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幸福很近》法師輔導第12課筆錄

《離幸福很近》法師輔導第12課筆錄

2016-07-20 09:37閱讀:1,427 讓你重新認識佛教 -對佛教徒的幾點忠告 個人整理,僅供參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接下來我們共同學習,《讓你重新認識佛教》。上師對我們佛教徒的幾點忠告。上師在這堂課當中,講了很多竅訣。什麼叫竅訣?法王如意寶曾經講了一個比喻,比如收音機壞了,然後一位擅長修收音機的師傅很快就把收音機給修好。他知道哪個零件出了問題,這就叫掌握了竅訣。

既然是重新認識佛教,那說明以前我們對佛教有很多誤解的地方,那麼有哪些誤解的地方?

一、對佛教的誤解 誤解一佛教認為來世存在、業因果存在,在世人看來全是迷信。信鬼神,信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果報應,覺得佛教徒都被因果報應詛咒了,被束縛了。如果不學佛可以逍遙於法外,如果學了佛之後反而被前生後世以及業因果處處束縛。

因此上師讓佛教徒實修佛法,利益眾生之前,在這堂課裡面,就講到了一些相關的道理以遣除我們佛教徒的一些謬誤和疑惑。

讓你重新認識佛教當中的沙龍裡面我們清楚有幾個內容。有的是講到來世生命及往生西方凈土的意義以及佛教與科學,以至於生命科學,還有信心是最大的財富。等等這些內容,既然說重新認識佛教就必須要知道我們存在的誤區。剛剛第一個誤區已經說了。

誤解二 認為佛法與科學相違背,信奉科學是真理的人來看,佛法就是迷信。其實不然,佛教與經濟學、倫理學、環保、布施、物理學、心理學等的對話,通過這些對話就不難發現,尤其在上師的開示裡面也講到,科技發達時代的佛法教育、以及佛法的生命科學觀。在這些內容裡面處處可以看到,科學和佛教從世俗顯現的角度來看,沒有重大的衝突之處,相反有許多相合之處;比如說一碗水又八萬四千蟲。然後靜止與運動,看似靜止,其實是運動的,如同顯現和空性是雙運的,很多有相合之處。另一方面,在實相領域中,科學和佛教其實不可能完全一致,因為證悟聖者以勝解以及勝現量的智慧見到的究竟真理是科學家永遠不能到達的彼岸。

誤解三盲目的崇拜活佛,不經觀察,大量的錢財供養活佛的行為是非常迷信的。狂熱的非理性的宗教徒。對於這樣的現象,社會輿論也有很多的一些對佛教不好的影響。因此,上師開示了「初學者不應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視師如佛」;以其澄清我們的迷惑。

誤解四認為佛教徒是消極厭世的、自私自利的,丟掉家庭孩子老人出家,不管家人死活等。對於這樣的誤解,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上師在大學開示裡面講到,我們相信有來世,所以,不只是為今生今世活著,我們今生今世活著的目的是更好的來世往生凈土,或者成佛利益眾生。很多人認為出家人非常冷血,消極厭世的。很多在家的父母親,即便他學佛,他對自己的孩子出家,在內心當中多多少少還是接受不了。出家是不是丟掉孩子、家庭、老人,不管家人死活?

其實不然,出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景德傳燈錄》裡面講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能為也。」其實人世間最難捨的不是高官厚祿,金銀珠玉,而是一個「情」字。

我們很熟悉的弘一大師39歲出家、虛雲和尚19歲出家、倓虛大師43歲出家、人海上師、新丁上師等等都是已成家之人。夫妻和順、家境優裕,然而他們都是經歷了面對信仰和紅塵的艱難決擇,最後依然出家。

《影塵回憶錄》當中,講到倓虛大師,出家前的經歷和思想鬥爭便不難發現,出家人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不管家人死活。在《影塵回憶錄》中講到,倓虛大師這次想離家出走,真的要出家了。但他自己想:先前因為父母在堂,自己沒有三兄二弟,捨不得去出家。後來又為妻子受累,熏染了一些世俗習氣,也捨不得出家。他現在就想:假如我現在死了,就算這次得了癌症,得了個急症死去,藉此機會去出家參學,然後再回來,度脫妻子,有什麼放不下呢?所以我在路上走著的時候,雖然心裏面很難過,但是心裡卻作死想,只不過是自己死後的靈魂在前行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放不下的。

後來又想說:我還有一個孩子有個姑娘已經出門了,嫁人了。還有五個男孩,大的才十四歲,小的剛剛會走,沒人教養他們。在三四十年沒有積蓄,怎麼辦?如果我走了之後,藥鋪也要關門,將來全家人會流離失所,會挨餓,怎麼辦?後來想:管它的呢?天下流離失所的人太多了,會容許別人的眷屬流離失所,難道就不許我的眷屬流離失所嗎?又想說:假如我出了家之後,到各個地去參學,看到我的孩子正在討飯,在乞討,這時我管他不管呢?後來想:唉!天下討飯的孩子太多了,容許別人的孩子討飯,就不許我的孩子討飯嗎?這件事也不足掛齒!後來說:我的女人,如果在我一言不發出家之後,她領著五個孩子,生活上一定很為難。肯定要嫁給別人,這不是於我很難看嗎?後來又想:天下的女人改嫁的太多了,這是我出家,或者我已經死去,難道她就不會改嫁嗎?容許別人的女人改嫁,就不許我的女人改嫁嗎?她今生是我的女人,前生是誰的女人?來生又要變成誰的女人呢?這事也不足掛在心上。如果真的為了妻子好,而連累了自己的一生出家;更何止這一生,恐怕生生世世的,我們都能永遠沉淪下去了!這樣,不但度脫不了妻子,同時也無法度脫自己。所以,我還是出家吧。如果出了家,潛心佛典,得到真實的修行,我以後遇見她們,還能勸他們念佛修行,這點他確實做到了。他出家之後,後來他的妻子也出家了。了生脫死,於是他就放下了。依然放下,了無牽掛的到了天津的清修院出家了!

所以其實出家人,看似無情,實則心懷大愛。丟掉自私自利的恩愛,而心懷大愛,去愛天下的蒼生。所以這是積極,不是消極;這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利他的利益眾生的利他的菩提之心。

誤解五有的人說出家人需要別人供養、不勞而獲、沒有為社會付出,成為社會的寄生蟲;這樣的誤解。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如果說出家人不勞而獲,這種說法只能說是分工的不同,布施有財施和法施。居士是財布施,出家人是法布施。

在過堂的時候,出家人會念一個偈頌。「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會為布施的居士,祝願迴向。這個就象社會分工一樣,有人挖地,有人寫作,您不能說寫作的人只是付出腦力,沒有付出體力,他是不勞而獲的社會蛀蟲。出家人努力修行,以法語甘露教化眾生、引領眾生走出內心的種種痛苦,這也是屬於工作的一種,您能否認嗎?

在《雜阿含經》有個公案,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到了一個聚落,佛陀答應著衣持缽,去乞食,乞食的時候到了一個婆羅門,婆羅門之後:瞿曇,我現在耕田下種,要供飲食。沙門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你都沒有任何耕地,我為什麼要給你飲食?

  佛告婆羅門說:「我也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婆羅門告訴佛講:「我從來沒有見到沙門瞿曇有耕種的犁軛嗎,鞭子嗎?你沒有這些,你怎麼能說你在耕田,你在下種?」

於是佛陀就說了:「我以信心作為種子,以苦行作為雨水,以智慧作為犁軛,以慚愧心作為牛上面的轅。正念作為守護,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是精進,沒有荒廢。這樣的耕田最後能夠獲得無憂之處,所有的甘露佛果,如是耕田者,不受到三有的輪迴。後來耕地的人說:哎呀,瞿曇,你太極善耕田了!於是生極大信心,以滿缽香美飲食以奉世尊。

所以,同樣道理上師的開示裡面也說到了,信心是入道之門,信心是最好的財富。

在這裡表明,很多人不理解的時候,就會對這些誤解。所以,上師講到的這些佛教沙龍裡面,我們在如何重新認識佛教裡面,就要消除很多誤解。誤解裡面圍繞「信心是最好的財富」、「初學者不應該視師如佛」、「來世生命及往生凈土」等等。歸納起來不外乎就是這些誤解。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歸納。當然還有很多誤解,我主要是緊扣上師在開示「如何重新認識佛教」裡面的沙龍里,有六七個主題,從這幾個主題當中歸納出來的五個誤解。

二、什麼是佛教?接下來我們接著來說,既然說重新認識佛教,那麼什麼是佛教?佛教其實就是所謂的佛所說的法。佛所說的法有教法和證法。佛陀夜睹明星照見萬法真相之後,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這樣的光明無為法,就包含教法和證法。而「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就是佛教總綱。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就含攝了一切佛法的精要。諸惡莫作對應的是別解脫戒。諸善奉行對應的是菩薩戒。自凈其意對應的是密乘戒。

而三戒是一切修法的精華。含攝了出離心、菩提心、和大等凈,無疑含攝了一切修法的精要。無疑不是斷惡行善之法。因此,什麼叫佛法?什麼叫佛教?提倡不做惡業,行持善法,智和悲就是佛教的精髓。

佛法是教法、證法二法為一體的。教法主要指的是,諸法菩薩親口所宣講的精論或者佛陀加持像舍利子、須菩提所講到的心經等等。或者佛陀開示的這些經典。還有菩薩們學的論典。證法主要指的是,戒定慧三學,個人的修正乃至於相續當中產生一剎那的信心。

所以,所謂的教法證法就是整個佛法。再濃縮而言就是斷惡行善之法。斷惡行善之法就是智和悲。依靠無我的智慧,和利益他人的大悲來斷惡而行善。行善就是悲的體,斷惡是智的體。所以智悲雙運是佛教之精華所在,因此,學佛就是學佛陀的大智和大悲。相續當中,要具足教法和證法。這叫重新認識佛教。

我們現在進一步思考一下,佛教徒無論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能給社會家庭帶來什麼樣的正能量。如何才能盡量不讓眾生對佛法產生邪見,從而保護眾生的善根。如何讓大家正確看待佛法?

幾千年以來,尤其在中國經過文革之後,世人對佛法有太多的誤區。從第一部電影《少林寺》開始到後來的幾部和佛教徒相關的電影都不是正確的引導,對佛法的正確看待。再加上一些假尼姑,假活佛去行騙,更加醜陋佛法,讓諸多信徒以及不學佛的人對佛法有很多不好的影響。所以,世人眼中的佛法是消極的,是避世的,是青燈伴古佛的。沒有利益他人的情懷,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多是躲在無人的角落。在世人看起來是可憐的,悲慘的,遁世的,這不是佛教徒的積極的,向善的形象。

在這幾年,通過慈城羅珠堪布,索達吉堪布上師等諸位法王如意寶的這些弟子以及其他的一些海外的高僧大德努力宣講佛法。從初轉法輪到二轉法輪,到三轉法輪,到密宗次第講起,引導大家從加行開始循序漸進,現在廣大的佛教徒比以前有了不同的智慧。但是還遠遠不夠,還不夠足以矯正現在很多在家人對佛法的一些不好的影響。

舉個最簡單例子。比如,這邊爸爸媽媽在學佛,但是由於他定解不夠很害怕孩子學佛,甚至讓孩子念個心經,有的爸爸說:不要讓孩子念心經。不要讓孩子學佛。如果媽媽學佛,其中有一個父親不學佛。他們都反對媽媽帶著孩子去學佛甚至去學會裡聽課,說不要過多給孩子佛法的影響。佛的影響是智和悲的影響,為什麼不好?給孩子一顆善良的心,高尚的品格,高尚的道德這是求都求不來的事。但是害怕。這是什麼原因?我反覆思考。是因為從文革到現在,佛法斷層之後由於對佛法消極的影響而導致的。即便諸多高僧大德在這十幾年當中,不斷講經說法,但是廣大佛教徒跟不上。

比如說夫妻之間,妻子今天學佛,但是對丈夫沒有更好的盡到作為妻子的責任。不做飯,不洗衣服,不去幼兒園接送孩子,天天都在電腦跟前聽法,聞法。這樣的行為看起來,她的丈夫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是不合邏輯的。甚至背著丈夫偷偷摸摸拿很多錢去做供養等等。所以在他看起來,實在是沒法接受。所以我們大家都有責任,都要反觀,為什麼我們的佛教徒沒有一個光輝的、燦爛的、正面的、一個陽光的形象。本來佛法是非常積極引導大家向上的,智和悲的。然而佛教徒更多的時候,讓大家看起來非常不可理喻、行為不合常理、邏輯完全和世間不一樣、怪怪的、神神道道的、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大家沒有做個理性的佛教徒,更多時候是在盲目的崇拜,沒有智慧,歪曲了佛法。所以,上師在這堂課的開示特別重要。從六個方面進行講解。

1、 怎麼樣做一個居士?

2、 寺院應充當什麼角色?

3、 寺院住持應具足什麼功德?

4、 佛教徒應具備哪些素質?

5、 藏地大德去漢地應注意什麼?

6、 應當如何依止上師?

詳細歸納這六個方面,說開示的內容。其實離不開教法與證法。離不開弘揚者和聽聞者。弘揚者不單單有寺院,還有出家人,還有在家人。所以,上師最近屢次提到,在家人也可以在家法師為在家人講法。當然聽說一些漢地的出家人對於上師這樣的言論非常不滿意。說:讓居士講法是末法的象徵。其實這是不對的。白衣講法是末法時代的象徵指的是,白衣在高高的法座上,下面坐著出家人,白衣為出家人講法。現在白衣為居士講法都是居士,都是以輔導員的身份進行輔導大家更加深入法義,有什麼不可以的?所以出家人不可能每家每戶挨個去講法,長期待著。但是如果居士有深入聞思的智慧,在某個地區帶動某個地區的聞思修,為什麼不好?他可以天天和在家人泡在一起,一個出家人怎麼可能天天待在城市裡面,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必須要利用好當地在家人的資源,這是弘法的一種方便,也是一種善巧,也是大悲心的一種流露,怎麼能說是末法的象徵?

在家居士佛教徒應該如何做?居士應該如何依止上師?在弘揚教法,修行證法的過程當中,應該避免哪些令生譏嫌,拖累佛法,對佛法有不好影響的行為?在座的今天各位我們要深深的考慮,這點尤為重要。

1. 怎麼樣做一個居士?什麼叫居士?大家必須要了解,所謂居士翻譯過來,它是梵語。翻譯過來是迦羅越。什麼叫迦羅越?漢文的意思就是長者、家主、家長。也是指印度四種種性當中吠舍種性當中的富豪一種,富豪怎麼理解?也就是維摩詰居士裡面的解釋就是廣積財產,居財之士為居士。就是有錢的人,富豪。第一種理解。

當然另外一種理解,在家修道的人,居家修道之士叫居士。所以一般指的是第二個意思。居家修道之士,叫佛教當中的居士。比如維摩詰居士等等,這叫居士。

或者居士來講一般指的是頗有道義,有道的人,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仕宦的人叫居士。所以,在《楞嚴經》里也是這樣講到的。歸納而言,什麼叫居士?

有三個意思:廣積財產,居財之士。這個現在一般不引用;第二個就是在家修道的人叫居士,居家道士。這是一般廣為引用的;第三個頗有道義,有道之處有這麼一個長者,但是他不求仕宦。

歸納而言,居士一定要有道,要有修行。通過居士的定義表明和在家人是不同的。在家人沒有道,沒有修。不是居家修行的人是居家的人,但他不是修行的人。所以,居士是居家修行之人。

其修行的內容有哪些呢?比如說五戒、一分戒、多分戒、滿分戒,還有八關齋戒。居士有哪些見解?有下等的見解,深信輪迴、深信因果;中等的見解,相信空性;有上等的見解,大圓滿、大等凈的見解。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居士體現了見解和修行。和國士和普通的一般的不修學的凡夫人是不一樣的,他們是要居家的人,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俗人。但居士是有道的人,有信仰的人,有修為的人,有見解的人,有行為超凡脫俗的人。

既然是在家修行的人,就像蓮花在淤泥裡面一樣,出淤泥而不染。跟世間的一些徹頭徹尾的凡夫人,庸俗的凡夫人是不一樣的。蓮花在淤泥裡面一樣。不能離開社會和家庭,不能離開我們生處的環境,就有一些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而且上有老人下有小孩,還有工作。所以居士佛教徒首先就應該做一個好人,而且方方面面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在家人有人生的三大問題:學業問題,工作職業問題,家庭婚姻問題。這些是每個人必須要經歷的。無論是在家修行之人士,或者說不修行的人必須要經歷的問題。但是學了佛的人,這時候就出現問題了。我是居士,我是居家修道的人,所以好了不想讀書了,小小的孩子七八歲就想到要出家;工作不想工作;離婚算了,孩子不管了。這對不對?是不對的!剛剛講到了:居士的見解有三種:下等、中等、和下等。行為也有三種:有居士戒、有菩薩戒、和密乘戒。

學了出離心的法《開啟修行門扉》一聽,《前行引導文》一聽,或者聽到不執著就是修行,好了,我放假。其實這是錯解佛法。你這樣放下一切,不工作、不上班、不掙錢了、離婚了,甚至上學的孩子也不上學了,表現出來的就是沒有責任感。如果你沒有責任感,就沒有動力投入修行當中。別人世間人就會譏嫌你,鄰居會說,同事會說,你老爸老媽會說,丈夫會說:你看吧,佛教就是消極的,一學佛就什麼都不是了,什麼都不幹了。覺得這也沒意思那也沒意思,當他參加生日聚會不想參加,過年出個門,不想去。這樣的話他們看起來非常消極。這就是沒有善巧,沒有方便。簡單來講,是咱們太自私了。學了佛之後,我要出離,我要表現和在家人不同,我是有道之士,我是有信仰的人,我的見修行果和你不一樣,我跟你劃清界限。是小乘的出離心,小乘的出離心是三界如火宅。

出離心有三種:有別解脫戒的出離心、有菩提心所攝持的出離戒、以及大等凈見解所攝持的出離心。所以比丘有三種,在《戒輪續》當中說:別解脫菩薩,持明之比丘。這個教證表明,有別解脫戒的比丘、菩薩比丘、持明比丘。同樣道理,居士也可以有三種:有別解脫戒的居士、菩薩居士、持明居士。持明居士像很多密宗的瑜伽師,菩薩居士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薩居士。還有自私自利的,為了自己解脫的出離心所攝持的別解脫戒的居士。

現在很多道友們一學佛之後:輪迴沒啥意思,我特想出家。

我說:「孩子不管了?老人不管了?」「管它呢!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出家算了。」這種說法對不對?不太對。為什麼?因為,大乘菩薩必須要有責任感,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上師的開示說:居士有三種責任。三種責任不是從小乘的出離心來說的,而是從大乘菩提心所攝持的出離心來說的。不單單你自己出離輪迴,你還要讓與你有緣的眾生都要出離輪迴。你的孩子、你的老爸老媽、你的丈夫、一切與你有緣的眾生都要出離輪迴,甚至你的同事。這種廣大的菩提心。小乘視三界如同火災,急於求出離,大乘菩薩出離三界輪迴,去獲得涅槃這都是執著,都是兩邊。必須要中道的生活。什麼是中道的生活?

太貧窮也是個邊,太富有也是個邊。太自卑也是個邊,太傲慢也是個邊。視家庭是火災,妻子兒女是冤家,工作是火坑這是一個邊。同樣,家庭特別美好、兒女都是有緣才相聚特別執著,工作就是花園一樣美好,這都是執著,遠離這兩邊才是中道。所以大乘的菩薩既然說必須要有責任感,我們必須積極努力的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我特別讚歎在家的菩薩,你們比出家人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更難能可貴。你們應對的事更多,煩心的事也更多。但是你們不能逃避,必須要積極努力地去面對。並且為了利益眾生,要無私的奉獻自己,做有益的事情。對於發心的菩薩的居士來說,依靠菩提心的攝持一切都能轉為道用。

比如說《華嚴經》凈行品怎麼講:「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在家沒關係,發願,知道家也是空性的,我要免去逼迫的痛苦。「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護養一切。」會把你的父母視為佛一樣來進行護養贍養供養。「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永離貪著。」孩子夫妻聚會,這時候發起菩提心來說:希望怨親平等,永離貪著。如果你獲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的涅槃。當你參加一個朋友的聚會,生日party的時候,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哪一個不是修行?哪一個不是道場?

因此對大乘居士菩薩而言,家庭責任、工作責任與修行責任分不開,家庭、工作就是修行的道場,隨時隨地隨處想到如何利益家人、同事?依靠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與家人、同事相處,饒益他們,讓他們趣入佛法當中。你不就是在修行嗎?而且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家人同事會對你有好感,這是因為你的變化太大了。為什麼每次我們說中央電視台到年底的時候,說感動中國的時候,我們會被很多一些就為利他情懷的人所感動得稀里嘩啦掉眼淚。世間人看重的也是這一點。為什麼說佛法消極?是因為,很多的出家人躲在深山老林裡面不出來,看不到佛教徒積極地投入到世間的一些慈善當中,醫療當中,救災當中。看不到為這個社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如果說我們大家像上師那樣,為救濟窮困的大學生、孤兒、老人做種種的慈善,並且在千家萬戶當中都有這個學會,在各個城市都有這個道場,每個居士當中都融入佛法,而且行為和心態在改變,家庭多了一分快樂、多了一分融洽和慈悲。很多在家的居士不學佛的人看到你們有所改變,他們當然度佛法有好感了。

你一學佛完蛋了。離婚,孩子沒人管了變成孤兒,老人變成孤寡老人。這樣社會就亂套了。佛法太可怕了,是社會動蕩不安定的因素,不要學習佛法,取締佛法。你在毀滅佛法。

為什麼居士的責任有三種:家庭責任、工作責任和修行責任?學會的宗旨及核心就是聞思修佛法,而佛法的精髓就是智悲。在我們每個居士身上,乃至於每個出家的法師的身上,咱們都要透露出深深的智和悲。從心眼裡面流露出來的智和悲自然會打動世人,才會知道佛法是我錯解了。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來到五明佛學院?到了五明佛學院之後,對五明佛學院當中的很多密密麻麻的的小房子所震撼。上師說:小房子震撼你不算什麼,你要知道小房子裡面住的人,他們的行持、他們的精神、他們的追求、他們的情操,你會被震撼住的。

上師老人家前兩天還說:我甚至不要求你們居士出家,在這樣當今網路時代,佛法很興盛,任何一位高僧大德只要你想聽,一天24小時法音流播。你想聽誰的都行,藏傳的、漢傳的、南傳的、足不出戶可以聽聞天下所有法師的講法。並且在家人以在家人的身份可以做更多的上供下施,還有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接濟眾生也有很大的便利之處。尤其在這個網路時代、語言自由的時代、如果學了佛之後,紛紛全都出家了,我剛剛說了,會增加多少孤兒寡女、增加多少孤寡老人!這樣的社會輿論,對佛教是不利的。

所以我們要行持四攝法。

1.1 四攝 哪四攝法?

第一種是布施,簡單說:你要攝受你的眷屬,以布施令他歡喜。

第二種是愛語,夫妻之間、同事之間、你總要送他一些小禮物,然後以溫和的、親近的語言宣說正法,斷除他的疑惑。以前不了知佛法現在他了知,讓他了知了之後更加堅固正見,使他產生信解。當然我們說愛語有兩種:一種是隨順世間習慣愛語,看到人說你好,面目很和善地微笑慰問。不能一臉冷漠,冷若冰霜。有情看到你自然而然很歡喜;第二種是隨順正法的教義。當眾生痛苦了,給他講一些因果。然後當婚姻面臨離婚,你可以給他講一些道理等等,隨順正法的教義來成熟他們。

第三種是利行。比如嬰兒的飲食不能太熱也不能生冷。同樣,菩薩度化眾生,不能以一個法來滿足一切眾生,要宣說不同的法。你要觀察你的同事和你的家人,他們什麼情況。比如老爸老媽特別看重過年過節的時候,你給他們拿一點錢,買點好吃的,帶他們去旅遊,行,隨順他們;如果你的丈夫特別耽著你對他好,你就對他好一點點,在他回家之前該做的事先做完,然後他回來之後笑臉相迎,做完事情之後可以多點時間學佛,這樣他就開心了。

所以以對境來講的時候,他相續不成熟的,你要觀察根基。如果布施能夠他相續成熟,你就布施;如果他喜歡聽愛語,你就用愛語的方式來成熟他的根基;如果他喜歡你和他做同一個事情,假如他喜歡早上跑步,沒關係,隨順他跑半個小時可以,一個小時肯定不行。這時候慢慢成熟他的根基。

第二個對於相續已經成熟的,就令他解脫。怎麼解脫?說你現在學佛了,你看咱們要不要如法的積極守護自己的財產進行布施、或者對於未來的利益,我們要不要捨棄財產,我們要不要出家等等。這要慢慢來勸他。很多人不是!一學佛了之後,我要出家了,我不管了。把妻子扔了、把丈夫扔了,什麼都扔了。不可以!我們要做利行。利行什麼意思?要觀察眾生的根基,未成熟根基者令他成熟,已成熟根基者令他解脫。那他如果慢慢已經接受了你學佛的事實了,你把家裡面安頓特別好,後來你要去出家,相信他不會阻礙你。

最後是同事。什麼叫同事?為了讓眾生通達佛法、修行善法,我要和眾生一樣修學。這一點很重要,很多居士輔導員講法特別好,但他行持跟不上。所以在家的老公就說:嘴巴講得呱呱的,行持一點跟不上。所以不受用,不聽你講,你度化不了他。所以我們自己不但講得好,行持也要跟上。如果你不做,而天天說:我要利益眾生,我要慈愛眾生。老公說:你先慈愛我,先慈愛孩子,再說慈愛眾生的話。所以你讓他去布施,你自己不布施,你讓他去放生,你自己不放生,你讓他孝敬老人,你不孝敬老人,你讓他愛護孩子,教育孩子,你自己不教育孩子。他怎麼肯做?所以為了有情的利益,你要調伏自己,做給他看做一個表率,然後他才能跟你一樣來做。

懂了這個地方之後,以上就明白,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特別重要。這四個法希望大家,其實三種責任離不開四攝法。這四種法能夠使我們家眷同事成為聞法的法器,並且依教奉行,最後修行不退,長期處於修行當中。很多人說:老師傅,我學佛,我家裡面老公就是不學佛,十年都不學佛。我說:是你不好!為什麼你不好?你肯定做得不好。你沒有布施,你沒有使他成為聞法的法器,讓他對你產生歡喜心。你沒有說愛語,總是說粗語,綺語,無意語,罵粗口,他當然不歡喜了,他對佛法肯定不產生信解。你沒有利行,所以他不能依教奉行。你沒有同事,所以他不能修行不退。這是你的問題。如果你做得好,他像整個木頭天天放在檀香林裡面,怎麼會不變香?不變香反而變臭,不是你自己臭嗎?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其實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不但是受菩薩戒的學處,乃至於在家人、出家人都應該乾的。因為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菩薩成熟眾生相續的方法都是四攝。其實四攝歸納而言是兩攝。就是財攝和法攝。布施可以歸為財攝,愛語、利行、同事歸為法攝。

因此,上師六個開示歸納起來,離不開財施和法施。出家人、寺院和藏地的大德要法施,居士要財施,就是以布施來進行財施。並且居士要愛語、利行、同事來軟化你同事的心、領導的心、軟化你孩子的心。所以真的是身教重於言教。一個好的母親,一個慈悲善良的母親,一個學佛的母親,她很好的品質會影響孩子。天天說: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好好孝敬老人、自己不孝敬老人,孩子自然就不孝敬老人。這點很重要。

講了三個責任。三個責任我是通過四攝來講的。接下來再看三個責任。

1.2 三種責任 家庭責任在家居士是大乘的菩薩。大乘的菩薩就要有家庭責任。什麼樣的家庭責任?要引領家人學佛,深信因果,盡量勸他們不殺生,不點殺,所以不能放棄家人。當然在節假日的時候,不能一切時間都跟他們泡在一起,但是適當的陪陪他們,這是未嘗不可的。

所以如果學佛學得很自私自利,一切只是為了自己,我要聞思修,我要提高聞思的成績,我要考試了,不管家人了,衣服不洗了,老人不陪了,不聊天了,生你幹嘛?這是不對的。家庭不和社會也會動蕩不安,對佛教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佛教積極向上的話,必須要引導整個社會的正能量。什麼正能量?就是要倡導不邪淫,對婚姻來講就很好,不殺生等等。也盡量引導家人和睦、向善。

工作責任學佛之後是否要放棄工作?不可以!因為掙錢不容易,如果你把工作放掉了,家裡面就一個老公掙錢來養活你,他也會很有壓力。所以如果他完全支持你學佛,他覺得自己掙錢也沒什麼太大問題,福報也比較大,他養活你是簡單的問題,那當然你不用工作,全職太太學佛也挺好的。但是家裡掙錢挺不容易的,你把所有掙錢的壓力放到他一個人身上,自己在全職學佛,這樣不太好。要分擔家庭的壓力。

並且其實工作也是修行的道場。如果你有一顆菩提心和出離心,可以看清楚你是否對財產很耽著,在年底分獎金的時候,如果你和你的同事在發紅包的時候,老闆發你8000,發他一萬,你反而為他開心,沒有嫉妒心,這不是修行嗎?所以工作能夠成為弘揚佛法的道場,並且依靠你的人格魅力可以引導你的同事、領導學佛的。如果你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並且是工作能力相當強的領導,你們整個公司的下屬都可以跟著你學佛。為什麼不是好事?比如你是領導,當老闆,下面有幾百號人,你說讓他們學佛念佛號,多發一百塊錢,五十塊錢,慢慢他們,這就是布施以利來勾牽,最後跟他們講佛法道理、因果道理,他就能對你信奉,信服的。多好的事!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所以像前面講的,金錢不是壞事,看你怎麼用。所以工作能夠成為弘法道場。

修行責任修行責任是最重要的。因為前面兩點,家庭責任和工作責任是以菩提心所攝持的。對社會的一種反饋,掙錢養家,對家庭的一種回饋,來回報父母恩,以及孩子的有緣,還有丈夫的相聚的因緣。但是最重要的不要忘了修行責任。之所以你不出家,在家贍養老人,照顧孩子以及去上班也是因為修行的緣故。如果沒有修行作為生活的目的,我們人都是行屍走肉,和在家的凡庸之人沒什麼區別。修行責任凸顯了我們在家居士的一種與眾不同之處,叫修道之士。

修行,修什麼行?每個人不能忘了,我們要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花必須要開在虛空當中,這就是要成佛了,利益眾生。我們學般若、前行、入行論、密宗都是為了發菩提心,利益眾生。因此除了在世間做好本職工作,當好一個太太或者一個先生,處理好家庭關係之外,還要盡量爭取時間投入到佛法的聞思修行當中,你不能一心一意全部圍著家庭轉,你圍著家庭轉的目的是取悅他們的歡喜心,讓他們對佛法產生認同感,從而支持你學佛,是這樣的目的。讓自己的學佛產生更多的順緣,不具足違緣。

很多人不懂。一學佛之後,每天蓬頭垢面也不打扮,穿得髒兮兮破破爛爛的。並且也不好好吃飯,也不好好做飯,也不好好上班。這樣的話根本沒辦法給自己爭取修行的順緣。老公會嫌棄你,孩子也會嫌棄你,整個家庭會嫌棄你。你怎麼能好好學佛?反而他們會對佛法產生誹謗,說這個佛教真不好,怎麼把我們家一個正常的人變得神神叨叨的。因此我們在全心全意做好世間工作的同時,要全心不離佛法的意境。

目前很多在家修道之士,修到什麼境界呢?下等!頂多相信三寶,相信因果,有的人連因果都不相信。相信因果也是為了讓他自己更多的發財,婚姻更穩固,孩子更有出息。他尋求的不是從輪迴當中解脫的出路,也不是在破壞我執,也不是在破壞輪迴的種子。而是說:三寶加持我吧!讓我的婚姻過得好一點點,讓我的老公不要出軌。三寶你盯著他,如果一旦出軌了,趕緊給我託夢。你學佛的目的是這樣的嗎?所以三寶能不能實現這個要求?能。如果因緣具足能夠達到的。但是達到這樣要求你又怎麼樣?還在輪迴當中。那你這個在家修道之士,叫修道之士嗎?沒有意義!

所以我們必須要證悟空性出離輪迴,依止上師修大圓滿,或者往生凈土。這是理性的佛教徒。因此四法印講到了,要相信諸行無常,有漏皆苦,涅槃寂靜。如果不希求涅槃寂靜,也不相信諸行無常,婚姻一旦破裂了。「呀,怎麼這樣呢?是三寶不加持。」那是不對的。所以,修行佛法不能間斷,不能吃喝玩樂、揮霍人生,要好好修行佛法。前面兩個責任是為了更好的保證修行責任。你沒有盡好家庭責任和工作責任,你的修行責任就便沒有保障。所以,要分清主次和核心。

有的道友講:居士如果有三大責任能不能出家?是否意味著我這輩子無緣出家?所以很多居士被是否出家的問題所困擾。當然出家的功德非常深廣。但是出家真的要出牢獄之家,出三界之家,需要很大的勇氣,要有出離心,要真的有菩提心。要付諸實施也有一定難度。如果你真的有堅定的出離心和菩提心,而且家裡的孩子、老人的未來,需要的錢財安頓好了,令他們未來的生活無憂是可以出家離去。但是家裡的孩子沒有照顧好,老人也沒有安頓好,你就出家去了,誰來養活孩子,誰來照顧老人?從菩提心的角度來講,真的是不可以,於心不忍。大家說:釋迦摩尼佛悉達多太子當時就偷偷摸摸出家了,我可以學他。不一樣!悉達多太子的背景是王族,他出家了,沒關係!凈飯王是國王,可以把他的孩子羅睺羅照顧得很好。如果你孩子的外婆、外公、爺爺奶奶很有錢,你走了之後他們照顧孩子也可以。如果你走了之後家裡孩子和老人沒有一個人管,你不能去出家,真的要考慮他們,而且要考慮社會影響,要考慮鄰居的議論,你不得不考慮。佛教的精髓是智和悲,你的悲心如何體現?

我們能不能今生成就?能!我們絕對不能因為逃避債務、逃避感情的困擾而出家。前兩天我也講過了。有的在家人守五戒,但是犯了根本戒。犯了根本戒就根本沒有機會出家了。有的人在學會裡學佛,兩個人好上了,婚外戀,好了之後想出家,這是不可能的,邪淫都犯了出什麼家。所以逃避債務、感情這些困難出家的,佛法是不容許的。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出家,也不能逃避生活責任,依然能面對的話,請好好守持中等見解,下等見解,上等見解,然後再守持五戒、菩薩戒、或者密乘戒,持之以恆的修行,使自己成為不折不扣的修行人,就會有機會解脫。居士也能解脫。尤其是藏傳的瑜伽師獲得成就的多得是。所以在家居家修道之士也能解脫。

2. 寺院應充當什麼角色?何謂寺院?寺院是佛寺的意思,寺廟。在《晉書·佛圖澄傳》裡面講到:「百姓因為因澄故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競相出家。」印度的佛寺原有兩種:一種名僧伽藍摩(sangharama),略稱伽藍,指出家人共修行的園林、道場。另一種名阿蘭若(aranya)就是空閑處,兩三個人一起修行的地方。中國漢地建佛寺,主要是白馬寺。寺是什麼意思?「寺」其實是古代的官舍、衙署。當時,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通過白馬途徑到洛陽的時候,住在鴻臚寺,鴻臚寺其實是一個對外交流的外事處官舍名稱。寺是衙署的名稱。後來因此把第一座佛寺為「白馬寺」。這個寺是這麼來的。「廟」,是宗廟,一般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所以合起來的話叫佛寺。

對於漢地的寺院,上師老人家提到三點建議。第一、修學佛法,第二、修行佛法,第三個傳播佛法。這是寺院存在的最根本的三大職責。

當然,這個寺院也可以理解為居士集合的學佛小組,學會。居士林,佛教中心都可以。像咱們在全國各大城市存在的學會、學佛小組的職責和寺院是一樣的,就是聞思修佛法,學習佛法、修行佛法、傳播佛法。

為什麼?在《俱舍論》講到: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佛陀的妙法有兩種,教法與證法,其中受持教法者就是講經說法的,受持證法的就是修行。

怎樣受持、弘揚佛法?受持、弘揚佛法必須要依靠講經說法的人和受持佛法的人。在講經說法的過程當中,教法和證法住世以什麼標準來衡量?世親菩薩說:主要看一個道場是否具足聞思修行,具足聞思修行就說明教法證法住世。同樣我們全國各地的學會,以及出家人主持的寺院,這些道場必須要具足聞思修佛法和實際修行的人,這樣就說明教法證法住世。

但是很多人不了知什麼叫佛法,不知道佛法是教法證法二體性。也不知道什麼叫弘揚佛法,行持佛法。當然是從文革開始,歷史原因造成的。還有佛教確實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也受到了損害。現在很多寺院要麼念經為別人超度、要麼是寺院燒香拜佛接待遊客、賣門票。這些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就是講經說法,有講經說法的人,還有行持佛法的人,這就叫道場。因此哪怕是一個家,能提供學會學習,這就是道場,這就是寺院。我們每個人發願生生世世弘揚佛法,受持佛法。如今佛法並沒有像基督教如日中天。經過十幾年我們上師老人家力推佛法,但是佛法的智慧並沒有深入每個人的骨髓當中。很多居士還是有點迷信,甚至沒有智慧。因此如果居士沒有能力,應該發願弘揚佛法、講經說法,這點特別重要。同樣出家師父也是這樣的。哪怕懂一點點,而且行持一點點,就要弘揚佛法和講經說法,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這叫延續佛的慧命。這個就叫轉法輪。

在佛法衰敗的時期,我們說有的寺院也會講經說法,但是它會開辦一些世間的歷史,英語等等。我們發起一種荷擔如來家業,不忍聖教衰的使命感。想到佛法如此衰敗,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漢族弟子一定要義不容辭地發起弘揚佛法的心、修正佛法的心,這叫延續佛的慧命。令佛陀的教法和證法遍地開花。

並且這樣做有什麼利益?我們居士團隊如果在所在城市弘揚佛法,子孫後代都會受到利益。有一天我在放生,我看見很多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孩子很小。我都想說現在媽媽都已經在影響孩子了,孩子長大之後,他相續當中肯定有佛法。這個孩子以後生了孩子還會有佛法的受持。因此為了廣大的推廣佛法,使廣大居士能夠受持佛法,在座的每一位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利益眾生的途徑,佛陀成佛也是轉法輪的方式利益眾生。

3. 寺院住持應具足什麼功德?寺院住持應該有什麼樣的功德?應該有三大功德。一、人格賢善;二、具有智慧;三、利他心重。這三個功德。什麼叫住持?所謂住持,也叫方丈。住護持佛法之意叫住持,長久守護住持護持佛法,這叫住持。住持一般來講在寺院裡面必須要為僧眾們講法,要安眾,修寺院,這是三大項。

住持要耐得住三個煩。哪三個煩?事繁莫懼、無事莫尋、是非莫辨。就是說有事,咱們不怕事,沒事不要找事,事來了不要躲,是非不要辨。有一個對聯: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放下了,了了有何不了。同樣道理,咱們居士理事會的,管理的骨幹,肯定有很多事。同樣要有這樣的心態,不怕事,不躲事,事來了咱們就面對,做了就放下了。即便對我們有一些言辭,我們也不辯。

所以,這個地方看起來是講住持,也講到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輔導員,也是每一位管理人員。因為住持就要長久護持佛法之意就叫住持。所以在一個地區,如果你是一個大組長,你要知道你為什麼當大組長,你是長久護持佛法的。掌管這一個地區的一個城市的主要位置的管理人員。你的目的就是弘揚佛法、護持佛法,不是為了爭名奪利、不是為了拉幫結派。如果一旦偏離了這個宗旨,你就不對了。

寺院的住持人或者道場的負責人,上師講了應該有三個功德。

3.1 人格賢善這一點我必須要細細的講。如果不細細的講,看一下上師的竅訣,我們就溜過去了。還有人認為說:我很棒,我為大家辛辛苦苦付出了,孩子都不管了,老媽生病了我也不管了,我就為整個城市付出嘔心瀝血。但是你問問自己的良心,你在護持正法嗎?你人格賢善嗎?如果這些不具備,你全都在護持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為了自己的事業在做。

下面來看一下什麼叫人格賢善。上師講到,人格賢善是心很善良、很正直,戒律清凈,品行穩重。上師提到了《教誨甘露明點》里講到人格賢善有八個特徵:「心地善良諂誑少,溫良慮遠性穩重,量大識廣唯此是。」

心善你們已經是住持了,你在掌管某個大地區的大輔導員、大理事了,大組長了。你們第一個特點就是要心善。什麼叫心善?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好的給別人,自己吃虧。很多人不是,上師發了加持品,後來全都給自己,甚至給自己有緣的一些親朋好友,根本不發給組員,這叫犯盜戒,可怕。然後當看到學員的成績提升了,能夠享受佛法的安樂了,你發自內心的為他歡喜。當學員感受痛苦了,你發自內心的為他難過這叫心善。就是很為別人考慮,時時刻刻有利他的心。

少諂諂的意思是欺騙眾生,詐現威儀。平常特別不如法,但看居士來了,端著的樣子特像法師範兒,這就叫詐現威儀。內心很險曲,就是為了欺騙眾生,這叫諂。以貪心和痴心為體,為了獲得名聞利養。

少誑 誑是為了獲得利益和名譽詐現有道德,是一種詭詐心。它跟諂不一樣,諂是欺騙性。就是邪命養護。

比如說你是大理事的組長,大組長,然後別人天天讚歎你:組長管理有方,你非常有德,然後這個時候非常開心。而且為了獲得這樣的利益,然後一旦要下來的時候,說啥不下來。一定要把著這個位置不放。這些都是不可以的。並且為了獲得利養,在上師面前獲得讚歎之聲,用了很多狡詐的手段。這是不可以的。詐現有功德,其實一點功德都沒有。所以諂和誑合起來就是名利心的驅使下,由愚痴和貪心相結合,一種心理扭曲的狀態。不正直、他的違品是正直。

溫良 溫良遠離了對人特別熱情,也遠離了特別冷漠。就是一種中道的態度。感覺很溫暖。給別人一種依靠。

太熱情別人感覺很負擔,太冷漠也不喜歡你。

慮遠慮遠就是胸懷大志,要看到未來長遠利益。比如我們這個城市怎麼發展。這個學會怎麼能更多地利益當地的人民,佛法怎麼樣能長久住世。看到的非常長遠,絕對不看眼前的利益。

但是很多人,只是一味的做大,人多,只是耽著眼前的利益。根本不考慮人進了之後怎麼辦,怎麼能讓大家不流失,提高全民素質,提高大家對佛法的信心。不考慮這個。也不好好聞思修,天天做面上的事情,這是不可以的。

穩重 穩重是一種有把持自心的力量,能夠完全控制好身口意。

比如說身穩重,(聽不清)。身不穩重,明明說今天聽 「離幸福很近」,但晚上去逛街,聚會了。這叫身不穩重。

語不穩重,人來瘋,人多的時候,信口開河亂說話,就想表現自己。

意穩重,一會兒覺得聽「離幸福很近」很重要,一會兒覺得聽不聽「離幸福很近」無所謂。心念轉來轉去。

所以,我們說一定要遠離身不穩重、語不穩重、意不穩重。最重要的是意穩重,意穩重說是管理好我們的心。

量大量大說是我們的心量很大,能包容、不計較。有的人量小。小心小量有什麼特點?以自己的主意為主,你們全都聽我的,所有的人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容不得人、容不得事。比如說,我在管理某個事情的時候,一個人和我的觀點不一樣,甚至講法的時候你們居士和我有不一樣的觀點,我立馬火冒三丈,壓你們。這不可以。容不得人,容不得不同的觀點,這樣會生煩惱。所以千萬不能以自己的主意為主,要集思廣益。

量小的很容易生嗔心的特點。量大的人可以包容不計較,非常慈善。所以量大的人視野就大,整個學會的人受益也很大,福德也大。量小的人見識短,生煩惱,嗔心重,福報小,整個學會發展也不好。所以一個學會當頭的必須要量大得不得了,非常能包容。

但是這個包容也不能沒有原則。有的人量特別大,但是一點原則都沒有,沒有智慧,那也不行。

識廣 見多識廣,要有智慧。什麼時候該同意,什麼時候不該同意,不是老好人的意思。

所以,成就佛果,我們首先第一個講到的就是要心善、要心要正直、心要溫良、心要慮遠、心要穩重、心要大、然後心量大、心要廣。要有這樣的功德,當地要是有這麼一個主持、大組長,那真是當地人的福報。肯定能發展得好。大家自己對照自己的相續,有沒有。

3.2 具有智慧如果一個住持或者負責人沒有智慧,很糟糕。學會小組以前在偏遠的地方沒有智慧,都是一些老年人。上師說了,學佛的水平很難提升。所以當地選負責人的時候,要觀察他的智慧,要智者擔當。佛教團隊是智者的團隊、是一個悲心的團隊,所以必須要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能拉幫結派。你聽我的話,你是和我一夥的。你不聽我的話,你是那一夥的。這麼一個人叫分裂,你不叫住持,你不叫弘揚佛法,你在毀壞佛法。道友們不要辜負上師的信任,上師把一群眾生放羊一樣放到我們手上。我們作為放羊官,我們要守護好這群羊,不要讓羊丟失。你有一個這麼重大的責任的。怎麼樣守護好?用你的心的善良、慈悲心來守護好。千萬不要有拉幫結派的心。

這地方的智慧一般指的是無誤地抉擇諸法實相的心,叫智慧。智慧包含聞慧、思慧和修慧。所以作為一個大組長來講,不但要懂得管理,還要有智慧。但是現在很多組長,聽說不提倡聞思修。對輔導員的聞思修三慧反而反對。這就不對。我們學會的宗旨就是聞思修佛法,要獲得無垢的智慧。這是上師創辦學會的宗旨,才能夠獲得解脫,速證菩提。如果沒有智慧,咱們怎麼解脫,怎麼獲得快樂?所以,對於萬法的真相,無常、苦、空、無我,咱們有很多的無知、邪知和疑惑,要消除這些垢染。

希望大家要讓每一位學員,要成為正信的佛教徒,要引導他們。咱們「離幸福很近」特別重要。怎麼樣讓他們新生成為正信的佛教徒,要看你輔導員的水平了,要看你們整個大區的水平了。如果大家都不提倡聞思修,今天放生、明天火供,大家後天會供,一天到晚都干這事。學了半年什麼都不知道。是誰的過?這一點要思考。所以我們要讓大家盡量聞思修,獲得佛法利益,讓痛苦的人不再痛苦、讓迷茫的人不再迷茫,真的依靠佛法作為我們的歸屬,感覺這個學會像家一樣溫暖。怎麼能夠不留住大家的心?他們怎麼不能持續的聞思預科系的《入行論》和《前行》?還有正科系的般若以及密法的聞思?會的!之所以他們不會,一方面他善根可能有問題,第二個我們也有責任。他們既然都有興趣進門了,咱們為什麼不能讓他們的善根得以增上?除了他本身有問題,善根可能不夠,我們也有問題。我們的智慧是否具足。所以我曾經說過:輔導員你聞思修的水平提高,就意味著整個團隊學員地方組聞思修的提高。你前進了一步,就是整個學會在整個城市在全國當中的一大步。你的深度就決定了學院的深度,廣度奠定了學院的廣度,你為什麼要對付呢?

從「離幸福很近」輔導可以看出來,當時人三千,兩千,一千,你們說我輔導得不好。我還是蠻自信的。我覺得我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至少是用心的。但是為什麼聽的人越來越少?通過這個,我就能比量推知,有的時候不一定是輔導員的問題。很多時候或許在管理上、宣傳上、通知上各個方面都有問題,還有自己的善根也有問題。當然,我的時間也是和上師的課是衝突的,沒辦法。周六上師也總會有開示,海外開示。所以只能選這個時間段。我自己知道,所以我一般下來之後就是補上師的傳承。補一下上師的傳承,沒辦法。但是通過這個聽課也可以知道大家一會來了,一會兒不來了,但是你們說我不好吧,我還不太完全承認。因為,我覺得我是用真心來對待大家的。用真心來對待大家,從心態來上說我是好心,而且也是發自內心的也是很用心。所以說不會差到哪裡去,這一點我還是蠻自信的。

3.3 利他心重利他心重就是仁愛。其實在禪宗的(聽不清)講到住持有四點:一、道德;二、言行;三、仁義;四、理法。其實仁對應的就是利他心重,仁愛之心。負責人和住持如果有智慧,人品不錯,還有利他心,為整個學會,整個人類,或者整個佛法考慮,那麼整個學會,佛法的發展會非常好的。作為負責人千萬不能自己安享眾生對自己的恭敬。很多居士把自己當成像上師一樣,也很可怕,也是不行的。所以「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作為一個佛教的負責人,不管是法師還是一個大組長必須要心懷蒼生,只關心他人。

為了說明這一點給大家講個《白蓮花傳》的故事。

很久以前,印度鹿野苑一河邊,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一野獸之王,它腹部是白色,背部皮毛是黑色,很漂亮很莊嚴,獸王恆常以慈心保護野獸。和獸王膚色相同的,還有一個獸王叫天施也統領著另一群野獸。

梵施國王有次和眷屬去打獵,眾人看見野獸就用兵器把野獸都獵殺完了。後來獸王於心不忍就從容不迫走到國王面前說道:「國王,你今天將這麼多的野獸都殺死了,這樣你也吃不完,利益也不大。要不我每天供養你一隻野獸,保證你每天都有吃的,怎麼樣?」梵施王就答應了獸王的建議說:「好!如果你能夠真的履行諾言,你天天送過來也挺好。否則我會將你們統統殺死。」根據獸王所作承諾,梵施王率眾歸國。獸王把所有的野獸集中起來說:「為避免所有野獸同時被獵殺,我和天施(另外一個獸王)商量後決定每天為國王送去一隻野獸。」按照兩位獸王吩咐,每天有一名野獸送往國王的地方。後來輪班輪到一母野獸,母野獸正好有身孕,當天必須要送到屠宰場。母野獸就說:「我腹中小獸明日要生了,能否容我生下它之後再去死?我怎能忍心讓我的孩子和我葬身屠宰場?」天施獸王回絕說:「明天就是你大限之時,誰會替你死?我沒辦法安排。」(看到這句我也在反省,有的時候可能我們作為法師管班上的組員,或者管理事的時候,還有聽到這樣事情,我們可能也是沒辦法安排。確實是沒有悲心的表現,怕得罪人。)

眼見天施不同意,後來母獸便去找大悲野獸王(另外一個獸王)說:「我命該絕,但是我想把孩子生下來之後再去送死,好不好?我明天一定會主動赴死,但是今天要把它生下來。」

這時候,獸王看見它對孩子特別憐愛,不覺生出強烈的悲心,說:「沒關係,你好好看護孩子,長期享受安樂生活,我來代你赴死。」為了獲得無上菩提,獸王一邊安慰母野獸,一邊發下替它犧牲的大願。

當獸王動身前往國王那塊地方時,諸多野獸非常痛苦依依不別。獸王說:「你們不要跟我前來。」給他們講了佛法之後,獨自一個人前往到梵施王那個地方。眾多野獸一直目送它直至再也看不到的時候,大家非常傷心難過,如同和父親分離一樣。

獸王來到國王的地方的時候,國王說:「你有這麼多野獸,你再派一隻就可以,你幹嘛要親自前來?」獸王就把原委告訴國王,國王說:「呀,你真正是利益眾生的大士夫,你真的能成為眾生的依靠。我才像旁生一樣。我是你們的國王,但是我沒有成為你們的護主,你卻成為眾多野獸的護主。你坐在寶座上,你給眾生講佛法。」於是獸王就給眾生講佛法,國王很滿意。後來,國王說:「你不要走了,就在咱們王宮待著講佛法。」

獸王說:「不可以,山中野獸無依無靠,它們很痛苦,我一定要回去。我是他們的依護。」回去之後,野獸們歡喜迎接。母獸也順利產下小仔,大家都很歡喜。

通過這個地方說明什麼問題?真正的負責人,真正的住持人是要替眾生受苦的。而不是所有的快樂你來享受,所有的痛苦眾生承擔,不是的。你既然作為眾生的護主,整個全國地區的人在依護你,整個地方的人都在依護你,你為什麼不大慈大悲普利群生?

4. 佛教徒應具備哪些素質?首先來看一下佛教徒指的是在家學佛的人和出家學佛的人。都應該具備哪些素質?上師講了三點:一、信心;二、悲心;三、智慧。

4.1 信心什麼叫信心?前面給大家講過這個法相名詞。輔導員如果這些不會,在講法過程當中會講得不透。因為上師是竅訣,我們要受持這個竅訣,你要懂這個道理。比如我們剛剛講到了,具有大悲心。你根本不明白悲心的體性,也不明信心體性,你何來受持?所以,希望大家還是以深度和廣度去受持這個法義。以理論和竅訣來結合進行修行。在這個地方上師講的竅訣,用理論來開展一下。

什麼叫信心?信心是說對於諸法的實相,相信它是存在的,而且是認可它的。對於三寶的功德是深深相信,生歡喜心。對於世出世間善法是相信可以獲得善果的,能夠成就聖道的,並且希望能夠獲得,這個叫信心。

信心的對境有三種:有實、德、能。信心的能境是深深的忍可和樂欲之心和心靜之心。有了這個信心,佛教徒是入門精良,因為有了信心就表明是理性的佛教徒,因為對諸法的實相認可,對三寶的功德生歡喜。對世出世間的善法能行持,希望能夠成就聖道。這個(標準)很高。這個信心就決定了,你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是個理性的佛教徒。但是我們大家反觀一下,作為佛教徒你相信三寶嗎?你相信諸法的實相,苦空無常無我嗎?你相信世出世間的善法必須獲得樂果,成就聖道嗎?如果這些都沒有,你沒有信心。

所以,上師說,我希望大家作為理性的佛教徒不要盲目的崇信。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最主要的差別主要是對上師三寶,對諸法的實相有沒有信心。所以外道和內道由皈依別。皈依分為三種: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法就是我們所講到的諸法的實相。佛寶的功德、三寶的功德、還有僧寶的功德都要深信。

4.2 悲心悲心是拔苦之心。我們不能傷害眾生,不能欺騙眾生,要拔出眾生的痛苦。但是我們自稱大乘佛教徒對眾生沒有悲心,其表現為一邊念經一邊打蚊子,殺螞蟻,對別人的生命毫不在乎,甚至不吃素。上師諸多次提醒大家,希望廣大的佛教徒盡量吃素。如果你做不到吃素,就不要去點殺。

悲心是我們菩提心的前提,有了拔苦作為前提你才會有與樂,以菩提心給與眾生安樂,這樣的承諾。所以沒有悲心就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沒有成佛,沒有成佛就不能利益眾生。

4.3 智慧佛教徒還要有智慧。什麼叫智慧?智慧是說對於所觀察境,這個所觀察境,比如是一朵花,你能夠進行簡別和抉擇,怎麼個簡別和抉擇?了知這朵花是無常的,你心裏面產生對因緣所生的法都是無常的體性,這個叫慧心所。對於所觀察的對境來講,你能簡別它,抉擇它有這種智慧。你知道它是苦的,還是無常的,還是無我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定解不能遣除疑惑,那麼你沒有智慧。

其實從信心開始,信心是信心所。悲心還有智慧,這些都是修出來的。如果沒有智慧,沒有悲心,沒有信心就不是佛教徒。所以在世人眼中的佛教徒,為什麼是消極的、遁世的、麻木不仁的、自私自利的這些形象?就是因為在佛教徒身上,沒有滲透出來一種信心。比如說別人問我們說:你為什麼學佛?然後我們說:學佛有好,能夠發財等等。全都是一些迷信的說法。甚至別人問我們說業因果怎麼建立的?前生後世怎麼存在的?不知道,反正佛所說的。那你這樣怎麼能度化眾生?你沒有智慧,你怎麼能說你有信心?對於老人倒了扶不扶的問題,大乘的佛教徒側身就跑,這不是大乘佛教徒。該扶還得扶,要拔出老人痛苦,在這個過程當中根本就不用去考慮、商量。當然大家也要觀察一下,如果怕對方厄你,提前拍個照片也沒什麼,算是善巧方便。在饒益有情(謹慎?聽不清)觀察裡面講到的。如果說是利他和自利過程當中,如果利他的時候會損壞自利,甚至不能讓你利益眾生成佛,這種事可以放一放也是可以的。但是大前提要利益眾生。

很多人沒有智慧的表現。舉個例子,上師也說,有的人對於出家人的法衣不尊重,不要說對法衣不尊重,對出家人也不尊重。這樣就失壞了皈依的共同學處。皈依僧寶,但是很多人對僧寶乃至於對法衣沒有恭敬之心。其表現一方面來說當參加學院法會的時候,從僧衣上跨來跨去,踩福田裙。我們僧眾的裙子是五衣(有的時候是七衣)。甚至有的道友就是隨便地踩,這個很可怕。出家人的福田衣和漢地的有點不同。我們的裙子就是法衣,有下面的格格,是福田裙。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紅黃法衣的功德,上師說了紅黃法衣你們不知道它的功德。紅黃法衣有哪些功德?有五種功德:

1. 穿紅黃法衣的人即便違犯根本戒、對上師三寶生邪見,但哪怕一剎那有佛的念頭,諸佛菩薩也不會捨棄他。

2.只要身穿紅黃法衣的人,他都有資格接受人天眾生的供養,哪怕衣服搭在脖子上一小塊,一切羅剎也不會害他。並且這些眾生在三乘佛法當中獲得不退轉果位。

3. 乃至窮困夜叉、閻羅眾生都不會害他。最終能實現一切願望。

4.天人夜叉等眾互相憎恨、爭鬥不休,但是這些眾生只要憶念紅黃法衣,他們都能生起慈悲之心。

5.任何一個眾生在戰場上打仗,你拿著紅黃法衣一塊,恭敬紅黃法衣,這就像防彈衣一樣你就能夠戰勝對方而且不受任何損害、迷亂。所以道友們怕非人,沒關係,把出家人的紅黃法衣拿一塊放在身上,尤其像法王如意寶的法衣。在去年極樂法會,每人發一片法王如意寶的袈裟,這個功德太大了。你拿到它沒有附體,你拿著它夜叉不會害你。並且我們說是像防彈衣一樣,即便你打仗,它都會保護你,甚至身上不會中槍彈,有很多的功德。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紅黃袈裟的功德,對出家人、對袈裟不生恭敬之心。這就是沒有智慧。

還有個居士到學院壇城,看到有一個人背屍體在繞壇城,晚上九、十點鐘,他不知道那個人在背屍體,一直在跟著他繞。後來別人說:你膽子還挺大的。前面那個人背著屍體,你跟著他轉。一聽到這句話之後,她就感覺自己被附體了。讓她去屍陀林也不敢去。回家之後她老公出軌了,於是她就放棄學佛了。她認為三寶沒有保佑她。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盡辦法幫她、勸她、我說這就是三寶的加持力,其實我們應該面對死亡,你怎麼感受你被附體了?即便你難免和屍體有點因緣或許被附體了,那麼你以大悲心來施身,供養給他也沒有什麼的。第二個,你老公出軌,讓你認清婚姻的無常性也沒有什麼,這是你前世邪淫的果報。那你為什麼認為三寶沒有保佑你?什麼叫三寶保佑?三寶保佑難道是讓你忽略無常嗎?讓你忽略死亡嗎?沒有。三寶是告訴你,你要認識無常,也要認識死亡,這就叫三寶的加持。但是她已經放棄學佛了。非常遺憾。這就叫沒有智慧。所以正式的佛教徒不要求神通,你要求的是相續當中真正具足智慧和悲心。這也是我不斷地希求的。所以,我們真的要具足智悲的正法。沒有智慧便是一個驅殼,但是很多居士都是沒有智慧的。

大家相續當中也有點智慧,不能得少為足,繼續參加研討班,研討班的法師能夠幫助你們提高佛法的受益。還有不斷地提高自己,還有當地的佛教水平。我剛剛已經說了,你的責任重大,每個人都有弘法利生的責任。並且在弘法利生的過程當中不要拉幫結派,不管是哪個宗派,我們都是釋迦摩尼佛的弟子。我們要弘揚佛法,而不是只弘揚某個上師的法,不是這樣的。

前段時間有個道友給我打電話說,有個上師,昨天他去皈依他了。我說:你為什麼要皈依他?他說:因為我們上師這邊只有教法,沒有證法。然後他也不能夠好好實修。他想依止一個實修的上師。所以說要皈依他。我說:不叫皈依他,這叫皈依三寶。他是三寶的見證人。他說:那個活佛就是皈依他。後來他觀察了半天,就說那個活佛有些不如法,就想離開他。一旦離開他之後,那個活佛公開在微信裡面對他的弟子說,這個人犯了密乘戒。他就問我說:是不是破了誓言?我說:你學了六年,我為你這句話感到汗顏。什麼叫皈依?是皈依於三寶的決心,你皈依他嗎?當然從上師三寶的總集來講可以說是皈依他。但是他只是三寶的見證人。第二個如果你沒有觀察他的話,你暫時離開他,並沒有捨棄他,怎麼叫嗔恨上師、詆毀上師?怎麼能說犯了密乘誓言了?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聽了這句話心很痛。一個佛教徒沒有智慧,這是最糟糕的事。所以,在這幾個過程是層層遞進的。上師的竅訣太殊勝了。信心是入道之門,悲心是修道的,就像《入中論》里講到的,從最開始修道離不開悲心,中間離不開悲心,最後成佛也離不開悲心。而智慧是為了現前智悲雙運的體性。

所以佛教徒的素質真的要提高,不要像一個沒有文化的,沒有智慧的,盲目的一個人,別人會恥笑佛法的。

5. 藏地大德去漢地應注意什麼? 上師講到三個方面:以弘法為主、以傳基礎法為主、以及以素食為主。為什麼講到這三個方面?

5.1 以弘法為主其實上師間接的意思就是,作為一個持教大德,你必須要給弟子們講經說法、皈依、灌頂、念傳承。你相續當中的廣大智慧融入弟子相續當中。但是很多上師不以弘法為主,卻以化緣為主,以修寺院為主。或者帶領眾生去做一些會供、火供為主。弟子紛紛忙於形象上的佛法,沒有觸及佛法的本質,智和悲。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上師說以弘法為主,這是持教大德的責任。但是有的人以化緣為主。以化緣為主是否合理?分兩種情況。

如果為了眾生,孤兒、老人、窮大學生或者為了更多的覺姆有經堂修法,以利益眾生為目的是可以的,因為佛經講到有七種福德:從供養的角度來說:供養經堂、供養殿堂、供養坐墊、供養生活資具。福報特別大;從布施方面來說:布施病人、布施照顧病人的人、還有處於惡劣環境的人,這個功德也特別大,叫七種實生福德。

在《金錢到底值多少錢》當中,講到錢本性非善非惡,看你怎麼使用它?如果為了利益眾生,為了令居士培植更多的福報,就像米拉日巴尊者說,山上的修行人以迴向來和眾生結緣,居士以供養來進行結緣,所以增上資糧,從而解脫,也非常殊勝吧。這地方是第一點。

如果為了自己吃好點、穿好點、享用舒服點,佛陀是呵責的。在《沙彌十戒》裡面就要求:不捉持金銀財寶,除非為了上師三寶事情。而且佛陀在制定這條戒律的時候,唯一是當在家人來制的。什麼意思?其目的就是讓居士知道,出家人是不能捉持金銀財寶。出家人為什麼不能捉持金銀財寶?無非不是讓居士知道嗎?出家人是不捉蓄錢寶的,同時也為了使出家修道之人熄滅對世財的貪著和由此而引起的紛爭、斗亂,這樣才能與道相應,成就僧格,興隆三寶,使俗人生信敬之心,令他們皈依三寶,好樂佛法。如果出家人心不在道,不奉行佛的教法,就會會自陷坑井裡面,損壞道器。人是受道之器,理應珍惜暇滿人身,不應貪著世財而白白喪失人身的修道良機。所以貪蓄錢寶,危害極大。因此佛不許出家人蓄錢寶,除非是為了上師三寶的事情。

但是很多從藏地出來,打著活佛的名字的假活佛去行騙,騙財騙色。所以居士們要擦亮眼睛要進行觀察。要注意,一般人為了自己是不能捉蓄財寶的,除非是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即便有的出家人打著利益眾生的幌子,也要觀察一下。

5.2 以傳基礎法為主真正利益眾生,佛陀也是從初轉法輪開始到三轉法輪,沒有一開始上來就宣講如來藏的法輪,而是從初轉四諦法輪開始。這樣才能真正利益眾生,修法要有次第。

5.3 以素食為主為什麼要以素食為主?因為漢傳佛教當中以《楞伽經》和《涅槃經》這兩部大乘經典的佛教慈悲精神來吃素,吃肉會喪失大乘的慈悲種姓。西藏以前吃肉是因為西藏交通不便,也沒有其他的蔬菜,只有糌粑,所以一般吃三凈肉。現在交通四通八達,還通飛機了。所以現在高僧大德都提倡佛學院很多藏地僧人都吃素。所以現在很多藏地的喇嘛和覺姆都吃素。這個能夠和漢地相應,也能夠接引眾生,否則漢地的居士或者漢地不學佛的人很難接引他們。因為他知道漢地是不吃肉的。看見一個喇嘛吃肉,他心生反感。從而失去了你度化他的因緣。並且他會因此而詆毀佛法。

怎麼樣才能吃肉?除非你有超度的因緣,像帝洛巴一樣,吃一個超度一個是可以的。所以如果沒有超度因緣你不能大啖口食。在不殺生戒裡面講到,乃至(聽不清)的動物都不能夠殺生,吃肉都等於吃眾生的生命。有的人說吃肉等於與上師結緣,給他超度,這是不對的,為什麼?因為結緣的方式有很多。幹嘛非要通過吃它的皮肉生命來結緣,用眼睛看它用鼻子聞它。

有的人說我的宗派,我的弟子廣泛的吃肉,吃得越多我度得越多。這種說法我認為也是有待商榷的。因為佛陀說了,解脫依賴於自己。從個別相續來說,弟子吃肉怎麼可能上師就把他們全度化了呢?如果按照這麼來講的話一切的眾生都應該度脫了,輪迴早就成空無了。所以,我不認可這個觀點。

6. 應當如何依止上師? 講到了,第一個、細心觀察;第二個、恆心依止;第三個、開心得法。這個也很重要,這三個是次第而來的。

6.1 細心觀察怎麼細心觀察?觀察的時候,如果不觀察一下假活佛,假出家人、假金剛上師會騙我們,這樣會毀壞佛法。這些假上師、假活佛的行為不代表佛法,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種現象而對佛法失去信心。所以要觀察,有三個步驟:

一、上師曾經說過:在遠處向他周圍比較了解的人打聽,這位上師戒律清不清凈,有沒有慈悲心、禪定和智慧;

二、到他附近,親自觀察他所有的行動;

三、通過直接面對面的接觸,跟他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走、一起做事,來進行仔細觀察。

這種通過三種方式觀察之後,才能確定這個上師是不是值得你一生依護他。

6.2 恆心依止 觀察完之後,就要恆心依止。戒律的角度來講至少依止六年。如果你沒有解脫之前,要恆長依止這個上師。

什麼樣才算真正的依止?真正的依止有三種。身依止,心依止,和身心依止。現在我們的依止是心依止,即便大家在網路當中聽法,沒有和上師面對面。曾經好多道友都沒有見過上師,但是這就叫真正的依止。因為,所有真正的依止是獲得佛法的利益,依教而奉行。在《普賢行願品》里說:「所有益我善知識,……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依止善知識是要依教奉行,按照上師的教導殷重地奉行。這樣上師就會攝受你。所以,我們在依止上師的過程當中,沒有依照上師的教言依教奉行,這就不叫真正的依止上師。

6.3 開心得法依止上師的目的是幹什麼?開心得法。依止上師必須要和上師心心相印,永不分離,就要按照上師的教言聽聞上師的法,開心得法來依教而奉行。現在我們聽了上師太多的法要,但是我們大家沒有去行持。這也不叫真正的依止上師。

7. 應當怎樣弘揚佛法?這裡面也講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無偏悲心;第二個條件是無私奉獻;第三個條件是無畏精神。這三點尤為重要。

7.1 無偏悲心指的是我們的悲心要廣大,叫無緣大悲,平等的大悲。並不是只愛我們的親人,只愛讚歎我們的人,恨我們的怨敵,這是不可以的。尤其作為一位負責人,更應該具備無偏的悲心。

7.2 無私奉獻 在我們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其目的是放下自我,而不是加強自我。

7.3 無畏精神在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應該有大無畏的精神。這個大無畏的精神就是無所畏懼,不畏懼流言蜚語、不畏懼阿修羅等非人的危害,不畏懼違緣。

有的人聽到一些風吹草動,立馬就跑走了,害怕有一些不好的影響。所以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大無畏的精神。即便槍斃了,我皈依三寶,我也毫無畏懼。只要堅定的利益眾生。

所以在這個地方上師講了,三個無。無私奉獻、無偏悲心、無畏精神。

總結以上這七個方面都是以三個條件講明的。非常殊勝,這是無上的竅訣,希望大家牢牢記住。居士有三種責任;寺院應充當三種角色;寺院住持應該有三種功德;佛教徒應當具備三種素質;藏地大德弘法應當注意三點;應當如何依止上師?有三個方面。細心觀察、恆心依止、開心得法;應當怎樣弘揚佛法?有三個無,無偏大悲、無私奉獻、無畏精神。

這是竅訣。但是怎麼開演?懂了之後就去受持它,讓道友們牢牢記住這七個方面所講到的三,三乘以七就是二十一個竅訣。懂了這個地方之後,在弘揚佛法、學修佛法過程當中,我相信你會找到自己的方向,你會知道你該怎麼樣善待家人,怎麼來進行修行,怎麼能推動當地的佛法,進而弘揚它、護持它、增上它。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個地方。

最後的題目,上師這邊出得很簡單。上師的課後題出了兩道題。其實這個地方,如果我們要出題的話,七個方面,從每一個方面都要出的。

作為居士來講詳細的解釋,什麼叫家庭責任,工作責任和修行責任。作為居士如何才能做到這三種責任?比如說我們怎麼樣來觀察上師?為什麼要吃素?還有為什麼要具足信心?作為佛教徒為什麼要具足悲心?為什麼要具足智慧?

今天就到這個地方。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一位股市怪才18年僅堅持一招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定弘法師:禪宗與凈土可以同修嗎?【117期】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
生財之道 -- 淨空法師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八
濟群法師文集總匯

TAG:幸福 | 法師 | 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