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說課設計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紀念葉聖陶先生而寫得回憶文章。文章緊緊圍繞本單元「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單元主題,記敘了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邀我作客」兩件事情。課文篇幅較長,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卻帶給讀者心靈的震撼。

  語文教學要充分體現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所謂「人文性」,就是指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所謂「工具性」,就是指語言文字是表達方式,語文學習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即語文學習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得意」者,就是體會感情,是「人文性」;「得言」者,就是學習表達方法,是「工具性」。

  1、學習葉聖陶先生偉大的人品與文品,懂得學習作文首先應學會作人的道理;

  2、聯繫上下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培養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這三個目標中,「學習葉聖陶先生偉大的人品與文品,懂得學習作文首先應學會作人的道理」、「培養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

  這節課的學習預計用時兩課時,下面重點談一談第二課時的教學預想。

  怎樣教學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呢?我確定的第一個思路是「自主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教學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教育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正如葉聖陶先生在談到教學時說的「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

  我確定的第二個思路是「以讀為本」。語文課堂教學要堅持「以讀為本」的原則,也就是說,學生的朗讀必須經歷一個「讀進去」再到「讀出來」的過程,「讀進去」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就是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通過恰當的語氣、語調轉化為有聲的朗讀。學生只有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強烈感情,他的感情才能與作品發生和諧共振,這樣的感情朗讀才能有效。感情朗讀不僅僅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手段,它更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為了在教學中執行「自主學習」與「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準備採用「長文短教,抓重點詞句」的教學策略,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聽寫、誦讀文中的詞語,在理解、誦讀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人物品質。

  談到「以讀為本」,我們往往理解為是對課文中重點句子和段落的朗讀。其實,詞語作為語言的組成單位,它也有鮮活的生命力,有感情地朗讀詞語,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如,本課中「融洽、規範、春風拂面」等詞語,在教學時,不僅要求學生讀得準確,還要讓學生體會到詞語表達的意境,如讀「春風拂面」這個詞語,我準備讓學生這樣體會:「孩子們,春風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春風吹在臉上,感覺是怎樣的?」用這樣的方法,既「得言」又「得意」。

  第二個環節:走近葉聖陶先生的工作,也就是學習葉聖陶先生為「我」修改作文這一部分內容。

  課文寫道:「我」見到那篇被葉聖陶先生修改過的作文時,一下子「愣住」了,為什麼呢?課文中的原句這樣寫:「映入眼帘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後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這個句子在本文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要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找到並畫出這個句子;其次,要體會句子所表達的含義,德國大詩人歌德說:「要學會用兩隻眼睛讀課文,一隻眼睛讀文字表面的意思,另一隻眼睛要看見文字背面的意義」,讀懂這句話,就能讀懂葉聖陶先生對學生作文認真、負責的態度。怎麼讀呢?我準備在課堂上創設出一個多元化的情境。第一、多媒體出示葉聖陶先生修改的原件,然後指名學生帶著自己看了原件後的體會讀;第二、語言創設情境,我會問學生:「看到這樣的修改,你對葉聖陶先生產生了怎樣的感情?」學生對葉聖陶先生的「敬佩」之情已然被激發,我會接著說:「那再讀讀這句話,讀出你的敬佩之情來。」讀到這裡就止了嗎?不!接下來,我要將語文學習的另一重要內容——也就是「寫」的教學引入進來。第三、創設想像情境,讀寫結合訓練。我會這樣啟發引導學生:「孩子們,你們看,幾頁紙上到處是密密麻麻的鉤、直線、曲線,葉聖陶先生認真、負責的精神令人敬佩,孩子們,你們想過嗎?70多歲的葉聖陶先生是怎樣完成這樣一篇作文的修改的呢?把你想到的情景寫下來。」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鍛煉學生的動手寫作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葉聖陶先生的精神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再回過頭讀前面的句子,相信學生的理解一定會準確、到位,並且影響深刻。

  第三個環節:走近葉聖陶先生的生活,也就是學習葉聖陶先生邀請「我」到他家作客這一部分內容。

  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板塊組成:1、找出並讀好描寫爬山虎的句子,體會葉聖陶先生生活環境的簡樸;2、體驗作者心情的不平靜,感受葉聖陶先生對下一代的關懷和他的平易近人;3、適當補充葉聖陶先生的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第一步:補充葉聖陶先生資料,體驗作者心情。我先說:「孩子們,葉聖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他此時擔任國家教育部副部長職位,同時還是人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現在他居然邀請我——一個初中生去他家作客,如果你是作者,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帶著這樣的感受讀課文中的相關句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通過主動地選擇外界信息,並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而非教育者通過教育手段向學生傳授的。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調動學生與本節課學習內容相關的一切生活經驗,幫助他們建構新的知識。我在這一環節提出的這個問題,正是針對學生已有的經驗而提的——兩人地位、身份相差如此懸殊,葉聖陶居然邀請「我」去作客,折射出的正是先生人品的偉大。

  第二步:讀好描寫爬山虎的句子,感受葉聖陶先生對下一代的關懷和他的平易近人。爬山虎是本文的文題,也是先生偉大人格的寫照。作者在文章結尾寫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在教學時,只要這樣輕輕一點撥,就能將學生的理解引向縱深——「孩子們,若干年後,每當作者回憶起多年以前的那個暑假,出現在他眼前的,除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還有什麼?」學生自然會理解,除了爬山虎,還有葉聖陶先生認真、負責、平易近人的偉大人格,這時候再學習通過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方法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我再說一說板書,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濃縮了的精華,是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課板書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將文中作者的思路、重點詞語和感情,三級交叉設計了詞語式的板書,從而輔助教法的實施和方法的落實。

  在自主互動中閱讀文本、批文入境,緊抓文本感情線索,以讀為本,在朗讀中感悟、積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就是我這節課追求的目標。

 

  

 [2012-03-20]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推薦閱讀:

混凝土滲透成像工藝還原《清明上河圖》(視頻)附技術參數
游遍歐洲名校後,我在哈爾濱建了個冰塔
在建築設計中使用rhino後,還有沒有其他軟體配合使用以完成傳統的平面,立面,剖面的繪製?
原生態胡桃木隨形桌設計師最愛 讓家人坐得更近 更溫柔
據說2017年最好的婚禮都在這裡了

TAG:設計 | 爬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