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菩薩為何不能代眾生受苦

圓供法師開示:佛菩薩能代眾生受苦嗎?自他相換與自作自受矛盾嗎?

圓因請教 :

《正法妙音》中講過法王代僧眾受蛇毒,這是否就是自他相換?經典中曾說過,眾生自己的業需要自己了,別人不能代,也代不了。如果佛菩薩及諸聖者能替眾生代業的話,眾生不就很容易成就了嗎?佛菩薩都很慈悲,把眾生的業代過去,眾生不就成就了嗎?聖者菩薩真的能把我們的業代走嗎?

因果都是自作自受的,沒有那個可以替代的,這是我所知道的,而<行願品>中有一段:「……願令眾生常德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悉皆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對其中的「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一句不能理解,為什麼可以代受苦?如果可代受苦,那我們為什麼還在三界中受苦輪迴?如果不能代受,那為什麼佛菩薩要這樣說?說道就要做到,諸佛普薩是不誑語、如實語。我很不明白,煩請法師解疑。

圓供法師回答:

一、明確地說自他相換完全可以成立。自他相換是大乘菩薩的願行。菩薩見芸芸眾生輪迴生死,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悲心難忍,立誓普代一切眾生受苦。《普賢行願品》云:「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瑜伽師地論》云:「菩薩於世間,修習衰愍意樂及悲意樂,為利惡趣有情,誓處惡道,如己舍宅,願身代受,令彼惡業永不現行。」翻開大乘經論觸目可見拔苦與樂代眾生受苦的內容,如《華嚴》、《法華》、《大悲》、《悲華》、《寶積》、《莊嚴經論》、《入行論》等等,歷代祖師大德的著作中也是屢見不鮮。在《悲華經》、《寶積經》中都記載無等大師釋迦世尊因地如何發願代眾生受苦的宏願並付諸實踐的大願行。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云:「良以悲心熏於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於禪定,能與他樂。」《地藏十輪經》中廣說地藏菩薩入種種禪定拔除眾生的痛苦,賜與眾生安樂。證得無生法忍自在焚身代眾生受苦的僧崖法師傳記(出唐·道宣律祖《續高僧傳》)中記載:「有人問法師說:『菩薩常說代眾生受苦,真能代嗎?』答:『既然發心代受,為什麼不能代呢?』問:『眾生業報成熟,各自受苦,菩薩焚燒自己身,豈能代受?』答:『一念的善根就能滅除惡業,難道還不算代受嗎?』正在焚身時對弟子說:『我是凡夫,誓入地獄,代眾生受苦,願令成佛。』」凈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宗鏡錄》中云:「若大悲誓願拔因果苦者,若有我所,尚不自出,況拔他苦。謂無我所故,所以發慈悲心,自拔拔他。若大慈誓願與因果樂者,若於十二因緣起無明痴愛,尚自無樂,況與他樂,今自無痴,能與他樂耳。」意思是佛菩薩證得人空法空的平等性,所以能以慈悲拔苦與樂。

二、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在《行願品別行疏》講了七種代眾生受苦的方法。

(1)發起悲心愿意代受,自已處在凡夫境地,在事上未必能代。雖然如此但也並非毫無意義,因為這樣修自他交換能夠增上菩提廣集資糧,伏斷我執。

(2)修習種種苦行,以後能作眾生斷苦的增上緣,所以稱為代受。

(3)故意留下煩惱不斷,投生三有中,為眾生說法,使他們不造惡業,自然不受苦果,所以稱為代受。

(4)見到眾生造無間惡業,當來決定感受極大痛苦,再沒任何方便能作幫助唯有斷掉他的命根才能制止惡行,此時菩薩斷彼命根,自墮地獄,讓他脫苦,所以稱為代受。《報恩經》中記載佛陀因地為救五百同伴而殺死盜賊頭領。梁譯《攝大乘論釋》云:「菩薩能知如此事,有人必應作無間等惡業,菩薩了知其心,無別方便,令離此惡行,唯有斷命。又知此人,捨命必生善道,若不捨命,決行此業,長時受苦。菩薩念言:『我必墮地獄,願我為彼受此苦報,當令彼人現世受少輕苦,於未來世受大樂故。如良醫治病,先加輕苦,後除重疾,行盜淫等亦然。」密宗中大成就的瑜伽士以猛咒誅殺惡魔及三寶公敵也屬此類情況。

(5)願力成熟常處三惡趣,如在飢疫時變為大魚等,消除眾生苦,所以稱為代受。全知麥彭仁切撰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有詳細描述。

(6)大願與痛苦都同是一真法性,故以即真性之大願潛入到即真性的痛苦,使痛苦融入法界,所以稱為代受。

(7)佛菩薩以法界為身,證得自他平等無異,眾生受苦就是佛菩薩受苦,故能消除諸苦,所以稱為代眾生受苦。對此七種大師歸納說,第一種僅是一種意樂,二、三是代苦的助緣,四、五是真實代受,六、七是稱合法界理體的觀照。並交待說雖然佛菩薩能夠代眾生受苦,但前提是必須要有緣才行。

由以上兩段的論述,得出一個結論:佛菩薩決定可以為有緣眾生代受痛苦。永明延壽大師說,否定佛的威神加被護念等是斷見。所以,認為根本不能代受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如果不能代受,那麼只能承認佛菩薩、祖師大德們發的願只是空願而已,真正的佛弟子誰也不會如此承認。認為無因無緣佛菩薩就把眾生的痛苦代盡而安坐成佛同樣也是錯誤的觀念,佛不度無緣人故。

三、自他相換與自作自受看似牴牾,其實並不矛盾。可以說自他相換就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並不是造業感果時,任何其它人或物的因緣都不需要或不能屆入,而恰恰相反任何業果都是因緣法,必須依賴因緣方能成就。比如道友協助我放生,對我而言可以說我自作,當來果報成熟時我感得長壽健康,又比如修凈業的人,在念佛時阿彌陀佛護念攝持,往生後靠佛力加被感得殊勝的依正二報,單憑自力根本不可能成就極樂凈土和那羅延身的殊勝果報,但仍然說自己念佛自己往生受樂。其實,這是業增長廣大的定律,也就是小因能感大果的道理,自他相換也是如此。賢首國師、清涼國師、永明禪師異口同聲地說有因緣才能被代受,經中說沒有善根的一闡提佛也無法求度,由此可知被代受的眾生決定有善根,換言之,眾生之所以感受拔苦與樂的果報,是因為往昔自己造過善根的緣故。這是由善惡苦樂決定、未作不遇、已作不失的三大定律得出的結論。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說:「佛弟子能受用大師佛陀修積無數資糧所感的所有正法妙果,雖然不必積集成就教法的一切因,然而一定須要積集其中一分因。」同樣,感受佛菩薩賜予的拔苦與樂果報的所有因不必全部積集,但其中一分是必不可少的。

轉自:http://www.xianmifw.com/dvbbs/di ... p;id=243&page=1 原帖由 游魚 於 2008-1-29 21:45 發表

圓因請教 :

所以,認為根本不能代受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如果不能代受,那麼只能承認佛菩薩、祖師大德們發的願只是空願而已,真正的佛弟子誰也不會如此承認。認為無因無緣佛菩薩就把眾生的痛苦代盡而安坐成佛同樣也是錯誤的觀念,佛不度無緣人故。

...  頂禮圓供法師!

佛菩薩發願代眾生苦,決不是空願。同時,佛法又是建立在因緣果報的基礎之上,佛菩薩代眾生苦,也不違背因緣果報這個法則,如果與佛無緣或雖有緣但緣分不具足,佛也就無法代眾生苦了。佛能化作大魚為眾生解飢,這也是屬於神通的範疇,也是因為這些眾生與佛有緣,在眾生而言是因為自己種下了感得佛助的因。無論如何,神通不敵業力,所以當因緣不具足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家族也不免滅族之災。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佛菩薩雖能代眾生苦,卻無法替眾生消除所代的苦的因,這次的苦由佛代了,以後當因緣會遇時,這次本應受苦的因還會成熟,自己還要感受苦果。如何從根本上消除苦呢,就是要依靠佛法修行,修到煩惱斷盡、人法具空的時候,不再有任何的苦樂感受,那時才是從根本上消除了苦。這樣雖然從根本上消除了苦,但不等於說以前所造的苦因就消失了,這就違反因果法則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煩惱斷盡徹證菩提,但仍然示現有馬麥、頭疼的果報,雖然有這個在凡夫看來很苦的果報,但因為佛已經斷盡煩惱,所以根本沒有受苦之佛、沒有所受之苦、沒有施苦之人。

[ 本帖最後由 nianfo1 於 2008-2-5 10:48 編輯 ] 比如命終後當墮到三惡道的人,因為聽聞、稱誦佛菩薩名號的原因而生到三善道,也不是說把墮到三惡道的因消除了,當在善道再次命終的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福德善緣,還是會墮到三惡道去。

苦、樂屬於福報的範疇,代眾生苦,也即是把自己的福報分給眾生同享,這一點佛菩薩在因緣法則的前提下能做到、凡夫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做到。但依靠佛法修行的功德,卻無法與他人分享,只能自修自得,也就是說,佛菩薩不能單靠他的力量讓眾生成佛,即使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也不是說阿彌陀佛把他的修戒定慧、斷除煩惱的功德給了極樂世界的菩薩,而是把他的福德善緣給了極樂世界的菩薩,因為極樂世界的福德很大,所以在極樂世界不生惡念,因為極樂世界的善緣很勝,所以處處時時聽經聞法,所以善根、凈念迅速增長,儘管如此,菩薩們在極樂世界所得的功德仍然離不開自己的修行,仍然與自己這個親因緣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菩薩們在極樂世界仍然要修行一段時間才能成佛,而不是直接成佛的原因。

具體到凈土法門,臨終的一念定在佛號、佛念上的功德,雖然有佛力的加持,根本上也是要靠自力來達成的。 

凈空法師講述:

「代眾生苦」,個人有個人的業報,怎麼能代得了?佛也沒有辦法代我們受苦。雖不能代,有等流的,等流是相似的。以在家同修例子最為顯著,你們在家同修,前生修得不錯,福慧雙修,所以這一生既聰明又有福報,前世修的。真正明白佛的道理,佛所講的道理,我們把自己物質生活稍微降低一點,把這些錢能夠節省一點,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就是代眾生苦。我可以住兩百萬的房子,我現在只要住一百萬的房子就好了,那個一百萬就可以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減少我的享受,這就是代眾生苦。我可以享受的,我降低,這是屬於等於代眾生苦。出家人當中,接受信眾的供養;信眾好心供養師父,就是給師父改善生活品質的,師父還過這個苦日子沒有改善,拿你的供養去修布施,這也是屬於代眾生苦;換句話說,能省的應當盡量節省,把這些財物用做弘法利生,弘法利生離不開財布施。我們今天印經需要錢財,我們講堂這些設備為眾生的,這個錄象機最新的、最好的,價錢也是最高的,為什麼?希望畫面品質達到最好;讓沒有機會參加我們現場的人,將來能夠聽到錄音帶,看到錄像帶生歡喜心,這都是利益眾生。我們省吃節用,這是代眾生苦。

我們自己能夠真正這樣做,誠誠懇懇的這樣做,這是「勤修善根」。善根是什麼?不貪、不嗔、不痴。縱然不能把貪、嗔、痴三毒煩惱完全拔除乾淨,三毒煩惱的確減輕了。雖然減輕了,要知道還要減,一定要把它減到乾乾淨淨完全沒有了,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菩薩善根裡面,除了不貪、不嗔、不痴之外,還要加一個精進。

]

第四,代眾生苦供養,這一條佛在經上說,一切眾生一生的受用,都是自作自受的。哪有能夠代替的?誰也代替不了誰。可是不能代替的當中,也有相似的代替,我們要認真去做。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已經超越十法界,可以不必來。為什麼還會再回到十法界、再回到六道,甚至於回到三途?隨類現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應以人身得度,他就示現人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現佛身;應以畜生身得度,他就示現畜生身;乃至於應以草木身得度,他就現草木身。」受這個身,譬如說佛菩薩到人間來,受的是人身,也住世幾十年,像釋迦牟尼佛這是好例子,住世八十年,給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在世,生活情形跟我們一樣,比我們清苦,每一天還到外面去托缽,這個苦的生活,他可以不要受,他願意受這個生活,做出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代眾生受苦,無非是令一切眾生覺悟。眾生迷惑顛倒在這個世間裡頭,不了解事實真相,天天爭名逐利,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後來落得三途的苦報,你說多冤枉。

世尊為我們示現的,你看看人家要名、要權力、要地位,他是一個王子,那他的這些東西都具足了。他的地位是國王,他的權力是一國裡頭最大的,沒有比他有更大的權力。他的財富,古時候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誰能夠比得上。別人要爭的,他已經得到了,已經擁有了,捨棄,統統放下。這就是告訴我們,那個東西是假的,不是好東西。什麼東西是真的、什麼東西是好的?修道。真正做出看破放下的好榜樣,教導我們。他自己要做不到,教我們看破放下,我們怎麼肯相信,他做到了,圓圓滿滿的做到了,我們相信,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好榜樣。

今天我們同修當中,擁有財富的人不少,如果你自己能夠把你的生活,富裕的生活降一等,你拿這些財富去布施,去幫助一些苦難的眾生,你的生活降一等就苦了,代眾生受苦。像了凡居士,《了凡四訓》裡面所講的,你看袁了凡的太太,裡頭有一段記載。他有一年冬天,給他兒女做冬衣,棉衣,絲綿的,他一想窮人很多,冬天沒有衣服穿的人很多,他把絲綿袍賣掉去做棉絮,那一件可以換三、四件,家裡人也不缺乏,多餘的可以布施給別人,代眾生苦。所以我們自己在生活上,儉省一點、刻苦一點,就能幫助眾生一些,常常存這個心,就是代眾生受苦。我們自己要常常想到,世間苦人多,我們前生修了一點福,福不要在這一生享盡,要懂得繼續不斷的修福,我們的福報就源源不絕,這個福報就綿長。

古時候,印度、中國,佛門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修苦行的很多。他不是不能改善他的生活,不是不能;就是念念想到世間還有許多苦眾生。出家人裡面,民國初年,諸位同修都知道,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這是我們出家人的好榜樣。這兩位大德都了不起,他們的信徒太多太多了。信徒對他的供養非常豐富,可是虛雲老和尚從來沒有做一件新衣服。我們看許許多多虛老和尚的照片,穿的衣服都是補釘補了好多個,我沒有看到他一張照片上,沒有補釘的衣服,沒看過。你就想到,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他新衣服有沒有?太多了,人家一看老和尚穿破衣服,信徒馬上送新衣服來了,好料子、好手工、好手藝,老和尚拿了怎麼樣?看也不看一眼,信徒走了,老和尚就供養別人去了;供養初學的,初學的人沒人供養。老和尚還是穿破舊的,代眾生苦,他真做。

印光大師供養也多,老和尚把所有一切供養,都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他老人家一生就做這麼一樁,真的叫一門深入。他在蘇州報國寺,辦了一個弘化社,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佛經流通處,拿十方的供養作為資金,印書贈送,到處給人結法緣。弘化社印的書,印得很好,可以稱為善本,校對非常精確,錯字很少,印得也非常清楚,版面很大方、很美觀,一生就干這麼一樁事情。我們怎麼曉得的?是從他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講演裡面看到的。在講演裡面,老和尚提到:「北方有災難,從印經款項裡面,提出三千大洋去賑災。」他那個賑災,是從印經錢裡面提出來的。由此可知,他所有的錢,點點滴滴都拿去印經布施,沒有做其它的用途。老和尚的生活,還是跟大家一樣,沒有改善生活,說要吃一點什麼好東西,沒有;也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也沒有把自己居住的環境整理一下,沒有。他不是沒有錢,不是沒有人供養他,有。還過這個辛苦的日子,代眾生苦,永遠沒有忘掉代眾生苦。我減少一分享受,眾生苦就減少一分,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我們常存這樣的心,常常做這樣的事,我們生生世世都不會有苦難,果報如是。你能代眾生受苦,你怎麼會有苦處。現在這個社會,苦難的人多,病苦的人更可憐,尤其是生病的窮苦之人,生病相當可憐。所以有不少宗教團體,辦慈善事業,辦醫院,布施醫藥,好事情。現代社會富裕了,對於疾病的預防,每個人都注意到,所以國家對於人民,有醫療的照顧。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也會有一些財物放在那裡,預備生病的時候用,有病、有苦難的時候用。真正聰明人,把這些錢都布施掉,我的醫藥費,準備的醫藥費,布施給那些病人,如果有什麼急難要預備的那些財物,都拿去救難。也許你要問,到自己生病的時候怎麼辦?給諸位說,你決定不會生病。為什麼?你的醫藥費布施掉了。你的醫藥費放在那個地方,是決定會生病,不生病那個錢怎麼用法?非生病不可。要準備將來有什麼災難的時候,我要準備那些錢,你一定遭難。佛法講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沒有病,在那裡想著要害病,沒有難,要準備將來災難,所以你的災難跟疾病決定不能避免。你要統統布施光了,心地坦然,你也不會遭難,你也不會生病,這個多自在。為什麼不把它舍掉?今天給你都是講的,種什麼樣的因,你會得什麼樣的果報,一定都不會錯,沒有差錯的。所以我們要懂得,代眾生受苦,我們有力量,儘力量去做。

特別是今天舉世眾生,你要曉得,最大的苦難是什麼?聞不到佛法。所有一切苦難當中,沒有比這個更大了。聞佛法之後,他覺悟了;不聞佛法,永遠迷惑顛倒,他的日子愈來愈苦,愈迷愈深。所以我們今天布施佛法,那真是代眾生苦裡頭,最殊勝的一條。有力量,建道場,請法師講經說法,幫助這一方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說這個多重要。要做一個什麼樣的道場?要做一個模範的道場,推行佛陀教育的道場。這個道場不做經懺、不做佛事、不做法會,我們凈宗的道場,純凈宗,晚上講經,白天念佛。

也許諸位要問,這樣一個道場,在這個地方,沒有法會、沒有佛事,收入怎麼辦?如果你真的要這樣做,你要被餓死了,我們就不要信佛了,那佛法是假的。你真正如法修行,不要去攀緣一個人、不要去巴結一個人、不向信徒要一分錢,你要是餓死了,佛法裡頭第一個護法神是韋陀菩薩,韋陀菩薩應當撤職查辦,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道場,一定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你雖然不會富有,這個是一定的,你的生活決定沒有問題。你的糧食斷了,韋陀菩薩會去找一些人送糧食給你,不會讓你缺乏,不會讓你餓著,也不會讓你凍著。你只一心念佛就好,一心辦道就好,名聞利養統統放下,心地清凈、平等、覺,這個叫正法道場。

諸位要能建立這樣一個道場,這是模範道場,無論道場大小,在這裡面共修,四眾同修都能夠遵守六和敬,你這個道場是世間第一道場,那個功德就無比的殊勝。你把你自己福報裡頭減少一部分,來建立這樣的道場,禮請法師來講經說法,領導大眾念佛,解行相應,真正代眾生苦。所以自己有福,不要在一生把自己的福報享盡,享盡了,來生就沒有福報。如果你懂得這樣修福,來生的福報就不可思議。 凈空法師講述:

代眾生苦

代眾生苦,在小乘阿羅漢,在大乘,大乘七信位的菩薩斷證的功夫等於阿羅漢,我們照這樣比例來看,最低限度你也是七信以上的菩薩,不是普通菩薩。這些事情深位菩薩所做的,我們要有智慧,要了解事實真相。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法身菩薩甚至於聲聞緣覺應化在世間,那是不是代眾生苦?他要不代眾生苦,他就不必來了。他來幹什麼?他怎樣代眾生苦?教化眾生。不是說眾生的罪我一個人受,如果這要是能做得到的,佛菩薩大慈大悲,把我們的罪業他都受了,我們的罪業就消了,我們就都成佛了,這做不到!各人因果各人負責。如果有人能夠代替的話,因果定律推翻了,那還哪有因果?

佛法自始至終,此界他方,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所有一切諸佛如來,說法都離不開四諦,四諦就是講世出世間因果,因果你怎麼能推翻?今天世界眾生這麼苦,真有這種事情,佛菩薩不來代替眾生受苦,那佛菩薩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了,哪有這道理!佛把這事實真相跟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苦從哪裡來?苦從迷四諦而生的。樂從哪裡來的?悟四諦而生的。迷四諦這才有六道輪迴,覺四諦六道就沒有了;阿羅漢覺悟了,超越六道輪迴了;初住菩薩覺悟了,超越十法界了。所以佛跟大家講經說法做出種種示現,教我們怎樣覺悟,怎樣修行,這真是叫大慈大悲,這叫普度眾生。一切大小聖這一句話全都包括了,包括是這一句是講出世間的一切大聖。下面「一切凡夫」,這講六道裡面的眾生,所以這八個字把世出世間所有的凡聖統統包括在裡面了。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73卷)「大要總言,此四聖諦,十二緣生法門,但一切諸聖,一切凡夫,起信樂佛法心,道未滿者,皆從初心,觀自他苦故,發菩提心,樂求道法」 

凈空法師講述:

福德」與「功德」之別

我們要明了「功德」是什麼?這個不可以含糊的。我們看到許多道場前面擺個箱子,上面寫「功德箱」,以為什麼?錢放到裡面就是功德。那是錯了,沒有功德。別說你捐這一點錢沒功德,在過去梁武帝的時代,梁武帝是我們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虔誠的佛教徒,是我們佛門的大護法。他在任的時候造了四百八十座道場,我們今天講寺院,規模都很大,鼓勵人民出家。他看到出家人就很歡喜,鼓勵大家出家,所以度眾幾十萬人,他自己也感到驕傲,這值得驕傲,做了這麼大的功德,感到驕傲。正在這個時候,菩提達摩到中國來了,就是禪宗的祖師,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之後,聽到中國的國王這樣熱心的護法,當然要來拜見,梁武帝也很高興的接見從印度來的這一位高僧。來了之後,見面之後,梁武帝就向達摩祖師報告,他護法的功德、護法的成績。報告完了之後,他向達摩祖師請教,他說:「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這個人很直,不懂人情世故,說了一句老實話,說:「並無功德。」這一句話說了,梁武帝受不了,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並無功德」,所以梁武帝就不護他的法,搞得他無可奈何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

達摩祖師說的話對不對?對,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假如梁武帝要問他:「我的福德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你修的福報太大了。」福德跟功德是有差別的,功德是要自己修行。我們舉個簡單例子,持戒有功,你持戒的功是有功夫,你持戒有功夫,得定就是德。所以功是修因,德是證果,你得定了,這才叫功德。如果你的戒律持得很好、很嚴,但是不能得定,你沒有得定,你持戒是福還不是功,你持戒沒有功夫,你只能得福報。得定,因戒得定,這個戒律才叫有功夫。

為什麼有些人持戒能得定,有些人持戒不能得定?這個裡面就是如法跟不如法。如法的修學,有功;不如法的修學,沒有功。這一點諸位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明白,一定要守法。守法才相應,不守法就不相應,那哪裡叫功夫?六祖惠能大師教人,特別教持戒的人,一再的囑咐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就有功夫了。我戒律持得很好,看到別人不持戒,生輕慢心,瞧不起他,自己貢高我慢。持戒,持戒後面得的什麼結果?得的貢高我慢。人家持戒是得定,從定開慧;他持戒,持出貢高我慢來了,這成什麼話,這哪裡是功夫?

但是那個持戒好不好?是好事情。那個持戒是福德,他修了三界、六道裡面有漏福報。我跟諸位同修說,我不說人天福報,我說六道里的有漏福報,為什麼?不見得他的福報在人間享,這個我們要懂。他要是得不到人身,他得畜生身、得餓鬼身都享福。你看畜生當中,外國人養的寵物,福報可大了,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人家。全家人都伺候牠,把牠當寶貝看待,牠是一家之主,我們比牠差多了,我們一個關心的人都沒有,那個寵物畜生前世修的福。鬼道裡面的福報也不小,我們在許多中國民俗裡面所看到的,祭拜這些鬼神,居士林附近好象就有一個大伯公廟,那就是鬼道裡面有福報的,有福報的鬼道,山神、土地、城隍,都是餓鬼道,他修的福,鬼道裡面去享福。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定要修積功德,功德裡面自然有福德,福德裡面沒有功德,還是功德好。

功德怎麼個修法?我們這個經好。這個經確確實實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第一經,《華嚴》還在其次,這個是真正第一經。經題上跟我們講,「清凈、平等、覺」。換句話說,我們的修學與清凈、平等、覺相應,就是功德。我們持戒,戒當中得清凈心、得平等心,你持戒就有功,清凈心就是定。修定有功,開智能就是德。修定要是不能開智能,那個定也是福報。

可是諸位要曉得,定的福跟戒的福不一樣;定的福大得多了,戒的福有在三途享的,只有地獄道沒有享福,餓鬼道、畜生道都有享福的,這是戒的福。定的福不在惡道,至少都在夜摩天以上。你修定,定中不能夠開智能,福報從夜摩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那都是定的福報。修定得福報不是功德,修定要得功德的話,那開智能,開智能決定超越三界,永脫輪迴,那是修定有功。所以,功德我們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看到人家修積功德,世間一般人起什麼念頭?嫉妒。看到別人比我們好,心裡就難過、就難受,想盡方法去障礙,甚至於還想方法去破壞,破壞修道人罪過就大了。還有一類,菩薩修積功德,菩薩示現在社會群眾當中,男女老少,他所做的我們現在講慈善事業。但是菩薩所做的慈善事業,跟我們世間人所做的慈善事業,這裡面又要有一點差別,差別在哪裡?諸位要細心去觀察,你才能明了,菩薩修積做的慈善事業,最後一定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就是做了功德。如果只是做慈善事業,沒有教他破迷開悟,這是屬於福德。

為什麼對待眾生,先要用慈善救濟來幫助人?這是佛的四攝法,攝受眾生的手段。佛在經上也明白的教給我們,「先以利慾勾,後令入佛智」,佛真慈悲到了極處。世間人你叫他來學佛,他搖頭,他不來;你請他來吃飯,他很高興,他馬上就來了,吃完飯再叫他學佛,這比較容易了,為什麼?總受了恩惠,不聽也不好意思,總不能說吃了飯就走。所以佛家用這種慈善,布施、愛語這些方法,同事、利行,都是攝受眾生。然後給他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說明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後,他就回頭是岸。

這種做法,如果著相的做,做的人還是修福。如果是離相,不執著,三輪體空,做這個工作的人,他是功德,這個是以利益眾生功德。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自己修學的功德。兩種功德都會遭人嫉妒,都會遭人障礙。所以我們在修積的時候,要有高度的智能,要有善巧方便,自己的姿勢是愈低愈好。對待任何一個人,即使是批評我們的人,毀謗我們的人,障礙我們的人,破壞我們的人,我們也要以真誠、恭敬心對待他,讓他慢慢的能受感動、能夠覺悟、能夠回頭,把這些惡緣都轉變成善緣,把惡的這些事都轉變為真實的功德,這叫隨喜。我們一定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做出一個好樣子,才能夠教化眾生。

——摘自凈空法師《無量壽經講座》釋「普賢大士之德-隨喜功德」

功德」跟福德有差別,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功是講功夫,必須自己有真實修學的功夫,功夫所獲得的叫功德,譬如持戒有功,禪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你是持戒,從持戒得定,那個戒就叫做功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但是不能得定,那個持戒有沒有好處?有,不叫功德叫福德。你持戒持得很好、很精嚴,你得人天的福報,來生享福,不是功德。功德能斷煩惱,功德能證菩提,福德不能,福德不能斷煩惱,也不能證菩提,只能帶給你福報。功德跟福德,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修定,修定有功,智能開了,開慧是德。修定而不能夠開慧,這個定是福德,不是功德。修定不開智能,福德在四禪天、四空天裡面去享福,不能斷見思煩惱、不能超越三界六道。所以功德跟福德差別這麼大,我們要曉得。功德怎麼修?功德沒有離開福德,修福不著相就是功德,修福要著相就是福德。我修財布施,希望將來得大富,這就變成福德。我修財布施,三輪體空,什麼希求都沒有,這就變成功德。什麼希求都沒有,你在生活當中什麼都不會缺乏。功德裡頭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

所以我們無論修什麼樣的福,通常講這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得乾乾淨淨,要緊的是心地清凈,不著布施的相。不要常常念到「我對哪個人有恩,我對他有多好」,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變成福報,你就不能得定。定是什麼?定是清凈心,你的心不清凈。所以布施絕不受報,這個心多清凈。清凈心裡頭那個福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是你受福之處。不但你在此地布施,你在這個地方享福,無論你到哪個地方,十方無量無邊剎土,你所到之處都享福。為什麼?心量大,沒有障礙,所以你的福就大了,那個福也遍虛空法界。這在大乘經上這些重要的道理,我們要懂。如果我們修福常常念著,我在這個地方、這個地區,跟這個地方的人結了緣,修了多少福,你將來享福,只有投生到這裡你才享到福,你投生到別的地方去了,那個地方的人跟你沒這個關係,沒有結這個緣,你就沒福了。同樣是修,得福不一樣,為什麼干這個傻事?為什麼不把心量拓開?絲毫種的福、毫釐之福,都是遍虛空法界,在在處處都享受。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這一層決定不能夠疏忽。所以一定要曉得功德跟福德不一樣。

——摘自凈空法師《無量壽經講座》釋「德遵普賢第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 本帖最後由 nianfo1 於 2008-2-5 12:31 編輯 ]

TOP

推薦閱讀:

文殊菩薩十大願
觀世音菩薩三十二化身圖簡介
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
戊戌年二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聖誕日
普賢菩薩十大願圖文簡介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