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 93

太極雜說93

太極網羅

陳式很多拳師認為勁氣螺旋的源點在丹田,在實踐中發現這種主張有很多問題。以氣而論,丹田應該是氣的中轉加速的樞紐站,過分強調以丹田為源會失掉整體的勁,也會影響氣遍周身的圓活輕靈。基於這種看法,我認為氣螺旋的原始動力在雙腿,所謂雙膝一絞一振(誤為震字),實際上就是膝襠的一順一逆的纏絲。如果把氣比作水,在起勢一吸一呼間氣已經上貫百會並領住,再下沉落於兩腳之間,雙膝一順一逆纏絲的作用就好比是把一缸水攪得旋轉起來;之所以用振字,是想描繪那種加速度的狀態,有點兒像發勁。

l         楊式之氣如瓶中之水,陳式之勁如垂天的旋風。

l         「喉頭」不「拋」即不「丟」之意。此處丟即頂勁失,頂勁失即無精神。所以前輩武術家把此處定為第二主宰。

l         以擒拿角度論破按。假定的前提,可以先把按的形態定義為雙掌或單掌作推按的動作,把擒拿定義為反關節。擒拿的內在核心和太極推手一樣,是舍已從人和借力打力,只是在勁路終點發力拿、斷關節,或令對方摔倒。擒拿中技術的重點在於讓對方出尖、拉推扁對方的圓,如果對方不扁則斷不能成擒拿「死手」。如果對方以雙手向我胸腹推按,最常用的方法向右旋轉接對方右手的半邊力,一手粘其腕,另一手或肘或肩粘其肘,以自己左腿為軸螺旋使對方落空失去平衡後(這個時機非常重要,對方不失去平衡則雙方必會頂力),突發寸勁制其肘,其發勁反關節方向有上、有下、有橫,其時間我看只要1/3秒就足夠了。如「退步壓肘」一招,為以肘制肘的拿肘法(雙手粘采其右腕,用自已左肘斷對方右肘),我覺得「退步」的說法容易使初學者誤解為向身後拉壓,我以為拉壓絕對不如徹底地旋轉。我用此招時,左腿形成中轉軸,好比關門一樣身體大螺旋,如果敵在北我在南,成手時我不是向南(或西南)退步,而是轉到西北或北邊,跟對手恰好交換了一個位置,是順著對手的推按力向自己身後發力。從此招可以看出太極原理在擒拿實踐中的關鍵作用,在擒拿交手中應該像一團影子一樣裹著對手,對手應該感受不到我的力甚至我的存在,他推我我飄出去;他拉我,我盪過來,不能做到這點的絕感受不到擒拿時「四兩撥千斤」和「牽一髮動全身」的妙用。但擒拿和太極推手一點很重要的不同,是擒拿會在某時機突發抖「寸勁」,所謂有時候也會硬來(為斷法,和拿法不同,陰狠),各位太極拳手在與擒拿手交戰時千萬小心。

以拳法論破按,我以詠春為例。對手以雙按推按我胸腰,詠春有三種應法。第一種是左手外攤接對方右掌半邊勁,使其力從我左肩上滑過,右手以寸勁拳同時(連削帶打、格打同步是詠春一大特色)沿中心線直擊對手鼻部,這是在對手「橋內」的爭鬥法。第二種是右手外攤接對方右掌半邊勁,使自己位於對手右臂外側,左手以寸勁拳同時攻對方右下肋,這是「橋外」的爭鬥法。第三種小閃側、大俯仰,閃過對方雙掌時同時攻擊對方中心線,如同拳擊中打迎擊拳一樣。三種應法都是不接手、不粘著於力,其快迅雷不及掩耳。太極拳手應該考慮在雙方不接力,不能粘隨、不能引進落空時如何應戰。(注,詠春拳善用短橋,不出尖不扁,不但太極、擒拿手也「狗咬刺蝟、無法下嘴。」)

l         談技擊

    一, 從意念上講

    1,自身的意念無論多麼強烈,但還是要通過形體表現出來的外在運動形式的結果(即動力加速度)來影響對象.兩者接觸之時各自所體現的運動特徵決定了受力的結果.2,先人總結出來的練功方法和意念也都是為了更好的的應用於實戰應用,只是後人練時偏執一面過分強調某一點兒導致了其結果不盡人意. 例如:所謂的發力求整 力不出尖,但還不能影響對方.是過分強調自身體會發力的整,而沒有把精力轉向運動過程中注意把握整力發放的時機導致的,所以前人講要知力之老嫩.這裡的老嫩很重要.嫩時力未出而憋,老時有間架而無力之後援.(寸勁發方之時勁短而意長,又有心氣下沉以助之,接觸著亦可發力,另當別論)都導致發勁作用於對方時打擊力不強 .所以單練發力後應通過發拳和受拳體認力的相互作用的結果.3,我單練時體會採用如下的意念是可行的:a,無人若有人,這一點很重要.b,發力如射箭,應體會箭射中靶標鑽進靶標後,後繼之力催動箭身抖動的感覺.c,發力的目標不應為一個點兒,應有是段距離,如從對手的前心到對方的後背(即把對方的前心打到後背去,要有鑽進去之意把心用手掏出來)(這樣的意念也未免太狠了,但有利於取得打擊力).d,習毛筆字時要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這與寫字時力注紙面的效果是不一樣的,要的就是這種感覺(毛筆是軟的,而且大筆些小字時又不能過於下按,如何體會力透紙背呢?當然這與練拳也不完全一樣).

    二, 發勁應為彈抖之力.驚炸之力.

有人只求力整 己身雖整,易產生撞勁,撞勁雖大但速度較慢,易於隨對手的動勢被化解,又因撞勁太直難以起落 變化.故效果不好.陳溝有言顫勁,如: 溜牲口時牲口抖落身上的塵土時的機靈一下.猶如打冷戰一樣,又如皮膚沾火時的反應一樣,有說有錢難買機靈顫的.彈抖驚炸之力是源自丹田的,松沉是發力的關鍵,互爭是整力的體現.發驚炸之力時,氣沉丹田向下,三關一長頂勁自出,雙拳向前沖時督脈後撐,而足下腿向後蹬前進之中炸力自出,督脈的撐和後腿的蹬是力的後援.根據對手的遠近,或原地之炸力或行步奪位接近之時邊進邊發炸力,如炮彈飛行之中炸開彈片,其速度更快.一進而無有不進其間炸力發出,因是由中而發故不失中正之意.(河南話進時不失勢法)並非擊打後出現的擊打的平衡,因前腳有踩意前膝有頂意,沒有受到承受力仍能保持平衡.注意炸力應在靠近對手時發放,即在有效的範圍內擊中對象,以寸勁為妙.從王選傑健舞錄像中能看出運動中發力的驚彈,從馮志強老師影碟的肩靠發力中能看出胸腰摺疊開合中的彈抖之力.這些都是功力的體現.

l         所謂抽胯根,是為了上下相通,內外相合,整與靈相統一,此為其的要竅.可以說抽胯,也可以說膝微合同時小腹微提而腹內盡量松空.尤其移動時,邁左步時,抽住左胯根,邁右步時抽住右胯根.……

l         太極拳之大境界,當以拳之心得用之生活,舉手投足、衣食住行皆可比拳意。

l         八門五步的提法,是古典太極拳師把太極道理和易理相對應的結果,不必拘泥。所謂「八門」,是求太極八種勁法的「勁路」、「勁別」, 「混合勁」,亦可讀汪永泉先生《楊式太極拳述真》,所以必先分勁路、勁別,而後求混合勁,這點非常重要。所謂「五步」,是指身步法靈活圓融,有「在水上滑」的比喻,……

l         對太極技擊應重視。單操、盤架、推手時對保護頭部應給予重視,必要時對太極拳架也可進行改進。大道至簡,踏踏實實練功,練功不求功,功必在其中。整勁之整,爭力之爭是發勁的定型,而不是發勁過程。多多走步,練習動態之中的整體力。掌握正確的整勁發放方法,要將自身整體動能傳給對方。也不執於整、平衡。注意練養結合。推手時應保持間架的中正,寧可被推出,也不散間架。

l         我感到可能傳統武術修鍊者發力時自己單練空發較多,發力又求整、和注意自身平衡,空發起來看著很整,但打在身上沒用,因為練習時打空,沒有承受阻力,為保持自身平衡和整體力,要一發即收,八面支撐,渾圓一爭,否則空發力就出現所謂出尖,不能保持平衡。由於煉習慣了,打人是也是一發即收,把力憋在自己身上,打不出來,身體只要有抗打力和必要的晃動,感到力很大但還沒有打實時就被對手自己收回去了。初期還以為是客氣。但實際交流,確實如此。可以說,過去被擊打時,最不怕的就是煉中國傳統武術的,但拳擊高手,及散打練習者,出手確實很重。儘管他們不是整體力,但由於長期對沙袋等實物擊打練習,擊打力不可小視。

    確實,假設如果擊打對中目標,要想將擊打力傳到對手身上,擊打人本身不是平衡的,擊打完後出現平衡,是「擊打的平衡」,是受到承受力後的平衡,沒有承受力,擊打人將失去平衡。拳擊等為局部力,打空後只是拳頭失去平衡,但可通過身體之力收回拳頭,如整體發動,打空將整體失去平衡,打中則在承受力抵抗支撐下保持平衡。因此,擊打時力量的發動將與空打不一樣,一般空打的拳手許多都有一打一爭一收的習慣,降低了發拳威力。

    當然高手也可能即打出整體力,又能有效防止打空後失去平衡,使力不出尖,看泰森打拳,打倒對手身上時是身體整體由擊打點開始節節貫穿的瞬間一緊,形成動態的整體,將強大動能傳給對方。這可能是真正的整體力的體現。當打不中時,身體是協調的運動與放鬆狀態的運動中,是運動中的平衡。

   在練習中,記得有的前輩一直強調點緊身松,老師在糾正發力時常說不要拿著鎚子頭用鎚子棒打人,身體雖然大也數鎚子棒,手才是鎚子頭,但我感到許多人對整體力體認有誤區。

推薦閱讀:

【運動太極】
太極雜說41-42-43-44-45
太極拳諸勁論 (轉)
太極
【太極說 | 敢問敢答】陳有華答拳友問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