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逃跑天子」圖復明日暮途窮成泡影——南明桂王朱由榔

南明桂王朱由榔(1623~1662)是歷史上南明政權中稱帝最晚、堅持抗清時間最久的皇帝,同時也是南明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初封永明郡王,清順治三年(1646年)曾在廣東肇慶稱帝,年號永曆,故後世又稱他為永曆帝。

  繼承皇統桂王朱由榔也有著顯赫一時的皇家血統:朱由榔的父親、桂恭王朱常瀛是明神宗朱翊鈞的第七個兒子,算起來,朱由榔還是崇禎帝朱由檢的堂弟。因此,從血緣上說,朱由榔是嫡正的皇系。正是有了這點「皇家血統」,朱由榔才能在以後的日子裡登上所謂的「九五之尊」。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明末農民起義軍之一、張獻忠率領瞿式耜像的大西軍進軍湖南,桂恭王朱常瀛帶著第三子朱由楥逃到廣西梧州,第四子朱由榔卻被大西軍所俘,幸虧得到混入大西軍的明朝官吏保護,朱由榔才得以死裡逃生,到梧州與其父相聚。次年十一月,朱常瀛病故,由朱由楥掌管府事。

  清順治二年(1645年),南明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朝廷滅亡,廣西巡撫瞿式耜有意擁戴朱由楥繼位。但當時南明的政治重心仍在東南,支派甚遠的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兄弟和黃道周等人的支持下捷足先登,由監國而稱帝。瞿式耜的願望不僅沒有實現,自己也因受朱聿鍵的猜忌而被調職。不久,朱由楥一病不起,朱由榔因此順理成章地當上了桂王。

  不久,隆武帝朱聿鍵在汀州遇害的消息傳到湖廣和廣東、廣西等地,在南明各地官紳中又一次引起極大的震動,皇室繼統問題再次提上日程。在大多數官紳心目中,桂王朱由榔是明神宗朱翊鈞子孫中當時剩下的唯一藩王,因而是最合適的人選。同時,雖然朱由榔生性懦弱,但卻「相貌堂堂」,據說很像其祖父明神宗朱翊鈞。父、兄的相繼去世,使他成為最有「資格」的朱明皇朝繼承人。不過,朱由榔對做皇帝的言談舉止卻一竅不通。湊巧太監王坤投入他的府中,懂得宮中「故事」,為其指點儀注,使他知道如何擺出皇帝的架勢,不至於出醜。

  清順治三年(1646年)一月,明朝原兩廣總督丁魁楚與呂大器、陳子壯等人擁立朱由榔為監國,十一月十八日,丁魁楚、瞿式耜等人又擁戴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

  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朱由榔為人懦弱寡斷,貪生怕死,遇事毫無主見,用人又不當,實在承擔不起中興重任,因此從稱帝之日起,便在逃亡中度日,人稱「逃跑天子」。

  就在朱由榔稱帝之前,隆武帝朱聿鍵的弟弟朱聿已在廣州被大學士蘇觀生擁立,正式稱帝。在抗清的關鍵時刻,兩個南明政權卻不能團結一致,為爭所謂的正統地位而大動干戈,互相攻伐。但是,沒過幾天,就傳來了清軍佔領廣州、紹武政權覆亡的消息。於是,朱由榔離開肇慶,經廣西逃往湖南。清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榔到達梧州,仍恐不安全,又經平樂府逃到桂林。

  永曆君臣的爭相逃竄,給清軍以可乘之機。二月間,清軍將領李成棟佔領梧州後,曾經派出一小股清軍跟蹤追至平樂府,進逼桂林。朱由榔依然故我,在四月間逃到了武岡。武岡守將劉承胤表面上保護朱由榔的安全,實際上是挾天子以自重。清順治四年(1647年)三月,清軍將領孔有德率軍向武岡進逼時,劉承胤向孔有德表示願意獻上朱由榔作進見禮。孔有德懷疑其中有詐,沒有立即答應。劉承胤為了表示自己真心投降,一面下令將武岡城門嚴密看管,防止朱由榔出逃;一面自己剃頭再次前往清軍營中接洽投降。

  武岡城中的朱由榔和他的一小批親信見清軍迫近,劉承胤行蹤詭秘,感到情況不妙,請出劉承胤的母親和兄弟劉承永,要求移蹕靖州。在劉母出面干預下,才開了城門,朱由榔和少數朝臣帶著宮眷匆忙出城逃難,象徵皇帝威嚴的儀仗乘輿等都來不及收拾,全部丟棄在武岡,直奔廣西柳州。順治四年(1647年)九月,朱由榔到達柳州以後,瞿式耜請他移蹕廣西省會桂林。朱由榔卻認為駐於廣西內地比較安全,沒有立即採納他的建議,直到十二月初五日才再次來到桂林。

  然而,事有意外,全州守軍降清以後,廣西門戶洞開。順治五年(1648年)正月至二月,清軍孔有德部向桂林推進,朱由榔和宮眷、隨駕官員不得不離開桂林,逃到南寧。四月,清朝兩廣提督李成棟反清復明,並派使者迎請朱由榔移蹕廣東。六月初十日,朱由榔由廣西南寧起程,前往肇慶。由於李成棟反清歸明,使朱由榔的永曆朝廷管轄區域驟然擴大到廣東全省以上。這本是好事,但卻由此產生了以瞿式耜、李成棟為首的「楚黨」和以堵胤錫、陳邦傅、王化澄、朱天麟為後台的「吳黨」之爭。

  在瞿式耜、李成棟的支持下,左都御史袁彭年、禮部侍郎劉湘客、吏科給事中丁時魁、工科左給事中金堡、戶科右給事中蒙正發等五人結黨把持朝政,招權納賄,人稱「五虎」。直到順治七年(1650年)二月,朱由榔逃到廣西梧州後,開展「打虎運動」,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但由此也使朱由榔的中興之夢逐漸幻滅。

  慘不忍睹的結局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清軍尚可喜、耿繼茂部攻克廣州,孔有德部佔領桂林,駐於梧州的朱由榔君臣再次倉促登舟,向南寧逃難。不久,清軍又從柳州南下,危及南寧。

  南寧失守後,永曆朝廷基本上已經沒有自己的管轄區,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朱由榔和他寥寥可數的廷臣勉強接受以孫可望為首的原大西軍余部的安排,遷入貴州安龍府,並在此留住了四年。這時,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部已據有雲南全境,使業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永曆朝廷又增添了活力。

  但是,自從孫可望把朱由榔遷到安龍以後,朝政大權已經完全被他掌握。孫可望甚至放任或指使親信擁戴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只不過遇到了內部掌握兵權的李定國、劉文秀等將領的堅決反對,才未能如願以償。後來,李定國率軍8萬發動反攻,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使駐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殺,隨後又在衡州殺清軍統帥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複川南。

  不幸的是,這時的大西軍內部同室操戈,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發生矛盾,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妒忌李定國功高勢大,陰謀殺掉李定國。李定國不得不避往廣東,希望與鄭成功會師,收復廣州,但是戰鬥失利,實力大損。他只得撤退到貴州,接走了被孫可望控制的朱由榔。順治十三年(1656年),李定國擁永曆帝朱由榔回師雲南。次年,孫可望率軍征討李定國。孫可望雖兵力眾多,但軍心不附,陣前倒戈,被李定國所敗。順治十五年(1658年),孫可望率軍降清,貴州、廣西均為清軍進佔。

  由於孫可望叛亂,朱由榔失去了大部分地盤,南明政權的力量已經大大削弱。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由降將吳三桂、洪承疇等率領,三路追逼南明政權。朱由榔無奈於12月逃入緬甸境內,被緬甸人解除武裝後,安置在草房之中,處境十分困辱。

  朱由榔逃往緬甸後,李定國繼續在雲南邊境上收集人馬,打擊清軍,準備恢復。他接連十三次派人去交涉,接永曆帝回國,均被緬甸國王拒絕,朱由榔也不敢回來。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進兵緬甸,向緬甸國王索取朱由榔。緬甸國王哇達姆摩剛弒兄自立,內部不穩,無力與吳三桂對抗,只得答應他的請求,發兵三千圍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稱與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隨從出屋飲咒水。朱由榔自知難以脫身,哭著寫信給吳三桂,斥責吳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負義,但最後卻又說,希望這位「舊朝重鎮,新朝勛臣」,念及「先帝大德」,留他一條活路。吳三桂不允,仍加緊向緬甸國王催索,緬甸國王於是派兵把朱由榔抬到吳三桂軍營。

  朱由榔被俘後,情形慘不忍睹,隨侍的只有小內官五人、宮女三四人和跛足侍衛總兵鄧凱。曾經隨駕至緬的官吏及后妃、侍從,或死或散,或被清軍搶走。吳三桂將朱由榔押回雲南昆明,據說他被押回之時,「面如滿月,須長過臍,日角龍顏,顧盼偉如也」,許多百姓親眼看到故主蒙難,「不免黯然神喪,無不泣下沾襟」。

  後來,吳三桂擔心如將朱由榔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經清廷批准,於4月14日,將朱由榔及其眷屬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絞死,又命昆明知縣聶聯甲派人搬運柴薪,把棺木焚化於北門外。次日,清軍從火化處拾取大骨攜回作證。但是當地的一些老百姓不忘朱由榔,以出城上墳為借口,尋得未燒燼小骨葬於太華山。至此,南明政權的最後一個皇帝煙消雲散,歷史的車輪完全駛上了大清帝國的軌道。
推薦閱讀:

李定國沒有被收錄在《殉節諸臣》中,是因為李定國是病亡,還是曾經為寇的經歷的原因?
如何對比國姓爺和李晉王?《南明史》的評價客觀嗎?
為什麼洪承疇愛惜自己衣袍便被判斷捨不得死?
南明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什麼抵擋不住清軍南下?
弘光通寶與南明悲歌

TAG:南明 | 逃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