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話馬:圖說中國馬文化

  唐代畫家韓乾的代表作《照夜白》

  徐悲鴻 《奔馬》

  唐代壁畫《打馬球》(局部)

  宋代畫家李公麟的《五馬圖》(局部)

    熱點聚焦

  馬,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和強盛富有的象徵。

  龍馬精神,則是中國人所崇尚的一種精神。我國畫馬史上名家輩出,他們或注意實際觀察,將馬的種種形態精確地描繪出來;或不滿足於形似,力求畫出馬的精神,以達到以馬抒懷、以馬寄情的目的。無論重寫實還是通過畫馬來畫人,古代畫家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使畫馬這門藝術表現出真正的中國氣派。在即將迎來馬年春節的時候,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藝術世界中這些精彩紛呈的畫馬之作——

  秦漢之馬:質樸雄渾

  漢代是我國鞍馬畫第一個高峰

  馬的形象最早作為繪畫形式出現大約要屬岩畫。狩獵圖中的形象雖然過於簡單、稚拙,然而卻抓住了馬的本質特徵,頭、頸、胸、腹背、臀、四肢基本合乎馬體的比例,一些變形馬體讓人更覺優美、矯健,由此可見古代先民在觀察馬和表現馬方面已具有一定水平。秦漢時期,人們更加重視描繪和塑造馬的藝術形象,秦代兵馬俑表現馬的形象以逼真生動的寫實風格著稱,享譽世界。

  漢代則是我國鞍馬畫的第一個高峰,在畫馬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陳敞、劉白、龔寬等人皆為畫馬高手。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以馬的形象為題材的壁畫、畫像磚、畫像石以及各種雕塑作品,如甘肅武威的武梁祠畫像石、內蒙古的和林格爾壁畫、四川畫像磚等等。漢代作品中,馬的形象不但刻畫得非常具體準確,而且採用了想像誇張的形式,將馬體的軀幹、頸部加寬,四肢變瘦,使馬顯得更加清爽彪悍,形成這個時期特有的「漢馬」造型。著名的銅雕《馬踏飛燕》就是這一造型的代表之作,其形象、神態、寓意無不令人驚嘆。

中國馬畫是以鞍馬為題材的繪畫形式,亦稱鞍馬畫。中國馬畫歷史悠久,有圖文記載的近二千年。歷史上馬畫創作大致出現三次高峰。歷朝歷代都有一些為當世所重者,各有面貌,表現了各個時期鞍馬文化及發展沿革。從側面也反映出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及皇家文藝傾向。許多皇室人員亦參加了鞍馬畫的創作,使中國鞍馬文化更加燦爛多姿。

 中國馬畫是伴隨著馬業的發展而進行的。自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3、4世紀,以馬為題材的各種藝術實踐開始出現並不斷發展。

  

《狩獵圖》

年代:魏晉 磚畫 嘉峪關5號墓前室北壁

   介紹:河西地區地廣民稀,又多山地,除了農業外,自古以來畜牧和狩獵活動一直受到重視,這類題材也反映到嘉峪關墓磚畫中。表現放牧的,有兒童放牧牛、羊,少數民族牧人放牧馬群等,畫幅眾多、形象生動、特點鮮明。而以狩獵為題的繪畫作品則更為突出,形象特點和構圖處理多樣,如有騎馬武士、獵人追獵逃獸的,也有專表現獵犬追逐獵物的。此幅狩獵圖是這類作品的突出代表。圖中表現一獵人騎馬射獵黃羊的場面,畫家不是單純地描繪窮追直趕的奔逐,而是選取獵手的乘騎與獵物疾馳交錯而過、獵手反身射獵的瞬間,突出了雙方奔跑的迅猛。與此同時,畫面還作了這樣的處理,即一方面是黃羊已中箭仍在賓士,另一方面則是獵手再次引弓待發的動作,表現了一名勇武獵人在矯健騎射中的瞬間形象,因而增加了畫面的表現力。特別應當提到的是,這種反身射獵的畫面形式,在古代繪畫中不斷重現,如定縣出土西漢錯金銀車馬飾中的射虎就有成熟的體現,高句麗墓室壁畫以及莫高窟249窟壁畫中均有此類形式的畫幅,這種形式的創作也常見於古代中亞地區的繪畫和浮雕作品中,這不但體現了古代畫家對這一繪畫形式的熱愛,也說明了古代中國在文化上與外域的交往以及在廣袤的土地上多民族文化上的統一。  

大體來說,敦煌的壁畫皆以宣揚佛教為主,描繪的大都是佛、菩薩,或天上的諸神,少有對現實生活的描寫,這種具寫實風格的壁畫,最多出現在供養人畫像中。畫者依人物肖像如實描畫,充分表現出不同民族的人物特徵,並通過人物的服飾、裝扮來刻畫人物的階級、身分與地位。此外也有部分是對狩獵生活的描繪。

 

 

 

                            先秦繪畫墓室壁畫《車騎出行圖》

西周、春秋時代的繪畫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繪畫應用的範圍主要是壁畫、章服以及青銅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紋飾。早期基本上是裝飾性圖案,到西周以後,開始有以表現人物活動為主的紀事性繪畫作品,其實物遺存,最早的見於春秋晚期的青銅器刻紋與鑲嵌圖像紋飾。繪畫的作者是百工 

 

           

《出行圖》

這類有「出行圖」的墓主人,一般在生前都為當地的文武官員。畫面用草草幾筆就勾畫出一個高傲的地方官僚形象。

 

   

                                     《獵羊》

畫面36.5×17.5厘米,但在視覺上都顯得很開闊,馬、羊、人物都以最簡化的筆意畫出,幾乎少到不能再減去一根線條。

 

                                     《狩獵》

獵人挽弓俯射,躍馬賓士的姿態極為洒脫。造型表現力上體現出魏晉時期畫師們的水平。

 

   

                                    《馴馬》

年代:北周

作者:佚名

 此圖在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中心柱兩側,供養人行列種。畫面中馴馬的新人高鼻深目,戴白氈帽,正在教訓著一匹馬,馬兒低頭歪脖,提起一隻前腿,後腿往後退縮,寥寥數筆,反映出畫家對生活觀察入微和藝術上的造詣。

 

                           《磚畫出行圖》(局部)

年代:魏晉

介紹:圖於1972年嘉峪關市新城第五號墓出土。此圖描繪的是墓主人出行的儀仗場面,突出地反映了嘉峪關魏晉墓室繪畫的藝術水平。 此圖繪於一墓室東壁,畫的是墓主人出行的儀仗場面,墓主人的騎乘位於武裝騎隊的中間,前有騎吏四人合手執長矛的騎士作先導,麾和長矛的騎士為隨從。此圖色調明快,採用了勾填和沒骨畫法,還用勾勒畫法,線描用毛筆中鋒畫成,簡練概括,構圖疏密有致,顯示了隨行人員的眾多,整幅構圖生動且氣勢非凡。

                                                               《樓閣人物車騎畫像石》

東漢、縱73cm、橫141cm。1980年山東嘉祥宋山村出土。內容是表現祠主居室生活的,雕刻技法與風格同武氏祠畫像一致。

                              《君車出行圖》(局部)

年代:東漢熹平五年

材質:壁畫

介紹:1971年發掘於河北安平逯家莊東漢墓中室北壁。這幅畫繪於墓室北壁上,場面十分宏大。複雜的人馬出行場景被安排組織得十分有條理,繁而不亂,顯示出壁畫作者控制畫面構圖的高超水平。 畫上描繪了墓主出行的車隊,前有侍衛後有車隊,整齊威嚴,場面宏大,大有「車如流水馬如龍」的景象,可見畫工渲染畫面氣氛的高超技藝.畫面顏色沉穩大方,造型嚴謹,用筆工整,與西漢時同類作品有較大不同。

  逯家莊壁畫墓向人們展示了過往時代的真實歷史面貌,填補了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些空白。

                                       《漢畫像磚》系列

漢畫像磚是兩漢時期主要裝飾在古建築物上的一種模製、模印、雕刻和彩繪的畫像磚。分布於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蘇、陝西、山東等省。畫像磚成批模製,內容似乎簡單一些,沒有畫像石的豐富與複雜。與畫像石並稱淤世,被譽為「敦煌前的敦煌」。漢畫像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詮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睿智、熱情奔放、積極進取、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知書達理及嚮往理想社會的精神。那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富於動感、無與倫比的藝術表現技法,生動具體的展示了漢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是研究兩漢時期民風、民俗的寶貴實物資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極高的文物收藏價值。 

漢畫像磚包羅漢代,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各各方面,是研究漢代歷史的大百科,現市面上多數以模印為主,雕刻的少見,雕刻還保留彩繪稀有,只以繪畫為主的大型空心漢畫像磚可稱國寶級,對研究漢代繪畫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單騎圖》

年代:漢

遼寧遼陽漢墓壁畫

白色的馬鞍、黑色的冠冕、紅色的袍服,本不易統一在一種色調里,但由於馬的淺棕色,便使它們協調在一個整體中而產生出一種古雅的美。

  盛唐之馬:形神兼備

  愛馬養馬畫馬形成風氣

  盛唐時期畫馬,可謂又一高峰。唐朝鞍馬畫家有曹霸、韓干、韋偃等人,皆享譽於後世。開元、天寶之際,唐室之威望震於西域,諸國之名馬多所獻納,當時畫家都有寫生之好。唐朝愛馬、養馬形成風氣,使得畫馬名家輩出。在諸多名家之中,最有名的首推韓干。唐明皇讓韓干師法宮廷畫馬名家陳閎,可他不願機械模仿。曾言:

  「臣自有師,陛下內廄之馬,皆臣之師也。」韓干觀馬細緻入微,畫馬必考時、日、面、方位,然後定形骨、毛色,並結合自己的心得將馬加以誇張,形成造型獨特的「韓干馬」,恰到好處地刻畫馬之神態,從而形成自己的畫馬風格,成為對後代影響最大的畫馬名家。其馬的造型特點是頭秀頸寬,胸闊腹壯,臀部呈蝶翅狀,四肢瘦勁如鐵,更覺馬的威武雄壯,卓爾不凡,深得世人讚許。其代表作《照夜白》圖中可以充分領略到韓干馬的風采:圖中之馬昂首奮鬃,仰天長嘯,寬闊的頸項,顯得更加雄強勁健,渾圓如蝶翅的臀部則為微屈的後肢做高舉蹬刨狀,雖然被縛柱上,卻有騰驤千里之勢,觀之令人振奮。在歷代眾多馬作中,此圖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就連諷其畫肉不畫骨的杜甫也不得不贊其「筆端有神」,而宋代的蘇軾、米芾則數度在詩文中給予高度讚美。閻立本的《職貢圖》也是畫馬傳世經典之作,李世民曾詔令閻立本繪六駿圖,命刻石高手精雕於石屏,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昭陵六駿圖像。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繪有六馬,採用勾染方法完成,畫面典雅莊重,馬匹氣定神閑,極好地表現了王室貴族特有的富貴之氣。章懷太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中,馬四蹄騰空,鐵線勾勒,神骨宛然,馬的形體已不似漢畫像石奔馬那種誇張的變形,卻也驍騰不凡。說明當時畫家對良種馬的形體特徵、賓士的動態,已擁有細緻的研究和表現技巧。若以形神兼備為要求,盛唐畫馬是超越了漢畫像石的奔馬。

  盛唐之後的五代時期,則出現了趙嵓、胡環等畫馬高手。他們久居大漠荒原,熟悉那裡的一切,以寫生的方法創作出了一幅幅精美之作。《卓歇圖》是胡環的力作,該圖場景廣闊,表現了大漠之中馬的漫步、佇立、顧盼、遐思等姿態。技法上採用了勾線填色法,線條如鋼絲盤曲,圓潤而有彈性,各局部結構線條變化豐富,刻畫精緻,極好地展現出駿馬的外在風貌。敷色上採用重彩,以硬筆疏渲之法表現鬃尾,使駿馬更覺纖健厚重。趙嵓的《調馬圖》格調高雅,元人趙子昂對他評價甚高,認為他筆下的馬「深得曹韓筆意,余亦好畫,何能及也」。其作《調馬圖》圖中之馬體形高大、雄健,頭頸昂揚,四顧不凡,有龍種之態。通體以青墨渲染作梅花狀,此馬名為「鐵菊花」,為西域良種,位居上品,有天馬之譽。

唐朝鞍馬畫家有曹霸、韓干、孔榮、陳閎、韋偃等。蓋開元、天寶之際,唐室之威望震於西域,諸國之名馬奇獸多所獻納,當時畫家得有寫生之好標本。

 韓干,唐畫家。京兆藍田(治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相傳年少時曾為酒肆僱工,經王維資助,學畫十餘年而藝成。擅繪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工畫馬,曾師曹霸而重視寫生。經歷唐玄宗年間,被召入宮封為「供奉」。此後專跟宮中畫馬名家陳閎學習畫,但進展不太顯著,後來韓干改變只臨摹不寫生的方法,經常到馬廄里去,細心觀察馬的習性,對比找出馬的性格特徵,找出馬的動作規律,並把各種各樣的馬記錄在案。日子久了,人們對韓干經常進入馬廄,甚至搬到馬廄里和飼養人一起住感到奇怪。韓干回答說:「我學習畫馬,馬廄里所有的馬都是我的老師」。

 韓乾重視寫生,堅持以真馬為師,遍繪宮中及諸王府之名馬,曾作《玉花驄圖》、《照夜白圖》、《洗馬圖》、《鑿馬圖》、《戰馬圖》、 《六馬圖》、《八駿圖》、《百馬圖》等。所繪馬匹,體形肥碩,態度安詳,比例準確,一改前人畫馬螭頸龍體、筋骨畢露、姿態飛騰的「龍馬」作風,創造了富有盛唐時代氣息的畫馬新風格。畫跡主要有《玄宗試馬圖》、《寧王調馬打球圖》、《龍朔功臣圖》,均錄於《歷代名畫記》,《內廄御馬圖》、《圉人調馬圖》、《文皇龍馬圖》等52件,輯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牧馬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

 曹霸(約704~約770) 譙郡人,唐沛國譙(今亳州市)人,魏武王曹操後代、曹魏高貴鄉公曹髦後人,官左武衛將軍。唐玄宗時期畫家,能文善畫,時人甚至以其祖先「三曹」比之,有「文如植武如操字畫抵丕風流」 之美譽。擅畫馬,與其門生韓干最著名。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742~756)間曾畫「御馬」。亦工肖像,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晚年免官流落四川。今畫跡已不傳。個人作品:修繕《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作《九馬圖》、《贏馬圖》。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觀曹針軍畫馬圖》二詩,對其畫藝極加稱讚。

 張萱,唐,漢族,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併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和《搗練圖》卷。

跳舞的汗血馬

《敦煌壁畫-夜半越城 》(局部)

年代:初唐

敦煌329窟西壁龕頂南側壁畫局部。

介紹:為爭奪汗血馬種,中國漢代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黃金做的馬模型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經過4000多公里陸地行軍,到達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大宛國王愛馬心更切,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

 

 

《游騎圖》

年代:唐

介紹: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描繪一隊人馬由左向右出行的場面。畫面上人馬布置前緊後松。卷首第一騎者和兩步行者以背側面向右後方行進。此馬昂首嘶鳴,兩步行者緊步相隨,人馬一同目視前方,創造了一種遠行的氣氛,從而使右側本來局促的空間頓顯空曠遼遠。畫家以嫻熟細勁而簡潔的筆法描繪,人馬造型雍容大方,神態各異,自然合度,為唐代畫馬的典型風格。

《照夜白圖》

年代:唐朝

作者:韓干

介紹: 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圖中所畫的「照夜白」,是唐玄宗所喜愛的御馬,也是他的坐騎它被系在一木樁上,昂首嘶嗚,鬃毛飛起,鼻孔張大,眼睛轉視,昂首嘶鳴;四啼騰驤,似欲掙脫羈絆。不僅畫出馬的膘肥肌健的外形,更著力表現其傑騖不馴的雄駿神采。用筆簡練,線條纖細而道勁,渲染不多而體積感、質感頗強。此圖用筆簡練,線條織細有勁,馬身微加渲染,雄駿神態已表現出來。圖左上題「韓干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後主李煜題字。左邊上方有「彥遠」二字,似為唐代著名美術史家張彥遠的題名;左下有宋米芾題名,並蓋有「天生真賞」朱文印。是流傳有緒的名跡。 玄宗曾令他師事陳閎畫馬,他說;「臣自有師,陛下內廄之馬,皆臣之師也。」(《唐朝名畫緣》)可見他的成就是從現實生活的觀察,寫生所取得的。

《雙騎圖》

作者:韋偃

年代:唐朝

介紹:台北故宮博院藏。韋偃,生卒年不詳,唐代畫家。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據成都(今屬四川)。擅山水、人物。張彥遠論其畫謂:「點簇鞍馬人物,山水煙雲,千變萬態,山以墨斡,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此圖表現兩位騎手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的情景。畫中構圖、造型、用筆顯示了韋偃的藝術風格。

 

《狩獵出行圖》

 

年代:唐

介紹:陝西省乾縣李賢墓東壁,墓主人李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次子,生前曾先後被封為潞王、雍王,死後被追封為章懷太子。藏陝西省博物館,《狩獵出行圖》描繪了五十多個騎馬人物,以及駱駝、鷹犬和獵豹等,場面宏大。畫中人物掣鷹攜犬騎馬賓士在長安大道上,反映了貴族耀武揚威的氣勢;畫叢山峽谷中數十名獵手圍獵,紛亂中有章法,畫面中以遠山近樹作為襯景,最前方有數匹奔馬,四蹄騰空,向前疾馳。為首的一個人身著藍色袍服、束帶、頭戴襆頭,騎一匹灰黃色大馬,正在向右看。其餘幾匹馬緊追不捨一人正視前方,一人左顧,人物相互呼應。接著是密集的騎行隊伍,由一持熊旗的騎者帶領,其後左右數十騎士,有呼後擁,中間簇擁著一位圓臉微帶鬍鬚的人,雙目正視前方,身著藍色袍服,騎著一匹高頭大馬,縱轡緩行,顯得神態自若,沉穩持重。隨後,又有十數匹馬接踵而至,馬上的護從魁梧健壯,冠襆頭或帕首,身著黃、紅、白等色的圓領或翻領窄袖戎衣,腰間緊束革帶,佩橫刀和弓箭。人馬疾馳過後,留下的是淡淡的遠山,展示出狩獵苑囿的空曠幽靜。最後是負重的駱駝和數匹輕騎作後殿,賓士在古木森森的大道上。畫面情景正如唐太宗在《冬狩》中描述的:「金鞍移上苑,玉勒騁平疇,旌旗四望合,罝羅一面求。」此畫所畫人物馬匹線條,流暢精練,著色富麗明快,既高度概括了整個場面,又突出了中心。全畫富於動勢、節奏感和生活情趣,使人對苑囿狩獵出行留下深刻的印象。

   

《神駿圖》

年代:五代

介紹: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國寶級珍品。《神駿圖》描繪的是東晉尚清談的代表人物,高僧支遁愛馬的故事。畫面左邊為牧童乘駿馬,踏浪前行,右邊穿袈裟的支遁坐在石床上,與朋友注視歸來的駿馬和牧童。今藏於遼寧博物館,為絹本,工筆,設色,橫捲款,長一百二十二厘米,堪稱中國繪畫精品。

據文獻記載,和尚支遁隱居,好養鷹而不放,好養馬而有不乘,有人譏笑他,支遁說:「貧僧愛其神駿。」

 

 此畫的前隔水有金書「韓干神駿圖」五字題籤。經比較研究,初步認為是五代摹唐人之作。此圖人馬用筆極為精練,施重彩而不願其濃艷,畫人馬形神統一,樹石鉤而不皴,水紋浪花尤見功夫。總而言之,此畫技法出自唐人,纖巧處露五代畫師之風。

《牧馬圖》

 

年代:唐朝

 介紹: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牧馬圖》描繪駿馬肥碩雄駿馬的英姿。圖中畫黑白二馬,一奚官虯髻戴頭巾,手執韁緩行。此圖線條纖細遒勁,勾出馬的健壯體形,黑馬身配朱地花紋錦鞍,更示出其神彩;人物衣紋疏密有致,結構嚴謹,用筆沉著,神采生動,純是從寫生中得來。《牧馬圖》原為《名繪集珍》冊中之一幀,左有宋徽宗趙佶的「韓干真跡,丁亥御筆」題字。

《虢國夫人游春圖》

年代:唐

介紹: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此圖描摹虢國夫人等在春日出遊的景象。虢國夫人是楊貴妃的姐姐,又受皇帝寵愛,一時頗擅權勢,炙手可熱。在畫面上,她居於後部的中心地位,情貌安詳,儀錶雍容,是一個高貴嫻雅的貴族婦女形象。她前面三騎與後面三騎分別是侍從、侍女和保姆,身旁的隨行者據推測是其姊秦國夫人或韓國夫人,面向虢國夫人,正有所語。此作構圖的處理也是疏密相映,前三騎之間疏朗而不鬆散,後五騎之間緊密而不局促,節奏變化有度,氣脈貫通,層次與錯落展現得十分自然。人與馬動勢不大,似在緩緩策騎而行,這正合游春之旨。畫中人物基本目注前方,惟虢國夫人之姊和她身後的侍從各自轉側身形,若不經意地打破了單一格局,使畫面在結構上產生變化。此畫仍與大多數唐代人物畫一樣,不設背景而將全部心思集中在人物身上。畫中人物行動皆圍繞著虢國夫人展開,前三騎的恭謹導引。後面侍從、侍女的小心護隨,保姆的抱持女童緊跟,既恰如其分地標示出人物身份,又以虢國夫人為中心前後散列開來,含有結構上的內在一貫性,且能彼此比照響應。

《百馬圖》

年代:唐朝

介紹: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卷共描繪各種馬95匹,牧馬的奚官與圉人41人在一條河中及岸邊洗馬、戲馬、馴馬、飼馬的場面。這幅圖中所描繪的近百匹黑、白、紅、花等各色馬,有動有靜,姿態各異,生動活潑。畫家對馬的描繪,極善抓住其動態和神情,運動中的馬被表現得活潑頑皮,靜立時的馬又被表現得莊重威武。畫中筆法清秀溫雅,敷色清淡,可以看出唐法向宋元法變化的痕迹。

《騎馬出行圖》

年代:北齊

介紹:出土于山西太原王郭村婁睿墓北齊婁睿墓志銘位於太原市南郊王郭村,至1982年發掘完畢。墓道甬道及墓室全部彩繪壁畫,總面積有二百餘平方米,共七十一幅。其線條豪放,色彩諧調,造型生動,構圖謹嚴,已被公認是南北朝時期中原繪畫藝術的卓越代表。壁畫內容分兩大部分:在墓道兩壁、天井中下層和甬道、墓室的下欄,描寫婁睿生前的戎馬生涯和生活場面;在甬道、天井、墓室及墓門上欄,描繪墓主死後升天,回歸西方凈土的虛幻境界。整個壁畫,組成了一幅人間生活與神怪傳說合為一體的宏偉壯闊的畫面。

 

  宋元明清之馬:風格迥異

  名家輩出 新意不斷

  北宋時期李公麟被推為宋畫中第一人,他的《五馬圖》為畫馬傳世佳作,以白描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於何廄等。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其中五馬的造型成為美術史上的經典。

北宋畫家中,李公麟最初是以畫馬得名的。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字伯時,舒城(今安徽)人。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中進士,擅書畫,尤工人物又以畫馬著名。精於白描,風格獨特。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等。南宋畫家陳居中,生卒年不詳,活躍於12世紀。嘉泰時任畫院待詔。擅人物、蕃馬、走獸等,作品多描繪西北少數民族生活情態及鞍馬,多表現社會混亂、民族矛盾給人們帶來的離別痛楚。筆墨精緻,色彩艷麗,形象準確,神情生動逼真。代表作《平原試馬圖》。還有宋人《騎士獵歸圖》生動的刻畫了一匹疲憊不堪的馬。

 

《五馬圖》

 

作者:李公麟

 

年代:北宋

 

 

介紹:二戰以前藏於私家,戰後失蹤,珂羅版藏於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五個奚官則因身份不同,或驕橫,或氣盛,或謹慎,或老成,舉手投足,無不恰如其分。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於何廄等,並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此畫中的馬及牽馬人,均是畫家根據真實對象寫生創作的。作品以遒勁秀雅的線描和適當的淡墨暈染,表現五匹毛色狀貌各不相同的馬,或靜止,或緩步徐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

 

 

 

《臨韋偃放牧圖卷》

作者:李公麟

年代:北宋

介紹: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韋偃是唐代中期畫馬名家,李公麟此圖雖題為摹仿韋作,但從圖中的坡漬樹木用筆看,明顯地帶有宋人風格。所畫馬一千二百餘匹,牧者一百四十餘人,場面極為壯闊。

本幅自識篆書題署"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並有清乾隆弘曆題七言詩。

《昭陵六駿圖》

作者:趙霖

年代:金

介紹: 現藏故宮博物院。 此圖依據唐太宗昭陵六駿石刻而繪,全卷分六段,每段畫一馬,旁有題贊。駿馬的形態既忠於原作,又注意發揮繪畫之長,通過遒勁的筆法和精微的設色,將馬匹的毛色表現得更加真實自然,戰騎馳騁疆場的雄姿也刻畫得十分生動。無論是賓士、騰躍,還是徐行、佇立,都能曲盡其態。 六駿中,有侍者率引的颯露紫最為精采。

 

《明妃出塞圖》

作者:宮素然

介紹:宮素然,金代女畫家,生平事迹不詳,擅人物,且長於生動描繪。作品少有傳世。此畫創作於金代,原屬民間收藏,先收藏於日本大阪美術館

此圖取材於西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圖繪昭君出使匈奴,跋涉塞外的情景。畫面沒有任何背景,主要通過人物情態來表現出塞景象。畫麵塑造的人物也各具情態,王昭君神態自若,漢官員持重端肅,匈奴武士粗獷強悍。

《平皐拊馬圖》   

 介紹:為《宋人合璧畫冊》第八開,圖左有款題「陳居中」,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陳居中為南宋寧宗畫院待詔,以人物蕃馬等畫作著稱,傳世作品以台北故宮藏〈文姬歸漢圖〉最為著名,本圖為陳居中蕃馬小品,畫幅雖然不大,但是馬匹銳利的眼神以及奚官拊馬愛惜的目光無不描繪得栩栩如生,是一件十分傑出的南宋蕃馬畫作品。可惜極少展出,圖版亦罕見,本圖掃瞄自1971年出版《故宮冊頁選萃》。 

 

 《文姬歸漢圖》

作者:陳居中 

 

年代:南宋

 

介紹: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作繪漢末女詩人蔡文姬在戰亂時被匈奴人掠走,後為曹操派使節接回的故事。畫家描繪了這樣一個情節:塞外的土坡沙丘之間,左賢王與蔡文姬端坐於氈毯上,漢使相向而坐,雙方的隨從侍於周圍,車馬都已準備完畢,等待踏上返回中原的征程。左賢王在雙手托盤送到身體一側接酒的同時,雙眸仍注視著蔡文姬,神態凝重。蔡文姬身後站立著她的兩個孩子,年幼的緊緊地抱住母親。對蔡文姬而言,日夜思念的回歸故土竟與親生骨肉的決別交織在一起。畫家成功地、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感人的場景。作者於人物的刻畫上極見功力,蔡文姬的文雅端麗、左賢王的神凝重、幼子的驚恐、漢使的雍容,都十分個性化。就是雙方隨從的神態亦不雷同。環境的描寫也反映出畫家創作的精心和深厚的生活積累,如俯仰蟠曲的枯木枝幹很真實地體現了塞外景物的特徵,圈中馬匹無論何種角度都描繪得很精神。全圖線描細勁流暢,賦色絢麗勻整,風格細膩精緻,是傳世南宋人物畫的佳作。此圖無名款,舊題為陳居中所作。圖中鈐有清內府鑒藏印,《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騎士歸獵圖》

 

年代:宋代

 

 

介紹:現藏故宮博物院,圖頁無作者款印,據其畫風,約出自南宋畫院畫家之手。幅上右方有圓形雙龍印(半印),印主待考,余皆明末耿昭忠的收藏印,共8方。清《石渠寶笈續編·養心殿》著錄。

 

選擇了騎士正在檢視剛從獵獲物上拔下的箭,而馬仍在疲乏的喘息,這一片段和細節加以描繪,對於表現騎獵生活的人物性格都是很有概括力的。畫中繪一宋朝戎裝文官在獵後檢視箭支,舉止輕柔,身後立一馱著獵物的棗紅馬,鼻孔擴張,噴吐粗氣,馬體蜷縮,疲憊不堪。這位持箭文官腰間佩魚,按宋代官制,五品以上方能佩魚,故畫中官員職位不低。宋代多以文官領兵赴戰,從此件文官習武之圖可見一斑。此圖畫風柔細工整,注重質感,設色清雅簡淡。

 

《進馬圖》

 

作者:陳居中

 

 

 

《騎射圖》

作者:李贊華

年代:五代

介紹: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圖在藝術技巧方面,顯示出典型的宋代風貌。流暢勁挺的線條,準確洗鍊的造型,淡雅明快的設色,無疑是承繼了李公麟以來的人物畫傳統,並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畫中武夫腰弓持箭,立於馬前,正在校正箭桿,似在做出獵前的準備。人馬刻畫最見功夫,活靈活現,血肉俱足。

《調馬圖》

作者:趙岩

年代:五代

介紹: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描繪一馬夫牽馬訓導的情景。調馬者裝束與胡人無異,高鼻深目、滿腮鬍鬚。馬取側面之勢,勁健強壯,充滿動勢。畫家的描繪技巧極高,造型能力既準確又生動,構圖也別開生面。

  

《調馬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趙孟頫

規格:22.7×49厘米

年代:元

《人騎圖》 

作者:趙孟頫 

年代:元 

 介紹:此圖為作者四十三歲時所作,代表了他早期人物鞍馬風格。圖中多用鐵線描及遊絲描繪出,細勁秀潤,造型生動自然,體現出濃郁的唐代遺風。作者在此圖中表現出對唐人畫法的刻意追求和對古人精華的繼承發揚。他曾經說:「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予刻意學唐,殆欲盡去宋人筆墨。」而在自題中更寫到:「此圖不愧唐人」,說明他對自己這幅畫藝術成就的肯定。 

《滾塵馬圖卷》

作者:趙孟頫

介紹:就像人遇到開心事會笑一樣,馬高興的時候愛打滾。趙孟頫以不朽之筆繪一匹打滾的馬,700多年來樂了無數人,這中間最快樂的是乾隆皇帝。此作經清宮收藏,鈐乾隆八璽,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第三十七,是一件有皇家血脈的寶物,為古書畫收藏難得之佳品。

在中國的繪畫歷程中,兩宋繪畫是一個全盛時期,而其中的文人繪畫亦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隨著蒙古鐵騎踏遍中原,作為文人畫主體的漢族士人受到沉重的打擊,而身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的趙孟頫,卻成了眾多漢人中的特殊人物,在宋亡後經歷了一段居家生活,經程巨夫舉薦仕元,踏上了「榮際五朝,名滿四海」之路。

 

《浴馬圖》

作者:趙孟頫

年代:元

介紹: 1964年鄭洞國捐獻故宮博物院藏。繪碧波清流,梧桐垂柳,9位奚官在溪邊為14匹駿馬沐浴情景。畫中人馬情景交融,生動有致,富唐宋傳統韻味,又具怡靜雋美風格。用筆流暢,纖細柔和,設色艷麗而不失古雅沉厚。款署「子昂為和之作」,鈐「趙子昂」、「松雪齋」櫻引首有清高宗弘曆書「清溪龍躍」4字,本幅有題詩一首。後紙明王樨登、宋獻題記。經王樨登,清高士奇及內府收藏。溥儀攜出宮帶至東北後佚,歸國民黨高級將領鄭洞國。

 

《秋郊飲馬圖》

作者:趙孟頫

介紹: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秋郊飲馬圖》畫牧馬官驅駿馬數十匹馳逐於野水長堤、綠波紅樹之間。中景露地不露天,林木、坡石、人馬置於右半部,人馬向左方走,把來處藏於畫外。左方只露樹榦和溪水,把樹榦和遠山遠水藏於畫外。堤岸、溪水向左方延伸,通過岸上兩馬的奔逐,點出境外尚有無限景物,畫似盡而意未盡。作者將書法用筆融入繪畫,人馬線描工細勁健,嚴謹中蘊雋秀;樹石、陂陀行筆凝重,蒼逸中含清潤。綠岸、丹楓、紅衣,設色濃郁中顯清麗,且色不掩筆,淳厚而富於韻致。十匹馬的神態各異,或奔騰追逐,或徐步緩行,或低首就飲,或引頸長鳴,人馬雖小。意態生動。此圖是趙孟頫晚年人物鞍馬畫的代表作.

 

《趙氏三世人馬圖》

介紹:現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本圖是趙氏三代人(趙孟頫、趙雍、趙麟)各畫一副人馬圖拼接而成,又叫三世人馬圖。趙作為一代宗師,友人高克恭、李仲賓,妻子管道升,兒子趙雍,弟子唐棣、朱德潤、陳琳、商琦、王淵、姚彥卿,外孫王蒙,乃至元末黃公望、倪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繼承發揚了趙孟頫的美學觀點,使元代文人畫久盛不衰。 

 

 

《洗馬圖》

作者:趙麟

年代:元朝 

介紹:作於1365年。趙麟,字彥徽,趙孟頫之孫,趙雍次子。以國子生登第,為江浙行省檢校。善畫人馬、山水,其構圖、技法、筆墨等方面深得家傳,書法亦承襲趙字風骨,可謂書畫均能造其祖、其父之域。至正二年(1342)作春山圖,二十五年(1365)作洗馬圖。

《元世祖出獵圖》

作者:劉貫道

年代:元代

介紹: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貫道(約1258-1336年),元代畫家。字仲賢,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家貧性聰慧,自學成才。曾任御衣局使。擅道釋、人物、山水、花竹、鳥獸,道釋、人物師承晉、唐,筆法工細,色彩濃麗,形象真實生動;山水學郭熙,花鳥遍師歷代諸家。其畫筆法凝練,堅實有力,造型準確,生動傳神。

《東丹王出行圖》

作者:李贊華

年代;遼代

介紹: 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畫中繪有六人騎在駿馬上,他們各具姿態,衣冠、服飾、佩帶皆因身份的不同而各異。馬則矯健、豐肥,左右顧盼,慢跑前行。東丹王在馬背上手把韁繩,面帶憂鬱,若有所思,情緒正和他棄遼投後唐的處境吻合。人物及馬的線條描繪細膩精良,賦色華麗,盡顯宮廷繪畫之特色。構圖布勢前後照應,疏密相宜,整個畫面人物和馬的動態形成—種行進的韻律。卷末有無名氏題「世傳東丹王是也」。

《二馬圖》

作者:任仁發

介紹: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畫肥瘦不同的兩匹馬:其一為膘滿肉肥的花斑馬,曳韁昂首,神氣十足;其二為瘦骨嶙峋的棕色馬,垂首而立,疲憊不堪。作品以對比手法諷諭那些"苛肥一己而瘠萬民"的貪官污吏,而讚頌那些"瘠一身而肥一國"的廉潔者。畫面簡潔,馬的造型準確逼真,用筆勁健,設色清雅。

《神駿圖》

作者:任仁發

介紹: 現藏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這幅《神駿圖》(上圖為局部),絹本,設色,縱28厘米,橫175.1厘米,現藏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圖中的駿馬豐肥壯悍,富貴悠然。兩個人物,唐代裝扮,相互顧盼。在用筆用墨上,靜立中的馬造型逼真,勾線工緻、圓渾;馬身花紋的刻畫富有變化,且暈染細膩,賦色清雅,使馬有一種英姿勃發、悠閑自得的特別神態,流露出高雅的貴族氣質。再看人物的塑造,形象飽滿,情態生動;衣紋線條流暢,染色明凈;著淺衣者鞋為深色,著深衣者鞋為淺色,這種色彩互補互襯的處理,體現出畫家精心的設計。這是一幅表現宮廷良馬、圉官的畫面,雖體現了李公麟的繪畫風格,但無論從用筆或是賦色上,還是隱藏在筆墨背後極力追求寫實的意念上,都顯示出畫家力求精細過人的狀物技巧。此畫上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藏印,大概為清宮散失之物。

   清代則在畫馬方面有較大發展,先後出現了不少畫馬專家,尤其郎世寧與任伯年二人,把傳統畫馬技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形成了「絲毛」與「寫意」兩大派系,令人耳目一新。郎世寧有《百駿圖》傳世,他在素描、色彩、焦點透視等方面有較高修養,又細心研究了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創造了寫實感極強的「絲毛畫法」。該法以寫生為造型基礎,根據素描關係渲染至適度,最後以略深於底色的顏色絲毛。用這種方法畫出的馬,質感強烈,形同真馬,一經面世便深得好評,風靡一時。其代表作《百駿圖》制於1728年,畫中表現的是林中牧馬的情景,百匹駿馬散落於林木、草地、河中、山坳之間。馬的動態變化之大、結構之精確、色彩之鮮艷、透視之科學、真實感之強烈,在中國畫馬史上頗為罕見。

明代畫家中,仇英,精於摹古,不拘一家一派,作畫題材廣泛,風格公正細麗。其畫馬造型嚴謹準確,用筆強健有力。代表作《秋原獵騎圖》等。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漢族,江蘇太倉人。後移居吳縣。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艷爽。偶作花鳥,亦明麗有致。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

 

《秋原獵騎圖軸》

作者:仇英 

年代:明

介紹:仇英的《秋原獵騎圖》現藏劉海粟美術館。仇英(生卒年不詳),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寓居蘇州,工匠出身,有志丹青,從周臣學畫,傳統功力極為深厚,擅畫人物、山水,偶作花鳥;既能工筆設色,亦能水墨清淡。並結識文人士大夫名流,受到文人畫的熏陶,其畫風注入了雅緻的文人氣息,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明四家」,為吳門畫派的代表畫家。

 

《柳蔭雙駿圖軸》

作者:胡聰

介紹: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胡聰(約公元15世紀),東皋(今山西河津)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詳,約在宣德(1426-1435年)前後為宮廷畫家,直武英殿。此圖在筆墨形式上基本繼承了南宋院體風格。柳蔭下,細膩刻畫的兩匹駿馬形象生動,比例勻稱,神態俊俏,柳樹旁還斜探出一枝桃花,使湖石花竹相互掩映,一派湖光春色。整幅畫面刻畫細膩,用筆工整,功力深厚,繼承南宋院體畫風格。右上款署:「直武英殿東皋胡聰寫。」顯示出了畫家精湛的藝術功力。

【清代】

清朝,義大利畫家郎世寧來到中國,他把西方繪畫的寫實傳統與中國宮廷藝術的需要相結合,完成了大量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頁。代表作《百俊圖》、《十駿圖》。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成為雍正帝、乾隆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弘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百駿圖》

作者:郎世寧

介紹: 郎世寧畫《百駿圖卷》為清代繪畫神品上上,原圖絹本縱94.5公分橫776.2公分,藏宮廷大內人莫能觀。滿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宮為故宮博物院,方得以瀏覽。此後故宮博物院付梓在故宮周刊發表遂公開於世,蜚聲世界藝壇。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百駿圖》該稿本為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目前保留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義大利人郎世寧1715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駿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乾隆皇帝大閱圖軸》

作者:郎世寧

年代:清朝

介紹: 乾隆四年(1739年),弘曆親臨南苑檢閱八旗軍的隊列及各種兵器、火器的操練活動,乾隆帝每3年大閱一次,以壯軍威,鼓士氣。 本幅系弘曆29歲時的戎裝像,精神煥發,亦系郎世寧的盛年佳作。但此時畫家對傳統中國繪畫尚處在學習階段,圖中的表現技法基本上是採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細筆油畫的藝術效果。作者減弱了對景物、人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處理明暗,線條在起到輪廓線的作用後幾乎被色彩隱去,天空中雲彩的畫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葉近乎西方的靜物寫生,只有遠山的結構保留了清宮寫實山水的一些程序。

 

《愛烏罕四駿圖》

年代:清代

作者:郎世寧

介紹: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所藏《愛烏罕四駿圖》,是郎世寧所畫的駿馬圖中,很特殊的一卷。其中所繪四匹駿馬身高均在七尺以上,遠遠超過《十駿圖》中蒙古馬的高度。從其尺寸和外型看,均是純種的阿拉伯馬。據考證,愛烏罕是現在的阿富汗,乾隆年間當地出了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汗王,名字叫愛哈默德·沙哈,他帶領阿富汗人民擊退強敵、擴張領土,進入阿拉伯。對於東方的清王朝則採取親善政策,這四匹阿拉伯馬便是他在乾隆二十七年送給乾隆皇帝的。乾隆賜名曰:超耳驄、徠遠騮、月骨騋、凌昆白。並命朗世寧作畫。畫中,每1匹馬不但角度各異,且以滿、蒙、漢、回四種文字書寫其名及其尺寸,具有紀實的意味。 

郎世寧《愛烏罕四駿圖》超洱驄

郎世寧《愛烏罕四駿圖》徠遠騮

郎世寧《愛烏罕四駿圖》凌昆白

郎世寧《愛烏罕四駿圖》月骨騋

 

 

《昭君出塞圖》

作者:倪田

年代:清

介紹: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昭君名嬙,漢代美女。漢元帝後宮既多,不能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賄畫工,獨王嬙不肯,遂不能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元帝見後,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嫻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昭君出塞圖》為歷代畫家所重視。過去的「百美圖」上常見此圖。畫面上昭君是以公主打扮,裘皮斗篷,立於馬前,若有所思,仰望天空。

 

 

《十駿圖》之奔霄驄

《十駿圖》之赤花鷹

《十駿圖》之大宛騮

《十駿圖》之爾雲駛

《十駿圖》之紅玉座

《十駿圖》之霹靂驤

《十駿圖》之如意驄

《十駿圖》之雪點雕

《十駿圖》

介紹:《十駿圖》畫的是十匹駿馬。根據《石渠寶笈》及《國朝院畫錄》的記載,乾隆八年(1743),郎世寧奉命恭畫《十駿圖》十軸,畫的是蒙古外藩所進貢的駿馬。十軸中包括:(一)萬吉驦、(二)闞虎騮、(三)獅子玉、(四)霹靂驤、(五)雪點雕、(六)自在驈、(七)奔霄驄、(八)赤花鷹、(九)英驥子、(十)爾雲駛。 台灣故宮博物院保存有五件。 (其中有兩匹是愛烏罕四駿圖--凌昆白 愛烏罕四駿圖--月骨騋 

    這些馬圖上均標有身高體長尺寸,高度均在五尺左右,大都只有四尺多高。若單以高度論,這些馬實稱不上"駿"。根據《詩經》的記載:馬在五尺以下曰駒、六尺以上曰馬、七尺以上曰騋,八尺以上曰龍;八尺的馬,可以當戎馬,從事軍務;七尺的馬,是田馬,用作農事;六尺以下的馬,就只能當駑馬,幹些粗活。《詩經》的尺寸與清代的尺寸有很大的不同,但《十駿圖》屬於中小馬型之類,屬於產於蒙古和新疆地區的馬種。這些馬奔跑迅速,吃苦耐勞,蒙古大軍正是騎著這些馬征服了歐亞大陸。

    現代的徐悲鴻則以潑墨寫奔馬,融會中西,堪稱寫意畫馬第一人。他長期觀察研究馬的肌肉、骨骼和神情動態,經常在山鄉和有馬的地方對著真馬寫生,下筆時「全馬在胸」,筆墨酣暢。早年流落上海時,他曾畫了一幅馬寄給上海美術館,主持該館的嶺南派畫家高劍文兄弟觀之讚賞:「雖古之韓干,無以過也。」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

  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狀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

 

《奔馬圖》

這是徐悲鴻最著名的一幅馬畫作品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溪畔雙馬圖》

年代:1943年作

介紹:此雙駿圖,一仰一偃。仰者嘶鳴長空,偃者溪邊飲水。布局遠勝前人,個人風格十分突出。

鈐印:徐。

款識:之雄先生惠教,悲鴻卅二年。

 

 


推薦閱讀:

京劇和地方戲會消亡嗎?
為什麼骨頭社的作品大多叫好不叫座?
國寶若存於外國博物館內,中國方面是如何對待(如後續是否索回,若需要研究如何操作)?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粉彩瓷和琺琅彩瓷畫法有什麼區別?

TAG:中國 | 文化 | 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