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婚姻使女人更孤獨

情感醫生潘幸知,幫你提高戀愛和婚姻情商。

作者:小岩井 來源:時光保鮮盒

一.

秋天有部日劇《晝顏》,描述了兩位已婚少婦出軌搞外遇的經歷。此劇不僅在日本本土引起廣泛爭議,也在中國的互聯上引發一系列對婚姻的激烈討論。其中一些台詞,更是引起了許多女性的共鳴,讓許多道德衛士大呼不妙。

我在雅虎日本的此劇討論板上,看到不少匿名者發帖講述自己出軌的經歷與糾結,看來電視劇中所表現的主婦出軌現象,在日本並非個例,而是一個日漸躁動的事實。

留言有不少人表示對劇中人物的理解和同情,但也認同出軌本身是錯誤的行為。

不過其中有一條讓我有點恍然大悟:那個人說,出軌是因為,我死水一般的婚姻生活讓我備受孤獨的煎熬。

為什麼,帶著幸福的期待進入的婚姻世界,反而會讓女性更孤獨呢?

也許劇中女二的一段台詞,道出了許多已婚女性的心聲。

「真正的戀愛是要結婚以後才能開始的。你看結婚對象要優先看經濟實力,家庭背景,外在的條件這些對吧?結婚換來了穩定,但是失去了激情。婚後三年,老公就把老婆當成冰箱了。不管什麼時候,打開門就有食物,壞了會很不方便,但是也不會保養。」

這段台詞也被截圖在微博和各大sns上廣泛傳播,即便是尚未進入婚姻的人,也頗有認同。

我想起電影《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的一段台詞:

「曾以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獨終老。其實不是。最糟糕的是與那些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當然,這世上能與自己愛的人進入婚姻的幸運兒,也不在少數。然而在父權思想嚴重的東亞社會(特別是中日韓三國),女性一直以來作為男性附屬品的存在。婚姻的首要要求,就是作為女性提升生活質量和個人地位的工具。

這應該是社會心理的集體無意識存在。而當婚姻滿足了女性的安全感與社會歸屬感之後,對更高精神追求的意識覺醒,使得現代日本女性,不甘心只作為賢妻良母的存在。

在國人印象中,傳統的日本女性,是廣大男性夢想的妻子。

她們溫柔嫻熟輕聲細語,擅長家務體貼溫順,相夫教子,多是賢妻良母。

這種傳統觀念中優秀的日本女性,在日本稱為大和撫子。

在這種傳統婚姻觀中,男主外,女主內。妻子被要求三從四德,對丈夫言聽計從。

即便在當今日本社會,雖然結婚前男女交往提倡AA制,然而一旦結婚,男人工作養活全家,女人做家庭主婦帶孩子也是眾多人心中的理想狀態。

在日本某網站去年年底的調查最想做的職業中,家庭主婦竟然名列第一。

當家庭主婦忙碌於日常瑣事,停滯與外界的接觸與自我更新,跟丈夫的共同話題就會越來越少。逐漸產生情感隔閡,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人其實已經知道老公不再愛自己了,只是不想失去自己的生活才裝作不知道。

那很多人會問,那為什麼不離婚呢,追求自己的內心,幹嘛和自己不愛的人在一起。

一旦選擇了一條道路,總是有慣性的,要改換方向或掉頭,總是阻礙重重。

其一,在日本,當然全世界都差不多,離婚會對個人和家庭產生巨大的影響與傷害;

其二,在日本婚姻法中,如果非協議離婚,提出離婚的一方要向另一方賠償精神賠償,根據情況,極可能是相當大的一筆錢。

所以越是發達國家,離婚的成本越高,如德國一旦男方提出離婚,就要支付一般的財產和今後收入的一半。而弔詭的是,這些國家的離婚率往往也越高。

基本上,不到無法挽回,婚姻窮途未路的地步,大家都不想撕破臉鬧到離婚,畢竟一個需要對方養家,一個需要對方照顧家庭,一下散了對誰都不好。

而有趣的是,日本近年來男性退休後,妻子提出離婚申請的比率大幅度上升,高齡離婚的比率上升,也是家庭主婦在照顧家庭的壓力消除後的解脫與釋放。

二.

這不禁讓人反思,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婚姻不能讓女性感到滿足,感到被愛的幸福?

社會心理學家有個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所有的愛情體驗都是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大要素所構成的。

承諾簡而言之,就是物質基礎與未來的發展潛力。就是滿足對方的基本安全感,比如溫飽與發展的需求。

激情是什麼,直白的說,就是性吸引能力和性愛的質量。僅這一點不足,婚姻生活的質量就很難高,而且會進一步影響親密關係。

各項調查表明,整個日本社會,男人對性越來越不熱衷,性事頻率在整個發達國家墊底。甚至不少男性出現精神上陽痿的趨勢。與我們印象中色情業發達的表象截然相反。

親密接觸是什麼,一是身體上,最重要的還是精神的溝通與交流。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人們顯得更緊張與謹慎,契約精神強烈的日本人,與公司的關係可以說是最大的精神共同體。忙於工作,代入社會角色的同時,就往往忽略了家庭角色,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的存在。

正是由於後兩者的缺失,進入的婚姻的女性反而更加孤獨。

三.

對比日本的婚姻狀況,中國社會更複雜,由於貧富差距與教育程度的參差不齊。使得有些女性極其封建傳統,而有的女性又極其先鋒獨立。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女性在婚姻中的態度顯然更為不妥協。中國迅速攀升的離婚率和婚姻法的不斷修改,也是為了調整新的婚姻狀況,當然效果如何,各有評論。

個人認為,中國社會對道德的評價,要更高於法律的約束。

達爾文對道德的本質做歸納時,總結四條原因:認同感、群居的本能、人言可畏以及習慣。

在從眾心理嚴重的亞洲社會,道德感是無形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每個社會人的頭上,所以追求個性自由,真愛自由,顯然是不符合社會現實和群眾心理的,任何小三,出軌,婚外戀的辭彙出現,第一反應都是譴責。

《晝顏》的結局,出軌的幾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懲罰,故事並沒有走向挑戰社會倫理的底線,而是迫於道德壓力最終將主題引申為對出軌本身的否定,與對婚姻中得不到幸福感的女性的同情。

正是由於對婚姻的恐懼,對自由的嚮往,日本的低結婚率和少子化現象不斷加劇。

而同樣的問題,在中國發達地區也日漸出現,大齡未婚女性的增多也會成為今後中國社會的顯著現象。

那麼女人到底該怎麼辦?是忍氣吞聲,做好賢妻良母,維護家庭平穩一輩子任勞任怨,還是因噎廢食,堅守獨身主義,追求所謂的真愛?

就目前來看,雖然女權主義冉冉升起,呼喊得越來越響亮。可是女人在經濟上不能徹底獨立的話,這個問題是無解的,誠如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所說。

「有依賴,就不可能有愛。」

靈魂只能獨行,因為我們都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方向,卻沒有能力控制別人的道路。如果偏要把別人拉到你的生活軌跡上,或者你又要強行的進入別人的世界,最終的結果無非只有兩種,要麼在自己的世界裡等死,要麼在別人的世界裡被扯到四分五裂,不由自主。

這是時代的疼痛,也是內心無法滿足的千千萬萬深夜難眠的妻子的隱疾。


推薦閱讀:

要學會一個人走,不管有沒有人陪
大師遠去,留下孤獨
不知哪裡來的孤獨
孤獨的堅守 無怨的追求——我眼中的郭外先生

TAG:孤獨 | 婚姻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