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談學佛修行的總原則及如何是真正修行集要

     註:本文內容恭錄自老法師歷次的講經說法,將隨時更新。

 

        摘要:什麼是佛法?佛法是放下。有戒律就有佛法,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修行就是修正身口意的錯誤行為。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讀書千遍其義自現。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百分恭敬得百分利益,萬分恭敬得萬分利益。老實聽話真干。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佛法不離世間法。什麼是真信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是一體。先自度,再度他。隨緣不攀緣。

 

      什麼是佛法?佛法是放下

 

        相關文章:

        凈空法師:信佛不容易,什麼樣的標準才叫信佛?

        凈空法師:放下萬緣與弘法利生怎麼統一?放下不是放下工作家庭

         凈空法師:無師自通大徹大悟,老祖宗傳給我們的學習方法

         凈空法師:如何在平時訓練看破放下,對治煩惱習氣

         凈空法師: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極樂的人少?

         凈空老法師的學佛歷程

         凈空法師法語:如何消業障、魔障?

         凈空老法師的學佛歷程

         凈空法師:三個老師都警告我不能學六祖惠能大師學密學禪難成就

         印光大師文集

         凈空老法師:認識佛教

 

         學佛,初步就是要跟佛菩薩的教誨相應,也就是說把佛菩薩的教誨落實,就是要做到,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樣才慢慢向上提升,從人道提升到天道,天從欲界天提升到色界天,色界天提升到無色界天,再往上去,證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到哪裡去了?到十法界去了,十法界的四聖法界聲聞法界,然後再從聲聞提升到緣覺,緣覺提升到菩薩,菩薩提升到佛,這十法界。阿賴耶做主,愈往上面去,阿賴耶做主跟佛陀的教誨愈相應,完全沒有丟失,沒有違背。這個佛,天台家叫相似即佛,天台講六種佛,相似即佛,跟佛很像,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辨別出來,佛所教的他全兌現了。他不是真佛,為什麼?他沒有用真心,他還是用阿賴耶,阿賴耶百分之百是做得正確的,正面的,不是負面的。我們凡夫,六道裡面的眾生,用阿賴耶用負面的多,用正面的少。你看六道裡頭,人道、天道,還有阿修羅道,用正面的,少分,下面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全用負面的,他沒有用正面的,道理在此地。阿賴耶是個生滅法,自性不生不滅,什麼時候我們把生滅法放下了,像菩薩一樣用真心,這是真學佛。

     。。。

     佛陀這個名詞是佛陀教育裡面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佛陀,好像現在我們所說的博士;第二個學位菩薩,好像學校裡面碩士學位;第三個學位是本科生,學士學位,阿羅漢。

 

      。。。

 

      佛法不管是哪個法門,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諸位一定要記住,整個來說,佛教修行的綱領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從初發心到最後成佛,都用這個方法,沒有一個例外。定是樞紐,無論哪個法門都是修定。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禪定,無量法門,無量不同的方法修禪定,我們今天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禪定,這總離不開定。

 

  「定」表示「坐」,因為人坐在那個地方是定的相,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坐是定相,取這個意思。不一定要每天盤腿面壁打坐,這個不一定,坐是取它的意思,心不動叫坐。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談到坐禪,他是怎麼說?內不動心稱「坐」;外不受誘惑稱「禪」。我這個說法大家好懂,佛經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稱作打坐,稱作坐禪。所以說行、住、坐、卧都是禪定,不一定要盤腿面壁,真正做到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稱「坐禪」,這是真正的在禪坐。你盤腿面壁坐在那裡,心裡還打妄想,有什麼用?一點用處都沒有。所以佛法用形式表法,你看這佛像是坐的,教導我們什麼?教我們心不動、念頭不動,決不受外面境界誘惑,表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初學每天能夠靜坐一段時期,對你修定也有幫助,功夫成熟了,就不在乎形式,道理一定要懂。

 

       。。。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自具足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來的。如來是自性,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學佛目的就是要回歸自性,我們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我們的智慧現前了,跟佛沒有兩樣。我們跟佛差別怎麼那麼大?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說明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在這個地方用一個字,就是「妄」。你怎麼會生起這個東西出來?這個東西怎麼生的?為什麼我們會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幾時生的?從哪裡生的?很多學佛的人都不免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尋求,那就壞了,你沒有把世尊的話裡頭重要的意思聽懂。重要的意思是什麼?妄!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追究。你還追究什麼理由我起心動念?我幾時起心動念?那就是妄中再加上妄,你永遠回不了頭。知道妄就不要理它,把它放下就沒事,你就還源,這是佛講的話的真實義,你沒有聽懂,你聽錯了。

 

      。。。

 

       一切眾生本來就具足諸佛如來的智慧德相。智慧,德包括神通在裡頭,包括這六種神通在裡面,沒有一樣欠缺,跟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平等。現在有這麼大的差距,是我們迷了自性,我們所用的全是阿賴耶,自性上一絲毫也沒有動它,不會用真心,只會用妄心,妄心就是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這是妄心。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終極的目標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凈宗之妙,讓我們先到極樂世界去深造,到極樂世界畢業就圓滿了。這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阿彌陀佛無與倫比的智慧神通成就的,幫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會下迷惑深重的眾生,諸佛沒有辦法教他,統統送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這個道場可以成就他。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可以得到釋迦牟尼佛的保送,阿彌陀佛在那邊迎接,真正不可思議!

 

        。。。

 

        我們跟佛是一個心,我們跟一切有情眾生是一個心,我們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萬事萬物都是同一個心。所以佛法沒有說造物主,造物主是誰?是自性,惠能大師最後一句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佛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這是真心所現,法爾如是,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由佛心是無漏,它所現的萬法統統都是無漏。我們再問一句,惠能大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已經把妄心舍掉,他用真心了。用真心看一切萬物,都是真心無量的功德德用變現出來的,自性所生,自性所現,所以它是平等的。所現的一切萬物,無論是哪一個物,都具足無量無邊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華嚴經》上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能。我們要問,惠能大師在世,他看到我們這個世間樹木花草,是性德,還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境界相?我們仔細去想想,去體會。能大師六根所接觸的境界,跟這個經上所說的無漏心中流出,是彌陀無漏心中流出,也是法身菩薩無漏心中流出。法身是什麼?明心見性了,只要你見性,你就見到實相,他所見的是諸法實相。沒有見性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執著的是幻相、假相。為什麼?實相、真相不生不滅,法身菩薩見到了。沒有證得法身的,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們跟我們一樣,用八識,不是用四智;用八識,有生有滅,一切法有生有滅。

  有生有滅跟不生不滅有什麼兩樣?實在講沒有兩樣。如果要說不一樣的,那就是見性的人心地清凈,決定不可能把這些妄相放在心上,也就是說,他們的境界是不起心不動念。凡夫是起心動念,所以凡夫有識變,變是變化。這個變化多大?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我們把它翻成現在的話來講,每一秒鐘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這麼高的頻率,生滅等於不生滅。但是我們,不生滅的那個沒看到,我們只看到生滅。法身菩薩,生滅跟不生滅全看到,同時看到,都不放在心上,生滅的假相不放在心上,不生不滅的真相也不放在心上,高明就在此地。

 

      。。。

 

      什麼是佛法?放下是佛法。大乘經裡面佛就講得太多太多了,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出離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了。放下分別,你就證菩薩果位。放下起心動念,你就證法身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出了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去;到最後妄想習氣斷盡,你就是妙覺位,入常寂光土。自始至終就是教你放下,這是修學的總綱領。妙覺位完全回歸自性,連實報土的相都沒有了,這才叫得究竟圓滿。雖然什麼都沒有了,可是它起作用,它不是不起作用,眾生有感,它就起作用。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眾生心是隨眾生的感,佛就有應。那我們講這個佛,就是常寂光裡面的佛,自性就是佛,通常我們一般講佛是把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稱作佛,天台六即佛裡面講他們是分證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不同於十法界,十法界裡面佛是相似即佛,六道裡面講佛是觀行即佛,都不是真的。

 

       。。。

 

      有次第的這叫漸悟,不是頓悟,不是頓舍。這是以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方法,一點一點的放下,像上高樓爬樓梯,放下下面一層你才又上一層。我們是這種根性,你只能走這個路子,你沒有辦法一步登天,只有爬樓梯,爬樓梯就是分證。古時候說,百尺高樓,百尺是十丈,現在不止,現在的一百多層高樓了。你必須舍第一層你才能上第二層,舍第二層你才能上第三層。但是如果有電梯,你一上電梯就到頂層,那是什麼?那是頓悟、頓超、頓證,那是釋迦跟惠能大師表演的這一套,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普通人還是一個階級一個階級的。

  

      早年三位老師都是這樣教我,循序漸進,而且都警告我,不能學惠能,那是天才,那是頓悟。方東美先生告訴我,惠能大師以前沒有出現過,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出現第二個。他這是警告我,決定不能走他的路子;換句話說,我們走他那個路子決定失敗。教我什麼?教我循序漸進。好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你要這樣去做。一步一步去提升,踏踏實實,這是走樓梯的辦法。章嘉大師教給我走樓梯的方法,放下這一層進入第二層,放下第二層進入第三層,叫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是什麼?你看見那裡十層,十個境界不一樣,這是看破,每一層的境界不相同。我們放下現前地,就到遠行地,遠行地的境界比現前地就高了。我們怎樣看破?只要你放下,你就看破。我放下現前地,我就看到遠行地,我放下遠行地,我就看到不動地,放下,你就能夠向上提升。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懂這個道理,虧吃大了。

  

      我們今天深深體會到,為什麼放不下?沒搞清楚,不要以為搞清楚了。這個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你沒有真正契入境界的時候,你真的沒搞清楚。最怕的是沒有得到以為自己得到,這個對於修學的人是重大的障礙,也是犯重大的錯誤。所以章嘉大師教我,用什麼方法來檢驗你到底有沒有看破,用放下,你是不是真放下,真放下證明你真看破了。只有看破,你才肯真放下,你沒有看破,沒真放下。所以,老師總結一句,佛法知難行易,這老師給我總結的。知難行易是哲學裡面的話,因為知難,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因為行易,釋迦牟尼佛不領眾修行,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他根本不管你的,他只是教學。

 

         。。。

 

       「忘照同時,能所不二。智與理冥,乃至種種所聞,悉能頓契,與法相應」。沒有一法不相應,為什麼?一切法從自性生的,明心見性,哪有不相應的道理?躡解起行,解是看破,行是放下。真正放下了,全明白了,還有沒有明白的相?沒有了。回歸自性,回歸常寂光,叫行起解絕,回歸常寂光了。忘照同時,忘是如如不動,照是清清楚楚。好像我們照鏡子,鏡子照得很清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忘。都回歸到一,一真,一真法界,那一是真的,一裡頭沒有二。所以能所沒有了,看破放下都沒有了。看破是照,放下是忘;看破是能,放下是所。智與理,智是能照,能見能照,理是一無所有。乃至種種所聞悉能頓契,所聞、所見、所接觸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完全回歸自性。與法相應,沒有一法不相應,統統是自性變現。自性變現的,都沒有放在心上,這是如來果地上境界。等覺菩薩還差一點,習氣沒斷。十地菩薩與法相應了,原來法就是性,性就是法,能所不二。什麼是自性?隨拈一法,沒有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所以沒有染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圓滿大涅盤的境界。       

 

      。。。

 

      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心理上放下;事上,那不是標題上寫得很清楚,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做樣子,你要做得更好更圓滿,做出樣子來給別人看,這叫度化眾生。雖然做出好樣子,心裏面乾乾凈凈一塵不染,這叫放下,放下是指這麽一樁事情,千萬不能誤會。所以有很多人聽話錯解了意思,這是少數不是多數,多數麻煩就大了。有那麽一兩位他工作也不做,辭掉了,家裡錢財都布施都放下了,然後寫信告訴我,他沒飯吃怎麽辦?這是完全把意思錯會了。  

 

      古時候也有這麽一個人做了個樣子,但是你要細細觀察他,他吃飯那個本事還有,唐朝的龐蘊居士,他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那個用意很深,我們也很容易把他看偏差。他是一個相當富有的人,學佛開悟了,在宗門裡講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悟了以後,他把他的家產變賣掉之後,裝在一個船上,船划到長江當中砸一個洞沉下去,放下,統統舍掉了。有人問他:「龐居士,你這些財物既然你不要,為什麽你不把它拿去做好事,救濟社會貧苦大眾?」實在說,他這個舉動就是叫人問這句話。他的答覆說:「好事不如無事。」這一句話的意思非常深,每一個人都無事天下太平,無事並不是教你不做事,不要去攀緣,隨緣就好。他生活沒問題,他會編草鞋,每一天去賣草鞋,換幾個錢買米買菜,生活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快樂,他不要錢不需要積蓄,不需要替明天著想,為什麽?他自在往生。《傳記》裡面寫的這一家人好自在,他有一天在家裡打坐,告訴他的女兒,到外面看看什麽時間了?古時候沒有鐘錶,看太陽到什麽時候,他女兒曉得他爸爸想往生,看看時間到了沒有,他女兒到外面去大聲跟他說:「時間還沒到。」他女兒站在那裡往生了。結果老頭子出來一看,這個女兒,本來想女兒給我辦後事,結果我還替她辦後事,她比我還厲害。你想想看生死自在,走得這麽瀟洒,他要準備明天東西干什麽,不需要。只有在佛法修學裡頭你才能到這種功夫,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所以契入那個境界有沒有身?沒有,無我相,你無身才能夠現一切身,佛家講的「生死自在」。

 

      。。。

 

      有戒律就有佛法,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

 

      戒律是佛法的根,小戒不守,大戒就守不住。不從戒律上修,都不是真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真搞清楚,你就會非常重視戒律。為什麼?它是開智慧的第一道門坎,不持戒後頭修學沒指望。

  不持戒,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可是戒學的根本是十善五戒,十善都沒有做到,戒就是有名無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條是基礎的基礎。自己起心動念一定要清楚,與十惡相應還是與十善相應?與十善相應,你是佛弟子,與十惡相應,你是魔弟子。

 

        什麼叫受戒?這條戒你真正做到,你就受到了。譬如不殺生,真正做到什麼程度?對一切眾生絕對不會有個念頭去傷害他,你才能不殺生做圓滿。不偷盜,你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就犯了盜戒,那是盜心。最平常的,國民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走法律的漏洞,我少納一點稅,這是犯盜戒,不可以!

 

       「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什麼叫無漏?這是佛學名詞,用器皿做個比喻。譬如這個杯子如果有破洞,盛水就會漏掉,無漏它是完整的,它沒有破損,舉這個意思。漏叫煩惱,把什麼東西漏掉了?智慧、功德、福田漏掉了。學佛一定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定慧不要了,那就變成三有漏學,有漏學是世間法,所謂有漏就是煩惱習氣完全沒有斷掉。這是最近這一百五十年中國外國的普遍現象。如果再這麼下去,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消失了,經典還留著,統統變成學術、變成佛學的知識,裡頭戒定慧這三無漏學的功德利益我們完全得不到。

 

        持戒,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得定,一定要知道。有些人持戒,覺得自己很不錯,看到別人沒有持戒,笑話別人,拿著戒律去量別人,那叫造業。他能不能得定?不可能。為什麼?他心都在外面飄,他怎麼會得定?持戒的作用完全搞錯了,拿著戒律天天去批評別人,你說他造業多重。愈是戒律好的人心愈定,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充滿了智慧。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人有沒有持戒?沒有。他要是持戒,那戒律全破掉了,哪來的戒?持戒的人心清凈、染污少,他雖然持戒,他的染污比一般人還嚴重,搞錯了!

 

      戒律有開緣,該開戒的時候要開,該開的時候不開,你也犯戒。所以戒律不容易,你要學通,學懂。持戒要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念頭就是損人利己的念頭,要徹底斷掉。這比什麼都要緊。

  戒律裡面最重視的是意業清凈,我們老實念佛,我們這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統統放下,不管他受不受戒,他戒都清凈了。這叫什麼?這叫定共戒、道共戒。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怎麼會有過失?所以一句阿彌陀佛,三聚凈戒統統清凈了。確實有念佛人,連三皈依都沒有受過,往生極樂世界了,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他的戒定慧統統具足。為什麼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還有這麼深重的罪業?照理說應該所有的罪業都消得乾淨。因為念佛不持戒,聲聲佛號裡面都夾雜著五惡、十惡。

 

       修行就是修正身口意的錯誤行為

 

        「修行者為通用之辭,自晉後轉為佛教術語」,因為修行儒家也講、道家也講。「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修行兩個字的本義在中國古時候說得很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行為裡面不外乎三方面,一個是思想,思想跟見解,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是造作。我們的思想錯了、看法錯了、想法錯了要把它修正過來,我們的言語錯了、我們的行為錯了都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在中國古代是通用之詞。古代在中國傳統教育裡頭非常重視,因為你不修正過來,你學了沒有用處;學以致用,學了之後一定要知道,你把它修正過來。修正有標準,標準的總綱領,老祖宗所傳的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與這些相應的這是正確的,你要把它守住;與這些相違背的,你一定要把它修正過來,所以它有標準。這裡說得很好,晉以後轉變成佛門的術語,雖然是佛門術語,在社會上還是通用。不過佛門裡面標準不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而是佛門裡面所講的教理行果,這大乘教上所說的,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也是依教、依理,那是標準。行必須要與教、理、果相應,這是正行;如果相違背的,那就是邪行,你就錯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四集)

 

  2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14

 

  。。。

  

  這個地方講到修行,什麼叫修行?每一天念經拜佛是不是修行,不是的,假的,你搞錯了。「行」是行為,名字術語要搞清楚。

  

  「行為」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念頭,起心動念是心裡的行為,我這個念是善、這個念是惡,惡的念頭不要起,沒有惡念,這叫修心、這修行,心的行為。第二個言語,言語,十善裡面講了四條,因為它最容易犯。修心,心只講三條:不貪,不嗔,不痴,講貪、嗔、痴。起心動念沒有貪嗔痴在裡頭叫善;如果起心動念裡面有貪、嗔、痴,這個念就是惡念,這要會修。修身,身是身體動作,也有善惡。佛在十善裡頭講的殺、盜、淫,殺、盜、淫是惡,是惡的代表。最嚴重的惡,是殺、盜、淫。殺、盜、淫所感的果報是三惡道,殺生、偷盜都是地獄,所以人決定不能造地獄業。口有四(業),口特別容易犯,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妄語是說假話欺騙人;惡口就是說話粗魯,容易得罪人,說得很難聽;第四個是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

  

  早晨將「三皈」、「五戒」、「十善」念一遍,提醒自己不要犯

  

  佛家定的修行的十個標準叫十善,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惡,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拿十善去對比一下:我的身、語、意是善還是惡。這叫真修行。早晨起來,將「三皈」、「五戒」、「十善」念一遍,提醒自己今天不要犯;晚上晚課是反省、念佛反省,我今天身、口、意有沒有犯過。這個人叫真修行,與念經多少念佛多少拜佛多少都不相干,最重要是心,心要善。貪、嗔、痴、慢、疑叫五毒,特別是對聖賢教誨不能有懷疑,有懷疑你就當面錯過,機緣就失掉了。

  

  所以凈宗教導我們「持戒念佛」,這個「戒」,「三皈」、「五戒」、「十善」就夠了,就能保證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凈土,決定能見阿彌陀佛。

  

  在哪裡修?生活當中修,穿衣吃飯當中修,工作裡面修,待人接物之處修。會修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在哪裡?就在這三個地方,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問題是真的像禪宗所說的「你會不會用心」,會用心人,穿衣、吃飯、工作他成佛了;不會的,不會的搞六道輪迴。

  

  這要學,南陽來佛寺海賢法師這個光碟這個小冊子管用。如果你看經看不下去,讀經讀不下去覺得煩,讀不下去,你看這個光碟。這個光碟你會看得很歡喜,它等於《無量壽經》,為什麼?《無量壽經》講的道理、《無量壽經》講的方法、《無量壽經》講的果德,海賢全部得到了、他做到了,他就是一部活的《無量壽經》,你細心觀察愈看愈有味道。所以我勸同學們,這個光碟一天看三遍,一年不要間斷,這什麼意思,讀書千遍,一年你看一千遍,看一千遍這裡面的道理,你慢慢就統統看出來了。這個意思「自見」,不要人說,你全明白了。

  

  海賢法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所以他一生沒有念過一部經,也沒有聽過一部經,他就是師父傳給他「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告訴他一直念下去,他念了九十二年,他一百一十二歲往生的,去年往生的。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了九十二年,念到什麼程度?這個光碟我看了三十多遍,我可以告訴大家,海賢法師念佛的功夫達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什麼呢?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換一句話他所達到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開悟是同等境界,跟惠能大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是同等境界,所以他說他什麼都知道,就是不肯講。為什麼不肯講?會看的看出來了,還要講嗎?不會看的,講他也聽不懂,他也不相信。妙極了!

  

  他憑什麼一生能成佛?就靠一句佛號。他就能成佛,憑什麼?憑他的善根、福德。《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三個具足,他成就了。那麼這三個正好他具足,善根,老實聽話真干,這是他的善根。他的勤奮,到往生的那一天都沒有放下。往生這一天從早到晚,他在菜園裡面除草、澆水、整地,幹了一天,那天晚上往生的。這個表現什麼?表現勤、真干,把真干做出來給我們看,晚上要往生,干到晚。他說我休息,明天不做了。人家說你都幹了一天了。可以休息了,他說是,快好了,好了之後我就不做了。當時沒有人聽懂,不知道他晚上就往生了,他預知時至,所以這善根他具足,福德真誠、清凈、恭敬,這個人有福。

  

  福德就是「溫、良、恭、儉、讓」,夫子之德,福德,他具足。這有善根、有福德,有這種條件的人,念這一句佛號,頂多三年,一定念到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雜念沒有了,妄想沒有了,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功夫到這個程度就能往生,隨時可以往生。還有壽命不要了,我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你。只要功夫到這個程度,阿彌陀佛一定現身給你看、給你做證明,也就是保證你這一生往生,讓你的信心、願心堅定不變,這見佛,真見到。

  

  那麼再過三年,他會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再三、四年他就提升到「理一心不亂」。所以他得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應該是在四十歲左右,他就得到了,這個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你看這些光碟,要把這裡頭含藏在裡面真正的義趣看出來,看的遍數愈多,就愈清楚、愈明顯,你會法喜充滿,那麼一年之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你就拿到了,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沒有白來了。它給我們的利益太大了,因為什麼?這個方法比讀經方便、比讀經輕鬆、比聽經也輕鬆。

  

  摘自《傳統文化如何學習》第2集2014年5月29日講於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

 

        如何能夠消除煩惱,證得真如,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一定要當人自己做功夫,誰都幫不上忙。所以佛祖他能夠幫助我們,只是把這些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白,把他自己斷煩惱、證入自性的那些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只能做到此地,其他的幫不上忙。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給你說真話,真正幫助自己還要靠自己,所謂是自己悟、自己修、自己證,沒有叫你靠別人。我們聽佛菩薩、聽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自己覺悟了,覺悟之後自己肯修,修什麼?修正一切錯誤。從前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錯看錯,我們說錯做錯,才叫造業,錯誤就是造業,感得六道三途的苦報,這是凡夫,所謂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乾的是這個。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遇緣殊勝,希有難逢,真正明白才生起感恩之心,知恩報恩。佛法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如果這一生遇不到,你怎麼可能有機會脫離輪迴?沒有機會,決定還是造業。所以有緣分遇到醒悟過來,悟過來之後要真修,修什麼?決定不造業,不但惡業不造,再跟諸位講善業也不造,這一句話大家要聽懂,如果說是真的善業也不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是不是善業?度眾生是不是好事?好事就不造,那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不必講經說法。佛菩薩依舊示現斷惡修善這些事來給人看,他是善惡兩邊都不造,不造惡我們好懂,不造善是什麼?他修一切善法,決定沒有一個念頭希求善果,這就叫不造善,絕不希求善果。世間人種善因要得善果,他為什麼修善?因為有善果,他才肯修善。佛菩薩真正覺悟,不求善果,那叫不思惡、不思善,善惡兩頭都坐斷,這叫真修行人;你仔細去觀察,他真得大自在。唯有善惡兩頭坐斷才得自在,還有一個希求善果,他就不自在,他的果報在人天,人天有善果,他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十法界;就是因為希求果報這個念頭沒斷,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如果我們將人天善福的果報這個念頭打斷,你就決定超三界,你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能這樣用功夫的話,不但是決定往生,而且決定往生實報土,不會在同居土,也不會在方便土。多少人念佛求往生,希求西方極樂世界,希求見阿彌陀佛,他有這個心,我們常常講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同居土、方便土。但是西方的同居、方便,跟十方世界不一樣,等於實報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這是諸佛所謂的難信之法。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跟事實真相,那一定要希求相應,怎樣相應?你自己思惟,你自己應該可以體會到,一念相應就一念佛。

  

  《地藏經講義》

 

        。。。

 

        佛、菩薩、阿羅漢都是聖人,大聖、小聖;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有,六道凡夫。我們要轉凡成聖,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本無動搖,徹底放下,就能見性。動搖的是妄心,不動搖的是真心,所以定是真心,不定是妄心。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什麼方法來修真心?一句佛號,只讓這一句佛號前念滅後念生,不許佛號之外的東西在妄心裡頭生滅,不許,這就對了,這叫真修行。如果念佛摻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頭,統統摻雜了,這個人很難往生,不容易。凈宗的殊勝,臨終時候那一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只有一句佛號,就決定得生。你就想想,有幾個人到臨終最後的一念是阿彌陀佛不是別的?這太重要了!最後一念如果是瞋恚,地獄道去了;如果是貪戀,餓鬼道去了;如果是愚痴,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痴痴獃獃的,畜生道去了;心裡有五戒、有十善,人天道。這是一種基本普通的常識,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曉得怎麼修,知道了你就懂得怎麼個修法。

  

  。。。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讀書千遍其義自現

  

  我們怎麼學?記住老祖宗留下來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首先你立這個大願,我要弘法利生,我今天沒有老師教我,我怎麼辦?我掌握住一部經,我把這部經念十年,有不認識字到處請教別人,就行了,經的意思沒有關係,我先學會讀,一遍一遍的讀。像《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一生不拐彎,我相信你念,頂多念上十年,你就通了。為什麼?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什麼個道理?你心裡天天有經、有佛號,不念經的時候就念佛號,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念上個幾年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什麼?就是我們這經經題上的「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是三昧,清凈是阿羅漢證得的,平等是菩薩證得的,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用這個功夫就正確了。

  

  一心專念,信願持名,這是戒、定,方法真照做,這就是持戒,持戒的目的得定,清凈心現前了。心不被外面環境染污,這就是清凈心現前,為什麼?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面的相你看到了,你不會放在心上,為什麼?那是虛妄的,不會受它干擾。這就是天天境界在面前,天天在考試,沒有境界來考試,你的境界提升你不知道。耳聞音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從這下手,不執著、不分別,最後到不起心不動念。真功夫是在這裡修的,見到財物不起貪心,他為什麼不起貪心?這是假相,不是真的。

  

  我們可以借著科學家這句話,也記在心上,幫助我們觀照,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那物質現象是什麼?假相,是我們的念頭、妄想在高頻率之中產生的幻相,物質,它不是真的。這個幻相,每一個幻相生起是獨立的,也就是每個幻相都不相同,找不到相同的,假的。它的頻率,我們根據彌勒菩薩所說的,用現代這個秒做單位,一秒鐘生滅多少次?計算出來,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單位是兆。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哪一個相是你?這麼快速,我們掌握不住,我們眼睛看不到,眼睛所看到的是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真的它根本不存在。所以,起貪愛、起執著、起分別都是錯誤的,你把它當真了,它沒有真的,它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看一秒鐘,一秒鐘看到什麼?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八地以上的菩薩他能看到每一個生滅,我們看不到。我們迷得太深,誤會太深,生生世世都在假相裡頭,把假的當真的,不知道諸法實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但相是假的,念頭也是假的。你看觀自在菩薩,大家念《心經》,《心經》上講得好,觀世音菩薩,他修般若波羅蜜多時,那就是以無礙智觀一切法。真相是什麼?五蘊皆空。五蘊裡面,色是物質現象,還有受想行識,那是念頭的現象。菩薩告訴我們,物質現象、精神現象,你看看精神是能生,物質是所生,能生、所生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六根在六塵上,起這些煩惱習氣很冤枉,很大的誤會。這個誤會需要真實智慧,你才能明了,明了怎麼樣?你才徹底放下。

  

  心不再被這些東西干擾了,你的清凈心現前;再提升,平等心現前。功夫成片是清凈心;不分別、不執著是平等心,分別就不平等,不分別就平等。到最高的境界,根本就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沒有起心動念。那是什麼境界?法身菩薩,我們這經上講的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這個境界,跟佛相同。阿惟越致菩薩神通、道力、智慧都跟佛一樣,沒有差別,唯一的一個差別,就是他回不去常寂光。那是什麼原因?起心動念沒有了,他真放下了,起心動念的習氣,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那個習氣障礙他見常寂光。所以,他在常寂光裡頭見不到常寂光。我們也在常寂光裡頭,也是見不到常寂光,常寂光是自性、是真如,這個我們也要知道。

  

  世尊告訴我們,什麼人能看清楚常寂光的境界?八地以上。八地菩薩距離佛很近了,《華嚴》講五十二個階級,八地是最上面的第五個階級,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佛說得很好,不是我一個人看到,八地以上都看到,就是看到諸法實相,就是看到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的頻率之下產生物質的幻相,他看清楚了。今天科學家是用數學演算,推到有這個可能,然後用精密的儀器去觀察,他不是眼看到的,他是用儀器,通過儀器,顯微鏡。

  

  恭錄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13集

  

  。。。

 

       每天這個經念一遍,就是光照一次。確實我們是染污太嚴重,無明心垢太嚴重,雖然佛光天天照,讀一遍就是照一次,我們心裏面的染污,好像沒減少,智慧沒有開。這原因是什麼?是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不是佛光不靈,我們迷得太深,讓佛光透不過去,我們被照的這些眾生居然沒有感覺。所以經典的教誨,我們沒有能夠依教奉行,原因在此地。這個問題怎麼解決?解決的方法,古人說過,我們要相信,那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的時候用真誠心、用恭敬心,不能分別,不能執著。如果讀誦的時候還有分別執著,還去想經裡頭的意思,那就把讀誦的功德破壞了。讀誦不許可有意思存在,這就對了。一直念下去,念到其義自見,恍然大悟,就真明白了。所以遇到經上有困難的地方,不是經難,是我們自己有障礙,有業障。懺悔業障最有效果的方法,還是信願持名。本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這句。這個是懺悔法裡頭至高無上,只要你真誠恭敬一向專念這句佛號,自然有感應。念的時候,不必求感應,有求感應的心,那是染污,也把功夫破壞了,一無所求。念到純熟,煩惱控制住,智慧就現前,就其義自見。這是古聖先賢所傳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上一次,胡小林居士到香港來看我,告訴我,他最近六年專攻《起信論》,古人這兩句話一點都不錯。他說我一千遍念完,許許多多的意思看出來了,自然向外冒;再讀一千遍呢?意思就更多了,前面一千遍沒有看出來的,就冒出來了。遍數愈多,意思愈精愈妙,其味無窮!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來給我做證明,一點都不錯。所以古人有個諺語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能做得到,鍥而不捨。一句佛號念到底,像海賢老和尚,他真解決了。

 

       恭錄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60集

 

         。。。

 

         古大德教學的理念、方法妙絕了,就是你不肯相信,所以你不能成就,你相信就成就了。一門就是普門,一佛就是一切佛,《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說的一點都不錯,世法佛法都不例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能夠把這句話聽懂了,你這一生就能成佛,當然你能往生。天天念這句話,這句話不懂,白念了,這個責任要自己負。佛菩薩、聖賢人不騙人,句句都說實話,你會錯了意思,你走偏了,你走邪了,要自己負責任。

 

        。。。

 

         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清凈心現前,如果跟佛有緣,得佛力加持,你就見到了,見到佛光。見到佛光,當然首先你生歡喜心,佛光給你做見證,遞信息給你。你繼續努力,不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障礙,不放在心上是正常的,信願持名,希望日夜不斷。功夫再深了,到事一心不亂,見光的機會就更多了。到理一心不亂,想見就見,不想見就不見,到理一心不亂。真的不是假的,只是我們功夫不夠,沒有達到標準,所以沒見到。

  展開《無量壽經》,我們這一遍讀過去,有沒有悟處?悟處就是光明。你讀十遍有十遍的悟處,讀百遍有百遍的悟處;讀千遍有千遍的悟處,那個悟得深、悟得廣,就不是初學能體會到。讀經不求解義,求解義是你打妄想,你全想錯了,你沒有想對。為什麼不求解義?它沒有意思,你解什麼?它是自性般若,它不是妄想執著,是自性般若,所以這個要懂。一切佛經都是佛菩薩從自性當中流出來的,你怎麼能解?他心中流出來的,流智慧;我們心中流,天天流,時時刻刻流什麼?流煩惱,流妄想分別執著,流這個,流是非人我,流貪瞋痴慢,這個東西跟智慧不相應。所以讀聖賢書,好好的讀,不要求解義,遍數讀多了,心清凈了,妄念少了,雜念少了,貪瞋痴慢少了,七情五欲少了,它就起作用,就見到經的意思。用一般讀書人的方法來讀佛經,沒用,他讀一輩子是他自己知見,不是佛知佛見。一定要懂,你自己可以做實驗,三年、五年效果就出來,你就相信了。

  我教胡小林,真的,他念個三、四年的時候就真有感應,真的突然意思出來了。告訴我,一千遍他看出的意思,他看古人的批註,知道這個注得好、這個注得有問題,他能看出來;念兩千遍,不一樣了,看到什麼?更深更廣。現在他往三千遍出發了,他三千遍決定跟兩千遍不一樣。古人的這個批註是給我們做什麼用的?印證的,我們的悟處跟他悟的一樣不一樣。所以要看古注,不要看今注,古注是有悟處的,今注是他意識裡頭寫出來的,不一樣,他的思想裡面夾雜著煩惱習氣,不純,所以那個不可靠,要找純的。清凈平等覺現前,染污、分別、成見統統放下,這才管用,這叫真修行

 

      恭錄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62集

 

      。。。

  

  自性是清凈的,一塵不染,沒有善惡,沒有染污,是清凈的;沒有分別,平等的;沒有迷惑,它是覺悟的。這是自性。所以佛法不管是宗門教下,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凈土,同一個目標,明心見性,都是向著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邁進。怎麼修?老師告訴我看破、放下,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我跟出家人見面,第一次,二十六歲,有朋友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我見了他老人家,我就第一句話向他請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是高等哲學,是人人應該學習的,我說佛法裡頭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就契入?我問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後,他看著我,我看著他,看了多久?看了半個多鐘點。半個多鐘點以後,說了一句話,有。我等那麼久,有,精神馬上提起,他又不說話了。過了大概七、八分鐘,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

  

  為什麼我一問的時候不答覆我?十幾年之後我才恍然大悟,我們年輕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跟你說話,跟你說話沒用處,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去了。看我半個鐘點那是修定,把心浮氣躁這個習氣全部沉下去,才給我講。講一個有,我們精神又起來,那個動的又起來,又起波浪,他又不說了。等你第二次再靜下來,真正叫心平氣和,再告訴你,這樣告訴你,你一生都不會忘記。所以現在老師找不到學生,到哪裡去找一個老實、聽話、真乾的學生,能夠用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向老師求法?沒有,找不到。求法是大事,人生第一等的大事,你要想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不是小事,成佛作祖去了。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你看二祖向他求法,冬天,達摩祖師在打坐,二祖在外面站著,下雪,雪都到膝蓋了。達摩曉不曉得?曉得,看他的誠意。是有那麼一點誠意,就問他,你在雪裡站這麼久,這麼辛苦,何苦來?他說他求法。達摩說求法是大事,你這種態度還不行。那時候和尚身上都帶戒刀,他把戒刀拔出來,把這手臂自己砍下來,把一隻手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看他這樣子,我連身命都不要了,我真來求法。到那時候,這手砍斷之後,他總是凡夫,那還是疼痛,沒有辦法,只能忍耐,心不安。達摩祖師問他,你要求什麼?我心不安,求祖師替我安心。達摩祖師聽到了,手伸出來: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現在塑達摩的像都是塑這個像,你看達摩手伸出來,他說你拿心來,我替你安。二祖這時迴光返照去找,找不到,心在哪裡?回答一句,「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裡。達摩祖師一句話提醒,「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一下大悟,這個就是大徹大悟,衣缽就傳給他了。這是大事,大事因緣,傳法哪有那麼草率的,所以學生難。

  

  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六十四年前,我二十六歲。我們當年只是想著,他在台大教書,我們對哲學有濃厚的興趣,想聽他的課,目的在此地,只想聽他的課。他回我的一封信,約我在家裡見面。告訴我,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這些話我聽了就像涼水澆頭,老師完全拒絕了,所以當時表情應該是很沮喪,很難過。我們沉默了有七、八分鐘,老師告訴我,那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們約定九點半到十一點半,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我的哲學課是在他家裡上的,不是在學校。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對老師恭敬,對老師誠懇,真誠恭敬有。換句話說,學校里的學生,像我這樣子真誠恭敬的沒有了。沒有了,老師講他聽不進去,白講了,不如不講,不是老師不教。那我們這一個人,他還星期天還用兩個小時來給我上這個課,你就曉得,老師真想教,找不到學生,我們這是求學求到他面前。

  

  所以我也常常提到這段事情,勸勉同學,我要是跟古人,跟我們上一代,就是他那一代去相比,我們的真誠恭敬有,不足。他們對老師那種真誠恭敬至少打七、八十分,我能夠打多少分?我跟諸位說,我頂多只能打三十分。七、八十分找不到了,三十分也就勉強了。現在大學裡的學生,對老師那種真誠恭敬,大概有三分就不錯了,這才是傳統文化存亡繼絕的分水嶺。不是老師不教,首一個要學生想學,學生如果真學,佛菩薩都來化身來教你。所以不怕沒有老師,真誠有感應,這個道理要懂。我們想學,沒有老師,那是我們的心不誠,沒有恭敬心,所以沒有辦法感動這些老師。

  

  我們對老師,師徒如父子,老師的兒女跟我們親兄弟沒有兩樣,永遠要照顧。所以過去做老師的教學生為什麼那麼認真?學生有成就,他家的子孫有人照顧。現在師道沒有了,孝順父母的兒女沒有了,尊敬老師的學生也沒有了,這個是我們憂慮的。我們看到好的學生,有真誠心學習,有恭敬心,對自己的功課尊重,對老師尊重,對同學友愛,我們會全心全力幫助他,太難得了!這樣的學生,你照顧他,他會有成就,你沒有白教。

  

  老師考學生,這就面試。我學佛五年認識李老師,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跟懺雲法師,兩個介紹人。我到台中,帶著介紹信到台中去見李老師。李老師見面也很歡喜,給我約法三章,告訴我,這三個條件你能接受,我收你做學生;你不能接受,你另請高明。哪三條?第一條,你以前所學的我不承認。我以前所學的我跟他講過,章嘉大師跟方東美先生,我就兩個老師,不複雜。不行,他還不承認,要從今天起,從頭學起,以前那個不承認。這第一條。第二條,看書,無論看世間的書籍或者是佛經的經書,沒有經過他同意不準看。這第二條,要他指定的書才可以看。第三條,聽講經,那時候還有法師、居士到台中經過那邊去講經的,不準去聽,只能聽他一個人的。

  

  這三個條件能不能接受?我當時想了幾分鐘,接受了。老師說,好,有期限,不是無期限的,有期限的,多久?五年。到以後我才完全明白,古時候老師教徒弟,五年學戒就是這三條。這三條怎麼?第一條,把過去東西統統不承認你,不是那個不好,不是那個有錯誤,不承認你,你學能專心,只能聽老師的。你不能說,「老師,以前章嘉大師怎麼說法」,這個就麻煩大了。方東美先生怎麼說法,他不承認,你要聽我的。好教,真的才一門深入。讀東西也是的,你以前看的,看經,他都不算數,他指定的,指定的經本,指定的註疏。聽經只能聽他一個人講經。

  

  我守他這三條,三個月我向老師報告,有效果,我很歡喜,為什麼?頭腦清楚了。你看,不準聽、不準看,當然也不准你隨便亂說,煩惱就輕了。半年之後,我就非常佩服他這個方法了。以後我到新加坡,跟演培法師談到這段故事,演培法師說他小時候,他從小出家,十幾歲,跟諦閑老和尚也是這三條。我才知道這不是李老師的專利,是過去古人所講的師承。五年學戒,所以他的期限是五年。五年這根紮下去了,穩固了,隨便看、隨便聽都可以,你有能力辨別邪正,辨別是非,你不會受到外面誘惑。有這個能力,放心了,你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可是我到了五年,我還跟老師說,我再守五年。老師對我一笑。我再守五年,根再扎牢一點。這樣的老師到哪裡找?可遇不可求,你真干,他真教。演培法師沒有聽,聽到太虛法師在閩南(就是廈門),開了一個閩南佛學院,他很羨慕,偷偷的就溜了,就是逃走了,跑到廈門去了,跟太虛法師去了。我覺得很可惜,如果他要不離開,要遵守這五年學戒,我們相信他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師,這個緣非常可惜,失掉了。  

  

  這很重要!要接受老師的教誨,老師要負完全責任,把你調教好,老師不能把你教好,對不起你。我們自己不遵守規矩,那是怪自己,不能怪老師。現在這個老師沒有了,現在連像方東美先生這樣的老師都沒有了,誰肯教你?我們對老師第一次見面,談了大概一個小時,我們就約定了,從下個禮拜開始,每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兩個小時,給我上這堂課,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五個單元,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認識佛教,也認識宗教。所以自己謙虛重要,恭敬重要。老師約你見面,就是看看你,老不老實,聽不聽話,最重要是這個。學了以後真干,把所學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真學到了。

  

  恭錄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19集

  

  。。。

  

  我們一般人通常都沒有般若智慧,乾的事情還記在心上。還有乾的事情還記出來,找個本子記出來,那就是功過格,我每天做多少好事、做多少不好的事情,記出來,兩個做比較,這是什麼?斷惡修善。初步用這個方法,用熟了之後就不能用,為什麼?要升級,這是小學生做的,到大學生不要了,到菩薩不要了。菩薩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心地永遠是清凈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菩薩。所以這個比喻比喻得好。「宗門常雲」,宗門是禪宗,禪宗裡頭常說,「參方須具參方眼,看教須具看教眼,是皆以眼表般若之正見也」,這個眼就是般若波羅蜜。參方是參學,就是參訪高人,向他請教。你遇到高人,你要沒有智慧,統統著相,高人對你的開示、對你的說法全變成知識,為什麼?不開悟,你著相了。如果不著相,非常可能幾句話當中豁然大悟,為什麼?他心清凈、平等、覺而不迷。所以參方眼就是般若波羅蜜,這是參學,就是求教於高人。

  

  下面這是次一等的,看教。教是經教,看教就是讀經,看經、讀經。看經要沒有定慧,不會開悟。所以看教,我們講讀經,為什麼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就是看教,一門,你的注意力集中,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說它是修定的。一天看八個小時、十個小時,像看大經《華嚴經》,一天看八個小時,看一遍要多久?差不多要二十天。二十天看一遍,一天看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經的分量大,九十九卷。如果要不著相,不把它放在心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你問他,他什麼都知道;你不問他,他什麼都不知道,確實如此,他得定了,這個定叫華嚴三昧,他是看《華嚴經》修定。那我們現在看《無量壽經》修定的,我們看黃念祖老居士批註得定的,叫念佛三昧,這是念佛法門。三昧成了,心地乾淨,智慧漸漸透了,不定什麼時候碰到了,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畢業、就成佛了。所以這是要有看教眼,看教眼簡單說,我們也常常說,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看教眼。

  

  參學的時候叫參方眼,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在哪裡練?一切時、一切處,在六根接觸六塵這個地方練功夫。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如果真正這四句都做到,成佛了;還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比佛降一等。所以菩薩就是修不起心、不動念,耳在音聲上修;鼻在聞,氣味上修;舌在吃飯上,酸甜苦辣咸上修;身體在覺觸;意根在知法,清清楚楚、明明了瞭,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這修行是活學,不是死呆板。

  

  我們用讀經這個方法,這是方便法,用這個方法來幫助我們。為什麼?這佛說得很清楚,《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幾句話要明了,就知道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應該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錯了,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分別執著就是造業。起心動念是迷,這個地方用暗做比喻,就是不覺、就是無知。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能做得到嗎?做得到。如果說不起心、不動念,我沒看清楚,我沒聽清楚,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是什麼?那是無明,問你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你看修行的人他厲害,他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你問他,他統統知道,但是他沒有起心動念,他心是清凈的,他沒有被這個音、沒有被外面的相所染污。這叫真修,真修不能離開人事物,離開人事物你到哪裡修?挖個山洞到裡面去打坐,還是著了山洞的相,那都是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不要搞那些,就在境界上訓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凈土宗有個最好的方法,就把握一句阿彌陀佛。那個不起心、不動念,難,做不到,不分別、不執著也不容易。我們就抓住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很快就見佛了。見佛,你就真快樂,為什麼?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極樂世界我已經報名、已經註冊,那個地方有我一分,我壽命到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接我。壽命沒有到,遇到災難,我真想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也會來接我。我們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全知道,所以他會分身、化身來帶我們去。

  

  宗門教下,參方是宗門,看教是教下,都是以眼表般若的正見(正知正見),用這個來代表。「又《華嚴離世間品》十眼中,於五眼外,第六曰智眼,知見諸法故」。智眼能見一切法,見一切法的真相。真相就是實相,真實相。真實相,這個法是假有,不是真有。像我們看電視,電視屏幕上的色相不是真有。真,是什麼意思?真是不生不滅。屏幕上的相是假的,一秒鐘生滅一百次,不是真的。所以我們在屏幕上這個色相不會分別執著,但是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修行,真修行。一般人,一般人他有分別執著,看到電視裡面的表演,他們笑你也跟著笑,他們哭你也跟著哭,這就是什麼?你有分別執著,你被他們欺騙了,錯了。電視是假的,我們回過頭來看,現實環境也不是真的,這就很大很大的進步,向上提升。

  

  「離世間品」裡面的十眼,這個地方都寫出來了。第六個是智眼,知見諸法。第七,「光明眼,見佛光明故」,真見到。佛光常照,我們一般人見不到,為什麼他能見到?他心清凈,他有真誠,他有恭敬,所以他見到佛光。第八,「出生死眼」,出生死,「見涅盤故」。涅盤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不滅,也有翻作滅,翻滅是滅煩惱。像小乘,見思煩惱斷了叫入般涅盤,小乘的般涅盤。大乘菩薩的般涅盤要破無明煩惱,破根本無明才能夠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就是入大般涅盤,大乘的般涅盤。下面第九,「無礙眼,所見無障故」,沒有障礙,牆壁你能看過去,大山也能看透,沒有障礙,能看到前面所說的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看你這個定力(修行的功力),定愈深,愈看到破的障礙愈多,這是屬於無礙。第十,「一切智眼,又曰普眼,見普門法界故」。普眼現前,跟觀世音菩薩一樣,能見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剎土,統統見到。

  

  「今雲智慧眼者,可釋為十眼中之慧眼與智眼」,第六是智眼,「亦可解為眾生本有之如來智慧德相」,那就是佛眼,這是從理上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句我們要記住,《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這句的意思相同,眾生本有之如來智能德相。由此可知,它不是從外來的,從外來修不到。從外來修,可以有一點小神通,不是真實智慧,那是錯誤的。佛法跟一般外道不一樣,就是佛從內修,佛不從外修,完全是開發自性,破除煩惱,自性的智慧德相自然現前,這才叫是佛教,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佛稱為內學,經典稱為內典,它不向外求,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求健康、求長壽,求脫離輪迴、求了生死,統統是在內不在外,內裡面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沒有從外求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眼。

  

  

  恭錄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11集

  

  。。。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他做榜樣給我們看。他十九歲出家,他是王子,出家代表的是放棄王位的繼承權,他不做國王,放棄宮廷裡面富貴的生活,放棄了,他去做個苦行僧。年輕好學,印度在那個時候是地球上宗教之國、哲學之國,印度所有的學派、宗教他全學過。學了十二年,三十歲,他感覺到所學的這些東西解決不了問題,於是放棄,不學了,放棄了。到恆河邊上畢缽羅樹下,大樹底下入定,今天講的禪定,他入定。晚上,看到天上明星,豁然開悟。這是什麼?向外面學,是知識,知識有局限性,知識還有後遺症,這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所以它不能解決問題;佛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定來。禪定是一念不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他能夠把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放下,一般講就是大定;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最高層的定功,他從這裡開悟了。悟了之後,一切都明了。他從事教學,三十歲教學,七十九歲過世,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的東西,誰教他的?他所講的,超越印度所有宗教,也超越所有學派,沒人教他。

  

  中國唐朝出現一個惠能,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根性很利。是個樵夫,苦力,每天上山去砍柴,挑到城市裡面去賣。這個行業,抗戰時候有。抗戰時候,我們有時候住在城市裡面,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燒飯的時候要燒柴火,所以專門有這些年輕人,上山砍柴來賣的。都是家庭環境不好的,做這個行業,賣了之後買一點米、買點油鹽帶回家。每天都要砍柴,每天都要挑水。有專門挑水賣水的。水從哪裡來?護城河的水就很乾凈,就能吃。那個時候,水溝裡面的水、稻田裡面的水統統都很清,裡面都有小魚在裡頭,很乾凈,沒有污染。所以他們挑水就挑河水,長江邊上挑江水,專門搞這個行業的。惠能大師,偶然之間,柴賣掉,錢拿到手了,離開的時候聽到有人在念經。那個時候的窗子是紙糊的,沒有玻璃,聲音能透進,看不到,內外看不見,聽到聲音。他一聽就懂得這意思很好,等裡面的人念完,他推門進去向他請教,你念的是什麼?他聽懂了,跟他兩個討論這段經的意思。這位居士很佩服他,知道他有這麼好的根性,年紀又輕(那個時候二十四歲),就勸他,你應該到黃梅親近五祖,那是一個大德,你跟他學,你會有成就。他家裡還有母親,母子兩個人,父親過世了,他是個獨生子,母子兩個人相依為命,他要走了,媽媽怎麼辦?這個居士很難得,送他十兩銀子。那十兩銀子很大了,足可以過一年都不止,還有一些學佛的同學幫助他照顧他母親,這他去了。

  

  在黃梅八個月,八個月幹什麼?干老本行,舂米、破柴,干這個。真正有覺悟的,五祖跟他兩個人,沒有人知道。五祖知道他快成功了,就公開徵求,大家寫偈子給他看;他要傳法,寫一首偈子來看,如果真的見性,衣缽要傳下去。三天沒有人寫偈子。那時候他的大弟子神秀,神秀心裡想,大家不寫,因為我在,我要不寫沒人寫了,所以他就寫一首偈;又不敢送給五祖,怕五祖見笑,貼在牆壁上,用這個方法。這首偈很有名,「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大家看了,歡喜讚歎,五祖看了也點頭,告訴大家,依照這個修行會得好處。這個事情傳到碓房,惠能說,我也要去拜一拜,有這麼好的偈子,我聽了很歡喜。他去拜一拜,不知道路在哪裡,貼在什麼地方不知道。從這句話我們就了解,惠能是個老實人,叫他在碓房裡舂米破柴,他八個月就在那裡,他寺廟裡頭都沒有去轉一圈,沒有去看一看,老實,這就是老實人,心定,不散亂、不好奇。別人把他帶去,看了,拜完之後,他說他也有一首偈,他不認識字,不會寫字,請人替他寫。就有個人代他寫。他把神秀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子一寫出來之後,大家都驚起來,通常沒有人瞧得起他,居然能作這麼好的一首偈。五祖聽說了,趕緊出來把它撕下來,告訴大家,沒見性,不要張羅,沒有見性。

  

  下午五祖巡寮,巡寮就是整個寺廟看一遍,到處看一遍叫巡寮,實際上就是找惠能。因為找惠能,目標太顯著了,用這個方法大家不知不覺。到碓房,看到他舂米,就問他,米熟了沒有?他說熟了,早就熟了,「猶欠篩在」,還沒有篩。這個話裡頭有話,五祖問他是不是開悟,明心見性?問這個。他說我早已經見性,沒有人給我做證明。五祖的拐杖在他碓上敲了三下,走了。沒有人知道,他曉得,三更,到方丈室里去找他去。晚上三更,真去了。推門,門裡頭沒有拴,一推就開了。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他用五句話,二十個字,那就是他的畢業論文,就是他傳法的文章,「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說行了,別說了。到這裡五祖把他止住,衣缽傳給他,叫他趕快走。為什麼?有人會爭衣缽,有人不服氣。神秀不會,但是神秀那一幫人會,擁護神秀的有五百多人,他們怎麼肯?所以叫他趕快躲起來藏起來,別讓人知道。躲到獵人隊里十五年,十五年才出來。那是中國佛教黃金時代,最盛的時代,還有這麼多嫉妒障礙,何況現在?

  

  所以我們了解歷史,了解過去的承傳,知道今天承傳不是容易事情。過去這有人,現在找不到人,老實聽話的人找不到。修道的人條件:老實、聽話、真干,有這三個條件可以栽培;沒有嫉妒心,沒有好勝心,沒有攀比心,沒有跟人競爭的心,這個才可以,向內不向外。你看六祖開悟了,什麼經教他全通了。他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無論世出世間一切法,他全通了。所以佛教承傳,要相信無師自通,真通,不是假通,大悟大通,小悟小通。今天小悟都很管事,為什麼?不通的人太多了。不是有學位就通,有學位不通的人很多,我們見過的很多。佛教還有沒有救?答案是肯定的,佛教有救。哪些人能救?要相信古人,要相信祖宗。對祖宗、對古聖先賢懷疑的人,這個人沒救,他沒法子承傳,神仙來教他都沒用。要有真誠心,要有恭敬心,有這兩種心就相應。要用古老的方法,不能用現在的方法。中國古老的方法是培訓一個聖人、賢人、君子,所以中國是聖賢君子的教育,跟佛法是一樣,佛法是佛、菩薩、阿羅漢的教育,不是凡人。完全要靠自通。

  

  中國古人教學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現在還真有兩個人,依照這個方法去干,幹得很有成績。東北的劉素雲居士,她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二十年。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部經,她完全用經文,沒有批註,每天念十個小時,二十年沒有間斷,念十個小時。十個小時,她現在的狀況可以念二十遍,就是這部經念一遍半個小時。初學的人念一遍,生疏,要兩個小時,一年之後大概一個小時可以念一遍,我想十三年、十五年就可以半個小時念一遍。所以劉素雲,我估計她現在一天十個小時二十遍,其他的時間一句佛號,沒有雜念,她心是定的,沒有妄想。她不喜歡接觸人。有人請她講經,什麼經她都能講;一部經通了,一切經全通了。所以「讀書千遍」是方法,「其義自見」,目的是叫你自己見,書裡頭的意思自己完全明白了,不要人講。

  

  所以古時候的老師,對學生講不講經?不講經;你要講經,人家不請你做老師,把你趕出去。為什麼?把學生的悟門堵死了,他不能開悟。那要怎麼講?叫學生其義自見的時候,自己覺悟了,講給老師聽,老師點頭,是這種教學法。悟,有大悟、有徹悟、有小悟,這就是人的根性有上、中、下三等。對於領悟能力強的人、記憶力好的人、反應很快的人,這都是可造之才,要幫助他開悟。所以他有覺悟的時候提出來,老師聽了,給他印證,沒錯,你講的是對的,再繼續努力。他再念一年的時候,講的又不一樣,愈講愈深,愈講愈廣。老師是做見證的,所以老師教學不辛苦,喝茶,那時候還抽煙,老師很自在。學生很用功,一遍一遍讀,叫你念一百遍、念二百遍,看你的能力;書整個背下來之後,一天還要念多少遍。就一樣,不是叫你學很多,很多腦子就雜了、就亂了,胡思亂想;叫你只想一樣事情,很單純,只記一樁事情。一通,一切觸類旁通,全通了,這麼個教學方法,外國沒有。

  

  英國韋爾斯大學校長,我跟他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懂,他說確實,東方的這個智慧比西方高,方法不一樣,理念不相同。早年還有個劍橋大學的教授,劍橋我也很熟,他就沒有搞懂。那個時候他去找我,好像是二OO七年,他來找我,那時候緣不成熟,我也沒有意思到英國去。他特地來找我,到香港來住了兩天,談了六個小時,漢學家。我說教學,教學最重要的是教育的理念,你怎麼個教法。他問我,我說我沒有方法,古人有方法。他很驚訝,古人是誰?我問他,《三字經》讀過沒有?他會背,四書都會背,都能背過。我說搞教育,《三字經》前面八句話,那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千萬年來教育總的綱領、總的理念。辦教育,首先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要肯定。那個本善是什麼?本善是聖人。跟佛法一樣,佛法教學第一個給你的概念,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你可以成佛,你要立志作佛。《三字經》上這句話跟佛經的意思相通,也許早年編寫的這個人他是佛教徒,他把它用上了。人性本善,本來就是聖人,本來就是佛,性本善。那現在呢?現在不善了。為什麼會不善?被染污了,所以底下說「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從本性來講是一樣的,大家相同的,但是習慣不一樣了。所以習性,本性跟習性,習性把我們的本性距離拉遠了,本性是聖人,習性是凡夫;中國,本性本善是聖人,習性是俗人。習慣太可怕了!我們從什麼地方去看?從小孩四個月。他不滿四個月,就是小孩出生一百天,你細心去觀察,他不會說話,他動作眼神都是天真,就是本善,你從這個可以能看出來,細心去觀察,你就恍然大悟。中國的教育從哪裡興起來?就從這興起來,「苟不教,性乃遷」,你要不教的話,慢慢的習性做主,本性就被埋沒掉了,非教不可。怎麼教法?「教之道,貴以專」。這八句話要緊!

  

  所以學生都是好的。現在老師說他學習不及格,把他開除掉,留班,那是什麼?那是不會教,你怎麼可以捨棄他?因材施教,材有上、中、下三等,教學有上、中、下三個標準。要教他覺悟,那就是專。專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教學依據理念的專。方法呢?「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曉得,那個千遍不是叫你背的,是自然會背,念上一千遍他就會,熟了,自然的,副作用,那不是主。主是什麼?主是禪定,用讀書修定。智慧從哪來的?智慧從定生的;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用讀書的方法修定,至於你記得是副作用,那不是主要的。老師不是希望你會背,老師是希望你得三昧、得禪定。得禪定是什麼?清凈心得到,平等心得到了,就會大徹大悟。這在外國沒有,走遍全世界沒第二家。中國這個老店有這麼一套東西,現在沒人知道了,現在誰會用這個?走在中國,中國人自己都不接受,哪有不學就會的?真有不學就會的,無師自通的。我們走的這個路子,太難了。韋爾斯大學校長很了不起,我說這個他能贊成,他不反對我,他說真有。

  

  我們三年到五年當中,有幾個無師真的自通了,不要多,有那麼三個五個,這就給學術界做證明。這個方法是中國祖傳的,與釋迦牟尼佛有關係,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傳的。他沒有老師,他學的那些宗教有老師,學的那些哲學有老師,他的佛法沒老師。惠能沒老師。現在還有一個,剛剛過世沒多久,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通了,他真的大徹大悟,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去問他,他全知道,他沒有一樣不知道的。他一門深入,一句佛號,師父就教他一句佛號。師父厲害,有神通,認識人。傳他這句佛號,告訴他,一直念下去,明白了不能說,不可以說。那個明白是什麼?開悟。雖然是大徹大悟,他保守,他不說。所以這個老和尚是個了不起的人,他給我們做表法。二O一三年一月走的,一百一十二歲,這個照片是走的前三天照的。一百一十二歲,身體健康,不需要人照顧,每天還在農田裡面幹活。一百一十二歲,自己上樹去摘柿子。真有本事,頭腦清楚,一點不迷糊。他的壽命,在我的想法,他沒這麼長,也跟普通人差不多,七老八十。他的師弟八十二歲走的,他的母親八十六歲走的。他的壽命,阿彌陀佛給他延長的。我相信,他念佛九十二年,他跟阿彌陀佛見面不止十次;他到極樂世界去觀光,我相信至少也有十次以上,他清楚,他明了。他有使命來的,告訴我們,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他不騙我們。

  

  恭錄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55集

     。。。

     劉素雲居士專修《無量壽經》,她《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念到現在二十年了,她能不開悟嗎?我常講,一千遍小悟,兩千遍大悟,三千遍、四千遍、五千遍大徹大悟。念經是幹什麼?是修定,不是叫你背誦,你要背誦就錯了,那個背誦是附帶的,遍數多了自然會背,不是為了背書去讀經的,不是,為了得三昧。用《無量壽經》修定,得到定叫念佛三昧。海賢老和尚是用一句佛號,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經,他就會念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從這一句佛號得三昧,得念佛三昧,大徹大悟。一悟一切悟,所有障礙都沒有了,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從自性流出,你只要見了性,自性流出的一切法沒有一法不知道。通了,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通一切法通,他沒有障礙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恭錄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65集

  

  。。。

 

        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百分恭敬得百分利益,萬分恭敬得萬分利益

 

         儒家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佛法講四個字,跟它講十個字是一樣的意思,佛法講「信」、「解」、「行」、「證」。儒家的「證」包括在「行」裡頭,沒有特別拈出來,但是佛就講得清楚,你雖然修「行」,沒有證果,你是在「行」,做得不夠圓滿,沒有做到究竟處。這就四個字,比它講的五條(十個字)詳細、清楚。

 

   我們有沒有「信」?不能說沒有「信」。有沒有「解」?有「解」,不能說沒有「解」。「信」跟「解」都沒有根、都不堅固,很容易受到外面境界動搖。所以「行」沒根、沒本,「證」沒消息。

 

  念佛法門要念到「功夫成片」,那個「信」是真信,為什麼?他決定往生,他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事,萬緣真放下了,不一樣。

 

  我們如果這些事都沒搞清楚,功夫從哪來、什麼叫「功夫」都不知道,「功夫」得力不得力更不必說了。實在不得已,自己明白了,就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學古大德專求凈土,希望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可以說就是證得究竟大圓滿,就證得了。

 

       摘自凈土法門老法師《2014大經科注》第309集2016年2月15日

 

      。。。

  

        1過去有人問印光法師,學佛有沒有秘訣?印光法師說:有,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2印祖說的誠敬這兩個字,是入佛門的秘鑰,秘密的鑰匙,你要是真正把它做到,這鑰匙你就得到了。

  3你們看看現在、看看過去、看看歷史,哪一位有成就的人不讚歎他的老師,不懷念他的老師?

  4我們求道,道業能不能成就,關鍵在師承,這一點希望諸位同修要特別注意。自古以來,沒有師承而成就是決定不可能的。

  5求道,第一個要對老師有信心,我們自己道業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此地。所以,印光法師他才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尊師重道。

  6其實做老師的人,哪裡會希望學生對他尊重,老師要有這個念頭,要存這種心,那就不是個好老師。

  7對老師的尊敬,就是對道業的尊敬,對自己所修、所學的尊敬,而老師教學,往往就以這個為標準。這個學生有一分誠敬心,就教他一分;有兩分誠敬心,就教他兩分。

  8他有十分誠敬心,老師教他九分,對不起這個學生;他只有一分尊敬心,老師教他兩分,太過分了,為什麼?那一分裝不進去,他那個器太小了。

  9好像我們口渴了,問人家要水,我們拿一個小杯,人家把我們杯裝滿,就行了;再多添的時候,不就漫掉了。

  10他要拿個大杯來的時候,你給他裝一半,你怎麼對得起他?我們求道,這個器是什麼?誠敬心。所以要知道,誠敬心是我們成敗關鍵之所在。

  11我們今天要找一個善知識,難,可遇不可求!碰到善知識,這是緣分,我們求道,能不能成就,一定要問自己:我對這個老師有幾分恭敬心?

  12現代教學,傳授的是知識,學生對老師沒有誠意,知識可以得到,但是學問得不到。

  13學問是講開悟,你沒有誠意,你永遠不會開悟。開悟這樁事情,決定是虔誠恭敬心才能達得到。

  14所以,印祖常常教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沒有誠敬,你學佛法,學的是佛學常識,是佛教裡面的知識;如果你有誠敬心,那你在佛法里所得的是戒定慧三學,絕對不是這個世間的知識。

  15我們講誠敬心,這個「誠」是什麼?就是清凈心。實在講,誠也不是表現在外表上,你外表怎麼恭敬,心地不清凈沒用處;你心地真正到清凈,表現在外面不恭敬沒有關係。

  16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到底誰是善知識,實在講不要緊,真正學到東西的,那個老師是不是真正高明是次要的,自己對待老師那個誠意才是第一個條件。

  17你親近一個老師,你能夠得到多少東西,完全看你自己的對這老師的恭敬心,你所得到的跟你的恭敬心一定成正比例,所以這很要緊。

  18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印祖這話說得好,問題就在你能不能做到誠敬,你沒有誠敬,就什麼都得不到。

    。。。

 

        我讀《壇經》,跟大家談神秀跟惠能,神秀跟五祖忍和尚多少年?二、三十年,那麼長的時間。已經把神秀提升到寺院裡面首座的地位,經常代替老和尚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所以,每一個人都認為老和尚傳法一定傳給神秀。沒想到來了個惠能,老和尚居然傳法給惠能,沒有傳給神秀。神秀畢竟有修養,沒有白學,他沒有傲慢、沒有嫉妒,而且自己認真去反省,認為老和尚傳給他是對的。我是怎麼說法?神秀對老和尚有一百分的誠敬,他得一百分的利益。

 

      惠能大師對老和尚有一萬分的誠敬,他得的是萬分利益。雖然時間短,只八個月的時間,跟老和尚只見幾次面,那種真誠恭敬沒人能比。不但對老和尚,他對每一個人都那麼樣的誠敬。當然這個與他出身有關係,農村裡頭出來的,不認識字,沒有知識,所以見到任何人他都覺得別人在他之上。真誠的謙卑,他自性裡頭真實的智慧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恭錄自《凈土大經科注》(第八十五集) 2011/12/16

 

         。。。

        老實聽話真干

      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這在廣東一帶大家都非常熟悉、熟知的。這個故事是諦閑法師的學生倓虛法師,他是很多次提出來,鼓勵念佛同學要向鍋漏匠學習。這個人也是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四十多歲才出家,找到諦閑老和尚。諦閑老和尚跟他的關係,是同一個村莊長大的,從小的玩伴,這個交情可深了。找到之後覺得出家不錯,一定要發心跟他出家。諦閑法師逼得沒有辦法,最後跟他談條件,他說你四十多歲,你不認識字,學講經你來不及了。如果你出家住在寺院,最低限度五堂功課要會,這五堂功課學不會,你怎麼能住在寺廟?人家瞧不起你,你自己會很難過,所以你不能出家。他賴著非出家不可。最後諦閑老法師給他想了個辦法,他說好,我給你剃度出家,別住在寺廟。在寧波鄉下找一個廢棄的寺廟,就是小廟沒有人住了,找這麼一個地方讓他去住,他一個人住。什麼都不懂,可是這個人就是老實。真的,他有三個好條件,老實、聽話、真干。這六個字他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他的成就就這六個字。所以諦老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他說你就念,認真去念,一心一意去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晝夜。所以他沒有時間限制的,這個真自在,沒有絲毫壓力,累了就休息,白天晚上都可以,精神起來趕快接著念。三年,真念成功了。

  他的境界沒有告訴任何人,我們不知道,我們相信他會有很好的境界。因為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頭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有理由相信,鍋漏匠在三年當中肯定見過佛,他不說。他在廟裡一個人念佛,像打佛七一樣、閉關一樣,沒有人去看他,人家也瞧不起他。瞧不起好,省事省心,沒人打閑岔。人出名可就麻煩了,走到哪裡都有人跟你打招呼,打招呼都累死人。所以人出名不是好事情,比鍋漏匠差遠了,怎麼能跟他比!我們知道他預知時至,從他走的跡象上看到了。他在往生前一天進城裡去,你看三年閉關,沒有出廟門,這一天出門,到城裡去看看朋友、看看親戚。那是什麼?見最後一次面,辭行。他也不跟人說他要往生,不跟人說,免得人找麻煩。如果說,人家會跟著他看看,明天怎麼往生,我們去見識見識。他不讓人知道,連伺候他的老太婆都不知道,他都不說,這是了不起的德行。我們知道,在歷史上有記載,中國凈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他一生三次見到極樂世界,沒跟人說過。最後往生的時候,這個境界又現前,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才跟大眾宣布。別人問他,極樂世界像什麼樣子?他說跟《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一模一樣,佛一句話都沒說錯。而且指出來,蓮社在他之前往生的那些同學,跟著阿彌陀佛的身邊來接引他,哪一個、哪一個,一個個點名都在,一個都沒有漏掉,統統跟著佛來接引他,他走了。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鍋漏匠決定見過阿彌陀佛、見過極樂世界,他心裡歡喜,一句話不說。

  往生,從城裡回來之後,第二天往生,告訴伺候他的老太太,每天給他燒飯的,跟老太太講,明天不要替我燒飯,就說這麼一句話。老太太覺得他今天進城看看朋友,也許明天有人請他吃飯,他不在家吃飯。到第二天中午快到的時候,她到這個小廟來看看,師父在不在家。進到寺廟很安靜,叫師父,沒有人答應,最後看到師父在佛堂前面,站在佛像的對面,站在那裡,叫他不答應,仔細一看,死了,他往生走了,不曉得什麼時候走的。這個老太太慌了,一生從來沒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馬上就找些信佛的同修,到處去告訴大家,怎麼辦?趕緊派人去報告諦閑老法師。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走路去,從鄉下走到觀宗寺再走回來,三天,三天的路程,所以諦閑老和尚趕回來看他,他已經站了三天。諸位想想,站著往生的人很多,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的很少,大概只有他一個,沒有第二個。

  諦閑老看到之後,非常讚歎說:「你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講經說法的法師、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啊!」諸位要知道,三年能成功,精進啦!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成功,了脫生死,這樣殊勝的成就到哪裡去找啊?一句阿彌陀佛,就叫專精,不夾雜,不間斷,是成功的關鍵。這是真人真事,距離我們不遠,大概只是七十年前的事情。

  。。。

  天台諦閑老和尚的徒弟,你看鍋漏匠,就一個人,老和尚給他找個破廟,沒人住的,這個廟連大門都沒有,讓他住在這個裡頭。你看他在那念佛念了三年,三年,站著往生,一句佛號。他也是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四十多歲才出家,學什麼也學不會。老和尚這一招高明,這個人老實、聽話、真干,這就是他的本事,他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睡覺休息,休息好了起來就接著念,不分晝夜,三年成功了。煩惱習氣很重的一個俗人,遇到這個高明的老和尚教他這個妙法,三年自在往生。

  他是不是三年剛好壽命到了?這個話講不通,不合乎邏輯。那他三年怎麼往生的?在我想,他是瑩珂法師一類的人物,功夫念到成片,佛就來遞信息給你,告訴你,你的壽命還有多久,到時候我來接引你。有一類聰明人,見到阿彌陀佛,機會太難得,就抓住這個機會,求阿彌陀佛,我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阿彌陀佛慈悲,真的答應。我們想鍋漏匠是這種人。他預知時至,怎麼預知時至?你看他的行為就知道了。從來不出門,三年沒出門,往生前一天他出門,他到城裡面去看看老朋友,那是去辭行,他不告訴人,只是來看看大家,第二天他就走了。所以他預知時至。他還有壽命,不要了,不再受人間這些苦難,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能看到的。我們看念佛往生的人,看不到這一招,那你就錯了,你什麼都沒看到。這是給我們堅定信心、堅定願心,我們能這樣干,也能見到佛,也能見到菩薩。我們在這個世間,做不出什麼大的貢獻,還是早一點往生好,抓住機會絕不放過,這就對了。

  這個世間學佛的大富長者還不少,真正,他們要做真正功德,護持一個出家人念佛成就往生了,這個功德大,比建造一個大殿的功德還大,比建造一個念佛道場的功德還要大。為什麼?他作佛去了,你幫助他成佛。大富長者照顧幾個人沒問題,給你租一間房子,你自己一個人在裡頭老實念佛,不受任何干擾,他能做得到。供養你個三年五載,你就往生了,還有哪個功德比這個大的?找不到了。你到極樂世界去成佛,成佛要度多少眾生!真正修福的、想培福的他會留意這個機會,花費不多,一個人吃飯、住宿,有個小房子不受干擾,偏僻地方,甚至於雇一個人替他燒飯、替他洗衣服,多好!住的這個人,雇的人可以跟他不住在一起,每天來燒兩頓飯,早晨自己用一點點心就可以了,燒中午飯、晚飯,給他洗洗衣服,照顧照顧他。鍋漏匠就是諦閑老和尚這樣照顧他的,他什麼心都不操,每天有吃有喝的,有休息的時間。念佛,一句佛號一天到晚都不中斷,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人人做得到,人人都能成就,他在末法給我們做出這麼好的榜樣。

        。。。

        四十八願有十五願與名號有關係,這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般人念阿彌陀佛佛號為什麼念不好?不知道名號功德利益,他要知道他會拚命念。河北的王居士他知道,他帶著一班人,人數不多,念了八年,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可以從他這裡證明。東北劉居士一個人念,這個王居士他帶了一小群人,三、四十個人,日夜拚命念佛,不眠不休,感應不可思議。這是菩薩給我們現身說法,我在這裡只是說,拿不出證據給大家看。劉居士、王居士作證,他們真的依教奉行,大家的成就都是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干,全是這六個字。他這一幫人個個都是老實、聽話、真干,聽到我講經,不折不扣,全心全力,說得上勇勐精進。他們自己問題解決了,也幫助許許多多眾生。幫助什麼?第一個幫助病患,醫院裡面不能醫治的重病。得病的人苦不堪言,有的人苦了二、三年,有的人苦了十幾年。到他那裡去念佛,時間不長,有的十幾天,不痛苦了,有的一、二個月完全恢復正常。再其餘,家人不和的,通過念佛,佛菩薩保佑,一家人和睦相處了。業障、罪障、冤親債主被超拔了,自己用功,以自己的功德給冤親債主迴向,冤親債主都往生、都離開了,他那些病就好了,不可思議!   

      他那些報告我看了,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就在我們自己身邊,我們功夫不夠,沒有天眼,沒有神通。他們至誠感通,他也沒有神通,但是他能感觸到,能感觸到他就有辦法跟他溝通,這些不可思議。譬如,這個人的病苦不是別的,冤親債主附他身上折磨他。他感覺到了,就問他,你到底是什麼人?你為什麼要折磨他?這麼一問,這個冤親就說出來,過去什麼關係,被他殺害,現在要報仇,所以折磨他,叫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王居士給他開導,這種冤冤相報,雙方都痛苦,這是迷惑、顛倒。你把他折磨死了,他現在是個人,能量不如你,被你控制了。他死了之後,他那個靈又恢復能量,他又來找你。這樣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何苦?應該跟著大家一起念佛,求生凈土。這樣勸他,明白了,真的答應不讓他受苦,大家一起共修。修了沒有多久,他就修成了,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所以回頭是岸,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恭錄自凈土大經科注-第369集

       。。。

 

  「能顯此真實之際,惠此真實之利者,即此真實之慧也。」這把真實之慧說出來了。你為什麼能得到真實之利?為什麼你能夠證得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自性,就是明心見性,統統是智慧。智慧的作用大了,下面給我們解釋,慧者,《大乘義章》第二卷說:「據行方便,觀達為慧」,「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是乃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方名慧也」,這個真實之慧是見性,沒有見性,沒有智慧。據是根據,根據,行是修行的方便,方便無量無邊。在眼叫見,在耳叫聽,我們舉這個例子,見是智慧,真實的見是什麼?見得很清楚、很明白,而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慧。如果你見到起心動念了,真的智慧沒有了,什麼東西起來了?現在人叫知識。知識是屬於阿賴耶的,妄心起的作用,知識,你知道,你認識它了。智慧是自性起作用,真心。真心起作用叫智慧,妄心起作用叫知識。科學是屬於知識,所以它雖然能知道,它沒有作用。如果是八地菩薩,神通廣大,它起作用,六種神通都現前了。阿羅漢六種神通已經現前了,那是初級的,小神通,八地以上是圓滿的神通,跟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所以這個要知道。

  

  行方便,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頭,記住,練什麼?練如如不動,練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會有分別、會有執著,善惡的念頭起來了,就造業了,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這就錯了。對世間人,不知道脫離六道輪迴的人來說,算是不錯了,為什麼?教他不墮三惡道,幫助他修人天福報,他來生得人天果報,不墮三惡道。但是對學佛的人來講錯了,全錯了。佛法最低限度是能幫助我們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真的,永遠離苦得樂,再也不搞六道輪迴。再到六道來是什麼?菩薩身分,菩薩以應化身到這個世界來救苦救難,不是他來造業,他是來示現的、是來度化眾生的。所以說是觀達為慧,觀,觀察,達是通達,沒有障礙,這是慧。觀裡面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不叫觀。說佛法修行有止有觀,止就是放下,觀就是通達明了,沒有通過思惟的,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就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觀。有分別執著,這叫執,情執,這個嚴重,這個造六道輪迴業。有分別,沒有執著,還算不錯,十法界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超越六道了。分別執著不是好事,一定要知道。

  

  總結,「是乃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就是明心見性,這才叫慧。這是真實慧。什麼叫真實?《大乘義章》第二卷說:「法絕情妄,名為真實」。剛才我說過,情是分別執著,妄是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真實,跟佛菩薩一樣。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釋迦牟尼佛早年間應化在印度,三千年前,他教化眾生,八相成道,示現八相成道,教化眾生,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實,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全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有,全有就是造業,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來生到哪裡去了?六道輪迴去了。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不造業,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有沒有?有。我們看到歷史上記載,留下這麼多的經論,怎麼說沒有?可是佛說他沒有說經,他一句法也沒說過,有人要說他說法叫謗佛。這說什麼?什麼意思?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說什麼?沒說。沒說,怎麼說那麼多?自性流露,自自然然流出來的,這麼多的言語,沒有通過他的思想。我們現在什麼東西要想一下,要寫個東西要想,他沒有,他就這麼就出來了。說了很多,你再問他說什麼?不知道。這個東西有沒有跡象?有,你要是很細心去觀察痕迹,我們能夠從痕迹上體會,然後對這樁事情肯定,不懷疑。 

 

  講經說法的這些法師,特別是老法師,他經驗豐富,他上台講經,講得很妙。是不是他說的?不是,你把它記下來,等他下台的時候問他,他會問你:這是我講的嗎?不錯!是我講的嗎?他還懷疑。是,是給你記的。我怎麼會說出這個話來?從這個痕迹上,我們就知道,自性流露,是真的,不是假的。最明顯的諦閑老和尚,因為諦閑老和尚講經,當年有位大居士寫筆記,江味農居士,他們這些大居士給他寫筆記,自己寫筆記,以後整理出來就做為講記。所以每堂課下來,他們記的東西都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之後常問他:這話是我講的?是,沒錯。好,我怎麼會講得出來?在講的時候是什麼?沒有用分別、沒有用執著,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沒有,自性流露。到我們自己,有時候也有這個現象,沒人給你記,但是現在有機器,有錄音機給你記,你再回來聽聽,也很有味道,我講得不錯。所以我們要相信無師自通,要相信「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他自己明白了,自己明白自己說出來,別人記下來,拿給他看,他自己不知道。所以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恭錄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17集  

  。。。  

  

  於是他教我們,你每天去反省、去檢點,找自己的毛病,找自己的過失,你要能發現你的過失,發現你的毛病,這就叫開悟。佛家常講開悟,什麼叫開悟?這裡面沒有神奇,沒有什麼玄妙,都是真的叫家常便飯,很平常的。把你的毛病、過失改過來,那是真的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這樣的話我們一聽就明白,一聽就懂,才知道佛法之可貴,佛法之真實,完全落實在生活里,與生活沒有脫節。經論要跟生活脫了節,那就沒有價值,學它幹什麼?修學佛法就是改善我們的生活,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目的在此地。所以諸佛菩薩句句話都是真實的。

  

  文摘恭錄—發起菩蕯殊勝志樂經(第十四集)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檔名:15-12

  

  。。。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離相成佛,離相兩個字重要,佛跟凡夫差別在哪裡?就在這一句。眾生學佛著相了,著相是迷,著相生煩惱,是凡夫。阿羅漢就離相了,小聖,能夠出離六道輪迴。著相,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眼見色,色是相,耳聽聲音,聲音是相,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是自性般若起作用,不著相。為什麼不著相?相是假的,《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著了虛妄的相,把虛妄當真,這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包括二十八層天,欲界六層、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比我們聰明,比我們智慧大,他有神通,六種神通都具足,他是凡夫,為什麼?著相了。

  十二光佛,這十二光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別名。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名號?自性智慧德能無量無邊,一個名號不能包括,那怎麼辦?佛的名號無量無邊,把無量無邊的名號歸納成十二個,十二也是代表圓滿。用十二光代表佛光普照,這些光的名號都是光的德用,從這個地方建立名號。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頭告訴我們,學佛,尤其是學大乘,大乘是菩薩,小乘著相,大乘不著相。小乘要離五類的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見他不執著了,他放下了,但是他還有分別,還有起心動念,所以他不能成佛,只能成阿羅漢。

  阿羅漢,這個名字是梵語音譯的,意思是無學,就是小學畢業了,小學裡頭他無學了,他畢業了,稱之為小乘四果。初果是小學一年級,小乘一年級,他破了五種見惑,他沒有身見,不執著身是我;沒有邊見,邊見是對立,他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戒取、見取我們中國人叫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是執著自己的想法、看法,認為是對的,戒取是因上的成見,見取是果上的成見;除這個之外,包括還有一切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那就叫邪見。這五種錯誤的看法,他沒有了,也就是說,初果須陀洹他的看法比我們要真,能看出少分的真相。我們不如他,我們把這些幻相都當作真,哪一個不把身當作我?把身當作我就生很多很多的煩惱。頭是我,頭會痛,要頭不是我,就不會犯頭痛了;身是我,你就感覺得不舒服,沒有身見的人,不會感到不舒適,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為什麼他能不執著?他聽佛說法聽明白了,身是假相,身不是我。不是我,作用就大了,我們要借假修真,假我,借假我去修真我,真我是什麼?真我是本性,自性。惠能大師開悟了,悟的什麼?把真我找到了。你看,真我是清凈的,真我不生不滅。這個假我染污,真的不清凈,一個星期不洗澡,身上氣味就很難聞,這說它不清凈,染污,嚴重的染污。所以,他明白了這是假的,我用它,我不執著它。用它,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生心,不執著就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在人間應化,起作用。他應化就是生心,但是生心跟我們不一樣,他無住,他知道是假的,自身是假的,外面眾生現相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就教我們,真正學佛,什麼都放下,全是假的,連佛法也是假的。你看《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是因緣生,眾生有病,佛就有葯,病好了葯就不要了;病好了,還把葯執著,又得病了。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佛法不可以執著。

  馬鳴菩薩教我們怎麼學?我們聽講經,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名字相,名詞術語,佛、菩薩都是名詞術語,假的,不能執著,佛、菩薩都是假名。還得離心緣相,心緣是聽了有什麼意思,沒有意思。那怎麼個聽法?不執著言說,不執著名字,不可以心裡頭起念頭,「這什麼意思,這個我聽懂了」,你懂什麼?那正是迷惑。為什麼?佛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怎麼會聽懂?聽不懂,為什麼要聽?真的會聽懂,真的聽懂,不執著那個懂就對了。「我懂了」,你看你有我,又懂得了,懂得是法執,我執、法執統統在,道地道地的凡夫。懂了怎麼樣?真懂了,不執著身相,也不執著佛經的這個相狀,也不執著。不執著言說,不執著名字,也不執著我真懂了,是真懂了。說我真懂了,可以給人說,但不能執著這句話,「我真懂了」,你沒懂。真正離這三種相,你就真懂了,離就懂了,著就不懂了,妙!

 

       恭錄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61集

 

        。。。

 

        佛法不離世間法

  

  佛講到出家,講四種出家,這四種都是對學佛人講,不學佛那就不說,對學佛的人講的。第一種:「身出,心沒出」。像我們現在出家人,身出家,但是心裏面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沒出。在家的心,出家的相,所乾的事業還是干在家的事業。本來自己那個家不大,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不多,小家,房子也不大,現在一出家搞了一個大廟,出了小家就入了大家,麻煩就大;小家造業少,大家造業就大。所以古德才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身出家心不出家幾乎沒有能夠逃過地獄的,很難逃過,這個我們要懂。出家真的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全心全力為佛法、為眾生,那就功德無量。罪福之報就在一念之間,不能不提高警覺。第二種是「身不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在家居士,你們在家學佛的,但是心出家。李木源居士心出家,身沒有出家,這個好,他不造業。在家學佛成就的人多,往生瑞相希有,我們這些年當中所看到聽到,站著走、坐著走,都是在家同修,出家沒聽說一個。而且都是在家的女眾,男眾說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少,我們聽到看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說走就走,女眾,在家的女眾。黃念祖老居士曾經很感慨的說:古時候我們修道成就順序,是出家男眾第一位,成就的最多,第二出家女眾,第三是在家男眾,第四是在家女眾;現在整個顛倒過來,最有成就,人數最多是在家女眾,其次的在家男眾,再其次的出家女眾,最糟糕的出家男眾,現在叫顛倒,我們不能不警覺。但是確實這是事實,事實真相如是不能否認,所以出家的意思要懂得。第三種:「身心俱出」,這是真正好的出家人,身出家心也出家。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佛真實弟子,能夠擔當起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如來家業,要這樣的人。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這是指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身沒出心也沒出。雖然學佛,學佛是附帶的,搞世間名聞利養是主要,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還是要搞世間法,佛法搞一分就不錯、就很好,這就是身心都不出。

  

  。。。

  

  在家裡面,家庭瑣碎事情你要學,為什麼?全部是佛華嚴。我們掃地、抹桌子,十波羅蜜在裡頭,修十波羅蜜,修十大願王。燒飯、炒菜也是十波羅蜜,也是十大願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法,一樁事裡頭完成!我說過不是沒有說過。我們喝一口水,這一口水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佛法,會喝水,你會了。從前祖師常常說「會么?」你吃一口飯,這一口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佛法全在這一口飯裡頭。非常可惜,現在人不會,那有什麼法子?下田能夠耕種,種一點蔬菜,這是雞毛蒜皮小事,這些好像一般人都沒有注意到的,夫子都能,沒有一樣不能、沒有一樣不懂,這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今天不要著急學經教,先要把生活教育學好,為什麼?這是基礎。基礎教育沒有學好,你還學什麼佛?你拿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要知道佛法不離生活,佛法就是生活,就是至善圓滿的生活。學術要是離開生活,那就變成玄學,學了有什麼用處?所學非所用。學了就要管用。

  

  現代許許多多做老人的、做父母的、做老師的,不了解這個道理,把兒女教錯了,老師把學生教錯了。我們這一代的人生活在戰亂的時代,那個時候中國跟日本作戰,八年抗戰。我從九歲起就要學燒飯,燒飯洗衣服,衣服破了自己要補,自己蓋的被子、蚊帳,至少一個月要洗一次,自己要知道縫補。在學校裡面老師也教,這一門課程叫勞作。勞作我們主要學什麼?就是做日常生活瑣碎的工作。種菜一定要學,每一個同學都有一個小菜園,同學們種菜打分數比賽,老師指導。露營生活,這個生活教育常常舉行,野外生活、野外謀生,這是必修的功課。你自己帶一點乾糧在野外什麼都沒有,你怎麼煮飯?找幾塊大石頭,我們隨身帶的有盆,有的時候也帶個鍋,就把它架起來,去撿樹枝來燒,自己要動手,自己會做。要挑水,山上找泉水,攜帶小桶去挑。

  

  這些都叫修行,錯誤的行為要修正。不會的事情要學,認真努力的學,為什麼?學會了你才能修布施供養,你才能為一切眾生服務。生活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即使是富貴人家,家裡面傭人很多,他要是真正明理懂事,他的兒女、他的子弟一樣還是要做家事。大眾熟知的清朝曾國藩先生,他曾經做四個省的總督,清朝歷史上沒有第二個人,在他以前沒有,他以後也沒有。清朝總督一般都是管兩個省,他管四個省。我們看他的家書、家訓,曾國藩的家訓你去看看,他的兒孫家裡面瑣碎的事情要學、要做,對待家裡面的傭人要尊敬,家教好。自己房間裡面的整潔,掃地、抹桌子這種清潔要自己做,不能要家裡傭人來做,培福!所以曾國藩的後代,曾寶蓀是他的後代,在台灣是大學教授,後代到現代都好,代代都有人、都有人才,家教好。

  

  如果家庭稍稍富裕,愛護子女不讓他做這些工作,樣樣都要別人來伺候,他將來變成個廢物。你要想想他有多大的福報?一切人伺候是在享福,少年享福那可麻煩了,你這個福報是前生修的,你這個福報享完了,你怎麼辦?你什麼都不會,一個大的動亂來了,你就苦了,你死路一條!這不是好教育,這是做父母的不懂得愛護自己的子女。真正要是愛護子女,從小要培養他獨立。在沒有父母、沒有親人之下,他能夠活得下去,這叫真正照顧。要學能力,要有智慧、要有學問,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做得圓圓滿滿。像孔老夫子、像釋迦牟尼佛,什麼都做,什麼都會,沒有一樣他不會;他要是不會,他怎麼能教人?孔老夫子不會的他馬上就學,很認真的學習。

  

  現在這個世界變了,變的幅度太大太大,真正是佛在《無量壽經》講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所以我們今天不能不重視生活教育。凈宗學院在此地建立了,我們舉行第一次溫馨的午宴,在兩個星期之前。當地的朋友來了不少,還算不錯,我們的接待他們非常欣賞,我們的飲食他們很滿意,要求我們要多多的辦幾次。我們不辜負他們的好意,所以我們決定每一個星期六晚宴,每一個星期六晚上我們都接待他們。對於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要了解,我們要能夠配合他們,所以溫馨晚宴我們中餐跟西餐分量相等,一半一半。我們出家同修要不要學?要學。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發心的居士我們歡迎,出家不論是男眾女眾都要能下廚房,至少你要能燒個幾道菜。我能夠做一桌素席招待大眾,我過去在懺雲法師那裡住茅篷,信徒到山上來看老法師,那個時候我主廚房,廚房就是我一個人。李老師他年歲比我大,他小時候學的比我多,他單單用豆腐,能做二、三十道不同的豆腐席。我看了沒法子跟他比,我燒豆腐大概燒四、五種不同的,行!要做十幾二十個,我就做不出來。這是老人,以前的人學的比我們多,現在人學的不如我們。

  

  上一次我在此地接待江老師,在黃金海岸住了幾天,我們也有幾位年輕的法師來接待。有一天我看到他們煮的面味道實在是不好吃,我也看出來了,江老師這一行很勉強的吃下去。到第二天我下廚房,我做給你們看,你們大家也都吃了,吃得乾乾淨淨,一點都不留。我做得比你們簡單,比你們好吃,比你們有營養。你們不會做,很多養分都糟蹋掉了。湯麵,炒的菜、煮的菜,精華都在湯裡頭,你們知道吃菜,湯都倒掉,連麵湯都倒掉,那還吃什麼?你看我做東西,時間比你們短,動作比你們快,做出的東西可口,平常要學。我們在外面吃飯,常常應酬在館子里吃飯,人家菜上來的時候你們只曉得吃,實在講你們是不知道吃;真正會吃菜的人,先品嘗,先來觀察這些菜是哪些材料?怎麼配、怎麼做的?再觀察研究它的火候,我吃一道菜就學會一道,「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以為什麼是法門,哪個都是方法,哪個都是門道,不學怎麼行!「一切法從心想生」,吃的東西也從心想生。

  

  我有一次在北京,看到同修們端一碗醬擺在桌上,這醬很稀,我一觀察,兩種東西調的。到第二天我也調個醬,我調的比他好吃,我是三種東西調的,我用的是芝麻醬、甜麵醬、花生醬,你如果喜歡哪一種味道重一點,你比例就放多一點,濃度要調得適中。加一點橄欖油,因為裡面有芝麻醬就不需要加麻油。如果調稀一點多加一點水,調濃一點少加一點水,沾生菜非常好吃。在美國生菜吃得多,美國的沙拉醬我們東方人吃不習慣。我在溫哥華,我就想了一想,我們吃炸醬麵的炸醬如果拿來吃生菜,那味道一定很好吃,我就教大家做炸醬。這個風氣傳開了,以後在美國、在加拿大,每個地方講經,講經完之後要教他們做炸醬麵,做炸醬,教他們燒大鍋菜。我常常請客,布施供養。

  

  諸位要曉得修行,行是生活,飲食這方面尤其重要。四攝法我跟大家講過多少次,四攝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交際。人是社會動物,不能離開人群,最基本的是家庭,四攝法落實在家庭,家和萬事興。你學了佛法,你要能落實四攝六度、十波羅蜜、十大願王,落實在家庭生活,你家庭是道場,你這才叫真正把佛法學會了。經典裡面學的是一套,生活又是一套,兩樣不相關,這不是佛法,這不是《華嚴經》。《華嚴經》大到虛空法界,小到毛孔、微塵,這裡面都含融一切諸佛道場眾會。我們有沒有想到四攝六度萬行、普賢十願怎樣落實到毛孔微塵?這是《華嚴經》上講的不思議境界,至少我們要落實在生活。佛法是世出世間至善至真、圓滿幸福之法,為一切眾生的表率,為一切眾生的模範。我們今天的生活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模範?我們的飲食起居,整個社會大眾向我們學習行不行?我們給社會大眾帶來的是什麼?教導的是什麼?他們得到的又是什麼?佛法不能學死了!從前李老師常講學錯了,他說:念書不能夠體會聖賢人的意思叫書獃子;學佛不能懂得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把如來真實義解錯、曲解,就變成佛獃子。這是李老師常給我們說的,學佛不要學成佛獃子,念書不要念成書獃子,活活潑潑。

  

  經上常講得大自在,我們有沒有在一切境緣當中得大自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給人做榜樣,樣樣都要有能力教導人。我們出家的時候,老和尚還常常給我們講,出家人有三把刀,第一個是剃頭刀,你自己要會剃頭,不能找別人給你剃,找不到人的時候怎麼辦?先要學會剃頭。第二個是剪刀,你要會縫補衣裳。過去確確實實物質生活沒有現在這麼富裕,得一件衣服、做一件衣服不容易,哪有那麼多新衣服?衣服穿舊了你要洗乾淨,破了要會縫補,所以至少你要會補衣服,你要學做衣服。這大掛比較難,裡面穿的內衣要會做。第三把刀是菜刀,你要能下廚房,你要會做菜、會燒飯,出家人必須要具備的生活條件。從前出家人跟現在不一樣,現在一出家就享受;從前出家五年學戒,這五年要為住眾服務,服勞役修福,你不修福你來享福,哪有這個道理?

  

  寺院是個大家庭,大家庭裡面所有一切生活分工。那個分工是常常調動,不是說你只做一樣工作,輪流對調。惠能大師,我們在《壇經》上看到,他在黃梅分配到槽房裡面去工作。槽房做什麼工作?舂米。在從前稻殼,把稻磨成米,米再舂熟,劈柴供應廚房,這是粗重的生活。寺院裡面執事大概都是一年一調動,他在那個地方只住八個月就離開了。以後他逃難逃到獵人隊,在獵人隊裡面煮飯,這個工作幹了十五年。獵人打獵他有慈悲心,那個打傷的小動物,他看看還能活得下去,他就放生把它放掉。給獵人做飯,他自己吃肉邊菜,拿一點蔬菜一鍋同煮,他撿菜吃。祖師大德什麼不會?什麼樣的苦都能受,為眾生服務。

  

  我當年跟懺雲法師住茅篷,茅篷五個人,我年歲最輕,我那時候三十歲。三位法師:懺雲法師、達宗法師、普妙法師;另外一個朱鏡宙老居士,七十歲的老人,我一個人照顧四個人。那個小道場就是家庭,不大,我等於在那裡做管家,沒有下手,什麼事情一個人做。山上沒有水、沒有電,茅篷真正是茅草,火燭要特別小心。只有廚房是用磚牆上面蓋的瓦,為了安全起見,燒灶、燒柴火。那個時候埔里是一片荒山,所以不需要砍柴,撿樹枝就燒不完,燃料很豐富。可是我們種菜還要自己去挑糞,衛生設備哪有這麼好?抽水馬桶沒有,用茅坑,在外面搭個小篷挖個坑。樣樣都要學,處處修行無量劫,「修行克證如來地」。講到這一段經文就是說,怎樣把大方廣佛華嚴、把大乘佛法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是一不是二。

  

  有人說我這工作妨礙修行,錯了!你把修行跟生活分做兩樁事情,你不知道它是一樁事情。到一到什麼程度?身土不二,自他不二。那個他的範圍很廣,他不僅是指人,一切動物也是他,一切植物也是他,一切工作也是他,是一不是二。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不壞世間,佛法是圓滿世間法,佛法是成就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佛法,世間法跟佛法不二。這個話怎麼說法?世間法做得圓圓滿滿,只要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是佛法,這要記住!你天天在念佛、在拜佛、在誦經,你心裡頭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所乾的統統叫世間法,不是佛法。諸位一定要記住,無論做什麼事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管你做什麼事情,與戒定慧相應是佛法,與覺正凈相應是佛法,與四攝六度相應是佛法;如果與這些完全不相應,統統叫世間法。我們拜佛、我們打坐、我們念經、我們念佛,要是與這些不相應,全是世間福報,你是善心,算你一點福報;如果你心不善,還有惡報在裡頭。

  

  清朝灌頂大師備註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後面講念佛一百種果報,頭一條念佛的果報是阿鼻地獄。我那個時候是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我讀到這本書,我很驚訝,我向李老師請教,念佛再不好也不會念到阿鼻地獄?我提出這個問題,他說:「你這個問題是大問題,我不給你一個人講,我要在講經的時候講。」念佛的心夾雜著名聞利養,阿鼻地獄!你是拿這個來做手段達到你自私自利的目的,拿佛來做手段,這個不得了!這個罪重。我們今天舉行一個佛七,佛七法會非常莊嚴,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在斂財,是在搞名聞利養,目的不是念佛、不是修清凈心、不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辦這個佛七果報在阿鼻地獄。要不是老師詳細給我們分析解說,我們怎麼會懂得、怎麼會想到?佛法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佛法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的,你怎麼可以拿著佛法圖謀自己的私利,這還得了?什麼地方你都可以占人家便宜,你不能占佛的便宜,佛是為一切眾生,占佛的便宜就是佔一切眾生的便宜。佔便宜還罷了,你還障礙佛法,這罪太重太重!這個偈頌文我們略略解釋一下,意思都講出來了。

  

  ——摘自凈空法師講述《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94卷)

  

  。。。

  

  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你放不下。放下是什麼?佛教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這是說什麼?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真修,放下執著是阿羅漢,放下分別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是佛陀。這是修學的總綱領,不能不知道,總綱領。用這個心來學佛,用這個心來讀誦,不談研究,就是讀誦。真正用這種心,老老實實念《無量壽經》,念上一千遍,一天念十遍,一年就三千遍,就「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自見是什麼?開悟了,沒有大悟,有小悟。小悟就很難得,從小悟再提升到大悟,再提升到大徹大悟,用多少年?年輕的用十年,只要小悟出現了,繼續不斷的干十年,非常有可能到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六祖惠能大師大徹大悟,佛門裡面法身菩薩大徹大悟,華嚴圓教初住以上的都是。在中國歷史上不少,禪宗一千七百條公案,就是一千七百個大徹大悟的人,每個朝代都有。在我們現前,現前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禪,晚年他老人家告訴我,在我們這一代學禪的,一個開悟的都沒有,有幾個少數得禪定,沒有開悟,往後得禪定的也愈來愈少了。這都不能不知道。我們一定要至少是小悟,就要出來弘法,就要講經。講經要謙虛,對學佛的同學(包括在家出家)要恭敬、要低姿態,盡量減少障礙,這一點非常重要。要廣結法緣。

  

  。。。

  

  

  在家修行,我常常提醒同學們,海賢老和尚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真正修行,默默無聞,不必讓人知道。一定經要熟,「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在末法時期,真正通達教理的人不多,無論在家出家都非常難求,我們可以算是末代,出家在家還遇到一、二個,不多。我在台灣遇到一個出家的章嘉大師,在家的李炳南老居士,這是教我經教、教我佛法的。香港早年間,倓虛法師在這裡辦佛學院,培訓了不少學生,我認識的就有十幾個,都能講經。可是以後到了外國,外國講經的機會少了,一個星期講一次、二次還可以,天天講沒有人聽。我遇到他們,我都鼓勵他們,即使是一個星期一次也是好事。總而言之,生活得很辛苦,要不怕苦難,把法傳下去。有發心的,願意學習的,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這是無量功德、真實功德。修福到哪裡修?培養人才,這個福報可大了!

  

    我這一生,如果沒有遇到韓館長這一家人照顧,早就完了。太難得了!我在她們家裡住了十七年,才有個圖書館。韓館長一直照顧我到往生,她是七十六歲往生的,她大我五歲,我那一年七十一歲。三十年,護持三十年,這個恩不能忘!如果沒有這三十年,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了。她走了以後,我離開台灣,南洋這邊的緣成熟了,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然後移民到澳洲。澳洲的緣非常殊勝,我們在澳洲建立一個凈宗學會,今年也十三年,裡面在家出家有十幾個人,我鼓勵大家,天天出來講,講經不能中斷。要想成就就要一門深入,一遍講完了,從頭再講第二遍,遍遍不一樣。用真誠心,用恭敬心,求祖宗保佑,求三寶加持。一定要熟讀,一定要把經教裡面的修學理論,都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活學活用,真實利益,法緣才殊勝。

 

         。。。

 

        什麼是真信佛?

 

        佛法完全用心去感,它屬於心法。心法決定不能懷疑;有懷疑就迷了。懷疑是愚痴的根本,「貪、嗔、痴」,「痴」的根就是「疑」。「痴」怎麼來的?從「疑」來的。

 

      什麼人對自己有信心?這頭一個條件是「自信」。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別人當然沒有信心。信心的建立要從自信,這才是真的。這太難、太難了!

 

       我年輕的時候三十三歲出家,我出家就教學、就講經,兩年之後才受戒,在八堵我跟聖嚴同戒。受戒之後,第一個回到台中拜老師。老師在慈光圖書館裡面,我在大門口見到了,他就手指著我,他說:「你、你、你要信佛!」講了好多遍,我當時也迷惑了。我走到裡面去,他叫我坐下來,我就坐了,他就問我:你有沒有聽懂我的話?我說:「我沒聽懂。我怎麼不信佛呢?學佛七年了,出家了、講經了,現在受完戒了,我難道是不信佛嗎?」他就告訴我:「有很多老和尚八十、九十,到死他都還沒信。」這個話我就明白了。那個「信」是什麼?凈宗講的真信,真信太難了!我們這個「信佛」裡頭帶著懷疑,不是真信、不是凈信,裡頭有摻雜著懷疑,有很多疑慮在裡頭,這不信!

 

  不信佛就不靈,信他就靈了。為什麼海賢老和尚那麼靈,他沒有懷疑。我們今天怎麼不靈?有懷疑,懷疑把信心攪亂了,所以信心不純。問題在這個地方,不能不知道。

 

      身體重不重要?身體重要。怎麼樣照顧?阿彌陀佛照顧。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身體有什麼毛病,他能夠幫人治病。他用什麼葯?外面花草樹木他隨便捏一點來就是葯,就能把人病治好,什麼病都能治好。這是什麼?因為一切花草樹木都是自性變現的,只要有信心,實際上全是信心治好的。你對佛菩薩沒有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個很可憐!為什麼?自己的本能完全失效了,要靠外緣。要靠外面的藥物,藥物都有副作用,從這個地方真正體會到,信佛這個「信」字好難,太難了! 

 

        。。。

 

        早年李老師在世時候,我們年輕的一代跟他老人家學習,他老人家常常叮嚀大家,以台中蓮社來做例子,這自己人。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太少,一萬人當中只有三、五個往生,不像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大家懷疑了。善導大師的話有沒有說錯?沒說錯,李老師的話也沒說錯,問題在哪裡?是我們對於這句話,信、願、持名解讀錯誤。我們信不信?嚴格的說不相信,不具備信的條件,這頭一個大問題。

 

  我學佛七年出家,九年受戒,出家我就教學,教佛學院,就開始講經。我的經教是在沒有出家之前學的,學了七年。出家兩年,佛學院也教了兩年,這就受戒。受戒回來,當然第一樁大事要感謝老師,我的老師是在家居士,不是出家人。所以到台中去拜老師。在慈光圖書館,我在大門口,他在裡面,我還沒進門,他看到我了,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大聲叫了六、七句,我都呆了,我都出家了,教學兩年,受了戒回來怎麼會不信佛?這個話我聽不懂他的意思。他叫我坐下,我就聽他老人家開示。他頭一句就告訴我,他說:你要曉得,古往今來有很多老和尚,八十、九十到臨命終時還不信佛。愈說我愈迷惑,那怎麼叫信佛?他老人家講了,經教里所說的你做到了,才叫信佛。你看每部經最後一句話,「信受奉行」,這個信底下有受、有奉行。你信了,沒有接受,沒有去照做,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我這才恍然大悟,信不是一個字,信後頭願、行連起來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個意思深了。信願行是一樁事情,缺少一個全都沒有。如果沒有行,信願就沒有,我有信、有願,沒有行,那信願沒有。必須三個都具足,才叫真信、切願、篤行。

 

  我們想想,這三個結合成一體,問題真來了。願不容易,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多,必須要把娑婆世界放下。有沒有放下?沒有,還在爭名利,還在想我多做一點好事,將功抵罪,這算不錯了。其實怎麼樣?其實全都錯了。佛法裡頭對因果定律講得太清楚了,能不能將功折罪?不可以,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善惡不能抵消,這個諸位一定要記清楚。所以,起心動念要謹慎,決定不能有惡念,善念也不能執著,要三輪體空。為什麼?著了善念,我做了多少好事,它有善果,善果在三善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斷惡修善都能做到三輪體空,沒有自己,也沒有接受的人,也沒有當中的事,這叫三輪體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頭痕迹都不著,這叫修凈業,能出三界、能出十法界。我們有沒有做?我沒有看到一個人做。這麼說起來,凈業求生極樂世界不是簡單事情。對的,它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比較,是最容易的,實際上不是容易事情。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那是個普通事嗎?那是個容易事嗎?所以,這樁事情要真干,真干不難。

 

        。。。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自己功夫不得力,原因是什麼?你的心不清凈,你的善不圓滿。《十善業道經》,佛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常念是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後頭一句話非常重要,「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的善才純,你的凈才純。而我們一般修行人疏忽了,自己把自己的清凈心破壞了,把自己的善行破壞了。怎麼破壞的?自己不錯是很清凈、很善良,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善心全都破壞了。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常做比喻:這一杯容器裡面盛的是醍醐,醍醐是最好的飲料,如果裡面加一絲毫的毒藥進去,加一點點毒藥進去,這一杯醍醐就變成毒藥。我們把這個容器比喻作自己的心,自己的真心,我們真心裏面是純善純凈,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裡,自己心裡的善跟凈全破壞了。為什麼要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清凈心沒有了。要是喜歡說別人的不善,把你的善行破壞了。所以我們的純凈純善永遠不能落實,永遠不能成就,原因就在此地。

  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忠告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還見世間過,把世間的過放在心上,把世間的過放在自己口頭上,這是假修行人,不是真修行人。真修行人,不是叫你不見;不見,那你變成白痴了。我也見、也聽,絕不放在心上,絕不放在口上,這樣才能夠修成純凈純善,這樣念佛才能往生。心裡頭還有其他眾生的不善,口裡頭還胡造謠言,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還是不能往生;換句話說,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該變餓鬼還是變餓鬼。這些話,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說。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十七集)  2001/9/30  台灣台視攝影棚  

  

       。。。

 

  人有良心,如果我們看到眾生種種不善,造作惡業,你把他這些不善惡業統統收集起來放在你的良心裡,你的良心變成造作惡業那些人的垃圾桶。你說你聰明嗎?你願不願意?我不願意把我的良心當作一切眾生惡業的垃圾桶,嘴裡說的是不願意,可是偏偏天天在收集,諸位想想是不是這樣?只看到別人的錯,沒有看到別人的好處。看到別人的錯,就把人家錯裝在自己良心裡,良心變成垃圾桶,這種人叫真可憐!所以佛、祖師教我們一句金玉良言,不要再干這種傻事,《六祖壇經》能大師教給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說得簡單,說得多麼明白,你是個真正修道的人,你有道德,你有修養,從哪裡看?你的良心裡沒有一點垃圾。別人的過失沒有,自己的過失也沒有,收集別人的過失是自己最大的過失。我們常講我沒有過失,你看那個人有過失、那個人有過失、那個人有過失,那麼多過失,你所說出來的全是你垃圾桶裡面東西。你能說你沒有過失嗎?真正到沒有過失,你看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菩薩,那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你成菩薩了。這是教導我們心轉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轉。

  為什麼別人沒有過失?跟你講你不相信,對真正修行人來講他相信,他知道外面境界里確實沒有過失。為什麼?佛在經論上常講,說出來你也耳熟,你也能說出來,《華嚴經》上跟我們說的,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自己的心,識就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離開心識沒有一法可得,這跟你講真話。又說,這都常常聽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上面包括諸佛如來一真法界的報土,下面到十法界六道三途,是你的心現識變。離開自己心現識變,無有一法!這不全是自己變現的嗎?自己變現的,變善變惡都在提升自己。順境善人幫助自己提升,往上面提升;現的逆境、現的惡緣幫助自己警覺。看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與自性相違背的,不但不能造,念頭上都沒有,這是幫助自己不往下墮落。這就是古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是自己一個,另外兩個一個善、一個惡,兩個都是老師。這就代表順境、逆境是好境界,善人、惡人是好老師。你看你的良心裡一絲毫染污都沒有,你真正可以修成純凈純善!何必天天把別人過失放在自己心上、放在自己口上?放在自己心上是收集惡業,你在收集,放在口上你是造作惡業。你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為什麼你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原因就在這裡。這個習慣非常不好,要痛改前非!要遵守普賢菩薩的教誨,普賢菩薩的十願,針對我們這個毛病。立教,教我們禮敬,一切恭敬,善人恭敬,惡人也恭敬,為什麼?本來是佛。順境恭敬,逆境也恭敬,順境譬如三善道,逆境譬如三惡道,為什麼?它都是法性,法性所變的,從性上看沒有差別。性上看沒差別,相上哪有差別!我們為什麼看到相上有差別?差別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差別。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性,你就見法身了,你才曉得那裡一絲毫差別都沒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五五卷)  2008/4/27

 

       。。。

      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何會見到世間過?是自己的過失。看到外面境界,自己阿賴耶識里的煩惱習氣被這個境界勾引起現行,就是這麼回事情。因此,一個善學會修行的人見到、聽到過失,趕快避開,這都是古禮里教導我們的。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凈心、真誠心、覺悟心,才能不見過、不聞過,把心住在道上。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勸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話說得對。特別是一個真正發心想在這一生不但要出離六道,還要出離十法界的人,哪有時間去接觸這些不相干的外緣,還是念佛要緊,讀誦大乘要緊。一切事、一切時、一切處,要知道養自己的清凈心,讓自己念念與道相應,這就對了。

 

        。。。

 

        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是一體

 

        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是一個自性生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真的是一體。明白這個道理,侮辱我的人,毀謗我的人,陷害我的人,甚至於殺害我的人,我對他都恭敬、都頂禮。為什麼?我們是一體,他不知道,我知道。他要是知道了,就像我對他一樣的愛護,沒有絲毫怨恨。我知道你跟我是親兄弟,你今天不知道,忘掉了,你加害於我,我歡歡喜喜承受,沒有絲毫怨恨心。到你明白了,恍然大悟,那個時候你懺悔,我對不起你,我胡塗、迷惑,一笑了之。真正覺悟了,你說加給你的羞辱、毀謗,是不是真的?假的,哪有這些事情!你清凈心已經不會受外面影響,不會受這些東西染污了,殺害你都染污不了。世尊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殘酷無道,暴君,把忍辱仙人凌遲處死。忍辱仙人沒罪,仙人被凌遲處死。他問仙人:你恨不恨我?仙人說:我不恨你,我將來成佛頭一個度你。這是菩薩!這是佛的本來面目。

       我比喻說人跟我是親兄弟還隔一層,佛給你直截了當說我們是一體。一體,譬如,在不小心的時候,我們自己一生都有好多次,不小心牙齒咬到舌頭,把舌頭咬到出血,舌頭要不要跟牙齒算賬?要不要跟它打一架?它為什麼不報復?一體!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我什麼關係?一體的關係,肯定是互相敬愛。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對自己的敬愛,對自己的關懷,對自己的照顧。諸佛如來看待一切眾生是一體,法身菩薩亦如是,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永遠還有個心,跟外面境界對立,你永遠不能成就。不但佛教不同宗派、不同法門,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全是一體。不是佛教,其他宗教呢?也是一體。我們六根能接觸得到的全是一體,怎麼能不尊敬?一體!怎麼能傷害?所以你記住,這經上說的,損人就是損己,愛人就是愛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

  

        任何一個人,一生的際遇全是業報,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修善的時候也是有業障,遇到正法信心不容易生起來,這個原因我們很清楚。小時候接受聖賢教誨的這個緣沒有,就像《三字經》上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沒有聖賢教誨,他的習性跟他的本性,習性是不善,本性是善,習性跟本性距離就愈來愈遠了,遠到後來本性不起作用,起作用全是習性。習性是什麼?貪瞋痴慢疑,習性的造作是殺盜淫妄酒。本性是善的,它不起作用了。這個道理我們懂,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天天都看到,對自己來說是一種高度的警覺心。那我們要做出來,表演給大家看,這是行菩薩道。表演什麼?表演能夠忍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順逆境界都一樣,順境裡頭沒有貪戀,清凈平等覺能保得住,不會被迷住;逆境裡面不起怨恨惱怒煩。順境逆境只有一種心,感恩的心,報恩的心。

 

  要知道,別人對我不善,我也要報恩。什麼恩?我在這個境界裡面平安通過,我沒有起怨恨,等於說他來考試,不通過這個考試,我怎麼知道自己忍辱的功夫?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智慧?這一考試就考出來,我沒有迷惑,我有智慧,我沒有怨恨,我感激,感激他這一次考試,讓我知道我的境界提升了。你要不知這個恩,你就不會感恩,知恩報恩。所以一切逆緣,一切逆境,對修行人全是幫助。他要不覺悟,這處處都是障礙,他退心,那就錯了。不能怪別人,怪自己,境界永遠是中立的,沒有善惡。善惡在哪裡?善惡是在你自己的感受,你自己的反應。這個人毀謗我,無緣無故胡造謠言毀謗來傷害我,我如果覺悟,這好事情,消我的業障,不通過這個際遇,業障怎麼能消得了?他造罪業消我的業障,我能不感恩嗎?我能沒有報答嗎?我怎麼報答?我把我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他將來墮落在惡道裡面,他受罪就很輕,他不會受那麼苦。

 

  提婆達多處處是處心積慮來破壞釋迦牟尼佛,想害他,想破壞他的僧團。釋迦佛能忍受,表現給我們看。沒有提婆達多的行為,我們怎麼能看得出釋迦佛的德行?對釋迦牟尼佛的那種恭敬心,你怎麼會生得起來?所以在釋迦牟尼佛的心目當中,提婆達多不是壞人。提婆達多墮地獄,釋迦牟尼佛說,他在地獄的享受跟忉利天一樣,快樂!為什麼?成就釋迦牟尼佛的功德,讓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沒有怨恨他。由此可知,善惡因果全在自己的一念,與外頭境界不相干。我意念善,害我的人他得到善報,墮地獄他不受苦,這個道理很深很深,要細心去參究,你才能懂得。懂得之後,你能夠換一種心情來處事待人接物,那你就快樂無比。有對立,就有煩惱,就有痛苦,就有苦報。把對立化解了,別人對我對立沒關係,對立再多,我這裡全部化解,沒有了,得大自在。

 

  『善惡報應』,「報應者,《箋注》謂」,箋注是丁福保的批註,「有施必報,有感必應也」,著重在這個「必」字,必定!有感必定有應。「故現前所得之禍福,皆是宿因之報應」,我們現在這一生所遇到的這是果,果必有因,我們前世造的是什麼因?這一生當中所受的就是。現在我們覺悟了,我們所受的是凈業,為什麼?我們的心凈化了,不迷了。順境裡面歡喜,沒有貪戀;逆境裡面,惡緣裡面,心清凈,沒有瞋恚。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一個感恩的心,念念都是有個報恩的心,這個與法相應,與性德相應。《會疏》云:「善惡」是從因上講的,約因,「報應」是從果上講的,「因有善惡」,果就有苦樂。「形聲影響,亳厘不差」,形聲就是迴音,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立刻就迴音過來,用這個來形容感應絲毫不爽。我們的念頭善,就沒有一樣不善;我們念頭要是惡,沒有一樣不惡。善惡是自己負責任,與外頭境界不相干,全是自作自受,要懂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明白之後,你才真正能夠離苦得樂,你才能夠真正享受到這一生圓滿幸福的生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最高的享受,不是沒有順逆,不是沒有善惡,順逆善惡統統都有,它對你不產生影響,這就是最高享受。你永遠清凈、永遠平等、永遠快樂,法喜充滿,你能轉境界,不被境界轉,這就是最高享受。念頭一轉,惡人變成善人,他那種惡的行為對我有好處、對我有利益,來考驗我,我這一關又通過了,我又提升了,他沒有傷害我。今天傷害的,障礙你的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我都丟掉,我不要了,他就傷害不到了。真正學佛的人所修的是提升自己境界,每一次來考試,一次考試提升一次,一次考試提升一次,這多好!不拒絕,歡迎。真的是不是這樣?真是這樣的,跟在我身邊的人都看到了。只要我們的心正,心地純凈純善,心目當中真正相信佛的教誨,人性本善,要肯定這個。再惡的人,他的本性本善,我們尊重他的本善,不善是習性,不必放在心上。佛教導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對一切眾生的看法就像看佛一樣,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我們要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真的在學佛,否則的話那個學佛是假的。對不善有惡念,對善人生歡喜,這都錯了,為什麼?你被境界轉了,你是凡夫,你還有嚴重的分別、嚴重的執著,你在佛法里毫無進步。既然明了,所有的報應,福也好,禍也好,都是過去今生所種的因,有因它就有果。「影必隨形,迴響隨聲,一絲不爽。業因果報亦復如是。」影隨形,我們站在太陽底下就有個影子,人走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用形來代表因,影子代表果報,因果決定不會離開。迴響隨聲,這就是山谷裡頭,在這個大禮堂當中也有迴音,你長嘯一聲它就有迴音,所以業因果報跟這個比喻完全相同。

 

       恭錄自《凈土大經解演義》

 

      。。。

 

      我們從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從那裡得到正確的信息,證明佛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換句話說,世間所有一切法純凈純善,不凈不善是我們自己,這個一定要肯定,你才有成佛的指望,你才有往生的指望。為什麼?我們的善念能把外面境界變善,可見得外面的境界不是主,它是賓。一切法從心想生,從我的心想生,我的心想善,沒有一樣不善;我的心想不善,沒有一樣是善。你怪誰?怪罪別人,錯了,你錯到底了,這個獄火來現你會看到,不是別人錯誤,是你自己錯。別人沒錯,別人怎麼沒錯?只要我不錯,他就不錯;我錯,他也錯。我不錯我轉他,我錯了他轉我,就這麼回事情。誰當家,誰做主。我不被外面境界所轉,我就當家做主;我被外面境界所轉,我就做不了主,我就得聽別人擺布,一般人講聽命運擺布。你做得了主,命運聽你的,你就改造了命運。

 

      。。。

 

        我也見到有一些持戒很嚴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覺得很了不起,常常聽到他批評『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氣得氣呼呼的。我就想到他永遠不會得定,為什麼?常常生煩惱,看到這個破戒,那個不持戒,他就生煩惱了,他心就不平,心不清凈,他怎麼能得定?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境界清凈,別人清凈不清凈,一概都不理會,他心清凈,他就得定。他不曉得這個道理,天天看到別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

 

        。。。

 

         學佛不能不放下,我們之所以說困難,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頭一個想自己,你說糟不糟糕。每天放下一點,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這不行,放下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也不行,你那一念就還是六道凡夫,你不究竟不徹底,也就是你沒有真放下。那要怎樣真放下?沒有絲毫為自己的念頭,真放下了,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 

 

         。。。

 

      感化別人,實際上是什麼?是感化自己,自己被佛感化了,你才有這種行動去感化別人。自己沒有被佛菩薩感化,你麻木不仁,你不可能,你做不到。所以學佛在哪裡學?要從這個地方學起,這是真學佛。我們常聽古人說,「仁者無敵」。無敵是什麼意思?不是說他很強大,任何人都不能戰勝他,不是這個意思。無敵是什麼?沒有冤家對頭,沒有對敵的。仁者是什麼?仁者是菩薩,菩薩沒有一個冤家、沒有一個對頭,我們要學。可是他跟我做對頭,那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他對我有分別、有執著,我對他沒分別、沒執著。換句話說,你走的是菩薩道,他走的是六道輪迴,那不一樣!他如果哪一天覺悟、明白了,也跟著你學,他回頭就走菩薩道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搞懂,要不然你的佛就白學了。菩薩快樂!快樂的原因就是菩薩沒有對立,這最快樂的。跟任何人不對立,跟任何人都和睦,都是自己的親人,跟一切物不對立,這就是邊見破了。人只要有對立,他活得就很辛苦,天天在計算,死了以後都是三途,就跟此地講的是一樣,你每天在計算。

 

         。。。

 

        先自度,再度他

 

        六祖說得好,佛法是自悟、自修、自證、自度。佛教給我們信自己,沒有教我們聽命於他,佛教給我們自覺。佛是教人自覺、教人自信,佛偉大不同於一般宗教之處就在這個地方。佛不度眾生,因為是你自度的,你自悟、自修、自證,自度的。《金剛經》上說「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實無眾生得度者?每一個都是自度自證的,佛不過是給眾生做個增上緣而已。佛來為我們作一個增上緣,給我們說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給我們如何恢複本性,如何恢復自己本性裡面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能。佛來是做這個的,只是增上緣,實際上,恢複本性是你自己的能力,佛在那裡誘導。我們以蠟燭作比喻,佛的蠟燭是點亮的,我們的蠟燭是熄的,我們借他的光點一點,光明是自身發的,不是他給的。我們的智慧德能亦復如是,明白這個道理,才真正體會到佛不度眾生,眾生是自悟自度。所以我們修行,成功與失敗都要自己負完全責任。

  阿彌陀佛因地自己修行,除自己修行之外,很重要的一樁事情就是「化他」。諸位要曉得,幫助別人就是自行,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如果只有自行不肯化他,這個心量不容易拓開,我執不容易打破。菩薩行裡面,說實在話,教化眾生比自行還要重要。念念想一切眾生,把自己就忘掉了,「我」與「我所」自自然然沒有了,心就清凈了。心得清凈就有感應,清凈心就是我們講的功夫成片,這心清凈。如果見思煩惱沒有了,那就得事一心不亂;無明能破一品,就得理一心不亂。

  清凈心從哪裡修?我勸同修念念為一切眾生,不要為自己。為自己,說老實話,就念這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為自己。為自己,只有這一樁事情。除這一樁事情之外,念念都利益眾生。我們前面說過,菩薩教化眾生,比自行還要重要。可是,我們是六道凡夫,是以自度為主。我們是以自度為主,度他是附帶的。賓主不能夠顛倒,本末次第一定要認得清清楚楚。我們講度眾生,度眾生是談不上,我們哪有資格講度眾生這個話呢?我們幫助別人修這個法門,是附帶的,自己求生是主要的,賓主要分清楚。等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悟無生法忍,這個時候倒駕慈航回到娑婆世界,那是以度眾生為主,自修為其次。說實在地,這個「化他」不簡單,自行功德圓滿了,這才化他。

  現在我們看到佛教衰到這個樣子,仔細去觀察沒有不痛心的,我們能救嗎?無能為力。怎麼辦?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救不了別人,先救自己,這個要緊!我們凈宗道場,是一個小小的凈土,在佛教裡面還沒有受染污。我們專講《彌陀經》、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我們是這麼一個道場。我們有許多事情,像印經、布施、流通光碟,都是附帶的,不要緊的。要緊的是念佛,是求生凈土,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清楚!《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有無量的菩薩發菩提心,住菩薩道。所謂住菩薩道就是心裏面常懷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是用這六種心自行化他,這叫住菩薩道。菩薩自行化他,自度是自受用,化他則是他受用。

  自度要清凈,度他要慈悲。慈悲是對別人不是對自己的,清凈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的。清凈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因為大慈大悲,所以教化眾生不疲不厭,真正能隨順眾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大慈大悲具體的表現。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他們怎樣化他?換句話說,他們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成佛?就是念佛法門。世尊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是念佛成佛的。等覺菩薩也不例外,他自己也是念佛求生凈土,這是我們要知道的。菩薩固然是要普度眾生,可是你要記住,要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度要能度人,佛在經上說「無有是處」。可是我們在大乘經上也曾經看到,自己未度,先度別人,叫菩薩發心。這話怎麼講?自己未度,那個「未度」是指自己不急著成佛,先去度別人。而不是說自己還在六道輪迴,那個不行!我們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我不著急成佛,我作菩薩廣度眾生,這叫菩薩發心。大經裡面常常教誡我們,菩薩發心要想度一切眾生,先決的條件是要先度自己。

  自己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想度別人出生死輪迴,無有是處!首先要自度,自度之後這才有能力,才能夠倒駕慈航來度脫一切眾生。諸位要記住:菩薩是念佛求生凈土,菩薩是以這個方法自行化他! 

 

        。。。

 

       古來祖師大德,蕅益大師真正發過心,想把戒律復興起來。看到出家人不持戒,他很痛心,到五十歲之後,深深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專心凈土,專求往生。他自己意識到了,真正要度眾生先度自己;先度自己,就是先到極樂世界成佛,然後倒駕慈航你才有能力。這個能力簡單講,就是這個花花世界它對你毫無影響,你不會被它干擾,你不會被它染污。

      真正具足了「戒、定、慧」,眼在色塵當中入定了。不是離開,根在塵上入定,什麼入定?不生眼識,這厲害;耳根在聲塵上入定;鼻在香塵入定;舌在味上入定。這個入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性德。圓滿的性德起作用沒有一樣不知道,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沒有起心動念,清楚明了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了,這是法身大士;阿羅漢只能做到不執著,他有起心動念、他有分別、他沒有執著。為什麼能不執著?知道諸法實相。

      實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修這個東西;不是遠離六塵,遠離六塵到哪裡去修?「根、塵、識」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樁事情。

 

   法身大士六根在六塵境界完全轉過來了,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成就普度眾生的事業。這個是歸到根本了。所以有這個能力「解眾生種種言音」,為眾生說法。

 

         恭錄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10集

 

          。。。

 

         《金剛經》教給我們看破、放下,徹底看破,統統放下,不可思議!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佛法。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要舍,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你年輕,有志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些法你需要,你需要學習。年歲大了,在中國過去講五十以上,就不能學了。五十以上目標要定在什麼?定在自己成就。幫助別人是附帶的,隨緣,自己不成就怎麼能幫助別人?一天到晚忙著幫助別人,自己修行忘掉了,錯了,大錯特錯,你還是繼續搞輪迴。如果你幫助的那些人,當中有一個、兩個成佛了,你將來在菩提道上迷失方向,他會來救你。如果你幫助那些人都沒有成就,換句話說,將來你遭難沒人幫助你,沒人救你,這個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你說自度重要還是度人重要?

 

  沒有修行證果的,自度重要。這個果是什麼?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叫自度,沒有到這個地位不是自度。我們自己要清楚,前面「十乘觀法」里我們學過知位次,我們是在哪個地位、是在哪個等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凈宗的學人,往生算是自度了,雖然是在凡聖同居土也自度了。為什麼?他決定不會墮落到十法界,更不可能墮落到六道輪迴,這叫自度。同居土裡面下下品往生的這些人,見了阿彌陀佛,都有能力倒駕慈航,到哪裡?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有跟我們有緣的人,他有感,我們就會有應。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佛身度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度就現菩薩身,什麼身都能現,什麼樣的法都能講,沒有障礙。你的神通德相跟阿彌陀佛相似,「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這個佛是阿彌陀佛,我們努力一下就做到了。但是你要真肯放下,你不肯放下就沒有這個感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不是我,起心動念、胡思亂想這個也不是我,都得放下,世界放下。生活在這個世間還有身體,隨緣,一切都隨緣,好!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五一集)  2011/3/30澳洲凈宗學院  檔名:02-039-0351

 

          。。。

 

         少欲的人不會巴結人。為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是定的,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樣的人才能夠自度度他。為外境所轉,那就有麻煩,那很難成就。

 

      今天你所遇的這個外境,是很小叫小風小浪,你都受不了,你都被外頭境界所轉,你將來肯定遇到大風大浪,你怎麼辦?還能把持得住嗎?我們自己都以為行,我能把持得住,為什麼自古至今很多人遇到大風大浪把不住?那他不如我。

 

      如果我們有這種念頭、這樣的看法,我們肯定會被淘汰掉。為什麼?孔子說的那句話真理,一點都不錯,他用的比喻話來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我們有驕慢的心,那些淘汰的人當然不如我,就有這個心,這個心是傲慢;有這一點點慢,到那個時候恐怕自己保不住。所以注意留心觀察人,發現他有絲毫傲慢就知道,不要說,慢慢看,你看他十年、看他二十年,然後你就了解聖人所說的話,那都是經驗之談。看到過去、看到當今,能夠預測到未來。

 

      文摘恭錄—凈土大經科注(第二二0集)2012/3/1

 

         。。。

 

         問:「您常常講,『要先度自己,才可度人,只有真菩薩才可以度人』;又說,『念頭一轉,只要為眾生就是菩薩』。這裡是否有一點矛盾?」

 

  凈空法師答:你的疑惑不錯,應當有這個疑惑。但是要曉得,「先度自己而後度別人」,這是菩薩的事情;「自己沒有能度就去度別人」,也是菩薩事業;這兩種人都是菩薩,不過這裡頭有差別。自己沒有度,度別人未必靠得住;你認為是度別人,別人是不是真的得度了?你把他度到哪裡去了?有十法界,你把他度到哪個法界去了?如果把他度到餓鬼、地獄、畜生,那也是度,不能說不是度,「度」是幫助的意思,你幫助人到哪個法界去?所以必須自己得度,你自己認識路了,你知道方向,你不會誤導眾生。為什麼?你是過來人,這個就沒有錯。自己沒有得度,不是過來人,前面的路怎麼樣?不曉得。不曉得,隨便指路,這是一樁危險的事情。

 

  在凈宗就有一個方便,凈宗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決定正確。我自己沒有度,這個勸人,決定沒有錯;諸佛如來都是這樣指的,那還會錯得了嗎?只有這條路是正確的,自己沒有度可以度人。其它的八萬四千法門,那個可不容易,可不簡單,你自己沒有度的話,決定不能度人。凈土法門,自己沒有度可以度人,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的。所以把阿彌陀佛介紹給別人,非常熱心介紹給別人,勸別人念佛求生凈土,這個人是菩薩。

 

  菩薩他自己能不能往生?不一定,菩薩不能往生的也很多。什麼菩薩?名字菩薩,有名無實的菩薩,這不能往生。自己不能往生,但是他勸人,那個人要是真肯信,那個人往生了。如果他勸的人很多,要是勸了幾十個人、幾百個人都往生了,他自己雖然沒有往生不要緊,到他臨命終時,他那一幫的朋友都到極樂世界了,一定會跟阿彌陀佛說:「我們能到極樂世界,都是他勸我們的」,拉著阿彌陀佛:「我們去接他往生。」你們想想看,可不可能?可能!只要他在那個時候見到阿彌陀佛,真的想去,他就去了;如果見到阿彌陀佛還不想去,那就沒有辦法了。

 

  所以大慈菩薩講得好,勸兩個人念佛就比自己精進;勸到十幾個人,你的福報就很大,這是真的,你就修了大福報;你能夠勸幾百人、幾千人,你就是真菩薩;你能勸念佛的人超過一萬人,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是大慈菩薩講的,勉勵我們把凈宗法門普遍介紹給大眾。你把這些事理都搞清楚了,你的疑惑就解除了。(凈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28)

 

         。。。

 

        隨緣不攀緣

 

         1.隨緣就自在,攀緣就煩惱。攀緣是什麼?我一定要這樣,我一定要那樣。你這個「一定」,就是分別,就是執著,就是造業。隨緣妙用,「妙用」就在這個「妙」字,「妙」是什麼?放下,不執著了,心上沒有就妙。隨緣,心上沒有緣,這叫「妙」;心上有了「緣」,著相了,不妙了!

 

       2.蓮池大師教給我們,真正修行人決定不攀緣,決定不貪戀名聞利養。學佛的人,五欲需要,隨緣隨分,不強求,不攀緣,得過且過就夠了。從今以後隨緣度日,把整個時間用來念佛,要辦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

 

      3.佛法固然叫你要多行善事,可是你要知道,好事不如無事!最好的事情就是老實念佛,沒有比這個更好。做好事,隨緣去做,決定不攀緣。什麼叫攀緣?找事做就是攀緣。

 

       4.事來了我不退讓,我把它盡心儘力做好,這叫隨緣做,不去找事做。找事做,那是好(hào)事,不是好事。攀緣,你那個心怎能清凈?一切隨緣,不要攀緣,攀緣可能路愈走愈長,障礙愈來愈多,所有一切障礙平平安安的承受。

 

       5.真正念佛人要記住一個原則:少事。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6.分內的事情要作,分外的事情最好不要去攀緣。不要去找事,你的心才會清凈,無事找事,這是很苦的事情!印光大師一生不搞道場、不傳戒、不收出家弟子,他一生沒事!所以他那個佛號念得好,他念得成功。

 

      7.要是常常攀緣,常常想如何把佛教來推廣,不但不能幫助眾生,自己也毀掉了。不要說是世間事情要放下,出世間事情也要放下,弘法利生這個事情也得要放下,隨緣做,不要攀緣。攀緣就是放不下,這個要知道!

 

      8.念佛法門,教我們一天到晚就是抱著一句佛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好修!真正念佛人,心之所思、意之所念,只有一個阿彌陀佛,只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

 

      9.隨分隨力,遇到有這個機會我們就做;沒有了,不去找,你的心永遠是清凈的。如果這個緣太多,找的人太多,你要有智慧,請別人去做去。這好!不要什麼事情都攬著自己來做,那個麻煩就大,怕的是把你的清凈心給擾亂了。

 

      10.出世間法裡面所有這些經論也要放下,不要再去搞了,費那些腦筋划不來!多看幾部經不如多念幾句佛,為什麼?你多看經不能增高品位,多念佛會增高品位。

 

      11.我們的目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學佛的人在這世間,千萬要記住:一切隨緣而不攀緣!

 

        。。。

 

         這個世界眾生很苦很難,我們要幫助他。幫助他要有緣分,有緣去做,沒有緣不要去攀緣,攀緣很辛苦。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機緣,機會,有這個機會就應該要去做,沒有這個機會別去找,找不到。

 

      我學佛,章嘉大師教我隨緣而不攀緣,好,一切都是由機緣順理成章的,這個好,事情能做得圓滿,自己很輕鬆、很自在。如果自己要攀緣,一定要怎樣怎樣,那很辛苦,那我們的念頭就遠離了阿彌陀佛。我們今天要貼近阿彌陀佛,決定不能遠離,這是大事因緣,無過於此,這是一定要掌握住的,這樣殊勝的緣分。

 

        。。。

 

         我們一定要努力,幫助苦難眾生,這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有緣就做,沒有緣不做,不攀緣,這就對了。為什麼?因為我們要求生凈土,隨緣不耽誤,攀緣會耽誤。攀緣你還有得失心,你還有成功失敗的概念,隨緣沒有。隨緣做成功了,眾生的福報;做不成功,眾生沒有福報,與我沒有關係,我沒有受到干擾,沒有受到影響,這就對了。這攀緣跟隨緣不一樣。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決定不是假的,不能有絲毫懷疑。

 

       。。。

 

       隨緣心是清凈的,很順利就把這個事情做圓滿了;攀緣是很勉強的,也能把事情做成,但是做成之後,後面還有煩惱,心得不到清凈。所以隨緣如法,如法就是心地清凈,與戒定慧相應;攀緣與貪瞋痴相應,它不與戒定慧相應,如果我們從這個標準來衡量,那就很清楚,很明白。你強迫他接受那是攀緣。一切隨緣,不要有"我要做什麼"、"我想做什麼"的念頭。

 

       。。。

 

      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修,一定要知道六塵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菩薩隨緣,菩薩不攀緣,當真,就攀緣了;不當真,就不攀緣。

 

      「當真」怎麼樣?我們俗話說把它放在心上。不把它放在心上就好了,就不當真了。不要放在心上,全是假的,連身也是假的,六根、六塵、六識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我們看《百法明門論》里「八識五十一個心所」,「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那怎麼辦?不放在心上就好,什麼事也沒有。放在心上就壞了,放在心上是妄心,不是真心。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就對了。

 

          推薦文章:

 

         凈空法師談念佛集要

         凈空法師:持名念佛是最容易最快捷最穩當成就最高的法門

        凈空法師:西方極樂世界太殊勝了諸佛如來的讚歎萬分之一都不到

        凈空法師講經贊海賢老法師集要——念佛人的最好榜樣 

        凈空法師:凈土法門諸佛如來都說難信之法,小乘大乘菩薩都不相信

          凈空法師談學佛修行的總原則及如何是真正修行集要

        凈空法師法語:如何消業障、魔障?

           凈空法師: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

         凈空法師:為什麼說佛法是最高科學?

           凈空老法師的學佛歷程

         程晉林老師助念心得報告文字版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文集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第十七卷)
【重要推薦】大陸佛教已經到了激濁揚清、正本清源的時代了!
凈空法師:臨終不必擔心()
金剛經講記 凈空法師講解007
凈空法師:什麼是一個人真正的莊嚴?

TAG:修行 | 凈空法師 | 學佛 | 原則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