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為何要殺毛文龍?

明末,薊遼督師袁崇煥和平遼總兵官毛文龍之間的微妙關係,不僅牽動著明、後金、朝鮮三方的政治神經,時至今日也常引起歷史愛好者的爭議。

崇禎二年五月,袁崇煥僅率親兵出海進入東江鎮雙島,與毛文龍協商三日不成,遂斬其於帳下,消息一出,震驚三國。

後人有盛讚袁崇煥機斷果決,剪除遼東之毒瘤,也有人質疑他擅殺邊帥、自斷手腳。那麼問題就來了,袁崇煥為什麼敢隻身冒險、擒殺毛文龍呢?

▲ 袁崇煥

要釐清二人之間的恩怨糾葛,毛文龍的功過不得不提。

毛文龍遼東抗金,堅韌頑強

毛文龍出身於浙江一個富裕的鹽商家庭,少有大志。萬曆後期由其舅舅兵部主事沈光祚引薦,遠赴遼東投身行伍。

後在遼東巡撫王化貞的支持下,於天啟元年遼東局勢陷入潰敗之際,領兵190人涉海收複數十島嶼,收攬逃亡的遼東軍民,並一舉光復鎮江(今丹東),天下為之稱賀:「奇男子矣」。

努爾哈赤聞訊,急忙命皇太極率兵討伐。毛文龍孤立無援,只能退入朝鮮繼續抗金鬥爭,於朝鮮林畔再次被擊潰。隻身逃脫的毛文龍壯志不改,收攬殘兵,繼續在金朝交界處頑強抵抗,頗令後金苦惱。

▲ 皇太極(非寫實畫作)

明廷對毛文龍敵後抗金大為欣賞,也考慮到這支敵後明軍的艱難處境,為了在遼東牽制後金,封毛為平遼總兵,於皮島設鎮建府,號東江鎮。

毛文龍大受鼓舞,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下對後金持續襲擾攻擊,並同時吸納遼東衛兵和民眾。不斷壯大的東江鎮成為明廷心中聯繫朝鮮、呼應關寧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於先天時機不對、軍事力量不足、地理交通聯繫不便等因素,東江鎮並未能達到明廷的預期。

▲ 明、後金與東江鎮,遼東地區橙色部分為毛文龍襲擾游擊的區域

東江鎮的軍事牽制極為有限

結合明、清、朝鮮三方史料,可以看出從天啟三年至七年之間,毛文龍發揮的軍事作用微乎其微。

毛文龍絕大多數作戰以偷襲伏擊為主,這些手段在建鎮初期尚能對後金造成困擾,但當努爾哈赤識破襲擾伎倆、嚴防後方,毛文龍數十次的進攻沒有獲得塘報中肆意誇大的功績,反而接連折兵損將。

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孫承宗、茅元儀等人均對此洞若觀火,都直接指出毛文龍以及東江鎮的牽製作用遠不及預期。

東江建鎮之後數年,後金北擊蒙古、西陷旅順,根本不在乎後方的毛文龍。當努爾哈赤聽聞孫承宗被罷免,火速起兵直逼寧遠,六萬金兵四處劫掠三個月,毛文龍卻對此一無所知。

飽受爭議的毛文龍為了正名,於天啟六年發起鞍山之役,因中了埋伏損失幾半。至此朝堂上下才從毛文龍編造的牽制夢中醒來。

既然作用很有限,為何明廷不願意放棄東江鎮呢?朝堂之上閹黨對毛文龍的庇護有目共睹,但更關鍵的是東江鎮開闢敵後戰場的政治作用。明廷遲遲下不了決心。

▲ 天啟帝

後金八旗雖然有軍事優勢,但因歷史因素和民族差異,努爾哈赤征服的漢民並未真心臣服。遼東一帶義軍抗金鬥爭此起彼伏,即便投降的明朝衛所軍士大多也都騎牆觀望。

由於明朝防線被壓縮,遼東與中原海路相隔,漢民的鬥爭力量不強,毛文龍以及東江鎮的出現給不滿後金統治的軍民指明了方向。

天啟三年至六年底,毛文龍多次派兵深入後金腹地,積極聯絡遼東漢民和降金漢官,先後招攬了如王子登、劉興祚兄弟等一批優秀的漢官以及多達15萬的逃難遼民。實際上,整個遼東地區的漢民有五分之四加入了逃亡隊伍。

▲ 明朝軍人

空得其地而無民眾基礎的努爾哈赤對此忿恨不已。天啟五年努爾哈赤對觀望逃亡官民進行大屠殺,並嚴令整編各屯遼民、收繳武器、遷徙邊民,這才遏制住逃亡浪潮。

東江鎮從雞肋變痼疾

東江諸島貧瘠,又孤懸海外,海運周轉難以為繼。

前文已經提過,毛文龍軍事上的牽制已不可實現,而煽起並接納遼東反抗漢民的政治作用,也因後金嚴加防備日漸微弱

▲ 清軍重步兵

崇禎初年,東江鎮治下兵員超過4萬人,民眾更是接近15萬。海外諸島不利耕種,登陸屯田又常被後金攻擾,近20萬的軍民反成累贅。東江鎮逐漸成為朝廷眼中的雞肋。

在如此艱苦的困境下,東江鎮高層軍官未能擺脫明末軍隊墮落腐敗的宿命。為了維持自己「海外天子」的糜爛生活,同時也為了治下軍民生計著想,毛文龍一邊強勢向朝廷請討糧餉,一邊開展屯田、發展商業,同時也多次向朝鮮施壓索要援助。

毛文龍本性狂傲,又長期遠離朝廷控制,當朝廷因東江鎮作用不彰不願足額輸送糧餉時,就更加囂張跋扈。

此前毛文龍就與登萊撫臣勢同水火、不受節制,甚至有史料記載他兩次登陸登州錘毀功碑、擁兵邀餉,口出狂言「牧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

▲ 明騎兵

朝廷和毛文龍之間的矛盾,隨著東江地位的喪失進一步加深。除了糧餉補給受限於朝廷,毛文龍事實上已是割據一方的巨蠹。

此外毛文龍對大明與朝鮮聯盟的破壞也不可忽視。

毛文龍多次從朝鮮境內發動對後金的攻擊,同時要挾朝鮮給予物資援助,未達到要求甚至縱兵劫掠,引起朝鮮強烈不滿。後來朝鮮被後金武力脅迫斷絕與明的藩屬關係,大明朝鮮之間的聯盟名存實亡。

▲ 清軍騎兵

天啟帝逝世,崇禎上位,他早就洞悉毛文龍的跋扈不法行為。明廷與東江鎮的矛盾嚴重激化,其結局便是袁崇煥以「十二罪」將毛文龍斬殺。

罪有應得還是天下奇冤?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令天下驚愕,但毛文龍之死並不能簡單歸結於袁與毛之間的恩怨,這代表著明廷高層與東江鎮的博弈

崇禎帝以雷霆手段剷除閹黨,革除弊政,力圖重振大明,並將遼東軍務託付於聲望正隆的袁崇煥。袁崇煥也許下「五年平遼」等豪言壯語,但要收復遼東,他的首要難題便是毛文龍以及東江鎮的存留。

明廷也認為耗資百萬餉銀的東江鎮已無存在的意義,而且處置不好會成為帝國隱患。各部臣僚在探明皇上之意後,紛紛上疏彈劾毛文龍,要求移鎮至蓋州便於控制,同時核對東江兵馬。

▲ 明步兵

第二次移鎮仍未能成功,但隨著庇護毛文龍的兵部尚書和遼東督師等人相繼撤職,毛文龍的命運已成定局

崇禎元年七月的平台召對後,袁崇煥與朝廷閣臣商議毛文龍之事,就提出入軍斬帥的設想。

誅殺毛文龍的最後關頭,袁崇煥還是極為耐心地勸戒毛文龍三天三夜,希望拉攏毛文龍為己所用,與關寧防線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犄角之勢。

但毛文龍並不了解袁崇煥此行目的,又跋扈慣了,言語之間毫無妥協,最終喪生於此。

▲ 明長城守軍

袁崇煥有恃無恐、敢於深入雙島擒殺毛文龍,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袁崇煥已知曉明廷對於東江鎮的態度,毛文龍被朝廷查辦只是時間問題。袁崇煥將其誅殺,在此關頭崇禎即便震怒也不會深究責任。

其二,袁崇煥督師四鎮、大權在握,獨斷專行的性格也決定他不允許毛文龍繼續逍遙海外。袁崇煥新官上任,也亟需一場懲戒立威。

其三,袁崇煥以督師之尊深入東江鎮,既能保證擒殺毛文龍又可以威懾其手下。袁崇煥認定在東江鎮未徹底割據之時,慌亂的毛文龍部眾絕不敢倉促反抗。

▲ 崇禎帝

袁崇煥以雷霆手段除掉毛文龍,既統一了前線敵後戰場,又為國家剷除了隱患,然而這一極為冒失的逾制之舉也為他自己的悲劇埋下禍根。

袁崇煥到死都沒明白,當初對其所有要求滿口答應的那個少年天子,翻臉的速度竟與許諾時一樣快。

推薦閱讀:

TAG:袁崇煥 | 毛文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