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小駿:寫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

「三方面都能接受」是香港管治工作的重要原則——寫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自由主義一新左派」之爭文 | 閻小駿(香港大學副教授)來源:明報 2017-05-13摘要

正如鄧公在1984年對戴卓爾夫人講,一國兩制這個構想「是個新語言,是前人未曾說過的。也有人懷疑這個主張能否行得通,這就要拿事實來回答。現在看來是行得通的,至少中國人堅信是行得通的」。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重要歷史關頭,我們正需要有這樣的自信精神和歷史擔當。

1984年12月19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英國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在會談中,鄧小平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政治原則,即處理香港問題必須「既考慮到香港的實際情況,也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英國的實際情況」。鄧小平更進一步指出「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就香港問題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國兩制」,允許香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沒有其他辦法」。30多年前鄧公選擇在中英兩國政府正式簽署聯合聲明的當天對英國首相發表這番談話,用意相當深遠。

重溫鄧公的此番談話,對於我們釐清頭緒、清醒考慮香港今天所面臨的各種政治爭議和複雜局面,以及在特區成立20周年之際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0多年前鄧公的談話言簡意賅直截了當,一語切中香港問題的要則,可以說是鄧公為今天一國兩制在香港全面準確實踐所留下的寶貴政治遺產,亦是一國兩制這個政治構想的「初心」中重要的組成要件,絕非一時一地的政治權宜。試想當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如果沒有為香港謀划出一條「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最優回歸道路這個初衷,也就根本不必要提出用一國兩制這個政治上前所未有的創舉來解決香港問題。

遵循中道守正而行

認真回顧過往20年間香港特別行政區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有心人士不難看出:力求「三方面都能接受」,力爭符合三方面的「實際情況」,始終是北京對香港政策的出發點和主線。「三方面都能接受」這一論述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既強調國家在港主權和治權的完整,又著眼於香港的現實情況和港人的特殊心理狀態,還兼顧國際社會的反應和接受程度,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落實、中央對港工作和特區政府管治工作都提供了最有效和最平衡的指引,是處理香港問題的中道和正道。

昔者宋代儒學大家朱熹曾寫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書經.大禹謨》也告誡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些中國先哲的智慧都告訴我們,在處理人事和政治問題時最重要的法則就是要遵循中道、守正而行、不偏不倚,無過亦無不及。在對港工作和治港工作中如果牢牢把握住這份中道和正道,也就把握住了鄧公當年提出一國兩制這個時代創舉的初衷和精要所在。

從現實政治發展上看,「三方面都能接受」這一原則,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自20世紀80年代中英談判以來在處理香港回歸和特區管治問題上所秉持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與時俱進的適應性,亦充分反映中國共產黨具有高度誠意運用政治智慧來兼顧香港問題中有關各方的不同利益關切,力求通過平衡不同方面的要求,在香港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能為各方面接受的、新的和諧治理之道。

這個正道和中道所體現出的政治上的務實、靈活和平衡性,與改革開放以來直到今天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體思路相當一致,突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個相當「接地氣」的政治原則。「三方面都能接受」這個總原則應是我們審視、討論乃至處理香港管治問題的重要視角和基本出發點。鄧公30多年前所講的「三方面都能接受」這7個簡簡單單的漢字,組合在一起就成為維護國家主權、促進特區和諧、促進香港發展的法寶。

中央政府首肯認可是前提

按「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原則辦事,首先就要求無論是在遴選特區政府重要崗位任職人選還是處理特區各類爭議問題時,獲得中央人民政府的接受應當是首位考慮。中央人民政府作為香港的主權所有者,理所當然對於香港的長治久安具有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責任和關切。中央政府的關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否在香港得到切實保護;二是香港本身的繁榮和穩定是否能夠得到長期維持。一個有害於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香港,甚至一個成為國際反華勢力發動顛覆活動的橋頭堡及大本營的香港,顯然是中央人民政府所根本不能接受。另一面,正如鄧公所言,「一個蕭條的香港,後遺症很多的香港」同樣也不是北京所希望看到的香港。

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從中亞到中東地區,以「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為名的反政府運動浪潮給有關各國政權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革命浪潮過後,政權易手、社會紛亂、民生凋敝、戰端頻仍。這些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勢必給中央人民政府帶來在國家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方面的高度關注和警惕。

就香港而言,道理也是一樣:沒有「一國」的總體安全,豈有「兩制」的切實保障?正所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因而無論是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還是從香港特區的地方利益和直接利益來講,在「三方面都能接受」這個原則中,中央人民政府的首肯、認可和支持都無可厚非是處理香港各類問題的前提。

這要求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一方面要堅決支持和保證中央管治權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面落實,另一方面也要拿出自身實際行動來自覺維護國家的政治安全和政權安全。沒有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的最起碼法制保證和輿論共識,香港的管治勢必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特區也只會繼續生亂生事、禍端不斷,不但牽扯國家總體發展的精力,而且一國兩制本身的拓展亦勢必受到極大限制,香港社會必定長期陷於政治內耗,強政勵治成為不可企及的鏡花水月,其代價則是由香港700萬市民共同承擔。

「三方面都能接受」這個原則也要求中央和特區政府在處理香港各項問題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政策手段和辦法應當符合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能夠為廣大香港市民所接受——這亦是香港有序和有效管治所必須的民意基礎。香港長期經受港英殖民統治的歷史,再加上省港之間曾經存在的發展落差,使得香港社會在過去100多年時間裡逐漸形成比較特殊的集體心理意識,對中國內地也存在隔膜、誤解甚至這樣那樣一些不太積極的情緒。

應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為市民接受

對於這些歷史形成的特殊集體心理、特殊社會氛圍、特殊人口組成,中央和特區政府在處理各項政治問題時,應給予適當尊重與寬容,也要允許時間來逐步癒合歷史的傷痕。鄧公之所以提出「三方面都能接受」這個重要原則,正是要求對港及治港工作的決策者和執行者在做工作、做決策時,一切從國家和香港的實際出發,高度尊重香港社會的現實情況和絕大多數市民的接受程度。

要真正做到這一點,自然就需要在處理各項管治工作時,廣泛徵求民意、暢通諮詢通道,積極吸引香港各界人士參與到政策制訂過程中,並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用心聽取市民意見、接受市民監督。唯有如此才能政通人和、長治久安。

應力爭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三方面都能接受」原則還要求在處理香港問題時也應力爭得到包括英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必須指出,香港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政府和境外勢力都無權染指。但是在全球化時代,人們也應該認識到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開放的亞洲國際都會,香港具有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包括英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對香港的發展始終是高度關注的,各國也具有她們自己在港的具體經濟利益。從國家發展的大局而言,香港更是被國際社會看作中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晴雨表。這是現階段我們必然需要面對的政治現實。因此特區政府在處理香港各類人事和政治問題時,一方面當然要堅定自信、堅持原則、有所作為,但亦需要充分考慮目前香港各種既有利益關係的複雜格局,以及國際社會對相關舉措的反應和接受程度。畢竟香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基地和重鎮,其繁榮和穩定反映的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開放大國對外自信的程度。

取最優平衡一國兩制才得最好效果

一國兩制是個矛盾統一體。它在香港全面準確的落實是中國21世紀發展大局中的重要環節,更是維護國家政治、經濟、金融和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成功則功在千秋,失敗則貽害社稷。隨著本港政治發展的不斷深入,香港特區自身的管治工作也更加繁複多面、頭緒多端、矛盾頻發,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必經過程。我想,面對這樣錯綜複雜的局面,在處理香港目前亟待解決的各類問題時,唯有始終如一地秉持「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原則,在中央政府、香港社會和國際社會的不同利益關切中取得最優平衡,香港管治和一國兩制的實踐才能取得最好效果,香港的政治規矩才能逐漸得以建立,政治生活才能逐漸轉向有序,政治生態才能逐漸走向健康,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也才更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讚譽。

港人憂慮完全沒必要

近些年來,隨著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斷深化以及國際、國內發展形勢變化,香港社會不少過去隱藏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也逐漸突顯。然而在處理香港出現的從政治到民生的各類複雜問題時——無論是政改爭端還是「水客肆虐」,無論是應對佔中還是謀劃特區政府換屆——北京遵循的正道始終是在中央政府、香港社會和國際社會三方面的不同關切中尋求到最優平衡和解決問題的最佳出路。

部分港人擔心中央政府會不會收緊一國兩制?香港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會不會被逐漸「消滅」?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亞洲自由都市的地位能不能得以維繫?有些朋友甚至擔憂一國兩制這個1980年代提出的政治構想在21世紀的今天到底還行不行得通?香港社會具有這些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也反映了多數港人對於一國兩制珍之重之的情懷。但如果仔細審視回歸以來香港走過的歷程,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對港及治港工作,不難發現這些憂慮或是源於對情況的隔膜,或是因為忽略了「三方面都能接受」這個觀察分析香港政治的重要視角,實際上是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有準確公道反映出過去5年香港管治的基調和成績。

力求正道與中道問題總能解決

香港特別行政區過去20年的歷史經驗也證明,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當我們能虛懷以待、交流溝通、互相聆聽,力求找到「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正道與中道時,問題就總能得到順利解決;而當社會各方劃地為牢、拒絕換位思考、為反對而反對,最終無法達成「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共識時,問題就往往得不到解決,香港就會陷入嚴重僵持和內耗。我想,只要我們都能始終按照鄧公提出的「三方面都能接受」這個準繩來看問題、出主意、想辦法,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多一些和衷共濟少一些爭鬥拆台,多一些共識少一些爭論,多考慮一些公義少顧及一些私利,一國兩制和香港特區的明天只會更加美好。

自2012年以來,關於在香港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的問題,中央人民政府已多次提出「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和「三個不能偏廢」的總要求(即「正確處理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的關係,正確處理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的關係,正確處理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香港繁榮穩定的關係,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這也是對30多年前鄧公所提出的「三方面都能接受」原則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加強和深化,理應成為香港管治工作的根本指南,值得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和認真思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正如鄧公在1984年對戴卓爾夫人講,一國兩制這個構想「是個新語言,是前人未曾說過的。也有人懷疑這個主張能否行得通,這就要拿事實來回答。現在看來是行得通的,至少中國人堅信是行得通的」。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重要歷史關頭,我們正需要有這樣的自信精神和歷史擔當。


推薦閱讀: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隆重舉行
香港回歸20年的「變」與「不變」|金融中心|香港|公屋
拿什麼面對你出軌後回歸的身體
人民日報社論:繼往開來 續寫華章--祝賀香港回歸祖國十五周年

TAG:香港 | 香港回歸 | 祖國 | 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