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涉嫌「集體有意識」抄襲很可怕

當紅電影《夏洛特煩惱》,這一次真的遇到了煩惱。就在電影剛剛突破票房十億大關、甚至有人封它是2015最佳國產喜劇片的時候,突然間,氣氛就變了。一個叫「文白」的影評人,發布了一篇文章,說《夏洛特煩惱》是抄襲電影舊作《佩姬蘇要出嫁》,並將兩部電影的關鍵畫面逐一截屏對比。輿論一片嘩然。從《港囧》到《夏洛特煩惱》,今年國產電影票房光鮮的同時,始終伴隨著被質疑抄襲的陰影。(10月18日《華商晨報》)

夫妻倆感情出了問題,在一次聚會上佩姬暈倒,穿越回自己的高中時代,她決定不再選擇後來結婚的對象而去追另一個同學,但是經歷了許多事後發現,原來自己最愛的,還是那個默默奉獻的男人……這是《佩姬蘇要出嫁》的故事主線。《佩姬》的開頭是出席同學聚會,佩姬因為誇張的衣著很窘迫;《夏洛》的開頭是出席同學婚禮,夏洛因為衣著被調侃。《佩姬》的矛盾是夫妻感情出了問題,兩人剛剛離婚;《夏洛》的矛盾也是夫妻感情問題,夏洛決定離婚。《佩姬》是眾目睽睽下穿越回高中的學校;《夏洛》是在衛生間里穿越回高中的學校……不難看出,涉嫌抄襲的「接觸」和「實質性相似」標準很明顯。

在一些電影編劇看來,很多時候,電影創作就是這樣,你向我學習,我又向你學習,最後達到了互相促進。但是,相互可以學習,學習的是對方編劇熱愛生活,深入生活和解剖生活的態度和能力,學習的是當代電影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學習的是嚴謹的電影態度等,而不是模仿和借鑒人家的故事套路、情節和情景,更不是內容至上的照搬和「拿來主義」,如此來學習人家的電影,到最後僅是投機取巧,而不是收穫感,是相互傷害,更不是相互促進。

還有一些編劇片面以為,本土化的過程也是一種原創,但是本土化也需要創新,更需要差異化,也需要「似有似無」的無痕迹境界,僅僅將外國人變成了中國人,將外國的夫妻矛盾變成了中國夫妻的隔閡,將外國的學校變成了中國的學校等等,故事情節高度雷同,細節不厭其細地一樣,這就不是所謂的「本土化」,更不是正常的借鑒,而是涉嫌抄襲。

不僅是此次《夏洛特煩惱》遭遇「抄襲門」,今年4部票房過10億的國產電影,《港囧》被質疑抄襲《預產期》、《捉妖記》被指和《馴龍高手》很像、《煎餅俠》骨架完全照搬《包芬格計劃》,如果僅僅是一部高票房的電影被指責涉嫌抄襲也就罷了,數部高票房電影涉嫌「集體抄襲」就很不正常了,當看到國外的電影被「借鑒」和「本土化」而獲得巨大的票房成為一種「振興電影」的捷徑的時候,所產生的負面「羊群效應」和「公地悲劇」也就產生了,最後形成了電影創作和製作的「塔西佗陷阱」。

說白了,涉嫌抄襲成風,就是一些編劇和電影工作者缺少文化藝術恥感,藝術創作不嚴謹,一意孤行,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看、怎麼議論。在恥感文化下培育出的藝術作品,像極了現代化工業流水線上製造出來的標準品,缺乏個性,缺乏靈魂,缺乏純真,缺乏誠意,讓厚臉皮代替了害羞感和內疚感,長此以往,偽藝術泛濫成災,真藝術日益萎縮。

為什麼過去的老電影、老話劇和老歌曲很少有涉嫌抄襲,就是因為那個年代的藝術工作者有深深的對文化藝術負責任的態度,都有對觀眾負責的藝術道德,都有怕別人笑話的廉恥之心,像田華、于洋等老一輩藝術家為什麼身上始終散發出浩然正氣,為什麼現在依然受人尊重,為什麼現在還光明磊落,就是因為老一輩藝術家害怕觀眾戳脊梁骨,而現在的所謂藝術工作者,面對觀眾的挑刺和批評,首先是反駁,很少有虛心接受者,心虛,當然要「據理力爭」。

中國文化曾被稱之為「恥感文化」,因為古代文化經典一再把「知恥」作為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最後底線,而「禮義廉恥」四字格言又把「恥」字作為歸結。面對電影票房的翻倍紅火,我們確實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振興電影和文藝事業,要有「瓜田李下」的避讓精神,要有怕被人笑話的文化恥感,否則當「不再言恥」成為文化藝術界的暗流和潛規則,那麼文化振興就是有名無實的空談,文化惠民就是自欺欺人,文化興國就是紙上談兵。

文/魏青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注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台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推薦閱讀:

名利場里的腐朽與少年中國的新生
光陰的故事:中國傳統農曆月份的別稱,簡直美到醉。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排行榜
呲必中國(近代史實踐課用)
中國評論新聞:宣誓風波:消息指人大釋法 張曉明嚴正表態

TAG:電影 | 中國 | 意識 | 抄襲 | 中國電影 | 集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