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生活區域建構的價值及有效開展策略

幼兒園生活區域建構的價值及有效開展策略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根植於幼兒的日常生活。《3—6歲兒童學習與指南》中強調: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介於此,我們課題組針對幼兒的特點和興趣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建立了合理、科學,幼兒十分感興趣的生活區,經過實踐發現:幼兒在各個生活區的參與中他們的自理能力、勞動技能、交往能力等有明顯的提升,在操作中,教師的適時引導,為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使他們在做中學,在體驗與分享中學習,通過熟悉場景,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巧妙地將各種操作的內容融入其中,使他們在擺弄中,掌握勞動的技能,在解決困難,與同伴合作中、分享中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和社會性的發展。生活區的合理、科學的建構對幼兒和諧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幼兒  生活區的建構    指導策略

【正文】

幼兒生活區域的建構來源於生活的本身,是現實生活的微縮。我園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和《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為支撐,在各年齡段建構了生活區的區域活動,通過嘗試我們發現無論哪一個年齡段的幼兒對此區域都富有極大的興趣,這是由於這個區域是最貼近幼兒生活的,是他們生活的一個微型版本,例如家庭設施、美髮廳、餐飲店的縮小版等,幼兒在活動中對他們的自理能力、勞動技能、交往能力等培養都會有明顯的提升,但是在組建的過程中,在幼兒的操作中,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中,教師們存在的疑惑頗多,不能很快找到解除疑惑的路徑,因而教師們迫切希望通過科學有序的研究使幼兒在今後社會性的發展,動手、協作、分享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為今後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以幼兒的年齡特徵為基點,創建合理科學的生活區

經過對幼兒的仔細觀察和與家長的溝通,對三個年齡段的幼兒進行了深入的解析,發現了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興趣點和動手能力的發展狀況是迥然不同的,在各年齡段生活區的建構中,以生活情景的創設為切入點,使幼兒置身於情境之中,自然而然的成為一個角色的扮演者,鼓勵他們在其中進行探索、操作、驗證,在良好的環境中得到發展。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應創設不同的生活情景。

1、小班:以娃娃家為主題進行區域創設。

(1)幼兒處於集體生活初體驗階段。

幼兒剛剛來到幼兒園,初次參加集體生活,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十分陌生,會產生分離焦慮,為此,我們在小班創建了:我愛我家,我來當媽媽,我家的廚房等主題生活區,在這些內容的創設中,我們發現幼兒很容易就進行了角色的轉換融入到了遊戲之中。

(2)幼兒受到手部發展的限制動手能力較差。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動作發展還不夠完善,因而在生活區的創設中,我們將重點放在了小肌肉動作的發展上。比如:給娃娃扣紐扣、晾衣服、夾襪子等,將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場景進行複製縮小激發幼兒積极參与的慾望,從而提升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2、中班:小醫院與理髮店為主題活動的內容。

我們在生活區的創設中關注了幼兒的角色互換和場景的再現,在內容的選擇上更加重視其以下特點:

(1)開始對簡單工具的使用感興趣。

幼兒對理髮的工具具有較為濃厚的好奇心,因為有了前經驗的觀察,對工具的使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使用中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因而,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工具有利於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觀察模仿能力的發展。

(2)更加喜歡熟悉的生活場景再現。

由於中班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對周圍的環境較為關注,理髮店和醫院是他們生活中經常去的場所,幼兒熟悉的場景更有利的激發幼兒積极參与的慾望。

3、大班:中西餐和飲品店為主題活動的內容。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手部精細動作得以發展,他們對生活中真實的場景再現和一些熟悉、常見小家電的使用更為感興趣,獲得成功,榮得成就感會進一步激發幼兒積極地參與率和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1)對真實的場景再現更為關注。

   大班幼兒不再對假玩、擺弄感興趣,更喜歡富有一定挑戰的遊戲內容,只有這樣才會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因而對生活中真實的再現更為關注。

(2)對生活中一些活動已經具有初步的經驗。

由於大班的幼兒已經對成人的勞動有了一定的認知,比如:做飯的流程、洗衣服的步驟、小型家電的簡單使用等。

(3)對真實材料的使用會增加幼兒的成就感。

     幼兒對一些替代真實物品的材料缺乏興趣,對真實物品的操作更易於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達到簡單技能的掌握。

二、幼兒生活區操作材料的合理、科學投放。

幼兒在家庭中會經常見到擦桌子的抹布、掃地的笤帚、搭衣服的衣架,切菜的刀、烙餅的電餅鐺等,在家中他們以看為主,很想去嘗試一下,因而我們將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相適宜的材料。

   1、以材料的安全性做為投放的首位。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而我們不難看出生活區區域材料的投放更應該關注材料的安全性,更應該強調安全、無毒、乾淨、衛生。比如:中班在構建「小醫院」

時,教師為幼兒提供各種常見藥瓶一定嚴格把關,消毒制度,提供無毒、無菌的藥盒和藥瓶,確保幼兒在遊戲中的安全,避免不安全隱患的發生。

2、以幼兒常見的材料為根本。

材料投放的合理性決定著幼兒對活動本身參與的積極性,因而在材料的投放過程中應更加傾向於生活化的材料。比如:小班幼兒在操作晾曬襪子活動中,教師巧妙的投放了家庭中常用的夾子和各種襪子,這樣幼兒通過晾曬襪子的活動不僅練習了物品的匹配而且對二指捏得動作進行了反覆練習,從而提高了幼兒小肌肉的動作發展。

3、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每一種材料的投放都應進行分析,分析評判出每一種材料的低結構的教育價值,對幼兒自理能力和操作技能提升的意義。比如:小班幼兒「切蔬菜」,教師用不織布製作了有食物縱切面的「食物」,幼兒不僅認識了各種蔬菜的名稱而且了解了各種蔬菜的內部結構,這些知識的獲得是在幼兒無意識的操作中完成的。可見材料蘊含著隱形的教育價值。

4、           材料的投放應具有層次性、遞進性。

 幼兒對材料的操作會隨著操作的次數呈遞減狀態,並且不同的幼兒依據他們動手能力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大班幼兒在起初開設「壽司店」時,由於初次嘗試,教師僅為幼兒提供米飯、紫菜皮,目的在於引導幼兒初步學習做壽司的基本方法,隨著幼兒技能的逐步掌握,教師依次投放了火腿腸條、黃瓜條等食物,從卷一種食物到卷幾種食物,難度逐步增強,使幼兒在挑戰中、有趣中不斷提高動手操作的技能。 

  5、發揮材料的特質,提高幼兒對簡單勞動技能的掌握。

生活區的操作與其他區最大的區別在於:在操作中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和簡單勞動技能的掌握。例如:小班在給娃娃穿衣服中就掌握了扣紐扣,穿、脫的技能,提高了自理的能力。所以教師給幼兒提供了難易程度不同的紐扣,大而圓形的紐扣      大且多邊型的紐扣      小而圓形的紐扣      小且多邊型的紐扣      中國式盤扣。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操作生活中的簡單技能也就自然而然的掌握了。

三、運用標識的方法發揮區域活動的間接性指導。

  區域活動是幼兒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它是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以操作、擺弄為途徑的自主性學習活動。但是由於師生的比例,教師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操作的全過程,所以在區域的設置中我們關注到小標識的應用。

1、             生活區標識性環境的創設。

每一個年齡段的生活區都會受到空間的限制,容納幼兒的數量是有限的,因而每一個活動的進行都必須以遵守遊戲規則作為前提,規則不僅是有效開展活動的依據更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標識性環境不僅能起到隱性教師的作用還能發揮隱性助教的作用。所以在創建的過程中我們更加關註:標識的具體形象化。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標識表述的形式不同,小班幼兒易於看懂圖畫式的標識提示。例如:小班在區域劃分區的地上,教師用五對小腳丫,代表此區域僅僅五名幼兒參與遊戲;中班可以製作圖與數字共同出現的標識。例如同樣是人數限制的圖標,教師可以畫出幼兒的簡筆畫,在其後寫上數字5;大班可以出現簡單的文字標識。例如教師在明顯的位置寫上「5個小朋友」。提示幼兒學習看標記,並遵守標識的隱性要求。

 2、標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引導幼兒通過看標識來進行分步操作,明白操作的全過程。例如:大班自製壽司示意圖:

                  

 

       

    幼兒通過清晰的圖示,自學了壽司的製作方法,獲得了成就感。

3、利用標識提示幼兒安全操作。

在幼兒生活區的創建中,教師運用了真實的使用工具,例如:中班的茶莊,擺滿了各種茶具,裝各種茶葉的玻璃罐子。教師起初十分擔心,後來在托盤的處貼上了「小心摔破」的標記,並且在幼兒操作前進行了語言提示,一學期下來竟然沒有打破一件物品。

大班是生活體驗館,在設備投放中教師投入了大量的小電器,為了保障幼兒安全操作教師們先將各種電器讓幼兒觀察,讓幼兒找出這些電器危險的地方並用紅色的圓點貼在相應的地方,提示幼兒這些地方不能用手碰會發生危險,至此幼兒在操作中十分注意安全操作。

四、在生活區的體驗中幫助幼兒形成規則意識。

活動區是幼兒自由活動的場所,但自由不等於放任,為所欲為。而應該是掌握規後一種自主遊戲,在創設活動前就必須考慮規則問題。而制定區角活動的主體應該是教師和幼兒,偏向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1) 在活動前提出規則。

在活動區的建立中,教師應激發幼兒一起動手,積极參与其中,使幼兒體會到操作區的物品是得來不易的,引導其倍加珍惜,教師為保障活動的順利完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A、一起分享,制定規則。

帶領幼兒觀察建構好的活動區,激發幼兒保護操作的物品。教師針對物品的操作提出問題,如:我們如何保護操作的材料?用完後別的小朋友想玩怎麼辦?等,充分展開討論,引導幼兒發表意見,這樣一方面能引發幼兒關注到在操作中的正確行為,辨別不當的行為,理出操作中應遵守的規則。在討論中我們發現幼兒對以下問題較為關註:

討論問題

解決方案

教師梳理

怎樣取放物品更易於操作?

1、              每一次拿的玩具玩完後還放到原來的地方。

2、              把水果放到一個框里,把麵粉、雞蛋、火腿放到一起

將同類的物品放

在一起;小吃店

應該將生熟分開放。

一次未用完的原材料怎樣放置?

1、              拿一個盤子單獨放。

2、              可以分給其他小朋友吃。

在製作的過程中盡量將原材料使用完畢,

避免浪費。

生活區操作前怎樣保障衛生?

1、              先把小手用肥皂洗乾淨。

2、              戴上圍裙和帽子,還有一次性口罩、手套。

3、              把要用的小碗洗乾淨些。

4、              如果感冒了就不能參加。

有傳染病的不能

參加,穿上相應

的服裝。

顧客吃東西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

1、              小手要乾淨。

2、              吃東西時不能亂扔,桌子要乾淨。

保持桌面乾淨,

垃圾扔入垃圾筒、文明進餐。

參加活動的人數怎麼控制?

算一下操作的人數有幾個人。可以寫上數字,人數夠了就不能再進入。

與幼兒一起製作

規則提示版面

 

B、在自然活動中形成規則。

在小班的孩子經常會帶一些自己的玩具到幼兒園,當區角活動時,他們就在一起玩玩具,有時是玩自己的,有時和別的小朋友交換著玩。過了一段時間,通過老師和孩子一起討論,班上就逐漸有了一個全體認定的規則:無論是誰,不一定要將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但是在玩別人的玩具時,一定要事先徵求別人的同意。

C、在解決問題中建立規則。

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要急著幫忙解決問題,而應當引導幼兒自主的尋找解決問題的措施,並建立起相應的活動規則。

五、幼兒生活區的有效指導策略。

 生活區的活動是教師對幼兒進行觀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於各種能力發展不一致的幼兒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提高,如何使區域活動與我們的教育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怎樣幫助幼兒的發展/等等問題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分為兩部分進行:

1、靈活運用各種語言指導策略,發揮教師引導的積極作用。

在生活區建構的初期,我們經常看到、聽到教師常常運用一些指令性的語言,如:這樣做不對!你應該這樣做!等,對幼兒的行為造成了干涉,替代了幼兒的思考和行為,是不利於幼兒自主學習的。為改變這一現象,教師應運用開放式的指導策略,保護幼兒自主探索的慾望。

(1)退——「轉讓式」語言的應用。

幼兒總是有一定的依賴性,當他在遊戲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許不願意自主的嘗試、尋找解決的辦法,而會選擇更為便捷的方式,求助於成人,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不妨把問題轉移,讓幼兒欣然、主動的接受挑戰。如:大班幼兒在製作小蛋糕時,有一個男孩子打雞蛋總是掌握不了磕雞蛋的力氣,使蛋液總有一部分撒在了外面,與他一起操作的孩子不耐煩的說,「你真笨,把雞蛋都浪費了。」於是這個男孩子就用求助的眼神找到我,我對指責他的孩子說,「不如你幫幫他,他其實可聰明了,學得可快了!」於是他們就一起來進一步嘗試,問題得到了解決。

(2)推——「暗示性」 語言的應用

現代的教育模式要求我們,應更多地觀察、了解幼兒,在此基礎上,發現他們的需要,推動幼兒的不斷進步,而探索的過程應該引導幼兒自己去完成。暗示既是一種隱性的教育方式,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並沒有直接將遊戲的方式、方法傳授給孩子,而是通過相對間接的語言介入,幫助幼兒尋找新的思路和方向。如:大班的在製作三明治時,一組幼兒出現了這樣的場景:一名幼兒用三角板在不織布上印出三角形的輪廓,然後分別剪下來(包括:三明治的切片麵包、夾得肉片等)在最後組合的過程中,他發現應該將有輪廓的面朝里效果會更好,結果出現了「麵包」和「餡」不能吻合的現象。經過他反覆嘗試都不能達到效果,這時我將三明治的模版(三角形)反過來放在他剛才做好的三明治上,頓時微笑掛在了嘴邊,他拿起筆又一次重新進行了嘗試,把剛才剪下來的「麵包片」,我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是「巨無霸」,我笑著說,「太好了,麵包不浪費,真好!」

(3)引——「建議性」語言的應用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巧妙的引導、有效的推動,在幼兒生活區的操作中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建議性的語言常常是以詢問的方式出現的,,與詢問式的語言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僅提出問題而且還給予具體的方向提示,如:這樣試試,如果不行在想想其他的辦法等語句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例如:中班幼兒在進行小醫院遊戲時,護士給病人打吊針,打完就無聊的坐在病人的旁邊,我說,「你問問病人哪裡還難受?或者提醒他別亂動,這樣會跑針的,多注意觀察呦!」他立刻忙碌了起來,盡然還說,「我再給你量量體溫看發燒不?」

(4)評——「辨析式」語言的應用

用一雙慧眼去發現幼兒在遊戲中的閃光點,展示區域活動的成果,不僅使幼兒體驗區域的成果,還能為遊戲的延伸埋下伏筆,幫助幼兒解決遊戲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為幼兒下一次開展活動提供行為與情感的支撐。在評價階段,教師可以採用「辨析式」或「設疑式」來引導和激發幼兒的討論。這種語言最能引發幼兒之間的互動,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幼兒展開辯駁,從而在「說」的過程中體驗共享,在「辯」的過程是智慧的碰撞;「析」的過程使觀點得以提升。例如:大班幼兒在蛋糕製作中,他們發現:每一次在往模子中添加蛋糕液時總是會滴在蛋糕機的旁邊,產生糊的氣味,在活動結束後我拿來蛋糕機請幼兒觀察,他們很快的告訴我這個現象,於是大家展開討論,我引導他們觀看錄製的製作過程(從舀蛋糕液——添加這個流程)他們發現造成的原因是勺子留下來多餘的蛋糕液造成的,經過幼兒「辯」——「析」,最後認為應該舀出蛋糕液後應在碗邊刮一下就不會再次發生,為下一次的活動提供了行為支持。

2、教師用慧眼細觀察,用適宜的方法巧指導。

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生活區中自主的活動,進行探索和嘗試,然而在此活動中不免會發生一些矛盾、困難,這些都需要教師適時的指導。

(1)對幼兒整個活動做到細觀察,發現問題。

   教師在活動中根據幼兒的活動狀態進行細緻的觀察,通過觀察來抓住能夠反映幼兒活動水平的表現,通過這些表現來準確的把握幼兒的活動中德實際發展水平,在這個基礎上才會有目的地更換投放材料,並在幼兒需要的時候提供適時適當的指導來提高幼兒的活動水平。根據幼兒的行為表現,了解哪些活動區更吸引幼兒,並根據幼兒的個性發展和學習特點,了解幼兒喜歡哪些操作材料。例如:幼兒最喜歡的娃娃家,在娃娃家中幼兒能夠扮演爸爸媽媽,學者成人的樣子做飯、照顧寶寶等模仿成人的勞動,體驗成人的生活。最初模仿模仿成人做飯時,我們提供的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以及塑料食物,剛剛接觸此類玩具時幼兒十分感興趣,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和技能的不斷提升,他們逐步失去了興趣,因而教師及時進行了調整,適時的更換了新的材料,比如將容器更換為真實生活中的物品,將食物變成了可操作的不織布製作的餃子、包子、餡等,更加具有操作和挑戰性,使幼兒有更多地發揮空間。

(3)在「細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巧指導」。

  經過教師仔細觀察發現幼兒在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如何教師運用智慧運用巧妙的指導會使幼兒的問題迎刃而解。

A:幼兒的操作出現問題時。

幼兒在活動中出現操作問題主要是因為幼兒的動手能力的限制造成的,比如:大班幼兒在製作壽司時,對卷壽司這個動作掌握的不好,常出現卷不成功的現象,這時教師基於一些適當的建議,強調操作的要領就能幫助幼兒度過難關,激發幼兒下次再操作的願望。

B:幼兒出現玩不下去的情況。

  生活區由於是幼兒最感興趣的一個區域,由於受到空間和材料的限制,一個區域人數必須有一定的限制,如,大班「飲品吧」製作三人,招待員1人,客人四人,但是這天一名幼兒由於已經等了2天都沒能參與到其中,所以一定要參與,甚至和其他幼兒發生了衝突,於是我讓孩子們一起想辦法,經過討論:大家認為可以讓他當洗水果和倒水果渣的人,問題得到了解決。使遊戲可以順利進行。

C:同伴間出現問題的糾紛。

  生活區的操作是建立在同伴之間相互合作的基礎之上的,因而有合作必定會發生一些矛盾。適時的引導會及時化解幼兒的矛盾使活動順利進行。如:在幼兒製作水果拼盤時,最後的工序是加入沙拉醬或者番茄醬,由於客人點的是沙拉口味,結果做成了番茄口味,致使服務員不願意給客人上餐,就發生了爭執,教師告訴服務員是否可以跟客人溝通一下,看一下客人的想法,或者用什麼方法能夠使客人接受已經做好的番茄口味的拼盤,教師為幼兒打開了新的思路,於是廚師與服務員一起跟客人進行了溝通,很快得到了解決。

D:幼兒表現消極,無所適從時。

我們會看到有的幼兒在活動中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比如:做招待的孩子,在沒有客人來時會出現這種狀況,於是我們在活動之前做了這樣的準備:引導幼兒看真實生活中招待的生活,或者讓幼兒看看生活體驗館如何做招待生意會更好,從兩個方面引導幼兒思考,幼兒經過討論發現做為招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招攬顧客,要搞好衛生,還要記住客人點餐的內容。

E:幼兒創造性行為出現時。

每當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出現時,教師一定要及時發現並且給予適當的鼓勵。如:在「飲品吧」,幼兒會試著將不同的水果進行融合成不同的果汁,當他們有新的想法時,教師就提議請客人來品嘗,增設了品嘗區,對新品的推出做出了肯定。第二天就有小朋友從家裡帶來了不同的水果為做新口味的果汁提供原材料。

F: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

每個幼兒的個性發展和能力都存在著個體差異,生活區的操作要求幼兒具有一定的技能才能進行,但是對於不同的分工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幼兒在切壽司中包裹的黃瓜條時,我們會發現這個工序是要求較高的,為了降低一定的難度,我們將壽司分為:製作長短不一的壽司,以此對壽司中捲入材料的長短也就不一。短的就易於切,長些的就難切。短的切熟練了在逐步加長切得長度,使幼兒逐步得到鼓勵和肯定。

教師應在幼兒的活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僅是一名指導者、引導者,而且是幼兒的一名玩伴、調解員和冷靜的旁觀者。要正確的把握介入的時機和適時推出的時機,只有這樣才能彰顯教師的教育藝術的真正價值。

六、生活區幼兒在角色扮演中語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的有效發展。

生活區為幼兒提供了與同伴合作的互動中,學會了共處、學會了交流。在彼此的交流中語言成為幼兒交流的主要工具,因而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幼兒參與遊戲、進行遊戲的重要支撐。在經過一年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使之社會性也得到了長遠的發展,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的指導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1、為幼兒營造積極的同伴交流的情境。

(1)多途徑整合遊戲材料。

幼兒的遊戲材料越豐富,遊戲的內容就越充實、越新穎,幼兒對頭腦中儲存的知識印象就更加深刻。為了使材料豐富多樣,為幼兒提供更多的交流素材。一是巧用廢品。遊戲中的廢舊材料經過幼兒的想像可以發揮特殊的作用。比如:一塊舊頭巾可以做成娃娃家中的小被子。二是妙用教具。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教具也可以投放到生活區,比如:大班的人民幣可以放到食品街中,做為買與賣的貨幣等。三是引導幼兒參與各種遊戲材料的製作。如:幼兒使用廣告宣傳單疊成小小垃圾筒,或者利用泡泡泥製作小夾子做為理髮店的材料補充,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2)多方面積累遊戲經驗。

 幼兒參與生活區遊戲的基礎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經驗之上的,因而教師可以與家長配合,指導家長帶領幼兒去到博物館、工廠等地方參觀獲得多方面生活的經驗。另外,教師通過播放一些成人勞動的場景片段,幫助幼兒獲取更多的經驗,為參與生活區的遊戲積累經驗。如:教師錄製工人製作鮮榨果汁的勞動過程,使幼兒獲得開一個飲品店是需要:點餐——製作——收費等流程的。

  2、利用遊戲情景和角色特徵指導幼兒進行交流。

 (1)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兒之間表達和分享的過程既有利於他們對不同角色的理解,又是促同伴交流的最佳途徑。例如幼兒在理髮店中,理髮員為顧客設計頭髮,他們在交流中,理髮員會模仿成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先問顧客有什麼要求,然後再進行工作。有的女孩子為顧客梳的頭髮十分有創意,敢於大膽的想像,這是教師應抓住時機再給予鼓勵的前提下,請他談談自己的想法,並且利用恰當的方式對幼兒語言的表達和操作的過程提出改進意見。

  (2)培養幼兒積極傾聽他人語言的能力。

   幼兒處於心理髮展的自我中心階段,他們在遊戲中常常只關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同伴的建議往往忽略,但是生活區的遊戲由於遊戲本身就要求幼兒之間有較強的合作,不然無法將遊戲進行下去,這樣為培養幼兒的傾聽提供了可能。比如:大班在生活體驗館中,由於角色的分配,他們之間就有合作與分享,客人和服務員;廚師和服務員的鏈接關係,在遊戲中無形的培養了幼兒積極傾聽的語言能力。

  (3)幼兒體驗不同角色的語言特徵。

  在幼兒開展生活區之前,必須通過協商之間的角色,進行分配後才能開展遊戲。在角色的分配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幼兒在遊戲組中自由申請想要扮演的角色,經過相互協商達成一致;第二種是每組由組長根據組員的想法和願望來分配角色。一般幼兒扮演一個角色至始至終,這時教師可以定期提示幼兒進行互換角色,幫助幼兒拓展思路、調整角色,以便增加角色的趣味與複雜性,使幼兒體驗不同角色的語言情景。

  (4)啟發幼兒與同伴在遊戲中共同協商,解決問題。

  由於幼兒受到動作能力發展的局限,總會在生活區遊戲中遇到困難,這時教師應給予適時的肯定,激發幼兒之間互相商榷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既可以增強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鍛煉幼兒在同伴交流時的表達與溝通。

  3、在遊戲後的互評中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表述。

  遊戲之後的討論和評價環節也是促進與同伴交流與溝通的有效時機。幼兒將自己在遊戲中的切身體驗和感悟與同伴進行分享,他們或者將自己的成功進行分享,或者將自己遇到的困難進行分享,尤其是困難的解決過程,會給所有的幼兒給予啟發,顯得更加有意義和價值,達到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的情景,讓他們的社會性同時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生活區的遊戲為幼兒的語言表達和社會性發展提供了可能,他們在交流和合作中,在不知不覺中對語言夫人運用能力和社會性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價值。

七、家園配合,有效支持幼兒生活能力的提升

生活區的建構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基礎之上的,它是一個在現的生活小縮影又是幼兒模仿成人勞動和適應社會的一個有效場景,因而家庭,家長是開展生活區的基石,課題組成員深刻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從以下幾方面得到了家長的有效支持,使幼兒得到全面地提升。

1、            向家長宣傳生活區建構的獨特價值。

幼兒的學習課程是來源於生活本身的,幼兒只有在生活中學習才是最為有效的。所以,我們從調查問卷開始,讓家長了解幼兒園開設生活區的意義,從教育的理念上與我們發生共鳴。比如:告訴家長一個小小的夾子就能幫助幼兒進行手指靈巧的練習等。

2、            家長是材料和資料的搜集者。

日常生活中的材料是幼兒最熟悉也是最常見的,熟悉的材料可以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讓幼兒有親切感。尤其是小班的幼兒來到熟悉的環境會立刻消除分離焦慮所帶來的困擾。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主要來源於家庭,家庭這個小群體可以更便捷的幫助幼兒開闊眼界,幫助幼兒觀察周圍的世界。如:帶幼兒參觀和體驗小吃店成人的生活等。

3、            以參與者的角色讓家長參與到生活區中,幫助幼兒拓展生活經驗。

請家長進入我們的生活區,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更加提升了幼兒參與的興趣。例如:服務員與客人的交流是幼兒最為欠缺的一個經驗,這時家長做為志願者參與其中,扮演客人或者服務員,引領幼兒觀察,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為下一次扮演提供條件。

4、            讓家長參與講評,使活動升華。

幼兒對家長的講評更為關注,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期盼,效果更為鮮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孩子今後活動的積極性,而且讓家長更深一步了解了幼兒教育的深邃,明白了幼兒園活動對幼兒的隱形教育價值,為家園共育開創了更為廣闊的場景。

5、            為家庭科學育兒提供了可能。

由於家長的參與,家長們意識到幼兒教育一定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家庭成為幼兒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兒原生態知識的獲得是來自於家庭的,只有家庭與幼兒園保持一致,幼兒才能度過一個有意義而快樂的童年!

生活是自然的活教材,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體驗與分享中學習。幼兒通過熟悉場景,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巧妙地將各種操作的內容融入其中,使他們在擺弄中,掌握勞動的技能,在解決困難,與同伴合作中、分享中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和社會性的發展。生活區的合理、科學的建構對幼兒和諧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幼兒園 | 幼兒 | 策略 | 價值 | 有效 | 區域 | 建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