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能拯救中東國家嗎

西方民主能拯救中東國家嗎類別:雜記 | 瀏覽(585) | 評論(3) 2011-09-02 21:11

      當前,中東政治轉型如火如荼,政局走向成為各方關注焦點。8月4日,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宣布,該國將實現多黨制,打破40多年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一黨專政的局面。與此同時,埃及在穆巴拉克倒台後,執政多年的「民族民主黨」也被打入冷宮,國內一下冒出上百個形形色色的新政黨。此外,突尼西亞等國開放黨禁,海灣君主國也推出種種政改措施。一時間一向被認為是「獨裁政體生態保護區」的西亞北非,出現了向「民主政治」轉向的新氣象。很多人將中東出現多黨制視為好兆頭,認為其正經歷浴火重生、鳳凰涅槃的過程。但歷史發展從來不是線性過程,這種政治轉型對中東國家的利弊得失之影響,遠比想像的複雜。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評價一個政治體制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是否能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是否得到持續發展。換言之,實踐是檢驗政治轉型成敗的唯一標準,而不能簡單看是否實行了多黨政治。

  中東一旦實行多黨制,可能打開潘多拉魔盒

  從一般意義上說,實行民主政治需要滿足若干前提條件。一是相對豐裕的物質基礎。競選政治首先是要拼資源、拼財富,沒有足夠的財富和資源支撐,根本無法負擔民主政治帶來的「交易成本」。統計表明,人均收入在500美元以下的國家幾乎不可能成為民主國家,而人均收入在500—2000美元,其民主進程仍不穩定。只有當人均收入達到3000—4000美元,才最有可能實現穩定、民主的發展。

  二是龐大的中產階級。只有當社會形成以中產為主的橄欖形社會,才可能使政治競爭始終在不背離基本共識的範圍內進行。而在貧富懸殊、社會兩極分化情況下,民主政治要麼演變成「富豪政治」,要麼演變成「民粹政治」。

  第三,實行民主政治還需要完成國族整合過程使多數民眾的國族和公民意識,蓋過對本部族、教派的認同,否則民主競爭必然會沿著種族、教派界限展開,出現「政治教派化」趨勢。而在中東諸國中,能夠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國家基本沒有。

  美國中東問題學者托馬斯·奧尼爾曾說過,「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性的」。中東政治轉型也要受內部社會政治環境的限制。無視這種地方性特色,一味將民主政治視為普世價值引入,往往淮橘成枳,給當地帶來的不是福祉,而是難以言說的苦澀。

  伊拉克就是典型案例。該國民眾主要由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三大部分構成。薩達姆時期,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一黨獨大,國家政局高度穩定,並成為舉足輕重地區強國。而實行多黨議會制後,教派矛盾抬頭,中央政府重大問題議而不決,更遑論在地區發揮主導型作用。

  敘利亞國內教派問題一點不比伊拉克簡單。該國85%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遜尼派佔80%,什葉派佔20%),11%信奉基督教,少數人信猶太教。該國過去政局動蕩,頻繁發生政變。直到l971年老阿薩德上台後,依託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一黨專政,才使敘利亞政局得以長期穩定。不難想像,敘利亞一旦實行多黨制,無異於打開潘多拉魔盒,敘利亞很可能由中東政局最穩定國家,演變為中東動蕩的新源頭。

  伊拉克的例證值得當前忙於政治轉型的其他阿拉伯國家深思

  事實上,對包括中東在內的眾多第三世界國家來說,由於幾乎同時面臨工業化、政治現代化、國族整合等很多難題,因此解決問題必須有主次先後。在尚未真正解決民生問題情況下,致力於經濟發展,並強調集體紀律和辛勤工作、限制個人權利的做法,很容易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相比之下,由於民主發展往往與個人自由連在一起,因而推崇民主及由此帶來的個人自由度的增加,實際也就意味著對政治穩定的威脅和對經濟發展大計的偏離。因此政治發展往往被排在經濟發展乃至國家安全之後,由此不難理解,為何許多第三世界盛行威權政治。

  而建立有組織紀律性的強大政黨,正是當權者實行有效統治,建立強大政府的組織前提。例如,在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統治或曾統治過的敘利亞和伊拉克,復興黨扮演的角色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事實證明,像伊拉克和敘利亞這樣有強大政黨根基的國家,在中東諸國中綜合實力往往較強,並具備縱橫捭闔、角逐地區霸主的能力。

  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這些特徵,正是西方霸權國真正感到害怕的。有學者指出,伊拉克之所以讓美國感到極大威脅,並非自由主義者強調的獨裁專制、個人崇拜,鎮壓反對派之類,而是該政權與伊朗國王及沙特王朝,甚至與埃及政權不同。伊拉克政權的這一特徵,使得一心想在中東稱王稱霸的美國,將伊拉克作為重點打壓對象,目的就是要消除伊拉克政治體制的有效性,即打斷伊拉克謀求復興的脊梁骨。從國內形勢看,伊拉克目前滄海橫流,亟需鐵腕統治和中央集權恢復秩序,但多黨政治卻使中央政府在重大問題上議而不決,至今不能保護自身安全,而不得不同意美軍延長駐留時間。這樣的民主轉型無疑是「最壞的民主」。美國等於給伊拉克「剔了骨」,使伊拉克由中東強國成為半癱瘓國家。殷鑒不遠,伊拉克的例證值得當前忙於政治轉型的其他阿拉伯國家深思。

  政體改革屬於次要問題

  從深層看,衡量政治制度優劣,關鍵不在政體,而是該政權依靠哪個階級、主要為哪個階級服務。正像一把刀是否鋒利不是問題,問題關鍵是刀握在誰手裡一樣。中東現行模式弊端叢生,實際是掌權者階級屬性出了大問題,因此政治變革關鍵,應是進行階級革命。相比之下,政體改革屬於次要問題。「強人政治」之所以在阿拉伯世界盛行,當權者也青睞中央集權制,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種政體可以有效發揮功能,解決中東面臨的種種棘手問題。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由集權走向分權(也就是將刀子變鈍),國家面臨的沉痾將不治而愈,這種做法不過是捨本逐末,緣木求魚,它只會使這些國家由一個誤區,走向另一個誤區。

推薦閱讀:

有一個躁鬱症的伴侶是什麼體驗?如何幫助他?
桑弧——拯救張愛玲的大暖男
我拿什麼拯救你——朋友

TAG:國家 | 中東 | 拯救 | 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