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的能力
我們在生活中修行,要學會聽。前不久,我聽到一個新詞叫「聽德」。我套用這個新詞,再加一個新詞——「聽禪」。我們可以坐禪、行禪,而我們用耳朵聽,也可以禪修。當然「聽」所關聯、培養的不僅是禪修功夫。在生活中,首先是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溝通問題。人和人的溝通主要是用語言,語言的接受就是靠聽。佛經里講娑婆世界的眾生比較發達的是耳根,也就是說,接受信息比較重要的渠道是耳根。所以,人和人的溝通,聽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要養成一種好的傾聽習慣。要了解一個人的心態,了解他的意思,就傾聽他說話,少說多聽,而不是多說少聽,也就是在時間分配上,說話占的比例少一些,聽對方說話要多一點。這樣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意思。一個有著良好傾聽習慣的人,在和別人的交流中應該沒有障礙。
這種傾聽的習慣,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顆開放的、空的心。什麼是空的心呢?就是你在聽別人說話時,先要把預想、假設的東西,道聽途說得到的印象,先放到一邊。其實別人講話,你以空的心,專註地聽,是一種非常好的禪修。因為那時候,你的心裡是沒什麼雜念的,在聽的過程中,也沒有什麼雜念,只是純然地、客觀地傾聽。這種習慣的養成,既是一個人必要的修養,也是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首要學會的溝通技巧。人和人的誤會,有時就來自於你沒有聽清對方的話,或者來自於其中一方不願意聽對方講話。生活中兩個人吵架,經常會講一些話,有時候說「住口」,意思是不要講了,我不想聽。當你不想聽時,矛盾就來了。還有的時候會說「你聽我說」,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種願望,希望別人傾聽他講話。
漢語有個詞叫「聰明」。「聰」說的是耳朵,「明」說的是眼睛。耳朵傾聽的能力,人和人是有很大差異的。它其實構成了我們的智商和基本素質。有的人聽很長的一篇講話,能夠八九不離十地複述,記住大意,你看這耳朵厲害吧?有的人接聽一個簡單的電話,可能抓住一個信息,把其他忘了,這是什麼問題呢?就是聽的能力問題。所謂聰不聰明呀,聰不聰,明不明,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如果我們能夠養成傾聽的良好習慣,和別人溝通會事半功倍,人和人之間的和諧有了保證,矛盾、鬥爭、爭吵會減少,誤解會消除。當然,這裡面還有其他很多奇妙的效果:很多時候人們講話,並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講什麼——那往往是他被一種情緒俘虜或者被錯誤的見解左右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禪七(指參禪的一種方式)中要禁語?因為我們嘴巴的很多活動實際是受無明支配的。所謂「無明」就是一種盲目的力量、盲目的情緒、盲目的見解,身心內在的浮躁,在推動嘴巴絮絮叨叨地說。還有的時候,我們的心不夠平直,我們講的話和我們想的有偏差,想的是東,講的可能是西了;有時候自己也不知道,講出來的意思不是自己真正的意思。凡此種種,對於一個有「聽禪」功夫的人呢,就靠聽,他都能夠了解對方的真實狀態。
所以,以專註的心、放空的心去聽,恰恰不會被聽到的內容迷惑。做管理工作的人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身邊的人跟他講很多的話,而意在言外,所以言外之意你能否聽出來,這是個能力呀!還有的時候,言外倒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有他自己身心的很多困惑、很多狀態,在他的語言中包攪著,你能否聽出來呢?所以,我們在平時,特別是跟人交談交流時要養成這種「聽德」,訓練聽的專註。以放空的心去聽,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法門,裡面很多內涵、很多妙處,需要你親身去體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