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人不合作,七種人不交往!
|一、六種不能合作的人|
▼
1、不與私慾太重的人合作,因為他們看不見別人的付出,只在意自己的得失與結果。
2、不與沒有使命感的人合作,因為他們只以賺錢為目的。
3、不與沒有人情味的人合作,因為在一起會不快樂。
4、不與負能量的人合作,因為他們會消耗你的正能量。
5、不與沒有人生原則的人合作,因為他們認為賺取利益就是人生原則。
6、不與無感恩之心的人合作,因為忘恩的人必然會負義。
|二、七種不適合交往的人|
▼
1、對父母不孝者不可交!
為人子(女)以孝為本, 極盡孝道是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美德,父母賦其身、撫成人,若對父母不孝者,對他人誠乎?
2、為人刻薄者不可交!
出言不遜、口無遮攔、為人不丈夫,處事不能將心比心,此類人往往會傷害他人,豈能為伍?
3、斤斤計較之人不可交!
凡事斤斤計較,生怕自己吃虧,偷機鑽營、耍小心眼兒,似乎以佔便宜方能使其心態安然,相交何宜?
4、不知敬重之人不可交!
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凡事有來有往,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又則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自私只知索取小人何必相交!
5、善於阿諛奉承者不可交!
此輩往往見風使舵,好利忘義,此種自私有餘、無義鼠輩,是人生中最危險的人物,萬萬不可掉以輕心,與其相交焉知禍福?
6、對權貴無原則不可交!
做人有自已的尊嚴和人格,或高官或平民、或大款或貧者,都為血肉之軀,不可仰視以嗅他人鼻息、也不可俯瞰他人使之卑躬屈膝,差距相大者何苦相交。
7、沒有同情心的人不可交!
要麼心腸歹毒,要麼自私綽綽,此輩為伍如同與狼為伴。
|三、人生要交的四個朋友|
▼
1、交一個欣賞你的朋友,在你窮困潦倒的時候安慰你幫助你。
2、交一個有正能量的朋友,在你情緒低落的時候陪伴你鼓勵你。
3、交一個為你領路的朋友,自願做你的墊腳石,帶你走過泥濘、迷霧。
4、交一個肯批評你的朋友,時刻提醒你,監督你,讓你時刻發現自己的不足。
有了這樣的朋友,你的生活會充滿陽光,事業才會蒸蒸日上。 財富不是永遠的朋友,朋友卻是永遠的財富!
香港是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會,卻又是陸地總面積僅有110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高樓林立,車船如潮。但在一派繁華喧囂的景象中,也有寧靜休閑的去處;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還保存著種種文物古迹;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仍然留下了華夏文化的根基。而敬奉文昌的文化遺存,便是其中的一個側面。這也是香港社會多樣化的一種表現。本文專就香港古迹中的文昌崇拜現象作一概述。
一、文昌塔
香港文昌塔又名聚星樓,矗立於元朗區屏山鄉坑頭村。相傳建於明代,已有五百年以上歷史。原為六邊形七層翹檐磚塔,系鄧氏家族所建。鄧氏先祖鄧符協為北宋熙寧進士,授廣東省陽春縣令,辭官後遷居新安(今廣東寶安縣)岑田(今香港新界錦田)。後人為重振祖風,昌明文教,建此文昌塔。據說建塔後,當地獲功名者大增。
清初,文昌塔上四層坍塌,村民集資修葺,只保留下三層。底層門匾陽刻"光射鬥牛",內供文昌帝君;中層為券門,匾題"聚星樓";頂層嵌圓窗,匾題"凌漢",內供魁星。該塔依山臨水,與山光水色相輝映,顯然具有風水塔義蘊。文昌塔是香港唯一古塔,因此十分珍貴。
二、二帝書院
二帝書院在新界錦田水頭村,初創於清代道光年間,亦為鄧氏家族所建。書院主祀文武二帝,即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並以此命名。其辦學特色是文武並重,既學文化,又習武藝,培養能文能武、文武兼備的人才。至今,在長春園裡還留有練武石、石鎖以及關刀之類的練武遺物。
三、文帝古廟
大埔泰亨村(今大埔市中心),有一座文帝古廟,專祀文昌帝君。根據碑文,此廟初建於清代雍正五年(1727)。廟門高懸"文帝古廟"匾額,系毛筆手書,而非刻鏤。至今已歷二百餘年,雖風吹雨打,匾額卻墨色如初,實為罕見。
由功德錄得知,古廟的捐建人全是文姓,其中很多是庠生、貢生或監生。大埔的文姓人,原是南宋末代宰相文天祥的旁系後裔。文天祥抗元失敗,一家被斬盡殺絕,其堂弟天瑞於戰亂中逃至東莞落籍,後人又於元末明初輾轉遷至大埔立村。捐建文帝古廟的文姓人,便是文天祥的這些旁系後裔。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文天祥在贛州知州任上,曾為江西龍泉縣(今遂川縣)於年前新建的梓潼君(即文昌帝君)祠題匾額"元皇之殿",並作碑記《龍泉縣太霄觀梓潼祠記》。碑記稱讚梓潼君"生為忠臣孝子,歿為天皇真人",並希望世人懷敬仰之情,"爭志策厲",尤其盼能激勵莘莘學子,"他日拔起諸生,彬彬知名,則居公卿大夫之位,必將有仁義忠信之人。"(見《文山先生全集》卷九)這既是對良才志士的期待,也是文天祥自身的人生追求,文天祥旁系後裔在大埔建文帝廟,正與文天祥為龍泉縣太霄觀梓潼祠題匾額、作碑記遙相呼應.
四、三聖宮
三聖宮位於粉嶺,因合祀北帝、文昌、關帝"三聖"而得名。宮門對聯云:"威鎮北關;武奠南天。"大約建於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由彭氏家族修建。彭氏先祖彭延年,曾任北宋潮州知事,其後代彭梅、彭桂於明初遷至群帶路(香港島),後在粉嶺立村。三聖宮便是彭氏家族在粉嶺立村以後舉建的道觀。
五、文武廟
文武廟因供奉文帝文昌和武帝關羽而得名,是香港朝拜香客和來往遊人最多的三大寺廟(外加黃大仙廟、青松觀)之一。廟址在香港島西區上環荷里活道與樓梯街交界處。
該廟建築為二進式,縱深24米。前殿為福德祠;後殿正中供文武二帝,左側城隍,右側包公,均系彩飾木雕像。前後殿之間有加蓋天井,巨型塔香高懸於上,精美的銅香爐、焚化爐等分列於下,香煙繚繞,金碧輝煌。廟門有一副簡明而又工穩的對聯:"文德武功雙帝祀;神恩聖澤五環安。"
文武廟初建時間不詳。據《重修香港文武二帝廟堂碑記》,本廟曾於清代道光庚戌(1850)年重修,其始建時間當然更早。
六、文昌閣
文昌閣原在九龍城東山寺內。嘉慶二十四年(1889)舒懋官主修《重修新安縣誌》卷八《寺觀》載:"東山寺,在大鵬所東門外山嶺上,中為觀音堂,左上帝殿,右文昌閣,前三保殿。"大鵬所乃明清所置,即今九龍城。在這裡,道教的文化神文昌,與佛教的觀音、基督教的上帝和信仰伊斯蘭教的明代航海家鄭和(三保太監)合為一寺,在內地尚未見過(內地有文昌與儒、釋、道合為一寺者)。可謂典型的多教合一。可惜此寺已毀,文昌閣亦不存。不過,九龍城裡尚有一條因文昌閣得名的文昌街。
以上六處崇奉文昌的古建築(難免遺漏),除九龍城文昌閣已不復存在而外,其餘五處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下來。其中香港島西區的文武廟、大埔市的文帝古廟和元郎區屏山鄉的文昌塔等,則已成為香港文物古迹游的重要景觀,招徠眾多的境內外遊人。
漵浦地處湖南西部,沅水中游,雪峰山主峰北麓,四面環山,自成區域。自古屬荊楚蠻夷之地,古往今來,這塊土地上居住著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土家。他們生活儉樸,勤勞勇敢,不但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工藝和光榮的民族傳統,而且吸收漢傳道教文化較早,特別是老子《道德經》的傳播,對其社會文化和生活各層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嵌入其文化的深層。土家人認為"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切的開始,有了"道"才生宇宙,宇宙生出了元氣,以元氣構成了成天地、陰陽、四時,由此而化生萬物,萬物有靈,萬物皆神,神靈創造一切,主宰一切。物質生產資料來源於神的恩賜,天災人禍是因為神的惱怒。於是,土家人不僅將神作為崇拜對象,加以頂膜拜,而且把神的旨意作為判斷真假、善惡、美醜的是非標準,將對神靈態度的好壞作為道德的判定標準。因此,神靈判斷的結論是最公正、最可行、也是最道德的。對神靈神判功能的懷疑和對神判結果的不服,是最不道德的行為。這不僅會遭到神靈的懲罰,而且將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土家長者為了使後人懂得真假,善惡、美醜的道德哲理,設置醮場,舉辦醮會,祭祀神靈。筆者就漵浦土家村寨舉辦"羅天醮會"的啟示談點個人的簡淺看法,以求教於、專家學者。
"羅天醮會"是漵浦土家村寨一種時間長、涉及面廣、參加人數多、花費大的道教儀式活動。一般由一個較大的自然村舉辦,小自然村由五十三個村莊以上聯合起來舉辦。舉辦這樣的醮會有固定的時間,九月十月逢甲、午、乙、未日等八天是天神戒齋之日,是祈福禳災、增福百倍之日,也叫皇醮日。但卻沒有固定的廟宇,而是在祠堂或搭醮棚,然後把儒、釋、道諸佛、神像供奉在其正上方,活動一般為八天七夜。
醮會開始前由首人安排請人布置醮場,請定道士、大小戲班、宣傳、廣播、照明、外事、外藝接待,後勤、執勤、內務等,參與者大都是熱心此事的各族村民,約200餘人。分工精細,籌劃十分嚴密。
主醮佛、神有道教的"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佛教的"三佛"和"三聖"即迦葉、釋迦、彌勒、彌陀、觀音和大勢。儒教孔子旋轉最高正中一列,供信男善女和眾人參拜。醮棚周圍掛的是其他神祗,凡是歷史上對民眾有貢獻的傳說或歷史人物,都在奉祀之列。
起醮:由道士恭請諸佛、神就位。接著按照道教教規教義誦經祈福、禳災,主要經典有《道德經》、《太平經》、《度人經》、《九天生神經》、《土皇九壘經》、《羅天大醮表科》、《地母經》、《趙公真武經》、《梓童經》、《東嶽經》等。戲班配合演唱《目連救母》、《目連記》、《目連傳》、《勸善記》、《升仙記》、《劉氏憶子》、《羅卜路》、《十殿尋娘》、《皇凌罨天》、《顏元過街》、《抬靈官》等戲,因此台上台下都是戲。通宵達旦進行輪換扮演。
正醮期間,被邀請的民間藝術隊,成群結隊參加祝賀。演唱的有《辰河戲》、《陽戲》、《儺戲》;舞蹈有小擺手舞、跳神舞、八王鞭舞、八卦舞,燈舞有龍燈舞、蠶燈舞、蚌殼燈舞、鵝頸燈舞、獅子燈舞、車馬燈舞、滾燈舞、蝦米燈舞、呵呵燈舞、船燈舞等。還有一種特奇的燈舞,叫河燈,就是用一種不浸水的紙紮成的各種形狀的燈,到晚上點上蠟燭,放到河面上讓其隨水飄流,就叫放河燈。不論遠近的土家人,都要來進香朝拜和看熱鬧。誠心誠意的拜香客,少則20餘人,多則上百人,他們穿著民族服飾,身背香筒,手端龍頭凳,唱著神歌,敲鑼打鼓,吹著鎖吶,高舉彩旗,燃放鞭炮,先進醮棚向諸佛、神進香、上供,然後到醮棚前設的廣場上跳八卦舞。醮會前後,前來進香和觀看的群眾成千上萬,絡繹不絕。
從起醮第一天到散醮止,主醮的村莊家家戶戶,不分民族、姓氏、男女老少,在飲食上都要戒葷,一律素食。除戒葷外,還要戒妄言、淫慾,若有違者遭靈官處罰。提倡老實誠道,積德行善。
散醮:均由道士舉行送神儀式。這時還要抬著主醮佛、神挨家挨戶進行收拾瘟疫。完畢,再把紙紮的或畫的儒、釋、道諸佛、神像和其它紙紮物或畫物由紙紮者集到一起焚化。至此,醮會儀式全部結束。
"羅天醮會"這種道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土家民眾信仰和智慧的結晶。在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對其特點進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吸收與改造,使其升華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為此,具有保護和研究的價值。
一、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信仰可以凝聚人們的精神。土家人信仰神,是一種寄託精神的偶像,從而也是規範人們道德行為的準則。而這種規範出自兩方面的需求,一是農業生產的需求,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二是出自生存的需求,敬奉祖先、祈求平安和子孫繁衍。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這兩種需求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中國的村落社會,向來以農業為本,由於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又將諸神轉化為土地神。土家人是信仰多神的民族,他們藉助這種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村落成員以及各個家庭的行為,且最終將信仰與道德統一起來。土家人信仰道教,歷史久遠,延續至今,就是在"文革"那樣聲勢浩大的運動中,也沒有停止信仰活動,只不過以隱蔽的形式保存和傳承,這說明道教信仰深入人心。
二、土家"羅天醮會"的傳承。這一組織具有其自身的精神風貌。"羅天醮會"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民間信仰組織。其規章制度嚴明,參與者必須是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尊神敬祖;尊重他人人格,說話和氣;忠誠老實,辦事公道;尊老愛幼,積善行德,一切行為都要講究奉獻,不能獲取個人名分,報酬更是不取。醮會功德金,除醮會開支外,剩餘的作為公益事業之用。土家村寨"羅天醮會"的傳承已經形成一種慣例,一種模式,這種慣例和模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它的作用是不能小視的。
三、"羅天醮會"是道德凈化場。通過"羅天醮會"這樣的活動形式,對村民進行道德規範。勸告人們怎樣講倫理,怎樣修身、祈福、禳災,使人們熱愛勞動,勇敢無畏,勇往直前。同時告戒人們牢記神靈、祖先、長輩以及牲畜、工具等對人的恩德。所以"羅天醮會"是一個道德凈化場。凡是到過醮場的人,都會為信仰的力量所感化,變得虔誠、熱情、好客和大方。
四、"羅天醮會"儀式的保護。漵浦土家村寨"羅天醮會"延續上千年,且流傳至今,說明道教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在於它自身的傳承。漵浦土家村寨"羅天醮會"從它形成的時候起,也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修正它的傳承內容和形式。過去僅僅是道士設壇開展敬神活動,而今在市場經濟大潮影響下,書畫聯誼、農業科技服務和貿易活動均被引入"羅天醮會"之中。道教文化是由民眾集體創造,集體傳承的文化現象,它是一種歷史的創造,"羅天醮會"實際上在演繹著土家的歷史,如果讓土家後代了解前輩是怎樣生活和思考的,就必將"羅天醮會"作為一種活著的文化遺產,認真加以保護。
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合作學習中常用的人際溝通交流技巧
※一個農業合作社創始人的心聲
※楊紫和秦俊傑合作過什麼作品?
※人類發展史之信息時代(5):人類合作指數
※移民?
TAG: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