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八卦掌譜
廬景貴之《曹氏八卦掌譜》
《曹氏八卦掌譜》廬景貴 著
北京市中國書局 1984年12月第一版
張德文 整理
民國三十一年
《中國傳統武術叢書》之一 曹氏八卦掌,概傳自
曹氏八卦掌譜
序言
武術雖亦屬運動身體之法,然非遊戲運動也,遊戲運動僅為活動氣血。筋骨,俾軀體強壯,精神健全,而盡攝生之一道而已,華陀作五禽之戲,其言曰:五禽者何,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人體貴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全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倘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則怡然汗出,身體輕便,而加食矣。」達摩曰:靈魂欲欺靜而悟,軀殼則欲其健而通;非靜無以證悟而成佛,非健無以行血而走氣;故體須動勞得中,使筋暢。神怡,而後靈魂無拘滯瘁弱之苦。」此皆暢言遊戲運動裨益於身心,而非論乎武術也。武術之運動乃鍛煉搏鬥技能,藉身。手。足之伸縮、起落、閃展、騰挪,以進地以退,以擊以格,而敗敵致勝也,至於活動筋骨,流通氣血,增長膂力,強健軀體,乃其餘事耳。孔子教人,寓射於六藝。管子支,於子這屬有拳能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則有以告。孫子云:搏刺強士體。荀子曰:齊人隆技擊,又曰趙之武卒不如秦之技士。漢書。藝文志兵家有手搏六篇及劍道三十八篇;由此則知古人注重武技以為大戰這助也明矣。
中國拳勇技擊之術起源無可考。自唐少林寺僧曇宗等佐太宗平王世充,後其從以技擊授人,稱少林派,此為最著。迄宋武當丹士張三峰以技擊得名,徽宗宗譴使之,道梗不得前,而使者夜夢神人授拳法,逮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顯於時。而少林武當兩派,即世所謂內外家也。自宋以後,則門派眾多,明清兩朝,尤稱極盛,各門之術繁簡不同,造詣各異,然皆不出內外兩家宗派,更從而變化嬗衍之耳。
洎有清季,海禁大開,槍炮盛行於中國。使病夫種子手執一槍,連珠並發,從有股肱這力,超距之勇,豈足當其一彈哉。於是此十數年間,拳勇技擊之士,顧挽近廿載已還,乃復稍稍振起。蓋由於行軍這經驗,深知近代兵士中會練武術者,非特能耐一切勞累,而其戰鬥客更為優越;且弱者習之可以強,病者習之可以愈,效用章著。以故相習成風,延師結社,日以為課,雖槍炮之用彌歷,而技擊之術興。原夫人情惟病與弱之是惡。戰敗之為可恥;果能去病而躋乎強,勇冠三軍而人莫能敵,孰能舍而去之,又況其身足齊動,或劈、拍、斬、戳,或推、托、板、帶,或踢、踹、肘、胯,或竄、閃、跳、滾,較簡單之遊戲,運動為能引人入勝耶。引技擊拳勇所以亘千古而終莫能發歟。
仆往歲患盲腸炎症,割治稍遲,雖獲全愈,而體力已虧。久久未克康復,湯公閣忱慫恿使習拳術,姑
惟吾國之善拳術者,率以口授,無書策可傳,又或秘其術,不肯盡以告人。
夫拳術千變萬化,亦不過人身之一種動作耳;一經說明,則人人可曉。筋骨常練則自能靈活強健。氣下沉則身自穩,氣上升則身自輕。力乃筋骨藉伸、縮、扭、轉,而施出者,筋骨強健,體氣充實,則力自強大;更依蓄勢、動勢,以及槓桿機械之理,以運用其力,則乃可用力微而以收效著。此皆平凡之理,無何玄妙而需贅解。
人之技藝無論練至如何驚人地步,亦其工夫精純所致;果有其工夫,固均可循序而進,何須疑鬼疑神,妄加推敲。至於派別名稱,如太極八卦五行(即形意拳門),猊猔六合,等等,均不過各派之所自命以別其餘耳;曷可牽強附會以之為拳法所本之理,而用以解說著術,令人視之渺茫,恍惚,無從捉摸耶。若夫傳記所載,神勇義俠之徒,或凌空輕氣,或吐劍如虹,或踐萍涉江,或行氣僕人,耳熟能詳,而目諗無得;存而不論,庶幾多聞闕疑之訓也歟。
竊嘗謂習技擊者必求精熟,身手生疏不可以監敵,必須捐除門戶偏見,博學兼通方稱高手;如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思何以致勝,何以致敗,勉而久試藝,藝自進益,怯敵即是藝淺,善戰必定藝精。世人所謂藝高人膽大也;惟不可好勇鬥狠以強梁為事,而藏諸其身可以禦侮而無畏,見義而勇為,豈不蹌蹌大丈夫哉。若夫儒行所稱: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驚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又豈氣弱無力之書生所能堪耶。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歲次壬午仲冬介卿盧景貴序
曹氏八卦掌全譜目錄
序言
傳記
董海川傳
尹壽朋傳
馬世卿傳
曹鍾升傳
總論
武術派別
基本工夫(1)站無極式 (2)鍛練筋骨 (3)練力 (4)練輕功 (5)練眼耳 (6)練身步這過閃 (7)練習打出 (1)打法 (2)手法 (3)身法 (4)步法 (5)打穴 (6)木人練打 (7)沙袋練打
拳家須知 一至二十一條
八卦掌譜
第一路 第一式前穿掌 第二式磨掌 第三式上穿轉身反插掌 第四式腕打撞膝靠身掌 第五式前穿後背掌 第六式側肩擰腕隨勢掌 第七式鷂子穿林掌 第八式上穿轉身掠陰掌
第二路 第一式掩靠前穿背後掌 第二式蹲身截腿目前進 第三式三穿提腿 第四式前穿側打轉腰後劈 第五式蹲勢挫腿單切掌 第六式閃步繞身上里進 第七式閃勢撤步斜肩劈 第八式鮫龍大翻身
第三路 第一式活腕擺手上前穿 第二式閃勢扣步背後劈 第三式轉身撤步側掌上撞 第四式反臂蹋胯帶掠陰 第五式轉身外掙穿臂斬腰 第六式吸身沉肘目前進 第七式前追後趕背後劈 第八式進步三穿反迎掌
第四路 第一式前穿踢腕 第二式蹲式錯腳上前踹 第三式探掌橫踹連二腿 第四式捋腕擺步磨腿踢 第五式進步前穿向後踹 第六式隨身擠步單扁踹 第七式閃勢磨腿踢 第八式上穿下踢
第五路 第一式鋪地龍 第二式弓步單切掌 第三式捋腕撐肋 第四式迎面連環掌 第五式前穿後撞掌 第六式進步上沖蹋心掌 第七式擺步扣腕雙掌打 第八式捋腕探掌用肘撞
第六路 第一式鳳凰旋窩 第二式白鶴晾翅 第三式橫蛇攔路 第四式猛虎出洞 第五式金剛揉球 第六式立掌劈頂 第七式單掌貫耳 第八式順水推舟
第七路 第一式前穿後敗 第二式連劈二掌轉身劈 第三式進步橫推反劈胯 第四式捋腕蓋頂身後扒 第五式托帶順勢雙掌撞 第六式領腕進步長腰身 第七式掩肘雙撞掌 第八式上托下按蹲身走
第八路 第一式正劈反劈連二掌 第二式惡蛇吐信前探掌 第三式順腕削頭連二拳 第四式第腰閉手打華蓋 第五式掩手搖身隨勢掌 第六式捋帶蹲身雙捶貫 第七式入內掌外轉換式 第八式對手一至三十二招著
總論
武術派別
拳術非僅強身小道,實有助於大戰之技巧;蓋手足靈敏捷於進退以應敵,身體強壯長期從事而不勞累,其效正由活動手足,慣勤肢體,與夫著法準確,得來也.夫習拳既可以保身,而又有補於大戰,則揆之人類好鬥之性,恐自有人生以來拳術即行濫觴也.詩云:無拳,無勇,職為亂階;孫子云:搏刺耳強士體;荀子云:趙之武卒不如秦之技士;漢武帝喜觀角抵戲;隋文帝善撲者;是拳術一道早為古人所重,信足征矣.
人類之武術乃人類所創,不得謂為創自某人,其稱為某人創者,乃指門戶派別言也.人多集其所知而慣用之身手法式以自成一家,人遂皆寢假遞演而來,勢所必至者也.顧其式法雖各自殊別,而且其能打敵制勝,則一也.
明戚繼光著<紀效新書>,其拳經曰: 古今拳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圇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等、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馬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雖各有所取,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於人,此不過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常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此謂上下周旋,無有不勝。由此可知古今來拳之派別及其各有專長,欲求周全須兼習也.
盛清復有四大派出焉,太極拳迷宗拳形意拳及八卦掌是也.太極拳據稱傳自張二峰,或者即是紀效新書中之圇拳及綿張短打之類,以西安人王宗岳傳之於北方,順治中王來咸安征南者傳之於南方.迷宗拳盛行北方,傳自康熙末年魯人孫通,今日滄州及靜海之迷宗皆孫之嫡派,蓋孫成名後隱於滄州鄉間也.形意拳傳自清初山西人姬際可字隆風者;若夫八卦掌則傳自咸同時之董海川焉.此四派之藝於上中下三盤顧及周到,著術有剛有柔,並地大槍短棍,以及刀劍鉤拐等器械皆各有各操練法式,更有二人對比練法.凡學術咸後來居上,拳術亦不能例外,此晚出之四派,實兼收各家之長,洵為現今最稱完善之藝也.
基本工夫
各派拳法皆有基本工夫以練氣勁及手眼身腰步,然均大同小異,茲撮要述於下:
(1) 站無極式 兩腿直伸並立,兩膝相併,兩腳跟相接,腳尖外展,兩腳相垂成直角形,腰直身正,兩手下垂,兩肩窩鬆開,項豎頭正,而向上頂勁,眼向前平視,口閉舌抵上齶,鼻司呼吸,津液下咽,耳聽多方,氣向下順注於小腹丹田,意志收攝,毫不外游,斯為起始之式.凡物皆由無而有,一切意向皆自此起,氣與勁自此運用,身手足自此起動,故曰無極式.
(2) 鍛煉筋骨 人體未經多方面活動,則骨節筋肉皆覺滯笨不靈,且不堅強,若驟使之練長套之拳或掌則難於成功,宜先依下式練其筋骨使軟硬兼具,練時氣須實足,全身腳除作虛步外,皆須全腳掌著地.
一式.先站無極式,然後兩臂向前平伸,掌或直伸或握拳,次兩臂由之折屈而向肩側坐回,手心向前肘下垂,肩後扯.次兩臂由之向上直伸,次兩臂由之向兩側平伸,次兩臂由之折屈而由腋下向後斜直伸,次兩臂由之屈回而下直伸,兩腳駢立,頭頂向上用勁使腳跟起落三次,末乃復於無極式.
二式.先站無極式,左臂向前後任意旋轉數次,右臂亦如之,然後復於無極式,兩足向左右分開,相距約二尺許,腿伸直,腳立穩,成八字形,兩臂由腿邊向上升起交於胸前,而向側外輪開,輪至腿邊為止;如此輪旋而復歸於腿邊,如此輪旋數次;然後兩臂向左側升起而由面前向右側輪至腿邊,如此數次而復於無極式.
三式.先站無極式,兩臂向上直伸,身身後彎仰,兩臂亦隨之後仰,乃歸於無極式.兩臂由腋下向後直伸,身向前彎俯,兩臂隨之在背後起與頭平,歸於無極式.兩臂向上直伸,身向左側彎欹,兩臂隨之向左,身反回而向右彎欹,兩臂隨之向右,歸於無極式.兩臂身上直伸,同時右腳向前上一步,身向前下彎俯,右腿彎屈,左腿上一步,身向前下彎俯,左腿彎屈,右腿綳直,兩臂隨身俯而向下直伸以指掌著地,復於無極式.
四式.腳並立,兩臂上伸,向前下彎俯,兩臂隨之向下直伸以指或掌著地,而兩腿直立不屈,復於無無極式.右臂上伸,手掌托在,手指伸向里,左手握拳,身向左扭轉而緩緩向下彎俯,右臂隨之下伸,直至頭貼附於左腿,右手把著左腳跟外部為止,乃起而歸於無極式.左臂上伸,身向右扭轉而向下緩緩彎俯,左臂隨之下伸,直至頭點右腿,左手把著右腳跟外部為止,乃起而歸於無極式.
五式.雙手四指在前,大指在後,以虎口著於左右腰際而肘向前領,此為扭腰式;腿遞相上下起落,上起之腿上股須平,下脛須直垂,兩腿起落數次乃著地站穩.兩腳尖併攏,兩腿向下蹲而向上跳躍,兩腳落地仍併攏,身乃直立,如此跳躍數次,乃著地站穩.身向上撥跳而兩腿向左右分開落地,身再向上拔跳而兩腿向里併攏落地,如此拔跳數次,乃落地並腳站穩,兩腿向左右分開,兩臂向左右平伸,身帶兩臂向左右側扭轉,乃復於無極式.
六式.右腿向右側開一步,右腿彎屈,左腿綳直,作弓步同時右臂上伸而向里屈,手指向里,掌心向上,左臂伸向右胯外際而即伏於該處,右胯向後扯,現膝折屈,身微向右扭而向左腿仰靠並帶右手向左腿摸索,直至頭貼於左腿及右手把住左腳跟為止,乃緩緩起複於無極式.此為左卧魚,右卧魚同此,惟打左右相代耳.
七式.兩腿向左右分開站立,兩手握拳猛向左右平伸,手背向上,兩下膊猛向前平折,肘與肩平,手背向上,兩臂拳猛向下伸,右臂拳斜向左前外猛然平伸,虎口向上,同時兩腳就地向左微擰,身隨臂向左微扭,左腿彎屈,右腿綳直,兩腳平等,眼注視於右拳;右臂拳猛然收回,抱於胸前,而身及腳皆復於正;左拳乃斜向右前外猛然平伸,同時身及腳皆向右微扭,乃猛收左拳抱於胸前且身及腳皆復於正,右拳變掌和左前外平伸,手背向上,同時兩腳向左微擰身向左微扭,眼注視天右掌;右拳握緊向里擰腕猛然扯回胸前,身及腳皆復於正;左拳變掌向在前外平伸,同時兩腳及身皆向右微扭,目注視左掌,乃猛收回左臂如前,右掌向上起而折迴向左前外立劈,劈至掌側立與肩及腕直平為止,身及腳皆向在微扭,乃撤回於胸前;左掌亦如此向右前外立而撤回,雙掌向側外立劈,劈至掌與腕肩平為止,乃收回伏於胸前.雙掌向側外輪工而用手背平拍,乃收回伏於胸前,乃復於無極式.
八式.兩臂下伸,身彎腰屈腿下俯,手掌五指分開而
( 3 ) 練 力
練力之法有多種,茲略述數項於下:
一.上 罐 用具有兩耳之大瓦罐,內盛細沙,以粗如食箸之絲繩連繫其兩耳。再用一長一尺,直徑一寸五分之木棒。在棒之正中,繞棒作一糟,寬一寸,更於其中穿一孔,以能容食箸穿過為度。另用一絲繩,長六尺,一端穿入棒孔而結於棒上,一端結於罐繩之正中。人作馬襠步,雙手抓而握之。而兩臂向前平伸,兩肩鬆開,乃緩緩以手指及兩腕之力轉動木棒使絲繩纏於其上,而沙罐上升;俟升至胸際,再反轉木棒使絲繩退下而罐緩緩下墜。如此下下反覆升降乃所以練兩手指腕抓握之勁也。罐內之沙,初練時只一二斤,每十日加一斤,加至三十斤或五十斤則功成矣。
二.插 沙 以黑豆與綠豆拌斗中,先抅動五指作抓物狀以活動之,然後並指向豆中戳之。初緩繼急,始輕後重,日日行之,必奏奇效。
三.拔 釘 用通用之三寸洋釘三十個分釘入厚一尺五分之木板中,以大指及二指捏住洋釘而技出之。日日行之,必奏奇效。
四.打 井 作蹲襠式,俯身以單拳向井中插打,兩拳交互打之,工久自效。
五.掃 椿 用長三尺,直徑一寸五分之木橛十數個,分釘入地下一尺五寸,上纏縛麻繩。日日以腿掃打,必奏奇效。
六.站梅花椿 用五根長七尺,直徑二寸,之木椿分別埋入地下三尺,做成二尺見方之梅花形,即四外木椿相距二尺,中間一椿在四者之中央,椿頭以鐵圈箍緊,以免劈裂。
人兩手交叉,兩腿站於椿上作馬襠步,先腳心站椿,站三十日。次腳跟站椿亦站三十日,過此乃於椿上練習換步。
換步之法:如兩腳站1 、2兩椿上,面向5椿,則右腳先換至5椿,左腳乃換至3椿,而右腳又換至2椿。如此遞相推換,日日習之則腳下穩勁成矣。
七.抓圓錐 用黃土麻刀、青灰,合水作兩個圓錐體,形如饅首,以兩手張開五指抓捏其尖端以留槽痕,俾其恰與手指相合,晒乾後即可應練習之用。初練時,一個重三斤,逐漸可增加至每個二十斤或三十斤,練法共八式。
練時將泥饅首置於腳前,先兩腳分開,俯身探手抓住其尖端,乃緩緩挺身提起之,而屈臂沉肘持之胸前。此為預備式。
兩臂由向平伸,腕坐而饅首底向前,此為第一手。
兩臂由前向左右分繞而向背後直伸,指外頂而饅首底向上,此為第二手。
兩臂由後緩緩回前復於預備式,乃向左右平伸,饅首底向外,此為第三手。
臂向前彎扣有如環抱之式,而饅首底向前,此為第四手。
臂向懷折屈,肘仍抬平與肩齊,饅首底相對,此為第五手。
臂向上直伸,饅首底向上,此為第六手。
臂由上緩緩落下,歸於預備式,乃向右開弓步,身扭轉向右,右臂向右側平伸,饅首底向外(此亦可曰向前平伸);左臂反臂向左,饅首底向上(此亦可曰左臂由腋下向後伸)。此為第七手。
臂與身步回歸於預備式,乃向左開弓步而前後分伸兩臂如第七手,惟左右相代耳。此為第八手。
八.摩鐵球 球用鐵鑄,或用黃土、麻刀、青灰合水作成而晒乾之,均可。初練時球可重五斤,後乃逐漸增至三十斤或五十斤。練法:先將球置於腳前,站馬襠步,俯身以右手掌按於球上而揉摩滾動之,乃趁勁以手掌由下抄起之,挺身立穩,雙手於球面揉搓滾轉,然後俯身放球於原處;乃再以左手掌按於球上而揉搓滾轉之,而放置之,一如右手然。
( 4 ) 練輕功 此功須於幼時(十歲後即可,從事練習),練習,非用六七載純功不克見效,實是是苦之功也,練法甚多,茲述其一二。
一. 練氣 早晚跌坐練氣,使氣能任意提起及沉下也,此為輕功之本,須時時練之,久則自知其益處。
二.跑椿 以直徑一寸長二尺之平頭木椿三十根列成直行,分別釘入土中,兩相連之椿相距約二尺上下合於練者之一步。練者於椿上用腳尖著椿來回跑行。
三.拔跳 垂手直立,兩腳並站,頭項上頂,腳前掌用向上拔跳,跳時不可屈膝,只用彈勁,如此能跳高一寸,則屈膝即可跳一尺,期乃其比也。每晨習此十餘次,工久自效。
四. 跳坑 掘地成圓坑,深半尺,直徑約二尺,坑邊之一面里外皆護以木板,免土崩裂,人立於坑內,面對有木板之邊,並足、擰身、屈膝,而上跳,以跳至坑外為度。每日練數十次,半月後坑加深半寸,如能練至坑深三尺而一跳即上,則平地可起二丈矣。
五. 跑板 以長一丈五尺寬一尺八寸厚四寸之木板斜倚於牆上端,初練時牆高八尺,人由距板根一丈處向上跑,逐漸將牆加高,板之斜坡乃逐漸陡峻。日日練習跑上,練至板幾與牆相併立,則無板亦能在牆上蹬行四五步而跑上牆矣。
(5) 練眼耳 用康熙銅製錢二枚相疊而以細絲線縛緊,更用較粗之絲線擊於其一角而懸之樑上,使錢之高與目齊,練時習人立於將於錢相碰之地,以手推錢使在眼前左右擺飛,如能目不及瞬,則目功成矣。
再於錢飛擺之際,背身聽其風聲,如能知其來去則耳功成矣。
(6) 練身步之過閃 用磚在平地上排成三角形、四方形及六角形,兩磚相距約與步之大小相當。行練走三角形,人立於1、2兩磚上,面對3磚,左腳乃過至3則左腳即閃至2,如此遞相過閃,左右互換,則身步之活動自能圓滑靈巧。次練走四方形,人立於1、2兩磚上,面對3、4磚,左腳過至4則右腳即閃至3,如此遞相過閃,左右互換。末練走六角步,人立於1、2兩磚上,面對餘四磚,右腳先過至6,左腳隨之過至5,而右腳又閃至4,如此遞相過閃,左右互換。練時用馬襠步或高弓步,雙手可作招架、牽引、躲閃或進擊之勢,久自能懂用勁、借勁及打勁,而步與勁及身亦能否相合矣。
(7) 練進退閃躲 用高八尺直徑一寸之木椿九根,分埋入地下一尺半,成九宮形如圖,練時人在宮內順椿之數序隨意矮步竄走,或急步前進,或驟然後退,以閃以躲,能練飛燕穿林而碰椿則功成矣。
練習打出
赤手所用以打人者不過拳、掌、腕、肘、肩、腿、膝、胯,無論用何者打人,均須行畜勢而後發出以擊敵,蓄於內以擊外,蓄於上以擊下,蓄於下以擊上,蓄於前以擊後,蓋不乘位勢則無動勞而力不得發出及人也。更須先用手法、身法制住敵人身手或閃開或格開敵之來勢,以便利我之進擊。我打著之發出,及手法、身法、之施展,雙均有賴步法以濟之,故打出與手身步動作皆須勤練而後始得運用如出自然也。
(1) 打法
一 拳 茲將拳掌卷握而成者也,手指除拇指有二骨節外,余各有三骨節。握拳時,拇指以外之四指須並立,先折屈第一骨節,次折屈第二骨節,最末折屈第三骨節,至此則四指之指尖緊扣抵於掌上明珠之中部;指之各段均須相併,齊而且平,拇指則折屈而貼附於二指三指之第二段。
拳之打出有俯拳、立拳、仰拳之別。俯拳乃手心向下之拳也,此拳打出須先將臂與拳由下之腿邊抬起,或由外收回,使之貼於腋下或胸前,手心向里或向上,以蓄勢;然後挺臂向外發拳,臂於發出中隨伸隨向下擰轉,俾拳於將達到所向處之際,始磨轉而成手心向下之俯拳;蓋如此之拳著人即有打勁而又磨擰其皮肉也;或折肘屈臂作俯拳而架起之於肩旁以蓄勢,然後挺伸之向外發出;如此打出則無磨擰之勁。也俯拳向下插打名曰栽錘,用俯拳之變化也。
立拳乃虎口向上之拳也,此拳之打出,或將臂折屈而貼於腋下以蓄勢,然後挺臂發出之;或將臂由身側外下而裹上,而側外下,輪臂向側外發出,至臂平伸與肩齊為止,或於身側由下而後上而前下,輪臂向前發出,至臂平伸與肩齊為止,或於身側由下而前上,而後下,輪臂向後發出;此種打拳法曰劈拳。
仰拳乃手心向上之拳也,屈臂架平由腋下向身後插打之拳為仰拳。由腿邊挺微彎之臂由下而前上擊敵下頦之拳亦仰拳。
二 掌 掌者指駢立分直伸之手也,掌心向上者為仰掌,掌心向下者為俯掌,此皆為平掌,掌心向里或向前者為正掌,向外向後者為反掌,如此之掌皆為立掌;其手指向外直伸者為側掌,向上直伸者為豎掌,向下直伸者為插掌。俯掌亦曰正掌,仰掌亦曰反掌。凡掌者皆可變為抓,抓者,五指向掌里彎扣也。
仰掌多用於橫斬敵之頭勁及腰部;手臂於面前由下而里上而外下輪旋,乃折而向里平輪,以掌之邊緣擊打敵人,或於身側外向外後下輪旋,而折向前里平輪,以掌打敵人,皆是也。有時將身蹲下由下向上用仰掌托打或撩打敵人;或反臂向外下用掌背拍打。
俯掌多挺臂直出以取敵眼、喉嗉、乳際,或其它重要穴道處。俯掌有時變為一指伸出,二指駢伸,或二指張開伸出,有時臂先折迴向懷裡橫扣,而返迴向外平削敵人之肋部或頸部。有時臂上揚而折迴向外下拍打敵人,更有時彎臂而挺出向外下按打敵人胯際。
正側掌之打出有直外向穿者;須先將掌收回於胸前或腋下,掌側立向打出之方,而挺臂直出以刺打敵人。有時將臂伸向側外,而輪向前拍打敵人;或於面前或身側將臂輪向上側外或上側後,至與齊外乃輪向前拍打之。有時屈臂上揚而向前里下切截敵臂或脛,或向前外下切截之。雙有張虎口臂這大二二指取敵嗉者。有時將臂與掌橫於胸前而向側外平輪之,以掌背拍打敵人。
反側掌之打出有直伸向外插牚者;須先向下擰腕作反側掌,向外立於胸前或腋下,而向外挺臂穿出刺打敵人,亦有先作正側掌立於胸前、腋下、或肩前,而擰臂向外挺出,變反側掌,以穿打或撩打敵人者。有時將臂及正側掌橫於胸前,而擰臂向側外平輪,變反側掌,以掌心拍打敵人,或用掌緣撩打。
豎掌及插掌均可屈臂收回,而向外挺出用掌心撞打敵人,又可橫動手臂以掌緣向旁切打敵腿或臂,亦可向或向上用指戳插敵人,插掌亦由外撩打敵人。
三 腕 腕之打出須手之五指聚攏成鉤狀,而向里折扣使手背與膊相垂直,更須屈臂收回以蓄勢,然後乃挺臂直伸,以腕端猛撞敵人。
四 肘 肘可屈臂貼身幾腋側後頂撞,亦可向側外上挑撞,又可屈臂橫於胸前,而向側外平撞,有時屈臂突出身側而向前或後扇打。
五 肩 肩可以靠人,亦可以抗人;用時須先縮身或蹲身,而反上或前後撞打。
六 腿 腿之打出有踢、有踹。踢有前踢、下踢、及磨踢之別;踹有前踹,後踹、扁踹之分別。磨踢乃用以抅撥敵腿,使其站立不穩也,此外尚有前後掃堂腿,乃一腿蹲下,俯身以雙掌抵地,餘一腿向側外直伸幾至貼地,用蹲腿及雙臂作軸而擰轉,伸出之腿乃向前或後圈掃敵人之腿也;向前掃則雙掌著地於蹲腿側外向後掃則著地於蹲腿側內,皆手指向前伸。
七 膝 膝可以撞人,提腿屈膝以撞敵腹或襠也。
八 胯 胯要以撞人,蹲身以胯向後撞打是也。
(2) 手法 乃以手助我之打出也,其法有先發及後發之分,行發者我先敵出手,清除我打出路線之障礙,使我打出便利,或牽引敵人來就我打出也。後發者敵先發而我後出手,或破其手法,使彼不得打出,或破其打出,或引其打出落於空處,而使我得勢發出打著,或避閃其來手而靜觀其動作也。其法千變萬化,要因勢而異。下所述者乃其最顯著者也。
一. 捋腕 先出我手,反掌由敵外門抓住敵人與我同左右之手腕,而牽引之,揚之、抑之,或擰之,使其半身不得自主,並便我出另手或出腿腳打擊敵人也。
若一手捋住敵腕,餘一手復托住其肘,則一上舉,一下壓,其臂折矣,尚須乎打耶,太極拳之捛一手腕,上步出餘一手以屈立小膊掩敵肘際,或以掌托其肘,扭轉腰身助捋腕之手牽敵,並助掩臂之膊或托肘之手推擠,則敵必臂折而仆矣;敵若用力向後奪手,我可就其勢而執其臂向前直推送之,敵必後仆矣,此即所謂借勁找進之類也。
尚有反捋腕者,即由敵里門之下出一手捋住敵人與我左右相反之腕,使其身手不舒適自然,而便我打出也。第五路第七式之擰腕貫耳乃其一例。
捋腕一法頗為惡毒;苟我力大則捋腕而擰拽之即可致敵殘廢,故練武者多不讓腕為敵人敵人捋住。
二. 扣腕 有側身扣腕、正身扣腕、單扣腕及壓腕之別,側身扣腕乃上步進身敵側,以雙手向下抓住敵伸出之腕下臂也,按時身須下蹲,並上進這腿須落在敵後腿之後,用此手法可使敵半身受我制住,敵苟一時驚惶失措,我即可用雙掌撞打其胸而使之仰跌於腿之外矣。
上一腿於敵兩腿之間,以雙手扣住敵伸出之臂並橫於其腹際而下按之,我如力猛,敵站不穩而身後退跌矣;如舉其餘一手出我頭頂或耳際,我即可握住其來臂一手握腕,一手托肘,而轉身以肩抗之,更蹲身身後突背以掀之,則敵由我頭上跌出我前矣。此乃正身扣腕之用法。太極拳之按亦此意也。
猛虎出虎之雙掌俯壓及順水推舟之雙掌仰壓敵臂,以欺敵身而便為掌打敵胸,皆壓腕之例。
捋帶蹲身雙錘亦側身扣腕之類,長腰閉手打華蓋亦為正身扣腕之類。
三. 穿背 進步揚背閉住敵伸出之臂,使其不得近我,而便我手之打出也。進身於敵來臂之里門,則打其胸,於其外門則可雙手或單手進打敵背或腋下。穿臂亦曰上格,格開敵臂不得擊我,或不得陰我手之打出也。本門之蹋心掌炮錘之挑打,皆進敵里門以打其胸,本門之磨掌即可用以進身於敵來臂之外門而施撞打者。
四. 掩靠 掩者,以我臂向我之里門閉住敵之來臂,靠者乃向外閉住,皆格之使離開我也。如敵出右臂向我,我上屈右臂,掌心身後進右步,以之格其來臂,既是掩,由是將小膊向其臂外翻下而向外格之即為靠;敵如出左臂,我上屈右臂掌心向前,進右步以這格其來臂亦為靠;掩靠皆須藉腰脊之力。敵如伸出右臂,我進左步,以左臂上屈,掌心向後,而格之亦為掩。此更可藉肩以上膊而使敵身偏扭。敵如出手由中下進擊我,我橫撤步,蹲身以與敵左右相反之手屈臂下,翻而向外格之亦為靠。
五. 托 單手或雙手托住敵臂或腿而使之離開我也。側掌前伸,以虎口托敵肘而向上推起,雙臂相疊或交叉,托敵臂而向上推起,單手或雙手托住敵腿或腳跟而向上推起,皆托之類也。
六. 攔 單臂下伸而向外格敵臂或腿也。
七. 攔 單側掌向下或插掌向外切打敵腕或脛是為截,掌心拍打敵來拳之背或來腿面變為截。
八. 抄 單手或雙手抅起敵臂或腿而把持之是為抄。
九. 領 單手正豎掌張虎口向外握住敵腕,而向上或向外引之是為領。單手豎掌或插掌張虎口由敵來臂之外握住其肘,而上步向外引轉敵身亦為領。領敵我同左右之臂用豎掌,反左右之臂用插掌上明珠。
十. 帶 把住敵手而牽之使其向我來而受我打著或使之立腳不穩是為帶。
十一. 拐 蹲身屈臂向腋下坐肘而向側外格開敵之來臂是拐。
十二. 晃 凡以手作虛著引敵眼目而乘勢出余手或腿擊其未注意之處皆為晃手或謊手。
十三. 托扭 以豎掌由下握住敵之來腕或肘而扭捩之,並向敵胸前推折之也,此敵我手之左右相反。
十四. 把擰 雙手或單手把住敵人來臂之腕而擰之並翻身以助擰勢也。
十五. 橫攔 上步進身械一臂攔摔倒敵腰也。
十六. 扳推 雙手或單手把住敵之這部用掌根向一面抵推而用指向另一面扳來也;一手握住一部之一端而向上方推之,餘一手握住餘一端而向相反一方扳之,亦為扳推一。如雙手把住敵人雙肩而扳之使仰,一手由下掌握住敵肘而向上推一,一手由上俯掌扣住其掌工腕而向下扳,一手捋住敵腕而向上提,一手按其頭頂而向後扒,皆扳推之類。
十七. 揉搓 雙手相對,挾住敵身一部,一向外伸,一向回撤,雙手互伸撤,而摩搓之也。如雙手挾住敵腰兩旁而搓搖之,雙手挾住敵臂或腕,而摩搓之,皆屬此類。
十八. 滾壓奪腕 敵捋住我腕,我腕即在其握中向下外滾扭,且領其手上屈,並以余手大指緊壓其手背而向其肩前推壓之,奪出之手復作仰掌蓋其手背上助壓勢。
十九. 搯嗉奪腕 敵捋住我腕,我即擰臂,後腿由身後邁進,將身掉過,急出余手前伸搯其嗉,同時向後奪腕。
二十. 低撐 單手抵胸或背以撐之使仰或俯也。
二十一. 撤閃 伸出之手撤下以避敵也,後腿後退,前腿跟退於後腿前,前手屈臂收回於胸前,前腿後退,前手撤於腋下,前臂微下落,後腿向後開作弓步,身側向後傾而扭頭回視,向左或右閃轉全身而扭頭視敵,及前臂撤回而伸向側外同時橫開一步而身閃於敵後以觀敵之動作,皆屬此類。
二十二. 把看 單手由敵臂外門握住敵腕或臂,並橫開一步,揚餘一手,而觀看敵之動作也。
二十三. 稱手 手所出之方與打出之手相反,如打出之手由右下而左上而右下向右側外輪臂平打,則餘一手由左上而右下左上輪成花圈,向左側外平伸即為稱手;余例仿此。稱者,恐一方過於用力,致身不穩,乃也稱手以保平衡也。
(3) 身法 打出及手法均賴身法協助。向前則須前探或跟進以助其勢,並使其及達。手撤下身須後坐,或退下,或轉身直,手橫出,或擰扭,或揉搓,則身腰亦須橫動,或轉扭,搖擺,以助其力。總之手須身動以帶達到所欲向之處,而手之力須身這腰背活動以增長之也,腿之踢出須身傾欹或坐沉以稱之。
一. 正身及橫身 正身乃身與面正向敵也,橫身乃正身之手足向左或右展開或走過也。
二. 側身 身之左或右向敵也,頭須扭過視敵。
三. 斜身 身之正或右向敵也,頭須扭過視敵。
四. 坐身 身之向下蹲或向後坐沉,或向下或向後縮者,皆是也。
五. 仰身及退身 身之向後欹者為仰身,向前彎屈者為俯身,向左或右探者為傾欹身。
六. 進身及退身 身之向身敵欺進者為進身,由敵身退回者為退身。
七. 閃身 身之走過敵之左或右,或轉過其左或右者,皆為閃身。
八. 竄身 身之由敵身向四外跳躲者為竄身,遠方跳而逼近敵身者,亦為竄。
九. 長身 乃身之向高長者,與坐身正相反。
十. 翻身 身之轉過一圈者為翻身,先動之腿向身前邁過而翻身者為正翻,向身後邁過而翻身者為反翻。
十一. 掉身 身之轉過半圈者也。
十二. 轉身 身之轉過若干度者為轉身;斜身、掉身、翻身,乃轉身之特例也。
十三. 擰身 乃腳之站立形勢不變,僅身向左或右擰轉者也;頭眼須向敵方。
(4) 步法 拳術最重要步法,身勢這吞吐,手臂之活動,均有賴於步法,須氣力沉著,腰腿靈活,步短而快,腳底而穩,步法穩固為尤要,蓋基礎不豎,則一動即搖,上重下浮,毫無根基,則不須敵人之抅撥即有蹶之虞。堂能望交手之不敗耶,若能練到舉足輕若鴻毛,著地重於泰山,快若驚鴻一瞥,固若盤石之安,則功成矣。
凡身手均須藉步進帶至其所嚮往之方,並藉以增強其力而穩固其勢。向前則須上步,向側外則須向側外開步,撤回則須退步,前後行則須順向前,或微向外擺。若變改身向,則腳步須扣擺,扣者,腳尖向里轉擰也,擺者腳尖向外 瞥擰也。
兩腿不宜挺直,直則笨矣。腳著地須實,腳掌鋪平,腳跟用力,否則不穩,前進須前腳先變虛,而向前微動,且腳尖外擺,遂即變實,而後腳乃變虛而上步;後退則與此正相反,此能使所進略遠且身體得勁也。虛步乃腳尖著地,腳跟提起。
一. 坐馬步 兩腳橫開著地,相距約二尺余,兩腳尖向前而相平行,或各向外入撇成反八字形,兩腿蹲下,身腰挺直而向下坐沉,面正向敵人也;至於坐下之高低則任意為之,練時可坐至股平脛直為止,此步法能顧及上中下三盤,蓋三盤之前後左右均為手臂之動作入施及也,此亦曰馬襠步。
二. 丁字步 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兩腳尖皆向外擺,前後作不丁不八,亦丁亦八之形,前腳虛著了或腳尖點地,後腳實著地,兩腿略彎,身重坐在後腿上,或直立或微下縮,或正向前或斜向里也。斜向里者,如右足在前則身斜向左前,如左足前則身斜向右前也。站此步時,目向前向里者,如敵人與前腿同左右之手在前恆屈肘向敵,後手屈肘貼肋;前手之外為我之外門,其里為里門(馬步之前曰正門,門者須謹加守衛之處,不容敵人輕進也)。
三. 弓步 兩腿分開,一腿彎曲如弓,一腿綳直,兩腳掌全部著地,身重坐於兩腿之間,近曲腿之處也,此眯有橫弓步與順弓步之分。橫弓步之綳直腿之腳外撇彎曲腿之腳微向外擺,與餘一腳成不八不丁之形,身與面正向前。順弓步又分前弓步及後弓步,前弓步前腿向前彎弓也;後弓步腿向後彎弓也。前後皆向外而扭頭注視敵人。
四. 碾步 腳變虛而就地扣或擺者為碾步亦曰擰步。
五. 活步 凡步無關於前後進退及左右展開,目的只在使身勢自然或發著有勁者皆活步亦曰墊步。
六. 圈扣步 後腳向前外上一步下前腳成坐馬步也;前腳與後腳未上之前工已上之後,順向外擰擺,使身勢穩固,其所以稱圈扣步者,因後腿上步時步弧線也。
七. 斂步 前腿向後腳旁收回作虛步也。
八. 橫繞步 須前腳向側外或側里斜上一步,後腳立即隨之斜過仍為後腳也;後腳先斜開一步而前前腳隨之橫過仍作前腳亦是。其所以稱橫繞步者,因其移身繞過敵側,或由側繞過敵前或後也。
九. 掉身步 一腿斜或橫向餘一腿前外或後外邁過,因而碾步掉身也。
十. 翻身步 先一腿或橫向餘一腿前外邁過,因而碾步掉身,然後後餘一腿向身後邁過,因而碾步掉身,乃成翻身。一腿身後余邁而掉身,餘一腿向前斜邁而掉身,亦成翻身。
十一. 催步 一腿向前或向其側外先進一步,腳尖著地,餘一腿即跟進一步在後而催前腿再進一步,此為前催步,一腿先向後退一步,腳尖著地,餘一腿即跟退一上停於先腿之前,而催先一腿再再退一步,此為後催步。
十二. 趕步 近敵之一腿前進或橫開一步而餘一腿跟進半步或跟進駢腳,是為趕步。後腿退一步,而前腿隨退並腳亦為趕步。
十三. 跟步 後腿向前或向前外上一步,而前腿隨之跟進步在後或並腳夫曰跟步,前腿向後退一步,後腿隨之跟退半步在前或並腳,亦為跟步。
十四. 正身前馳步 身微下蹲,兩腿交互向前過邁,前進之腿微向里邁而腳尖微向外擺;如此則兩腿前後相絞,膝蓋相掩,而襠自護矣。
十五. 正身後馳步 與正身前馳步同,惟腿身後退伸耳。
十六. 側身前馳步 右側身前馳,則兩腿微屈,左腳直上前進。右腳尖外擺而前進,如此兩腿交互邁過是為右側身前馳步;至於兩臂,則左臂屈而在身前,右臂屈而在身後,眼前視。左側身前馳與此相同,惟左右相代耳。
十七. 側身後馳步 右側身後馳則兩腿微屈,右腳後退,腳尖外擺,作後弓步,左腳乃經右腳尖外邁過後退,如此交互後退是為右側身馳步;至於兩臂則或伸向前或伸向後,頭則須扭迴向前注視。
十八. 擺身前進步 一腳直向前進一步,此時身側向一方;前腳就地向外 碾步或微向外擺進一小步,後腳乃向前進一步,後腳乃向前直上一步,此時身向另一方;如此兩腿更換前進;身更換左右側向,惟目始終視前方。
十九. 擺身後退步 一腳後退一步外擺,身即坐此腿上,未退之前腳尖就地擰向前,此時身向一方;前腳乃後退一步,腳尖外擺,身坐此腿上,未退之腳就地擰向前,此時身向另一方;如此更翻後退,目始終前視。
二十. 連枝步 兩腿相互邁過向一方橫走也,先動之腿由余一腿前邁向側外為明步,餘一腿後邁向側外為偷步,如此斜行者為斜連步。
二十一. 旋風步 一腳向餘一腳腳尖外橫扣,腳跟抵腳尖,兩腳成直角形;餘一腳乃向前一腳腳尖外橫擺,亦腳跟接腳尖成直角,如此遞相扣擺即為旋風步,亦曰仙人步。
一腳先向一方進或退一擺步,餘一腳乃更經其外向其方進一扣步,如此兩腿更翻作擺扣步使身旋轉向一方滾進亦為旋風步。
二十二. 旋飛步 一腿就地拔起向身後擺邁,餘一腿於前一腳尚未著地即用力擰身躍起向後旋跳,迨前一腿落地後,一腿乃落於前作弓步。此步將身翻過一圈。有時於旋跳時以前一腿邊之手拍後一腿腳旁面以助威勢,實際此乃躍步翻身也。
二十三. 箭步 兩腿作丁安步,前腳向前上半步,前腳尖方著地,後腿即向前旋躍,後腿甫著地,前腳即橫過於前作虛步而復於起始狀態。練時須連續躍然進數次以求輕便靈活,實際此乃旋躍之仙人步也。
(5) 打穴 穴為人體組織上之交會銜接處,凡經絡肌骨臟腑之銜接處必有穴隙可指,故名為穴也。通計全體約有百穴。凡穴皆雖承重擊。其中有三十六穴雖經輕打亦承受不起,重則致死矣。如此之穴之在人身正面者為頂心、左額角、右額角、眉心(兩眉之間)、左太陽、右太陽、左耳竅、右耳竅、咽喉、氣嗓、胸膛、心坎、大腹、肚臍、膀胱、腎囊、左乳右乳、左肋、右肋,共二十二穴;在背面者為腦後、左耳根、右耳根、脊背、脊心、命門(此三穴分在脊骨上中下處)左背肋、右背肋、左脊膂、右脊膂(此二穴在背肋骨旁)。左後肋、右後肋、左腰眼、右腰眼,菜十四穴。
打穴之法共分五種,斫、戳、拍、擒、拿是也。用掌側邊打者為斫,用手指直打者為戳,用掌根按打者為拍,用五指抓取者為擒,用二指掐取者為拿。
人之一身外而五官、四肢、內而五臟、六腑, 皆以筋絡為線索,血脈為灌溉,匯於頭面,而主其活動之能者氣也。所以練筋脈必練氣,氣行於筋絡之外,血行於脈絡之內,血循氣行,而發源於心,若於筋脈交會之處,以力閉氣血之流行,則人尚有活動之機能耶。此拳家所以有點穴之一法也。凡手腿之背,手腕、腳腕、肘、膝、肩胛腋下、股根、頭面、頸項,以及胸、背、前後腰,之有筋脈交會處,而外近皮,內靠骨,且易於著手且且拿閉者,皆為可點之穴;前言之三十六穴乃打之可傷及體內重要部分而致死者耳。
(6) 木人練打 以木作成人形,尺寸與真人相同,腳下連有圓木,徑約半尺,長約三尺,埋於地下使木人直立地上,木人周身以棉花纏裹,外以皮或布包之。每日於其上練習各種打法,為益無窮。
(7) 沙袋練打 於地上埋立四方木架,高丈二,寬七尺,每方懸一白帆布制之袋內盛細沙,一袋與胸齊,一袋與脛骨齊,二袋分在左右與腰齊,內沙初則每袋二三十斤,後漸漸增加,人據於架之中央,向前後左右掌打腳夫踢,膝撞、胯打、肘拐、肩抗,任意習之。或先於袋之靜止時,向之打出,或先將袋推開,趁鞭擺動回來之勢,而打出之。日日練習,獲益非淺矣。
拳家須知
一. 練長套拳腳之先須吐出濁氣,納入清氣,並伸縮四肢,舒展筋骨,俾氣血流通,免生淤塞之患。
二. 練拳之時間須在大小便之後,飽食盛醉之後不宜練拳,性慾尤須減少,蓋不戒引則精力兩缺。
三. 練拳之時須時時認定對方有一敵人,我須沉著敬謹應付,不予以些許瑕隙,我須決定媽其保部避其何部,一若直事之大嚴重,不可稍有戲耍之念。
四. 每練一次,宜遺蹓行數分鐘,練畢更須蹓行較長時間,然後再休息半時,待血氣既定,方可飲食,凡所習者每日須練一次,若一曝十寒必致生疏。
五. 練時須閉口,以鼻呼吸,不宜閉氣,閉氣能害身也。
六. 須沉肩,下身,手腿略彎,項挺,神充,氣蓄於內,蓋未發之前須蓄勢,不蓄勢則雖發力且不及遠,勁打出進須呼氣以助其勢。
七. 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須沉著,須重在一方,須分上中下打出,須分橫斜,發出。
八. 須手與眼合,眼與心合,肩與腰合,身與步合,步與手合,手、足、身、腰,務令順遂,從心所欲。
九. 須手捷,眼快,身步快而穩,緊逼先旋,蓋眼看敵人慾動,我乃先動,出手進身,逼其不能動而我反得出打手;或彼已動,我立即破其出手,或讓開其出手,而出著還擊;不可只取招架。所謂敵不動時,我不動,敵若動時,我先動;拳打不知,不抬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皆此意也。雙敵動,我大喊一聲振驚其心,使其著不得發出,而且我反得先發,亦緊逼施之意。
十. 須出手有虛有實,虛亦可實,實亦可虛。虛手如已及敵身,即可實打,實手為敵避開或制住即須變虛而另發他著。故發著不可先發力,須貼近敵身,方可貫力;力應是活動,不可用死力,須一發即回;如此則勁常蓄,隨意變用,若儘力發出則手足皆滯笨而不善變矣,自為敵所制。
十一. 須膽大心細,手狠,著毒。身手生疏不宜臨敵,忮敵還是藝淺;善戰必定藝精,藝高人自膽大也。
十二. 須知敵高來則挑、托,平來則攔、格,低來則截、抄,以破之,而立即還手以擊之。
十三. 須知敵人之力如超過我,則走其旁門以入,敵力弱於我,方可走中門以進。
十四. 須知敵用虛勢來引,即趁其勢以進擊之,如猛勢來擊,則可牽之或避之。使落空處。
十五. 須周身上下不容敵人黏貼,如已為其黏糊貼,即須審來勢而用法解破之。
十六. 腳步不宜提高,縱跳貴乎神速,眼觀四面,耳聽八方。
十七. 須推、帶、按、逼、劈、斬、撞、戳、援、奪、格、勾、抄、截、托、踢、踹、肘、胯、伸、縮、進、退、閉、展、騰、挪、蹦、跳、竄、走,各用其當,各盡其妙。
十八. 如無確把握,不可雙手齊出,或兩腿齊起,如強者多須擇弱者以重手傷之,以震余敵,或因而得息爭,或藉此而得脫身,台弱者多,則須敗其中堅,則余自折服。
十九. 如為多人圍斗,則先揆度敵之強弱,如強者多則擇弱者以重手傷之,以震余敵,或因而得息爭,或藉此發明家得脫身。如弱者多,則敗其中堅,則余自折服。
二十. 拳家須每日於空氣清潔之室中靜坐十分鐘,先用鼻呼吸,吐出體內故有之濁氣,納入新鮮清氣使之流通於全身,然後屏息端坐,目視鼻準,意不外游,只以意使氣周遊上下,十分鐘後扣齒數十遍,咽下口中津液,然後起而緩步十分鐘。
二十一. 須每日早晚用手心分別搓腳心數十次,至手腳心皆火熱為止;手心揉膝蓋數十次;雙手搓後腰現腎處數十次數;一手托腎囊,一手摩小腹數十次,再換手托腎囊,揉小腹數十次數;此通下部血脈也。雙手揉搓面部數十次;合目而用雙手揉摩之數十次;雙手揉摩後耳數十次,雙大拇指背揉摩鼻筒外部數十次數;此通頭部血脈也。
八卦掌譜
於解說六十四式之前,須先說明如何開始走圈.心神如何貫注,及腳步如何轉換方向.
走圈須先面向前站無極式;然後將右臂向前平伸,而向里微曲,且肘骨微下沉,手掌大指折曲而微貼於次指,餘四指緊相貼靠,全掌直豎而微凹,並斜向左前方(此稱曰牛舌掌,乃傳自
開始走圈,須腰向右扭轉,而兩手隨之,惟手勢不變,頭亦扭項,眼光由右掌背向外注視,一若有敵人在右掌前,而吾則目注其動作也;頭須向後項上頂勁,即所謂虛靈頂勁者是也;前胸須虛,後背須漲,下腹須充實而沉著,即所謂虛漲背,氣沉丹田也;兩腿略彎曲作微蹲勢,身下沉,臀微下坐,使全身重心線得在體中,以求身勢牢穩.
走時,先行右腿,下脛伸直,腳掌平放,著地先虛後實,且兩腿行來極穩重,勿現輕浮急促之勢,且須掩閉前襠;心須拿穩,意無旁涉,合身除行動及掌腕頂勁外,中另用力,蓋蓄全力於中以待用也;口閉,舌抵上齶,且調勻,因手及腰之向里扭轉,且目向掌前注視,則兩腿前行自然成為走圈矣.
上所述者乃用右掌在後下,行進先出左足也.
走圈時如欲換前進方向,則須利用扣步及擺步,身體隨腳之扣擺而轉過於其所扣擺之向來;此亦如行步然,視轉變方位之大小而扣擺亦須隨之有大小之別,八卦掌用扣步擺步以變換方向之法,可別之為四種:一曰單換步,二曰復換步,三曰半換步,四曰逆換步.
單換步
前行時,向前邁進之腳假設為左腳,於落地時向里扣回(此即扣步),後之右腳向回外擺而變成前腳(此即擺步),變所向正與原現相反,此謂之單換步.後腳撤回外擺時,如前腳之回扣之角度不能恰好,致身體不甚自然(身體有俯仰側欹及兩腿站立不穩之現象,皆為不自然也).則前腳(即扣步者),可就地隨腰擰移,使身體從容穩定而不覺違拗為尚.
復換步
向前邁進之左腳於落地時向里扣回,後之右腳向回外擺而變為前腳,此時之後腳即左腳,目前扣步而並於前腳之旁(如所轉之角度足於此扣步時,前腳可再外就原地擰移).右腳乃再撤回擺一步,同時左腳原地擰扣,則前進之向已轉過三百六十度以外矣,此亦曰雙換步,因式仙兩次扣步擺步也.
半換步
前進之腳落地向里稍扣,後腳向外微擺一小步,使身向轉過不足或將近九十度角之謂也,此亦曰半扣擺步.
逆換步
前進之腳落地向外擺,後腳上前向里扣步而並於前腳旁(此時如所謂轉之角度不足前腳可就地向外擰移).前腳乃撤回外擺一步,此擺步所至之向即所換之向也.
此僅就身向及腳步而言也,並未涉及手勢,施之於實用,則所轉之向須隨手勢及敵人所在而取相當之應變,故前後腳之回扣及外擺之角度,與就地之擰移並手臂之動作均須以意調理適宜以應之;切不可拘執不化,致腳\手\心\意,不相協合而與外敵向左也.
以下乃述六十四式掌法,每式分右轉及左轉兩著,故實一百二十八式也.凡練掌須先走二三
圈,然後開始練掌式,每練一式須走一二圈以調勻氣息,每練一路或二路須走三圈而作收式;溜行數分鐘,再接練余式,練時切須腳步分明,身體牢穩,社罩全體,氣注丹田(氣下沉以求穩重也),行走時,力佈於腰身四肢,發著時則力貫於所用以著人之掌\臂,或腿而發出之,目須注敵身上,我所擬擊之處,故練掌時目多注於所用以發出之手或腿也,掌或腿鬚髮至相當之處微停(此微停為時甚暫,蓋一著無論中人與否,均須立即微回以改另著),而即撤勁收回,切不可發之過當,致身體手足不靈於改勢,在實用時,更不可拘於式之換步,亦惟審察箸勢,定如何轉變身手以制敵耳.
第一路
第一式 前穿掌
如右掌在前,則左腳前邁而且作半扣步,右腳向圈內擺步,而致身手斜向圈內;所謂身手斜向圈內者,身斜向左前方,右腳在前作虛步,而與後腳成丁字步,右臂曲膊而向前平伸,左臂曲膊而貼於胸前也,此時右掌由豎立變為向前直腕側伸,左掌亦側伸而仍在右臂肘下,迨換步終了,右腳乃橫開半步而落實,後掌立即由右膊下側立直向前穿,而右臂微身後扯以稱其勢,右掌立在左肘旁,同時左腿提起,上股要平,下脛要下,作踢踹之暗備;此時提起之腿及遠,而身側向敵使其不便進擊我前身也,掌既穿出,式即終了,左腿乃甜蜜蜜右前邁進而復入於走圈,成為左轉式,此時左掌變為前手,右掌則在後矣.以上為右轉穿掌;左轉穿掌同此,惟手足之左右相代.
向前穿掌要身形後坐,氣沉丹田,腿腳立穩,力貫指尖發出以刺打敵面,打在眉尖或額角尤為妙,手所以由膊下穿出者,蓋不欲敵見我手如何發出,驟出不使彼心慌失措也.兩人如各以右手在前作勢,互看敵隙(此簡稱曰相搭),我可以驟出不意穿擊敵面,彼如後退或以手扞格我,我可復以提起之腿,踢或踹其中下部.
第二式 磨掌
如右手在前,乃用單換步或半換步轉變方向,左掌平伸,腳斜向轉過之方邁進;隨走將左掌及下懸掛緩緩向右轉為側掌,右掌及下膊緩緩向左轉為側掌,且左手全臂不停的向外磨推,腰亦隨之磨轉,右手亦隨之移動,迨左手磨至身之左外側,右掌乃落至左手肘下,則左掌變為斜立掌,右掌變為直腕側伸掌,而成為左轉式,此時右腳正向前落步也.
磨掌須力貫於所磨之手,且步及腰須與手勢協和齊動,如敵我以右手相搭,敵如出左掌穿擊我,我即可換步將左掌穿出於其來臂之外而磨化其力,使之落空於我之外側,且磨推其臂,既阻其撤手又使其身立不穩,而便於我圈扣右步以右掌擊打其腋下或側背也.
第三式 上穿轉身反插掌
此式用復換步變前進之方向.如右手在前,乃先左腳於前進時作扣步,次右腳撤回外擺而身手齊隨之轉過,左腳復上前扣步並於右腳之旁,同時左手由右肘向上直穿,而右手掩護前胸,右腳乃撤擺一步,使身轉過而側向圈內,同時上穿之掌落回左肋前平伸上仰,而護前胸之掌至所擊處須與腳之落地同時,而兩腿須作前弓後直式,上身須隨手之前擊而向側外探出以求及遠,至此式已作完.多賴就地磨掌以復於走圈,蓋方向既換,則掌之前後亦須改換也.
插掌時須力貫於指尖,弓步要站穩,如敵我以右手相搭,敵以左手擊我,我即可換步進身,出左手上穿,既閃避而雙格住其來擊之手,我又得撤擺右腳,轉回身手,而用反插掌擊其手已舉起之腋下或胯上肋下也.置平掌於左肋者,乃防插掌不中,而用之另進別著也.
此式亦可不轉身而直接施之.如敵我以右手相搭,我即可先折回右臂,向下擰腕反掌,指向外下直伸,然後立即掌隨右腳一齊向身側之外前進,腳落地作弓步式,掌側剌擊敵身右腋下,亦可上步以左手由敵右肘里上穿以欺敵進身,並格開其右手,敵必後退,我即右轉身以反插掌刺擊其右腋下,亦可用逆換步施之;如敵欲以右手擄我右腕,我乃擺前進之左腳,右腳上前扣步,則身手轉過閃開其來勢,次乃左腳撤回擺步,使再轉過以側身向敵,同時左掌作反插掌刺敵之右腋下,而且左腳隨之側進落作弓步式.總之,大凡實用一式不可人情方式內所述之腳步,只須看敵我之勢宜於如何進身下手,乃出相當之身步,以求便於利用式之掌法以擊人耳.
此式如插掌時腳邁步過大,後腳即須隨之作跟步,跟步者,前腳落地,後腳即踴進半步,仍回落前腳之後,不可越過其前也.
第四式 腕打撞膝靠身掌
此式用復換步變向,惟最末之擺步改為提腿,如右手在前,乃扣左步,擺右步,上扣左步並腳,而上穿左掌;回身將右上腿提平下脛垂直,同時右掌作成向下之爪鉤(即五指捏合一處,連掌背面成鉤也).全手臂由下向前上平舉,而左掌作成身上之爪鉤,全手臂由下向後上平伸,以稱其勢,再從此式右腳落地,左掌變成平仰掌由身後向前輪斫,同時左腳跟並,且撤回右手貼於胸側而掌平仰復從此式,將左手向處上翻舉,急橫出左腿,左手向外磨推,並出右掌撤至右肘下,同時左腿跟過,然後左手復翻向外磨推,左腳隨之前進,遂成左轉式;此亦為磨掌換式也.
此乃練用腕力擊人面部或下頦,或於敵手上舉時,用腕由下上擊其膊也.亦可向里折腕使掌橫成爪鉤,手背與小膊相垂,全臂用力向前直伸以練腕力.撞膝乃練膝擊敵襠或小腹也.輪平掌乃練拳之橫斬力也.翻手撞掌乃一手於敵之身外格敵之臂,而以另掌推打腋下或側背也;彼身既被我格之向前傾斜,而我又於側後推打之,彼必易於踉蹌前俯矣.
第五式 進步前穿反臂掌
如左手在前,乃用半扣擺步換轉身手斜向圈內,上左步,同時左掌由右手下向前穿打,而右手護前胸,右腳向身後撤擺一步,同時左腳向里就地擰扣,身手隨之轉進,而成騎馬蹲襠式,且左手收回,置於胸前,與右手交叉,掌指皆側伸;兩手同時動作,左手翻向上舉而掌心向前,右手為側掌以手背向右側外輪打.式畢,由磨掌變為左手式走圈.
此乃練反擘打人也,如敵我右手相搭,我上左步,以左手穿打敵面,敵向旁橫身避我掌,且前手掩格我臂,我即可轉身以反臂擊其背部;敵或上左步穿掌,由我左臂外格我之臂,我亦可轉身以反臂擊其小腹.
第六式 側肩擰腕隨勢掌
如右手在前,即上扣左步,回擺右步;身於轉過時,左肩側傾,右肩上舉,左臂在前向上折且正擰腕作爪鉤,右臂由下後伸,上提,並反擰腕作爪鉤(手如仰伸,下膊向上擰轉為正擰腕,向下擰轉為反擰腕.頭側轉,目注視前掌;左腳邁進走圈,且隨走隨將兩手外伸而爪鉤如故;如此姿式走二三圈後,前進之右腳乃作扣步,後之左腳作擺步,身轉過後,右肩側傾,左肩上舉,右臂翻而上,左臂翻而下,作成如前之式,唯相代,繞圈行走而兩臂亦前後伸平如前.此式可直接練第七式,亦可就地磨掌以復入於順手走圈式.
此式為練習擰腕這預備;蓋側身擰腕乃靜以看敵之一法,迨有有機可乘,即可反手捋其腕,側身側肩皆所發助手及遠也.
第七式 鷂子穿林掌
如右手有前,左腳半扣步,右腳半擺步,身手遂轉而斜向圈內矣;乃上左步,同時左掌向前直穿,右臂高舉而掌心向外以護衛頭部,全身成斜側形;左腳外擺半步,右腳上上,同時右掌掌心翻下,由左臂下向前擰穿(即掌心向下之掌穿至極處變為掌心向上).而左臂翻舉以護頭;如此大左右換步,左右掌互換前穿,再翻身穿回,連綿不斷,務須貫串,俟至左掌在前右掌在上時,右掌由左肘下磨出.右腳向右擺步,而歸於右轉式以便接練下式.
此式掌正穿進時,腰須下沉,穿至極處腰須挺起;手一進,一翻,腰一沉,一起,有如鷂子飛穿樹林.
此式乃練以指尖連續刺敵面或前胸也,所以前腳先擺半步者,乃使前腳放穩,俾同負全身,以便進後腳以穿擊,且不致兩腳絆絞,而身勢不得自然也.目須注於所穿之掌.
第八式 上穿轉身掠陰掌
如右手在前,乃上扣左步,回擺右步,上扣左步並腳,同時左手由右肘下上穿,右手伏於胸前,撤擺右步,同時身微俯,右掌由胸前翻下向右側外上之後方拍打,或向側外撩打,而左掌落回肋前,掌心向上,手指平伸,右掌到拍或撩處與右腳著地同時,且左腳須跟進半步,乃再擺右步,上扣左步,而上穿左掌,右掌伏於胸前,撤擺右步,而再用掌心拍打或撩打之,左掌回置肋前;此為連續趕步撩打,普通三次為止,乃就地磨掌換為左轉(拍打用掌心平打也,撩打用插掌之掌緣或虎口由下向外上揮打也).
此式練掌心工掌緣用力,回手掠敵人前陰也.
第二路
第一式 掩靠前穿背後劈
如右手在前,乃左左腿上扣半步,身手轉過斜向圈內,右腳向前上一虛步(即落地不著實).同時右臂向里\磨推,磨推時,肘下沉小膊上舉掌向里,直腕直伸;次乃右腳向右外擺一虛步,同時右手翻迴向右外磨推,磨推時肘下沉,小膊上舉,掌立伸,掌心向外;右腳變實步,左腳上步,同時左掌側立前穿,右腳上前扣步,左腳就地向回擺作弓步,而左手立掌向背後輪劈,劈至臂與齊為止;至此式已終了,右腳乃向右前邁進而復入走圈,歸左轉式.
此練以小膊靠敵手,並練向後輪劈之掌力也.如二人右手豐搭,敵若回揚右手而反下劈我頭頂,或手由側方拍我左頰我即可以右手向里掩靠而格之,若再以左掌劈我頭頂或拓我右頰我即向手向外掩靠而格之.掩靠者,掩靠其來臂而使其不能進於我也.左掌前穿乃當我掩住其左臂,乘其空虛穿擊其面或胸也.後劈乃一若敵人由余左臂外閃至多之左後,或身後有人來而回身用手劈其頂也;此乃一則練掌之劈力,一則是回左手而藉以轉人左轉式也.
第二式 蹲身截腿上前進
如右手在前,乃左腳向側外撤一步,右腳跟並作虛步而身下蹲;同時左手上揚護頭,右掌橫側立,在右腿側外隨蹲勢向下切打起身向側外上右步,而右手抑掌向側前平穿,上左步,左掌側立前穿,再上右步,左腳就地外擺而回身輪臂反劈;由是而入左轉式走圈.
此乃練橫側掌之切斬力也.如二人右手相搭,敵以左腿踢我右腿,我即撤左腿,並右腿,身子蹲矮,而橫立右掌切斬其來腿之脛,彼腿一撤,我上右步即出右手制其左手而上左步出左掌穿擊其面或胸也.
第三式 穿提腿
如右手在前,乃上扣左步,擺回右步,左掌側立由右掌下向前直穿,同時左腿提平作踢之預備;次乃右掌下前穿,同時左腿落地,而右腿提平;再次左掌由右掌下前穿,同時右腿落地,而左腿提平;末乃左腳落地而歸於左手式.
此乃練穿掌提腿之擊勁也.腿提起要上腿平,下腿直,腳尖下垂,身子立穩,而於提腿穿掌時要微向後坐以稱之;此式重在手腳協力合作,蓋手腳並進使敵上下兼防手足失措也.
第四式 前穿側打轉腰後劈
如右手在前,乃左腳上扣半步,右腳外擺半步,而身手斜向圈心,上左步,左掌前穿,向身後撤擺右步,同時左腳就地向里擰扣,而身轉過作騎馬蹲襠式,且兩手肘握拳伏於胸前,兩拳由腋下向左右側外俯拳分打,右腳向里扣,同時右手變平掌直向左腳前穿,而左腳提起,左手變上翻護頭,乃右腳就地向里擰扣,仰翻腰身,迨身翻過半周,左腳乃落於右腳前成弓步式,同時左掌由頭上向側前下立劈,劈至與肩平,而右手輪折於胸前;至此式已終了,乃就手勢而歸於左轉式.
此練仰翻腰身以擊身後之人也.如敵我右手相搭,我以左掌穿敵面,彼如退步避我,我乃向身後撤右腳,擰步子轉身拳擊其肋側;如身後有敵來,我乃仰翻腰身立掌劈其頭頂,翻身前之穿掌乃用以稱翻轉之身勢也.
第五式 蹲勢挫腿單切掌
如右手在前,乃右腳斜上一步,左腳跟並而作蹲勢;同時左掌順腕直掌向止微揚,而反迴向右膝外切斬;次乃左腳撤回外擺一步,同時右腿提起,右手由上向下側掌切;而左手由下上揚以稱之;複次右腳撤回擺步於身後落地,同時左腿提起,左手向下切斬,而右手上揚以稱之;末乃就地磨掌歸入左轉式.
此乃練以掌切腿也.如二人右手相搭,敵起右腿踹我右腿,我可斜上右腿一步於其來腿這外,蹲身以左掌切斬其腿之外脛骨;彼發復起左腿踢我前腿,我則退後一步,而向回提舉前腿以避其踢,並用右掌切截其腿或抄握之;如彼換右腿踢我左腿,我可退右步,而向回提舉左腿,並用左掌切斬來腿或抄握之.如練以手抄握來腿,則走掌時,掌之向下切斬須改為由上斜向下輪而作抄握之式;抄住敵腿而舉送之.敵必向後仰退倒矣.此式之橫側立切掌亦可作斜仰掌以橫砍敵腿,職作抄握或作橫砍,則式各應蹲式挫腿單撇掌.
第六式 閃步繞身(亦作搖身)上里進
如右手在前,乃左腳外開半步,右腳進作虛步於左腳尖前,同時右手平撤至胸前而小膊向外 直伸;左手於撤右臂時,已揚起作橫側掌,後乃由右肘上向外下斜穿,而右腿隨同提起向側外開一大步,左臂在下穿中,於右腳未著地前復折向身前外進(掌心朝外),而下腰作橫攔勢,同時右手由左腋下向前出而作回抱勢;就地歸於左轉式.
此乃練攔腰抱背以跌人也.如二人右手相搭,敵若以左手把我右臂,我則順其力退步向身里撤右臂,以引長其來臂,使其力盡,我乃更出左手由敵來手外,轉入其臂下而向敵腰前攔抱,同時右腿回至敵之身側或身後,右手出於敵側外而回抱其抱其背;左手攔推,右手抱按,而左臂復加頂送之勁,則敵必立足不穩,向後仰跌矣.
第七式 閃勢撤步斜肩劈
如右手在前,乃左腳上前外擺,右腳上前扣步,並腳,而身手隨之轉過,左腿後撤一步,左手向下外攔格,右腳上步,右手用斜側掌向前下劈;右腳復後撤一步,右手向下外攔格,左腳上一步,左掌反上用斜側掌向前下劈;右腳復後撤一步,右手向下外攔格,左腳上一步,左掌反上用斜側掌向前下劈,就地磨掌入左轉式.
此練臂向外攔格之力及側掌之斜劈力也.如二人右手相搭,敵趕步出右手由外切我或把我右臂,我則右腳上步並於左腳旁以轉過身手,而閃避其來勢,復撤左步,下左臂攔格其來手,而上右步,右掌由上斜劈其左肩或頸;彼如出左手由里來格我右手,則我撤右步翻下右手攔格其左手,而上左步,揚左掌斜劈其右肩或頸.
第八式 鮫龍大翻身
如右手有前,乃上扣左步,加擺右步,而雙手前伸,左掌乃搭在右腕上,而身向前微探;左腳向右腳外斜上一步,而腰身隨之仰翻,兩手及掌亦隨之翻而雙手仍相搭扣而不離垢所在,同時兩腳就地擰扣,擰擺,惟已向右側進兩步耳;如此翻轉可繼續,普通只練三次而止.身翻過,即可就地磨掌歸入左轉式.
此練翻腰擰敵之臂也.如二人右手相搭,敵若以左手把我右腕,我即出左掌把其來手之腕,而橫進左步,撤右步,仰翻身手以擰其臂;彼手既不得勁,勢必亦隨之翻身,否則其臂被擰折矣;而我此時乃可撤出右手,反下而劈其後胯;彼縱於翻身時亦擰我手,至此亦撤手加步攔我臂掌矣.
第三路 活腕擺手上前穿
如右手在前,乃上扣左步,加擺右步同時右手在前向里折轉手腕而向外翻擺,右掌側立前穿而左腳提起作踢踹之暗備;
對 手
對手者二人或多人交手爭勝也.各家均有操練對手之法,捭學者得知如何使用著術以應敵,顧其法雖在一門亦隨教者而異,茲將
練時二人先出右手想搭走圈,每著練兩次,一次由右手相搭而進,一次由左手相搭而進;二人雙先後相換為上下手進著,下手則破著而後或還著或不還著,上手乃再進著或破著總之一進一破而後由之換手相搭走圈;故每著實練四次,一人右手相搭之上手一次,及左手相搭之上手一次,而右手相搭及左手相搭之下手又各一次,共四次也.下之注語乃指右手相搭之上手;凡上手皆先發,故每著內單數之著為上手者,雙數之著為下手者.最要者破著須於敵之進著末成功前即施行之,遲則輸手矣.凡穿掌臂皆由我與敵之前手下穿出.
第一著
一. 把抱定看勢:橫開右腳一步,左手把住敵右腕,右掌上搗向敵,目注視敵之動作.
二. 擰臂翻身:左手扣敵來手,而過步翻身擰之.
三. 擰臂翻身:右手由下握住敵左手而過步翻身擰之.
四. 撤手反劈胯:右手撤下,回右腳返身而用臂想格開
五. 撤手回步擰臂翻身:右手撤下,回右腿返身而用臂格開敵之右臂.
六. 七.互相穿掌而歸於走圈:二人各穿出左掌,一穿刺敵面,一穿格來臂而同歸左手相搭之走圈.
第二著
一. 捋胸襟托肘:右手捋敵右腕,左腳上步,左手托敵肘而向外帶拽.
二. 沉肘探掌:於敵未捋住之際,沉右肘撤回右臂,同時探出左掌用指取敵雙目.
三. 推手穿臂:右手向外推出敵來取目之左手,復穿出左臂以格之.
四. 五.就此歸於走圈.
第三著
一. 帶手橫攔:右手捋住敵右腕而帶拽之,即時上右腿於敵右腿後,並橫伸右臂由敵臂上進敵身攔推敵胸,而左手在敵身後按敵後腰.
二. 蹲身抬臂攢身打背:身下蹲,右臂上揚架起敵右臂,而攢過於敵身後並轉身以左掌擊打敵背.
三. 轉身外格:向左後轉身,並下伸左臂格去敵來打背之手.
四. 五.就此歸於走圈.
第四著
一. 雙掌壓臂:上左步,於敵右腿後,側身以雙仰掌壓敵右臂以看敵之動作.
二. 磨掌格敵:撤出右步,穿左臂而磨轉之以格開敵人之雙臂.
三. 四.就此歸於走圈.
第五著
一. 單掌踏胯:趕上右步,側俯身,翻下右掌按跳敵之右胯.
二. 托肘穿嗓:上左步於敵右腿後,以左手托住敵右肘而上抬之,穿出右臂,仰掌取敵之咽喉.
三. 撤步握肘:由敵左腿里撤出右腿,並出左手握住敵右肘使其不得取我之咽喉.
四. 回手切腕:左手翻下,用掌緣切打敵左腕使其鬆手.
五. 六.就此歸於走圈.
第六著
一. 穿掌打胸:上左步於敵右腿後,穿出左掌而上揚,格開敵右臂,急跟右步,出右掌摩打敵左胸心部.
二. 穿臂打胸:上左圈扣步,左臂由敵右臂下穿出而上揚,格出敵右臂,右臂由外進里而向前摩打敵心部.
三. 握肘橫推:以左手由外握住敵右肘而且橫推之,使其不得近我.
四. 回手切腕:左手翻下切截敵腕,使其鬆手.
五. 六.就此歸於走圈.
第七著
一. 擰腕貫耳:上左步於敵右腿後,出左手由右腕下外反捋敵右腕,而擰拽之壓於左胯際,急揚右掌打敵左耳.
二. 托肘上推:右腿由敵左腿里撤出站穩,左手側掌以虎口托敵右肘而身上外推之.
三. 穿臂磨推:活右步,進左步,由敵左臂下突出左臂而磨推敵臂.
四. 五.就此歸於走圈.
第八著
一. 捋腕劈頂:右手捋敵右腕,上左步以左掌立劈敵人頭頂.
二. 抓肘外領:上左步,出左手豎掌由外抓住敵左肘而向外領之,使敵右轉身.
三. 掉身劈頂:身順敵領勁而掉過,復回進右腿,由面前輪右臂而立側掌劈敵頂.
四. 撤步架格:撤左步,出右手上揚以架格敵來臂我之手掌.
五. 六.穿左掌而歸於走圈.
第九著
一. 拍頂踏腳:用右手迎面連環掌上打敵頭頂並下踏右腳.
二. 還打還踏:關向後仰以躲敵掌,同時左掌上揚而向下指之,立即出右掌上拍敵頂並提右腿下踏敵右腳.
三. 托肘上推:出左手以虎口托敵右肘面身上外推之.
四. 穿臂磨臂:活右步進左步,由敵左臂下穿出,左臂而磨推敵臂.
五. 六.就此歸於走圈.
第十著
一. 進步劈腕:趕進右步,揚右掌而反下立劈敵人右腕之外部.
二. 閃身看勢:搪扣右步於左腳前作虛步,右臂亦撤回胸前使身手皆扭閃於敵來手之外並扭頭注視動作.
三. 上步劈頂:活右步,上左步,輪左手側掌立劈敵人頭頂右前部.
四. 擺步劈頂:左腳向敵身後進一步,右腳在後圈繞一步,同時出左掌立劈敵頂左後部或敵左臂上膊外癌.
五. 六.就此歸於走圈.
第十一著
一. 閉腕削頭:出右手捋住敵右腕而下壓之,上左步出左掌由敵右臂橫掌進削敵人頭頂喉部.
二. 抓肘外領:同於第八著之二.
三. 掉身劈頂:同於第八著之三.
四. 穿臂打胸:活左步出左臂穿格敵人下劈之臂,圈扣右步出右掌橫勁撞打敵胸.
五. 握肘橫推:同於第六著之三.
六. 回手切腕:同於第五著之四.
七. 八.就此歸於走圈.
第十二著
一. 領腕欺身:右手捋住敵右腕而向上領之,上左步於敵右腿後,身及左臂由敵右臂下欺進敵身里,而揚左臂,長腰身,向後欺靠敵身右半,乃撤下右掌掠打敵人右胸.
二. 穿手打背:右腿由敵左腿里撤出,進左步,左臂由敵左腋下向敵身後穿出,而上揚以格住其左臂,急圈扣右步並出右拳橫撞敵背.
三. 沉肘打肋:活左步,沉左肘向後格開敵人右臂,急圈扣右步,出右拳橫擊敵肋或腹.
四. 回手切臂外格:左手反下,由里用掌切敵右臂而向外格之.
五. 六.互伸辟而歸於走圈.
第十三著
一. 托肘搗陰:上左步,仰左掌以虎口托住敵右肘而上揚之,跟右步出右手正插掌搗敵前陰.
二. 吸身把肘:退右步,向後下吸身以避其來手,並用左手握住其腕.
三. 回手切腕:同於第五著之四.
四. 五.就此歸於走圈.
第十四著
一. 捋腕蓋頂:右手捋住敵右腕,上左步於敵右腿後,用左掌平拍敵人頭頂而向後扒扯之.
二. 架手打腹:活右步,圈扣左步,沉身奪出右手,上架敵蓋頭頂之左手,並出左掌打敵人之腹部或其胃部.
三. 切腕外格:手右作反插掌由里切打敵左腕而向外格之.
四. 五.互穿掌而歸於走圈.
第十五著
一. 捋腕取目:右手捋敵右腕,上左步探左掌取敵人二目.
二. 稱身取目:活右步,圈扣左步,將頭與身閃過敵手,立即出左掌還取敵人二目.
三. 推手穿臂:同於第二著之三.
四. 五.就此歸於走圈.
第十六著
一. 捋腕撐肋:此即第八路第三手.
二. 抓腕肘撞:上左步,左手由上抓敵左腕而拽之,立即回左肘撞打敵胸.
三. 推肘穿臂:以右手推開敵人來肘,並穿出左臂而格之.
四. 五.就此歸於走圈.
第十七著
一. 上步穿掌:上左步,由右手下出左掌穿打敵面.
二. 抓臂劈耳:活左步,右手抓住敵左臂,上右步,揚左掌立劈敵人左耳部.
三. 移身回劈:活左步,圈扣右步,揚右掌還劈敵人左耳部.
四. 穿臂外格:上左步,穿左臂格其來手.
五. 穿辟外格:同上,蓋不如此格之,則敵左掌即可下劈.
六. 七.就此歸於走圈.
第十八著
一. 上步切臂:上左步,輪左掌由敵外門切打敵右臂.
二. 橫步閃身:右腳向右後橫開一步,將身閃於敵身後,觀其動作.
三. 轉身劈頂:向身後上右步而右掉身,輪右掌立劈敵頭頂.
四. 穿臂外格:同於第十七著之四.
五. 穿臂外格:同上.
六. 七.就此歸於走圈.
第十九著
一. 捋腕扯肘:右手捋住敵右腕,上左步,左手由下把住其右肘而帶拽之.
二. 移身劈耳:活右步,圈扣左步,將身移正,出左掌劈敵右耳.
三. 穿臂打胸:活步,穿右臂格敵左臂,出左掌打敵胸或肋.
四. 穿臂打胸:同上著.
五. 推肘穿臂:右手推敵肘穿出左臂格之.
六. 七.就此歸於走圈.
第二十著:
一. 趕步雙推:趕上右步,雙掌推打敵右腋下.
二. 攔臂劈腦:微擺右步,右臂反下攔過敵雙臂,上左步,出左掌劈打敵人後腦.
三. 穿臂打胸:右步由敵左腿里撤出,揚右臂格開敵人左臂,圈扣左步,左掌打敵前胸.
四. 推肘穿臂:同於第十九著之五.
五. 六.就此歸於走圈.
第二十一著
一. 捋腕領手\穿臂打胸:右手捋住敵右腕並橫動右步而領之,上左步,穿左臂格開敵人右臂,上右步,出右掌打敵前胸.
二. 握肘外推:左手插掌握住敵右肘而上左步向外推之.
三. 轉身劈頂:就敵推勁,以左腿為軸,擰左腳,圈撤右腿,掉身而輪出左掌劈敵人頭頂.
四. 揚臂上格:左臂上揚以格敵左臂.
五. 六.就此歸於走圈.
第二十二著
一. 蹲身扣腕:上左步,蹲身,雙手扣住敵人右腕臂.
二. 移身劈腦:同於第十九著之二.
三. 上格打背:左臂由敵左臂下穿出而格其下落,蹲身,出右拳打敵背或其腋下.
四. 發拳打肋:於敵尚未發拳打來之際,急出右拳打敵左肋.
五. 回手下格:橫撤左步中,左臂反下而向外格開敵右臂.
六. 外格:右手翻下由里向外格開敵拳.
七. 八.就此互穿掌相格而歸於走圈.
第二十三著
一. 扳腕托肘:上左步,出左手反側掌由右手上外壓緊敵右掌而扳下之,同時右掌由下抓住敵右肘而向上托之,使敵右臂折斷.
二. 托臂回扳:上左步,出左手仰掌,於敵兩臂之間伸過而托敵左臂,雙手用力向上扳推,左臂並扭轉旋磨推之力,以格開敵人左臂而恢復右臂之自由.
三. 四.就此歸於走圈.
第二十四著
一. 捋腕抓肘折臂插襠:右手捋敵右腕,出左手扣住敵右肘,同時上左步插於敵兩腳之間,更雙手推敵右臂而橫折之於敵人胸前,並向下按之.
二. 揚掌劈頂:揚起左掌,劈敵頭頂.
三. 回身扳臂:右手扣住敵左腕,左手托住敵左肘,乃右轉身將敵左臂抗於左肩而扳之,間在蹲身弓背而拋敵於前.
四. 撐背外推:於敵尚未抗住我左臂之前,即用右臂及右拳撐敵背及腋下而推出之.
五. 六.就此互穿臂相格而歸於走圈.
第二十五著
一. 把臂看勢:橫開右步,左手把住敵右臂上膊,並揚起右掌而目視敵人動作.
二. 繞身里進:此即第二路這第六手也.
三. 抬腕壓頸:右手握住敵左腕而向上抬之,左臂架在敵左肩頸處而向下斜壓之.
四. 托肘上推:右手托住敵左肘而向上外推之.
五. 穿掌取面:穿出右掌戳打敵面.
六. 穿臂攔格:穿出右臂以格壓敵右臂.
七. 八.穿臂相格而歸於走圈.
第二十六招
一. 托肘掐嗉:上左步,左手側掌以虎口托取敵右肘,跟右步,出右手側掌以虎口 掐取敵咽喉.
二. 蹲身撞胯:於敵尚未抱住之際,急蹲身以後胯撞打敵人後胯.
三. 四.轉身出臂而歸於走圈:右轉身,出左臂相格而走圈.
第二十八著
一. 捋腕掩肘:右手捋敵右腕,上左步,屈臂上抬,越過敵右臂里而向下沉肘,夾住其臂於腋下,以便雙掌推打敵前胸.
二. 移身按胸:圈扣左步,將身移過,出左掌按推敵胸使敵後仰.
三. 雙臂舉架:雙手向上托架敵臂.
四. 打肋:右手作拳直打敵肋.
五. 外格:左手翻下由里向外格開敵臂.
六. 七.互穿掌相格而歸於走圈.
第二十九著
一. 擺掌穿掌:活右腕擺掌作虛著,上左步出左掌穿打敵之雙臂.
二. 托肘打胸:趕上右步,右手變仰掌托起敵人左肘,跟左步,出左掌拍打敵胸.
三. 外格:左臂翻下由敵左臂外格開敵之雙臂.
四. 五.就此歸於走圈.
第三十著
一. 捋腕下壓:右手捋住敵右腕而壓下之.
二. 奪腕翻壓:右手向下外擰腕,並帶領敵右手而向上折屈敵臂以奪出右腕,同時用左手挾住該右掌,大指按掌背,餘四指按掌心雙手用力將該臂向敵懷折屈而壓該手於敵肩下,同時並上左步以助其力,右手於敵右手摺屈至肩下時,奪出翻為仰掌背上.
三. 上步削頸:上左步,用左手俯掌削打敵從喉頸,或用掌按抵敵胸.
四. 架臂打胸:撤出右腿,抬起左臂架開敵左臂,立即出左掌直打敵胸.
五. 推肘穿臂:右手握住敵左肘而向里橫推,並穿出左臂格之.
六. 七.就此歸於走圈.
第三十一著
一. 捋腕下壓:右手捋住敵右腕而壓下之.
二. 奪腕翻壓力:右手向下外擰腕,並帶領右手而向上折屈敵背以奪出右腕,同時用左手挾住該右掌,大指按掌心雙手用力鈄該臂向敵懷折屈而壓該手於敵肩下,同時並上左步以助其力,右手於敵右手摺屈至肩下時,奪郵翻為仰掌,奪於敵掌背上.
三. 上步削頸:上左步,用左手俯掌削打敵人喉頸,或用掌按抵敵胸.
四. 架臂打胸:撤出右腿,抬起左臂架開敵左臂,立即出左掌直打敵胸.
五. 推肘穿臂:右手握住敵左肘而向里橫推,並穿出左臂格之.
六. 七.就此歸於走圈.
第三十二著
一. 撥臂打胸:於趕上右步之際,右掌里向外撥開該臂而左手立掌格之,右步一落,右掌立即進打敵胸.
二. 穿臂打肋:上左步穿左臂向外格開敵右臂,右掌立即進打敵肋.
三. 抅臂領起:撤出右步,右手翻下由敵右臂外抅住而向上領起之.
四. 穿掌刺面:穿左掌刺戳敵面.
五. 穿臂外格:穿左臂格敵左臂.
六. 七.就此歸於走圈.
上述之掌式及對手乃本門習藝課程,極須按其著式勤練以求熟記,但在實用時,則須知變化,或拆而用之,或並而用之,或拆而並之,或變其步法,或變其手法,或變其身法,或變其打出,總之,須審察敵我並其周圍之情勢,而決定心意施出適宜的身手步法,以進適宜的著術,而最要之點一熟字,熟能生巧,即變化百端而因應咸宜;則此六十四式掌法及三十二著對手正不啻千百著式,施之不盡,用之無窮矣。
註:(1)本文是2011年根據影印版整理的部分資料,後因故綴筆。
排版及校對也許存在不足之處,閱讀時請對照原著。
(2)一息不續,命非我有!半年心血,志在傳承!著作等身,又能如何?……阿彌陀佛!2014年10月14日 於 吉林長春
原創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八卦掌以走為妙
※孫祿堂八卦拳,孫叔容、孫寶亨整理
※李現12厘米事件是怎麼回事?
※★★六爻八卦自備教經【第01章--第05章】
※八卦掌的精要秘訣
TAG: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