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鐘變「尬」劇,國內喜劇綜藝秀這是怎麼了?
財經決策第一號:ENNweekly(?長按可複製)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馮羽
賺錢不難,想要找回觀眾臉上的笑容,沒有那麼簡單。
表演者剛說完上半句,包袱還沒抖出,觀眾們就已經猜到了下半句,雖已笑點全無,但為了節目效果,卻仍要故作被逗樂狀,笑得四仰八叉。
隔著屏幕,你都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尷尬氣息。如果用個時下最流行的網路表情來形容——「呵呵」。
這是當下火爆的喜劇綜藝秀常見的場景。
過去兩年多以來,音樂選秀、明星真人秀等綜藝節目漸入疲態後,喜劇綜藝和喜劇脫口秀接了棒,起初效果不錯,在一片「比誰慘」的選秀綜藝中,另闢蹊徑,解一憂博一笑,簡直是一股清流。
但沒過多久,清流開始渾濁。隨著多家衛視和視頻網站跟進,喜劇綜藝密集上線,最高峰時,幾乎一周七天的黃金時檔,天天上演喜劇秀。而節目雷同、包袱老套、老梗多用、表演嘉賓刷臉過度等問題,也讓觀眾開始感慨,「喜劇太多,笑臉不夠用了」。
為了讓中國觀眾笑起來,喜劇綜藝節目的策劃人和表演者可謂費盡心思,但現在看來,顯然有些用力過猛。
一哄而上
2017年一季度完結的《吐槽大會》,是最新一個掀起喜劇綜藝秀熱浪的節目,但這不是故事的開局,更早之前,真正引發喜劇綜藝收視熱潮的,其實是2016年第二季《歡樂喜劇人》。
《歡樂喜劇人》是一檔由東方衛視和歡樂傳媒聯合推出的明星喜劇競賽真人秀節目,2015年第一季開播時,因為表演形式偏向於傳統的相聲小品,似乎脫離了網路綜藝秀的年輕觀眾群體,不被贊助商看好,陷入了沒有冠名和贊助的「裸奔」狀態。
讓人沒有料到的是,《歡樂喜劇人》竟然爆冷成為當年的現象級綜藝秀之一,首播收視率高達2.8%,評論收視為2.376%,僅次於當時的熱門戶外明星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第二季播出後,節目收視仍然表現不俗,在省級衛視綜藝節目中獲得季度第一,冠名費也從零基礎狂飆至1.5億元。
問題也隨之而來,《歡樂喜劇人》成為爆款綜藝節目之後,一批相同類型的綜藝競品蜂擁而至。
在2016年,僅東方衛視就播出了《笑傲幫》、《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今夜百樂門》等多款喜劇綜藝,除此之外,關注度較高的還有浙江衛視《喜劇總動員》和北京衛視《跨界喜劇王》。
看上去一片繁榮,這本不是壞事。但新鮮勁過後,觀眾開始發現一些問題,比如,不管綜藝秀的節目名字如何換,上台的喜劇人,似乎總是那麼幾張熟悉的面孔。
《喜劇總動員》主打影視明星跨界,節目由郭德綱和吳秀波分別帶隊進行競賽,而這兩人恰好是此前《歡樂喜劇人》的主持人。稍有名氣的喜劇演員如賈玲、沈騰、岳雲鵬、宋小寶等,也時常「周旋」於不同衛視的節目,總讓人有種在看同一個節目的錯覺。
密集的趕場刷臉,帶來的另外一個大問題,便是好作品越來越少,內容日益趨同。
不管是《歡樂喜劇人》還是《吐槽大會》,不管是明星還是素人,喜劇綜藝的笑點,越來越趨同,要麼是「用了一萬年」的老梗炒冷飯,要麼是濃重表演味道的低級模仿、挖苦嘲諷和煽情,再不濟,就是口無遮攔的粗俗元素和葷段子。
雖然只要守住底線,喜劇行業的大俗也無傷大雅,一回兩回,也還算有趣,但總是如此幾個套路,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是情理中事。
生態斷層
從節目策劃人和表演者的角度來看,喜劇綜藝不好笑,還有些客觀原因。
一些喜劇綜藝的策劃人說,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能拿出手機念個笑話,個個都是段子手,觀眾笑點越來越高,原創好段子越來越少,想要讓觀眾捧腹,越來越難。
不只是新式的喜劇綜藝秀,從每年的春晚語言類節目,就可以看出,傳統喜劇行業也面臨這個問題。
只不過,一周一播的喜劇綜藝秀,節奏更快,對喜劇資源的開採更集中更頻繁,也就讓段子和笑料匱乏的問題更顯著而迅速地展露在觀眾面前。
《歡樂喜劇人》第二季總冠軍岳雲鵬在談及參加節目的經歷時,將其比作學生每周要交的作業,時常會覺得疲憊不堪;有多年表演經驗的喜劇演員賈玲在談及《喜劇總動員》時稱,每10天需要出兩個作品,並且要提前製作道具,賈玲團隊的編劇孫集斌為此向她抱怨:「原來我們寫一個小品,要不斷『壓場』,聽取觀眾意見,最少都要一個月,我們現在違背了創作規律!」
無論是節目扎堆同質化問題嚴重,或是喜劇綜藝創新能力不足,直接癥結其實都是人才短缺。
喜劇演員表演並非張口就來,喜劇作品乃至脫口秀表演背後,都需要大量成熟編劇和寫手,加上表演者反覆排練,表演時達到和編劇創作時一字不差的狀態,才會有表演者最終在舞台上雲淡風輕的調侃和精彩呈現。
可以說,台前表演者和幕後編劇都是喜劇表演的核心資源。
而無論是表演者還是編劇,人才缺失已是行業眾所周知的難題。為了保證收視率,喜劇綜藝策劃方大都希望表演陣容越大牌越好,但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內活躍的一線喜劇大咖,兩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如此形勢下,喜劇明星趕場刷臉就成了慣例,而不少節目打起跨界牌,請來歌唱或影視明星,也是迫不得已為之,「喜劇人不夠,演員歌手湊」。
至於素人喜劇表演者的培養,且不說喜劇表演作為一門專業的手藝活,對天賦和經驗要求頗高,素人成長不易,即使是有心培養,整個市場也面臨產業鏈斷層。
目前,國內沒有任何一個院校開設了專門培養喜劇演員的學科。上海戲劇學院7年前曾在表演系增設喜劇專業,後來不了了之;一些相聲演員也曾在中戲、北影等藝術院校開設培訓班,但最後也以關張告終。有志從事喜劇表演的人,往往只能在行當里找個師傅,領進門後,後續成長完全靠個人努力,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才能打磨出一個一流喜劇人。
在喜劇綜藝市場井噴的當下,這種傳統手藝活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很難適應大量人才輸出的需求。
即便是有幸通過喜劇綜藝脫穎而出的素人喜劇表演者,往往也因為缺少後續發展平台,難以實現長足發展。如何將選秀或其他渠道挖掘的喜劇人才輸送到更大的喜劇舞台上,營造完善成熟的戲劇產業生態鏈,是整個中國喜劇產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此前的火爆形勢看,《吐槽大會》、《歡樂喜劇人》等還將繼續播出的熱門喜劇綜藝節目,想要招商過億不會是太難的事。
不過,賺錢不難,想要找回觀眾臉上的笑容,沒有那麼簡單。
推薦閱讀:
※《唐唐神吐槽》怎麼不能看了呢?
※如何評價文革後第一次國防閱兵?
※中餐廳綜藝的節目第四五期內容是什麼?
※嗨到你紅了是怎麼鍛煉新秀的?
※思想可以很多,但「羅輯」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