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5)——杜甫草堂覓「詩聖」足跡【原創】
成都歷史悠久,除了是七朝古都外,還是人文薈萃之地,除了武侯祠博物館,還有一個博物館是非去不可的,那便是杜甫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又稱浣花草堂,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杜甫因安史之亂流亡成都,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於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稱「成都草堂」,並在此居住了近4年。在此期間,杜甫共作詩240餘首,堪稱創作之高峰。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小時候背著杜甫的詩總想看看杜甫生活的環境,了解這位「詩聖」的心路歷程,這次終了心愿。
怕遲了遊人太多,一大早趕來,草堂竟還未開門。
大雅堂前的杜甫雕像。
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鏡頭容不下全幅,無奈只拍了局部。堂內還有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如李白、李清照等。這些壁畫和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大門右拐是一頗為奇特的建築,是樓、是亭、是廊、抑或是橋?不得而知。
走過這似樓、似亭、似廊、似橋的建築,便是萬佛樓。
花徑入口的「草堂」影壁。
1958年,毛澤東在此留影,此後這裡便成了代表性景點。
門柱上的楹聯「花學紅綢舞,徑開錦里春」,為郭沫若撰書,
巧妙地將「花徑」二字分別嵌入聯首。
花徑。
在「花徑」紅牆的中部有一門樓,稱浣花祠,又名冀國夫人祠。
據傳,杜甫離開成都後,冀國公崔寧曾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讓其妻浣花夫人居住。
瀘州兵馬使楊子琳攻佔成都時,浣花夫人曾散財十萬募兵,並親自躍馬橫刀英勇出戰,
最終平定叛亂,保全成都,事後被朝廷受封為翼國夫人,當地百姓建祠紀念。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因此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
茅屋故居。千古絕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出於此。據傳,杜甫居草堂時窮困潦倒,秋風起時,茅屋屋頂竟被風掀起,杜甫從內心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吶喊。
茅屋故居內的擺設。其實,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曾破敗傾倒、淪為廢墟。宋時,有人在草堂舊址修建祠堂紀念杜甫,此後草堂屢興屢廢。
現在看到的這些擺設不過是後人杜撰罷了。
「野老離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杜甫的詩中多次提及的柴門。原為杜甫建草堂時所造院門,用樹枝編扎而成,因其簡陋低矮而得名。
梅苑一覽亭。
造型獨特的扇頁亭。
俯瞰杜甫草堂全貌。
附杜甫生平: 杜甫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一個詩禮之家,聰慧過人,7歲學詩,15歲出名,漫遊江南和齊魯大地。其間赴洛陽應試不第,偶遇李白,兩人結為至交。35歲以後,杜甫居長安10年,屢試不第,鬱郁不得志。安史之亂,杜甫先是追隨肅宗北去武靈,後流亡蜀中,最後客死長沙到岳陽的船上。他生活閱歷豐富,才情過人,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後世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推薦閱讀:
※我行其野(11)——杜甫《醉時歌》
※杜甫《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賞析
※DF203翻譯對比:石壕吏(杜甫)
※杜甫的詩怎麼流傳那麼多下來?
※文徵明書杜甫詩軸(天門日射黃金榜,春殿晴矄赤雨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