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歌基礎講座 第十二講 主講/北方
05-28
主講/北方
我們很多詩友喜歡寫現代詩
寫完感覺很通暢
也朗朗上口
讀者看了也很明白
但就像是一杯白開水一樣沒有味道
這個味道就是詩歌所應有的藝術性
沒有了詩歌的藝術性,用散文的語言來寫詩歌,那作者寫之無味,讀者觀之也自然無味。
所以一首好的現代詩,一定會在詩歌語言上下功夫,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去散文化,使詩歌語言儘可能有悖於我們慣常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
所以學習一些最為基本的技法,就可以幫助我們做到「去散文化」
因此,今天在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詩歌語言中的通感技法
其實很多詩友對這個名詞並不陌生
且基本所有的人都會有這種經歷
比如我們看到一叢菊花時,我們會感覺到它的熱烈氛圍,看到就是人的感覺器官視覺作用。
而在同時,我們幾乎也在很遠的距離外就似乎聞到了花香:菊花特有的花香
僅僅看到了,卻同時感覺到了花香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這卻是是人的本能感覺之存在
由視覺引起了嗅覺同時感覺
這種現象一般被理解為聯想
但它的確還不屬於聯想,而是現實存在
這種現象古人搞不懂,也沒有從生理角度來認知
但在古詩詞中,卻有很多這樣的詩句出現。而文學批評家卻一直忽略了這一點
知道當代學者錢鍾書在他的一篇名為《通感》的文章中運用了通感一詞來解釋這一現象
於是很多人才沿用了這個名詞用以詮釋生理上以及文學作品的描述中的這一現象
古人詩句中運用通感手法的例子很多
比如劉長卿「寒磬滿空林」
寒是一種觸覺,而滿空林則是一種視覺
再比如宋祁「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寒還是觸覺,鬧則是視覺。用在一個表述語中,一種觸覺自然像視覺過渡,讓詩歌以一種感覺上的互通,增加了藝術的表現力
就現代詩歌來說,這種表述手法類似,或者更為整體和複雜
作為現代詩歌技巧,通感一般指對來源於不同感官經驗領域的現象的自由組合。
比如視覺的、味覺的,觸覺的聽覺的。這幾種感覺相互作用,同時或輪換生髮感覺。
舉個例子:
灼熱的風也變得金黃
輕輕地為我唱著一首芬芳的歌
像先人的微笑那樣柔和
像隱隱約約的祝福來自遠方
先讀一遍
灼熱、黃
觸覺和視覺
輕輕地、歌唱芬芳的歌
聽覺和嗅覺
微笑、柔和
視覺和觸覺
最後一句是聽覺
當我們讀這樣一首詩歌的時候,我們會感覺詩歌在感官感覺上很亂
甚至有人會認為作者表述不清
要求作者規範表述語言。那這位讀者就錯了,說明他還不了解通感這一人的本能感官現象和通感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還是那個問題,我們很難將通感與聯想清晰地區分開來
而通感的確往往通過聯想生髮作用
從概念上說,通感是一種自然的生理想像,而聯想則是一種想像的產物
我們知道這一點區別就可以了。關鍵是我們知道了這個生理現象和作為一種文學技巧,在我們創作詩歌時儘可能地試著加以運用。那我們的詩歌就達到了一定的陌生化,和去散文化作用
通感一般有兩種類型
複雜的和簡單的
這很好區別
簡單的類型就是一對一的感覺轉移
比如視覺到味覺
聽覺到觸覺
等等
兩段一般均為實體事物
比如「茉莉的芬芳,剎那間凝成了一道白霜」
我們用剛才說到的通感分析一下
芬芳是嗅覺,白霜則是視覺
很簡單吧
那麼複雜的通感,即多種感覺交叉組合
比如我們前面的那個例子
出現了觸覺視覺和嗅覺同時存在
比如「我凝視它,歷史,掛在它衰敗斑駁的塔尖」
歷史是抽象的
如何凝視,這是一個為視覺,一種通感的生髮
偽視覺
而斑駁的塔尖則是具象的,
是一種抽象相具象轉移的通感現象
這就使我們是個的表述語言與散文比較發生了變異,讓一種奇特的感覺語言代替了很直接的陳述性語言,從而提升了語言的陌生化程度,達到婉約含蓄表達的藝術效果。
請大家在創作詩歌是嘗試運用一下通感技巧。這節課我們就講到這裡
下節課我們講詩歌的語言張力。【1520字】
推薦閱讀:
我們很多詩友喜歡寫現代詩
寫完感覺很通暢
也朗朗上口
讀者看了也很明白
但就像是一杯白開水一樣沒有味道
這個味道就是詩歌所應有的藝術性
沒有了詩歌的藝術性,用散文的語言來寫詩歌,那作者寫之無味,讀者觀之也自然無味。
所以一首好的現代詩,一定會在詩歌語言上下功夫,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去散文化,使詩歌語言儘可能有悖於我們慣常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
所以學習一些最為基本的技法,就可以幫助我們做到「去散文化」
因此,今天在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詩歌語言中的通感技法
其實很多詩友對這個名詞並不陌生
且基本所有的人都會有這種經歷
比如我們看到一叢菊花時,我們會感覺到它的熱烈氛圍,看到就是人的感覺器官視覺作用。
而在同時,我們幾乎也在很遠的距離外就似乎聞到了花香:菊花特有的花香
僅僅看到了,卻同時感覺到了花香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這卻是是人的本能感覺之存在
由視覺引起了嗅覺同時感覺
這種現象一般被理解為聯想
但它的確還不屬於聯想,而是現實存在
這種現象古人搞不懂,也沒有從生理角度來認知
但在古詩詞中,卻有很多這樣的詩句出現。而文學批評家卻一直忽略了這一點
知道當代學者錢鍾書在他的一篇名為《通感》的文章中運用了通感一詞來解釋這一現象
於是很多人才沿用了這個名詞用以詮釋生理上以及文學作品的描述中的這一現象
古人詩句中運用通感手法的例子很多
比如劉長卿「寒磬滿空林」
寒是一種觸覺,而滿空林則是一種視覺
再比如宋祁「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寒還是觸覺,鬧則是視覺。用在一個表述語中,一種觸覺自然像視覺過渡,讓詩歌以一種感覺上的互通,增加了藝術的表現力
就現代詩歌來說,這種表述手法類似,或者更為整體和複雜
作為現代詩歌技巧,通感一般指對來源於不同感官經驗領域的現象的自由組合。
比如視覺的、味覺的,觸覺的聽覺的。這幾種感覺相互作用,同時或輪換生髮感覺。
舉個例子:
灼熱的風也變得金黃
輕輕地為我唱著一首芬芳的歌
像先人的微笑那樣柔和
像隱隱約約的祝福來自遠方
先讀一遍
灼熱、黃
觸覺和視覺
輕輕地、歌唱芬芳的歌
聽覺和嗅覺
微笑、柔和
視覺和觸覺
最後一句是聽覺
當我們讀這樣一首詩歌的時候,我們會感覺詩歌在感官感覺上很亂
甚至有人會認為作者表述不清
要求作者規範表述語言。那這位讀者就錯了,說明他還不了解通感這一人的本能感官現象和通感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還是那個問題,我們很難將通感與聯想清晰地區分開來
而通感的確往往通過聯想生髮作用
從概念上說,通感是一種自然的生理想像,而聯想則是一種想像的產物
我們知道這一點區別就可以了。關鍵是我們知道了這個生理現象和作為一種文學技巧,在我們創作詩歌時儘可能地試著加以運用。那我們的詩歌就達到了一定的陌生化,和去散文化作用
通感一般有兩種類型
複雜的和簡單的
這很好區別
簡單的類型就是一對一的感覺轉移
比如視覺到味覺
聽覺到觸覺
等等
兩段一般均為實體事物
比如「茉莉的芬芳,剎那間凝成了一道白霜」
我們用剛才說到的通感分析一下
芬芳是嗅覺,白霜則是視覺
很簡單吧
那麼複雜的通感,即多種感覺交叉組合
比如我們前面的那個例子
出現了觸覺視覺和嗅覺同時存在
比如「我凝視它,歷史,掛在它衰敗斑駁的塔尖」
歷史是抽象的
如何凝視,這是一個為視覺,一種通感的生髮
偽視覺
而斑駁的塔尖則是具象的,
是一種抽象相具象轉移的通感現象
這就使我們是個的表述語言與散文比較發生了變異,讓一種奇特的感覺語言代替了很直接的陳述性語言,從而提升了語言的陌生化程度,達到婉約含蓄表達的藝術效果。
請大家在創作詩歌是嘗試運用一下通感技巧。這節課我們就講到這裡
下節課我們講詩歌的語言張力。【1520字】
推薦閱讀:
※相學講座(九)——論足、毛髮
※【命理中級講座】
※[轉載]金教授禮儀現場講座(一)
※高級命理講座【第七講】
※高級命理講座【第十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