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  一片孤帆在碧空的盡頭消失不見了,只見滾滾的長江流向天邊。

     [出典]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註:

     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注釋:

  1、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黃鵠磯,背靠蛇山,俯臨長江,雄偉壯觀。

  2、之:往,去。

  3、廣陵:揚州的舊名。

  4、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

  5、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6、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順流而下。

  8、盡:消失。

  9、唯見:只能見到。

  10、天際:天邊。

    3、譯文1:

  春光燦爛,知心朋友揚帆啟程,詩人站在樓上,凝望孤帆漸漸遠去,直到它完全隱沒在青天綠水之中。最後只見滾滾江水流向天邊,詩人的感情也隨著江流而起伏。

     譯文2:

     望著離別處黃鶴樓,

       你向我輕輕揮手,

     在這煙花似錦的三月,

       我送你東去揚州。

 

     遠了啊,更遠了——

       你那孤獨的白帆;

     連影兒也消失了——

       在一片蔚藍的水天。

 

    長久地、長久地

      我佇立在離別的樓頭;

    凝望中,只有那

      長江水在天底悠悠……

 

     4、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遊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今湖北襄樊),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讚,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地款待李白,並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 。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 ,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首句點明送別之地是黃鶴樓,次句點明送別的時間是花開似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這煙花美景將伴隨友人一路直到揚州。揚州當時是繁華之都,這時節肯定也是花團錦簇,春光爛漫。後兩句傳情達意,詩人將離別之情寄托在碧空與江水之間,言雖盡而意未盡,令人回味無窮,堪稱送別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稱賞的詩界名士。在十年後,李白寫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贈詩稱譽之。漫遊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開放的盛唐文人的風尚,寓居湖北安陸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的旅遊經歷。因此他在武昌名樓——黃鶴樓,送別詩界名士——孟浩然,去遊歷江左名城——揚州(古時稱為廣陵),面對著把名樓、名士、名城聯繫在一起的「三名兼備」的旅遊盛事,他詩情勃發,對世界的感覺是色彩明麗的,渾無絲毫感傷。

    5、詩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別黃鶴樓向東遠行了。因為黃鶴樓在廣陵之西,所以說西辭那麼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東面了,接著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既廣陵,由武漢乘船到揚州是由長江下行所以說「下揚州」。這句說孟浩然在陽春三月的時節去,那景如煙花的揚州。揚州本來就以風景美麗而著稱,特別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艷麗,所以李白用煙花來形容孟浩然即將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對此行的羨慕之意。以上兩句寫送別情況,還沒有寫離別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寫作者送走了好友,獨自在黃鶴樓遙望風帆遠去的情景,江面上一隻載著過人東去的船,漸行漸遠,終於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夠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絕的長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隨著視線遠去,直望到船兒都已經在碧空中消失。他還佇立著凝望天邊的長江流水,可見他對好友的惜別之情了。這種離別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間,是不會如此深刻的。而寫離別之情的手法,也只取離別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並不直接抒寫感情,卻越發使人體會到真味情切。

 

    6、這首詩是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出川未久,剛剛結束江南吳越之游的李白,這時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在送孟浩然東下揚州時,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傳涌千古的傑作。

   形勢動、意境闊大是此詩最突出的特點。

    黃鶴樓在江夏,與廣陵(今江蘇揚州)相距數百里,詩人舉重若輕,將楚地吳天盡收於短短的四句詩中。首句說友人孟浩然辭別黃鶴樓開始東行,次句描寫陽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風光.後兩句寫隱沒於碧空盡頭的孤帆和與天相接的江流,則象一條無形的纖繩,縮短了黃鶴樓與揚州在讀者心中的距離,使詩作描繪和包容了廣闊無垠的空間。此詩每句分別各用一個動詞:「辭」、「下」、「盡」、「流」,從不同角度(行者與相送者)表現了時間上的順承關係,給人以流動之感,加上動詞自身給詩句帶來的動勢,使全詩雄渾壯闊,.呈現出一種幽深高遠的意境。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能寫得如此雄渾壯闊,幽深高遠,除詩人的才賦外,還有其客觀上的原因。唐代黃鶴樓處於武昌西黃鶴磯上(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踞山臨江,得形勢之要,登樓八面來風,憑欄可極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登臨送客,足可壯人襟懷,此其一。

    李白的江南之游結束未久,「煙花三月下揚州」,或許即有他自身的經歷和感受,這時友人繼之而下吳越、之廣陵,自然會在喚起他關於廣陵的種種記憶,因吳越江山在胸。使詩人的詩才橫貫吳楚,所以能表現出氣象萬千的景象,此其二。

    李白二十歲後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歲又「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足跡幾遍中國東南,江漢平原的遼遠壯闊,江南山水的纖巧秀麗與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鮮明的對照。看慣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會對雄渾廣闊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銳的感受和準確的把握,此其三。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風華正茂,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這首詩寫得神采飛揚。同在江夏、同是送別,他晚年所寫的一首《江夏別宋之悌》便顯得異常凄婉。這首詩寫道: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歷盡坎坷的李白,再也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神采,送別詩也一改舊時風貌,可見心境與詩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其四。

     情意深摯,是這首送別詩的第二個特點。

       宋方回論李白詩曾說:「最于贈答篇,肺腑見情愫」(《雜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情驚主要表現在後兩句。這裡詩人從自己一方落筆,表現出對友人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見: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著,在那天水相接處,只有江水在不斷地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妙處,在於拉開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極目遠眺中,充分表現出詩人的惜別之情。李白在另一首題為《送別》的詩中曾寫過這樣類似的詩句:「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雖詩語較「孤帆」兩句更為質樸,情緒也較低沉,但以此為註腳,正可體會李白的思維方式與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底韻。  

     李白這首送別詩的意境,常為後代其他藝術形式尤其是電影藝術所借鑒,許多江邊送別的場面,都設計了征帆愈行愈遠,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後登上山頂的送行人空對江流的鏡頭。由此亦可見這首詩藝術生命力之強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詩》云:「詩成不管鬼神泣,筆下自有煙雲飛。」以此來括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的神韻,也是很合適的。 

 

       7、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象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再說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呢?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乃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者,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決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固然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總之,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洒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洒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 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隻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麼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餘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9、「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從詩人的眼光和角度寫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順流而下,李白佇立樓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遠,船上的白帆逐漸消逝在藍天盡頭遙遠的水天相接處,最後只能看見長江彷彿是流向天邊;這兩句詩意蘊深遠,李白在樓前佇立之久足見友誼之深長和心情之惆悵了。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含蓄美是中國古代傳統美學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國古詩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詩,才能加深詩意,拓寬詩境,擴大詩的張力和容量。李白的這首詩,堪稱高度含蓄的典範之作,它既沒細數情多深、意多長,也沒陳述自己佇立江邊以目相送的時間多久,但收到的藝術效果卻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詩味濃郁。由這首小詩中,我們或許可以總結一個規律,就是抒情短詩末尾宜用含蓄筆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境,耐人咀嚼。

 

    10、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稱賞的詩界名士,曾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贈詩稱譽之。漫遊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開放的盛唐文人的風尚,寓居湖北安陸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的旅遊經歷。因此他在武昌名樓——黃鶴樓,送別詩界名士——孟浩然,去遊歷江左名城——揚州(古時稱為廣陵),面對著把名樓、名士、名城聯繫在一起的「三名兼備」的旅遊盛事,他詩情勃發,對世界的感覺是色彩明麗的,渾無絲毫感傷。開頭兩句本是交待送別的時間、地點、目的地,但這種交待被「煙花三月」這個鮮麗的意象感覺化了。李白不是有過一個「夢筆生花」的故事嗎?想不到作為他的天才之象徵的做夢中筆頭生花,竟生成了送別時的三月煙花,贏得前人稱此句為「千古麗句」。天空也被明麗的世界感覺所感動了,它變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順流行進的「孤帆遠影」,何嘗有一絲孤獨感和蒼涼感?它牽引著的是海闊天空的生命嚮往。生命如流水,別情如流水,無限關注依戀的眼光追隨著消失在視野之外的孤帆遠影,也就化作水天與共,千古長存的長江巨流了。名樓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恆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詩人的旅遊豪興的詩化象徵。

    11、 同是送別詩,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一種少年剛腸的離別。王維在《渭城曲》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一種深情體貼的離別。李白的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大概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洒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

    12、樓頭話別之後,孟浩然就登舟啟程了。只見孤舟揚帆,破浪前進。行人漸遠,而送行的人依然佇立江邊。孤帆漸漸地消失於白雲碧水之間了,這時只有一江洶湧的波浪,奔向碧空盡處,彷彿是去追趕行人。李白很巧妙地表達了這種送別後的感情,像用電影的特寫鏡頭照住帆影,逐漸前移。到水天交接處,帆影沒有了,於是長江浩浩蕩蕩流向天外。這時候,觀眾和送行者會一樣把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而整個畫幅的蒼茫空闊的感覺,自然又要襲上心頭。這樣寫景見情,寓情於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讀了以後,產生無窮的餘韻。

  古典詩歌,絕大多數的篇章不外乎寫景抒情。這二者在寫作時雖很難截然分開,但只有高手才能融合得很巧妙。景色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如果要想在詩歌中給以生命,使它具有長遠的效果,那麼在吸取這一景色時,不僅必須準確地表達,而且還要溶進強烈的感情,從而在鮮明的形象中,看出描寫的深度。李白在這首詩里,把送別的依依之情,以描寫自然景色來表達,就是這種方法的很好範例。

 

 

 
推薦閱讀:

黃鶴樓
【整理重發】雷明頓倒閉啦!

TAG:長江 | 李白 | 黃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