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吞山河 萬里如虎:北京十大長城
八達嶺長城
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全國文明旅遊風景示範區。位於延慶縣境內,距市區60公里,沿八達嶺高速路可直達。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和明長城的傑出代表。 明弘治十八年(1505)八達嶺關城建成,嘉靖十八年(1539)重修八達嶺關城東門,嘉靖三十年(1551)在八達嶺關城西北三里建兵營,名岔道城,駐重兵防守,作為八達嶺的前哨陣地。萬曆十年(1582)重建關城西門,先後經歷了八十多年,將八達嶺長城建成城關相連、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防禦體系。明代《長安客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 八達嶺長城是拱衛京師的門戶。從八達嶺至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名「關溝」。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長天,只見群山逶迤,峰巒疊嶂,萬里長城如一條巨龍騰躍在萬古蒼茫之中。步入關溝,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地勢極為險要。古人有「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瓴,如窺井」,「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八達嶺長城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清代以來,八達嶺長城日漸荒廢,牆體、敵樓等已破爛不堪,建國後曾進行多次修繕。 八達嶺長城見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遼代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不到長城非好漢」,偉人毛澤東的一句名言,更給登臨萬里長城賦予了革命的浪漫主義精神和重大的人生意義。八達嶺長城自1952年向遊人開放以來,迄今已經成功接待了1.3億中外遊人。歷代的文人墨客為八達嶺留下了數不勝數的詩文,八達嶺地區的風土人情、建制沿革、戰爭戰役、歷史故事傳說以及與之有關的各類著述、書法、繪畫等,無不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頁,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今天,雄偉的八達嶺長城不僅是重要的旅遊勝地,也是我國各族人民以及全世界各國人民進行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紐帶和橋樑,更是中華民族留給全人類的歷史瑰寶。居庸關長城 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昌平區境內,距北京城約60公里,八達嶺高速可直達。是萬里長城上著名的軍事古關之一,自古以來就是守衛京師的雄關險隘。居庸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元代時,居庸關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內蒙多倫)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經常過往,因而在關內設有行宮、寺院、花園等建築。現存的雲台就是元代修建的過街塔台基,當初上面建有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時被毀。雲台券洞上雕刻的佛教圖像和梵、藏、西夏、維、八思巴、漢等六種文字的經文,是研究元代佛教、古代文字和各民族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是現存元代雕刻藝術的精美傑作。 居庸關在兩千餘年的變遷中,為歷史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為我們了解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的發展狀況展現了一幅壯美的畫卷。但是由於屢經烽火硝煙,多數建築遭到破壞。為了使關城重現昔日雄姿,各級政府及文物部門遵照「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針,從1992年開始,完成了長城、敵樓、鋪房、烽燧和關城內外寺廟、糧倉、牌坊、書館等58座建築的一期復建工程。又於2000年8月投資開始了二期復建工程,2002年4月竣工。在雲台與北城樓之間恢復了居庸古道和仿古一條街,美化了翠屏湖,完善了停車場、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健身等旅遊配套服務設施。
明朝時居庸關關城建制達到了最為完備的程度。其關城防禦體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即八達嶺)、上關城、中關城(居庸關)、南口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指揮中心,負責關城守御的是隆慶衛。居庸關關城建築完備,設有衙署、倉儲、書館、神機庫、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設施,文化內涵極為深厚。居庸關不僅戰略地位險要,而且居於奇山大嶺之間,山巒重疊、林木蔥鬱,溪水長流,景色怡人,素有「關溝72景」的美稱。金代「燕山八景」、明代「北京八景」、清代「燕京八景」中皆有「居庸疊翠」。清乾隆皇帝親筆題寫「居庸疊翠」四字,並立碑於此,至今猶在。
慕田峪長城 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境內,距北京市區約70公里,由京順路到達懷柔向西北17公里即到。是集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旅遊景區。慕田峪長城建於明朝,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所築,後經戚繼光完善而成,迄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長城段之一,1983年修復開發,1988年4月正式對中外遊人開放。先後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北京旅遊世界之最」。1990年11月11日,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了「慕田峪長城」。 此段長城西接居庸關、八達嶺,東連古北口、金山嶺,蜿蜒騰躍在燕山群峰中,其走向都選擇在陡峭的山脊,不惜一切搶佔制高點,在山顛、河谷、河口要路都設敵台、敵樓,海拔最低處為486米,最高處上升到800多米,被長城專家稱為「危嶺雄關」。該段長城明代前稱為「摩天峪」,說明這一帶山嶺高峻險要,有摩天之勢。明代以後可能「摩天」二字有褻瀆天子之嫌,明代又在長城一帶實行「屯田」制,鑒於摩天與慕田發音近似,因而改稱「慕田峪」。 慕田峪長城開放段全長3000米,共建有敵樓、鋪房等26座,其構造有獨到之處,長城兩側均有垛口,垛口是長城除台、樓、鋪房的最高處,形如齒,相向一致,大小一致,均勻而置,其主要軍事作用是臨高下視的掩體,也是張弓用箭,滾木檑石的地方。長城敵樓不分規模大小,均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有品字形或回字形通道,通道四周有箭窗,有的敵樓上還修有箭樓。 慕田峪長城正關台建築獨特,雄關巍峨,下一洞門,上由三座空心敵台連在一起,近視如關,遠視如城。正關台以東的大角樓有長約1000米的內支城,支城上建有敵樓,人稱「禿尾巴邊」,外支城連於慕字十一台。正關台以西一段是「北京結」長城,有「箭扣」和「鷹飛倒仰」等長城景觀以及「北京結」長城險關田仙峪、珍珠泉、摩岩石刻等人文與自然景觀。慕田峪長城植被豐富,附近有「迎賓松」、「鴛鴦松」、「王冠松」等百年以上名木古樹200餘株,極具觀賞價值,長城內外植被覆蓋率達到96%以上,主要樹種有「山楊」、「白樺」、「油松」、「側柏」及大面積的「板栗」、「鴨梨」、「山杏」、「紅果」、「核桃」等果樹,豐富的植被以及秀麗的長城使慕田峪在中外素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 司馬台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市區約120公里,從101國道或京承高速公路均可到達。是以明代長城為主體的歷史古迹旅遊景區。司馬台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1368),加修於明隆慶至萬曆年間戚繼光任薊鎮總兵之時。隸屬明代「九鎮」中薊鎮古北口路所轄。1987年北京市政府對司馬台長城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工程,1990年正式對遊客開放。
司馬台長城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7公里,敵樓35座(包括已毀水中樓一座),是萬里長城中敵樓比較稠密的一段,兩敵樓距離最近的不足20米。司馬台長城山勢陡峭,地勢險峻,工程浩大,虎踞龍盤,氣勢非凡。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形態各異。城牆和敵樓建築式樣繁多,保存比較完好,真實的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具有很高的軍事、建築、藝術等多方面的科考價值。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經多次考察論證後指出「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台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 司馬台長城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霜雨雪洗禮,至今仍然較好的保存著明長城原貌,大量的文字磚群,技藝精湛的浮雕,完美的建築工藝和長城磅礴飛舞的身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歷史信息。司馬台分東西兩線伸展蔓延,東線長城建在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上,僅在2.7公裡間,從海拔295米驟然升至986米,長城猶如一條巨龍從湖水中騰空飛起,直指雲端。司馬台長城對遊客開放後,先後建立了索道、索橋、遊船、登城快車、滑索等遊樂遊覽設施。自2002年以來,司馬台長城每年都舉辦長城穿越活動,加之春季踏青等項目,吸引了大量遊客。 古北口古長城 古北口在北京市北面約125公里處,是萬里長城的重要關隘,是北京通往內蒙古大草原的重要孔道,位於密雲縣與河北省灤平縣之間。其背依盤龍、卧虎二山,南接青風、疊翠二嶺。潮河由北向南穿關而過。敵樓屹立在山巔,長城騰飛過潮河,似一條紐帶把兩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長城腳下的三座水門橫跨在潮河之上,古北口關城及其水門,使這裡的長城更具特點。蟠龍山長城全長15公里,密布著84座敵樓,「將軍樓」和「二十四眼樓」是這段長城的建築精華。 古北口自古就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曾因關西南有卧虎山而稱為「虎北口」。在唐代稱為「虎白口」,曾設東軍、北口二守護衛。五代時為戰場,宋代是使臣出遼必經之地。金代稱留斡嶺,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建鐵門關。元代為大都(北京)至上都(內蒙)的必經之地。明初在這裡設立千戶所,以後又升格為古北口路,管轄附近的15個關口,派重兵嚴加把守。古北口一帶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年--559年)就修有長城,那是北齊政權從今大同市附近修到渤海長達1500公里長城的中間一段。不過那時的長城工程簡陋,牆體多用黃土夯築,經過久遠年代的風雨剝蝕,如今已蹤跡難覓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古北口長城均為明代所修。 古北口城北,東有蟠龍山,西有卧虎山,山勢險峻,崖壁陡立,兩山緊鎖潮河,河岸只有一輛車可通過的道路。金代曾於此處修建鐵門扼守,所以就叫「鐵門關」,也稱古北口關。清朝,在古北口河西村增設柳林營,建提督府,開闢御道,修行宮,置重兵駐守關口。 將軍樓為二層樓,高10米,四邊各寬10.10米,東西各有三個箭窗,南北各有四個箭窗,四個方向各有一門。此樓曾經受了抗日戰爭的猛烈炮火,如今仍很堅固。頂部的垛口已完全被當初的炮火擊毀,除中部已塌毀的直徑約一米的圓孔外,樓頂的圓拱均已裸露在外。著名的長城抗戰中敵我雙方爭奪最激烈的就是將軍樓。二十四眼樓也是古北口長城段的盡頭。二十四眼樓是一座建築奇特的敵樓,它的西北部已塌毀,只有東部和西南向的牆還在那裡堅固的挺立著。因為原來四面共有二十四個箭窗而得名。此樓地勢高聳,東接金山嶺,西望卧虎山,由於戰略地位重要,因此修得特別高大獨特。
金山嶺長城 世人矚目的金山嶺長城是明長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之一,位於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市密雲縣交界處。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為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薊鎮總兵官戚繼光、薊遼總督譚綸在徐達所建長城的基礎上續建、改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區、一級旅遊景點,並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金山嶺長城西起龍嶺口,東止望京樓,全長10.5公里。沿線設有建築各異的敵樓67座,烽燧二座,大小關隘五處,是現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長城,被專家稱之為明長城之精華。依山設險、憑水置塞,雄城起伏似鋼牆鐵壁。雕樓林立,如甲兵護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建築防禦體系功能奇特而著稱於世。國家領導多次到此視察並給予了高度評價,「萬里長城,金山獨秀」多少專家無不為金山嶺長城的精美設計而發出由衷的讚歎。 漫步於金山嶺長城之上,可見到船蓬頂、四角鑽天頂、八角藻井頂、穹窿頂等內部結構建築形式各異的敵樓。軍事防禦體系極強,設有障牆、戰台、炮台、瞭望台、雷石孔、射孔、擋馬牆、支牆、圍戰牆等,層層設防,可謂固若金湯。登上金山嶺長城傾心感受古長城的壯美與雄渾,便可體會一個民族的偉大與豪邁。 金山嶺長城,一年四季變換著不同的景色供遊人觀賞。春到金山嶺,滿山遍野一片嫩綠,桃花、杏花、映山紅、山丹丹,以及各種不知名的野花,一叢叢,一簇簇,競相開放,散發出濃郁的芳香;入夏,鬱鬱蔥蔥的樹木,潺潺的山間溪水,五顏六色的彩霞和雨後天空出現的彩虹,把金山嶺長城打扮得絢麗多姿;金秋時節,長城內外,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各種野果掛滿枝頭;嚴冬雪後,這裡變成了銀色的世界。蜿蜒起伏的長城,就象飄落在萬山叢中的一條玉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隱忽現,那一座座敵樓,在陽光的映照下,就象鑲在玉帶上的一顆顆珍珠。 為深挖旅遊資源,打造金山嶺長城品牌,更好地服務於遊人,滿足多種遊客的需求,景區內修建了長800米的旅遊索道一條。並建有卡丁車、速降等娛樂項目。為豐富金山嶺長城夜間的娛樂活動,現又新建了3公里的夜長城。按著省、市領導的指示,與京承公路相連4公里旅遊路進行了拓寬翻新改造。 旅遊嚮導:您可以乘坐纜車遊覽金山嶺長城,下山時可體驗一下快速滑落的感覺。「章魚」、「瘋狂巴士」、「卡丁車」、「飛車衝浪」等五花八門的娛樂項目您可盡情參與。特色物產:這裡盛產紅果、栗子、榛子、野生酸棗等,您可以在景區附近買到。服務設施:景區內服務設施完善,建有多處賓館、餐館及紀念品商店,食宿、購物都很方便。著名的大、小金山樓,整個金山嶺因為這兩座姊妹樓而得名。史傳,戚繼光帶領江浙3000多名士兵在此修築長城,士兵為寄託思念家鄉之情,把家鄉湛江江心島金山亭的名字借用於此,金山嶺長城也因此而得名。
金山嶺長城,每逢高山峻岭或險要的地方,便築一座突出牆外的敵樓。在這10多公里的長城上,供築近百座敵樓。敵樓與敵樓之間的距離,最短的不到60米,最長的不過200米。其密集程度,在我國萬里長城上是罕見的。專家認為,這是金山嶺長城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敵樓大多數為雙層,下層樓內有縱橫六條磚砌拱道,十個券門,前後左右運兵自如;上層樓有一個供守城士兵遮風避雨,站崗放哨用的磚砌小鋪房。上下兩層之間有石梯或磚梯相通。石梯和磚梯都設在隱蔽的角落,不了解內情的人,難以尋找。每一座敵樓的四面牆上都有射擊孔、瞭望孔,樓內能容納六七十人。 黃花城水長城 北京黃花城水長城旅遊區位於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鎮境內,距北京市區65公里,懷柔區中心西北35公里。是以奇而著稱,以秀為特色,融山川、碧水、古長城為一體的旅遊休閑勝地。 這裡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她四周群山環抱,林木茂盛蒼翠,形成了一年四季內絢麗多姿的植物景觀。九分山水一分田,青山碧水兩相戀。至此既可欣賞秀麗的湖光山色,又可觀長城的清靈俊秀,還有綠樹紅花相伴身旁。使人有遠離城市喧器,回歸大自然的美妙感覺。而這裡的「三絕景」更是引人入勝,嘆為觀止。 「一絕」建於明永樂年間(1404)的長城雄偉險峻氣勢磅礴,盤旋于山脊之上,環繞在灝明湖畔,景色秀美壯觀。此處長城不僅是守衛京師的北大門,而且成為護衛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門戶,是明長城的精華所在。 「二絕」湖水將三段長城自然斷開,形成長城戲水、水沒古城垣的奇特景觀。也是京郊獨特的可近距離觸摸的「山間碧玉,水中長城」,而像黃花城三段長城入水的景觀在國內確是絕無僅有。有詩云:城抱碧波漣,水沒古城垣;城水相呼應,壯美自悠然。 「三絕」明代板栗園,古樹盤根錯節,形態各異。那巨龍戲珠之軀和撐掩蒼天之冠,令人嘬舌讚不絕口。明代守城將士三分守邊,七分墾種,他們辛勤勞動栽培了大明板栗,如此大面積的古栗園,雖飽經風霜,但仍根深葉茂。可謂京郊獨一無二的人文奇觀。有詩讚曰:古栗蒼蒼滿坡生,歷經風雨仍從容;不吝獻出豐碩果,顆粒飽滿譽滿城。過木橋、涉小溪、跨怪石、沿古道,上行可達黑龍潭。途中,龍尾洞、紫翠峰、醉女山、石浪谷、情人峰、三珠連潭等自然景觀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可謂「東連渤海仙源古、西映居庸紫翠重」。
古城敵台入雲端,一泓碧水抱石垣;古栗根深枝葉茂,水城山色一洞天。黃花城水長城旅遊區以它那古樸的情懷、獨有的魅力,迎接著四方友人和八方來客。 景區內有百畝明代板栗園,共有古栗樹40餘棵。其胸徑平均在90厘米以上,樹齡多在400年以上。園內棵棵古樹盤根錯節,形態各異,雖飽經風霜,但仍根深葉茂。那巨龍戲珠之軀和撐掩蒼天之冠,令人嘬舌讚不絕口。明代守城將士三分守邊,七分墾種,他們辛勤勞動栽培了大明板栗,如此大面積的古板栗園,可謂京郊獨一無二的人文奇觀。有詩讚曰:古栗蒼蒼滿坡生,歷經風雨仍從容;不吝獻出豐碩果,顆粒飽滿譽滿城。 黑龍潭位於景區最西端,四面環山,水面碧綠清幽,有泉眼從潭底湧出,水質清冽,冰冷徹骨。夏日,外面酷暑難熬,潭內卻清爽宜人。有詩云:瀑落岩下一小淵,千古溪流聚為潭;水靜波平澈見底,坐岸小酌盡以歡。 遊船碼頭位於中心半島西側,主要有手划船和腳踏船兩種項目。遊客不僅可以在此乘船蕩舟湖上,也可納涼休息,欣賞秀麗風景。 水關長城 關溝里走,關溝里過,八達嶺水關長城就坐落在關溝的重山峻岭中。景區特色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為防禦外寇入侵,以水據敵,形成關口,是古代戰場上罕見的古代建築,水關長城也因此而得名。如果您喜歡爬長城,那麼這段以險峻著稱長城則不可不去。水關長城修建於明代,是八達嶺長城中保存最精固的一段。正關箭樓高15.63米,平均寬度12米,城牆用青石條磚依山而築,當年山東、四川工匠修建時的界碑如今還依稀可見。山坡奇峰怪石、險峻陡峭,登上長城極目遠眺,萬里長城猶如一條巨龍,飛舞在秋意盎然的山嶺間。 水關長城必賞景觀來水關除了登長城、賞紅葉外,還可以去成吉思汗行宮、滑道、長城碑林等新修建的遊覽項目轉一轉。這裡還有眾多古迹和自然景觀可尋,有「關溝72景」中的石佛寺、駱駝峰,不遠處更有聞名遐邇的詹天佑「之」字形鐵路。
鹿皮關長城 鹿皮關長城位於密雲縣城北部25公里處。此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它北通河北省的豐寧縣,在西北與懷柔縣接壤。白河便流經鹿皮關下,關近河流,絕對是易守難攻,這是古人利用地理環境以禦敵的絕好方法。除了關口,明長城從白河東西兩山的頂部直插谷底,是不是就更加萬無一失了呢?沒錯,而鹿皮關就在白河的西岸邊,口門較小,僅容一人一騎通過,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險。 鹿皮關關門東西兩側懸崖峭壁,山色似鹿皮斑紋,鹿皮關由此而得名。 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是各種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一段,向來是長城攝影的熱點。這裡長城多修於險峰斷崖之上,雄奇峻峭,氣勢恢宏,走勢極富變化和韻律。位於懷柔縣渤海鎮珍珠泉村西北。這裡是一處山勢極為險峻的地段,長城的走勢富於變化和韻律,有建在海拔1000多米山頂的「牛犄角邊」,建在刀削一般的山峰上的「鷹飛倒仰」和「箭扣」長城。從龍潭大壩山澗向左,可直達著名的箭扣和鷹飛倒仰,在前進中可體會到登臨長城的驚險! 箭扣長城分南線、北線,南線山勢極其陡峭,幾乎是直上直下,由此登上長城會聯想到魯迅先生的話「世上本沒有路……」,並且親臨其境攀岩運動的驚心動魄。上不去下不來的滋味不好受,建議大家在高度的團隊合作下共同完成。攀登用時單程2-3小時。箭扣北線山勢平緩,走後山北路的好處是不必艱難跋涉便可登上巍巍敵樓,青山翠谷盡收眼底,一樣體會雄偉壯觀的感覺。沿著鬱鬱蔥蔥的林間小路上山還是比較舒適的,登上鷹飛倒仰刀把樓後,西北可至北京結,回頭向東南便是箭扣。攀登用時單程30分鐘。選擇北路還可以順路到神堂峪峽谷中撈小魚!溪水很淺,小魚小蝦聚集的地方很多,進門後直到拐彎處的山谷小溪中,收穫較大,拐到裡面水面越來越小,如果人多,難度就大了。在溪中的巨石上曬著太陽睡一覺,想必是爬過長城後最美的事了。
推薦閱讀:
※世界十大燒腦神作,每一部都是一個傳說,中國1部
※給女人的十大忠告
※2013園林景觀設計十大熱門案例
※迷住男人的十大秘訣
※「影單」香港十大經典黑幫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