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旁系十世孫,卻兩次幾乎登上大明皇位,後來成大明最後旗幟

朱元璋是一個勤勞的皇帝,不光表現在政治方面,在生孩子方面也很勤勞,他一共生了26個兒子,這26個兒子雖然都貴為皇子,但是他們或者他們的後代中能夠登上皇位的寥寥無幾。原本皇位應該由長子朱標這一系繼承的,但是因為靖難之役,大明皇位成了朱棣一系的囊中之物,朱元璋的其他皇子們能平平安安的當個藩王就不錯了,更別奢望染指皇位了。

然而,到了明朝末年,這一切卻發生了變化,朱元璋其他兒子的後裔終於贏來了登上皇位的機會,其中最為傳奇的人當屬魯王朱以海,他是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的九世孫,朱元璋的十世孫,他兩次無比的接近大明皇位,但是最終又失之交臂。

南明諸帝、監國世系表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同為朱棣這一系的後裔福王朱由崧即位,史稱弘光帝,但是弘光政權堅持了一年多也被清軍消滅,弘光皇帝被俘。之後朱棣一系的潞王只當了七天的監國,就投降了清朝。

國不可一日無主,潞王投降之後,朱棣的後裔中還有南方的桂王一支,他們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子孫,與崇禎皇帝血緣十分親近,但是此時南明的政治中心還在浙江、福建一帶,而桂王則遠在廣西,遠水解不了近渴,浙江附近的藩王則成了新皇帝的有力候選人。

魯王監國,第一次與皇位擦肩而過

1645年七月十八日,魯王朱以海在錢肅樂等人的擁立下在浙江紹興正式就任監國,領導浙東地區的軍民抗清運動,此時的朱以海離大明的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但是偏偏這最後一步沒能夠跨過去。

1645年6月形勢圖

另一位藩王唐王朱聿鍵(朱元璋帝二十三子後代)已經於1645年六月二十八日在福建建寧稱監國,同年閏六月二十七日在福州稱帝,史稱隆武帝,這意味著大明已經有了新皇帝了,只是因為戰亂的阻隔,魯王稱監國的時候尚不知道唐王已經稱帝了。當隆武帝的使者到達浙東時,魯王政權十分尷尬,因為此時的隆武政權已經得到了南明大部分殘餘領土軍民的承認,而魯監國政權僅僅領有浙東一地。

已在福州登基的隆武帝

經過大臣們的商議,魯監國決定不承認隆武政權,不承認則意味著雙方要爭個正統,之後的一段時間,雙方互挖牆角,而且在抗清運動中從不配合行動,使得清軍能夠各個擊破,不得不說,此時的魯王和他的大臣們缺乏大局意識,使原本實力就不佔上風的南明更加的被動。

但是,魯監國政權的領土和兵力都比較弱,次年即被清軍擊敗,魯監國率軍撤往福建,後依附鄭成功,鄭成功將金門島撥於其居住和駐軍。

永曆帝被俘,張煌言提議擁立魯王繼位

寓居金門的日子,魯王在政治上不得意(他已經與1653年主動去掉了監國名號),奉西南的永曆帝(桂王)朱由榔為正統,他手下的軍隊也與鄭成功一起從事抗清運動。

1661年,堅持了十幾年的永曆皇帝,被吳三桂從緬甸俘虜,押回昆明,清廷下令將其處死。1662年四月,吳三桂用弓弦將其勒死。雖然此時大明江山幾乎落入清廷之手,但是南明依然還保有夔東地區(夔東十三家,大順軍余部)、台灣島和東南沿海一帶土地,大陸之上還有李定國等忠於明朝的軍隊和義軍,南明依然需要一個旗幟來團結人心。

南明後期的形勢圖

魯王的老部下、曾任南明兵部尚書、與鄭成功配合發動長江戰役的民族英雄張煌言提議擁立魯王登基,「速正大號,以求正統」,但是此時擁有話語權的無疑是手握大軍和最大領土台灣島的鄭氏家族,無論是鄭成功還是後來的鄭經都對擁立魯王不感冒,畢竟魯王近在金門,如果魯王登基之後,鄭氏的權力肯定會受到限制,所以得不到鄭氏的支持,擁立魯王的提議也不了了之。

同年十一月,魯王朱以海在金門病逝,徹底的與皇位無緣,大明最後一面旗幟也倒下去了,雖然鄭氏政權在台灣依然堅持了十幾年,但是這實際上已經和朱家沒有關係了。

魯監國墓

更多歷史故事,請關注「天涯看點」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徐達兩次故意放走元順帝,朱元璋為何沒有怪罪?
朱元璋《討元檄》最後一句「蒙古、色目原非華夏,有禮儀者,願同養之」,你怎麼理解?
劉伯溫和宋濂等人一起投靠朱元璋,為何其他三人都當了官,唯獨劉伯溫沒有當官?
常遇春投靠朱元璋的時候,據說曾私下考察過朱元璋的人品,真的嗎?

TAG:旗幟 | 朱元璋 | 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