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犧牲主權和國家利益,也不同意此事,失去了解世界的最後機會

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時候,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大英帝國派出使臣馬嘎爾尼,帶著為乾隆皇帝祝壽的生日禮物覲見乾隆皇帝,而馬嘎爾尼被和珅等大臣要求行大清雙膝跪地禮節來向乾隆皇帝拜壽,在一番相持之後,無奈的馬嘎爾尼只行單膝跪拜的禮節,把乾隆皇帝搞的一肚子氣。馬嘎爾尼此行的目的不是只有向乾隆皇帝祝壽這一件事情,還有一個重大的目的,那就是與大清建立外交關係,發展貿易,並希望大清能夠允許英國在北京設立常駐使節,來處理兩國間的相關事務。

馬嘎爾尼帶著希望而來,卻是敗興而歸。在當時的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面前,馬嘎爾尼接連碰壁,乾隆皇帝也沒有多加解釋,在乾隆皇帝的生日典禮結束之後,便派人催促馬嘎爾尼立馬回英國老家去。馬嘎爾尼只好悻悻而歸。中國第一次了解世界的機會就此喪失了。

而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的大清國,簽訂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被西方國家當成放在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在這一次的鴉片戰爭中,英國人以勝利者的姿態,向此時的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了在北京設立使節,但是這倒霉的咸豐皇帝不同意;此一時彼一時,當時乾隆時期,大清還處於乾隆盛世時期,乾隆拒絕後也是高高在上的;而彼時的大清,有什麼資格還去和英國分庭抗禮呢?終其原因還是自古以來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了最高統治者的決策。

此時的咸豐不敢答應外國在北京設立使領館,而當時殘弱的大清怕同意後,外國使節會威懾皇權,怕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會向皇帝施加壓力那樣豈不更糟。還有就是當時的外國人的生活習慣和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還有信奉基督教的傳教士的思想和中國封建思想也是不同。怕外國的傳教士的宗教思想會動搖大清子民的思想意識形態。所以在雍正、乾隆時期就有驅逐外國傳教士的習慣。而在鴉片戰爭之後,西方的戰勝者常常以勝利者的姿態要求進京面見皇帝,遞交國書,而大清朝廷則是能拖則拖,絕不會順順溜溜的讓外國人進入北京的,此時的大清寧願犧牲本國的主權和國家利益,也不同意外國使節進京。

由於大清沒有看清設置駐外領事館的重要性和歷史必然性,就此失去了一次又一次了解世界的機會,在大清後期與外國人打交道時的屢次吃虧上當,而西方列強藉此機會一步一步蠶食剝削落後的舊中國,對這一次又一次機會的喪失,著實令人惋惜!

推薦閱讀:

TAG:國家 | 世界 | 利益 | 主權 | 了解 | 國家利益 | 機會 | 了解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