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以松為方法,以沉為目的
05-28
太極拳以松為方法,以沉為目的
我一直強調,太極拳以松為方法,以沉為目的。
一般人在初學太極拳時,由於沒練過站樁等,由於緩慢的做動作,尤其是后座時的動作,時間稍長一些,腿部會沒勁,嚴重時腿部打哆嗦。 這時,就要通過站樁先把腿力練出來,尤其是增加腿部的耐力。目的是,造成支撐腿重心穩,另一腿抬起來輕鬆,只有支撐腿重心穩固,身體才能往腿上松。
另一個目的就是重心穩固才能達到身體的中正安舒,身體中正安舒,才能松下來。 我一直強調,架勢的高低是松出來的,不是做出來的,這是有本質的區別,簡化太極拳的架勢都低,可這是做出來的,不是松出來的。 比如傳統太極拳的邁步,必須要做到邁出去,還要能輕鬆地收回來,而簡化太極拳就不能做到,比如簡化太極拳的『按』,前弓步非常大,架勢也低,可后座時卻不能把腳輕鬆地收回來,也就是后座時,不能做到位。所以,不能單純的用架勢的高低來評判太極功夫。
關於腿部肌肉的放鬆,初學時,由於腿部沒有長時間支撐的耐力,就要通過站樁練習腿力,只有腿力大大的增加,達到或超過承受身體重量的能力,那麼身體才能松下來,從而達到松到腿上,隨著身體松的程度的增加,那麼腿力也是不斷地增加的,當腿力大大超過承受身體重量後,腿部也就是輕鬆地承受身體重量以後,才能做到自身的放鬆。 打個比方,假如你能扛50斤重物,那麼要你開始練習達到能承受120斤的重物,當你練到扛起120斤重物不覺得費力時,這時讓你承受80斤的重物,那麼身體就能夠松下來40斤,這就好比腿部的承受力一樣,剛開始沒力量,通過練站樁等,大大超過承受身體的重量,超過後,再放鬆,就能夠松下來。 至於承重腿的肌肉是否放鬆的問題,是這樣,不是說承重腿的肌肉就一點都不吃勁,而是,當承重腿大大超過身體重量後,然後再放鬆,那麼,這時的放鬆後,就會逐漸的練出骨頭的支撐來,也就是慢慢的會突出骨頭的支撐感。 實際情況是,承重腿的肌肉還是緊繃的,尤其是後坐腿的肌肉,那麼練得時候不要管這些,腿部在練出支撐力後,這時由於有力了,那麼練拳時就要想著放鬆腿部肌肉即可,時間長了,就能練出骨頭的支撐感。應該說腿部支撐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肌肉,一部分是腿骨,應該是腿部肌肉力達到一定程度後,開始放鬆,從而突顯腿骨的支撐來。練站樁時,等於同時增加肌肉和腿骨的支撐力,然後再放鬆肌肉,那麼才能突顯骨頭的支撐來,這時的肌肉雖然是緊繃的,但處在次要地位。
至於腳跟承重問題,先打一個比方,假如你扛重物,如果用腳掌承重,尤其是爬樓梯時,腳掌會非常危險,如果用腳跟承重就會沒事。 練太極拳也是同樣道理,由於越練越松,身體會感覺越來越沉,腳下的承重感就會越強烈,注意,腳腕也要放鬆,那麼這時一旦把身體的重量放到腳掌,由於腳碗放鬆,腳掌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 原則上說,不管是前弓步,還是后座步,都要把重心放到腳跟上。腳跟為主,腳掌為輔。雖然某些動作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但頂多是全腳的狀態,絕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以腳掌為主的狀態,個別動作要個別對待,但不具有原則性。一般情況下,腳跟不能丟,這跟發力有關,腳跟發力才有剛勁,
傳統太極拳,腳跟是不許隨便移動的,比如摟漆拗步,傳統太極拳要求出掌時,後腳腳掌移動一個方位(45度),腳跟要原地轉動,而簡化太極拳卻要求腳掌原地轉動,腳跟向後移動45度,這就是簡化太極拳犯了原則性錯誤。 打個比方,你用前弓步,手推著牆,下面用後腳跟推上勁後,這時後腳跟向後移動45度,就會發現手掌的前推勁,瞬間就沒了,等於腳下打滑了,所以,這是嚴重的原則錯誤,也是簡化太極拳練不出功夫的原因之一。 關於重複練拳的問題,應該是每一個動過都要反覆的練習,一是練熟練,二是在熟練地基礎上才能做到放鬆。關節翻出聲響,由於每個人的身體都是有差異的,由於在成長的過程中,環境不同,遭遇不同,愛好不同,思維不同,造成的差異也不同,那麼,由於有這些差異,在練拳時,造成的結果也有差異性,有的人手骨響,有的人肩骨響,有的人腳骨響,有的人左邊響,右邊不響,有的人哪都不響等等,但只要做到鬆了,在松的基礎上造成的響,都是對的,也可以認為,在松的基礎上,身體的某些部位慢慢的有反映了,這些都不要管,只要做到動作正確、達到要求即可。
推薦閱讀:
※陳氏太極推手
※太極門點穴秘譜
※混元太極三字經(潘厚成)
※第654期:論內家拳與河圖洛書太極圖之關係
※太極拳教程 八旬老人因做此運動百病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