加速,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鑒在潛移默化地進行。有理由相信,中西方關於座位的學問將被人們不斷理解和借鑒、取長補短,從而使生活更加美麗多姿。
推薦閱讀:

車內座位也分尊卑,你真的坐在正確的位置上了嗎?汽車座位禮儀解讀
想去看北京站的《歌劇魅影》,選什麼座位比較好呢?
怕臟怕傳染病,就戴這個套!

TAG:學問 | 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