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敲開諾貝爾獎大門的方法和意義
·····莫言,原名管謨業,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他的《紅高粱》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里程碑之作,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本系列介紹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意義和方法,分別從人的觀念的突破、魔幻敘事:敘事方法的拓展兩個大方面分析介紹。教師團隊
趙小琪 教授、博導單位:武漢大學部門:中文系職位:教授、博導莫言的文筆風格幻覺現實主義諾獎評委會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說:「我們用的詞是hallucinationary realism,而避免使
用"magic realism"(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因為這個詞已經過時了。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會讓人們錯誤地將莫言和拉美文學聯繫在一起。當然,我不否認莫言的寫作確實受到了馬爾克斯的影響,但莫言的"幻覺現實主義"(hallucinationary realism)主要是從中國古老的敘事藝術當中來的,比如中國的神話、民間傳說,例如蒲松齡的作品。他將中國古老的敘事藝術與現代的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需要討論馬爾克斯、君特·格拉斯——例如《鐵皮鼓》的影響,但我個人認為馬爾克斯和格拉斯的影響不是直接的,他們真正的重要性在於讓中國式的故事講述方式變得合法了,他們讓中國作家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傳統藝術寫作。」「所以我想,將虛幻的與現實的結合起來是莫言自己的創造,因為將中國的傳統敘事藝術與現代的現實主義結合起來,是他自己的創造。」意識流莫言在自己的小說里大量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包括內心獨白、多視角敘事、慢鏡頭描寫、意象比喻、
自由聯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紅高粱》《枯河》《球狀閃電》《爆炸》《歡樂》《紅蝗》等。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說:「《紅高粱》通過戴鳳蓮和余占鰲的故事,以時空錯亂的順序,借用意識流的表現方法,敘述了昔日發生在山東某鄉村的一麴生命的頌歌。」1987年莫言發表在《人民文學》雜誌的中篇小說《歡樂》曾引起文壇較大爭議,由於小說中赤裸裸的描寫和「那些超時空的變換,那些人稱的跳躍,那些幾乎是不加節制的意識流」,令到當時很多保守派文人無法接受,《歡樂》也成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批判對象。當時《人民文學》雜誌的主編劉心武遭到停職檢查。1996年余華重提這篇小說,特意撰文支持莫言,他在《誰是我們共同的母親》一文中說,莫言對事物赤裸裸的描寫激怒了那些批判者,而他卻因為這篇小說中的母親形象而流下了眼淚。黑色幽默莫言的短篇小說集《師傅越來越幽默》在美國出版後,引起美國文壇不小迴響。美國評論家認為莫言的
作品充滿現實主義和黑色幽默,「莫言的大多數作品,令人回想起了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沃伊諾維奇的一句話——『現實即是諷刺"」。法國文學評論家認為:「莫言的作品巧妙避開了時下的各種問題,通過一個個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讓人們去反思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通過諷刺手法的運用,莫言讓讀者從書中閱讀出社會的陰暗面。」對於自己作品中的幽默成分,莫言曾說:「人在非常痛苦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幽默感,這種幽默是老百姓使自己活下去的一種方式,是解脫自己、減輕壓力和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卡夫卡式荒誕莫言的中篇小說《幽默與趣味》經常被拿來與《變形記》作比較。他的《小說九段》也被認為是卡夫卡
式的荒誕寓言。西班牙凱拉斯出版社創始人安赫爾·費爾南德斯說:「莫言的文學作品令我們想起兩位熟悉的作家,我們彷彿是在同時閱讀卡夫卡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弗吉尼亞大學中國文學教授查爾斯·勞克林說:「他的大部分小說有一種神話般荒誕的特質。」著名文學評論家陳曉明認為:「莫言《生死疲勞》是一個變形記的故事,卡夫卡的形而上的變形記,在這裡被改變為一種歷史的變形記,一個階級的變形記,人在歷史中的變形記。在這個意義,莫言把卡夫卡中國本土化了,並超越了卡夫卡。」
推薦閱讀:
※諾貝爾獎,不要也罷
※又一位諾獎得主去世,曾發現蛋白質「郵政編碼」標籤 | 逝者
※一個不應該被遺忘的故事:記隔壁辦公室的同事查克
※德國「國寶」: 唯一一位女性諾貝爾科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