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腳下生根」

馬虹:打拳先培根


  《拳論》云:「打拳先培根。根節不明,節節皆空。」先師陳照奎教拳特別重視根節的調整。記得在北京,老師第一次給我改拳時,他的眼睛始終盯著我的下肢。後來,他跟我講:「腳底下不對,上邊對也不對。」從而使我認識到修鍊太極拳根節是個關鍵部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體無不受地心引力的吸引,而人體接觸大地的關鍵部位.則是身體的根節(腳部)。故《拳論》有云:「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腳定乾坤」。所以打拳強調「落地生根」。同時,落腳的方位、角度及其虛實變化的穩定性,又關係到拳式的所有動作和招法,如同航船的舵,它還關係到運行的方向角度。從健身方面研究,人體百分之五十的神經、血液循環經脈都與腿腳連接,腿腳的強弱關係到心臟的健康。因此,我們修鍊太極拳時,必須重視腳下功夫的修鍊。
    一、科學的平行步
  陳氏太極拳強調,不論什麼步法,兩腳的步型要求做到  「不丁不八」的基本平行步。除虛步點地之類的步法外,不論馬步還是弓蹬步,兩腳總是保持基本平行的步型。即不論弓蹬步、馬步、前後步,雙腳腳尖基本都向前,與發力的方向一致。例如:左弓蹬步,必須扣右腳,雙腳尖均向左前方;右弓蹬步,雙腳腳尖均向右前方;馬步,則雙腳腳尖均向前。兩腳一前一後出步時,兩腳要騎在一條線上(太極大師兄:即兩腳分別在線的兩側)。絕對不能兩腳前後落在一條線。這樣腳下根節才穩定。
  這種平行步的要求,非常符合現代人體運動生物力學的論述。人體力學認為,人體兩腳站立的「穩定角」,就是兩腳要保持基本平行。
    二、落地生根
  腳一落地,即強調「五趾抓地,湧泉穴要空」,尤其是重心所在之腳,一定要踏實,不許隨意擺動。《拳論》云:「擰鑽子拔根,傳授不真」。根據招法的變化,腳有時外開,有時里扣,但不論外擺、里扣,都不允許翹腳尖或掀腳跟(翹腳尖和掀腳跟拳論中叫「喝風」),腳要擦著地開合。
    三、雙腳始終要分清虛實
  打拳時,人體重心始終偏於一只腳,防止所謂「雙重」。可以四六開,或三七開、二八開。根據來力和發力的變化,及時調整兩腳虛實及其輕沉比重,以保持自身的穩定;同時,還要注意上肢發力時與腳下虛實的關係。例如右拳向右前偏下發勁,重心絕不能偏右,一定要左移;左拳向左前偏下發勁,重心絕不能在左。如向前偏上發勁,則不在此例。
    四、根節發勁,關注整體平衡
  凡提膝提腳發勁時,蹬地的一隻腳不但更要加強五趾抓地的支撐力,站得更牢穩,而且要注意與周身力量的調整配合。此時,要本著「逢上必下」的陰陽平衡原理,左腳向前或向上蹬出時,右腿一定要松胯、塌腰,以穩定重心,維護肢體平衡。震腳發勁時,腳要放平。震左腳,重心仍要在右;震右腳時,重心仍在左。要做到發力與重心穩定的關係,不論頓步、蹉步、踮步……都要注意,以維護髮力時的身體平穩。
    五、「腳下生根」與整體運作
  太極拳是一種整體性的運動,「一動無有不動」,所以落腳生根的要領與整體運作是分不開的。例如,腳下倒換重心時,襠部一定要走下弧,否則即叫「扛重心」。又如,身法不正,腰胯不活,腳下再用力也難以保持整體穩定。此外,打拳時,拳架的高低,也與腳下功能有關係。如注重修鍊拳走低架,可以加大大腿和小腿的支撐力。但要注意,拳走低架,大小腿夾角不能小於90度,小腿與腳跟垂直,防止跪膝。防止盪襠。如一代宗師陳發科所云:「打拳像坐在板凳上一樣」。又云:打拳要體現「三條直線」(小腿垂直、大腿放平、上身正直)。這種低勢拳架,對於下肢肌肉血管具有擠壓作用,能加快靜脈血液流回心臟。當然,走低架子,拳式有高也有低,一壓一松,對血液循環肯定有利。
    此外,在以修鍊拳架為基礎的前提下,還可以結合練習推手以及站樁等輔助功力訓練,增強腳下功力。

推薦閱讀:

為什麼別人說的話,你有時候聽不懂,深層原因(內含對思維過程和思維層次的感悟)
正官的有關斷語理解
如何比較通俗的理解六祖慧能的所說的「頓悟」?
如何理解「在遮陰的栗樹下,你出賣了我,我出賣了你」?
當一個人說你別想太多到底是想表達什麼?

TAG: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