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六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六集)
凈空法師主講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
(第六集)
在這一段,最後幾句話很重要,我們明了之後,就曉得自己功夫是不是得力,是不是如法。這段文在第三十四面倒數第二行,說「常運念無不念時,念念皆覺,是名觀行即佛也」。前面一句容易懂,就是不間斷。念念皆覺就是不夾雜,夾雜就不覺,夾雜就是迷了。我們念佛的時候夾雜著妄想,這就是不覺;必須念念都不夾雜,念念都清楚,這是覺。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這樣念佛、念經都是屬於觀行即佛。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你不知道,你念得就不如法,效果就得不到。
再看下面第四段「相似即佛」,相似比前面進一步了。前面是觀行,還不像,相似雖然不是真佛,有點像了,可見得功夫是進了一大步。觀行是伏煩惱,沒有斷,相似是見思煩惱斷了,這個境界是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大乘圓教七信以上的菩薩,這是相似即佛。「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應,念佛法門身得相似相應,念佛實相身得相似相應」,這是講三身,先說三身。下面解釋相似,「相似者,二物相類」,兩樣東西相類、同類,很接近。「如鍮似金」,鍮是金礦,沒有提煉出來,金礦裡面有很多金,但是參的很多渣子在裡頭,跟那個金兩個一比它很像,這相似。「如瓜比瓠」,這個也很相似,瓜跟瓠很接近,樣子也差不多。「猶火先暖」,火雖然在遠處,但是那個熱我們已經感觸到了。雖然沒接近到火,但是熱氣已經接觸到,這就相似。「涉海初平」,好像我們到大海,我們往大海去,海灘先是很淺很平,我們可以走過去,愈走愈深,淺的是相似,深的是大海。從這些比喻,讓我們體會到什麼叫相似。
「水性至冷,飲者乃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為。」這幾句話是勸我們要修學,要認真的修學,如果不認真的修學,只是聞佛法沒有用處。聽到佛法,自己不肯認真修,是決定得不到利益的。底下這幾句話就正說了。「略舉其要,如法華中」,像《法華經》上所講的,「六根清凈,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這是把標準給我們說出來。佛是身心清凈,清凈到了極處,如果我們六根要清凈,就有一點像佛了。六根怎麼不清凈?有煩惱就不清凈,煩惱斷掉了就清凈,煩惱是染污;換句話說,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圓教七信位的菩薩斷了見思煩惱,別教七住菩薩斷了見思煩惱,那都叫做相似即佛。在凈土宗,念佛功夫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就入了相似位,到事一心不亂就像阿彌陀佛了。
我們到底要從哪裡下手?諸位要記住,我上面一堂給你講的重要的方法,這個方法是斷煩惱的很得力的一個方法。其次就是依教修行,我們把《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道理,當然一下子不太容易明了,不明了沒有關係,你多讀多聽,漸漸會明了。理要明了,理明了之後,就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經上許多教給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教訓,我們一條一條都把它做到,那我們就很像佛了,這樣也能入相似位。這比一般修行修到真正斷煩惱入相似位,是要容易的多了,這個方法確實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
講到九品的差別,我在《無量壽經》上也跟諸位同修說過,只看我們把《無量壽經》真正做到多少。如果完全能做到,那就上上品;不能完全做到,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那就是上中品;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就是上下品。這樣往下降,下下品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就是做到兩成。兩成都做不到,那隻能退,退到前面「名字即佛」。能夠做到兩成以上,可以說是「觀行即佛」。做到五成以上,差不多就是「相似即佛」,就入這個位子。真正修學,要認真努力去做到,要解,解了之後要行,只解不行,那是在名字位中。
我們再翻過來看三十六面,第五,「分證即」。這是真佛,這不是假的了,不是相似,這是真的。真佛,還不圓滿。在這個地方我先說一個比喻,古人常常拿月亮做比喻。天上的月亮、月光是真的,水裡頭也有月亮的影子,那不是真的,水裡的月亮是相似的,不是真的。真的月亮只有一個,有分證、有圓滿,分證就是還沒有圓。你看初三、初四有個月牙,那是不是真的月光?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十三、十四月光很大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定到十五才圓滿,十五的月亮比做「究竟即佛」,從初二、初三月牙到十四,都叫做分證即,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可見得前面相似不是真的,很像,但他不是真的,好像是水中之月,不是天上的真月。
本性這上面染的無明,無明不能夠一時就去乾淨,正好像月亮,它的光明一天一天的放大,它不是突然之間從黑夜就變成一個圓的月亮,不是這個變法的。我們本性裡面無明,佛給我們講一共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慢慢去斷,斷掉一品,光明就大了一分,就是本性的光明。所以從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是分證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才破一品無明而已!破這一品無明,他用的心跟諸佛如來所用的心是一個心,真心,用真心。相似以下用的是八識心,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把這個當作心,真心完全不知道用,也就是真心不起作用。到分證即,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他的思想、見解、行持跟如來完全相同,只可以說能力大小不一樣。他的正確性、真實性跟諸佛如來沒有差別,只是大小不一樣。
我們看底下解釋,「即心觀佛,托境顯性,雖得相似,尚屬緣修」。這一句是承前,前面相似位中,相似位的成就不是真實的,還是屬於緣修,從緣起修,不是從性起修。分證他從性起修,不是從緣起修,在修行依據上也完全不相同了;換句話說,一個用妄心,一個用真心。用妄心,修到最高的境界是相似即佛,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到明心見性,決定不能用妄心,也就是要舍識用根,轉識成智。禪家所講的離心意識,才能達到分證。我們念佛也是如此,離心意識才能達到理一心不亂,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了。「今則親證」,親證法身,親見本性,「屬於真修」。所以真修到什麼時候?明心見性以後才是真修,明心見性之前是相似修。我們現在,說老實話連相似修都談不上,我們現在是名字位中,有名無實,還沒有開始修。如果你認為我說的話不太可靠,你自己想一想,你哪一天認真去斷煩惱過?你念佛、拜佛,沒想到要斷煩惱,可見得你沒真修。真修是斷煩惱、是斷習氣,那才開始真修。這個真修還是緣修,不是此地講的真,算的上你已經開始修行。觀行位中、相似位中,都是用心意識,到這個地方不用心意識,離心意識。
所以聽經,我們也常說,雖說,也許你聽到也還能懂,但是不會用。真修人聽經,就是《起信論》上講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他是真修,是親證。講的人,講經的人用心意識,聽經的人離心意識,這得什麼樣的果報?講經人沒開悟,聽經人開悟了;講經人沒證果,聽經的人證果了。由此可知,修行真的是在個人,與老師也不相干。
佛經裡頭有個公案,公案我們俗人講故事,一個故事,這也是真的。這個公案出在哪裡我忘掉了,但是有。佛在世那個時候,有一個修行人想證阿羅漢果,辦了豐盛的供養去求一個出家修行人,求他開示。這個修行人本身沒有證到果,貪圖他的供養,告訴他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你來供養我,貪圖他的供養。這個人恭恭敬敬、虔誠真的把他當阿羅漢看待,供養他,他接受了。接受之後,他就向他請教,那你要教給我,我怎麼樣修行證果?他沒有法子只好騙他,他說好,我坐在當中,你聽我的話。他拿個皮球,叫他蹲在牆角上,打他一下,「你證到須陀洹果了」。他說是的,我證到須陀洹果。他真的證得了。再轉一個角,又給他那麼打一下,「你證到斯陀含果了」。四個角轉了,「你證到阿羅漢果了」。他每一次都點頭說他證得了。四個角落轉完,他給他磕頭頂禮。他說我騙你的。他說沒有,我真的證得了。這是確實的,為什麼?他是至誠恭敬之心來求法。雖然欺騙他,說的是假的,人家得到是真的。這就是說法的人不善說,善聽的人得真實利益,所以會說不如會聽,會聽重要!。
這裡就是教我們要用真心,真心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心裡頭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妄念,這是真心。至誠恭敬能得真實利益。從前有人問印光法師,佛法的真實利益要怎麼樣才能得到,有沒有什麼秘訣?印祖跟他說了兩個字,「誠敬」,他說這是入佛門的秘密的鑰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說的人他有沒有證、有沒有學、有沒有修,都不要緊,問題在我們自己求學的態度。正因為如此,古今我們常常看到學生超過老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什麼原因?學生用的心比老師真誠,所以學生就超過老師了。於事於理都有依據。我們把文念下去。「惑分分破」,惑就是無明,一分一分的破除。「性分分顯」,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分一分的往外面透露。「從所證說,名為分真」,他所證的是真如本性,一分一分真實。「從能顯言,名分證也」,一分一分證明了。這個文也分為兩段,第一段「約發心明即佛」。我們看文。
「分證佛者,初發心住。」這是講圓教,圓教初住叫做發心住,發什麼心?發菩提心。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菩提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超越阿羅漢太多了。阿羅漢相當於七信位,你看他的上面,八信、九信、十信、初住,還有四個階級。菩提心一發,就入了分證位。菩提心是什麼心?真心,真誠,真誠到了極處!我們學佛要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也要用真誠心。在這個社會裡面,有很多人有顧忌,這個顧忌就是妄想、分別。我用真誠心對人,那我要吃虧,人家都騙我,我怎麼可以用真心對人?這是大錯特錯!你要用真誠心待人接物,你決定不吃虧。眼前可能吃點虧,後來要佔大便宜,果報不可思議。所以,不要怕人騙我們,不要怕上當,被人家欺騙、吃虧上當,正是消業障。業障統統消除了,無量無邊的智慧福德自然現前,現在吃虧上當怕什麼!後來有大好處、大利益、大福報,這是真實的功德。往往世間人只看眼前,疏忽了將來,這就是眼光短淺,不知道修福。
真正的福報,給諸位同修說,晚年享福是真有福。你現在年輕,把福報都享盡了,晚年貧困,晚年受苦,那才叫真苦。晚年沒有體力,苦難來了承受不了,年輕受點苦難算什麼!有體力、有精神,可以熬的過去。所以有福報不要年輕享,留著晚年享;有財富也現在不要,你命裡頭有財富,丟不掉的。財富來了,我把財富布施掉,我都不要,晚年財富來了,晚年有財富,日子過得才舒服。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你要去算命,算命的會告訴你,五年一轉運,人的命運是五年一轉。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壞的五年,假如說最好的五年在年輕時候,最壞的五年在晚年,這個命不好;最好的五年在晚年,最壞的五年在年輕,這個命好。假如我們好運在年輕時候,壞運在晚年,怎麼辦?聰明人,我好運來的時候不受,不受那它就延到晚年去了,延後去了。現在發財,我散財,我把它散掉,我根本不受用,晚年財就聚來了。這是有智慧,有深遠的眼光,他才會轉移自己的命運,改造自己的命運就這個改法。
你要真正相信你就會改,命運決定操縱在自己的手上。你要是多念念《了凡四訓》,所以我常叫人念《了凡四訓》一口氣念三百遍,為什麼?不念三百遍,你念了不覺悟。看一遍、兩遍,看完之後就忘掉了,你的命運還是轉不過來。三百遍念下去,印象深了,真相信,知道怎麼做法,確實可以改造命運。壽命短的可以長壽,貧賤的可以得富貴,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所以你要懂得理論、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一樣得不到。你所得到的,不但是你命中有的,是你真如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哪有一樣得不到?就是如理如法去開採而已!我們現在是開採,開採不當,這個地方有金礦,你曉得在這個地方開採會開出來。你調個方向,到那邊去開採,那裡沒有,怎麼開也開不出來。所以說是方向搞錯了、處所搞錯了。一定要懂得真實的福田怎樣去修學,處事待人接物以真誠之心,決定不吃虧。這是講發心。
「一發一切發」,這句重要。不能對佛菩薩真心、對佛教徒真心,對世間一般人就用假心,這個不可以。那你還是用二心,你沒有用一心。對佛菩薩是什麼心,對一切眾生也是這個心,這就對了。正是因為佛菩薩我們這個心發起來,發起來之後,要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把它用上,這才對,發了就起作用,不能發了不起作用。所以,對於一切眾生都要像對佛菩薩一樣的看待。「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後,亦不一時。」前後屬於同時,不一時就是一時。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在應用的時候隨緣就自在,不要執著。一時是執著,不一時也是執著,都落在妄想執著的裡面。所以,這一句就是教我們舍離一切妄想執著,這就對了。
「三智一心中得」,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阿羅漢證得的,道種智是菩薩證得的,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證得的。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本體,道種智是知一切萬法的性相,一切種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從哪裡學來?從一心中得。這句話重要!因為凈土宗修行的目標就是一心,一心不亂。開始就一心,最後得一心,開始教你什麼?一心念佛,所以他直接用一心,用一心才能證一心。開始用的一心是意識心,不是真心,是妄心,意識心。意識心妄念很多,妄想很多,我現在專心在一個佛號上,用一個佛號代替所有一切的妄念。就是一念取代一切妄念,把一切妄念歸到這一念,這個叫一心,用這個方法來修。到所有一切妄念都沒有了,一心就證得了,一心是真心,就證得了。這種修學的方法直截了當,不像其他的法門拐彎抹角,不曉得彎到什麼時候你才能彎到,這個法門直接的,馬上就得到。
所以諸位同修要真修,真正修,你要記住,你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會修。會修的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從早晚課誦就專。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教給我們,他那個功課就簡單了,二六時中功課都一樣,一遍《阿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這是一堂功課。早課是這樣的,晚課也是這樣的,絕對不參雜其他的東西。此地的課誦我還不知道,我不在此地住。昨天晚上我在這裡住,聽到我們這裡做早課,我們的早課夾雜,不是一向專念。還夾雜著有十小咒這些東西在裡頭,這是對於凈宗事理都不明了,真正的明了,不是這樣的。凈宗祖師大德通常經都不念,就是佛號,一天十萬聲佛號,他也沒有什麼早課晚課,一天十萬聲佛號,決定往生。
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這是專修,為什麼先叫你念一遍經,念三遍往生咒?收心,就是攝心,把妄念伏住。伏住妄念,佛號才有功德,才相應,所以叫你念一千聲佛號。第二支香也是這樣做起,大概這樣念法,念一千聲佛號差不多將近兩小時。如果要打精進佛七的話,就是一天十二支香,日夜十二支香,課程完全相同。一天十二遍《無量壽經》,每次都是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一晝夜是一萬兩千聲佛號,再多餘時間就拜佛。這個方法得力!所以,最忌諱的就是夾雜。我們只能在此地勸告,現在兒子都不聽父母話,徒弟也不聽老師話,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說各人修各人的,你的成就與我不相干,我的成就你也沾不到光。但是我不能不告訴你,不告訴你是對不起你;告訴你了你不幹,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能怪我。所以是三智一心中得。
像禪宗,禪堂裡面坐香,他什麼東西都沒有,二六時中就是叫你靜坐。坐到腿發麻的時候跑香,運動,跑完了之後再坐。就是叫你妄想斷掉,一心中得。不管哪個法門都是一心中得,絕對不會說雜心當中會得到的,沒有這個道理。查遍《大藏經》,哪個經上說二心、三心當中得到?沒有。這是我們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不能不知道的。
底下說「得如來妙色身,湛然應一切,開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修行,就是從一心起修,果報,三智一心中得。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全是一心本具。因為一心是真心,一心就是本性,本來具足。我們看末後的解釋,三十七面倒數第四行,從末後一句看起。「三身三德,體離縱橫。」縱是從豎的上說,先後講,橫是從平面上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間、空間。離就是超越,三身三德超越時空,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這個講法,大家就好懂了,超越時空。以前不曉得,「今始發明」,發是發現,現在才發現,明是明了,今天才發現,今天才明了。「名開秘藏」,這是無始劫以來,藏在這個地方從來沒發現,似乎是秘密,今天打開了。「入理般若名為住」,理般若是什麼?就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清凈心,無知就是定。定是體,慧是用;慧是體,定是用,定慧可以互作體用。可以互作體用他就輾轉往上提升,這個叫住,正是《金剛經》上所講的「應云何住」。
釋迦牟尼佛教給須菩提尊者說,須菩提尊者問的,「云何應住」。佛告訴他,直截了當給他講,就像我這樣住法就對了。釋迦牟尼佛住在哪裡?你們念《金剛經》有沒有找到?實在找不到,《金剛經》上有兩句明白話,「無住涅盤」,不住生死,不住涅盤,這是佛住。實在講,我們還是學不到,我們今天能夠學的,把這個心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住在阿彌陀佛佛相上,這就好。住在阿彌陀佛名號、身相上,也是入理般若,為什麼?你要沒有這樣的智慧,你不會把心安住在這裡。「此住無住,住秘藏中」,這是《金剛經》的境界,不是我剛才講的境界。但是我們剛才講的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入了住秘藏中。但是我們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身相當中,是我們現在可以做得到的。
下面一段是「約被物明佛用」,這是講作用。我們把這段文念一念。「以普現色身,作眾色像」,這就是說的隨類化身。諸位要知道《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圓通章」,他的地位就是圓教初住。初住菩薩也有三十二應身,看看那個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八相成道,用佛的身分去度他。分證佛就有能力現種種身,可以現佛身。佛身都能現了,其他就不必說,其他當然能現。《法華經》上講的觀音菩薩是等覺菩薩,《華嚴經》上講的觀音菩薩是第七迴向菩薩,你看統統都講觀世音菩薩,他在每部經上、每個法會上示現的身分地位就不一樣,這是讀經要知道的。此地所講的分證即,都是從圓初住上說的。初住菩薩都已這樣,往上去更不必說了,他的智慧、德能、神通愈來愈殊勝,普現色身,作眾色像,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一樣。
「一音隨類,報答諸聲」,這是講說法,「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做到了,就有這個能力。他給一切眾生說法不需要翻譯,中國人聽的,說中國話,日本人在座聽的,講的是日本話。不需要翻譯,每個人聽的都不一樣,都是自己的言語,都能聽懂,都能接受,這是很不可思議的。這個能力是不是真的?現在科學家相信了,因為科學家利用電腦,電腦可以能夠產生這種能力。將來到外國去旅遊,如果這個電腦真正發明之後,不需要翻譯,電腦它就會說。可見得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本性裡面本具的德能。
「不動真際,群情等悅」,真際是真性,真性沒動,真身沒有動,十方法界有緣眾生都法喜充滿。阿彌陀佛可以說每分鐘、每秒鐘,都在十方世界去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講阿彌陀佛忙死了!其實阿彌陀佛動了沒有?沒動,在西方極樂世界端端坐著,沒動。沒動怎麼去的?化身去的。佛身有無量光明,光明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化佛,去到十方世界去接引。沒動,十方世界都見到阿彌陀佛去接引他,不動真際,群情等悅。「應以三輪度者」,三輪就是身口意,「能八相成道具佛威儀,以佛音聲,方便而度脫之,況九法界三輪耶,初住尚爾,況等覺耶,是名分證即佛也」,這就講得很清楚了。但是怕諸位裡面這個「三輪」不太好懂,註解裡頭有,註解在三十八頁,就是這一頁倒數第三行,從底下一句看起。「威儀屬身,音聲屬口,方便屬意」,這就是三輪,三輪講的身口意。佛度眾生,這三種都要用,要用身相、要用言語、要用種種權巧方便的方法。「應以佛度,即現佛三」,應該用佛身度,就現佛的身口意,應該用菩薩身分度,就用菩薩的身口意,這叫三輪。末後一句說,「良由位位始覺本覺,一合俱忘,致使體用高廣若此」。這個意思就是說,到分證即位用真心就離一切相了,就像《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他的作用廣大無邊。好,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學佛的真相(十一)佛法中關於不同意見的看法
※學佛的真相(五)世界上只有動物植物微生物嗎——佛家的生命觀
※佛陀的沉默
※地藏經是在中國杜撰的偽經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