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正確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作用   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產生、能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的物質。抗生素分為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前者由微生物產生,後者是對天然抗生素進行結構改造獲得的部分合成產品。

  1981年我國第四次全國抗生素學術會議指出,近些年來在抗生素的作用對象方面,除了抗菌以外,在抗腫瘤,抗病毒,抗原蟲、寄生蟲和昆蟲等領域也有較快發展。有些抗生素具有抑制某些特異酶的功能,另外一些抗生素則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或生理活性的作用。鑒於「抗菌素」早已越出了抗菌範圍,繼續使用抗菌素這一名詞已不能適應專業的進一步發展,也不符合實際情況了。因此,會議決定將抗菌素正式更名為抗生素。

抗生素的來源

  抗生素的主要來源是發酵,也可以通過化學合成和半合成方法製得。 抗生素的發現  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某些微生物對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抑制作用,把這種現象稱為抗生。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於揭示出抗生現象的本質,從某些微生物體內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稱為抗生素,如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灰色鏈絲菌產生的鏈黴素都有明顯的抗菌作用。所以人們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對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一類化學物質稱為抗生素。

  由於最初發現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對細菌有殺滅作用,所以一度將抗生素稱為抗菌素。但是隨著抗生素的不斷發展,陸續出現了抗病毒、抗衣原體、抗支原體,甚至抗腫瘤的抗生素也紛紛發現並用於臨床,顯然稱為抗菌素就不妥,還是稱為抗生素更符合實際了。抗腫瘤抗生素的出現,說明微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除了原先所說的抑制或殺滅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之外,還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增殖或代謝的作用,因此現代抗生素的定義應當為:由某些微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細胞增殖的物質叫做抗生素。

  細菌「導彈」有望代替抗生素

  據報道,細菌之間相互拼殺所用的微小蛋白質「導彈」有望在不久的將來代替治療疾病所用的抗生素。研究該項技術的一個美國研究所希望能夠首先在治療動物(如豬和雞)的常見病方面取得突破。同時這個研究所也發現用這種蛋白質「導彈」能夠在食品無菌包裝和保存方面做出突破。由於人體血原對抗生素的反應存在一定的危險,這種物質的使用能夠降低醫學的危險性,且使用後沒有後遺物。

濫用藥品危害

  可以這麼說,人類發現並應用抗生素,是人類的一大革命,從此人類有了可以同死神進行抗爭的一大武器,因為人類死亡的第一大殺手就是細菌感染.抗生素的臨床應用有嚴格的界定.目前我們臨床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療單位的醫生,在臨床工作中,亂用抗生素的狀況特別嚴重.

  過節了,我隨同家人到農村的老家去看看,順便也參觀了一些縣鄉的衛生醫療單位--衛生所和衛生院,結果對於抗生素應用的現狀,著實大為吃驚.在一些鄉衛生所,凡是有了感冒的病人,往往都要"掛水"--靜點抗生素,人們往往在感冒之後,特別是過節期間,都不吝惜錢財,都希望早點好.在一個診所,一個年輕的小醫生告訴一個老人,說:"大爺,你感冒了,我先給您靜點點青黴素吧,點了就好了,先別用太好的藥品,如先鋒黴素,小病用了太好的葯,將來有了大病就得總用好藥品了......"結果那位老人感激的說:"好 好".

  我對目前臨床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到是了解些.這種醫生不論病情,隨便亂用的情況在基層比比皆是.從那態度和藹熱情周到的服務中,我絕對能排除他們是為了某些經濟利益坑害患者的設想.現在,不少人凡是感冒都要用抗生素,雖然抗生素能抗細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卻不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屬病毒感染,隨意亂用,只會增加其副作用,並使肌體產生賴藥性。

  凡超時、超量、不對症使用或未嚴格規範使用抗生素,都屬於抗生素濫用。

  人們治療疾病時候,應用的抗生素,同時也鍛煉了細菌的耐葯能力.這些細菌及微生物再次傳染給其他病人的時候,就對原來應用的抗生素產生了一定的耐藥性,如此反覆傳播,最終的某個時候,他最終對這種抗生素不再敏感. 也就是說,人們無度的濫用抗生素,最終將導致人們對於那些耐葯的細菌及微生物會有束手無策的時候. 那時將是人類的悲哀. 雖然人們新發現的抗生素種類也是逐漸增加的,但是總有發現趕不上濫用的步伐的時候---當細菌和微生物被人類的抗生素鍛煉的金剛不壞身的時候,人們還用什麼呢?

  濫用抗生素,可以導致菌群失調.正常人類的肌體中,往往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菌群,他們是人們正常生命活動的有益菌,比如:在人們的口腔內,腸道內,皮膚....,都含有一定數量的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有益菌群,他們參與人身體的正常代謝.同時,在人體的軀體中,只要這些有益菌群的存在,其他對人體有害的菌群是不容易在這些地方生存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如同某些土地中,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人類",其他的"人類"是很難在此生存的. 而人們在濫用抗生素的同時,抗生素是不能識別對人類有益還是有害菌群的,他們如同在剷除當地"土匪"的同時,連同老百姓也一起殺掉的情況,結果是人身體正常的菌群也被殺死了. 這樣,其他的有害菌就會在此繁殖,從而形成了"二次感染",這往往會要導致應用其他抗生素無效,死亡率很高.

  難以容忍的是,目前的一些藥品廣告,往往誤導不大懂得醫療的人們去濫用抗生素.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廣告--"嚴迪治療感冒",這就是一個誤導人們的廣告. 嚴迪又叫羅紅霉素,屬於大環內酯類藥物.就是地地道道的抗生素,他根本就不治療感冒所引起的早期癥狀.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病毒。由細菌引起的只是極少數。而目前針對病毒,人類尚無任何藥品敢說能夠準確有效地殺死人體內的病毒,感冒最終要靠人體的自身免疫力,只有感冒合併有細菌感染了,才可以應用抗生素.這個例子子就是抗生素濫用也有社會原因.

  抗生素如同一把雙刃的劍,用之科學合理,可以為人類造福,不恰當則要危害人類的健康.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人類濫用抗生素的環境里,甚至近些年來我們食用的大量的肉食產品和水產品中,據說也常常應用了抗生素,這是多麼的可怕呀.比如:我所知道有很多的養雞專業戶,到處用不法渠道從醫院和醫藥公司收購大量過期待銷毀的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每天都定時拆開來倒在一個盆子里,往成群的雞舍里拋灑,結果有的雞雛能撿食好幾片.大量的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使得小雞在短短的34天就出欄上了人們的餐桌, 所以自從我知道以後,從來再也不敢吃市場賣的白條雞了,因為我覺得那些肉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青黴素和地塞米松的味道,令人做嘔.

抗生素的分類

  由細菌、黴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物質。自1940年以來,青黴素應用於臨床,現抗生素的種類已達幾千種。在臨床上常用的亦有幾百種。其主要是從微生物的培養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製造。其分類有以下幾種:

  (一)β-內醯胺類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的分子結構中含有β-內醯胺環。近年來又有較大發展,如硫酶素類(thienamycins)、單內醯環類(monobactams),β-內醯酶抑製劑(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黴素類(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類: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妥布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新黴素、核糖黴素、小諾黴素、阿斯黴素等。

  (三)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霉素、金黴素及強力黴素等。

  (四)氯黴素類:包括氯黴素、甲碸黴素等。

  (五)大環內脂類:臨床常用的有紅霉素、白黴素、無味紅霉素、乙醯螺旋黴素、麥迪黴素、交沙黴素等。

  (六)作用於G+細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萬古黴素、桿菌肽等。

  (七)作用於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黴素、卷黴素、環絲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黃黴素。

  (九)抗腫瘤抗生素:如絲裂黴素、放線菌素D、博萊黴素、阿黴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環孢黴素。

  鏈黴素

  是從鏈黴菌(灰色鏈絲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來的一種抗生素。鏈黴素的硫酸鹽是白色或微黃色的粉末或結晶,易溶於水,比較穩定,對某些桿菌,特別是結核桿菌,具有顯著的抑菌乃至殺菌作用。鏈黴素主要用於治療結核病、鼠疫、百日咳、細菌性痢疾和泌尿道感染等。

  金黴素

  也叫做「氯四環素」,是從金黴菌(金色鏈絲菌)培養液中提取出的一種抗生素。金黴素的鹽酸鹽是金黃色的結晶,味苦,能溶於水中。金黴素主要用於治療對青黴素產生了抗藥性的細菌性感染,以及斑疹傷寒、異型肺炎、沙眼、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滅瘟素

  又叫「稻瘟散」、「布拉葉斯」,是一種從放線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來的抗生素,用於防治稻瘟病、稻胡麻斑病、水稻菌核病等。但是,番茄、煙草、茄、桑、豆類等植物對滅瘟素較敏感,不能使用。

  已知抗生素的作用部位大致有幾種:

  (1)抑制細胞壁的形成,如青黴素,主要是抑制細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多氧黴素(一種效果很好的殺真菌劑)主要作用是抑制真攻細胞壁中幾丁質的合成。

  (2)影響細胞膜的功能,如多粘菌至少與細胞結合,作用於脂多糖、脂蛋白,因此對革蘭氏陰性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制黴菌素與真菌細胞膜中的類固醇結合,破壞細胞膜的結構。

  (3)干擾蛋白質的合成,通過抑制蛋白質生物合成抑制微生物生長的抗生素較多,如卡那黴素、鏈黴素等。

  (4)阻礙核酸的合成,主要通過抑制DNA或RNA的合成,抑制微生物的生長,例如利福黴素、博萊黴素等。

抗生素的殺菌  抗生素殺菌作用主要有4種機制

  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抑制細胞壁的合成會導致細菌細胞破裂死亡,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菌藥物包括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哺乳動物的細胞沒有細胞壁,不受這些藥物的影響。

  與細胞膜相互作用:一些抗菌素與細胞的細胞膜相互作用而影響膜的滲透性,這對細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桿菌素。

  干擾蛋白質的合成:干擾蛋白質的合成意味著細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干擾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包括福黴素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和氯黴素。

  抑制核酸的轉錄和複製:抑制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細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

抗藥性質

  細菌對抗生素(包括抗菌藥物)的抗藥性主要有5種機制

  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細菌產生一種或多種水解酶或鈍化酶來水解或修飾進入細菌內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細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能使含β-內醯胺環的抗生素分解;細菌產生的鈍化酶(磷酸轉移酶、核酸轉移酶、乙醯轉移酶)使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使抗菌藥物作用的靶點發生改變:

  由於細菌自身發生突變或細菌產生某種酶的修飾使抗生素的作用靶點(如核酸或核蛋白)的結構發生變化,使抗菌藥物無法發揮作用。

  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通過對青黴素的蛋白結合部位進行修飾,使細菌對藥物不敏感所致。

  細胞特性的改變:

  細菌細胞膜滲透性的改變或其它特性的改變使抗菌藥物無法進入細胞內。

  細菌產生葯泵將進入細胞的抗生素泵出細胞:

  
細菌產生的一種主動運輸方式,將進入細胞內的藥物泵出至胞外。

  影響葉酸代謝:

  葉酸是合成核酸的前提物質,葉酸缺乏課阻礙核酸的合成,從而是細菌生長繁殖受到抑制,磺胺類與甲氧苄啶可分別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與二氫葉酸還原酶,妨礙葉酸代謝。

抗生素的使用

  臨床應用抗生素時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嚴格掌握適應證凡屬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而且除考慮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針對性外,還必須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和體內過程與療效的關係。

  (二)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採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懷疑為細菌感染者外,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後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檢出,且使臨床表現不典型,影響臨床確診,延誤治療。

  (三)病毒性或估計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對各種病毒性感染並無療效,對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是無害無益的。咽峽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為細菌感染者外,一般不採用抗生素。

  (四)皮膚、粘膜局部盡量避免反應應用抗生素因用後易發生過敏反應且易導致耐葯菌的產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黴素、桿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別是青黴素G的局部應用盡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膚燒傷時應用抗生素要選擇告辭適合的時期和合適的劑量。

  (五)嚴格控制預防用抗生素的範圍在下列情況下可採用預防治療:

  1.風濕熱病人,定期採用青黴素G,以消滅咽部溶血鏈球菌,防止風濕熱複發。

  2.風濕性或先天性心臟病進行手術前後用青黴素G或其它適當的抗生素,以防止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發生。

  3.感染灶切除時,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選用適當的抗生素。

  4.戰傷或複合外傷後,採用青黴素G或四環素族以防止氣性壞疽。

  5.結腸手術前採用卡那黴素,新黴素等作腸道準備。

  6.嚴重燒傷後,在植皮前應用青黴素G消滅創面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或按創面細菌和葯敏結果採用適當的抗生素防止敗血症的發生。

  7.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擴張症患者,可在冬季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限於門診)。

  8.顱腦術前1天應用抗生素,可預防感染。

  (六)強調綜合治療的重要性在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人體防禦機制的重要性,不能過分依賴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視了人體內在的因素,當人體免疫球蛋白的質量和數量不足、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細胞性能與質量不足時,抗生素治療則難以秦效。因此,在應用抗生素的同進應盡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狀況得到改善;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以提高機體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過高的體溫;注意飲食和休息;糾正水、電解質和鹼平衡失調;改善微循環;補充血容量;以及處理原發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 ·定時用藥:完成整給療程,確保藥效。病人或須在療程的3天後,再做評估,以了解服用的抗生素是否有效,如果病情無起色,應以其他合適藥物替代。 ·分量準確:藥物劑量不能隨意增刪,以免影響療程。 ·不要自行停葯:別以為病情好轉而停葯,因體內的病菌仍未徹底消滅。這會造成病菌伺機發作或影響病情,更可能因此產生抗藥性。 ·不要吃舊藥:每次病情或成因也可能由不同病菌引發,胡亂服用舊藥,會耽誤病情,或帶來不良後果。不要在沒有醫生的指示下,自行服用抗生素。 ·重服藥物:服用抗生素一小時後嘔吐,必須重新服藥,避免病菌有機會再肆虐。 ·副作用:服抗生素產生副作用,如作悶、皮膚出疹等,應通知醫生,不要自行停葯。 ·服藥須知:一些抗生素須空腹服用,一些須飽腹服用,以配合不同藥物的吸收。 誤區1:抗生素=消炎藥 抗生素不直接針對炎症發揮作用,而是針對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殺滅的作用。消炎藥是針對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鎮痛葯。 多數人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療一切炎症。實際上抗生素僅適用於由細菌引起的炎症,而對由病毒引起的炎症無效。人體內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療無菌性炎症,這些藥物進入人體內後將會壓抑和殺滅人體內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調,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局部軟組織的淤血、紅腫、疼痛、過敏反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來進行治療。 誤區2:抗生素可預防感染 抗生素僅適用於由細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對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有害無益。抗生素是針對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殺滅微生物的。沒有預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引起細菌耐葯。 誤區3:廣譜抗生素優於窄譜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則是能用窄譜的不用廣譜;能用低級的不用高級的;用一種能解決問題的就不用兩種;輕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聯合使用抗生素。在沒有明確病原微生物時可以使用廣譜抗生素,如果明確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譜抗生素。否則容易增強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 誤區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貴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實每種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優勢劣勢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選擇,堅持個體化給葯。例如,紅霉素是老牌抗生素,價格很便宜,它對於軍團菌和支原體感染的肺炎具有相當好的療效,而價格非常高的碳青黴烯類的抗生素和三代頭孢菌素對付這些病就不如紅霉素。而且,有的老葯藥效比較穩定,價格便宜,不良反應較明確。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誕生往往是因為老的抗生素髮生了耐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療效,應當使用老的抗生素。 誤區5:使用抗生素的種類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現在一般來說不提倡聯合使用抗生素。因為聯合用藥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藥因素,這樣不僅不能增加療效,反而降低療效,而且容易產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所以合併用藥的種類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就越高。一般來說,為避免耐葯和毒副作用的產生,能用一種抗生素解決的問題絕不應使用兩種。 誤區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屬於病毒性感冒,細菌引起的感冒屬於細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冒有用。 其實,很多感冒都屬於病毒性感冒。嚴格意義上講,對病毒性感冒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只是對症治療,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歷,感冒以後習慣性在藥店買一些感冒藥,同時加一點抗生素來使用。實際上抗生素在這個時候是沒有用處的,是浪費也是濫用。 誤區7:發燒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僅適用於由細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發熱,對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有害無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為病毒引起,抗生素無效。 此外,就算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也有多種不同的類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頭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結核引起的發熱,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誤了正規抗癆治療會貽誤病情。最好還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誤區8:頻繁更換抗生素 抗生素的療效有一個周期問題,如果使用某種抗生素的療效暫時不好,首先應當考慮用藥時間不足。此外,給葯途徑不當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狀態等因素也可影響抗生素的療效。如果與這些因素有關,只要加以調整,療效就會提高。 頻繁更換藥物,會造成用藥混亂,從而傷害身體。況且,頻繁換藥很容易使細菌產生對多種藥物的耐藥性。 誤區9:一旦有效就停葯 前面我們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個周期。用藥時間不足的話,有可能根本見不到效果;即便見了效,也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夠必須的周期。如果有了一點效果就停葯的話,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因為殘餘細菌作怪而反彈。

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

你一定聽說過抗生素這個詞,你的家裡也一定有抗生素,但抗生素不是萬靈丹,該不該用,怎麼用,當媽媽的你可不要輕易作判斷。

  媽媽們一般都知道「抗生素」這個詞,也聽說了不能濫用抗生素,可孩子得了病,最要緊的是趕快治好,只要葯能治病,哪裡還顧得上醫生和專業人士的忠告。多年來,儘管對合理使用抗生素進行了大量的宣傳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目前在兒童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由於醫生或家長的原因,仍存在著種種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現象。

  抗生素使用的誤區

  孩子得病,家長往往焦 急萬分,總是希望能馬上用藥且立即見效,由於對抗生素認識的誤區,有時過於強調抗生素在病程變化中的作用,甚至在疾病的治療中依賴抗生素,常見的問題有:

  發熱即是有炎症,就應該使用「消炎藥」。有的家長急匆匆帶著高熱的孩子到醫院就診,並告訴醫生在家已經服用抗生素了;有些家長就診時強調,孩子發熱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不就診,隨意服用家中現有抗生素,缺乏選擇性;

  幾種抗生素同時服用或頻繁換藥;

  隨意停服或間斷服用,認為不發熱即為病癒,或為省事不按藥物說明服藥,隨意減少用藥次數;

  預防用藥,認為孩子病了,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就可以不出現合併症或併發症了。

  抗生素該怎麼用

  針對以上存在的抗生素使用誤區,下面簡要介紹抗生素使用原則。但是,由於小兒病情的多樣性及多變性,孩子生病,還是應到醫院就診,由醫生根據病情作出診斷並給予相應治療。

  由醫生來判斷是否應用抗生素

  發熱、腹瀉是兒童常見的癥狀,可由多種原因,包括感染性與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為病毒、細菌、支原體等,對上述癥狀的原因作具體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兒患病應看醫生,由醫生根據小兒病史、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狀況,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作出診斷,根據診斷由醫生確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療。通常,在常見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細菌、支原體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兒科上呼吸道感染、嬰幼兒腹瀉常見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則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病原菌不同用藥也不同

  兒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齡階段、不同季節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發病季節及當時流行疾病狀況對臨床診斷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據臨床診斷,醫生可以推斷病原菌的種類,或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包括病原學檢查),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對病原菌診斷不明,可選用廣譜抗生素。家長為病兒自選抗生素,缺乏針對性,可能造成療效不佳或無效,並有可能誘發耐葯菌的產生,造成後期治療的困難或耐葯菌的傳播。

  抗生素無高級與低級之分,只有病原菌對藥物敏感與不敏感之分,以價格判斷藥物好壞、高級低級是沒有道理的。

  不能盲目同時服用兩種以上抗生素

  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生素同時使用稱為聯合用藥。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藥無效的後果。通常,有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單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較長期應用抗生素細菌產生耐藥性可能者,以及聯合用藥可使毒性較大的藥物劑量得以減少時,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聯合用藥。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療的感染性疾病僅用一種抗生素即可,多用藥多保險的想法是錯誤的。

  藥物劑量由醫生來確定

  針對病原菌選葯後,需從患兒病情、藥物在體內代謝特點、給葯順從性等方面考慮,來決定給藥劑量及方式。為確保抗生素很好地發揮作用而不對機體產生危害,掌握恰當的抗生素劑量是必須的,在兒童,藥物劑量通常是由醫生根據診斷、病情、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得出,另外,亦應考慮小兒機體代謝狀態,對患有肝、腎疾病的小兒,除應避免應用具有相應毒副作用的藥物外,還應仔細考慮用藥劑量。認為兒童用藥即為簡單的成人劑量減半的概念是錯誤的。

  抗生素治療療程因疾病種類、病情嚴重程度、對現有治療的反應等而異,具體應諮詢醫生,認為癥狀消失即為病癒的概念是錯誤的。

  一般不需預防用藥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目的在於預防1~2種特殊細菌侵入傷口或血液循環而發生感染,部分外科手術預防用藥。由此可見,通常情況下不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警惕不良反應

  應用抗生素應注意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毒性反應及二重感染。過敏反應形式多樣,輕者可出現皮疹、藥物熱、血管神經性水腫,嚴重者哮喘,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毒性反應可見由氯黴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慶大黴素等引起的耳聾等。由於抗生素應用後殺滅或抑制了敏感細菌,未被抑制的菌種可大量繁殖,發生菌群紊亂,因而在用藥過程中有可能出現黴菌、耐葯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種感染可為較輕的局部,如口腔、胃腸道的感染,亦有可能發展為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綜上所述,只有以科學的態度應用抗生素,才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避免不良反應及


推薦閱讀:

家長應具備哪些給嬰幼兒使用抗生素的常識?
妊娠期如何選用抗生素
小小一片肉,飄香千萬家——杜仲豬肉亮相2018中國飼料工業展覽會!
濫用抗生素導致致病菌種的抗藥性是一個公眾後果還是一個個體後果?
阿奇紅霉素和紅霉素有什麼區別?

TAG: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