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小知識 | 五蘊(一)

五蘊

我們念佛經時,經常聽到五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蘊』譯自(Skanbha),舊譯陰或眾。意義是積聚,五蘊既是五種聚合。所謂:

(一)

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

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二)

受蘊:即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

。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三)

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四)

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五)

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

二者為意,它恆思量我--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一個『我』,稱為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

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五眾』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之意。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智慧比較差的眾生,佛陀則為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

文殊院理念

以文教強化素質、以弘法教化大眾

以慈善回報社會、以修持莊嚴生命

青燈黃卷文殊院

弘法基地文殊院

心靈家園文殊院

美編 仁達

責編 慶廣

圖源 網路


推薦閱讀:

風水易師:風水水砂小知識
小心了,黑手就在你身邊!丨金融小知識(七)
怎麼養育男孩?媽媽應該知道的這10個秘密!

TAG:知識 | 佛法 | 小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