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傅雷 | 劉太格:收信人的話(2016-5《收穫》傅雷書簡)
紀念傅雷 | 劉太格:收信人的話(2016-5《收穫》傅雷書簡)
2016-09-03劉太格收穫
傅雷致劉太格信件手跡,2016-5《收穫》
傅雷作家書簡
收信人的話
by劉太格
受家父影響,自幼有兩個名字不絕於耳,一位是畫家劉海粟先生,一位便是文人傅雷先生。
家父劉抗出生於中國福建永春。六歲隨祖父母舉家遷往馬來亞柔佛州蔴坡。後因愛好美術而專門赴上海美專就讀,受教於美專校長劉海粟先生。後遊學法國,又回到上海美專任教。其間,日軍發動全面對華侵略,原本計劃暫避馬來亞,誰想這一走竟接近四十年沒有再踏入中國。抗戰勝利之後,父親堅持繪畫至九十歲高齡,被譽為新加坡的先驅畫家和南洋畫派始祖之一。
家父與傅雷先生的相識始於1928年的法國巴黎,遊學時曾同住一個家庭宿舍Pension Famille,朝夕相處,海闊天空,無所不談,結成摯友。三十年代二人又同在上海美專任教,後因戰亂而失散。直到1960年,家父通過朋友得知傅先生在上海的地址,即刻寫信過去,從而恢復魚雁往來。這也成為我生命中非常幸運之事。
那時,我已在澳洲半工半讀建築設計專業。由於新加坡當時是在英殖民政府屬下,同時受家庭影響,我眼中的祖國就是中國,中華文化在我心中地位自然不可替代。在1962年撰寫畢業論文之際,我就有意寫關於中國傳統建築的原則和理論。但是當時的新加坡禁止出售中國出版的書籍,反而在澳洲,我可以讀到《毛主席語錄》這樣的書籍,但是中文書籍還是非常有限。我正惆悵之際,恰好父親告訴我聯繫上傅先生一事,我便心存僥倖,請家父嘗試聯繫傅先生可否幫我尋些有關中國建築的書籍,直接寄到澳洲。沒想到傅先生很快便回信,先後為我寄來十餘本書籍,包括北京、徽州、蘇州的建築,中國住宅、故宮、圓明園專集,以及營造法原。更使我感動的是他在信中指點我他對中國和世界建築理論的看法和認識。這對當時身處異鄉的年輕學子無疑是雪中送炭,指點迷津。那時的我就有豁然開朗之感,現在回頭再看,信中的許多觀點仍舊是非常經典,對我影響重大,受益終身。
通過這些交流,資料的閱讀和深入的思考,我漸漸感受到中國的建築布局與歐美的不同,歐洲文藝復興受到透視學的影響,平面布局善於利用這些透視學理論,增強透視效果,形成深長的視線走廊。而中國傳統建築布局宛如中國國畫一般,通過層層鋪展,交疊錯落的方式來展現空間的深度和精髓。一個有代表的例子就是故宮的軸線空間,從天安門、午門、到太和殿等。我就以此展開,最終完成了我的畢業論文《中國的傳統建築》。
可以說這段時期的思考與研究,為我打開建築理論這扇大門。澳洲求學之後,我又赴美國讀研究所,並就職貝聿銘建築事務所。回到新加坡後擔任建屋發展局局長和市區重建局局長和總規劃師,又持續以建築師和規劃師的角度繼續研究和體會中國建築特色。比如,中國建築門窗的比例與歐洲的黃金比例不同,更為窄長;中國建築強調陰陽協調,外部形體剛柔並進;中國建築是磚木體系,而西方是堡壘磚砌;北京同緯度歐洲城市是雅典,而這兩個相距十萬八千里的城市同採用四合院的形式,這不是巧合,正體現出對地理環境高度科學的合理反應。
傅雷先生引導我進入對中國傳統建築理解的開端,這對我畢生的創作是有巨大影響的。記得我曾談到中國與日本園林的區別,傅先生說:中國園林詮釋自然,日本園林模仿自然。我至今記憶猶新。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曾對日本園林一時推崇,這也不難解釋,因為日本園林相對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中國園林的理解必須在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相對較難。
目前我已離開新加坡政府部門多年,加入私人建築規劃公司,親身參與中國三十餘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項目,幾乎每個月都會前往中國,力爭為中國的規劃建設盡綿薄之力。我也注意到在當前中國,有關建築歷史的書籍不少,但是有關中國建築理論的著作不多。像《紅樓夢》里的建築意境,就是一個很珍貴的研究中國建築和園林的理論題材。中國的現代建築也明顯受西方建築理論的影響,鮮有既現代又中國,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築設計。所謂的歷史建築在當時也是現代建築,目前中國亟需建造留給後人的歷史建築。我的理解,這種創作要保持現代文明精神,要體現民族文化韻味,也要融入當地地理特色。期待中國有更多的學者們和專業人士,多思考並撰寫中國建築理論,鼓勵現代中國建築師設計出享譽國際的既現代又中國的建築傑作,為中華民族贏得更高的尊嚴。
在傅雷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之際,僅表達我對傅先生的謝意、敬意,以及無盡的哀思。
2016年6月23日
於新加坡
注釋:劉太格,新加坡人,傅雷摯友劉抗之子。一九三八年生,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主席,新加坡大學建築系諮詢委員會主席。著名國際城市規劃大師,人稱「新加坡規劃之父」。
推薦閱讀:
※與女生交往,我收穫哪些經驗教訓?
※讀懂這幾首詩詞,你的人生將會收穫許多!
※6月7後三財聚頂財運好及六月脫穎而出收穫滿滿生肖
※尹建莉:發放三兩「權力」,收穫半斤「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