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十段功法論

太極拳十段功法論

作者:陳正雷

    1.熟練 套路,明確姿勢。

所謂「套路」是指太極拳的整套架式。所謂「姿勢」是指每個架式的動作要求。初學時主要要求側重於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範,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套路已達到熟練的地步,那麼就必須側重於姿勢的正確。在求得姿勢的正確以及套路熟練的前提下,才能逐漸產生內氣,發揮防病及技擊上的效應。現分兩個方面,談談這一階段的練習方法及注意事項:

<1>、動寓靜之內,靜寓動之中。我們初學太極拳時,心情是過於火熱的,追求欲達目的心情過於亢奮。因此,而使大腦神經處於興奮的緊張狀態。再加上內外環境及其影響從而導致情態,意識上難以清靜,由於這些不利因素的影晌,,所以我們從練拳開始到拳架的結束,每招每勢務必做到精神上的「恬怡虛無」,就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清靜,一切干擾無動於衷的樣子,整套拳架都要做到動寓靜之中,靜寓動之內,看起來象是在做意識體操。只有這樣,才有利於收斂內氣,便利引起鼓盪,正如《拳譜》所說:「靜養靈根,氣養神。」所謂養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腎臟。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內臟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靜則養根」也就是說,只有在意識清靜的條件下,才能有助於腎氣的旺盛與收藏,從而使五臟健運。內氣充沛,神得以養,故動作矯健。    

初學練拳的人,不容易做到平靜,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大腦對新的事物、條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不相適應,也就是不習慣。只有我們有毅力地堅持下去,持之以恆地練習,那麼練一段時期,就會自然而然地習慣了。

〈2〉注意身法,初學拳勢的練習,不得要求過高,也不可操之過急。這就和寫字一樣,從思想上認識到豎、橫、點、鉤等筆劃,能組合成方塊就行。練拳也是這樣,初學身法上只要求,頭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即可。從步法上,能理解做到弓步、虛步、出步和收步,知道方位。至於不可避免出現的毛病,象挑肩架肘,橫氣填胸,呼吸發喘,手足顫抖等現象,在此段不宜究。但必須加以說明,拳式套路的運行方位、角度及順序必須絕對正確,向姿勢上柔軟、大方順隨的方面力爭。這樣每天堅持十遍左右,兩個月余,即可套路熟練,這時就可進一步考慮動作要求,從頭至足,一招一勢地糾正(糾正方法參照「陳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一文去理解和對照)。同時要細心揣摩,克服急躁情緒,由表及裡,承上啟下,接骨斗榫地去理解和精心默識,不可急於求成。在動作速度上盡量放慢,以利於揣摩思考動作的正確與否。這樣在求得姿勢正確的情況下,每天堅持十遍拳,再練一個時期,就可以通過這一階段而進入第二階段了。

2.調整身法,周身放鬆。     

所謂「身法」是指練拳時對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則。這個原則,是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方能做到。所以第二階段的練習,著重應放在放鬆上。為了使骨關節放開,伸筋撥骨,也可以練習些猛打、猛甩的勁別,如「金剛搗碓」、「掩手肱拳」、「擺腳跌叉」等動作。但要盡量放鬆,不要用拙力(即笨力氣)。《拳論》講:「一層深一層,層層妙無窮。」我們已經掌握了第一步的姿勢要求,而又使拳勢套路達到了熟練的程度,那麼就要進一步地調整姿勢、動作和身法,使其達到周身放鬆。現將第二階段容易發生的毛病和糾正方法以及具體要求簡述如下:   

第二階段主要容易出現的毛病,是以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現象為主,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放鬆」這個詞含意理解不夠,無法朝著「放鬆」這個目標去努力、去爭取;二是腿的支撐力不足,使之難以放鬆。《太極拳論》中說:「身體必以端正為本,放鬆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套路架式的練習,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所以說的「端正」也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導軀幹四肢及頭的位置中正,即身體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種是身體在有意歪斜的情況下,保持著力學負重點的相對平衡,如開步時的上行下進動作,足以說明了這一點。所謂「放鬆」,就是說在腿的支撐下,全身各部自然協調地松下,這樣才有利於氣沉丹田,初學時由於這些問題沒有能夠理解或加以注意,加上功力淺薄,所以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上述毛病。糾正的辦法除了參照前面「陳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之外,還必須認真地理解立身中正、周身放鬆的內在含意,然後再結合自己的練習體會去揣摩,同時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在身體適應的情況下,增加練拳遍數,最好能做一些單腿或雙腿下肢運動及樁功。這樣堅持下去,經過一段時間,由於腿力的增長,身法上的放鬆,從而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下沉,這樣體內的氣機升降協調,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強,象橫氣填胸的毛病也就會消除。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在胯關節放鬆的情況下,曲膝、園檔,肩關節自然下沉。留意在姿勢上調整,但須注意的是手一定要領起,不可軟散無力。通過這一段的練習,有3—4個月的時間,身法得到調整,姿勢基本正確,並隨著練習質量的提高,逐漸引動內氣,也就是以外形引內氣的過程,這個時期雖然感有內氣活動,但時有時無,如「無源之水,斷薪(註:薪即柴也)之煙渺渺乎而不連」。外形上不能園滿順隨,表現為斷勁頂勁,外剛內空,在技擊上,則表現為全身有勁,但力不從心,頭重腳輕,使用不上,故稱「一陰九陽根頭棍」。

3.疏通經絡,引動內氣。    

「經絡」有路經和網路之意,它們錯綜複雜地交會聯結,遍布全身,內聯臟腑,外浮肌表。從而溝通人體上下表裡,是調節肌體和運行氣血的通道。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細小的物質微粒,難以直觀地察覺。因此,只能通過人的感觀,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氣的存在。人體的氣的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稟賦於先天父母之精氣;二是飲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氣,以及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脾、肺、腎三髒的生理功能綜合作用而生成。我們所說的氣,原本就是中醫的理論體系,被引進拳術領域之後就逐漸形成了具有武術內含的基本概念,這就不是簡單指醫學理論中的氣,而又包括了武術上的內氣。內氣即是太極之理氣,內氣的引動與鼓盪,也必須依附先天和後天之精氣做為物質基礎。陳鑫在《太極拳論》中說:「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也。」又說:「以吾身自有之元氣,運行吾身。」「以氣運行,一氣貫通。」這都說明了:氣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質。只有在經絡道路暢通無阻的情況下,則有利於引動與鼓盪,才能一氣貫通,產生防病和技擊效應。

前面已經談過:「調整身法,周身放鬆。」這時體內已經有內氣流動的感覺,練拳也有興趣。但是這個感覺時有時無,甚至又經過一段時間則全然無有,如波浪起伏,時隱時現。這都說明了經絡之氣流通不暢,氣機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所致。這個內氣即包含著先天之真氣元氣和後天水谷之精氣,又包含著太極理氣鼓盪之氣。這就概括地說明了拳術領域中的氣,既是物質基礎,又是功能效應的雙重含義。如練到爐火純青的高級境界,就會產生一種奧妙莫測,只可意會,難以口訴的感覺。     

人體之氣運行在經絡內外,骨肉之間,內養臟腑外固肌表。只有保持經絡暢通,才能環流不息氣遍全身。就象灌溉農田一樣,只有保持溝渠畦攏的通暢,才有利於正常的灌溉。這一階段,在練習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僵硬、丟頂等毛病,從而影響內氣的流通,使氣難到梢節(即手足指端)。因此在練習中必須注重於意念引導,在大腦意識的指揮下,以意運形,使內氣節節貫通。如往裡合,以手領肘,肘領肩,肩領腰(某手合領某側腰)。往外開,以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在纏絲勁的催動下,上肢表現為旋腕轉膀,下肢表現為旋踝轉腿,身軀是旋腰轉背,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根據這些規律,在練習時,有不順之處,可以自行調整身法,以得勁為準。練習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充沛,活潑無常,外形盡量與內氣意識表現一致,這樣進一步練習一段時間,內氣就會自然地有所暢通,僵硬拙力也會有所克服,以達到周身相隨、連綿不斷,內氣會按拳勢的要求,產生有規律的鼓盪,達到一氣貫通。    

這一段最易產生失去信心半途而廢。它產生的原因,是在練習過程中,由於產生偏倚丟頂等缺陷,和內氣的起伏間斷,所以身體各部位有不相順隨彆扭之感。有時興起,一時自覺運勁順隨,發勁呼呼有聲,但推手卻一點也用不上,對這些客觀規律,誤認為師不傳秘,從而使情緒低落。古人云:「練拳者千人萬人,成手者一人半人。」這就是在此期間中途而斷的原因。正如陳鑫所說:「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謂此藝無甚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老來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這都說明了太極拳沒有什麼秘傳訣竅,只要循規蹈矩,持之以恆,定能成功。

4.形氣結合,如環無端。  

所謂「形」是指形體,也就是拳式動作的外在表現;「氣」即指的內氣,它一方面包含著稟賦的先天之精氣,和在飲食物中攝取的水谷之精氣以及來自自然界的清氣。另一方面,包含著起于丹田,由太極引動的理氣,這些細小的細小微粒,在大腦的指揮下,周流全身,往複如新。從醫學的角度來講;形氣是統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為用的。     

《拳譜》規定:「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又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隨。」可以看出,《拳譜》中所談的心,就是中醫學中神明之心了。它包括了大腦的意識思維活動。     

因此,我們每招每勢,都要注意,以意運氣,以氣運身,順其自然,引運外形,只有這樣形氣結合的反覆練習,細心揣摩,久而久之,就會有較深的功底,內氣周而復始如環無瑞地在體內運行。     

我們對形氣結合已經有了正確的理解,那麼就不會「欲到扶桑,沒舟莫適」。至於此段的練習方法,就是在大腦的指揮下,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引動內氣,使氣有規律地隨著意識而催動外形,這要求我們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內外合一,以外形在內氣的催動下,一動則周身全動,靜則周身全靜,動靜開合,起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但是由於在練習過程中,身與手,內與外某一部位不夠協調,某一部位即產生矛盾,就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從而使之意氣與形體難以結合,如動作運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夠,難以適得其中,周身渙散、沒成系統,因而在套路架式的練習中,表現為身慢手快眼不隨等散亂現象,不能身手一家,動作周到。《拳訣》云:「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身到手也到,擊敵如摧草。」這都說明了形氣結合,身肢順遂的重要性。     

這一時期內,容易產生的毛病還有丟、頂、壓抗。丟頂產生的原因,是在開手時,手未動而肩先架,其手就叫丟,肩就叫頂,另外含胸過度則彎腰弓背,塌腰過度則扛肚腆胸。壓的產生是對沉肘松肩理解不夠,正如單鞭與斜行成式時的合勁,只知道兩肩下壓,不知曲膝松胯,含胸塌腰,束肋放鬆,象這種不自然地沉肘松肩稱之為壓。具體糾正的辦法,是在注意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前提下,使矛盾統一起來,個個擊敗,不可顧此失敗,同時注意內氣與外形的結合,外形一定要順隨內氣表現自然開合。陳長興在《太極拳十大要論》中指出:「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左手與右足合,左肘與右膝合,左肩與右胯合;左與右合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孰非內合,然亦得從變而言之。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都在其中矣。」由此說明,這一階段太極拳的練習,要重於意念與形體姿勢的結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氣到、形到,使內氣一氣貫通,往複循環如環無端。同時應當理解,某一部分的開合,是整體開合的局部表現,全身總的毛病,也可以在局部反映出來,因此,凡是調整局部的姿勢時,務必注意整體的調整,從而也要留心意氣合一,以適應變而變,在周身放鬆的情況下,來克服丟頂抗壓等毛病,每日堅持練十五遍拳,這樣有三年時間,就可以達到此般水平,具體表現為肌膚髮脹,手指發麻,足跟發重,丹田有發沉的感覺,但在技擊上,還是威力不大,時感力不從心,這是沒有掌握知己知彼、引進落空、粘連粘隨的功夫,這是只到「二陰八陽是散手」的水平。

5.周身相隨,內外一致。     

「周身相隨,內外一致」,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它是由形氣結合,引動內氣在周身上下內外,如環無端地運行,起丹田運四末復歸丹田。這是由於反覆地揣摩體會,刻苦鍛煉而達到的。《拳論》云:「太極拳者,無往非勁,切勿妄動,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所謂一者,自足至頂,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謂之一氣貫通矣。」此段論述,具體地闡述了周身相隨、內外一致的表現,以及一氣貫通的統一整體觀。由此可以看出,太極拳雖千變萬化,然卻勁歸一。合而言之曰太極,分而談之曰陰陽,一陰一陽,而表現為上下、開合、進退、內外、形氣等等。它們彼此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這樣的消長進退,促進了事物的發展和進化。太極與陰陽,早在先秦兩漢時期就有記載,周代的《易經》上曾說:「一有太極,太極生兩儀。」這個「兩儀」,就是陰陽,太極具有至大之含意。自從明末陳王庭創太極拳種以來,數百年中名手層出不窮,他們都是依據太極之特點,陰陽之含義,在對立統一的矛盾中,求得周身相隨,內外一致,使內氣一氣貫通,復歸太極混園一體。     

在周身內外相隨一致的這一階段,內氣雖已貫通,但很薄弱,在練拳時,稍不注意或運動不當(如疲勞及精神欠佳),都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和運行。在前一階段,如身手內外產生了矛盾,可以用調整身體的辦法來解決,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而在這一階段,就不許可用調整身法的辦法去解決矛盾。這階段,要求周身相隨,以內氣催外形,氣不到,外形寂然不動,氣一到,外形隨之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每招每式,一動氣由丹田發起,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毫毛,運行周身而復歸丹田,纏繞往來,園轉自如。動作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氣為統馭,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明顯地體現了陳氏太極拳中的精華「纏絲勁」。纏絲勁發源於腎,起于丹田,遍布全身,處處皆有,無時不然,衍溢於四體之內,浸潤於百骸之中,達四末通九竅,增長內氣無窮,使內勁收斂入骨,氣血流通,消化飲食,卻病延年,皆纏絲勁之功效。     

此段時間,每天除堅持練架式套路之外,還可以結合練習推手,從而體會粘連粘隨,扌朋捋擠按的勁別,加以校正拳勢運動的正確與否,每天增加練習幾遍二路炮捶,用來加強內勁的耐力和爆發力。練習刀槍棍棒等器械,以檢驗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從而使在練拳時,能夠做到不假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內外一致,周身相隨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極拳的要求和運動規律,有了自我糾正的能力,可以脫離老師的指導,不走彎路,深入研究,逐步進入奧妙境界。正如《拳論》所說:「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再加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日久自到。」   

這一階段完成後,就是從理論上,已經到大學畢業的程度,已經全面地掌握了拳術的理論知識,並在實踐中有所體會,但是使用時難以配合得恰到好處,還必須更好地在實踐中刻苦學習,細心鑽研,深入體會,從而使之達到神聖工巧的高妙境界,在技擊上還必須掌握知己知彼之功夫,園轉靈活之法度,才能隨機隨勢,引進落空,走化自如,立於不敗之地,故孫武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危險,在此作「敗」)。」就是這個意思。至於那「聲東擊西,行間之術,隨其銳,奪其末」等等技擊方法,也都需要在以後的競技練習中揣摩體會。

6.穩固根基,充實內氣。     

所謂「穩固根基,充實內氣」,即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扎穩下盤,以促使內氣的充實和飽滿。《拳論》云:「根本固而枝葉榮。」「培其根而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由此可心看出,練太極拳就是培根潤源的方法。這裡所指的「根」,具有根基之意,也就是下盤。「下盤穩固,上肢輕靈自然」。所說的下盤,即肢體的下半部分「腿」,靠腿的支撐力,以兩足為基礎,襠勁園活自然、沉穩。另一種說法是:「根本」指元氣,元氣藏於腎,腎足則精力充沛,即為「根本固」。所謂「潤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氣為諸氣之本,根源於腎,通於丹田,稟賦於先天,又稱先天之本,五臟六腑之根。腎臟元陰元陽,元陰以養五臟之陰,元陽以養五臟之陽,周身之陽得以溫,陰得以養,故生機旺盛,則又反過來益助腎氣,充盈丹田,這樣相互資益,周而復始,從而使根本固,源流潤。根基穩,內氣充實,如長江之流水,滔滔不絕,取之不盡,用之不完,有來源,有去路,體現出力大無窮,順隨自然,產生威力驚人的技擊效應。     

在前段講到,練拳時周身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以達到意氣結合,形氣一體,但在配合呼吸上不能恰當自然和細膩。在第一和四階段練習時,要求動作配合呼吸,是難以配合的。這是由於動作姿勢的僵硬不協調,及內氣外形不結合造成的。到了第五階段,雖然周身相隨,內外結合一致,但在動作加速度,快慢相兼,疾變時,就難以配合。在現階段的練習時,隨著練拳質量的提高,動作與呼吸必須嚴密配合。主要指的是逆式呼吸。應當說明,此階段的腹式呼吸形式與醫學上的腹式呼吸恰恰相反。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人們的呼吸方式和過程,是由肺、胸膜、肋間內外肌、膈肌等來參與完成的。主要表現以胸式呼吸為主同時由腹肌配合完成。在胸腔臟器病變時,由於胸式呼吸受到限制,則代償性的使腹式呼吸加大加強。這種腹式呼吸的運動表現為:「吸氣時,膈肌收縮,腹腔臟器下移,腹內壓升高,腹部向外突出;吸氣時膈肌舒緩,腹腔臟器上移回位,腹壁收斂。太極拳中的「腹式逆呼吸」與上述恰好相反。其表現為吸氣時,小腹內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氣由小腹上升彙集于丹田,胃部自然隆起,胸部自然擴張,肺活量加大;呼氣時小腹外突,膈肌下降,所聚胃部之內氣下沉至丹田,胃部與胸廓自然平復。由於腰腎的左右旋轉,因此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結合一致。發勁時呼吸的配合是用短促的一呼一吸來完成的。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後,除了正常的套路練習外,還要加上些輔助功。如站樁、採用大馬步、弓步、丁字步都行。練拳前後,堅持20分鐘,練習穩固樁步,呼吸行氣,發展力量和耐力。練抖杆子,用後尾直徑6—8公分,長3米的白臘桿每天用攔、拿、扎的方法,分幾次抖一百下。另外還要把拳式內的單勢發勁分別抽出練習,以增加在根基充實的情況下的蓄髮力。這樣有兩年時間,就能完成穩固根基、充實內氣的階段。在技擊上,能破二陰八陽是散手。這段功夫的表現(指與第二層功夫即二陰八陽)雙人推手,即可隨機就勢,引進落空,得機發出制倒對方,但不能幹凈利落。雖在功底上高於對方,自己能把握取勝,但對方不能心服口服。所以推手歌有:「三陰七陽猶覺硬」之說。

7.觸覺靈敏,知己知彼。     

「觸覺靈敏,知己知彼」這段時期,主要是練習全身空靈,身體皮膚感受器的敏感性。也就是接受信息的傳遞採取的應激反射。練習太極拳的人,隨著功夫的加深,這個應激反射過程就加快加強,直至接受信息傳遞如閃電,應激反射如雷達。為了能夠很好地對此段理解,現將人體的神經系統反射過程介紹如下:人體的反射活動基礎為反射弧,包括五個基本部分,即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簡單地說,反射過程的進行,是由一定的刺激波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發生興奮,興奮由神經衝動方式經過傳入神經傳向神經中樞,通過中樞的分析綜合活動,中樞產生興奮過程,中樞興奮又經過一定的傳出神經到達效應器。在這階段,主要是練習加強加快這個反映過程。這個目的的達到,必須以充實的內氣做中流砥柱,使內氣盈滿,丹田、貫注全身,內至臟腑經絡,外至毫髮之間,周身各部位如電充身。搭手時應掌握:「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捨己從人」,就是說動作的快慢要決定於對方動作快慢,一切順從客觀,周身自然,手臂放鬆,才能處處合拍。適應動作反應的驟變。由於內氣的充實,觸覺靈敏度的增強,從而也加強加快了機體的中樞神經反射過程,才有利於做到「彼微動,己先動,後動先至」的程度,才能剋制對方而不會被對方所克制。

在練習時,這個階段仍按前段練習套路與輔助功,另外經常練習推手競技,在實踐鍛煉中,鍛煉聽勁、靈勁、周身上下結合功。而在練拳時功應內收,氣行於外的表現和纏絲勁的外形動作也應內收與縮小,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練習方法。練拳時應注意緩慢柔和、平穩舒展,「學時宜慢,慢不宜痴,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快而後緩是為柔,柔久剛自在其中」,是為剛柔相濟。這段練習,也就是由快復緩階段。靜如山嶽,急如閃電,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象射箭一樣,慢拉弓弦開滿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快如此。所謂「平穩舒展」,就是練拳時,要求動作舒展大方。內勁連綿不斷,運動出於無心,鼓舞生於不覺,心領神會,意到勁隨。正是「拳內奧妙無窮盡,功夫到時自通神」。

    達到這層功夫,眼神如捕鼠之貓,動作如翱翔之鷹,身形輕靈矯健,意識反應及皮膚觸覺靈敏,全神貫注,勢勢逼真。做到了在練拳時無人當有人,推手時有人當無人。養我浩然之氣,即使在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囊取物,如入無人之境。

8.得機得勢,捨己從人。    

「得機」就是利用最恰當的時機。「得勢」就是得到己順人被的姿勢,在這「間不容髮」(發:時間的空隙不能容下一個頭髮那麼小)的一瞬間,以閃電般的速度和雷霆萬鈞的威力,發擊對方而不現於形。這種高超的技擊表現,使被打者莫名其妙,看的人也一概不曉。此種現象即為得機得勢。     

「捨己從人」是指舍掉自己,以順從別人,完全以順隨化解,不頂不抗。此如對方控制住我的手(稍節),我以肘肩來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來化解;控制胸腰,我以襠勁與手臂化解。如單鞭一勢的七言經語是:「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中間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這都說明了周身相隨,蓄髮相變。完全捨己從人,順隨化解。總之,雙人搭手,對方要什麼勁,就給什麼勁,總之順隨,不丟不頂也不抗,在不失「扌朋勁」的原則下引空就擊。《拳譜》云:「不能虛實分明,就不能周身相隨;不能周身相隨,就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引進落空,就不能借力打人。」所謂「借力打人」即為「四兩撥千斤」。什麼叫「四兩撥千斤」呢?也就是用引進落空,乘勢借力,以輕制重的技巧,在得機得勢的條件下,選擇合乎槓桿原理的沾粘點,利用彈性摩擦力的牽引作用以擊倒對方。這種力量的效果,是以對方之力又加於對方之身,我使微小力量從而擊倒對方,即為借力打人,或叫「四兩撥千斤」。《拳譜》云:「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指兩臂的肱骨,撓骨和尺骨)前節有力,兩肩放鬆,氣向下沉,勁起於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由兩膊相系,下與兩腿相隨,勁由內換,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這樣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這一階段,是由中圈到小圈的時期。《拳論》云:「要想拳練好,除非圈練小。」上段所談的是大圈到中圈,是功應內收,氣行於外的表現與螺旋纏繞的外形動作,應同時內收與縮小。在此段練習時,外形要求輕鬆自然,舒展大方,內勁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在應用上勁由內換,一般人難以看出。這些內勁在體內的表現,象是一股熱流發于丹田,隨著意識的引導,由跟到梢,由內到外,綿綿不斷地遍布全身。每時每刻都有肌膚髮脹,手指發麻,足跟發重,頭頂發懸,丹田發沉,膀胱發熱的感覺。應用時得機得勢,捨己從人,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的高超技法將人跌出。所謂「四陰六陽類好手」。此段完成,拳已接近成功。

9.身如火藥,一動即發。    

「身如火藥,一卻即發」是一個形容句式,用以說明,內氣充實飽滿階段技擊的形象表現,此段是太極拳的基本成功階段,也就是「五陰五陽」功夫的前半部分。此期已基本達到剛柔相濟,周身肌膚充滿了內氣,已具有強大彈性反折力,只要對方力一加身,就如陰陽二電交接之象,瞬息間電閃雷鳴。又如火藥見火,烘然而發。     

達到了這層功夫,周身內外充滿內氣,已成了混園一體,如太極之象。在這個充盈的太極圈內,有純厚的真氣為根基,有旺盛的機能之氣為動力,有十二經絡聯繫內外,在意氣鼓盪的作用下,使一切外來之力的作用無法相加。不但不能使這個混園的太極整體遭到絲毫破壞,反而由於太極內氣的無窮威力,產生強大的反折作用。以使用力進擊者所得到的,是相反的效果。這就象充滿氣的皮球一樣,越用力打,他越跳得高。這種反射作用,也是陳氏太極拳的獨特之處。另一種作用就是太極混園一體的球形園滑作用。任何強大的外力都無法施加到它的身上。如外力一接觸其身,就象旋轉著的球,自然地隨力而化勁落空。據說余叔祖陳發科,在北京練拳時,他的弟子們紛紛傳說,陳老師的背部有弩弓(即反彈力)。有一天,幾個好奇的弟子問起這些話,當時師徒相談興緻正濃,發科公便爽快地說:「來,你們一摸便知。」說著,面壁而立,讓兩個身強力大的徒弟,分別按著背部,只聽得「哈」地一聲,將二人發出七、八尺遠,陳老師毅然未動。接著又叫徒弟們往身上撞,不但絲毫不能撞倒老師,反而老師在兩腳未動的情況下,將徒弟們發了一丈多遠。足以說明,太極內氣充盛,五陰五陽功夫的達到,技擊可表現為「遭到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不玄」。     

由此可見,拳愈練愈精,費一日之功,可得一日之效。以上發科公所用之勁,就是利用強大的內勁威力,在真氣的作用下,利用肌肉短暫的收縮、鼓盪而發出的彈性反折力。此內氣鼓盪發出的過程,是在短暫的一瞬間引、化、發園圈在體內進行,瞬息萬變,未顯於外,不到此功夫的人,難有此體會,更難看出。正如《拳論》雲「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小無內之境,不遇勁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摧枯拉朽,孰能擋之。」   

在此段練習時,除了保持適當的運動量外,主要以培養本元為主。《拳論》云:「心為一身之主,腎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無使損傷,根本固而枝葉榮,萬事可作,斯為至要。」又曰:「拳當功力既熟,端正恭肅,故其所事,不敢自滿……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即使拳術練到功夫純熟階段,也要始終如一地注意精神意識上的修養。所謂的「清心寡欲」、「培其根本」、「無使損傷」等都說明了,在此階段更應注意心易靜,神易安,精易固,只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精氣可固不可泄,意識可安不可亂。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恬忄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這都說明必須注意精神意識上的修養,做到情緒安靜,這樣自會真氣充足,精神飽滿,也就可以起到防病健身和延年益壽的作用,這樣做便不致於有思想上的負擔和份外的貪求,心地光明磊落,沒有不必要的顧慮,從而有利於根源的培益和功底的純熟。

10.變化無方,神鬼莫測。

「變化無方,神鬼莫測」這個形容句式,形象地比喻拳術已達到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它的運動變化及技擊表現,難以看出,難以意測。玄奧淵博皆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拳論》云:「太極理循環,相傳不計年,此中有精義,動靜皆無愆,收來名為引,放出箭離弦,虎豹深山踞,蛟龍下深淵,開合原無定(活潑潑地),屈伸勢相連(卻有一定)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天地為父母,摩盪柔為剛,生生原不己,奇正不尋常,乾坤如橐龠(即為大的口袋和容量單位),太極一大囊,盈虛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終復自始,一氣運馳張,有形歸無極,物我兩相忘。」此段論述,概括地闡述了太極的概念、特點,以及太極的起始與轉歸。也就是由無極生太極,由太極生兩儀(即陰陽),總歸無極。

    在這個階段中,在練拳時,自覺得「兩腎如湯煮,膀胱似火燒,我身不知是我身,吾手不知是吾手,吾也不知吾是何人也。」也好象天地間什麼都沒有一樣,腦子裡一無所有,正如《拳論》云:「神穆穆,貌皇皇,氣象混沌,虛靈具一心,萬象藏五蘊,寂然不動若愚人,誰知道陰陽結合在此身,任憑他四面八方人難近,縱有那勇猛過人,突然來襲,傾者傾,跌誤者跌,莫測其神,且更有,去難去,進難進,如站在園石頭上立不穩,實在險峻,後悔難免隕,豈有別法門。只要功夫純,全憑著一開一合,一筆橫掃千人軍。」又曰:「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無處不混然,任他四周都是敵,此身一動悉顛連,我身無處非太極,無心成化成珠園,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由此看出,功夫到了成熟階段,真是出神入化,奧妙無窮,不可思量,舉手投足皆能陰陽平衡,八面支撐。內氣已達皮膚之外,毫毛之間,外力雖未接觸皮膚,動觸皮毛即有感覺,隨即化勁發出,其威力無窮。故有:「五陰五陽稱妙手」之說。     

練到此層功夫,更應注意武德修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古人云:「強中自有強中手,英雄背後有英雄。」為人處事,不可狂妄自大,仗技欺人,要以大化小,忍耐三分。要胸懷大志,振興中華。     

科學的高峰無止境,拳術的奧妙深無窮。只要胸懷大志,百折不撓,持之以恆地登攀方可成功。雖力及成功之境,內功發生尺寸又待深鑽,太極拳術理奧、意深、神妙無窮的變化在一生難以盡知,至於點穴、打死回生,發生的尺寸、分度、準確性以及後果的預測和掌握,必須是精確無誤,方是上乘的內功。     

關於練習陳氏太極拳的十大階段(過程),就此停筆,後幾篇是根據先輩的講述和家傳理論的分析而寫的。筆者還未能體會,在所難免有舛誤之外,望讀者閱後,敬請指導。以共同研究,便於拳術的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陳式太極拳的主要風格特點
太極拳幾個日常口訣用語
顧式混元太極拳
太極雜說 83
教學 | 陳氏太極基本功之纏絲功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