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實習生妹子的「天使」與「魔鬼」,那些不靠譜的「行動派」

新來的95後實習生妹子跟我說,自己每天在「天使」和「魔鬼」之間掙扎。作為編輯,我們的工作大致有兩樣,編輯並推廣文章、原創文章。妹子的問題是,99%的時間都花在了上傳文章和推廣上,原創幾乎沒開始。但是原創也是未來可以寫在簡歷上爭取更大職場可能性的重點,這個道理她懂,可就是無法開始,於是就這樣日復一日地選擇了逃避和「忙碌」。

  其實這位實習生妹子是有上進心的,不然她壓根不糾結什麼天使和魔鬼,但是對於踏出第一步以及持續穩定的發揮,她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別說是她,很多職場老司機也是,選擇簡單、容易是人的天性,但不好的是,久而久之我們開始和「拖延」這樣的字眼成了最親密的朋友。

  但是,真正把拖延「上升」到一個高度的,是想出的抑鬱和「忙」出的瓶頸。

  「瓶頸派」和「戰略派」總覺得自己是行動派

  喬布斯說:「如果你很忙,除了你真的很重要以外,更可能的原因是:你很弱,你沒有什麼更好的事情去做,你生活太差不得不努力來彌補,或者你裝作很忙,讓自己顯得重要。」

  這話特別對。

  把職場當戲院的演技派比比皆是,忙忙忙,忙什麼呢,忙著拖延、忙著自我催眠。這種忙起來的拖延症,恐怕才是當今職場最大的謊言。

  第一種,「瓶頸派」——瓶頸期是拖出來的。

  做到主管以後很難再升上去,就像一些公司做到一個並不大的規模,但似乎再也上不去。

  職場人的瓶勁期,可能是平台問題,但更可能是自身目前能力值到了上限。這部分人初入職場的時候熱血過拼搏過,靠個人努力贏得過尊重和地位財富的上升,但是到了一個階段,學習熱情降低,圍繞核心競爭力打磨自己的勁頭少了,靠經驗和老本混日子的心態有了,慢慢就原地踏步。

  再者,因為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績,相應的管理範圍廣了,瑣碎的事情就多了,這樣一來,每天仍舊忙忙碌碌,可是按照動態考核的眼光來看,他們實際上一直在原地踏步。

  沒錯,他們很忙,忙著瑣碎、忙著複製、忙著原地不動,也許他們也做了決策、也試圖改變,但是沒結果,沒有忙著讓能力有更多複利的可能性,沒有忙著把自己從「重要」變成「不可替代」。

  獵豹CEO 傅盛在他的「認知三部曲」中舉過一個例子,認為中層和創始人最大的區別是:一個是迷戀具體情況,一個是高低結合,既能努力工作,又能不斷花時間去反思判斷、去拿到認知。而且清楚知道,低的目的是高。

  再說企業,很多企業慢慢做大的過程里,也會遇到瓶頸期,比如缺乏新產品、缺乏更合理的管理機制、缺乏創新氛圍。各種問題不是BOSS們不懂,但很多或者疲於一線的管理經營、或者缺乏改革決心、或者囿於各種管理困境,就算做了改變的決策也沒有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延誤了變革的最佳時機,導致人才難留、忠誠度難以保障、產品無法滿足新需求、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不高,然後呢,一年又一年,怎麼都上不去,不知道哪一天,可能就出局了。

  這些企業也很忙,忙著運轉、忙著維持現狀,但是卻忙不出創新和進步。所以,別再說什麼瓶頸期了,好像一切都順理成章的樣子,說白了,都是拖出來的。

  第二種,「戰略派」。

  聽了幾堂名人講座就常常說自己是重視戰略的人,說自己追求的是高大上的格局,在忙著定戰略。這類型,一種真的是用所謂「戰略思維」騙到了自己,他們也知道自己行動少,可是又多少有點茫然和追逐於所謂「戰略」;一種確實是演技派,特別會用「戰略」包裝自己,心裡清楚是演戲,也就只能騙騙同事和領導。

  現實是,很多人的資歷和地位都夠不上定戰略、談格局。這些人其實沒有什麼實力去談戰略,他們不論在職場多久,其實都不過是個小白。而普通小白,大部分沒有什麼能力、也不該這麼假大空。

  就像《歡樂頌》里的邱瑩瑩,涉世不深的她一方面洞察力有限,一方面能力不咋地,如果她是一個天天「戰略、格局」不離口的人,這樣的戰略規劃會靠譜嗎?說戰略會不會有點可笑。後來的走向是誤打誤撞進了咖啡連鎖企業,從小白到小主管,哪有什麼事前規劃、運籌帷幄,全是靠吃苦、靠努力、靠積累才站住了腳,這些是戰略嗎?是基礎、是戰術。

  傅盛說,「戰略的略是忽略,不敢忽略,本質是分不清優先順序」。「你腦海里有一個格局,叫大趨勢。要知道什麼是更重要的,找到最關鍵的點,牢牢不放。不是最關鍵的點,學會妥協和讓步。」所以對於這些小白,應該首先確定自己的大方向,抓住最關鍵的點,只要能堅持這個方向磨練幾年,起碼這個細分領域垂直方向上,你是有了點話語權的。那個時候再去說戰略,再去定更細緻的規劃,實現的可能性會更大。

  你有多高的職位,就會有多好的位置和多寬的視野,在那之前,戰術靈活、發揮穩定,幹活速度快、出活質量好才應該是重點。所以別拿戰略當幌子,也別拿它做拖延的借口。

  「瓶頸派」和「戰略派」都是某種意義上的瞎忙,因為「自嗨式行動派」忙不出「高精尖」。

  思維密度不是毫無章法地亂想

  有個笑話,說沒心沒肺的人睡眠質量都高,觀察那些牛人,他們很多不光睡眠質量高,工作質量也很高,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因為沒心沒肺,睡眠質量高、精神狀態好,能投入工作的精力就比別人多,這是一個客觀存在。

  這些「沒心沒肺」,看起來不太糾結、不鑽牛角尖,有些甚至大大咧咧、喜歡嘻嘻哈哈,但其實他們不是不思考、不深究,他們只是不亂想:該睡覺的時候就讓大腦休息,該工作的時候不過分發散思維,聚焦能力極好。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維密度很高。在觀察一個問題的時候,他們通常都能拿出研究型氣質把問題看得通透,分解、聚合要素的眼光獨到,就事論事一擊即中的洞察,讓你驚嘆他們看穿本質的睿智。

  相比之下,拖延症們思維過於發散、甚至渙散:無限外推,從馬蹄鐵推想到地球滅亡。他們通常抓不住關鍵、容易跑偏,分解和解決逐個問題的能力很差,面對困惑的無力感經常讓他們心生疲憊、甚至抑鬱。他們有些時候話語犀利但是性格軟弱,一點點質疑就能把他們擊倒;他們想的很多很散很廣卻不能深入;他們看起來很有創意但是拿不出實際的創意方案或者實際的解決方案。

  想太多又想不到點子上的拖延,歸根結底是認知水平有限。霧滿攔江說:「認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這些拖延症者,從本質上說需要提高的是自身的認知能力,不是用拖延事實反覆折磨自己,而是從根本上做提高認知水平的努力。

  那麼如何提高認知呢?

  1、持續輸入和規劃性輸出

  認知基礎很大程度上影響認知結果,持續輸入主要針對認知基礎。輸入可以是多元化的社交體驗、針對性的閱讀、興趣愛好的延伸等等,重點不是界定在某一領域,而是舉一反三。比如,豐富的生活經驗可能幫你在某一時刻頓悟某個職場現象,經過類比、演繹的過程最終提高了你的職場認知,這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規劃性輸出是針對已有輸入的一個刻意的自我提煉。比如有的作者習慣在看完一部電影后寫觀後感,有的玩家在十小時作戰後總結一套作戰攻略,有的驢友在遊山玩水後寫下出行攻略或者整理照片建立起個人圖庫,電影、遊戲、旅行都是輸入,而影評、攻略、圖庫則是規劃性輸出。這些持續性的動作會幫助認知在不斷積累里有所提升。

  2、培養直擊重點的習慣

  思維工坊創始人蔡壘磊認為「持續的操練才能將你與其他人區分開」,並且「不管我們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問題,都要學會直擊事物的核心。」他認為「每樣事物都有自己的核心,首先應該試著把這個內核挖出來。直擊事物的核心,實現的方式是定向修正自己的認知體系。」

  筆者認為這樣的修正其實是一種完善和升級,認知目的決定了思考角度,不斷轉化的角色意識讓認知在滿足特定需求上持續螺旋上升,專註於問題的核心要點就是時刻警醒自己要「直擊重點」,逐漸將這種意識從督促變成習慣。

  這個說來容易,有調查顯示,督促自己持續聚焦幾乎是85%以上的職場人亟待解決的問題,碎片化時代里干擾因素太多,而牛人之所以厲害,都是把持續聚焦培養成了工作習慣,在不斷提高的認知基礎上始終抓住重點,最終解決問題並反哺認知能力。

  3、改變思考方式

  日本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中說「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邏輯思考能力。先見之明、直覺也是從邏輯思考中產生的。由於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養成邏輯思考的習慣,所以就缺少了能夠解決問題的思路。」

  常見的思考誤區是這樣:對待事物抱有偏見,傾向於接受符合個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信息;考慮問題缺乏嚴謹邏輯,想當然的成分居多;對待陌生問題,較少去仔細求證,支撐判斷的事實依據稀缺;過於發散以至於無限外推。

  正確的思考方式不是一天兩天就培養起來的,但客觀、冷靜、邏輯、例證的思維意識會幫助你從小處著手,慢慢改變。彭家勒《科學與方法》中給出了這樣的方法:「界定概念,分析核心原因,論據實證,再用相反觀念反駁。」

  最後

  拖延症表現都是有跡可循的,客觀地認識自己的拖延源於何處,才能克服和改變。

  最後,祝你早日康復。

推薦閱讀:

八分行動術:不用太拚命也能順利成功
羨慕別人有故事?是因為你不做傻事!
用【最】來做自己的判斷原點 和 行動指導
行動,是解開焦慮和恐懼枷鎖束縛的鑰匙
內向男追女孩子的辦法:解放的天性用行動表示

TAG:實習生 | 實習 | 行動 | 魔鬼 | 天使 | 95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