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才太極講座(2)

什麼是太極功夫

 

我表弟陳小旺的父親大家都沒有聽說過,如果他的父親當年沒有露過一手,誰都不知道他身手有多高。大家都知道他的爺爺陳發科在北京功夫不得了,手往肩上一搭,你一動都不能動。

1928年到北京後,有個摔跌大王叫沈三想跟陳發科老師交手,後來發了正式邀請書(相當於下戰書),約到公園見面。見面後發科老師說我不會氣功,也不會摔跤,就會太極拳。沈老師您要交流,我用我的太極拳,你用你的摔跤吧。」結果沈三抓住陳老師,陳老師手往他肩上一搭,一分鐘不到兩人就分開。大家就很客氣的分手了。在場的人都很奇怪,怎麼什麼也沒看見就結束了?

第二天沈三老師拿著禮品去看陳老師,學生就問你們昨天怎麼沒有結果呀?沈三問陳老師沒跟你們說嗎?學生說沒有,他說陳老師太高了,我當時抓著陳老師的手,不但手動不了,連腳都抬不起來。沈老師走後有好事的學生又去問陳發科老師,說你昨天怎麼不摔他一下?結果陳老師大怒,說「為什麼要摔他」?並給學生好好上了一堂武德修養課。(參見季培剛編著《太極拳往事》一書)。

所以太極拳非常奧妙,不是沒有它的技術。陳小旺的父親叫陳照旭,陳照旭的功夫陳家溝都知道,外人不知道。

有一次他剛進門,一個同齡晚輩突然從身後抓住他,笑著問「九叔,如果人家這樣抓你怎麼辦」?話沒說完陳照旭後背一抖,抓他的人頭朝下從身後飛到他的膝前。就這一招,才看出陳照旭的功夫了得。像這樣的功夫在現在都變成文化遺產了。所以說為什麼現在太極拳是文化遺產要挖掘?又該怎麼去整理和挖掘?怎麼去下功夫?這是一個問題。

而現在大家覺得太極拳的功夫如果不能打,就都看作花架子,又陷入了另外一個誤區。其實現在你把身體練好了,也是一種功夫。因為我們現在大環境不造就實戰型的人才了,環境不適應了。

人家是從小就開始練,從五六歲就開始,一天練三十遍拳,三十年不變,才能練出傳奇式的功夫。

我們現在呢?三十歲才開始練,怎麼能練出功夫來?只能是練身體了,其實只要你把身體能練好,不感冒不生病,身體強壯這也是一種功夫。

上次一位全國政協的副主席去陳家溝看望我們四個國家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我們座談時就說,你們幾個人啊,可不敢有病,你們有病了不是你們的身體有病,而是太極拳有病。因為你們從小練習太極拳,現在世界上對太極拳這麼崇拜,研究證明太極拳對身體有那麼多好處,如果你們的身體不好,那就真說不過去了。

這就告訴我們,在過去的時代里,大家非常注重太極拳的(實戰)技術而不注重養生,而現在隨著歷史的進步,一方面我們沒有那個精力和時間去練(技擊)功夫,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功夫在於把身體練好。

所以太極拳的功夫觀念也在變化,過去打得了人叫功夫,現在練好身體也是功夫。

我們怎麼去練好太極拳?首先,太極拳功夫是練出來的,再好的老師,你不下功夫永遠練出不來;其次,你沒有好的老師,會走很多彎路,所以功夫也是教出來的。

功夫是教出來的,功夫也是練的出來,必須這兩個結合。現在練功夫要想把身體練好,應該以科學的方法,首先要明理,懂得它道理。

我們現在練太極拳,要高起點,不像我們小孩子練功夫隨便練。深圳這邊是高科技的地方,精英薈萃,大家都是高智商的專家學者。既有理解能力,又有分析能力,除了一點就是沒有時間,時間短。在時間短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利用好有限的時間,要以科學的方法提高練習成效。

為什麼太極拳能對人身體有好處呢?就是它的內外皆修,既練外又練內,也就是我們武術的「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明白道理以後,練習其實非常容易。現在練拳和我小的時候練拳不一樣,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往凳子一坐,就教兩個動作。天天這樣練,不講道理的。

為什麼不講道理呢?小孩子聽不進去,並不是他不懂,是聽不進去,你不要講道理,就叫他下功夫練習。練個三五年以後,慢慢有體會了,再回頭來講道理。而現在我們練太極拳,一定是先講道理,先明理,再練拳就容易多了。

 

太極拳練習的「圓定律」

 

怎麼去練拳?我總結了一套非常容易的練習方法,只要按照我的方法練習,大家可以學得非常的快。

我在國外教了30年拳,30年前在新加坡的時候,就在教我們太極拳最精華的東西,就是纏絲功法。

我們學拳時,老師也講過纏絲勁,但我們小時候從來沒有這樣練過(纏絲功),只是練套路。當你練得差不多的時候,老師再把精華給你一講,怎麼個纏絲你自然就明白了。

我教學以後,就一直在揣摩這東西。我到新加坡教拳的時候,參加學習班的人,一個人是一期九百塊,那時候新加坡的一套房子才幾萬塊錢,所以說那個時候學費都非常貴。

我教了纏絲以後,原來的教練都說,老師呀,人家原來連基本功都不教,你怎麼把纏絲勁都教出來?他們認為這是非常保密的東西,但我覺得其實不需要保密,你只要下功夫人人都能學會。

有人說陳家溝的功夫不外傳,怎麼你們全都傳出來了?我說真要保守不傳的話,楊露禪怎麼學的?陳家溝不是保守不傳,因為陳家溝當時出來的人少,根本沒人出來教拳。

什麼原因呢?因為以前教拳是靠打的。天外有天,出去了保不準遇上什麼人,我要不出去,我就可以用我自己的。因為這種想法,所以出外面教拳的人少。當然你只要到了陳家溝下功夫,照樣能學會。

到新加坡教學的時候,我就開始總結太極拳(原理),並提煉出了太極拳的「圓定律」。

我的師傅是陳照丕當年天天跟我講,講什麼?「要想練好拳,首先圈練圓」。練圓一定要符合我們武術的感覺,武術幹什麼?以前是打人,以前要用的攻防技術。太極拳是以後發制人,先保護好自己然後再進攻別人。所以說我們太極拳這個圓一定有它的規律,你想我們人最寶貴的地方是哪兒?

是從頭到襠這個部位最寶貴,這個寶貴的地方靠什麼?靠四肢,兩個胳膊兩個手來保護。兩個腿有支撐我們身體的作用,但保護身體要靠兩個手、兩個胳膊。

我們的圓要手練圓,手是梢節,肘是中節,肩是根節,這是梢中根,這三節來保護我們的身體。手劃圓時,一定是「護襠護頭」,一定要「護襠護頭」,先保護好自己(示意)。

畫這個圈很簡單,你只要想通這個理,你練拳時天天就在畫這個圈,這個圈反覆在轉。我把它總結的太極拳六個纏絲,總結了六個圈,只要你把這六種圈反覆地練會,學套路就非常容易。

太極拳是一種很高級的藝術,它不僅僅是一種功夫,所以說我們在練纏絲時,首先要把圈畫圓。我小時候經常講「要想拳練好,除非圈練小。要想練好拳,圈一定練圓」,就這兩句話。但是我們當時根本不懂這個理,就是練套路:人家一腳踢你襠,你要躲過去;人家一拳打頭來了,你要怎麼閃,就是這樣練。

這樣就是套路的講法,我們從小練的也是這個。我是五歲跟我的表兄練拳,11歲才真正跟照丕老師才糾正架式正式練拳,又練了四五年以後才講這個道理。

以後我自己總結教學方法時,就從道理開始教起。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大家沒有時間去練習,大家都是工作繁忙,家務事什麼事一大堆,哪有時間像我們那時候在農村什麼都不幹,一心練拳。

我跟我的徒弟們就講,我說你們教拳先不要教套路,每天教套路以前,有半個小時的練畫圈,畫六個纏絲,把六個纏絲練得非常熟練後,學套路是很容易的。

有些老外跟我學了三個月,就能在國外開武館,有碗飯吃。一是因為我這套教學方法很容易上手;另外也因為現在國際上太極拳非常吃香,今天學了明天就能開始賣,因為老外不懂呀。

我們現在總結這套練習方法,首先練纏絲,練會以後就可以融到套路裡邊,你看我們套路中的第一個金剛搗棰就是這個圓(演示)。只要你把這個圓(六纏絲)熟練了,把圓的變化一琢磨,套路就很容易練。

我們一定要掌握住太極拳的圓,圓的規律。通過圓的規律再進行圓的變化。

到圓的變化的時候,就出現了有快有慢、有高有低,這就是在套路中出現的,有圓的、有扁的、有方的都出現了。

首先是劃圓,在劃圓的時候,大家知道太極拳是練腰的,在你劃圓的時候,一定要動腰,是不是?腰是全身之主宰,是人的發氣之源,人的命根。我們練習太極拳,練圓是練外形,練腰是練內氣。

我們一般人的腰,剛開始你要注意,腰也要在動,你看我們在步不動的時候,腰也在動。

(朱大師演示)很多人不是這樣走的,你看我們步不動的,腰也這樣走,看見沒有?走過來到中間再走過去。有些人一不走就變成這樣,他腿在這動,兩個腿一動,他的腰走不了了,這個技巧我們大家都應該慢慢的去想,慢慢去練,一定要走腰,腰帶著腿慢慢走。

(朱大師演示)咱們松胯,走,走腰然後再移過來。一定是通過他,一定要想他,不要隨便這樣。四肢在動了,移動時間長了兩個膝蓋很痛的。所以說我們在練習圓的時候,一定要想,想什麼?護襠護頭。

就是非常慢,有一句話「健康長壽慢中求」。都知道我們太極拳是修身養性的,我們的思想沉靜下來,非常輕鬆的去練。通過我們這樣的練過以後,慢慢的你腰會走了,你裡面的纏絲會有一種氣感。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個階段。

現在世界上只要研究陳氏太極的,都知道朱天才「圓的定律」,圓的定律我把它編了一個順口溜,大家很容易記,這個順口溜叫什麼?

「脊椎為軸腰旋轉」,脊椎為軸,因為我太極拳要身體中正方,脊椎為軸腰旋轉,你看我不動步的。「左右45度間,」只走45度,再多就過了。

「脊椎為肘腰旋轉,左右45度間,雙手開張如弓架,」就像弓一樣拉弓射箭的弓箭一樣,「拇指行於胸中間,手到面前尺余遠,手到襠部空一拳。」手到面前尺余遠,一尺多遠,身體中正,手到襠部空一拳。

我們這邊有教太極拳的,他們坐在這裡的很多教練在教,都是按照我這種方法教的,所以說你只要把這六個纏絲一練,就非常容易體會(太極拳的要點),放鬆就行了。

練到你有體會的時候,你感覺到有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手指發麻、肌皮發脹、頭頂發懸、腳跟發重、渾身發熱」,這都是我們練拳以後你思想產生一種體會,感覺非常好,精神倍增。有了這種奇妙的感覺,你就會越練越好。


推薦閱讀:

觀點概要
「我並不瘋狂,只是熱愛音樂和自由「丨27歲死亡俱樂部
奧數天才付雲皓:那些年少成名的人,為何大多都消失了?
天賦重要還是努力重要?
關於天才

TAG:天才 | 太極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