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故事
紀錄片解說詞
青花瓷的故事
《 光明日報 》( 2012年12月07日 15 版)
編者按 12月4日至5日,兩集高清紀錄片《china·瓷》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晚間十點半檔《魅力紀錄》欄目播出。這部由央視紀錄頻道製作的最新作品,描繪了明清之際中國外銷瓷寰宇之旅的恢弘圖景,將歷史上關於中國外銷瓷的重要事件一一呈現。讓我們隨著這部紀錄片上集《青花瓷的故事》中的部分解說詞,來一場時光穿梭,去瀏覽中國外銷瓷的前世今生。
將土加水、巧手塑形、以木生火、高溫玻化……瓷器,曾是中國人獨有的創造,地球上最普遍存在的物質,被塑造成人世間美麗實用的器物,吸引著世界的目光。16至18世紀,共有三億多件瓷器在歐洲登陸,它的銷售遍及地球三分之二的大陸,無止境的需求催生了全球貿易。
1603年2月,葡萄牙商船聖卡塔林那號,載滿了從中國進口的貨物,行駛在馬六甲海峽。幾艘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快速帆船突然將它包圍,發動攻擊並迅速俘獲。凱旋的荷蘭人,將船上數十萬件中國景德鎮瓷器運回阿姆斯特丹進行拍賣。這次拍賣,商人獲純利五百萬盾。荷蘭人的這一傳奇經歷震動了歐洲,一時間,全歐洲最有實力的君主、貴族、商人們紛紛把發財的目光投向了遠東,投向了中國,投向了這些瓷器的製造地景德鎮。
青花,很多人都認為它是典型的中國式樣,卻不知道它其實是各種外來元素雜糅催生的。公元13世紀,蒙古鐵騎踏遍了歐亞大陸。1221年,蒙古軍攻佔中亞城市你沙布爾,殺光全城,只留下400個有專長的工匠。波斯工匠當時燒制的陶器雖然簡陋粗糙,卻呈現出一種寶石藍一樣的鮮艷色澤。帶來這種效果的是一種顏料,鈷藍。當時只有波斯工匠掌握它的工藝。當13世紀蒙古人打通了中西的通道,波斯的鈷藍工藝就有了大量進入中國的可能。元政府在帝國龐大的疆域里大力推行商業貿易,在景德鎮成立了元代全國唯一的瓷業管理機構,浮梁瓷局。一些精明的商人在西亞和中東考察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商機。他們觀察到:在信奉伊斯蘭教的西亞和中東,古蘭經禁止人們使用金銀的餐具,而富人卻希望用同樣精美昂貴但可被古蘭經許可的器皿。胎質地堅韌、可以燒造西亞人慣用的大盤大碗又容易迎合他們審美喜好的景德鎮瓷器恰好符合這些要求。元代最後幾十年間,在巨額利潤的刺激下,西亞商人和景德鎮窯主共同展開了一項貿易史上空前的商業行動:鈷藍料從八千公里外的波斯向東運往中國,為伊斯蘭顧客專門製作的大宗青花瓷則向西銷往中東市場。
萬里之外,此時的歐洲人正在嘗試著一次次探險,希望能夠親自到達傳說中富有的東方。最早,歐洲人得到中國的瓷器是通過中東商人們的陸路貿易。到達歐洲的瓷器,讓看到它的人驚嘆不已。他們相信阿拉伯人的說法:它可以清除所盛食物或飲料的毒素,瓷杯中一旦投入毒藥便會開裂碎掉。於是,青花瓷在歐洲被人們看作神祗和聖器,接受眾人膜拜的目光。喬凡尼·貝尼尼創作於1509年的油畫《群神宴》,青花瓷和諸神待在一起,這是一種只有神才能使用的器物。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三世的王宮夏洛特堡宮裡有一間瓷屋,青花瓷裝飾著每一個角落。住在青花瓷里,國王們體驗著幻想中中國式的精緻和優雅,這種上行下效的時尚鼓勵了巨大的冒險熱情,激勵著歐洲人堅韌的壯志,揚帆啟航。
公元1514年,廣東上川島的漁民忽然在海岸線上發現了一艘巨大的帆船,船上懸掛著十字形狀的旗幟。相傳這是第一支到達中國的歐洲船隊,帶領他們的是葡萄牙人科爾沙利。經過100多天的艱難航行,他們終於到達了夢寐以求的中國。儘管當時明政府實施海禁,但利益的驅使,讓葡萄牙商人鋌而走險,與當地海盜進行走私貿易。葡萄牙王公貴族委託到達中國的商船,輾轉於中國沿海的各個港口,尋找中間商和代理人,偷偷訂購他們所需要的景德鎮青花瓷。走私的困難,訂製的艱辛,讓瓷器到達歐洲的時候價格已經翻了十倍,只能被少數有錢有勢的人擁有,成為這些高端客戶炫耀財富和地位的奢侈品。正是這種對於瓷器的追慕和狂熱愛好,使得瓷器買賣成為一本萬利的生意,也促使著葡萄牙人對正式通商的不斷努力。為了拓展與中國的貿易,葡萄牙人通過一系列外交與軍事手段在中國尋求口岸。直至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從這裡出發的首要產品便是瓷器。
16世紀,中國除了白銀,對外部世界再無其他需求。而歐洲人卻對各類中國產品趨之若鶩。於是,白銀成為他們和中國進行貿易唯一的媒介。中國人的貨幣白銀,構建著那個時代世界的貨幣體系。當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沿印度洋抵達中國,他們的鄰居西班牙人,從美洲通過太平洋開闢了與中國的貿易航線。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對全球貿易航線的壟斷,在17世紀到來時終結了。荷蘭人擁有的一萬五千艘船隻,超過了歐洲其他國家的總和。他們掌握了全球海上貿易航線,成為中國外銷瓷新的壟斷商。荷蘭人超凡的商業組織能力,把訂製中國瓷器變成一種市場行為。他們把歐洲的市場信息,迅速反饋回中國,連結了生產者和客戶,讓產品更加符合歐洲人的需求,真正打開了歐洲的市場,完成了瓷器從奢侈品向日用品的過渡。1604年至1657年,大約有300萬件景德鎮生產的克拉克瓷銷往歐洲,進入歐洲普通市民的家庭,中國青花瓷完成了從高端的奢侈品向普通日用品的過渡。
1647年到1665年期間,清兵入關,明朝顛覆,景德鎮停止生產,中歐海上貿易也被切斷。1684年,中國戰亂結束,海運重開,景德鎮恢復生產,中國青花瓷再次佔領了國際市場幾乎全部的份額。而它在歐洲最大的客戶,也在發生著變化。1694年12月28日,正在前線督戰的荷蘭執政兼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突然得到噩耗:自己年僅32歲的妻子,與自己共治英國的女王瑪麗二世患病去世。為了緬懷瑪麗生前的愛好,威廉在漢姆普頓宮的各個房間,擺放和懸掛了許多他們最鍾愛的中國青花瓷。瑪麗二世的愛好,帶動了整個英國收藏中國瓷器的風尚。追求這種風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奪取海上貿易航線,和中國進行直接貿易。18世紀,駛往中國的歐洲帆船,旗幟已經從紅白藍三色變成了米字旗。英國人靠著堅船利炮取代荷蘭人奪得海上霸權。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實行廣州一口通商,英國人率先建立了駐廣州的商館,與清政府規定的貿易中間商十三行進行雙邊貿易。1774年,倫敦居住著52個專門經營中國瓷器的貿易商,他們被稱作瓷人。上至女王下到普通百姓,都把擁有中國外銷瓷看作是一種榮耀。中英瓷器貿易的盛況出現了。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供稿)
推薦閱讀:
※比她哥哥吹簫還好聽
※歷時23年的大追捕,「中國第一古屍案」終迎結局?
※以『沒有名字的人』寫個故事?
※《醫·江湖》(其二下):七息神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