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典講座之研究
內典講座之研究
目錄
內典講座之研究大綱1
內典講座之研究自序1
內典講座之研究
甲一經體分析5
甲二施用藝術3 4
實用講演術要略
第一章緒言6 0
第二章資料結構6 2
第三章講態儀式6 8
第四章言語聲調7 2
第五章觀機7 6
內典研學要領7 9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8 1
雪廬恩師往生十週年紀念1 0 2
內典講座之研究自序李炳南
慨乎今日,烽火︵烽,築高台置薪草,燃火示警稱之。烽火,邊防有警戒事發生,燃起火來相告,是戰爭的
代稱︶障天,瘡痍︵1喻戰爭或自然災害後,民生凋敝的景象。2喻民生疾苦
)
遍地,殺盜婬︵同
﹁淫﹂︶妄,猶不悔悛
(
悔改
)
,貪瞋癡慢,益加縱恣
(
放縱任意
)
,豈止荊棘銅駝︵晉朝索靖知
道天下將亂,指著洛陽宮門的銅駝嘆道:﹁我恐怕要在荊棘中再見到你罷!﹂見︽晉書 .索靖傳︾。所以﹁荊棘銅駝﹂指天
下將亂︶,將有乾坤粉碎之巨難隨之。冀消此禍,似非科學有所能為,追窮源本,則不
得不求諸人心。然使知羞惡,明是非,陳禍福,析善惡,希其暗室不欺︵指閒居獨處時,也
不敢為非作歹︶,衾影無愧︵衾,大的棉被。獨自睡臥時,不愧於衾;獨自行走時,不愧於影。這是比喻在暗中也
不做虧心事︶,因果之說尚矣。但以不涉迷信,合乎理智,而能鞭辟入裡指深刻切實,見解獨
到,引發警惕,則又莫佛學若也。故今日留心世道之緇素︵緇,黑色布帛,指僧衣。素,白衣,
.度俗人所穿。緇素,合指出家、在家二眾︶,竟如雨後春筍,咸起開場說教,是乃興亡有責,當
仁不讓,正謂遠契佛懷,近切時弊者也。
無論治何學術,均各有其法則,儒家孟軻氏︵軻,孟子的名。以下引言見︽孟子 .離婁上︾︶
內典講座之研究自序1
內典講座之研究2
云:﹁公輸子︵春秋時魯國巧匠,名般或﹁班﹂︶之巧,不以規矩︵規,圓規;矩,曲尺,用來畫方
形︶,不能成方圓。師曠︵春秋時晉國樂師︶之聰,不以㈥律︵古代正樂律的器具。古代樂器的聲音分
為㈥律、㈥呂,合稱㈩二律︶不能正㈤音︵指宮、商、角、徵、羽︶。﹂昧之者,則事或不成。又
云:﹁能使人規矩,不能使人巧。︵這段引言見︽孟子 .盡心下︾原文作:﹁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
使人巧﹂︶。﹂蓋巧者多見習聞,領悟在心,若無見聞,心何由悟,縱巧有秉賦,始亦須
賴乎規矩也。故知徒有善心,而無善術,猶不解泅水而拯溺,既有善心,復有善術,
如善司車機就熟道,善術云何,即技巧而又不踰乎規矩之謂也。
古人講經,非可率爾
(
隨便的樣子
)
,既尊戒相,亦重師承,戒相︵指切實遵守戒律的相
狀︶非本文範疇,暫不涉及,惟師承有關法度,未可漠觀。世間諸學,尚不取閉門造
車,而況出世大法,豈容亥豕魯魚︵亥和豕,魯和魚,字形相近,傳寫時發生錯誤。指因相似而致誤
解︶。嚴格而論,講必注重修持,由心發言,方有真氣,雖無粲舌,亦能感人。降格以
求,則只有採諸技術,意在利眾,無妨從寬。然諸家吐秀競芳,各有學派,初機當本
所學,先遵所專。此文所云,乃其通則,不與各家矛盾,且為各家所共依者。目前國
際風雲,日益險惡,海上交通,時生梗塞,教下法幢︵幢,圓形旗幟。法幢,喻佛法︶,莫由
參禮,故寫此巴人
(
古代巴蜀為蠻地,巴人指蠻人。下里巴人,今以喻民間低級歌謠
)
之唱,小作來學津
梁,固是下下之法,要以略勝無法也者。
各地青年居士,誤聽人言,以予濫竽講席,數㈩春秋,疑是學者,或有所知,往
往跋涉山河,遠來下問,且多不逢,失於延接,甚或時短,未盡其辭,致使良朋失
望,中心實皆歉且愧焉。第以經學如海,正慚飲不及瓢,本應藏拙,不當蛙鳴,惟是
芻蕘
(
割草者曰芻;採薪者曰蕘,合指割草打柴的人。意為地位卑賤的人
)
之忱,只為塞責於需者,潛隱
多哲,尚冀求教於各方。今覽斯文,不妨作攻玉之頑石,後遇知識,便可代覆瓿
(
瓿,圓
口深腹的陶容器。指著作沒有價值,祇能用來覆蓋醬瓿
)
之敗綈
(
較厚實的絲織品
)。
中華民國歲次甲午仲夏識於綠川南畔寄漚軒
內典講座之研究自序3
內典講座之研究
內典講座之研究李炳南
甲一經體分析
此處言體,非言其性,乃依文章結構之例,述其總形及節次分位也。大凡一物一
器,總觀則各有其形象,分察則各具其部位,如人挺挺肉柱,憧憧︵形容往來不絕或搖曳不
定︶來往,是其形象,百官四肢,㈤臟㈥腑,是其部位,人體者,各部位之集團也。經
亦如之,玉軸緗縹︵緗,淡黃色的布帛;縹,淡青色之帛布。合指古人用緗縹製造書衣,後為書籍的代稱︶,
方字長行,是其形象,題序句讀,篇章節目,是其部位,經體者,亦各部位之集團
也。講經者,必先詳明其總分結構,方能批郤導窾︵指敲開打通骨節空隙的地方。比喻解析義理,深
切中肯︶,而不蕪雜︵蕪,雜草叢生;蕪雜,雜亂不整潔,多指文章方面︶,賓主虛實,而不扞格
︵扞,同﹁捍﹂,保護防衛。格,阻拒。﹁扞格﹂指互相抵拒,格格不入︶,此雖文藝末技,然義旨事理賴
是分明,豈能忽而不求,奢談玄妙。應知文字法度,猶人身之脈絡︵人身的經絡,引申為事理
或文章的線索條理︶,脈絡失次,則氣血不通,法度紊亂,則義理顛倒,是故講教者,未有
或忽諸文體,而能善說義理者也。茲將經體內容,介紹如後。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5
內典講座之研究
6
△戊一通別二
●丁一釋
名
△戊二七例選
○丙一五重玄
義
●丁二辨
體
●丁三明
宗
◎乙一經
題
●丁四論
用
▲己一三單式
▲己二三複式
▲己三具足式
●丁五判
教
○丙二其
他
○丙一略
史
◎乙二譯經
者
○丙二譯處
◎乙三經開三
分
◎乙四文
體
◎乙五科
判
○丙一序分
○丙二正宗
分
○丙三流通分
○丙一長行
文
○丙二頌
偈
○丙三密
咒
○丙一樹式
喻
○丙二代表
字
○丙一術
語
○丙二名
數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
內典講座之研究
○丙三譬
喻
◎乙六名辭典
故
○丙四公案因
緣
○丙五修法行
事
○丙六名
相
○丙七數目
◎乙一經題題為全經結晶,亦即經義縮影,如網之綱,似衣之領,觀其標
題之文,可知宗旨所向,是以經必標題,講必先題。固雲事理之整,首在提綱挈領︵喻
掌握事理的重要部分︶,而名相之道,順俗亦應先求正也。名不正,則實不彰,實不彰,則
唐捐︵指徒然廢棄︶其功矣,標題有㈦例,講題有㈤玄。
○丙一㈤重玄義此一方式,創於隋代智者大師,雖屬天台教義,因其組織精
嚴,而後世之注經者,每喜遵之,即開壇講經,亦多採用,幾若一種成規,未容或忽
者也。竊謂後人治學,固應習知,若任講席,似宜略加權變,當視聽眾程度,以定標
準。若研學之士居多,自不妨如法衍︵開展、引申。作引申解時,同﹁演﹂︶述,否則僅解題
義,或進而舉出體用,便其依法起修,庶乎︵近似、差不多︶已可。緣初機與鈍根等,解
力不足,必泥︵不知變通︶執㈤玄,或恐益其眩惑︵迷亂而沒有主張︶,講經之道,期其奉
行,契理雖不可背,契機亦應顧到。
●丁一釋名此名非他,即題之名也,題乃一經之總相,名為一題之集體,
一題而分通別,別中又含㈦例,為求詳明,不厭分析。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9
內典講座之研究10
△戊一通別二義言通者何,經律論三類之中,每種末字,於其類皆一致者也。
如此經彼經,雖異其名,然末後一字,彼此統稱曰經,並不因群經擬題,各有不同,
而經之本字,遂易其講。經題如是,律論亦然,故此三類典籍,任何一種之末字,各
從其類,彼此無殊,是謂通義。千經之經經如是,萬論之論論如是,惟其不變,亦可
曰同類共有之普名也。
言別者何,此三類中各種命題,除末字外,㈦例選立諸字皆是也。此則千差萬
別,名相紛繁,三類浩浩,各異其講。甚或兩經之題,大致相同,僅一字變更,或一
字增減,是其內容,另有指歸,而題之命名,因以轉變,此疆彼界,是謂別義。經說
一種法門,一題表一經旨趣,惟其不一,亦可曰一經之專名也。
釋題之法,亦非率︵輕易而不慎重︶然,既具通別二義,且有分合二講,自應善運方
式,始能出言有章。釋別者,即將上言別義,首先揭出解之,此為一經之專名,更為
一題之特質,必抉其所含義理,及㈦例成規,反覆詳盡,使無餘蘊。釋通者,即指上
言通義,於別義釋畢之際,依中.古今之訓演述,此類雖三,然每字各有多解,須視
聽眾根機,採用繁簡,繁應編一程序,簡須擇其重要。題分通別,恰如經文正宗流
通,食蜜中邊皆甜,此亦各有其妙也。分講者,總攬全題二義,字句名數,術語譬
喻,按類分清,逐一破解。此與釋別不同之點,即此時重在訓詁︵訓,用通俗的文字去解釋詞
義;詁,用當代的話或較通行的話,去解釋古語或方言。﹁訓詁﹂,也可泛指解釋古書中的句、字、詞、義的意義。亦作
﹁訓故﹂或﹁詁訓﹂︶考據,彼時重在發揮義理,若論次第,又當先訓考而後發揮。合講
者,即分講以後,總前三法,從頭澈尾貫串一氣,如聚多花,以繩穿之,方成其鬘︵裝
飾用的花環,為梵文
soma的譯名︶焉。
△戊二㈦例選題經文固繩以科判,而立名亦有體系,顯非率意而為,漫無範疇
者也。式採人名、諸法、譬喻,為立名之三原則,或一即立,或合二而成,或三者並
攬,故式有㈦焉,茲分列出,並舉例以明之。
▲己一三單式人名單如﹁佛說阿彌陀經﹂,諸法單如﹁大涅槃經﹂,譬喻單
如﹁瓔珞經﹂等。
▲己二三複式人法複如﹁文殊問般若經﹂,人喻複如﹁如來獅子吼經﹂,法
喻複如﹁妙法蓮華經﹂等。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11
內典講座之研究12
▲己三具足式人名、諸法、譬喻,三者具備,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等
●丁二辨體體謂性質,自必辨明,方能演述契理,稱為正說,倘不識此,
難免南轅北轍︵車之轅向南,而車之轍向北,猶言背向而馳,兩不相侔也。喻行動與目的彼此相反︶之弊。惟
是乘分大小,法有權實,浩浩㈩二部教,辨豈易哉。大概大乘典籍,皆以實相為體,
實相者,真實之相,非妄有之假相,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曰實相無相。既
雲無相,何雲實相,相依於體,妄依於真,必知妄相始悟真體,故又曰實相無不相。
小乘典籍,則與此異,然亦不能一概而論,間有大致相同者。若以法.衡之,似較易
說,蓋大乘惟有一法.,而小乘則是三法.也
。
●丁三明宗宗謂所宗之旨,即起修之趨向,喻如旅行,必先知山知水,而
後取車取舟,以作依傍。因前已顯體,今必起修,修不知宗,則紆回繞屈曲曲多歧。第
以頭緒紛繁,各經異致,茲略舉例,以作參考。如︽阿彌陀經︾以信願行為宗,︽法
華︾以一乘因果為宗,︽金剛般若︾以觀照契理為宗,︽楞嚴︾以悟明心地為宗等。
雖雲如是,然註疏各家,見仁見智,亦多分道揚鑣︵鑣,馬口中嚼環,外繫以小鈴。揚鑣,驅馬前
進。﹁分道揚鑣,本指人的才力彼此相當而各有千秋。其後引申為二人分手離別,或因意見不合而各行其是﹂︶。初機
學者,宜先守一,採某家之注,暫遵某家之說,深入以後,自不妨..任取焉。
●丁四論用用謂功效,即所證之果地,前既起修,繼必言其成就,方信功
不唐捐,經稱了義。此在各經雖異其趣,然與明宗有因果關係,能明其宗,自了其
用。仍錄前列各經,舉其用之維何,必也兩相對照,可悟其餘。如︽阿彌陀經︾則以
往生為用,︽法華︾則以斷疑生信為用,︽金剛般若︾則以破執為用,︽楞嚴︾則以
圓滿菩提為用等。
●丁㈤判教教謂大小權實諸乘,顯密經律三藏,一切化法及一切化儀,乘
藏雖如煙海,然均有次不紊,故學者當判明法儀,知其權實,考據時代,知所先後。
若言法儀,則有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之分,若言時代,則有︽華
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之別。此㈤時教,且設有喻,一為
牛乳,言具全味,二為從乳提酪牛、羊、馬乳製成半凝固或凝固的食品,三為酪提生酥煎牛、羊乳
而得之油脂為酥,四為生酥提熟酥,㈤為熟酥提醍醐㈤味之一,製自牛乳,味中第一,菜中第一。諸
法皆玄,固宜遍贊,分期設喻,自具深心,善體善用,庶乎契機。惟近時判教,多置
法儀,只考時代,此篇從之,為期學者易修,聽者易解,非為厭繁喜簡,怠於演述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13
內典講座之研究14
也。
○丙二其他演教而論,︽華嚴︾自是首屈一指之家,其釋經規範,則有㈩
門之例:﹁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㈤教體淺深,㈥宗
趣通局,㈦部類品會,㈧傳譯感通,㈨總釋經題,㈩別釋文義﹂。分析繁細,似乎難
被初機,故後人演教,屬於︽華嚴︾部者,為順本家,自應依述,他宗多畏其繁,甚
鮮︵少也︶採用,茲特列舉㈩名,不過俾知跡相而已。此外亦有作綸︵青絲繩辮糾合而成者,
引申為規劃︶貫者,有作通釋者,此二者有將㈤玄括入者,亦有不括入者,二者之義,等
於全經通論,此必於所講之經,能融會貫通而後可,初機學者,似難作到,縱能作
到,而聽眾程度不齊,是否多數可以領受,亦成問題。如向一足不出里之人,而奢談
華嶽之松雲,如何崚嶒︵高峻突兀的樣子︶,滄海之煙濤,如何洶涌,恐益增其茫然,只
有曾遊過者,追憶其境,心會神移,始獲相契耳。言忌乎滯,事貴乎通,或淺或深,
或詳或略,或探玄抉微,或深入顯出,宜捨主觀,順於眾斯庶矣
。
◎乙二譯經者譯有譯文譯語之別,即將甲國之言語文字,翻成乙國之言語文
字,文化溝通賴於是,考據真偽賴於是,未可或忽之也。然一經往往有數種翻譯,題
且有二名多名之分,內容組織,自亦方式各異,採講某譯,應以某種為主,不必羼錯亂
雜其他,恐亂其例,因一文有一文之線索也。他譯他名︵文字︶,倘有必須互相對照之
處,不妨略言其概,但忌繁瑣,免生喧賓奪主之嫌。考諸曲禮︵︽禮記︾篇名,委曲說禮之
事,故稱﹁曲禮﹂︶,在古掌此職者,四方各異其名,東方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譯。何以後世統用譯字,尚須求教通家,或謂漢唐以來,中外文化交流,多在
佛經,而輸入之地,每從西北,相沿久之,他遂湮而此獨彰矣,然歟否歟,可存其一
說也。
○丙一略史譯者一行文字,於人名之上,每冠朝代及其學歷,亦有加入其
本國之名者。朝名如曹魏姚秦劉宋之類,加入其國名者,如唐於闐之類,學歷即三藏
法師之類。朝名須考確史系,他國必指出今地,至於學歷,不過釋明經律論之各質而
已。譯師大都來自他國,其名更應翻成華言,最後譯字,亦得解釋,不遺一字,方全
其講。此文仍如經題,具通別義,三藏法師及譯,通也;朝國、人名,別也。是乃正
文,所必解者,餘如譯師有奇跡異行,來此或具特別因緣,亦不妨斟酌加入,或起引
發觀感之功。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15
內典講座之研究16
○丙二譯處文中所無,似可省略,但為加強信仰,偶徵文獻,亦不為贅
︵多餘地︶。如漢之白馬寺,姚秦之西明閣逍遙園,唐之弘福慈恩兩寺等,類是諸大譯
場,皆照耀乎史乘︵泛稱一般記載歷史的書籍︶,震掉︵搖︶乎東西,後人飽享法乳,又豈可
不思源耶。況且帝王護法,下詔國譯,其因緣之慈祥,宣傳之隆盛,實足彰教幢︵指法
幢,圓筒形之旗曰幢。即佛法之意︶之莊嚴,亦可啟人心之尊重。
然何以啟帝王之崇信,蓋亦有由。至若德星垂象,固有賴於天瑞,而取求艱苦,
不辭孤笠衝沙,布施殷勤,更忍匹︵疊毛︶剖膊,凡此皆出人感。略附數語,補於此
段文末,俾知國譯主因,但為不沒前賢之功,非教加入講述,妄增繁瑣也。
◎乙三經開三分三分者,乃將一經全文,畫為三科,曰序,曰正宗,曰流通。
世間典籍,類多有序有跋︵寫在文章、畫冊或書籍後面的文字︶,或曰弁言︵書籍正文前面的序文︶書
後,梵典之特別,自體具備,不必格外加製也。然漢魏之間,經文雖具,不過依文次
講,並不分三,迨晉道安法師,始創三分,當時議論譁然︵譁然,形容人多聲音嘈雜的樣子︶,
多譏其非。至唐玄奘法師,傳來西土親光菩薩佛地經論,亦分三科,初教起因緣分,
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名異義同,與此符合,後始遵之,稱為彌天︵晉道安法師自
稱﹁彌天釋道安﹂。詳見高僧傳︶古判。亦有書載,此法為.土谷隱大師所發明,惟二師誰前
誰後,誰作誰述,是否一人,而有兩名,行次文獻不足,只有待徵於博者。
○丙一序分經文開端,皆說集會因緣,故名曰序,此序又分通別之不同,
通者為各經之統然,如㈥種成就,經端大都皆用也,別者為某一經之特殊狀況,不與
他經相同也。通例在前,別例在次,通序尚有他名,曰證信,曰經後,證信指信聞時
間說主地址聽眾等㈥事,而證此經所由來,皆有根據,非同天降靈文、乩盤鸞筆︵乩,
占卜問疑的一種方法,如扶乩。扶乩用沙盤,稱乩盤。鸞,鳥名,古稱似鳳。扶乩又稱扶鸞。鸞筆,指扶乩所用的筆︶等
之涉虛誕也。經後謂佛說經之後,將入涅槃,應阿難啟請,示此作各經開首之語也。
別序亦有他名,曰發起序,專為本經緣起之由,亦可謂一經之本序。蓋法不孤起,必
有其緣,如通序之後,當機啟請,或佛鑒機自說,類此諸文皆是也。此分重要,古德
有喻,比人之首,備列㈤官,觀人㈤官,其智愚善惡可得而知焉,觀經序分,其大小
偏圓亦可得而知焉。予亦有淺喻,蘋婆︵蘋果的別名︶嘉果,具色香味三美,序如蘋婆之
色,只見形色,朱翠交妍,橢圓滑潤,可知其皮韌肉脆,漿汁豐富,先觀序分,自可
知一經之旨趣也。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17
內典講座之研究18
○丙二正宗分不論言語文字,自不能無的而發,總合一文全體,或一論全
段,例皆有主有賓,此必詳辨。正宗者,一經主旨係焉,其本法之義理,修持之規
範,大抵皆匯其間。故治經者,亦必全力集此,不可輕放一言,使之空過。古德雖有
食蜜中邊皆甜、初中竟妙之語,是言各分有各分之本質,其質亦自各有其精華,意謂
各有各妙,非謂此妙可括彼妙耳。若誤解此,則賓主失重,珠櫝︵櫃子。︵例︶買櫝還珠,意
指買了裝珠的櫃子,卻把珠還給賣主︶無別,豈有所得哉。古德有喻,比人之身,備裝㈤臟㈥
腑,此諸器官,為司生之機能,無此命無以寄,人不得生,經無正宗,義無以明,法
無以立,何道之有哉。予之蘋婆三喻,於此可比其味,須剖而食,細嚼微咽,能解濺
齒沁︵滲入︶脾之趣,方得浸涼回甘之美,必明正宗之旨,方得一經之髓也
○丙三流通分經法旨在利眾,非守秘而為自者也,論時間希流傳於久遠,論
空間希通達於㈩方,必豎窮橫遍,眾生方得普度,此分故曰流通,足徵其重且要也。
各經流通之文,雖不同科,大概多係歎經法之功德,表修持之利益,或與他法較量勝
劣,或贊本經得未曾有,引人興感,直下承當。古德有喻,比人手足,賴其運動,方
能遍行天下,經有流通,始可普入人心也。予之蘋婆三喻,以香而比流通,蓋此香
氣,馥郁︵香氣濃鬱的樣子︶隨風,撲人鼻觀,能以引起食慾之感,而流通一分,既廣陳
功德利益,自易勾牽欣羨之心,期其齊登康莊,脫離苦津,玩索此處一言,莫非大悲
心之流露也。
一經三分,今成定式,而古德判別,起止之處亦不一致,此雖見仁見智之不同,
然自各有其至理焉。後學樂水樂山,本可從好,果有見地,即夏時殷輅周冕︵夏時,即夏
曆,今之農曆;輅,大型木車;冕,祭服之冠。指不同時代的文物制度,可以參採互用。原文出於︽論語 .衛靈公︾︶,
亦不妨互相參採,似不必泥跡自畫。惟在學力未充之時,任擇一家,或採數家,要當
事有所本也。若昧此而混淆不分,固屬不類,而撇開古人,妄自造作,則如不諳尺
度,率操剪刀,不但不能成衣,且亦損壞吳綾蜀錦︵綾,有文採的細緻絲織品,古代以吳郡出產為最
著名。錦,則以蜀地出產名天下︶矣。
◎乙四文體我國典籍,尚乎文藻,單行,駢語,韻文,律句,體派之繁,
由來已久,然多一書一體,不雜其他,縱文後有繫詩辭之例,亦屬偶為,而佛經內容
組織,則別具焉。雖有單行或偈,澈始澈終,文體一貫者,反足少量,大都一經之
文,兼備三體,體雖分三,卻是一義,不過用三體之文,重疊行之耳,此種設施,實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19
內典講座之研究20
具苦心,以眾情萬殊,各有所好,求契群機,自必隨順,異其言文,正為各適其適
也。
○丙一長行文如是我聞,以至作禮而去等,一類句法,曰長行文,即單行文
體,累成長篇大段者。此類文體,字不拘數,句不限雙,亦有字句四㈥,句分上下
者,但不排偶,有時且間單句,視之,則句法前後參差,讀之,則脈絡通體嚴整,凡
此之類,皆稱長行。以經論為載道之主幹,以文論為體裁之正格,排列次第,長行為
冠,頌偈居次,密在其殿。若論發揮義理,咒則密而不宣,偈句字數有定,意每受限
難達,惟有長行,天馬行空,磬控
(
馭馬的技術,能發能收,比喻操縱自如
)
縱送,充暢盡致。自
應聚精會神,全力注此,尋繹所蘊,不使有餘,善演教者,此必先求貫通,至頌偈
處,前後義方不乖。
○丙二頌偈頌偈體裁,猶華人之詩歌,華詩近體只限㈤言㈦言,絕限四
句,律限㈧句,排律對偶,則不限數,至古體則一言至㈧㈨不等。佛經頌偈,類皆四
㈤㈦言,密宗卻多用㈨言,雖為四句一偈,而義有盡半偈者,有寄一偈者,或一偈有
半,或用兩偈者,此須詳玩︵研習︶,不可泥執定式。其體又分孤起重頌等,孤起者而
自說一事也,重頌者義仍長行也,大抵孤起少而重頌多,一取熟聞入深,二取詠歌增
趣易記也
。
○丙三密咒咒在梵曰陀羅尼,華曰真言,祇存其音,不翻其義,蓋長行為
顯說,咒為密說,旨無有二,僅語有殊耳。云何不翻,固有成例,然亦因咒語特別,
翻恐失真。嘗聞密宗大德言曰,其間不盡梵語,㈥道庶類︵眾多物類︶,俱有所收,古
德喻如軍中密令,只有個中之人了解。講者遇此,倘能讀誦,當依音朗誦一遍,如其
不能,聲明其由而略去,接講後文,密不許翻,據何以講
。
◎乙㈤科判此乃辨明文體,揭示章法之學,科者等類也,判者分析也,即
就全文提其綱領,分其條目,使知井然有次,如觀掌紋。喻人身之骨骼脈絡,有總有
分,總則脊椎大脈,分則百節千絡。總攝於分,分統於總,無不枝枝相接,息息相
通,短篇若︽心經︾,巨帙︵包裹書籍的布帛,這裡指書籍︶若︽華嚴︾,各有章次,如繩貫
鬘,不論頭緒繁簡,絕不雜亂支離。古人謂出言尚須有章,行文益重法度,是篇章之
有科判,猶字句之有註疏。質言之,註疏者解釋字句之工具也,科判者解釋篇章之工
具也。不明科判者,定不達乎章體,不達章體者,又安能述文也哉。惟科判功用,大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21
內典講座之研究22
半助於自修,故愈細而愈明,愈疏而愈通,甚至二句四句,皆立標目。若升座講經,
雖須依之,祇宜標寫大段,不可全部搬出。蓋講說之要,貴乎充暢。倘處處停頓,解
釋段落,勢必氣不連貫,失去精采,且過繁瑣,聽眾亦恐少趣生厭也
。
○丙一樹式喻析文而繩科判,固甚複雜,讀者辨明次第,亦不簡單,實則科
判條理,本隨文段產生,文複而自複,文簡而自簡,非先有成見,故用複式組織也。
然辨之之法,自有其道,譬如觀樹,應先從根而尋末,雖枝葉紛繁,不難得其結構。
而樹之形若何,聊為說之。在初有根,根生本或一二,或三四,本各生幹,或多或
少,幹各生多枝,枝各生多條,條各生多杪︵樹枝的末梢︶,杪各生多葉,葉各有多脈,
葉間有多花,花中含多蕊,蕊中復含子,總觀渾然一樹,分觀則各有部位,各個部
位,皆有所由來,亦皆有所發展,萬緒千端,無不連貫,色澤香味,不出一體。經之
題,如樹之根也,序及正宗流通皆本也。每分中之大段,幹也;中段,枝也;小段,
條也;其餘繁多節目,杪葉脈花蕊子也。明乎此理,始可言樹;明乎此理,始可以言
文章也
。
○丙二代表字科判既如是複雜,欲求清楚,自必有相當設計,方能一目了
然。古德採天干㈩字作符號,甲如樹之本,乙樹之幹,丙樹之枝,丁樹之條,戊樹之
杪,己下各字,則葉脈花蕊子也。間有文理過繁,析之亦愈細,㈩干之字不足,又提
㈩二支字繼之者。標題以高低為率,高者統攝低者。然亦有不分高低,一律平抬者,
不可拘也。甲統若干乙字,乙統若干丙字,至被統之若干乙丙,僅第一之乙丙行,標
出乙丙初字樣,後則只寫二三之數字而已。餘可類推,茲為易瞭起見,下舉︽阿彌陀
經︾開首序分之科判以明之。
甲序分為二乙初通序二別
序
乙初通序分二丙初標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今
初
經文﹃如是我
聞
……祇樹給孤獨園﹄
丙二引大眾同聞分三丁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人眾
丁初聲聞眾分三戊初明類標數二表位歎德三列上首名,今初
經文﹃與大比丘僧,千二百㈤㈩人俱﹄
戊二表位歎德
經文﹃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23
內典講座之研究24
戊三列上首名
經文﹃長老舍利
弗
……如是等諸大弟子﹄
丁二菩薩眾
經文﹃並諸菩薩摩訶
薩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丁三天人眾
經文﹃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乙二別序
經文﹃爾時佛告長老舍利
弗
……今現在說法﹄︵序分竟︶
古德知其複雜,恐費尋繹,亦有將全經科判,編為目錄,列於卷首者,前後對
照,較易清楚矣。茲仍以上列之科判,按古人編目方式,錄.以明之。前隨經文列為
平抬式,再列目錄舉高低式。
目錄
式
甲序分為
二
乙初通
序
丙初標法會時
處
丙二引大眾同
聞
丁初聲聞
眾
戊初明類標
數
戊二表位歎
德
戊三列上首
名
丁二菩薩
眾
丁三天人
眾
乙二別
序
按以干支之字,分列高低,則較平抬固已清楚易查,倘採用體系表式,似更醒
目,茲依上列科判,擬舉如.。
丙初標法會時處
戊初明類標數
乙初通序
丁初聲聞眾
戊二表位歎德
戊三列上首名
丙二引大眾同聞
甲序分
丁二菩薩眾
丁三天人眾
乙二別序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25
內典講座之研究
◎乙㈥名辭典故佛經內容,取材極繁,觀其三藏浩浩,萬象森羅︵森,眾多。意為
森然羅列︶,機契㈨界,有不得不然者也。因以有疑是哲學者,予釋之曰,不盡然也,不
過般若、唯識,同於哲學,抽象超遠,涉妙入玄,而有哲學之氣分焉。又有疑是科學
者,予釋之曰,不盡然也,不過㈤明等學,同於科學,各以對象,統系歸納,而有科
學之方法焉。餘若宗教也,倫理也,一芥之微也,塵沙之廣也,細無有遺,大無不包
而已。故研讀時必分科類,講述時不宜儱侗︵渾同,無分別。又作﹁籠統﹂︶,於名辭貴溯
︵探求本源︶本源,典故應考出處,文以載道︵文章是用以闡述發揚聖賢道理的︶,是以稱文字般
若,語以傳情,寧不曰言語般若耶?言語如不達意,文字亦晦︵陰曆每月月終,日由明趨暗為
晦︶精華,文情俱隱,大道無由彰矣。今借繪事喻之,如畫人物,無非頂趾衣冠,集而
成者也,任何部分,各有其必須,指爪之微,鬚眉之細,衣一垂條,冠一折線,一筆
不到,全幅稱疵,經中名辭典故,皆是教材,所謂統體,初竟皆妙,似蜜中邊皆甜,
又安可輕此略彼,不與顯示也哉。惟繁簡之機,不妨審時運用,繁能不至於瑣︵本為連
環的玉,此作﹁細碎﹂解︶,簡能盡撮︵摘要︶其要,善巧無礙,是謂得之。茲錄列大概,聊
貢參考。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27
內典講座之研究28
○丙一術語術語者,學術專門之言也,有梵術語及華術語之別,不可不察
焉。梵術語如般若,涅槃,波羅蜜,陀羅尼,阿鞞跋致,菩提薩埵,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等是也。依㈤不翻例,存音不翻義,然講時除密咒外,皆得釋之,但釋此語之
時,說明不翻取意便佳。華術語如真如,眾生,法輪,所知障,無生法忍,不二法
門,煩惱即菩提,諸法因緣生等是也。必先解其字義,次再釋其旨趣,此不專為解釋
名相,徒增知見,義旨所寄,亦得聞而悟道焉。尚有梵華合和之術語,如無餘涅槃,
謗法闡提,蓮花曼陀羅,諸佛現前三昧等是也。此類非止術語,凡人名,物名,地
名,隨處皆見,求其清楚,須先分解而後合釋。大率大概術語之設,不論梵華,皆為
節約費辭費時,而出此法,取其語簡義豐,寡以代多也。遇此等文,自應探其本解,
切忌望文生義,魯莽︵做事粗心大意,草草率率︶從事,前人有釋波羅蜜為水果者,釋眾生
為眾多之人眾多之畜者,是皆未肯深求,故遺此笑柄焉。
○丙二名數名數者,多數名相而連貫一名之謂也,如:二力,三佛身,四
無量心,㈤支念誦法,㈥度,㈦覺支,㈧功德水,㈨解脫道,㈩法乘成觀,二㈩二
品,三㈩三過,四㈩㈧願,㈤㈩三知識,㈥㈩四梵音,㈦㈩二威儀,㈧㈩種隨形好,
㈨㈩㈥種外道,百法明門等。少者二數,多達百條,皆實有其法數,聚而成為一組,
非若三番㈤次,千錘百鍊等之世俗名辭,僅為形容其多也。此種名數,既含多法,釋
門大道,於是係焉。自應細繹經義,相機相時,或採全講,抑採節講,並無一定。㈩
數內者,不妨全講,雖採全講,詳略要權其宜,㈩數外者,不妨節講,雖採節講,賓
主勿失其措。縱節講矣,而預備仍應全知,全講為正規,契乎理也,節講為權巧,契
乎機也。再舉一例,可明捨從,㈩二因緣不全講,聽者難得要領,㈧㈩種好若全講,
聽者恐畏煩瑣矣
。
○丙三譬喻由來玄遠之旨,費辭難明,中下之根,因喻得解,此為能文
章,善言語者,所必取之工具。而世尊說法,尤多運用此術,不論大小乘經,以及律
論等部,此種方式,隨處可見。事最顯著,膾炙人口者,︽華嚴︾樹王之喻,︽法
華︾三車之文。凡此之處,大都設喻以畢,再將正文重說合對,大類詩之興體︵乃詩經
㈥義之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㈥義者:風雅頌賦比興︶,先言他物,引起詠辭。講者亦必依之
分清,切勿相混,若語先犯下,後即索然矣。亦有兩土風俗不同,古今演變之異,間
有設喻,似感欠切者,自應詳索所以,求其圓解,是又存乎其人,善巧運用者也。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29
內典講座之研究30
○丙四公案因緣︽法華︾三週之機,先之以說法,不解,則次之以譬喻,又不
解,後即為說因緣。然因緣萬端,當有深深淺淺差等,不應預存成見,生輕忽想。公
案即因緣,更有所謂故事者,總此之類,名異而實同也。或指本事,或係垂跡,必與
辨明,方不矛盾,事有他土本洲,自當考其記載︵記事在書冊上︶,尚多假設寓言,更應
分出權實,切勿將虛擬說成實在,亦莫將真實形成虛擬。涉神奇者,求說以圓之,理
難思者,舉類消釋之。且也風俗習聞、流傳古典,當時為免諍論︵論辯是非︶,亦有隨
順之語,均應慎審原由,化使理機雙契。經說因緣,本期易解,若運用失宜,求通反
塞矣。
○丙㈤修法行事佛法有解有行,有事有理,解者解其理,行者行其事。解理即
明了其法,行事即修持其法,所貴事理圓融,行解相應。古德多解而後行,行而後
講,故言從自心而發,懇切而不泛浮︵不切實的︶,誠達他心而通,.深而易感動。如
︽藥師經︾之然通﹁燃﹂㈦層燈,懸㈤色旛︵旗的一種,旗幅狹長而下垂︶,︽地藏經︾之南
方作龕︵供奉佛像、神像的櫃櫥︶,請服淨水,㈩㈥觀經之觀想,大小止觀之數息等,皆為
修法之類。而︽金剛經︾之無住生心,︽彌陀經︾之一心不亂等,更是功夫問題,亦
從修法中來也。凡此之處,設無親身閱歷,向人講說,不免說食數寶。然在今日,只
求將金玉之質,飲食之料,講解明白,為一冶︵有銷鑄鎔金之義,即﹁造就﹂義︶琢之匠,庖
廚︵烹煮食物的地方︶之丁,雖自飢貧,而未暴殄︵任意毀害浪費︶物品,亦云有益與他矣。
他如布薩,浴佛,自恣日,達磨忌,運心供養,盂蘭盆會等,又屬於行事之類。值此
固不必詳求內容,然亦應略解其事,使人知其梗概︵大略的內容或情節︶,自為必不可省
者
。
○丙㈥名相人名、物名、地名,經中所在多有,此等命名,有梵有華,大
概梵者居多,以原著為梵文故也。凡遇人名,自應梵文譯成華義,而古人命名,非同
今人只撿好字,每因有其特事,採以記其實也。如畢陵伽婆蹉為餘習,憍梵波提為
︵牛吃草反芻︶,即當附說餘習
牛
之故,不說則語無著落。其他之身歷,固不必多加
累贅︵多餘的負擔、麻煩︶,以與經文無關,強說則反節外生枝矣。嘗見講者,遇有人
名,則大講其前因後果,若述傳譜者然,連篇累牘︵喻文辭冗長︶,渲染熱鬧,不知喧賓
奪主,大是詬病。物名,華文者,亦有常見罕見之別,常見者人皆知之,不必絮聒︵語
煩不斷,嘮叨不休︶,罕見者,自必略述體用,人方瞭然,如瓔珞︵用珠玉綴飾。.度舊俗,凡貴族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31
內典講座之研究32
男女多以珠玉做為頸飾。我國南方各族也以瓔珞為飾。也作﹁纓珞﹂︶,花鬟,箜篌︵古撥弦樂器,像瑟而較小,
有豎式、臥式兩種︶,法螺︵螺貝之聲遠聞,以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又螺聲勇猛,以表大法之雄猛。又吹螺號三
軍,以譬說法降魔。見佛學大辭典︶,石蜜︵即冰糖︶,醍醐,赤珠︵赤真珠,為世間㈦寶之一︶,硨磲
︵為海中大蛤,殼內白皙如玉,盛產於.度,為㈦寶之一。後世多以白珊瑚或貝殼所製飾器為硨磲︶之屬是。梵文
者,因此間所無,依例不翻,動物如迦陵頻伽,迦樓羅,植物如俱毘陀羅,波羅奢
華,礦物如毘楞伽,甄叔伽之屬是,要當說明何類,舉此地似者以方之。地名多在西
域,兼涉他界,他界者無論矣,但西域者,有仍其梵語者,如舍衛國是,有翻為華語
者,如王舍城是,有一處同傳兩名者,如殑伽河即恆河是,有古名今易他名者,如喜
馬拉雅山即雪山是。各地之名,古人講解,多釋取義,然可從亦可違也。兩名者勿誤
為兩地,改易者須考其今處,尚有涉神奇者,如獅子國開基世系,須補入古語相傳,
類中國先聖有蛇身琉璃腹之說,則諍論可避矣。如阿耨達眾寶莊嚴,應解作極其形
容,類中國皇宮稱金殿玉闕之例,則臻︵達到︶圓融矣。其餘諸名,均可循上所說類
推。
○丙㈦數目內典數目,極其複雜,有極少者,有極多者,除㈩百千萬億
等,與華相同,可翻華名外,其餘之類,則仍梵語,然梵華合稱者,亦所在多有,少
者自不可說,然有其名,如梵義華語之鄰虛塵,梵華合稱之一剎那,多者至不可說,
亦有其名,如梵語之阿僧祇,梵華合稱之塵點劫之類。其中或計道里尺丈,或計物質
分量,或算時間,或算累積,而各異其名,各有其數,難以備舉,茲檢常見者列下,
只期一隅三反,有文必消而已。如由旬,俱胝,缽羅,拘盧舍,那由他,毘婆娑,迦
利沙波拏等類是也。惟尺度秤衡,而其大小輕重,道里時間,而其長短多少,古今常
變,華梵亦殊,固不無二三同處,究以異者居多焉。若不能考其沿革,辨其疑似,強
將梵以合今,華以符梵,便是昧於實際,孤陋︵形容學識淺薄︶武斷。如漢分量與今分
量,各有其制,此古今不同之顯例,華道里與英道里,亦有出入,此中外不同之顯
例。雖作是言,實則無關宏旨,勿庸獺祭︵喻抄襲故實,集合而成的文章︶檢書,稽︵考校︶
古考據。不妨梵依梵論,華依華講,庶免一語矛盾,駟馬︵為古代同駕一輛車,所套的四匹馬︶
難追,不強不知以為知,正為真知之道也。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一經體分析33
內典講座之研究34
甲二施用藝術
前編論經之體,是珍寶之認識,此編論經之用,為智悲之實施。具體是古德之技
能,運用乃今人之藝術,運用之旨有二,即自利與利他,依之起修,自利也,依之起
講,利他也。此編專論講述,故暫不涉其餘,既以講述標榜,無非為利對方,如不能
挑動其心弦,振奮其興趣,甚或因其.象不佳,反致掉頭千里,是謂點金成鐵,求功
成過,豈獨搪突一般作﹁唐突﹂,指衝犯眾生,且亦作踐古德,欲良於用,安得不講藝術
哉。然講經性質,迥與授課有殊,是以學校之教授法,於此多不能合,不得不鑒事鑒
時,別樹一幟焉。茲擬簡略範疇,願與同人商榷之。
○丙一參考書籍
○丙二採取經注
◎乙一講前預備
○丙三正字辨義
○丙四消深益淺
○丙五預製圖表
○丙一開講前引
○丙二觀機應變
○丙三按段分講
◎乙二講時措施
○丙四解文釋義
○丙五發議喻證
○丙六相機守時
○丙七講畢結語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
內典講座之研究36
○丙一講採坐式
○丙二正其衣冠
◎乙三威儀須知
○丙三身式舉止
○丙四視線所集
○丙五音聲運用
○丙一上下台亂次序
○丙二不時露齒嬉笑
○丙三眼容不正視線偏注
◎乙四身語病忌
○丙四說過不顧環境
○丙五離題缺欠倫次
○丙六聲音失宜言語複滯
○丙七不守規定時間停止
◎乙一講前預備古哲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曰﹁臨事而懼,好謀
而成。﹂足見凡作一事,自應預為經營。故學貴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用更貴
乎草創,討論,修飾,潤色。世學欲臻美善,尚須敬慎若斯,況乎出世大法,豈可率
爾操觚觚,木簡,古人用來書寫。操觚,執筆為文。合指隨便寫寫,喻不多考慮耶?業之精者,無非勤
修,義之確者,端在詳校,成敗之機,此為樞紐喻居於要衝的地點或事物的關鍵處。如良工建
築,自必預製藍圖,確定以後,依之興建,方能鳥革翬飛革,翼;翬,羽毛㈤彩亮麗的山雞。指
如鳥張翼,如翬高飛,用來描寫宮室之美,蔚然可觀。內典講座,等於先儒講學,一堂所聚,動輒
數百千人,豈容魯魚亥豕,貽通﹁遺﹂,遺留笑方家。前人謂不契理,是波旬說,不契
機,是閑言語,若臨事偷懶,或恃才粗心,何免謬誤錯誤扞格,三世佛冤。
○丙一參考書籍基本條件,在於平素讀書,博學深造,自能..逢源。然為縝
密細致而精密詳盡,仍應實事求是,備書參考,必不可少。一註疏解釋古書文句的文字類,二
字書及辭典類,三類書摘抄群書,依類編纂,以便檢讀的書,稱類書。類書或依字分類,或依韻分類。古籍散
亡,遺文舊事往往存於類書之中。如︽藝文類聚︾、︽皇覽︾、︽佩文韻符︾等類等,俱宜常置案頭,以備
隨手查校。經註疏宜遵古人,蓋古人之註疏,皆正而精,因其人多係有得有證者,且
多為各宗之祖。言從真性中流出,文從功夫中寫來,言可上契佛心,文亦精醇專一不雜
的,通﹁純﹂無疵,決不能導人蕩檢踰矩行為放蕩,不受禮法的拘束,亦不能引人著魔中毒。若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37
內典講座之研究38
畏艱深,或感簡略,兼採近代註疏,合而對照,亦所必須。以文屬今文,語屬今語,
減少扞格,乃自然之勢。惟雖屬選文,尚應顧念其人,蓋乘戒俱急急,急切。指持戒與求聞大
小乘佛法都很急切之緇素,言行必有可模,其為註疏,雖屬時文新語,定不敢違乎聖言量
也。字學之書,如一切經音義,康熙字典等;辭學之書,如佛學辭典,法相辭典,辭
源,辭海等;而人地動植等名辭典,有時亦所需要。類書之類,如︽法苑珠林︾,
︽佛祖通載︾,︽太平御覽︾等,而百科全書,有時亦所需要。以上所舉,實為簡而
又簡,非謂備此,便已應付裕如,不過略勝白戰指徒手作戰,時蹈郢書燕說喻曲解原意,穿
鑿附會,毫無根據的見解而已。
○丙二採取經注發揮經義,賴參經疏,勢須廣集諸家,博覽群言。然應知古人
雖多師承,不離其宗,惟見仁見智,亦有小殊。此當觀時察眾,檢適合者,取其一
說,熊掌與魚,皆其所欲,不可得兼。或到學力充足,而能圓融二種,折衷為一,亦
無不可。若心無主張,目無見地,竟將多家之說,一齊搬出,堆堆累累,互相逕庭比
喻相距甚遠,差距很大,致聽眾不得要領,反增意亂,為最不宜。多集註疏,意在參考,不
須依樣胡蘆,藉誇淵博,善參考者,只師其意,不師其言也。縱採一家之說,亦貴變
化增減,如古注多釋義,其語簡,未語者可補之,今註多解文,其語繁,不需者可略
之,簡如﹁真性妄心﹂,不補釋人不喻其義,繁如﹁㈧㈩種好﹂,不略說,內有所不
需,其機如此,豈可不思。
○丙三正字辨義中國之字,每有一字多音,音之所變,亦因其用而異,如
﹁敦﹂之一字,竟達㈩三四音之多,字為事之代表,多音自是分代多事,如是則甲音
只是甲事,乙音只是乙事,決須分清,不能混淆,音若不正,則事亦不立矣。茲略舉
一斑,可窺從空隙小處探看全豹,事異音變者,如﹁信﹂用,執﹁信﹂︵音申︶,蚊
﹁幬﹂,覆﹁幬﹂︵音導︶,孵﹁卵﹂,﹁卵﹂醬︵音鯤︶,﹁革﹂命,疾﹁革﹂
︵音亟︶,等類是也。復有義寄古音,須順古而讀,若讀今音則本義全非者,如﹁龜
茲﹂︵秋詞︶,﹁月氏﹂︵肉支︶,﹁南無﹂︵那摩︶,﹁般若﹂︵缽惹︶等類是
也。復有形似之字,所差不過一點一畫,若不細辨,則誤彼為此,文既難通,事亦全
乖違離者,如﹁壺壼﹂宮庭裡的巷道,﹁褘禕﹂,﹁戌戍﹂,﹁免兔﹂等類是也。尚有字
音以外,而睹某一名辭,不肯求本,竟望文生義,謬加曲解,致事大非者,如﹁出
生﹂禪林僧堂於進食時,以飯施於鬼神等,稱出生解作產生,﹁安陀會﹂.度僧人三衣之一,為日常工作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39
內典講座之研究40
時或就寢時所穿著之貼身衣解作一種法會,﹁鬱多羅僧﹂.度僧人三衣之一,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
解作一種行者,﹁桃笙﹂一種竹席解作樂器,﹁晨風﹂鳥名,隼屬解作清晨之風,﹁寒
具﹂食品的一種,以糯粉和麵,麻油煎成,以糖食之解作火罏,﹁飲器﹂有二解,一為飲酒之器;一為溺器
解作酒樽等類是也。如上所舉,本不成為問題,但氣驕志盈之人,睥睨斜著眼睛看,有高
傲、瞧不起他人之義一切,恃才怠惰,不肯用心,草率從事,則難免陰差陽錯,貽譏廣庭,
信仰全失矣。
○丙四消深益淺講之難易,非僅係文之淺深,實則文淺者,亦有其難,文深
者,反有其易。是以不可見深文而生畏心,見淺文而起輕想,講座之設,為利對方,
不識其機,鑿枘難入鑿,器物凹下可鑲嵌東西的部分;枘,能容入鑿孔作為柄的短木。這裡指方鑿和圓柄,難以
相入。比喻事物互不相容矣。貴在文深使之融消而淺,便其按受,文淺使之增益而深,助其
生趣。以文深者,義或邃密精密、細密,人多難曉,如﹁同圓種智﹂之類,必運善巧之
法,或設譬喻,或製圖表,務令邃密而轉明顯,複雜而化簡要。講者有壯士扛鼎之
力,聽者有拔去心茅之快,是謂消深之法,必出乎此,釋義雖難,契機較易也。而文
淺者,義或明顯,人多易知,如﹁如是我聞﹂之類,應闢微妙之境,或加玄理,或引
古訓,令使明顯而感深邃,簡略實蘊豐富。講者有舌蒂粲花之妙,聽者無味同嚼蠟喻無
味無趣之感,是謂益淺之法,不出乎此,釋文雖易,契機較難也。
○丙㈤預製圖表凡遇名數,歷代統紀,家乘世系等,頭緒紛繁之類,以及權
實,空色,事理,體用等,互關相對之類。縱然長於口才之人,說之雖有條理,而聽
者尚有聞後遺前,失於連貫之感,設再旁出枝節,更覺無從銜接。至口才少遜之人,
自說且欠倫次條理次序,欲希聽眾清楚,不益難乎?思有補此缺憾,惟賴於圖表一端。
表有定式,以線條為準,圖無定型,可隨想像擬造。製成以後,事前書於黑板,使眾
按次尋索,一目了然。講者如長口才,順序解釋,自然益顯分明。口才若遜,有所依
傍,亦不致文義顛倒。今所言者,專指較大節目,必須預為設計,講始運用自如,若
夫短節小段,一鱗半爪原指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不見全身。喻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亦有
非經標示,不能清楚者,只不多誤時間,自可臨時書寫。
◎乙二開講前引體貴有用,學貴能行,已述預備之義,尤應討論措施之宜。澈
前澈後,萬語千言,而其焦點,無非在於表現,成敗利鈍,亦繫於是。上來一切,如
工程師設計繪圖,不過靜坐一室,運用心思。至於此時,便如大將臨陣,指揮作戰,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41
內典講座之研究42
卻要身口意三,集中全用。應付此緊要關頭,固應鎮定內心,還須觀照外境,為求一
滴不漏,故當㈧面玲瓏原是形容窗戶敞開,玲瓏可愛。喻人處事圓滑;即手腕圓活,慮事細密,處事接物,應付
周到,舉出數端,皆為措施所當注意。
○丙一講時措施擬講某經,必有所謂因緣,所謂應病與藥,決非無的放矢喻說話
沒有目的也。或因時潮,或因人事,或各宗弘揚其道,期接群倫,或有人喜研某經,特別
啟請,更有藉作學術之宣傳,招開演者,亦有認係功德之建造,特來邀者。凡此種
種,莫非因緣,於應講座之第一日,開始之前,宜先體察因緣,屬於何種,斟酌考慮情
形,審度事理其辭,以作引起,是乃事理必然之階段,取其不涉突然而已,如詩書之端先
有序,會議之初必有詞也。縱無特別因緣,亦可將所講之經利益,略為介紹,倘為擬
講玄義,恐失重複,不妨稱揚道場之莊嚴,謙抑自己之譾陋淺陋。譾,淺薄,固為尋常客
氣套語,亦是對眾應有之態度。
○丙二觀機應變古人說法講經,升座以後,輒先入定,以觀眾機,今日仍有依
此儀式者,亦有不用此式者,如不能入定而觀,即不徒效形式,尚屬直道從事,未為
厚非。無靜功者,固可除此,然略為觀察外表,卻為不可少者,必識其機,發言方有
標準也。此可視其舉止,察其神態,則其教育程度之高低,秉賦之特異平常,不難得
一概念,取作設施之借鏡。如場中高與異者多,自應多採文言,兼用成典,而目光時
注射之,間用普通白話,應付其餘,目光亦注射之。場中低與常者多,又當多說白
話,夾雜故事,而目光時注射之,間用文言成典,應付其餘,目光轉注射之,總為顧
念多數,而亦不遺少數,是曰平等。不但此也,或義深而化淺,或理淺而加深,或詳
改略,或略轉詳,尤為隨時所必變者,或慮所講教材,本屬事先擬妥,臨時更張,不
亦難乎?曰事前所預備,專為文字經旨,考校精確,是其基本,至於釋義闡有弘揚、揭發
之義理,詳略淺深,議論吐屬,文言白話,乃是藝術,基本自依其成規,藝術則貴變通
也。
○丙三按段分講先將科判觀察分明,以求條目不紊雜亂的。大概標︿甲﹀大段
內有標︿乙﹀幾中段,中段內又分標︿丙﹀幾小段。標甲者大率如綱,有其獨立之性
質,標乙者如目,係統於綱下,標丙者多為小節,又皆統於目下者也。此甲乙丙段,
長短自然有殊,其長短之異,又有本段與屬段之別,如乙目條多,此為甲之屬段長,
若乙目本條文繁,此為乙之本段長也。今例講某一經,每皆約有定期,自當日講幾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43
內典講座之研究44
段,預先分配,而每日所講若干,又須設計恰好。既有科判,便當依之,講從一段開
端起,至一段煞尾結,半途起結,章次全無,至﹁屬段﹂長者,自不妨在任何小段末
結束之,﹁本段﹂長者,倘不能一次講畢,亦須細尋文氣,擇其語意轉換結起之處,
暫作停止,再者字句清楚,賴讀念之功,此曰文通,科判分明,借標榜標舉顯示之意之
力,是謂章達,經自有其文章,講必求其通達。惟大綱中目,宜作科判顯標,小節短
引,則可略而不示,大綱不標,脈絡不分,小節皆示,語氣反滯。雖雲講分日期,經
析科判,實則百肢一體,切莫使其前後失連,即後段之文,必與前段之文銜接相連接,
今日之講,當與昨日之講相承也。
○丙四解文釋義於開卷後,先按科目之段落,小段則作一次,大段則分數次,
依照經文,朗誦一遍,既使聽眾知講何處,亦使聽眾明其條目。復次逐字逐句,分別
解明,復次應進一步,發揮義理,舉出旨趣宗旨及大意,俾知其要,庶不誤指為月,沾
滯文字間也。如是次第,若建樓然,必先築基,再起初層,後加上層,而樓成焉。築
基喻按段讀誦,初層喻破字解句,加層喻揭義舉旨,斯乃觀聽分明也。然有例外,不
必循此,如學術講座,或宿學研經,而逐字句解釋,自可節去。蓋如是聽眾,並非初
機,其於字句文體,多已一切通達,惟所欲討論者,僅重義旨而已,當於按照科判誦
文畢,直為探玄抉選取微即可矣。
○丙㈤發議喻證前項如次第作竟,即為盡其能事,然恐意有未盡,須量自己所
知,不妨另加議論。或恐聽不了解,在其難會之處,再舉事物以譬喻之。又有根器少
鈍,難明高深之理,更須演說因緣公案以悟之。惟議論.之.之,自可任意取捨,但
以不背聖教量,為其準則,雖不背乎聖教量矣,然亦不應與本經之旨抵觸衝突、矛盾。
譬喻固不必盡依典籍,拾人唾餘,但舉現代事物,總以親切為佳。因緣公案,不限今
古,以史書所載者,較易啟人之信,假欲虛擬一事,亦無不可,只應視作寓言,以助
興趣。議論貴乎純正透闢,不宜空泛籠統而不切實際,譬喻只舉一端,不可拉雜,因緣公
案,有時可說二種,卻當一反一正,意不雷同也。
○丙㈥相機守時講經一座,自有預定之時,時至不可遲講,時盡不可不輟停止
。或疑既須按段,又須守時,難免顧此則失彼,顧彼則失此,必責段時恰符,不無削
足就屨合指喻勉強遷就於不合適的事情,已到極不合理的程度乎?予應之曰:是不然也,預有籌畫,
何難修短中節,如量尺裁衣,著之焉有不合度者。凡常任講席者,及執教鞭之士,多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45
內典講座之研究46
能控制時間,不使超越,否則不但侵佔他人之鐘點,而聽者亦不得休息之機。此事除
預籌以外,臨時亦有展縮方便;如逐段先誦,加入因緣,起寫黑板,音調放緩等,皆
展長之助也。隨句講而不誦,譬喻因緣一概剔除去刪,不再起寫黑板,語言緊促等,
皆縮短之法也。然講者應注意者,即將預籌材料,講及半時,便當查看鐘點,應展應
縮,此際取捨,若時已過三分之二,則無及矣。切莫因時已盡,尚未講完,截去其
尾,或段已講完,時尚有餘,再開下段之首。
○丙㈦講畢結語經之結處,例有流通,其利人之意,至為殷勤,經文初中竟
三,皆具微妙,講時固不應始勤終怠,講竟豈宜鬨吵鬧地散匆匆。應體流通之旨,有所
諄勸,以期有所信受,俾各獲益庶不負開場集眾,消耗人力時光也。然此結語,亦當
略分性質,茲別數種,說分次第。擇經中諸佛歡喜,天龍護法,得未曾有,聽經功德
等義,贊歎賓主遭遇勝緣,引發大眾慶幸之心,此是一類。擇其全經法要,若義理旨
趣,行法果證,提醒注意,希能依教奉行,實有所得,此又一類。再則歸到自他本
身,即贊他而謙己也,贊他雖係相當之辭,然亦未必實無,不可心存驕矜驕傲自大,言
謙神慢,如稱座中諸多耆德年老德高的人宿修有學行修養的前輩,大善知識類語。謙己勿視
為俗套,須具真誠,如欠修持,昧教理,無學問,拙口才,知多貽笑,請加指導等
語。尊他則減謗,抑己則受益,此又一類。列舉之類,大抵爾爾,至於何者在前,何
者在後,或全採用,或採一二,臨時相機取捨,卻不必畫定一式也。
◎乙三威儀須知望之不似去之,巧言令色恥之,此儀容之所失,而招人以厭棄
也。臨之以莊則敬,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此儀容之所得,而招人以尊崇也。儒曰威儀
尊嚴的容貌和莊重的舉止三千,釋曰㈧萬威儀,豈偶然哉。故禮重容,樂重音,祭祀觀容知
其本,射御觀容知其德,至於折衝樽俎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常為宴席的代稱。合指在杯酒言歡之
間,壓制敵人;今泛指國際間外交交涉,尚乎風度,執持教鞭,亦重教態,而內典講座,期人信
受,倘不修邊幅,不諧音調,則聽眾觀感不佳,或有因人廢言之虞矣。觀夫贊美佛
陀,謂其聲具㈧音,聞者肅然,贊歎行者,謂其身備四儀指四威儀,行、住、坐、臥必須遵守的
儀則,見而尊重,其機如此,自應隨順。是知燕居退朝後的平居,即閒居、平日之時,可以不
容,廣庭講學,則不許或忽者也。
○丙一講採坐式演說貴乎痛快淋漓心情非常愉快舒暢,聲包群眾,有時手舞足蹈,
表態表情,必採立式,方顯活潑。學校授課,要在精詳,析義解文,固有賴唇舌言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47
內典講座之研究48
語,反覆引據,尤必借黑板粉條,動作頻勞,亦採立式。內典講座,性屬宏道,義較
特別,頗尚禮容,故必坐式,方能盡其儀規。居士為此,宗教形式自可刪除,但為重
法,仍採坐式。蓋講經注重心平氣和,態度肅穆嚴肅和緩,立式勢較浮動,手必握書,
或指點而搖揮,或投擲而拾取,於如對聖賢之義,已自違背。且不在安靜中為之,只
能罄其預備之勞,至其臨時觸機,忽入縝密,發現新義之功,則鮮少有可能焉。
○丙二正其衣冠袗絺綌穿著細或粗的葛布必表而出,入眾聚著僧伽梨,季路授命
結纓纓,帽帶。子路臨死時,還結好冠帶而死,不忘其恭,管寧三國時魏之名儒登廁未冠,自慚失
敬,是雖迫天時仍思莊,臨於大節而不慢,對眾有容,獨處慎心。況乎大庭廣場之
間,賓客來往之地,正其衣冠,是以君子之所尚也。以今而言,禮仍尊崇,西歐人觀
劇必著禮服,東亞人宴會,亦著禮服,餘如祭祀、結婚、會議、聽訟,授課、閱兵
等,凡事涉隆重,無不尚乎衣冠也。苾芻佛教梵語,出家受具足戒的僧尼,僧叫比丘,尼叫比丘尼。按
苾芻︵比丘︶本是西域草名,因具有㈤種內涵,而用來借喻出家人大座講經,自有其法服,居士於禮誦之
時,雖許著海青縵衣,然在任講座時,俱宜不用,以免緇素不分,有濫混之嫌。應依
國家所定之制服,或世俗公認之常禮服著之,學者︵指非皈戒人︶若作講學,固可不
受限制,因為敬眾,亦應禮裝,若夫時潮所尚之裝,露胸、禿袖、光腿、赤足等,是
謂袒裼裸裎露臂為袒裼,露身為裸裎,褻而非禮,脫卻衣裳,露出身體,行為粗野無禮,於斯之時,宜暫易
之。
○丙三身式舉止講者須察場中,如何布置,有無佛像,有否司儀,有司儀者,
應先與之接洽與人商談,交涉事物,以照普通講演方式,較為最佳。供佛像者,登臺以
前,應向行禮,如開會先禮國旗然,禮佛以後,臺旁臺後,坐有出家眾者︵居士講座
出家眾例不列居聽位︶,亦應與之作禮,然後登臺,由.方升︵指臺之..方如臺坐
北向南西是.餘類推︶,升後向眾還禮,方可入座展卷。坐式既異立式,動作便不相
同,而表態表情,只限頭部手部,至其兩部表演,在立式中,得與身足配合,顧盼揮
霍發揮盡致取其流暢,坐式一切應取穩重,否則即招輕躁之譏。所謂穩重,不過適可而
止,並非不許矯首抬頭、抵掌鼓掌、眉揚、指畫也。經云:世尊出定,舉身微笑,何
嘗失其莊嚴,善辯之人,亦應舉身妙言,要以雍容溫和,從容不迫的樣子自在而已。講畢
下臺之前,先合經本,向眾作禮,從.方降︵臺之.方坐北向南之臺東是.︶。仍至
佛前行禮,再向出家眾作禮,倘場中未供佛像,或無出家眾者,開始即直接登臺,終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49
內典講座之研究50
結即下臺退去。
○丙四視線所集視線有促人注意之力,有增他為我而說之感,雖亦有閉目而
講,不視場中聽眾者,終不若察言觀色,可以應變契機也。通常講說,可以平視前
方,設用啟發式時,意在引人注重,應取弧形,橫視中..三面,實則而能常視三
面,乃為最宜。更應知聽眾程度至為不齊,講座教材原採多種,如發揮理論,視線應
貫註上根,舉譬喻時,則注視中根,說及因緣公案,當轉視下根。三者不過舉其通
常,然亦有其融會;理論本有深淺繁簡,深而繁者,固必施之上根,淺而簡者,未嘗
不可施於中下,譬喻之道,普施三根,因緣如史乘,公案如禪門機鋒禪師啟發弟子,言詞不
落跡象,令人無從捉摸,不可依傍,稱作機鋒語。機栝一觸即發,無從捉摸;箭鋒犀利無比,不可依傍,又豈得概謂
膚淺,不可兼施中上耶?此處所謂施者,乃指視線表意一法,係為特別之施,若夫言
語講解,其聲流布四隅角落,是為普通之施。普通者意似較疏,特別者意似較親也,為
求攝他受益,故必取諸視線。
○丙㈤音聲運用聞貝誦而國王思施,發梵音而群雁駐停留聽,音聲之於此土,
原有大因緣也。是知雖具辯才,啟人信仰,尚賴音聲,益人歡喜,二者兼備,始盡善
盡美也。音聲之惡者,固為講座減色,然有能以力改善者,有不能以力改善者,如雌
音、啞音、敗鼓音、破鑼音等,屬於生理,人縱不喜,無可如何者也。急躁音、暴叱
粗暴怒罵的聲音音、囁嚅欲言又止的樣子音等,屬於人為,招人不快,可自省而改變者也。
以上所說,謂為音聲之體,尚有其用,即高低長短緩急諸法也。高者音聲放高,如霜
鐘破曉,低者音聲壓低,如清泉漱石,長者字音引長,如遠雲歸岫山穴,短者字音縮
短,如流星經天,緩者章句從容,如涼天步詠,急者章句疾速,如丹陛聯趨丹陛,塗丹赤
之階,指天子所居。岑參︽寄.省杜拾遺詩︾:﹁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指在天子居處驅馳自如。此條之設,
專言其用,不問音體若何,音用乃所必當注意者也,一句之間,前字可低,後字必
高,方有懇切之勢,一座通論,前段可低,中段以後,宜逐加高,贊揚及歎息之處,
音俱宜引長,驚愕害怕得不知怎麼樣才好及決斷之文,音俱宜縮短,初講章句宜緩,將結
章句宜急。惟此㈥法,更應互兼,如長兼低歎息始傳神不盡,短兼高決斷始有力毅
然。單法雖㈥,兼則數㈩,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閻浮眾
生,耳根獨利,音聲佛事,安可不講求者哉。
◎乙四身語病忌世醫有諺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謙語也。董仲舒嘗雲不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51
內典講座之研究52
計其功,明其道即是功矣,而顏李指清初顏李學派,以實用為宗旨,顏指顏元︵號習齋︶;李指其弟子李塨
︵號恕谷︶學者,猶持異議,果不求功,胡為乎而有所舉耶?實則無過即見功矣,然則
無過一語,自應圭臬原是測日影的器具,引申為標準奉之。過即是病忌,使不犯,則寡過矣,
功潛隨之。此處所言,只論教態設施,若夫教材,已於﹁講前預備﹂及﹁講時措施﹂
兩目中詳述,可互參考也。所謂病者,即身語之疵,忌者,即他人之忌諱由於迷信,風俗
習慣或各人成見而對某些言語或事情有所避諱也。此二端均能招人不快,引起反感,既為攝眾,不
得不列出,俾知而避去之。
○丙一上下臺亂次序古禮堂阼主人升堂所經之東階升降,賓主進退,其東西相向,
必依成規。今人禮堂席位,通衢四通㈧達的道路行途,亦分..,未許或違。足見凡屬公
共場所,無不講求禮節,若依宗教儀式講經,而法師自升至降,立有處,行有時,設
有絲毫紊亂,謂之失儀不莊。吾輩講學,固不如是嚴格,然升臺下座,亦應依照公
式,未可獨異,前章﹁身式舉止﹂條,可資借鏡。一堂濟濟許多人聚集在一起,眾目睽睽
大家睜著眼睛注視,自應知禮循禮,致其恭敬。若或慌張失措,以及傲然率意,升臺由.,
下臺由.,行走亂步,禮數不周,不重威儀,不諳次序,是謂身相輕躁,此乃誠於中
而形於外者也,自不免招來譏誚諷剌、責備,因以僨事敗壞事情。
○丙二不時露齒嬉笑大庭廣眾,敬事敬人尚矣,敬在色莊而不在厲,在神溫而不
在狎親密的。莊表尊重,溫表親近,尊重即是盡己謙抑,親近即是對他誠懇,事貴得
中,過與不及,皆有疵病,俱不得宜。至於信受奉行,固因皆大歡喜,然此是辯才無
礙,眾得心開,而發之歡喜,非關講者之容貌所感也。夫任講座,以教態而論,笑亦
佔重要地位,惟必使乎中節恰當、適中,不可漫無限度,率爾輕發之,如講至規誡處,
勸勉處,慶幸處,均可笑也,此笑有安慰大眾之意,或講至微妙處,如義理得未曾有
等,幽默處,如譬喻含有譏刺等,了義處,如聖果涅槃等,均可笑也,此笑有得意自
鳴之意。此笑為不得不笑者,能引他心悅,易感接受也,雖宜笑矣,卻不宜軒渠兩手高
舉,或釋為笑貌鬨堂滿屋子的人同時發聲,失於粗獷粗野凶惡,反傷雅觀。若初登臺,未講先
笑,是為諂用不實的態度來奉承或取悅別人笑,或係慚怍慚愧笑,最為失態,招人輕慢。至
講演進度中,如於不應笑處,而頻頻露齒嬉笑,是為取媚,益失莊重,且場中聽眾,
男女賓客皆俱,亦恐橫生物議世人的譏議,男子講者尚然,女子講者,尤當深以為戒
也。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53
內典講座之研究54
○丙三眼容不正視線偏注眸子能表胸中所蘊,視線能起感格感動之功,威儀之
中,容貌之上,眼視表演,極為顯然。㈦情不必言說,而眼眸皆能傳之,意在不必言
說,視線自能指之,故與此端瑕疵喻缺點、過失,不能不加研究。有好眅轉目而視白眼而
望天者,有好閉目以頭搖作環形者,有張目射人似告誡狀者,亦有垂頭而眼只對書冊
者,凡此種種,皆足招人不快,縱後者少勝於前,亦嫌呆板無感人力。至於視線,已
述前章,因其與教材配合施行,故居條件之要,若存輕忽,功或有乖。如言說高深
理,而注視鈍根,言淺近事,而注視利器,已屬顛倒,失其機宜,或自始至終,視線
只偏一處,此不問男方女方,皆為不合法度,不過偏視女方,尤為大忌而已。
○丙四說過不顧環境經為宇宙人生之傳記,善惡吉凶無不記載,於善者吉者之講
解,固無顧慮,於惡者凶者之講解,自應顧念凡情。此處尚有因果之分,隱顯之別,
論因果,殺盜婬妄,惡因也,為塞其因,不妨盡致闢斥。三途,畜生餓鬼地獄,人
道,貧窮下賤,盲聾喑啞喑,嗓子啞了。喑啞,啞巴,不能說話,惡果也,為憫其苦,語宜多加
哀矜憐惜。論隱顯,三途隱而難知,人道顯而易見,再就人道而論,貧窮下賤,隱而不
知,盲聾喑啞,顯然在目,事隱者乃不知而言,似無大礙,事顯者涉知而故言,難免
誤會。如聽眾中,發現盲聾喑啞︵括一切殘廢在內︶,經中雖有其文,只宜善巧方
便,數語過去,切勿多加發揮,恐彼在廣眾之下,有難以自容之苦。或講小乘經典,
記有男女犯婬之事,亦應讀過便了,不必詳細形容。蓋經曰契經,說則正是其時,正
對其人,我今通常講述而已,如不察環境,不知權便,除不契機,反恐生障。
○丙㈤離題缺欠倫次初機學講,宜按事先預備者,順序解釋,自少愆尤過失。偶
有感觸,欲發議論,或附考證,應求條理分明,更從本節主旨,表裏有相契處,著眼
立言,仍以恰到好處而止,不可喧賓奪主客人的聲音壓倒了主人的聲音。同﹁反客為主﹂。然有數
種大病,是必知而先去者:一者,愈說愈遠,離開本題,甚或橫生枝節,拉雜堆壘,
已感難收,求結又加繞說,繞益加亂,亂益難結。二者,未曾認清本節主旨,率爾議
論,以致南轅北轍,互相矛盾,講經而成謗法,投藥反下鴆毒鳥名毒。三者,廣攬多
種註解,一齊搬出,炫耀誇示自己的長處博雅學識淵博,品行雅正,毫無重心,引經引事,
重重疊疊,但陲百貨,不問顧主。四者,解文、釋義、譬喻、公案、引證、考據等,
無前無後,錯亂顛倒,甚或混淆不分,賓主失次,似散沙而不結,如亂絲而無頭。使
聽者不得要領,反誤內典艱深,因而生畏,從不再敢問津,戕殺害人慧命,何啻庸醫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55
內典講座之研究56
殺人。犯斯病者,並非限於才力不足,多是自作聰明,輕忽經義,而不肯虛心,貢高
我慢高傲自負,輕忽大眾,而不存敬念,果虛心事先必有所畏,果存敬臨場必知所慎。
○丙㈥聲音失宜言語複滯詩書乃無聲之言語,言語乃無字之詩書,詩書可被管絃
指管樂器和絃樂器,也泛指音樂,言語又何嘗不可被管絃耶?被乎管絃,即名為樂,樂者雲
何?悅耳之音聲也,能悅耳則能移情,故可崇德而進道。因之音聲之事,若讀書、誦
詩、講授、演說等,都注重聲調鏗鏘形容聲音響亮和諧,多指樂聲,此鏗鏘之由來,亦惟發音
之高低長短,盡其抑揚頓挫音樂高高低低,有停止,也有轉換,形容旋律變化多端而已。運用得宜,
便能悅耳移情,不必被以管絃,即成天籟自然的聲響,或形容美妙的音樂之樂矣。此在前章
﹁音聲運用﹂條中,已經備言其善,合之則為得,離之則為失也。然雖知高底長短之
節,而錯其時處,便等於牧笛樵唱,刺耳難消。如發聲高而結聲低,初講高而將終
低,名氣竭之音,是呈衰喪之象,賓辭處高而主旨處低,誦文時高而講解低,名顛倒
之音,是表悖謬不合情理而至於荒謬之情。其餘凡與教材逕庭者,皆是疵病,不能備舉,
合此正反二章觀之,心可會通也。復次,言語重複,亦為易犯之病,不知人情皆厭絮
叨形容說話繁瑣、嘮叨,不止浪費時光已也。再則廢辭打混,口齒不清,好為夾雜閑字,
如哼哼哈哈,半吞半吐,如這箇那箇;尚有土話、市語、廋辭廋,隱。指隱密的話,熟人間親
狎相戲的隱語、粗言,以及時時囁嚅,節節咳嗽,如是等病,俱當一掃而光之。
○丙㈦不守規定時間停止法重契機,求契必盡人之情,此而不知,何云乎機。全
場聽眾,各有業務,所住遠近不同,所事忙閑不等。其來也,有忙裏抽暇者,有交換
工作者,有工作挪移鐘點者。其去也,有計程搭車者,有趕赴他約者,有下一時即有
班課者,人情人事千差萬別,此不過言其大概而已。大眾辛苦而來,當使其歡喜而
去,自必令其得所受用,方能歡喜,故講必盡其心,言必盡其力,接人必以禮貌,行
動必依規次也。在講場預定鐘點之內,人心自然安定,講好講壞,皆可安坐而聽;若
時間已到,人心便起浮動,外雖鎮靜,內實散亂矣。而講者縱具無礙辯才,亂墜天花
形容言詞巧妙富麗或過於誇張而且動聽,但不切實際,亦應守時停止,使其存尚未聽足之感,下次講
期,方肯欣然重來。試觀各種娛樂場所,其性質自與官板正字之講經不同,尚且按時
停止,蓋人好道本不及好欲,而強人超時久坐,豈得謂之契機哉。至時不止,大眾為
敷衍情面,暫忍逗遛,而其內心實已焦灼,仍復呶呶不休喧擾不停的樣子,彼豈能再入耳
乎,勢若至此,則前功幾盡棄矣。至若不善講者,本無能力興人歡喜,其在時間未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57
內典講座之研究58
半,而眾已早恨時鐘慢遲,或昏沉瞌睡,或.顧.盼,亟待鐘點到時,痛快散去,倘
過時而不止,是謂增人之煩惱。應知在善講者,拖延時間,眾尚不堪,其不善講者,
豈可任一己之性,強拂眾人之意哉。
內典講座之研究|甲二施用藝術
內典講座之研究60
實用講演術要略
李炳南
第一章緒言
︵甲︶言語學之重要
講演之道,為處世之大端,中外古今,莫不崇尚。釋門說法,常贊無礙辯才,孔
氏四科,言語高列次要;燭武燭之武,春秋時鄭大夫,以說服秦穆公撤兵不圍攻鄭國而聞名數語,能退
秦師;展喜春秋時魯國大夫。齊孝公伐魯,魯君派展喜犒師片言,立存魯國;富翁費里浦願學演
說,不樂資本家;鐵王卡尼基屢擬退休,擬習講演術;可見言語之學重且要也。
︵乙︶初步難免小困
生則畏,熟能巧,此理之常。初步講演,不免少有困難,睽睽眾目,集中我身,
一語有失,立招鬨堂,欲說不能,欲止不得,此等窘迫處境困急,確難為情。如美國文
豪馬克吐溫自言若棉塞口,演說家詹寧斯兩膝抖戰似敲,英相路易喬治自覺舌抵上膛
某些器官的中空部分,德相俾士馬克每句咳嗽數次,彼等時傑,尚且如斯,是知凡事開端,
原為試驗,失敗成功,似皆不足準,只求一直向前,自有駕輕就熟駕駛輕巧的馬車,走過熟悉
的路徑。喻對事物很有經驗,做起來得心應手之日。
︵丙︶成功訣在熟習
成就學問之道,條件甚多,固有借於天才,而勤加練習,實居重要。果能勤習,
鈍鐵亦成精鋼。如槃特一偈,久持開悟;曾參三省,聖學貫通;大道如此,世技亦
然,蘇秦懸髮以攻書,賈島唐詩人,常為覓得佳句而渾然忘我,雖遇公卿貴人而不覺撞馬而覓句,庖
丁廚夫。事見︽莊子 .養生主︾。有廚夫為戰國時文惠君︵即梁惠王︶解牛,神乎其技,自稱解牛時未見全牛目無全
牛,畫師胸有成竹宋代畫家文與可善於畫竹,教蘇軾畫竹之法說:﹁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自非神合心
專,焉能藝術超眾。京劇譚梅二伶,名傾宇內,聞其每當登場,必先對鏡演作。小善
必採,微疵必除,以故愈演愈精,時翻新樣。茲欲講演而成名家,亦無他術,只於講
材講態聲調,勤加揣摩反覆推敲,琢磨事物的真相或含意而已。上舉賢傑之行,皆足借鏡。
實用講演術要略|第一章緒言61
內典講座之研究62
第二章資料結構
︵甲︶首定主旨
講演之意義,專在發表主張,以及宣傳某種事理,希望喚起同情,互相攜手,故
其性質,偏於主觀。因是構造講辭,自必先立主旨,明白標出,使有向心。此外千頭
萬緒,說古論今,無非皆助主旨作渲染也。
︵乙︶次明節段
揮毫撰文,登臺講演,其跡雖異,其旨則同。文當構思,應分事理賓主,使有節
段階層;言當發動,亦必條理分明,尤須情景兼到。主旨若君,焉可無佐;陪文渲
染,故應並尊。譬諸遊賞山川,意所嚮者,本在山川,而山川之外,必有林花亭臺,
種種點綴,始能引人俯察仰觀,流連不去。否則禿山髡剔髮,或剪去樹枝水,一覽無餘
矣。是以講辭,必如文體之起承轉合,頓挫抑揚也。不有陪文渲染,則無闢闔之奇;
不有節段階層,則無濤瀾之勢。可知陪文節段,皆為主旨有力助緣,以敘述演變,測
度將來,以及陳說利害,批評是非等,激動興感,多在於斯,出言有章,從古所尚
矣。
1、起首段講辭開端,不可遽將主旨揭露,否則意盡氣竭,其後便成贅文。此
處格局,本係導言,如將雨雲起,將晴風來,欲說正題,先作姿態而已。宜於
人物時緣,預加推度,或使起信,或啟生疑,或挑動其喜樂,或感觸其悲傷,
此等設施,最富誘掖之性,當能引動對方,特別注意。
2、承接段可說主旨,可說賓陪,可說正方,可說反面,但視上段語氣,要取
關連;又當留有餘地,作下發揮。惟著筆時,縱尚不說主旨,不說正文,然亦
不可離題太遠,蓋前喻扣門入徑,只睹庭樹砌花;此已履席升堂,當見屏床幾
案。
3、轉折段前段如已露出主旨,作正面說時,此可提出反詰,以作洄瀾。前如
只用反映,此可轉入正題。或前說事,於此說理;前批評是非,此陳說利害;
總與前段相折相拗彎折,方無合掌詩文中對偶意義相同的情形之嫌。
4、合結段辭旨既盡,事理已圓。攬納群言,結於數句。猶若百川匯水流會合在
一起海,總發潮音;而大海一漚水泡,仍是百川之響。語重決然,意尚勸請。
若為振起全篇,要取雨中撼電聲勢,希圖延長餘味,當出絃外有音奇特。
實用講演術要略|第二章資料結構63
內典講座之研究64
︵丙︶章法變化
前舉起承轉合,不過略示通常,泥此成規,反失呆板,貴在本此基條,多生變
化。一篇固當分段,一段亦當分層。假如篇分若干大段,段析若干小層,譬之樹有一
本,本生多枝,枝抽萬條,條發繁葉,始可參天蔭地,摶風憑藉風力而高飛,喻迅疾棲雲,
此表形貌之變化也。惟此每段每層,又當各異其義,就生避熟,莫使雷同;或揚或
抑,忽正忽奇;此合彼開,前伏後起。要如大海捲濤,洄洑水流盤旋迴轉的樣子不定,始
得萬象森羅宇宙間存在的各種現象,森然羅列在眼前,無可窮際,此狀意態之變化也。而在構思
之間,所應注意者:分層分段,雖有多端,必須互相聯絡,輕重勻停。
︵丁︶引經舉喻
世間群言,折衷孔子,自非放僻邪侈指行為放蕩乖僻,誰肯甘冒離畔?出世之法,聖
量為依,一闡提為無成佛之性者外,莫不推尊。故據典引經,有堅信之力!惟當守所範
疇,不越本學以內者為善。
事有直述,而難以明;理有費辭,而愈不了。能近取譬,可為仁方;權巧辯才,
設喻得解。四庫百科,三藏㈤教,或指物體,或作寓言,採用此法,觸目繁多。故舉
事設喻有啟悟之功,能隨機生風,指點眼前情景者為妙。
︵戊︶故事插趣
講演場合,有學術及通俗之分。二者雖各有難易,比較而通俗講場感困尤多,因
在場聽眾,根器不齊,無論講材深淺,總不能盡契群機;而插入故事,似為調和枯燥
之一端,亦須守住範圍,不越本學,若欲旁採史書,必詳審察,果其意趣,不與本學
逕庭比喻相距甚遠,差距很大。也作﹁徑庭﹂,偶一為之,未為不可。
︵己︶點綴偈頌
偈如中國詩歌,乃無絃管之音樂,雅俗共賞,人每喜聞,插入講演辭中,頗能引
起興趣;古人文章,不論散文駢體文體名,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全篇是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
律。唐代以來多以四、㈥句相間定句,雜詩歌者,其例甚繁;佛經尚質,未嘗有遺,可想其性重
且要也。然在運用之時,並無定式,在前在後,或居中間,要視全篇行氣,相機安
排。
實用講演術要略|第二章資料結構65
內典講座之研究66
︵庚︶全篇結構
一篇講辭,不計長短,貴分若干節段,無數階層,雖則綜錯複雜,要使部位分
明,全體渾然,脈絡聯貫,尤宜先淺後深,先虛後實,先淡後濃,先緩後緊;寫景寫
情,說事說理,據典引經,提舉譬喻,點綴詩歌,插入故事,俱當井然有條,絲毫不
紊。但製表式,不必撰文,上列幾綱,下列幾目,不贅繁辭,各得要領。
︵辛︶擬定題目
構造講辭,本有主旨,當為鍼縫衣針,通﹁針﹂字對一事,自不待言。然於籌措﹁起
伏、掩映、轉折、開合﹂等意境,經過﹁草創、討論、修飾、潤色﹂等工夫,於其意
旨本元,往往少有變質,故宜辭成以後,再擬其題,就其全篇,察其總紐,提出了了
數字,要已具足全神,名與旨符,辭方生動,猶之畫龍壁上,而後點睛也。是題目
者,幾等於全篇之總論,可忽之哉,可忽之哉。
︵壬︶病忌
形諸筆謂之文,出諸口謂之言,文必有欣賞之節,言必有動聽之論,始能.入人
心,冀希望彼接受。否則扞格而意不通,囁嚅而辭不達,或添枝生葉,帶水拖泥,失
去藝術審美,招起聽眾厭煩,又安能希其接受哉。惟其辭令之得體,在乎事前之思
維,上已略述梗概,足資觀摩。然其病忌,尤必知而避之,病去格縱不高,亦不失為
平正之作。特將病忌數端,錄列參考。
1、不合前列各條之方法者
。
2、一事舉二喻,引二故事︵一反一正者例外︶,及一切重複等文
3、賓辭強,主辭弱,前張後弛
。
4、事理、賓主、節段、階層,混雜不清
。
5、層次脫節,前後不聯
。
6、文不符題
。
7、比喻及故事等,牽強而與題不合
。
8、典籍義理,未能明了,望文生義,輕率攬入
。
實用講演術要略|第二章資料結構67
內典講座之研究68
第三章講態儀式
︵甲︶登臺禮節
講場有臨時者,有長期者,在登臺時,皆有禮節;遇臨時講場,察係佛教團體,
先向佛像合掌致敬,對總理遺像及懸國旗,同用合掌,似亦不妨︵此時無人司儀,只
向上籠統敬禮而已,不必強分先後︶。次向主席來賓,按次行禮。就講位後,對於聽
眾禮亦如之。如非佛教團體,自係僅懸遺像國旗,可對鞠躬,向主席來賓聽眾亦猶是
也。
長期講場,分別是否佛教團體,有無佛像,有無總理遺像國旗;每次講演,可循
常規。此場並無主席,亦無來賓,只向聽眾,合掌或鞠躬而已。
︵乙︶開講以前
登臺向前,須和藹而莊重;先將全場聽眾環視,態取自然,使人心中皆存講者精
神貫注與我之感;講前不宜先笑,於臺上靜立數秒鐘,俟聽眾秩序定後,徐徐發言。
︵丙︶頭部面部
面部之眼,最能表現心情,喜怒哀樂蘊於內者,都能以目表而出之,如張目表
怒,呆目表疑,閉目表想,瞠目睜大著眼睛表驚,仰視表籌計,俯視表憂愁,斜視表有
邪思,側視表懷畏怖等;頭部餘官,亦能表態,如側耳表聽,掀鼻表拒,蹙皺縮額表
不安,皺眉表厭惡,搖首撇觜表反對,張口撟舌因恐懼而舉舌不能出聲表恐惶等;凡此種
種,均可用於講時,能助言語生動,而使聽眾入神。
頭部表情,亦較他部易顯,於氣度深隱之中,不妨其動,或偶俯,或偶仰,或環
視,或遠瞻,此係隨意為之,非謂有何表示。如瞑目搖首以表感傷,點首微笑以表喜
樂,或軒渠歡譁大聲喧鬧,或忿怒作色,是有所表示矣。然宜微露即止,不可過分任
情,態度固尚活潑,要以不失莊嚴。
︵丁︶身與手足
身與兩足,常靜為宜。惟恐言語有訛錯誤,必向黑板書字;或在講時,指示黑
板,勢須回身,而有動轉;如身立處,遮掩板上之文,亦當另移方向,讓人讀看。餘
實用講演術要略|第三章講態儀式69
內典講座之研究70
則穩重如山,儼然喻莊嚴矜持屹峙直立高聳貌。講經取乎坐式,乃是其常,立今亦通行,
乃是其變。講演一端,只取立式。
手與兩臂,表意尤多:舉手俯點是遠招,垂手仰引是近接,豎掌引身後方是表擯
斥排斥,向前一搖即停是表禁止,拇食二指相捏畫圈是表研究,一指斜伸屢加挑動是
表決然,抵掌作聲表契機,兩掌仰簸晃動表失意,拍案是作驚奇,揮拳乃示強拒,彈
指表短,數握表多,合掌抱拳表恭敬,袖手垂臂表冷觀;手能作勢,手能代言,千狀
百姿,不可窮盡。以其最能表情,必須知而備採。惟須出之自然,否則如優孟春秋時楚
國樂人,多智辨,常寓諷刺於談笑間矣。
︵戊︶講畢下臺
講演已畢,仍向全體聽眾環視一週,合掌或鞠躬,以示完結。並視所任之講務,
臨時或長期,為佛教團體,為普通機團,於離開講案,分別情形,再如登臺儀規,採
行應舉之禮節。
︵己︶姿態病忌
1、不合前列各條之方法,及儀式者。
2、登臺以後,未語先笑,及厲顏厲色,或態度呆板,如木雞然。
3、講話兩目仰視,或俯看講稿,或回對黑板,或偏視一方。
4、兩手無措,抬放不定,摸頭摸項,或背手而挺胸,或彎腰而蹲膝,以及叉腰、抱膀
、聳肩、搖胯,兩足忽伸忽縮,兩手捉袖拈以手持取東西襟。
5、上下臺行步慌張,禮節失次。
實用講演術要略|第三章講態儀式71
內典講座之研究72
第四章言語聲調
︵甲︶始終發音
講前須將講表溫習揣摩,以免遺忘,迨等到開講後,以不再看為佳。蓋講演一
道,貴乎痛快淋漓,看錶即停頓不連,則失悠然自得之致。講演資料如池水,言語聲
調如流泉,不有言語技術,講資幾等啞鈴。習講演者,先決問題,必須口齒清楚,節
段分明,所以文經王沔宋朝齊州人,每在天子前讀參加進士考試的人所作的辭賦,因誦讀音調明暢,經讀過的人
多高中進士一宣,多得登第,言語妙天下,豈不信然。
始講言語宜緩,聲調不妨低平,從此步步向前,節節推進,語應漸急,聲應漸
高,至終結時,狀如萬流赴壑坑谷、深溝,語急聲高,要達至最高度。讀白樂天琵琶
行,玩其贊彈琵琶一段,可借悟機。然此不過通常一法,非謂盡當如是也。
中段之辭,尤須注意,因其發揮主旨,多在於斯,應用全副精神,集中以赴,如
舟泛中流,與長風巨浪互相激盪,一戰成功,要於此處顯好身手也。
結束之時,按諸常例,語取緊張,聲取高響;然有時亦當言語放緩,聲調引長,
以示誠懇,或言語略帶遲疑,聲調漸次低落,以表敬謙。
︵乙︶辭文配合
文篇有瀾大的波浪,前已略述。發揮議論,亦重辭瀾;表稿材料是講體,段落層次
是其瀾;言語聲調是講用,緩急高低是其瀾;段落層次之間,各有起伏開合之式,緩
急高低之處,復備鏗鏘琮琤1玉石相碰的聲音。2水石相撞擊的聲音之音,此又瀾外之瀾,法中
之法也。
講演之時,運用言語聲調,其緩急高低,自應隨其段落層次;文緊張處,當用急
語高聲順其勢以振之,文和緩處,當用緩語低聲順其勢以行之,遇細浪則隨其細,遇
洪瀾則隨其洪,緩急得中,有揚有抑,譬如作樂,方成其音。
推辭瀾以助文瀾,文益增其雄邁,藉文瀾以鼓辭瀾,辭益森其鋒芒。若於全篇段
落,不加詳研,筆當和緩,反用急語高聲,筆已緊張,卻用低聲緩語,是謂自相乖
戾,文與辭均失其神矣。是知前條所舉,乃是其常,本條所論,乃是其變,常只數
端,變則多式,固當先知其常,尚須精通其變。
實用講演術要略|第四章言語聲調73
內典講座之研究
︵丙︶事與聲調
決定辭:語宜急而強烈,語或緩而引長。
猶疑辭:語宜緩,聲宜引長轉低。
勸請辭:語或緩或急,聲俱宜高。
拒絕辭:語宜急,聲或高或平而連續。
游戲辭:語緩急,聲高低,無定。︵譏誚辭同︶
憤怒辭:語宜急,聲宜強烈。
恐怖辭:語或急促聲微高,語或斷續聲平低。
喜樂辭:語緩聲取平,語急聲取響。
愁苦辭:語宜緩,聲平引長。︵怨恨辭同︶
哀悼辭:語或緩或急,聲高低俱宜引長。︵惋惜辭同︶
責讓辭:語或急或緩,聲或高或低。︵警告辭同︶
慚愧辭:語或急或緩,聲俱取低。︵規勸辭同︶
︵丁︶言聲病忌
1、不合前列之方法者。
2、語無次序,顛倒錯亂。
3、字句說不清楚,半吞半吐,使人不解其意。
4、停滯不能連續。
5、時時咳嗽。
6、言語重複,詞義絮聒。
7、夾雜閑字,土語,穢語,傷眾語,涉及聽眾短處語。
8、好用術語古典文言外國語等。
9、聲音不能使全體盡聞。
10、努力發音,使聲嘶啞。
11、詞意已盡,復事拉扯堆壘,俗名掛鈴鐺。
12、不能遵守時間停止。
實用講演術要略|第四章言語聲調
內典講座之研究76
第㈤章觀機
︵甲︶觀眾根器
入場之時,先察聽眾根器,男性女性,老年青年;次觀其面貌神情,推斷其聰明
魯鈍;再細審其有無攜帶筆記文具,及何種服裝,測其教程高下各佔數量;於剎那
間,如是觀察已,神而明之,得一輪廓,應機發言,自易契合矣。
︵乙︶應付群機
基上事實,擬撰講材,自不宜過於主觀,致生扞格。若夫長期講場,尚可使他從
我,倘係臨時講場,似必隨順大眾;因其程度問題,千差萬別,出演一音,決難眾類
各解。故在講期以前,構思講材之際,要當文白並收,事理兼納,始能登場,裕如應
付,.之.之,相機採用。然此語氣混雜之篇,深淺不律之句,衡諸文章體裁,大是
疵病,但對萬類不齊之講場言,即須使之雅俗共賞,此又為勢所迫,不得不然者也。
聽眾教程高者,數量若多,採取講材,應以說理為主體,用現代通行言語,多發
議論,講時目光則分射於能解諸眾。逾數分鐘,可引譬喻及故事,改用地方白話,務
使辭意顯明,此為應付教程低者,一種通融,斯時目光,則改射於低級聽眾。隨順變
化,不守一常。教程高者,能於理論感到新奇,教程低者,能於事喻鼓起興趣,其心
既使俱受影響,講演之功方不唐捐。
場中教程低者,數量若多,採用講材,應以述事為主體;宜用地方白話,莫雜文
言,多說事喻,少發議論;亦當數㈩分鐘,一變方式,要顧到教程高者,誤會淺卑;
一切設施,參照前法,仍須使兩者深淺之間,各獲.象。
︵丙︶觀眾動態
所講資料,雖屬預先構成,而能以臨時變化,乃為最佳,如其不能,遇必要時,
可以縮短,不一定按段講畢也。此須視聽眾動態,而為轉移;如坐而瞌睡,或矯首暇
觀,看錶看鐘,以及多人起去,即當減縮,早作結束。
︵丁︶嚴守時間
赴人講演之約,要準時間;講時長短,亦須詢明主人,必須遵守,不可逾超;無
實用講演術要略|第五章觀機77
內典講座之研究78
論主人,尚有他事,或有他賓,繼待講演,而聽眾心中,既存有時間限度,倘以拖
長,便不能繼續鎮靜,眾已不聽,何復呶呶說話不停;講材不契合者,人已早不欲聞,
若事延長,定引生厭;縱講材契機,亦應恰到好處為止,與其興趣全盡,何若含蓄有
餘,使對方有未饜足滿足之感,而思再欲追求之為愈勝,較好乎。
內典研學要領
釋淨空
甲、古云:﹁成佛法華,開慧楞嚴﹂。必具慧解始能破迷啟悟,必真破迷關,始肯放
下,然後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圓成道果,復何疑焉,是為鑽研群經之目的也。
乙、﹁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是以古人萬里從師,不憚勞苦。良以不遇真匠,
發悟莫由。然明師良友難遇,必竭誠懺除業障,蕩盡三垢,專心真淨,得為法
器,而後以真心感求,則必有應之者焉。故學人當發心至誠恭敬懇切,絕利養、
戒怠慢、除成見,如是敬佛尊法事師親友,方獲感通。須知誠敬為佛門之秘鑰,
此.祖屢以告誡學人者也。予學佛㈩有㈤載,始深體會誠言秘要,斯為研經修道
之必具態度也。
丙、至於研究辦法,於經文長者,必先識其綱領,大段章節,剋定進度,恭恪從容,
終始莫懈。研究要領,略舉其端凡㈩:
︵一︶、釋科題明科意由來及前後照應,使貫通全經血脈。
︵二︶、明宗用每一大科,皆須明記其主旨及功用,以識其要也。
︵三︶、釋名典名詞術語典故,必不憚煩,依疏注或佛學辭典查明之。
︵四︶、釋義理章句有道理精華之所在,須為探玄抉微。
︵㈤︶、研究科判於大科中,細分小科,愈細愈好,以觀其章法結構也。
內典研學要領79
內典講座之研究80
︵㈥︶、試講經文以驗研學經文是否暢達,又可練習講態也。
︵㈦︶、選誦金句全文過長未易記誦,選其精要經句背誦之。
︵㈧︶、修法行事經者鏡也,誦研皆照心行。.知見,正行持,方得實益。
︵㈨︶、討論問題如有若干同學共修,日相研討,亦可助入佳境也。
︵㈩︶、參考資料廣集諸疏及有關經論,精讀其要,採長補短,忌以情見,當以智
擇,則必能助妙悟也。
丁、理明則迷破,是謂看破,看破貴放下,此為真實功夫。必能放下,而後得自在隨
緣,自行化他,作彌陀使者,誓志宣化,普令群萌,同歸淨域,此研經之果用
也。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
釋淨空
諸位同學看到這一篇內典研學要領,首先我要將這一篇的因緣略作報告。上次講︽普賢
行願品︾圓滿,普賢菩薩一再讚歎、勉勵我們要讀誦、受持及演說。﹁讀誦、受持﹂,我想
大家沒有問題;﹁為人演說﹂,就有許多同修很謙虛、很客氣,而不肯擔當。這是常情,我
自己在初學時也不例外,也是不敢承當。結果到台中遇到李炳南老師,李老師勉勵我要發心
弘法;雖然是這麼說,可是我還是很畏懼。那時他正好辦了一個經學班,專門培訓講經弘法
的人才,一共有二㈩幾位同學,他帶我到經學班去參觀。
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時是一㈨㈤㈧年,那一年發生㈧㈦水災。我是在㈧㈦水災前兩個月
到台中,剛好台中蓮社經學班才上課一個月。因為老師教學的對象都是在家弟子,他們都有
家庭、有工作,皆是很忙碌的人,因此經學班每週授課只有一次︵三小時︶。我晚去一個
月,實際只缺了四堂課,所以我也算是開班就參加了。到這個班去參觀,第一堂課下來之
後,我就向老師報告,我願意參加學習,講經並非想像那麼困難。我看班上的同學,年齡大
都比我大,程度大半都不很高︵中小學的程度︶;年齡大多在三、四㈩歲以上,最大的一位
同學就是林看治居士,那時已是㈥㈩歲了,小學畢業。我想這些人都發心學講經,他們的發
心令人敬佩,他們的勇氣令人激發,於是就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我認識他老人家是在一㈨㈤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81
內典講座之研究82
㈧年元月,經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那一年我辭去了工作,到埔里跟懺雲法師住茅篷,有意
出家,住了㈤個半月。我離開埔里到台中去親近李老師,原本是想多聽經教而已,沒想到這
一親近,就引起了弘法講經的念頭,所以這個緣分非常殊勝。
我初跟李老師時是在家身分跟他學習,我跟他一年三個月,在班上學了㈩三部經。第一
部學的就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在㈩㈤個月中學的㈩三部經,都能講得好,進步很
快,很有成就感,法喜充滿。
一㈨㈤㈨年地藏菩薩聖誕,農曆的㈦月三㈩︵㈨月二日︶,出家的因緣成熟了,我在台
北圓山臨濟寺剃度。出家之後,白聖老法師在㈩普寺辦了一所佛學院︵三藏佛學院︶,老法
師命我到佛學院裡作教師,我就將去年在台中所學的經教、經驗、介紹給同學大眾。李老師
的教學方法實在是好︵古老的私塾教學法︶,我的進度是一個月學會一部經。老師對學生要
求的標準,就是必須上台講演才算學會;如果學了不肯上台講演,他就不準參加經學班。所
以,經學班入學的條件,就是一定要發心講經。若不發心學講,老師歡迎你來聽講經,經學
班是不準參加的,就這麼一個條
件
│一定要上台去講經。
這一份資料是我出家之後,一㈨㈥㈦年年初在高雄.營,天一法師的道場裡寫的。那一
年我到南部去玩,在.營興隆寺住了三天,天一法師就要求我將講經的方法︵那時他問的是
︽楞嚴經︾︶、研學的方法,給他寺裡的大眾介紹,我就寫了這四條。以後帶回台中呈給李
老師看,李老師看了之後完全同意,一個字也沒改,於是就油.分送給台中同修們作參考,
這也算是我在台中學習的一點心得報告。
第一、我們要明瞭修學的目的。第二、是講修學的態度。第三、是講方法。第四、是講
果用,就是修行要有結果,要有用處。目的一定要清楚,通常學佛的目的,我們講一般人,
大概只是為消災的多。你為什麼學佛?我求消災!其次求福報、求功名、求富貴,這是佔絕
大多數。
其實,真正的目標一定要求生淨土。如果你能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則災也消了,福一定
會得到;不但得到,一定得到最殊勝的福報,而且是你自己意想不到的。李老師往生了,他
老人家臨終的遺教,就是勸我們﹁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最後的遺教,我們要記住這一
點。
發心弘法的﹁心﹂非常重要,老師在世的時候常常給我們開示,第一要存報恩的心說
法,這與︽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完全相應。第二要有決定的志向,這是要求自己發大心大
願,行大行。第三要求感應,如果沒有三寶本願威神加持,經是講不好的。決定求得三寶加
持,全在存心真誠。
甲、古云:﹁成佛法華,開慧楞嚴﹂。必具慧解始能破迷啟悟,必真破迷關,始肯放下,然後一心
念佛,求願往生,圓成道果,復何疑焉,是為鑽研群經之目的也。
世尊於一切經中講成佛的道理,講得最圓滿的是﹁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能成
佛。﹂這是佛在法華會上講的,其他會上沒有這樣說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唯獨一闡提不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83
內典講座之研究84
能成佛,佛一向是這個說法;可是在法華會上,佛講了真實話,一闡提也能成佛,這是究竟
圓滿的說法。所以,成佛的︽法華經︾,開智慧的︽楞嚴經︾。︽楞嚴經︾的確是有助於我
們開智慧的大經。
學佛一定要有慧解,如︽金剛經︾雲﹁深解義趣﹂。深解方是看破,方能破迷開悟,明
瞭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事實的真相︵諸法實相︶。
﹃必真破迷關,始肯放下﹄。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因有妄想、有執著。妄想是迷,
迷、執沒有斷除,確確實實不容易放下。如果能夠破迷開悟,自然能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然後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圓成道果,復何疑焉,是為鑽研群經之目的也﹄。這是我
提出來的,我們研經的目的,就是﹁斷疑生信﹂,就是為了死心塌地的念佛,深信切願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點一定要清楚,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過。如果說我要通宗通教,諸位要
知道,那是決定辦不到的;要是以這個為目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事因緣也耽誤了。經
教研究得再好,也無法超越生死輪迴!所以諸位一定把目標確定好,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
界。我們以做﹁彌陀弟子,往生見佛﹂為目標,自己修學,以及講演、勸導別人,都是以此
為目的。
目的有了,然後要講研學的態度,成功與失敗決定在這一條,方法還在其次。
乙、﹁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
這兩句話是出於︽華嚴經︾。﹁智﹂是世智辯聰,就是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也
不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相當不容易的。︽阿難問事佛吉凶
經︾云:﹁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所以,古人常告訴我們,學佛一定要有師
承,要有老師。老師必定是一位過來人,有修有證!在今日來說,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是證果。
李老師在兩年前,就在講席上向大家宣布,他講經只講兩年,到今年這個時候滿兩年
︵一㈨㈧㈥︶。大家都要求他:﹁你老人家不要那麼快走,多住幾年,︽華嚴經︾還沒講圓
滿!﹂他說他真的要走了。他走得非常安祥,念佛而去。所以,他預知時至是在兩年之前,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近代,我們所見到、所聽到往生的人,可以說沒有一個能比得上
他。他住世㈨㈩㈦年,中年以後完全是弘法利生,講經雖然一星期一次,在台灣三㈩㈧年如
一日,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師承非常重要,就是要找一位好老師。
是以古人萬里從師,不憚勞苦。良以不遇真匠,發悟莫由。然明師良友難遇,必竭誠懺除業障,蕩
盡三垢,專心真淨,得為法器,而後以真心感求,則必有應之者焉。
古人立志求學,發心求道,不怕辛勞、不畏艱苦,為的就是要求一位好的指導老師。如
果沒有一位真正的高人來照顧你、啟示你,破迷開悟是不容易的。明師良友,實在令人仰
慕,但是可遇不可求,這要有緣分,要求三寶加持才能遇到。這就是講,我們如何求老師、
求明師、求善知識。我們心有善願而得不到三寶加持,這是有業障,必須發現業障,消除業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85
內典講座之研究86
障。一定要真誠、清淨、平等、恭敬,謙虛存心,得為法器。認真努力懺除業障,然後必能
有感應。
故學人當發心至誠恭敬懇切,絕利養、戒怠慢、除成見,如是敬佛尊法事師親友,方獲感通。
這是學佛必須具備的態度,才能感得善知識的教誨。經上常說﹁佛法難聞﹂,這其中的
意思非常深長。第一、善知識不容易遇到。不要說在國外,就以台北市來說,台北市有兩百
多萬人口,遇到佛法的人佔幾成?遇到之後,有許多不是真的,而是假佛法,掛著佛法的招
牌,也拿著佛經作幌子,內容是不相應的。即使遇到了真佛法,也不懂、不解;理解了,不
信;信了,還不肯修;修了,他又不精進,還是懈怠、退轉。
諸位要知道,這樣一層層的淘汰,所剩能有幾人!所以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我們
遇到真佛法,要理解、要相信、要實行、要決定不退轉,這樣才能成功。所以,佛法一定要
在﹁真誠恭敬﹂中求,.光大師時時用﹁誠敬﹂這兩個字教誡學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㈩分誠敬就得㈩分利益。
須知誠敬為佛門之秘鑰,此.祖屢以告誡學人者也。予學佛㈩有㈤載,始深體會誠言秘要,斯為研
經修道之必具態度也。
這是.光大師說的,入佛門祕密的鑰匙,﹁誠敬﹂。你拿到這把鑰匙,佛門就被打開
了。佛門就是﹁悟門﹂,覺悟、悟入自性之門。要開啟悟入之門,自己一定要認真的修學,
要做真實功夫。
﹃此.祖屢以告誡學人者也﹄,﹁.祖﹂就是.光大師。大師以真誠大慈悲心,將此秘
鑰傳授初學,期望我等皆速悟入。
﹃予學佛㈩有㈤載﹄,我寫這篇文字時,學佛㈩㈤年,是㈩多年前了,民國㈤㈩㈥︵一
㈨㈥㈦︶年寫的。
﹃始深體會誠言秘要﹄,解行相資,世法佛法,隨著年齡增長,深深的體會.祖的﹁誠
言秘要﹂。能明瞭佛祖弘法利生的真實義,覺悟了生死脫三界的法門,自己很幸運,實在不
是容易事!
﹃斯為研經修道之必具態度也﹄,這是學講經方法必須具備的態度。講台上成敗關鍵,
決定在目標、在態度,佔百分之㈨㈩;至於方法,充其量只佔百分之㈩而已。你若不善用
心,沒有良好的態度,縱然懂得方法也沒有用處,所以目的與態度非常重要。真正有好的態
度,縱然不懂方法也行。你們看看︽㈥祖壇經︾,㈥祖大師沒有學過講經,他不懂方法,但
是他有純正的目的,有最好的態度,他就說得頭頭是道,說得句句都如法,由此可知關鍵之
所在。當然,懂得方法,下手格外的方便,所以我在此地特別提供諸位方法。這個方法是在
台中跟李老師學的,就是親近李老師那麼多年,將他平時教導學生的,整理歸納,列為㈩
條。這㈩條要領,對初發心講經的同學,相信會有幫助。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87
內典講座之研究88
丙、至於研究辦法,於經文長者,必先識其綱領,大段章節,剋定進度,恭恪從容,終始莫懈。研
究要領,略舉其端凡㈩。
這是必須記取的。如︽華嚴︾、︽法華︾、︽楞嚴︾都是相當長的大部經典,乃至於
︽金剛經︾、︽彌陀經︾也不算短。對於這樣的經文,一定先要把它的綱領掌握到。綱領就
是科判,一看這篇文章,就曉得它有幾個大段,一個大段裡有幾個中段,一個中段裡又有幾
個小段。大段有大段的宗旨,中段有中段的宗旨,小段有小段的宗旨,都要能看出來。
當然,初學沒有這個能力,修學時必須參考、研究古人的科判,它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幫
助。古人的科判往往散在註解之中,研習時要細心體察,先把科判提出來,用表解把它畫出
來。如清涼大師︽華嚴經︾的科判,後人把它整理出來用表解顯明,使我們一目了然。過去
我曾經作︽彌陀經疏鈔︾和︽要解︾的科判,也採取表解方式。︽楞嚴經︾、︽大乘起信
論︾,我們都.過古德的科判。研究佛經,這是第一個課目,非常重要。能把科判記在胸
中,全經的脈絡就清清楚楚,所以首先必須認識。蘇東坡曾經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細讀
深思理自知。﹂古人又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我在此提倡讀經。我出國弘法
期間,希望你們要好好的讀誦。真肯發心學,你就把科判用表解畫出來,要自己畫;你要是
整理了一遍,會有很深的心得;要有耐心,不能偷懶,不能叫別人做了給我一份。﹁事非親
自經歷,難得實益﹂,要自己做,自己那一番功夫絕對不會白費。
我在初學時,都是自己做的。如︽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古人沒講過這部經,你自己就
可以做科判;勤練做幾次,對經典就能有比較深刻的看法。這部經一展開,就是序、正、流
通三個大段落。每一段裡,中段、小段如法觀察,你也會做科判了;到你會做科判,你就會
講經了。一定要下功夫!
一、釋科題明科意由來及前後照應,使貫通全經血脈。
解釋科題非常重要。清涼大師將︽華嚴經︾分作四個大段,就是四大科;這四大科就是
﹁信、解、行、證﹂,每一大科裡有若干品經。諸位看︽華嚴科判表解︾就曉得,那麼大的
經,幾乎每一句、兩句就是一個段落。所以,看起來經文有那麼多,實際上組織非常精嚴,
一點也不囉唆,確實符合中國人過去文章的標
準
∣簡要詳明。你們聽我講︽華嚴經︾,往往
一個半鐘頭只講幾句經文,這就曉得每一句經文含無量義,每一句就好像是一個作文題目一
樣,可以稱性發揮,其中有無量義。這裡講﹃科題﹄,是說明段落、標題的大意,然後前後
脈絡就能貫穿起來。
如︽華嚴經︾第一科是講信,信以後一定要解,解之後一定有行,行以後一定證果。它
是貫穿的,一個也不能缺少,次第不能夠顛倒,一脈相承。如︽彌陀經︾,蕅益大師所分
的,正宗分有三大
段
∣信、願、行。我去年在國外講︽彌陀經要解︾,我們仔細看,序裡面
也是這三綱﹁信、願、行﹂,正宗分裡是﹁信、願、行﹂,流通分裡還是﹁信、願、行﹂。
這部經,你才能真正看出它的味道。全經自始至終,﹁序、正、流通﹂這三分緊緊的扣住
﹁信、願、行﹂這三大綱領,這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受持、演說﹂一定要掌握全經綱要。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89
內典講座之研究90
這一條是講﹁大科﹂,講﹁大科﹂才能貫通全經,它的思想、章法、結構才能掌握得
住。
二、明宗用每一大科,皆須明記其主旨及功用,以識其要也。
所謂﹃明宗﹄,明修學之宗。﹁宗﹂是主,﹁明﹂是說明。天台家立此科有二義:一是
警策學人,佛法以實行為主;二是法門無量,修學一定有主修課目與選修課目。經中所說之
修法,以何為主,故不說﹁明修﹂而說﹁明宗﹂,取義在此。﹁用﹂是辨用,即一經修學的
效果。修學的功夫不等,所得的效果︵真實的利益︶自然不同。大乘經之辨用,多辨果地之
證,但我們為初學講解佛經,要注重在現前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的效果,最契時機。
﹃每一大科,皆須明記其主旨及功用,以識其要也﹄。﹁要﹂是一段經文裡的精要之
處,明瞭它的精華重要之所在。初學的人若不能識得其要,就看註解。所以你要會看註解,
註解中,這些地方非常重要,必須把它記住。
三、釋名典名詞術語典故,必不憚煩,依疏注或佛學辭典查明之。
﹁名﹂是法相、名詞、術語,﹁典﹂是經中許多典故、公案、因緣。這是要費時間的,
平時要做筆記,專有名詞不能隨著自己的意思說。至於公案、因緣、典故出在什麼地方,也
要把它查清楚,這要費相當的時間查資料。資料的來源,一是佛學辭典,一是古德的註疏,
另外就是經典。古人有﹁以經註經﹂,如丁福保的︽箋註︾,這也是一種方式。
四、釋義理章句有道理精華之所在,須為探玄抉微。
這一點不太容易,一定要自己讀了之後真正有心得,才能辦到。其實,一部經自始至
終,沒有一個字沒有道理,沒有一個字不是精華之所在;可是我們看不出來,所以往往念一
遍,發現了幾條、幾句,你就把那幾句記下來,到看第二遍時又會發現了幾句。所以,經義
其味無窮,遍遍都有新的意義發現,這就是悟處。積小悟成大悟,遍遍都有悟處,甚至於同
一句,前一次讀的與這次讀的義理淺深不同。前次讀,悟得淺,現在就悟得深,再讀的時候
就悟得透徹。讀、聽、講都一樣。講經,每講一遍,都會有許多悟處,不是在台下預備的,
而是在講台上臨時發現的,就這麼說出來,也不知道從那兒講出來的。這種情形非常之多,
這就是得三寶本願威神的加持,是很明顯的。
李老師曾對我說,凡是講經那一天,他一天不見客,使整個身心靜下來。這一天就是讀
經,晚上來為大家講解。他預備得非常充分,可是講台上講的往往不是自己所預備的,所預
備的一句也沒講到,講的內容也不知從那兒來的。所以老師常對我說:﹁三寶加持不可思
議!﹂諸位將來要是發心講經,你們在講台上必定時時刻刻有這種經驗,這樣才真正能為大
眾做到﹃探玄抉微﹄。
㈤、研究科判於大科中,細分小科,愈細愈好,以觀其章法結構也。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91
內典講座之研究92
一經科判,古人雖然把大段標示明白,真正學經,看古人科判,不要完全都看;這樣自
己不會有進步,完全依賴別人。但是不看,自己根本找不到要領,沒有門路可走。因此會看
科判的人,只看大科,大科以下,中科、小段自己揣摩、試擬。古人已把大的段落分出來,
一個大段落比全經小得多;我在這一大段裡應該分幾個中段,中段再分小段,自己去分。分
了之後,再與古德的細科對對看,看看人家與你分的是否一樣,判的是否相同;當然,每個
段落都須加個小標題,﹁科題﹂。用的文字,與古德用的相不相同,可以做個比較。其實一
部經,各人的看法都不一樣。同樣是註解,譬如︽楞嚴經︾,它的註解很多,古今約有一百
多種,每家註疏都打開來看,他們的科判,分的段落各各都不一樣,用的科題字樣也不相
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科判是解釋經文的,也代表這個人對於這一部經體會的深度。雖然
每個人講的不同,但是講的都不錯,都是正確的。所以,不妨也看一看,離開它們,你也去
觀察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新的發現,這樣才會有進步。
﹃於大科中,細分小科,愈細愈好,以觀其章法結構也﹄。這是說明章法之學。科判,
﹁科﹂是同類的意思;﹁判﹂是分析的意思。換言之,﹁科判﹂就是解釋篇章的工具。你要
是不明瞭,如果對經文的章法結構都不清楚,經中的義理又怎能看得出來呢!所以研經演
說,科判就非常重要。但是,講經只點大段落,不講細科。細科是自己用的,自己對經文要
透澈了解,講的時候可以講大意,這樣才能圓融,將經中的義趣全部講出來,不必處處點這
個科題。如果處處點小科科題,反而顯得間斷經文,使聽者不能連貫全文,會有這種毛病,
所以只點大段落是對的。
能將前面㈤項都做好,換言之,預備的功夫就算是完成了。完成之後,就可以正式演講
了。
㈥、試講經文以驗研學經文是否暢達,又可練習講態也。
學習講演是要在講台上學,講台也是千錘百鍊,必須長時間在台上磨鍊、鍛鍊。練講是
要相當長的時間,換言之,我們講一部經還需要準備,在講台上就是屬於練講。練講一定要
謙虛,練講時,我是學生,我學講經;要記住,凡是坐在台下的都是老師,都是監學,都是
督導我的、教導我的、鼓勵我的。因此,要虛心請教,要多聽聽眾的意見。若聽眾讚歎你:
﹁你講得不錯,很好!﹂你可別歡喜,一歡喜就完了!你要進一步請教他,﹁請你老人家明
白的告訴我,我那些地方好?一條一條的說給我聽,我下次好求進步。﹂要是他搖搖頭:
﹁你講得不怎麼樣。﹂你趕快向他頂禮,請他指教,那些地方不好。縱然他說錯了,你還是
要以虔誠的態度來求教,決不能輕慢,不能拒絕。若你輕慢了,以後就沒人教你,沒人肯指
點你。
諸位要曉得,肯說你毛病,肯指點你的是真善知識。遇到真正善知識,你才有機會改
進,否則一身的毛病不知道在那裡。所以,不能接受別人批評指教的人,他一生很難有進
步。可是,不肯接受別人批評指教的人真不少,這是我們要反省的。對於虛心求學的人,我
們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他不肯接受批評指教,我們也不要得罪他。若他講經,我們要聽,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93
內典講座之研究94
這是莊嚴道場;只要有閒,不礙自己的事業,還是要去莊嚴道場。如果他虛心求教,那一定
要去,自己有事也要把事暫時放下,要去聽經;為了要栽培這個人,要成就他,這是菩薩發
心。每聽一次,都應記幾條,記完之後,送給他作改進的參考。真正肯虛心、肯學習的人,
我們要這樣對待他,幫助他進步。也有些人表面上客氣,其實不然,我就遇到過。有一位法
師講經,下台之後,很客氣、很謙虛的要我指教,我才要說,他的臉就紅了,我立刻改口:
﹁你講得不錯,很好!很好!﹂我就恭惟他幾句。因為那種謙虛是假的,不是真的,我才發
現,原來也有這樣的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他是我的善知識,教我對人不可不察言
觀色。我們要記住,真正發心謙虛求學的人,我們真幫助他;不肯謙虛的人,我們對他客客
氣氣。
凡是在講台上講經都是試講,要記住這一點;一定要請大家指點,請大家批評。
㈦、選誦金句全文過長未易記誦,選其精要經句背誦之。
這一點非常重要。全經太長,尤其是中年以上才學佛,叫我們去背書,確實是做不到。
背書應該是在小學時代,那時記憶力好。可是現在的小學生,老師不教他背書,將黃金時代
虛度了,實在可惜!李老師想到此事時,總是非常惋惜。今天我們的教育模仿西方,實在是
損失太大。中國過去,童子入小學,㈦歲時就外傅,跟著老師,大概一直到㈩一、二歲。小
學時代,最重要的是學禮、學灑掃、應對,如何侍奉老師、侍奉學長,教你這些課目。學會
之後,回家就會孝順父母,就會恭敬兄長。這是德行的教育,作人的根本教育。
在學術方面,就是背誦。凡是你將來要應用的典籍,在這一階段中完全要背過。如四書
㈤經、諸子百
家
……太多了!老師與父母為你選好的,全部都要背。所以,老師只教你讀
誦,不講解。小孩智慧沒開,記憶力好,專門利用他的記憶力,先將全部背下來。啟蒙的老
師只教句讀,督促你背的遍數。很聰明的人,念一遍就會背的,要背一百遍。如果這個課文
要念上㈩遍才會背的,老師要督促他背兩百遍。為什麼要背這麼多的遍數?教學的目的是使
他一生都不會忘記。
我們在台中聽李老師講經,看李老師作文章引經據典,很羨慕他隨手拈來。他告訴我
說:﹁小時候在老師面前跪磚頭跪出來的!﹂所以他㈧、㈨㈩歲了,還是不會忘記兒童時候
背的。少年到㈩三、四歲智慧開了,這時開講,聽老師講解經書。開講的時候,不用書本,
實際上也沒有書本。老師從小背得很熟,學生也背得很熟,上課就都不用書了。非常自在!
古時候讀書樂,老師帶著㈩幾位學生,帶著酒、帶著菜,載歌載舞,遊山玩水,走到那裡講
到那裡,多樂!讀書修學都是樂。出去旅遊三、四個月回來,這部書講完了。不要課本、不
要參考書,都背熟了。所以,那時你親近一位老師聽講,若沒有背誦的基礎就沒法子。他們
沒教科書,你聽不懂。他說第幾章、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你不曉得,背過的人曉
得。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95
內典講座之研究96
中國自古以來對科學觀念就很重視,從前的經書,刻的本子絕對是一頁㈩行,一行二㈩
個字,標點符號也沒有空格的。所以,不管是那一家刻的書,說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
字,絕對都是相同的。古人的觀念不比我們差!我們今天的排版,每一種版本排的行數、字
數不一樣,說第幾頁、第幾行,你就找不到了。木刻版本的書,它的行頁字數,規格是一定
的。所以我們在李老師那裡聽到古人的教學法,真正是美,確實是好。
經文長的,我們現在沒有法子背,年齡大了,只有亡羊補牢。我們只選幾句來背誦,將
一部經裡的好句子摘錄出來,專門背這些好的句子。
實在講,現代進入工業時代,大家工作繁忙。特別是大經,要講一部,談何容易!我就
想要專門選讀好的句子,把它摘錄出來。︽華嚴經疏論節要︾,如果將我講的記下來,將來
編成小冊子流通,就是︽華嚴經疏論節要解︾。在大經大論裡節要好的句子,用這個方法就
不受限制,我們還是以每一品作單元,記錄成一本小冊子。這樣雖然沒有讀全經,全經裡最
重要的經文,我們都讀到了。這個方法,過去弘一大師也做過。弘一大師的︽晚晴集︾,全
是經論中好的句子,像格言一樣,我們也來做這個工作。講全經,好比是﹁肉身舍利﹂;講
經裡的句子,就是﹁碎身舍利
﹂
│一粒粒的碎身舍利,它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㈧、修法行事經者鏡也,誦研皆照心行。.知見,正行持,方得實益。
這一條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一條,經論都變成學術,不能變成生活,我們得不到實際
上的利益。學經一定要懂得修行的方法,﹃修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行﹂是我們身、口、
意三業的行為,就是將經典中的理論、方法完全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為。
經論像一面鏡子,讀誦、研究都是照自己的心,照自己的行為。我們展開經卷,想想自
己的思想、見解,與佛的見解、思想是不是相同;我們的行為,與經典中佛菩薩的行為是不
是相同。如果不相同,就要依照佛菩薩的標準修正過來。
經論的用處是.證我們的知見,也就是思想、見解;戒律就是修正我們行為的準則,這
樣才能真正得實益。所以,古大德多半是解後而行,行就是改變凡夫的生活,過佛菩薩的生
活。能過菩薩生活,自然超越三界了。行以後才講,真正是他的心得報告。他們的言語、文
字,都是從解、行裡體證流露出來的。他的心懇切而不浮華,功夫深的能達﹁他心通﹂,所
以予人.象深刻而能感動人心。演說詞句,皆從真性裡流露出來,當然不一樣。這需要相當
長的修持功夫,不但要長而且要相當深的功夫,才能辦到。
㈨、討論問題如有若干同學共修,日相研討,亦可助入佳境也。
老師指示我們方向、目標,同學可以在一起互相切磋,所以師與友都不能缺少。你有老
師、有方向、有目標了,然而走這條路相當遙遠、艱難,若沒有同伴,一個人走,相當苦!
當中若遇到叉路、遇到危險,想找個人商量也沒有。沒有人輔助是很不容易達到目標的,所
以一定要有同修。
我在台中㈩年,有老師指導,有同學在一起切磋琢磨。同學不多,當年經學班的同學只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97
內典講座之研究98
有二㈩幾個人。經學班只辦了兩年,結束之後,我再回到台中,邀集舊時老同學,連我㈦個
人在一起共修,差不多㈦、㈧年。我們每星期聚會一次,推一個人擔任複講,就是將老師所
講的經,重複講給其他㈥個人聽。講完之後,我們就吵架、就批評、就爭執,爭得面紅耳
赤,不歡而散。大家到戶外走一圈再回來,又好了!就這樣互相研習、批評、改進,非常有
利益,很有進步。雖然當時彼此意見不同,我不服你,你不服我,事後想想,都平息了。真
正不服的,要去請老師開導的,我們在㈩年之中只有兩、三次找過老師,沒替老師添太大麻
煩。那是真正的爭執,堅固的執著,誰也不讓誰,沒法子就找老師。同學可以在一起吵架、
爭論,老師怎麼說,雖然有時候不服氣,不敢說也不敢吵了。理論越辯越明,一定要有人跟
你抬槓、辯論,這樣才行。所以,同學不能少。好同學難得,真正難得!
㈩、參考資料廣集諸疏及有關經論,精讀其要,採長補短,忌以情見,當以智擇,則必能助妙悟
也。
這一條,李老師很重視,且常指導我們,學佛絕對離不開註疏。離開註解,經文義理太
深了,我們障深慧淺,的確不得其門而入。但是,古今註疏有很多,而且每個人註的都不一
樣,因此選註要很謹慎。選定之後,要依一家為主,也就是要一門深入,就跟一位老師學,
才會有成就。在什麼情形之下參考別人的註疏?當我們在主修的註疏裡發生困難,有幾句或
者有一小段看了還有疑惑,還不能滿意,此時可以找別的註疏參考,單看這一句或單看這一
段。這是可以的,能夠幫助你理解,啟發你悟入。但決定不能同時採取兩家、三家的,那就
糟了!為什麼?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因為每位註疏的人,都有自己的悟處,有自己修學的
宗旨、目標,與別人不相同。所以跟兩位老師就是走兩條路,三位老師就是三條路,最後就
無所適從,不會成就的。所以,要有師承,只能跟一位老師學,只能採一種註解,自始至終
就依他一家,這樣才行。
我講︽彌陀經︾,採取蓮池大師的︽疏鈔︾作主要的依據,取一家之言,以蓮池為師。
偶爾有幾句話不能解決的,再去參考蕅益大師的︽要解︾,或者參考其他法師的註解。這是
學習講經必須要注意的,決不是我採的註疏、參考的資料越多越好。參考資料太多了,你編
輯起來的講稿是﹁大雜燴、大拼盤﹂,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大拼盤絕對不是名菜,那個館
子的當家菜是道拼盤?沒這個道理。所以要想成就,一定要跟一位老師學。
我們現在想找一位好老師也找不到,找不到今人就找古人。向諸位概略的介紹這個方
法,是非常重要的。能遵循著
順
,懂得方法,確實能幫助我們深入經藏。
丁、理明則迷破,是謂看破。看破貴放下,此為真實功夫。必能放下,而後得自在隨緣,自行化
他,作彌陀使者,誓志宣化,普令群萌,同歸淨域,此研經之果用也。
如果對世法不能看破、放下,就是業障深重,智慧不能現前。不僅世法如此,就是佛法
也應看破、放下。︽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即指佛所說之法。看破
是學問,放下是功夫。這都是真實的,真正的學問、真正的功夫,才能與心性相應,與教理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99
內典講座之研究100
相應,與佛菩薩言說相應。
我在此勸勉同修要發願,要作阿彌陀佛的使者。你發心作阿彌陀佛的使者,你決定往生
西方。﹁使者﹂是什麼?就像其他國家派遣大使駐在我國一樣,我們要到他們的地方,他負
責給我們簽證的。我們就是阿彌陀佛派在此地的大使,你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我這兒來
簽證。你們都能去得了,我還去不了嗎?那有這個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發心作彌陀的使
者,要發這種心。
要發大心、大願,修大行,證大果,宣揚弘化這一希有的﹁第一法門﹂。研習弘講與我
們的目的完全相應,我們的目標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空
二㈩㈥歲學佛,今年㈥㈩歲,
學佛三㈩㈤年了。三㈩㈤年來,我走的這條路,也是迂迴曲折。雖然迂迴曲折,還沒有離開
老師要求的水準,所以老師還沒有將我捨棄,可見大致的方向、目標是正確的。因為涉獵的
經典太多,過去所講的經論也太多了,不專。所以從今而後,許多經論,我都不講了,只講
︽彌陀經︾與︽四㈩華嚴︾。︽㈧㈩華嚴︾,李老師只講了一半,沒有講完,我發心替他講
圓滿,報老師教誨之恩。︽四㈩華嚴︾是我發願講的,其中︽普賢菩薩行願品︾的㈩大願王
導歸極樂,與︽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經。︽四㈩華嚴︾能幫助我們悟入︽彌陀經︾的境界,
這兩部經是相輔相成的。其他的經,我都不講了,因為再不專,想往生,或有可能,但品位
不高。所以,一定要專心,要專精,顧到大家,也不能忘了自己,這是我在此地貢獻給諸位
的。
蓮池大師曾經說出念佛人的毛病:﹁名為念佛,實際上他所作所為與念佛相違背的地方
太多了。﹂譬如,他要求壽命、求長壽,他就去拜藥師佛;他要求消災滅罪,就去拜︽梁皇
懺︾,甚至於搞﹁符咒﹂這些東西;求智慧,他就去拜觀音、拜文殊。諸如此類,都是夾
雜、間斷,功夫不純,往往就這樣貽誤了一生。在這一生中,也不過修一點人天的有漏福報
而已,將求生西方淨土這個目標忘失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決定不能夾雜、不要間
斷。所以,兩部經決定往生,而且決定是高品位往生;︽行願品︾與︽阿彌陀經︾就夠了,
不要再貪多,不要再多求。你求長壽也好,求消災也好,求智慧也好,求什麼都好。如何求
法?一句﹁阿彌陀佛﹂,全都求到了。真正能求到的是清淨心,一心不亂才感應道交;若心
雜亂,則沒有感應,這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的。所以,念佛人無論求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
佛,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究竟圓滿,才能與彌陀諸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才是真正﹁上
報四恩,下濟三苦﹂的彌陀弟子、大乘菩薩。
內典研學要領講記101
內典講座之研究102
雪廬恩師往生㈩週年紀念
釋淨空
諸位同修:今年是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往生㈩週年,洛杉磯淨宗學會,希望我在他們的刊
物上提供一點紀念資料,這是我應當做的。這麼多年,許多紀念李老師的活動,我皆因海外
各地弘法,所以都沒能親自參加。但是,老師對我的教誨,我不但念念不忘,而且在我生活
修持中,在弘揚佛法之中,遵循老師教導的原則,努力實踐。這是真實的紀念,由此可知,
紀念並不限於形式;實質上,依教修學更有意義,這是老師對我們最真實的期望。
我於一㈨㈤三年初接受方東美先生教導,跟他學哲學。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世界哲
學的最高峰,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指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古今中外最好的哲
學概論。這些話,我過去從來沒聽人說過,所以聽了方老師的教誨,深受感動,啟發我對佛
法研習的興趣。往昔,我總以為佛教是迷信,不知道它是最殊勝的哲學。
於是我開始訪問寺院,目的在借閱佛經。當時台北市最大的寺院是善導寺,藏經也相當
豐富。不久,我和寺院裡的法師大眾漸漸熟悉了,借閱經書很方便。早期,善導寺對我初學
的幫助很大。我的緣分相當殊勝,接觸佛法不到一個月,我的鄰居敏孟經,他是清末蒙族的
一位親王,大家稱他敏親王,承蒙他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
我與大師見面,就感到有很深厚的緣分,大師對我關心、愛護。當時我有工作,唯有星
期天去向他請教,他非常慈悲,與方老師一樣,每星期給我一至二小時。章嘉大師教導我,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從﹁看破、放下﹂入門,一定要從﹁布施﹂下手。這是我最初接觸他老人
家,所得到的真實教誨。他教我從布施下手,我也能真正依教奉行。他告訴我,﹁佛氏門
中,有求必應﹂,必須如理如法的求。如果是非理非法之求,就不會有感應。如理如法的求
佛菩薩,而得不到感應時,這是自己有業障,必須懺除業障,自然感應現前。懺除業障的方
法,就是改正自己的過失;懺悔的真實義是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後能真正改過自新,這才是
真正懺悔。我接受大師教誨三年,承師為我奠定往後修學的根基,恩德永誌於內心。
我有幸親近當代的大德,他們在言行生活中,示現著重實質上的修行,並不重形式上的
儀規,對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這種教學方法非常有效果。接受教誨,如坐春風,法喜充滿!
明白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持,也確實如他老人家所說的,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我
親近他三年,直到他圓寂。翌年︵一㈨㈤㈦︶經當時臺灣.經處創辦人朱鏡宙老居士的介
紹,認識了台中李老師。當時我對於佛法已有相當的認識,知道佛法無比殊勝,是佛陀對㈨
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於是發心專攻佛學,辭去自己的工作,到台中親近李老師。那年
正逢慈光圖書館成立,李老師就安排我在慈光圖書館,擔任管理圖書的工作。每星期三他在
館內講經,星期㈤在台中蓮社教學。
我到台中時,李老師正為蓮社的同修們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人才。經學班每星
期上課一次,李老師勸我參加。當時我自知程度很淺薄,對於上台講經,從來未動過念頭,
雪廬恩師往生十週年紀念103
內典講座之研究104
不敢嘗試。老師讓我到班上去看看,我遵師命,跟他一道去參加經學班上課,才知道經學班
規矩很嚴,是關著門教學,不讓外人參觀的,採取中國傳統私塾的教學法,效果顯著。聽了
一堂課之後,我的信心、願心就生起了,因為我看見班上的二㈩多位同學,他們的程度與我
不相上下,同學中半數的年齡都比我大。其中對我影響最深刻的是林看治同學,當時她已經
㈥㈩歲,且只小學畢業。
我看到,一位小學畢業,㈥㈩歲的人,都發心學講經,非常感動!她給我最大的鼓勵,
於是我很歡喜的參加學習講經。李老師對我們這一班同學非常愛護,教學也認真、嚴格,絲
毫不苟。他的教學,遵循中國古代祖祖相傳的老方法,完全採取小座複講。他為經學班特別
選擇一些小部經,以最簡單、最淺顯的方法為我們講一遍,我們依照他的講法學講。
李老師教學可以歸納為:初學講經一定要﹁簡而不繁、易而不難、淺而不深、明而不
昧﹂。由此著手,不斷的認真努力薰修;學會一部經,才准許學第二部經。學會的標準是要
在大座上講過,譬如學︽彌陀經︾,若能在台上當著許多聽眾,把經從頭到尾講過一遍,才
算及格。如果不能上台講大座,這一部經就不算學成。
有一次,老師集合我們同班同學,以輕鬆愉快的座談方式,對每位學生個別指導。由此
可知,他平常對學生觀察微密,對於學生的根性都能了解,都能掌握,因材施教。佛法重契
機、契理,我們同學二㈩幾人,老師指導的方法皆不一樣,但是個個都得真實利益,使我們
對老師尊敬之心油然而生。由於感恩,因此對於老師的教誨,都能盡心盡力實行,以期不辜
負老師的期望。
老師教我的方法,就是﹁至誠感通﹂四字。他告訴我,自古以來弘宗演教的善知識們,
必須具備的條件是要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如果通達佛法而不通世間法,則不能弘法利生。
佛法,只說三藏經典;世間法,單講前清乾隆時代整理的︽四庫全書︾,那麼大的分量,決
定不是一個人一生中所能盡讀的。我們要用什麼方法通達?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如只靠讀
誦、研究是決定不可能的。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求感應,求佛菩薩本願威神加持,才能
使我們通達一切法,這才是正路。用什麼方法求﹁感通﹂?用真誠的心,真誠到了極處,就
是﹁至誠﹂;唯有真誠至極處,才能感動諸佛菩薩的加持。我接受教誨,學佛至今四㈩四
年,弘法三㈩㈦年,今已年屆古稀,仍力遵循,感應不可思議!皆得力於恩師的真傳。
在他會下聽經,我很專心。他不准我寫筆記,可是其他同學寫筆記,他沒有禁止,於是
我明了他教導是因人而異的。他告訴我:﹁專心聽就好,寫筆記會分心,不能專注;會聽的
要聽教理,理明則通達一切經。若力不能,也要聽教義。不可聽言說名相。﹂我非常感謝、
受教。以後我體會到這個方法,所以我在他會下㈩年,無論他在台中講經,或在外地,我從
來沒有缺過課,都跟在他身旁,遵守他老人家的方法,因此聞法頗多領悟。幾乎是境界月月
不同,明顯的是年年不同,年年進步,所以我非常感謝老師。他說,你要是寫筆記,今年寫
的筆記,明年就沒用處,浪費時間、精力,豈不可惜。所以,我聽經聞法就把筆記放下了,
這是在李老師會下學到的祕訣方法。
雪廬恩師往生十週年紀念105
內典講座之研究106
他教導我的原則就是﹁一門深入﹂,特別在初學,只能跟隨一位老師。我初到台中拜他
為師,他向我提出三個條件,而在台中那麼多年,從沒聽說老師這樣要求過別人,這也是知
遇之德。他的條件:﹁第一、跟他學習,以他為師,不許聽其他法師、大德、居士們講經說
法,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第二、依他為師,以後日常所看文字,無論佛經或世間書籍,都
要經過他同意;凡是沒有得他同意的,都不準看。第三、你過去所修學的,我一概不承認,
一律作廢,要從今天開始學起﹂。當時我聽了,覺得李老師這三個條件很苛刻,過去從來沒
聽說過;但是我對老師非常景仰,曾經聽到許多大德對他的讚歎,我對他有恭敬心,於是就
接受了,這樣在台中才住下來。
老師的方法,我認真遵行了半年之後,即體會到很好的效果。因為一切不準聽,等於把
耳朵封閉;一切不準看,眼睛也遮住。少聽、少看,妄想少了,煩惱少了,心確實清淨不
少。心清淨則長智慧,我得到了真實的利益,對老師教導的方法深信不疑。老師要求我㈤年
中要完全遵守,而我得到這種方式的真實好處,又自動延長㈤年。我向老師報告,他笑笑!
所以我嚴格遵守老師這三條戒,滿足㈩年,這樣才在佛法上奠定了基礎。
㈩年之後,在講席中果然所謂﹁得心應手,..逢源﹂。由此可知,如果沒有這種訓
練,沒有長時期的熏習,沒有這樣堅實的基礎,不但弘法有困難,自己修行也必定有很大的
障礙。特別是現代一般同修,內有妄想分別執著,外有㈤欲㈥塵的誘惑,在這樣的境緣裡想
修定、修慧,談何容易!李老師這種教學法,就是培養我們定慧的根基,使我們將來離開老
師,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裡,經得起驚濤駭浪,能如理如法的修學,能真正做到續佛慧命,弘
法利生的使命。尤其難得的,他老人家將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
等覺經︾,自己的講述眉註本交給我。這個本子是他於一㈨㈤O在台中法華寺所講的,他老
人家只講過這一遍。
此經是新的會集本,當時他老人家講解,並沒有很好的參考資料,所以他在經本上用毛
筆寫的小註,就像古人在書中加眉批、眉註一樣。我得到這個本子非常歡喜,他的註解,我
能看懂。以後我在台北講︽楞嚴經︾,遇到現在的韓館長,她是我講席中的聽眾,對於講席
非常護持。她㈤㈩歲︵一㈨㈦一︶時,請我講經祝壽,我說這是好事,於是選定︽無量壽
經︾,就是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到台中向老師報告這樁事,老師告訴我,現在因緣不成
熟,還不能講這部經。他說了許多道理,我能體會,所以當時.的三千冊經本,也就贈送結
緣了,改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一直到老師圓寂之後,︽無量壽經︾的眉註本,台中許多
同修都沒有見過,此時我將它影.一萬冊流通,作為紀念老師。
海內外同修們見到這個本子都生歡喜心,到處都要求我講此經,講時皆有錄音,大家聽
到錄音帶,於是諸方求法者愈來愈多,所以這㈩年中已經講過㈨遍。有些地方因為時間的限
制,不能細講就略說;台北華藏圖書館沒有時間的限制,可以細講。錄音帶、錄影帶幾乎流
通全世界,特別是中國大陸。現在台灣、大陸、美國、南洋,有不少同修發心從錄音帶整理
寫成文字,少部分是我看過的;大部分的,我都沒看過,但是他們已經流通。這些文字當然
雪廬恩師往生十週年紀念107
內典講座之研究108
還是需要整理,因為聽錄音帶寫下來的,難免有訛誤之處。
既然同學們這樣愛好、這樣歡喜,我也願意用一些時間做整理的工作,希望將李老師的
願望,李老師交代我的使命,能圓滿的做到,將這部經弘遍全世界。我深信這樣對個人、家
庭、社會、世界和平,都有很大的利益。我們以真實的修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
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求生淨土;重實質而不重形式,弘揚︽無量壽經︾、
弘揚淨宗。我很歡喜以實踐恩師的教誨,與一切同修共勉;以此報答老師,為老師往生㈩週
年作紀念。
一㈨㈨㈥年三月三日於 CUPERTIN
淨空法師專集網
站
(
簡
)
製作
推薦閱讀:
※范愉:人民調解與台灣鄉鎮市調解的比較研究
※吸毒八字命理研究
※從八字研究癌症實例
※周六研易06:深入研究己土選用法
※梁啟超憲法學思想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