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串講屈原的幾篇作品

串講屈原的幾篇作品

(2007-03-24 11:37:15)

轉載

標籤:

文學

賞析

屈原

大學語文

九歌

國殤

山鬼

九章

哀郢

橘頌

分類: 大學語文

 

串講屈原的幾篇作品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屈原是楚王室的同宗,貴族出身,他的先祖是楚國屈、景、昭三大貴族之一。屈原記憶力很好,又有計謀,有口才,年輕的時候就得到楚懷王的信任,重用,26歲時,就當上了左徒,僅次於宰相(當時叫令尹)的官,地位很高,當時直接參与了楚國內政外交的重大決策。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後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頃襄王21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感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無法實現,就在這一年的5月初5,含恨在湖南汨羅江投水而死,享年62歲。       

 

           

 

    據說,當地人民為搶救他,劃著船爭相前往,後世演化為「賽龍舟」。唐代劉禹錫《競渡曲》小序記載,唐代人五月划船比賽的時候,還要高喊「何在」「何在」,以呼喚屈原。宋代蘇軾在《屈原塔》寫道:「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我們中華民族有個習俗,每逢農曆五月初五過端午節,包粽子吃,搞龍舟競賽,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兩千多年來,這個習俗延續至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文化現象。屈原在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上為什麼佔有這麼重要的地位?這確實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載並不詳盡。但是,屈原的作品卻以他特有的光輝,史詩般地向人們展示了詩人的生活歷程和藝術成就。屈原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屈原賦》25篇。但《屈原賦》已失傳,後代所能看到的屈原的作品,都出自西漢劉向編輯的《楚辭》。《楚辭》收屈原的作品《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和《招魂》,共26篇。這些作品是不是都是屈原所作,歷代學者說法不一。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為屈原所作確定無疑,而《遠遊》、《卜居》、《漁父》三篇,不少學者認為不是屈原所作。《招魂》一篇,司馬遷認為是屈原的作品,最早給《楚辭》作注本,寫《楚辭章句》的東漢人王逸則認為《招魂》是宋玉的作品,是宋玉招屈原之魂。總之,除去有爭議的,現在我們可以確定的屈原的作品有22篇。下面我們就串講屈原的幾篇作品。

 

九歌·國殤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gǔ)兮短兵接。手拿吳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雲,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

凌余陣兮躐liè余行,左驂(cān)殪(yì)兮右刃傷。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霾(mái)兩輪兮縶(zhì)四馬,援玉枹fú兮擊鳴鼓。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戰鼓響。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屍首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帶長劍兮挾(xié)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實在勇敢啊武藝超凡,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是鬼中英雄!

 

   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指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怨結,托之以諷諫。」「九歌」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楚辭》中的《九歌》則是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的,共11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國殤》一篇,內容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其他篇章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傷。因此,《國殤》在《九歌》中具有特別的意義。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鬥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讚和悼念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雲」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鬥。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衝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籠住馬韁,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屍體,靜卧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後面,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裡,作者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迸。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不能確切指出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時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楚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坷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而是「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pī)薜(bì)荔兮帶女蘿。 「有人」指美貌痴情的山鬼。阿;指的是山凹。被,通「披」。帶:腰帶,這裡用做動詞。薜荔、女羅,藤科植物。這種裝束寫出了山鬼的野性美。這句是說,好象有個人在山角落,身上披戴著薜荔和女蘿。(第一句是作者的敘述。後面都是山鬼的內心獨白形式。)

既含睇(dì)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含睇:眉目含情。宜笑:笑得自然得體。「子」是山鬼的戀人,即下文的公子,「予」是山鬼的自稱。這句是說,眼神脈脈面帶笑,小夥子都愛慕我長得好。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文狸:有花紋的狸貓。辛夷:香草名。這句是說,駕著赤豹帶著花貓,辛夷車上桂枝編的旗子隨風飄。

被(p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wèi)所思。這句是說,石蘭、杜衡戴得滿身是,折下鮮花要送給思念的人。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lí)。  篁:竹林。後來:遲到。這句是說,我終日在深山竹林里不見天日,山路難行他大概會晚些時候到。

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hù)。 表:突出。容容:雲彩涌動的樣子。這句是說,我高高站在山頂上,朵朵雲彩在我腳下飄。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杳:深遠。冥冥:黑暗。羌:語助詞,無義。這句是說,深沉的天空突然變得昏暗,大風吹起來、雨神嘩嘩地降雨了。

留靈修兮澹(dàn)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yú)!靈修:聰明睿智而有遠見的人,這裡是山鬼對自己情人的稱呼。這句是說,要是他呆在我身邊該多好啊,我讓他安心逍遙,讓他再也不想離開我。歲月不饒人啊,誰能讓我青春永葆?

采三秀兮於(wū)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三秀:芝草,一年三次開花,故名。石磊磊,指石頭眾多。這句是說,山中到處是亂石和葛草,我一年到頭就在這裡采靈芝。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這句是說,我心裡埋怨著你沒來,卻一點兒不想回去,你是否也思念著我卻有事不能如期而來?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杜若,香草名。這句是說,我在這山裡飲著泉水、靠著松柏,象杜若般芳香無比。

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jiū)兮狖(yōu)夜鳴。雷填填:雷聲陣陣。猨:同「猿」。狖:黑色的長尾猿。這句是說,你心中是否有我?我對此已將信將疑。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猿聲響徹在夜空里。

風颯颯sà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這句是說,大風呼呼地吹,樹葉唰唰地落,我思念你啊,白白地忍受著憂愁的折磨。 

 

  

    徐悲鴻《山鬼》111x63厘米 1943年作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藏

 

 

    山鬼即一般所說的山神,因為未獲天帝正式冊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稱山鬼。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敘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女山鬼,在山中采靈芝及約會她的戀人。郭沫若根據於字古音讀「巫」推斷于山即巫山,認為山鬼即巫山神女。巫山是楚國境內的名山,巫山神女是楚民間最喜聞樂道的神話。這是一首優美的戀歌。全篇通過女主人公的獨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神女赴情人之約、而情人爽約時的那種相思、怨恨、懷疑、憂傷的內心世界。她登高遠望、佇立山巔,不顧風吹雨打,痴情等待愛人的到來。但愛人始終不來,她開始自我寬解,繼而疑慮叢生,最後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傷心孤獨。全詩既洋溢著古老神話的色彩,又表現出詩人的人生理想和感受。

    從屈原個人的生平和創作風格來看,山鬼這個在凄風苦雨中痴情等待的形象,無疑是流放中的詩人忠君憂國、期盼回到楚王身邊的個人思想身影。山鬼的愛情強烈、固執、不顧一切,更追求生命的美好。這是一首愛情之歌,也是人生理想之歌。《山鬼》與屈原偉大的人格,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國家民族的深沉愛戀是息息相通的。山鬼是屈原心中的美神。

    從色彩的點染上看,詩中用美麗的薜荔、女蘿、石蘭、杜蘅等香草裝扮神女,鮮艷的服飾顯現了她的婀娜多姿,含蓄地表達了她赴約時的欣喜心情。而山中昏暗陰晦的天氣,陰森恐怖的夜晚,則映襯著她孤寂凄涼的心境。環境與心態,色調與情調,是前後和諧一致的。

    從氣氛的渲染看,天氣陰晦,風雨無常,亂石堆積,葛草蔓延、秋風蕭瑟、深夜猿鳴,種種重彩渲染,增強了畫面效果,深化了詩的意境,使神女悲切愁苦的心境得到最充分的體現。情與景,意與象,主觀的心情與客觀的環境,二者渾然一體。

    從兩極心理的對照描寫看,幻想中靈修的樂而忘歸與現實中神女的惆悵忘返、艷麗的香草和惡劣的天氣、神女美麗的外貌和逐漸凄涼的內心、神女的多情和公子靈修的薄情(詩中曲折地反映了這點),形成了反差較大的鮮明對比,將人情意態表現得深婉有致。

    本詩語言華美,恰當地運用象聲詞語,加強了對事物的形象描繪,富於音樂美。詩人還借鑒了當時楚國民歌長短參差、多用「兮」字的自由句式,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詩人想像豐富、構思奇偉,熔神話傳說、日月風雲、山川花草於一爐,使全詩洋溢著濃郁的浪漫色彩。

 

 

 

    全詩將幻想與現實交織在一起,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作者以人神結合的方法塑造了美麗的山鬼形象:她披戴著薜荔、女蘿、石蘭和杜蘅,乘著赤豹拉的辛夷車,車上插著桂枝編織的旗,身邊跟著長有花紋的花貓,等等,其衣食住行無不帶有強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與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適應;然而山鬼的容貌體態和情感變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現,她感嘆青春不能永駐,期盼愛人早些到來,不來則憂傷孤獨,等等,這種人神合一的形象創造,正是屈原詩歌中的一貫方法。

   此外,抒情和敘事結合,句式以七言為主,每句中間都含有語氣詞「兮」字,語言華美而富有文彩等也都體現了屈原詩歌的一貫風格。

 

 

九章·哀郢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qiān)? 純:正,常。震:震動。愆:罪,這裡是受罪的意思。這句是說,天命真是無常啊,為什麼要讓百姓遭殃?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這句是說,他們是妻離子散哪,在這二月天逃向東方。

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江:長江。夏:夏水,古河名,在今湖北省境內,出於長江,由今江陵縣附近向東南流至監利縣,再向東北流至沔陽縣入漢水,今已改道。夏水由江陵至監利一段與長江很靠近,所以這裡同時講沿著長江、夏水流亡。這句是說,我離開郢都要往遠方啊,沿著長江、夏水流放。

出國門而軫(zhěn)懷兮,甲之晁(zhāo)吾以行。 軫:通「紾」指心頭扭結,悲痛。甲:古代以十干(甲乙丙丁等)、十二支(子丑寅卯等)相配紀日,「甲」是十干之一。晁:同「朝」,早晨。這句是說,走出都門心裡沉痛啊,甲日的早晨我啟程遠航。

發郢都而去閭(lǘ驢)兮,怊(chāo超)荒忽其焉極? 閭:里門,指家鄉。怊荒忽:遙遠的樣子。屈原辭中常有三個字組成的狀語放在句首,這是一例。焉:何,哪裡。極:至,盡頭。這句是說,從郢都出發離開故鄉啊,那遙遠旅程的盡頭又在何方!

楫(jí及)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楫:槳。齊揚:並舉。容與:緩慢行進。這句是說,槳兒輕舉,船兒慢行吧,傷心的是這一去再也見不到君王。

望長楸(qiū秋)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xiàn現)。楸:樹名,落葉喬木。淫淫:淚水多的樣子。霰:雪珠,是水蒸氣在高空遇冷而凝成的小冰粒。這句是說,遙望那高大的楸樹而嘆息啊,眼淚紛紛就象雪珠一樣。

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夏首:夏水的起點,在郢都附近。按夏水起源於長江而流經郢都東南,屈原出郢都後,先由夏水西行入江,然後才順江東下,所以這裡說「西浮」。龍門:郢都的東門。這句是說,過了夏水頭向西航行啊,回頭看不見郢都東門的城牆。

心嬋媛(chányuán蟬元)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zhí直)。嬋媛:情思纏綿的樣子。眇:通「渺」,遼遠的樣子。蹠:踐,落腳。這句是說,情思綿綿說不盡的憂傷啊,更不知將要落腳在哪方。

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焉:乃。洋洋:飄泊無依的樣子。客:這裡指流浪在外的人。這句是說,隨波逐流在江河之上啊,飄泊無依淪落他鄉。

凌陽侯之氾濫兮,忽翱翔之焉薄?凌:登,乘著。陽侯:傳說中的波神,這裡指波浪。氾濫:大水漲溢。忽:飄忽的樣子。薄:通「泊」,停泊。這句是說,航船在浪濤里顛簸啊,忽高忽低要駛到哪一處岸旁。

心絓(guà掛)結而不解兮,思蹇(jiǎn簡)產而不釋。絓結:牽掛。蹇產:曲折,不順暢。釋:解開。這句是說,心有牽掛鬱結難解啊,思緒曲折沒法叫胸懷開朗。

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運舟:行船。這句是說屈原乘舟東下,過了洞庭湖與長江的匯合之處(在今湖南省岳陽縣附近),這時上游在身後,是廣闊的洞庭;下游在前方,是不盡的長江。這句是說,駕船駛向下游啊,身後是洞庭,眼前是長江。

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這句是說,離開那世代定居的故土啊,飄飄蕩蕩來到東方。

羌(qiāng腔)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yú於)而忘反!羌:楚方言,發語詞。須臾:片刻。反:同「返」。這句是說,夢裡都想著歸去啊,何曾有片刻忘記故鄉。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夏浦:夏水之濱,指夏口。夏水在沔陽縣注入漢水,又東流至漢口(今屬湖北省武漢市)匯入長江。夏口即漢口。這句所寫的情況是屈原已過了夏口而更向東行,所以說「背夏浦而西思」。這句是說,離開夏口想念西邊的郢城啊,故都越來越遠真叫人悲傷。

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墳:水邊高地。這句是說,登上高坡以遠望啊,姑且解一解我的愁腸。 

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江介:長江兩岸。遺風:古代楚國遺留下來的淳樸風俗。這句是說,這一帶土地平寬,還沒遭敵人摧殘啊,看江邊風俗淳美更叫人心傷。

當陵陽之焉至兮,淼(miǎo秒)南渡之焉如?當:面對著。陵陽:地名,即今安徽省南部青陽縣以南的陵陽鎮,在大江以南,青弋江以北,為屈原向東流放最遠之處。焉至:到哪裡去。下句「焉如」義與此同。淼:大水茫茫的樣子。這句是說,到了陵陽還要去往哪裡呀,經過茫茫水路被拋棄在江南。

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夏:通「廈」,指楚國宮室。兩東門:郢都東關的兩座城門。這句是說,想不到郢都宮室變成荒丘啊,為什麼東關城頭會野草凌亂!

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這句是說,鬱鬱不樂年復一年啊,緊接著憂傷的還是愁煩。

惟郢路之遙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 這句是說,通往郢都的路是多麼遙遠啊,恨不能跨過這長江夏水長流漫漫。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 這句是說,歲月飛馳真叫人難以相信啊,流放這麼多年仍然不得回還。

慘鬱郁而不通兮,蹇jiǎn侘傺(chàchì詫斥)而含慼。蹇侘傺:困頓失意的樣子。慼:同「戚」,憂傷。這句是說,鬱積的苦衷向誰訴說啊,困頓失意滿腹辛酸。

外承歡之汋約兮,諶(chén陳)荏(rěn忍)弱而難持。外:表面。承歡:凌趣奉承。汋約:同「綽約」,姿態柔美的樣子。諶:誠然,實在。荏弱:軟弱。難持:靠不住。「持」通「恃」。這句是說,阿諛奉承之輩看起來花枝招展哪,實際是軟骨頭怎把危難承擔。

忠湛湛(zhàn戰)而原進兮,妒被離而鄣之。湛湛:深厚的樣子。進:進用,為君國效力。被離:通「披離」,紛亂的樣子。鄣:同「障」,阻塞。這句是說,赤膽忠心想為國效力啊,形形色色的嫉妒卻把道路阻攔。 

堯、舜之抗行兮,了杳杳(yǎo咬)而薄天。瞭杳杳:高遠的樣子。薄:迫近。這句是說,唐堯虞舜行為高尚啊,象是在天上高不可攀。

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被:加在身上。不慈:對子女不慈愛。偽名:捏造的惡名。按唐堯、虞舜都不把君位傳給兒子而傳給了賢人,讒人竟因此誣衊他們「不慈」。這句是說,讒人們嫉妒堯舜的偉大啊,竟強給他們以不慈的頭銜。

憎慍惀(wěnlún穩輪)之修美兮,好(hào浩)夫(fú扶)人之忼慨。慍惀:心地實誠而不善於言詞的樣子。修:與「美」同義,指美德。好:喜愛。夫:指示代詞,彼。忼慨:同「慷慨」,指善於發表激昂動聽的言詞。這句是說,憎惡的是忠貞的賢臣啊,倒喜歡小人們故作慷慨的偽善。

眾踥蹀(qièdié竊蝶)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踥蹀:小步行走的樣子。美:指賢人。超:與「遠」同義。逾邁:遠。這句是說,讒人們扭扭捏捏擠進朝廷啊,只能使賢人君子愈來愈疏遠。

亂曰:曼余自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 尾聲:放開我的眼睛向四方觀看啊, 想回故都還不知在哪月哪年。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鳥終於要飛回故鄉啊,狐狸臨死還把頭沖著它生身的小山。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我的確無罪而被放逐啊,日日夜夜怎能忘故都家園!

 

    《九章》共有9首,主要是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歷、處境和苦悶悲憤心情的吟唱,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群小的無比痛恨。思想內容大體與《離騷》相同。在創造上較多地採用了現實主義手法。總題不是詩人自定,而是後輯錄時所加。九篇為《惜誦》、《抽思》、《哀郢》、《涉江》、《橘頌》、《懷沙》、《惜往日》、《思美人》、《悲迴風》。《哀郢》是《九章》之一,作於公元前278年秦兵攻陷楚國的京城郢都之後,全詩圍繞「郢都」寄託哀思,哀故都之失陷,哀百姓之遭殃,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懷念,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對小人的憎恨。

 

 

九章·橘頌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後皇:皇天后土。嘉:美,或釋為生育。徠:同「來」。服:服習南國水土。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你的品性堅貞不變,生長在江南的國度啊。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根深蒂固難以遷移,那是由於你專一的意志啊。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綠葉襯著白花,繁茂得讓人歡喜啊。

曾(céng層)枝剡(yǎn演)棘,圓果摶(tuán團)兮。曾:通「層」。曾枝,層層枝葉。剡棘:尖刺。橘枝有刺。圓果:指橘子。摶:通「團」,指橘子長得圓美。枝兒層層,刺兒鋒利,圓滿的果實啊。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青黃雜糅:橘子皮色有青有黃,相互錯雜。文章:文采,此指橘子色彩。爛:燦爛。青中閃黃,黃裡帶青,色彩多麼絢麗啊。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 精色:橘子外表顏色鮮明。內白:橘子內瓤潔白。任:擔當重任。外觀精美內心潔凈,類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紛縕yūn 宜修,姱(kuā)而不醜兮。紛緼:同「氛氳」,香氣盛貌。宜脩:美好。姱:美好。長得繁茂又美觀,婀娜多姿毫無瑕疵啊。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啊,你幼年的志向,就與眾不同啊。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獨立特行永不改變,怎不使人敬重啊。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廓:空廓,此指胸懷開闊。堅定不移的品性,你心胸開闊無所私求啊。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蘇世:在世上保持清醒,或曰疏遠俗世。橫:橫立世上,或釋為欄木,以喻自我約束。不流:不隨從流俗。你遠離世俗獨來獨往,敢於橫渡而不隨波逐流啊。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 小心謹慎從不輕率,自始至終不犯過失啊。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秉:執,持。參:合。參天地,上合天地無私之德。

遵守道德毫無私心,真可與天地相比啊。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歲:歲暮。並謝:百花一齊凋謝。與長友:長與橘為朋友。橘樹四季常青,不因歲寒而凋。願在萬物凋零的季節,我與你結成知己啊。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淑:美,善。離:通「麗」,附麗。淫:放蕩。梗:直。理:紋理。此以橘之干直而有紋理,喻人之堅守直道、符合正理。內善外美而不放蕩,多麼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你的年紀雖然不大,卻可作人們的良師啊。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比:比美。伯夷:商末孤竹君之子,周滅商,伯夷與弟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中。是後世稱頌的有節之士。置:植,立。像:榜樣。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種在這裡作我為人的榜樣啊。

 

  南國多橘,楚地更可以稱之為橘樹的故鄉了。《漢書》盛稱「江陵千樹橘」,可見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也奇:只有生長於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晏子春秋》所記「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不是一大缺憾嗎?但在深深熱愛故國鄉土的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讒被疏、賦閑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

  《橘頌》可分兩節,第一節重在描述橘樹俊逸動人的外美。開筆「後皇嘉樹,橘徠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響:一樹堅挺的綠橘,突然升立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它深深紮根於「南國」之土,任憑什麼力量也無法使之遷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氣,「受命不遷」的堅毅神采,頓令讀者升起無限敬意!橘樹是可敬的,同時又俊美可親。詩人接著以精工的筆致,勾勒它充滿生機的紛披「綠葉」,暈染它雪花般蓬勃開放的「素榮」;它的層層枝葉間雖也長有「剡棘」,但那只是為了防範外來的侵害;它所貢獻給世人的,卻有「精色內白」,光采照人的無數「圓果」!屈原筆下的南國之橘,正是如此「紛緼宜修」、如此堪託大任!本節雖以描繪為主,但從字裡行間,人們卻可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嘉樹」的一派自豪、讚美之情。

  橘樹之美好,不僅在於外在形態,更在於它的內在精神。本詩第二節,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精神的熱情謳歌。屈原在《離騷》中,曾以「羌無實而容長」(外表好看,卻無美好的內質),表達過對「蘭」、「椒」(喻指執掌朝政的讒佞之臣)等輩「委其美而從俗」的鄙棄。橘樹卻不是如此。它年歲雖少,即已抱定了「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它長成以後,更是「橫而不流」、「淑離不淫」,表現出梗然堅挺的高風亮節;縱然面臨百花「並謝」的歲暮,它也依然鬱鬱蔥蔥,決不肯向凜寒屈服。詩中的「願歲並謝,與長友兮」一句,乃是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並願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鬥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後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在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讚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徵,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上了!

  從現在所能見到的詩作看,《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繫起來,給予熱烈的讚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雲銘所讚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楚辭燈》)的奇特境界。從此以後,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無疑僅屬於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 

 

    屈原在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創作對後世的文學有極大的影響。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對漢賦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江上吟》詩中的這一評價,最能說明屈原楚辭的價值、地位和影響。郭沫若在《屈原的藝術與思想》一文中指出:「《離騷》出來到現在二千多年了,文學方面,莫有不受它的影響的。後代的各種詩體,如五言、七言、長短句等,都可以在《楚辭》中找出胚胎的。這正是屈原偉大的地方。」物質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卻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滋養著人們的精神家園。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推薦閱讀:

屈原認為艾草是惡草,為什麼後人要用艾草來紀念他?
怎樣看待屈原?
第五章 屈原與楚辭
離騷如果是現代詩,會是什麼樣子?
屈原過不過端午節?

TAG:屈原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