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首愚法師開示:准提法百問

前言:2012年9月煙台南山准提法會後,善志成師兄等根據首愚師父開示,整理彙編了《准提法百問》小冊子,便於新參研修。感恩師父在百忙中閱批此資料並給予了肯定。在此,希望有更多的師兄發心補充完善,以便早日成書刊印。願准提種子撒滿十方世界!

     煙台准提共修會 2012年11月

 

見 地 篇

1.問:為何要重視見地的開發?

師:佛法要有真見地,才有真功夫,盲修瞎練是不會產生真功夫的。要有真知著見,對佛法的空性要理解得很透徹,很深入,才會產生真正的功夫。六祖大師的名言:"禪宗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只要有真見地,你就懂得該怎麼用功了。道辰殳 大師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里所提到的,一定要先入毗盧法界,徹底見空性,後修普賢行願海,你才會有真功夫。

 

2.問:如何是正知正見?如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師:因地就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的觀念要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要把佛法認識得很清楚、很正確,因地要方方正正的,清清明明的,所以叫"因地方、果地圓"。因緣果貫通於三藏十二部經。在法華會上,開宗明義的提到,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緣示現,就是為了開佛知見、示佛知見,讓後世眾生悟佛知見,最後要入佛知見。知見展開了三藏十二部經,佛陀用了八萬四千法門,這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從大徹大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開展出來的,這是本師的正因正緣正果,所以佛陀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根本。因地方,才不至於落入外道的邪知邪見中。如果因地的知見不正,很容易跟一般的神道思想魚目混珠。大家要把佛陀的正知正見認識得很清楚。三藏十二部經是打開佛的知見,佛陀怎麼能夠成佛的,他整個過程幫我們開示得很清楚。開就是開示、打開。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打開佛的知見,用種種的比喻,把佛的知見顯示出來,就是讓我們悟佛知見,悟就是了解了,明白了。所以參禪總是希望開悟。對佛法的正知正見完全了解,把握法的根本了,即是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開悟了。明心見性具備了正知正見,信手拈來都是正法正教。所以叫"有道沒有道,開口便知道"。我們凡夫沒有正知正見,就是開口便錯,無跡遁形。准提法的儀軌就是為了打開佛陀的正知正見。你了解了還不夠,理論上的明白還不夠真實,你只有整個身心印證到、修證到了,進入到佛的境界中那才是。這種境界就是入佛知見。准提法門就是讓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3.問:好多人學佛都喜歡追求神秘的東西,准提法也是密法,修行為何要回歸到心地上來?

師:整個准提法儀軌處處都回到我們心地上來,沒有一絲一毫的神秘感。有一絲一毫的神秘感,這說明你的見地有問題。這個世間到底有沒有秘密的、神秘的東西啊?《壇經》上講,六祖接引的第一個弟子慧明禪師,他是武將軍出身,六祖聽到後面有人追趕過來,他就把衣缽放下來,躲到石頭後面。慧明禪師一到,拿衣缽卻拿不動,趕快改口說,行者行者,我是為法不是為衣缽而來。六祖出來說,既然為法而來,就應該放下一切,不思善不思惡,正於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慧明禪師當下就悟道了,悟了之後,還有懷疑,難道禪宗那麼簡單,那麼容易嗎?其實他不曉得,他碰到的是一個古佛再來的大善知識,不是禪宗簡單,而是高明的禪師看得准、拿得穩,一下觸動他的內心,把他的智慧慢慢引發出來了,當下瞭然。慧明禪師就問,禪宗難道就這樣嗎?難道就沒有什麼秘密了?六祖說,有啊,秘在汝邊,你不了解就有秘密,你一旦了解了就沒有秘密了。的確是這樣的,所以你如果還有個神秘感啊、神道道的,那小心了,那是神道思想,真正的般若思想沒有這些。過去我經常提起,我說我有三平哲學。我們修行做人要平實,沒有那些神道道的,那些神秘的語言、神秘的動作。要很平實、很平常、很平凡,要用這三平來衡量自己的修為,也可以用三平來看所有的善知識。真正對般若透徹了,一切表現得很平常。小心不要上當哦,上當就要被人欺哦。等上當個三五年、七八年,原來那些同參已經走了一大步,你還落在後面,你被人欺了,被人忽悠了,還停留在神道道的神秘感,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修行要回歸到自己的心地上來。真正在心地上用功的,你才能夠體會到文殊菩薩在《楞嚴經》上的名言,"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才是真正的修習佛法,真正了自己的心。你沒有智慧的,對佛學佛法一知半解,就很容易著相、著境,這就是"愚者著境"。"智者了心",這才是佛陀正法所在。

 

4.問:有的弟子半信半疑、斷斷續續地修持准提法門,同時又兼修其他法門。修持准提法門如何才能道心堅固?

師:道心堅固,需見地理念清晰了。見地不清晰之前,難免會倒退。凡夫的習性,總是想找個更快速的方法,快不快是看你的見地是否通透了。一旦深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你就曉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整個次第你就清楚了,你就曉得道辰殳大師為什麼推出准提法是"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教理一知半解的,對道辰殳大師這句話可能還半信半疑,你對教理通了,那毫不猶豫,你對禪宗對般若有所了解,那更不會懷疑。我們修習佛法真正的看清自己了,從禪宗講明心見性了,你再來看準提法就清清楚楚了。我們之所以信不過,還在尋尋覓覓,就是我們自己沒有把握到般若實相無相的道理。在我參學的法門,再沒有比准提法更加的直截了當,更加的簡潔明了。大家真正能夠把握老實持咒,你真正找到法寶了。我個人修持准提法可以說是禪宗式的准提法,弘揚的准提法是禪宗式的准提法。准提法修行次第很清楚,導引很清楚,一定是從文字般若、境界般若進入到實相般若,從有相進入到無相,從有念進入到無念,從有所安住進入到應無所住,次第井然,清清楚楚的。你信得過,真正了解了,修准提法等於修八萬四千法門,你還修得那麼辛苦啊,東抓西抓的。

 

5.問:有人講,修行凈土只要你念阿彌陀佛,你在極樂世界就有一朵蓮花,是否如此?

師: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無量光,你真正把無量壽無量光了解了,其實它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實相般若。經典為什麼叫"千經萬論同歸極樂",其實說,"千經萬論同歸般若"更貼切。極樂代表什麼?代表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才能極樂,代表一個大圓滿的境界。這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壇經》里曾有人問六祖修凈土能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六祖講"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東方西方是方便說,東方人發願往生到西方,那西方人發願往生到哪裡去啊?西方代表的是極樂世界,如果持念阿彌陀佛不相應,顛顛倒倒,苦苦惱惱的,連人道是否人中再來都是有問題的。佛法講緣起的,講因緣,你的身心狀況,你的業力跟地獄道、惡鬼道相應,一邊念一邊顛倒,該下地獄的還是要下地獄,該落惡鬼道的還是要落惡鬼道,清清楚楚的,因果力啊。整個佛法在因緣果,不是在你修什麼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是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特別青睞你、照顧你啊,那樣阿彌陀佛對你有偏心,那等於你念我、對我送禮,我就特別照顧你,哪有這回事啊?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里講得多實在,兩個門坎,第一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念得顛顛倒倒的,有一句沒有一句的,你要往生到哪裡去啊?第二個,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啊,門坎多高啊。這個兩個門坎你跨得過嗎?所以,很多人都在宗教的狂熱執迷中,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修習密教、凈土的,很容易偏向神權,其實佛法非常客觀,非常中道,非常實在的。無量壽無量光這個內涵非常深,非常廣。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跟各位講,不管你修哪個宗派、哪個法門,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往生到無量壽無量光的境界,這是修行最高的解脫境界,在教理上講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智慧到彼岸。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法華經》中講,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最後的入佛知見就是入到無量壽無量光,入到實相無相的大般若境界。這是整個佛法的中心、重心,也是核心。到無量壽無量光的境界你就成佛了,是大福德大智慧,福德智慧圓滿,也是極樂世界。有人說,修凈土只要你念阿彌陀佛,你在極樂世界就有一朵蓮花,鼓勵大家是可以的,鼓勵大家向道,但鼓勵歸鼓勵,事實歸事實。我們修行佛法要追求真理。

 

6.問:是否真的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師:我們南老師有句名言,"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是整個佛法的基礎和根本"。如果你不相信有三世因果,有六道輪迴,你不是正信的三寶弟子,你的佛學見地是有問題的。所以,有正知正見的,必然相信因緣果報,相信六道輪迴。這是整個佛法的中心。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地對了,一切所作所為都對了。因地對了,處處都在廣利有情。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他生來世更圓滿。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一個最簡要的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了解因果後,現在努力多做善事。"欲知來世果,現在做者是",現在所做的,會決定我們未來的。這是佛陀的方便說,進一步的因緣果,見地更加透徹了,所看到的是"即因即果",動個善念身體松放,動個惡念全身緊繃。即因即果,因果同時的。能夠看到因果同時,自然不敢隨便動念頭,對自己的行為會更謹慎的自我規範,這才是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對佛法看通看透了,對整個佛教佛法研究非常仔細了,才能看到即因即果;看明白了,就懂得自我管理了,比較不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了,給人一定是自利又利他。准提法最核心的地方,"內空心中生起八瓣蓮花,紅色無根,蓮花上現滿月輪",就是讓我們看到了即因即果,准提法儀軌提供了一個最清晰的自我管理的妙法。對準提法儀軌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大家都要觀察入微。

 

7.問:六祖云:看心靜坐,不動不起,從此置功,是為大錯。然,准提法修到最後,渾然忘我,不念咒也不觀想也沒有妄想,卻念念清楚,這種境界與六祖所批評的有何不同?

師:宋朝大禪師--大慧宗杲禪師有個名詞:"默照邪禪"。什麼不想,看心靜坐,不動不起,很容易與"默照邪禪"相應。真正的佛法是不被動相綁住,也不被靜相綁住,所以叫應無所住,不住在動,也不住在靜,動靜一如,從般若起用,這就不同了。《金剛經》講,"應無所住",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不住在動,也不住在靜,不住在任何一個境界。我們念念清楚,念念分明,念念本空,空有雙照,定慧等持的境界,當然不同與他了。

 

8.問:准提咒的來源?

師:准提咒當然是我們佛陀介紹的,你可以看老古出版社出版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裡面收集的四位印度密教大師翻譯了四種不同版本的《准提陀羅尼經》,那就是准提咒的來源。詳細你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9.問:什麼是皈依三寶?

師:皈依是回歸的意思,浪子流浪久了,想要回到自己的家,所以歸來依靠,依靠三寶。我們要回到什麼家啊?回到生命的本家。生命的本家是什麼家啊?如來本家。什麼是如來?《金剛經》講,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本家,禪宗說是本來面目,我們生命的本地風光。其實皈依的本意就是看清自己,然後認識自己。我們一般人都迷失了自己,找不到生命的根本,佛陀在向我們召喚,回來吧,歸來吧,孩子啊,不要再流浪。一旦回到我們生命的本家,心就安了,徹底的自我了解了,懂得自我莊嚴了,懂得不斷地自我提升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更自在,完完全全得到生命的自由,這就是皈依。

三寶,有所謂的現象三寶、自性三寶。現象三寶就是表象,見到大殿,看到一尊玉佛,這是佛像。看到大殿的三藏十二部經,現象法寶;看到大殿內出家的師父們,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現象三寶。現象三寶這是一座橋樑,接引我們進入到自性三寶。自性三寶,人人本具,各個不無,又稱常住三寶,一體三寶。什麼是佛啊,自性佛寶,佛者覺也,徹底地自我覺悟了,看清自己了,再也不受六道輪迴之苦,徹底地覺悟生命的本來了。有了自覺這樣的基礎,看到其他的親朋好友還在流浪,發起慈悲心,把自己所學的佛學佛法也來轉告親朋好友,這叫覺他。慢慢自己的福德智慧圓滿了,覺行圓滿。佛在哪裡啊?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心就是佛。離心無別佛,離心求佛,心外求佛,那就是外道。這是自性佛寶。什麼是自性法寶?法者正也,你有了正知正見,當下可以見十方三世一切佛,所以見法即見佛,見法見佛身心就清凈和合了。僧者凈也,身心清凈了,再不受自己的習性煩惱困擾了。我們皈依三寶,明心見性了,這是生命中最真實的法寶。皈依法寶,就是皈依智慧。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皈依僧寶,就是皈依福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能夠入眾無礙,領眾無礙,處眾無礙,威德自在。福慧圓滿就是法寶。法寶代表清凈法身佛,佛寶代表圓滿報身佛,僧寶代表千百億化身佛。法寶代表體,是我們生命的本體,生命的根本;佛寶代表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佛寶;僧寶代表用,千百億化身代表用,這是三寶的體相用。三寶也代表生命的真善美:明白了法寶,開了智慧,就是生命中最真實的,僧寶代表善,佛寶代表美。我們皈依三寶就懂得了面對自己,懂得徹底地了解自己,所以這是自我認識,自我開發,自我提升,自我莊嚴,自我解脫。所以,三寶的含義非常廣、非常深。有智慧的人,隨時隨地都在三寶的境界中,片刻不離三寶。如果三寶還在外面,那你認識的還不夠,你對佛學佛法的理解還不夠。大家對皈依三寶要如是理解。你這樣的皈依就有力量,理念清晰了,一切所作所為都符合三寶的內容。

 

10.問:皈依文的意義是什麼?

師:"皈依佛兩足尊",佛福德圓滿、智慧圓滿,即是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法可以凈化我們,提升我們,離開五欲種種的過患困擾,能夠慢慢做到了,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則剛,這就是所謂的"皈依法離欲尊"的道理。"皈依僧眾中尊",世間的師長教我們知識、求生的技能,佛門的師長教我們如何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我們生命的根本事業,是我們生生世世乃至未來劫的千秋大業。一旦明心見性了,那就叫做一了百了,才是徹底解決生命種種的痛苦煩惱,種種生死輪迴,生命才是真正徹底的得到改善。所以皈依僧是大眾中最尊貴的。"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畜生",遠離三惡道,人天有份,正道有情,"皈依佛凈、皈依法凈、皈依僧凈",這是皈依三寶圓滿的意思。一邊念皈依文,一邊觀想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現前放光加持,光明就是三皈依的戒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真皈依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是真皈依也。皈依後要懂得發願,願力越大,將來成就就越高。

 

11.問:懺悔文的意義是什麼?

師:懺悔文是佛陀的四聖諦。懂懺悔是道諦,慢慢清凈了是滅諦。現在種種痛苦煩惱,不管是身體上、六根上的病苦,心裡的種種顛倒妄想,來自人世上的種種不詳和,給自己的困擾、痛苦,這是苦果。這些都是過去世我們所造的惡業、苦因。"往昔所造諸惡業",苦因是什麼呢?"皆由無始貪嗔痴"。造業的工具呢?"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業障皆懺悔"。一邊念一邊觀想觀世音菩薩,一手拿著甘露水幫我們灌頂開智慧,一手拿著楊柳枝凈除我們無始劫來的種種罪障。

 

12.問:我的兒子今年8歲了,如何指導他學佛?

師:可以通過教他背背《心經》啊,有機會讓他參加兒童讀經班,這是非常好的。只要把傳統文化的基礎打好了,不管儒家佛家道家其實這理是相通的。兒童讀經這是值得提倡的,使兒童的心智慢慢開發得越來越好。

 

13.問:龍女把最珍貴的寶珠供養給佛陀,寶珠是象徵龍女的心嗎?

師:寶珠也代表摩尼寶珠,獻給佛陀,表徵跟佛相應,所以她八歲能成佛,這是《法華經》的典故。其實,寶珠何止是代表的心啊,摩尼寶珠表徵的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表徵的是大般若智慧,獻給釋迦牟尼佛,象徵與佛陀心心相應。

 

14.問:靜坐的時候感覺在空間里找不到自己會害怕,只有坐在墊子上才會踏實?如果先把自己空掉的話,就不會害怕,但卻感覺無聊。

師:這還是見地的問題。每天誦一部《金剛經》。害怕是顛倒,無聊也是顛倒。你想怎麼樣有聊啊?想放光、驚天動地嗎?(眾笑)修行要甘於寂寞還不夠,還要懂得享受寂寞。什麼叫清靜,清靜那麼好享受啊?不要著相,《金剛經》還是沒有讀懂、讀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所相非相即見如來"。要多讀一讀《金剛經》。

 

15.問:修准提法是用凈土式、密宗式、還是禪宗式?

師:我經常說,我們修習准提法可以用凈土式的修法,凈土式的就是信願行,相信法,在心裡頭堅固自己起的願,想把這個法修好。行,就是老實念咒,念得很專註、很虔誠,也不管什麼道理不道理,一直持誦下去,這是凈土式的修法。准提法也可以是密教式修法,就是三密相應。最高的修行人,就是禪宗式的准提法,跟凈土式有點類似,從"老實持咒"到"念念分明、念念本空",這是禪宗式的准提法。

 

16.問:請師父開示修行准提法的益處?

師:第一,這個法具備了息災法,你只要老實持咒,這個災難慢慢會化為吉祥。第二,准提法具備了增益法,增加現實的種種利益,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道業精進、道業有成,必定有成。第三,還是敬愛法,准提法告訴我們要從敬愛別人開始,你才能得到別人的敬愛。一切還是從自己的本身做起,禮敬諸佛,禮敬所有人,不要動不動就說別人不恭敬你,先問問你有沒有恭敬別人。第四個是降伏法,降伏我們的煩惱,先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不至於開口便錯,開口便錯就有煩惱,你不在正念中,在正念中你怎麼會有煩惱啊。所以,六祖講得很清楚,"正來煩惱除",你起了煩惱,只要正念在,煩惱不用趕,它化得乾乾淨淨;"邪來煩惱至",起了惡念邪念,煩惱不請自來,一切唯心造啊。佛法多實在,不需要去怨天尤人,不需要去怪別人,你怪別人已經自我顛倒了。希望大家都在道上、在法上莊嚴我們的生命。要莊嚴一定是先看清自己,認識自己,才會提升自己,慢慢不斷的自我莊嚴,也可以莊嚴有緣的人,所以是自利又利他啊。

 

17.問:請師父開示如何是真善美?

師:我們修習佛法是追求人生的圓滿。人生最圓滿的境界莫過於真善美。真,唯有明見性的人,才有真可言,看到生命的真實相。真代表智慧,見地透徹了,了無牽掛了,非常真實。善,善業很多,福德功德做得很深厚,起的念頭都是好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惡念邪念,舉手投足都能利益大眾,跟大眾結善緣,這是你的菩薩行做得非常到位了。能夠徹底明心見性,這是智慧;非常的善良這是你的福德,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這叫皈依佛兩足尊,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你的相貌就會圓滿,相由心生啊。美,就是莊嚴,這是一個人智慧通透了,福德做得很深厚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累積種種福德功德來的。所以,人生最圓滿的境界真善美,我們修習佛法就是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如果我們越來越如理如法了,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親朋好友,影響到家庭、工作、社會,那麼整個社會就充滿了祥和之氣。

 

18.問:持咒有凈土持、禪宗持、密教持,如果不以凈土持可否迴向西方極樂世界?

師:你說這個話叫外行話。我不是講嘛,實相般若其實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我們修行不管哪個宗派、哪個法門,也都是要進入到實相般若無量壽無量光,這個境界不就是極樂世界,你還怎麼迴向?准提法的圓滿次第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大家一定要把教理跟實際的弄清楚。

 

19.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師父講的念念分明、念念本空有何區別?

師:如果你智慧深透了,的確可以跟應無所住融在一起的,那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我們一般人能夠把咒語念得很清楚,這也是念念分明。念念分明是跟定相應,重點是念念本空,才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你智慧透徹了,是可以做到的,看你智慧了,看你的見地透不透了。"善分別一切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才是真正的無住生心。

 

20.問:《阿彌陀經》介紹的"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請問師父如何是多善根多福德?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嗎?

師:多善根,當然是你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深厚。念佛只是修行的方法之一,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緣不深厚,你的佛念得也會亂七八糟的,有很多的干擾;要不然就念得象"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為什麼這樣?善根福德不夠深,只是表面念而已。

 

21.問:經典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有三品、九品往生?修行准提法如何與之相對應互通?

師:這要看你的見地到了什麼程度,通不通透了。你現在的福德善根因緣是跟下品那一品相應呢?跟中品的哪一品相應呢?當然上品那就更難了。你可以對接下九品的內容不就清楚了嗎。

 

22.問:如何是祖師禪、如來禪?

師:在《六祖壇經》里六祖大師談到,"禪宗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這是祖師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是接引上上根器,根器不夠的,一般人很難理解。准提法門就是有觀有想,三密相應,這對中下根器是需要這樣的,是有方法的。祖師禪是無門為門,沒有方法的方法;如來禪是有方法、有次第、有步驟,按部就班的。對根器不夠、佛學佛法基礎不夠的人來講,准提法門從如來禪到祖師禪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有福報、有智慧的則直接就進入了。對這個法門稍有點懷疑,那你就會有障道了。老老實實按照儀軌修持下去,這是一條真修實證的捷徑。所以,整個准提法的修持跟《心經》、《金剛經》、《壇經》是一系列的。大家好好修持下去,錯不了。

 

23.問:弟子感覺身邊有一個隱形眾生?該如何對治?

師:你怎麼曉得的啊,這是五毒里的疑心,疑心生暗鬼,疑神疑鬼。心中有鬼如何開除?還是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的鬼就化掉了。邪念惡念不起,起的是善念,這個鬼不用趕,自己就跑掉了。六祖云:"正來煩惱除,邪來煩惱至",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24.問:如何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師:拿準提法來講,生起次第就是緣起法,讓你心中生起種種的緣起,給我們一些次第、步驟,給我們修行的緣起就是軌道,慢慢相應熟悉了,空相現前,進入到圓滿次第,這正是緣起性空。大根器到不一定按部就班,他直接從性空下手,了了分明,這就是性空緣起。

 

25.問:父母去世時,作為修法的,我們應該不應該帶孝?我認為不該帶。

師:帶孝這是隨俗,世間法有世間法的一套。如果你執著不帶,一般人會說,你們學佛學到哪裡去了。這是世間法應有的禮儀,那是會被人看笑話的。你以為有道,有什麼道啊?道是應無所住,該帶就帶,有什麼不可以帶的,帶也沒有什麼妨礙你啊。這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一個風俗習慣。你不帶,你跟人家格格不入,那是有道啊?道是圓通的,道是圓融的。我們修習佛法,要度化有緣人,什麼人跟你最有緣,你的親朋好友,你還不肯度他們,跟他們過不去,你不帶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啊。所以,不帶是不通,不通人情,不通世間法。(師父以自己為例,講述為母親往生超度時,以佛教儀式進行,同時根據長輩要求隨俗道教的一些儀式。)中國的風俗中帶孝的道理很深,你不明就裡,就不要亂反對。所以叫"隨順世緣無掛礙",這樣的修行才能感化你的親朋好友,千萬不要跟人矛盾對立,那是顛倒的。

 

26.問:我們身為佛教徒該不該抽韱?該不該筊杯?超度時該不該燒冥錢?"

師:首先就抽韱來講,我們十方禪林十二樓和頂樓都有個韱筒並設有韱詩,這與一般道教有什麼差別呢?懂得其中道理的人知道這只是一種善巧方便,如果學佛學得很通透,就好比《易經》里所講的"善易者不卜",但是《易經》太不容易精通了,能夠學得通透無礙也可以列為聖賢之流了。過去南老師曾經講過:"我們中國文化有兩個東西一經投入即不能自拔:一是佛學、一是《易經》,待鑽研有所心得時便不願放棄了。"歷代有許多文人雅士,對卜卦看相極具靈通、且又專精,甚至能未卜先知,僅以觀察眼神氣象即可對某人一目了然。《易經》本身就是一門學問,而命理學這種從《易經》的公式所演繹出來的形而下學,當然也不能視為迷信,這在我們佛法來講就是"緣起法",對緣起能觀察入微是非常不容易的,雖說"緣起性空",然而"真空才能生妙有",我們凡夫因為不空,所以對現象更糊塗。一個人真正要通達形而下學,一定要先通達形而上學。同樣的道理,想要通達形而上學,就必須要通達形而下學,兩者可說合一而二,合二而一,不可分割的。故說對緣起法不能了解,性空就更談不上了。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禪宗是接引上上根器者。一般人僅能從現象起修,而《易經》正是講究現象的,《易經》即是形而下學,則自形而下以至於形而上,當然有個脈絡可循,只是這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之智慧極其豐厚,想要深入的了解並非易事,故說若能先將佛法研究通透,再來學《易經》就不成問題了。

佛法可分為"性宗"和"相宗",前者講本體——法性,後者講現象——法相,兩者互為表裡。古德言"般若宗談空,恰恰講有;唯識宗談有,恰恰講空",唯識學講現象,就是要我們能夠放下一切現象,回歸到本體,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唯識所變,要我們了解一切現象都是業力所造,不要執著,但不執著並不表示否定法相的作用。對法相通透,就等於懂得《易經》,一個人對佛法造詣能這麼高深,就不用卜卦看相,祈求感應了。

我們凡夫學佛一般皆求感應,所以說抽韱對於一個佛法不甚通達的人,作用仍然是很大的,譬如一個人六神無主,內心徬徨無助時,抽韱倒是可以得到不少啟示。好韱詩不太做決定性的斷論,僅予人一種指示性的啟發,只要誠心,菩薩有感應。抽韱時誠懇的頂禮三拜,觀想菩薩或把身心放空靈,沒有不靈驗的,至於筊杯與否倒在其次。我有一位長輩,先生早就往生了,女兒已嫁出去了,兒子媳婦又不孝順,可是她還是活到八九十歲,她活著唯一倚靠的信念就是筊杯,很多問題都在其中解決了。所以說對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有時候倒成了他們的救命靈符。事實上,只要一心誠懇不一定要筊杯,當然也不是鼓勵大家去抽韱,抽韱只是在處境進退兩難又找不到人可商談時求佛菩薩感應的一種權宜措施而已。

談到冥錢,因為凡夫都是著相的,事事物物都要以眼見手觸為憑,沒有幾人能學到空,而這種東西自古就有它的典故,是由我們的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一方面用以安亡者,另一方面藉著慰活人。不過對於有道之士及在生之年學佛者就不用燒了,否則就不要買現成已經折好的,可以買回來自己折,一邊折一邊念佛號或往生咒,那是念力的效果,並不是那張紙的效果,正念之力是很可貴的,若是不念咒不念佛,光燒冥紙,效果就不得而知了,這與迴向的道理一樣,只要我們盡了心愿,誠心誠意為亡者祝福、祈求,希望他能往生善道就是最好的了,至於往生極樂則是要靠他本身的修為與念佛來決定。助念僅能助他引發正念,讓他聽到佛號免墮惡道,效果一定是有的,這些都與佛法的精神不相違背,在《藥師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里講得很清楚,也提供了許多原則性的方法。佛陀也這麼告訴我們,一個人快往生時,助念必然有效,或已斷氣往生了,幫他超度,也一定有效果,這是可以斬釘截鐵說的。至於燒冥錢的事,佛經里並未曾提到,而我們身為一個正信的三寶弟子,這方面的事還是少提倡的好。

 

27.問:請問師父,是不是念彌陀聖號可以助念,念藥師佛聖號可以延壽?

師:念彌陀聖號何止只是助念而已啊,不是說我念彌陀聖號就是幫亡者助念,念藥師佛號就是幫生者延壽,其實真正佛法本意不是這樣的。任何一個法都是摩尼寶珠,都是冥陽兩利,可以是助念也可以是延壽,更重要的是每個法門都是為了求解脫。如果只是把他當作是助念、延壽,那只是小兒科了,把這個法給窄化、矮化了。大家一定要把佛法各宗各派各個法門回歸到心地上來。只是我們一般人修習佛法很容易著相,很容易被貼上標籤。所以,大家一定要跟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對接。一個人內心有了正知正見,一切所作所為都是正法;離開了正知正見,其實哪怕你在誦經拜懺也沒有跟法相應。禪宗有個公案,有位大禪師到禪堂去巡視,見一個人卧在那裡睡大覺,他說好,正好用功;一個坐得很筆挺,很僵硬,他批評道,又在打妄想。躺著的,很松放,處處在正念中,當然他正在精進啊;坐著的,很緊張,很僵硬,當然在打妄想了。所以,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才能看門道,不能從表象上看,從表象上往往會把一個人看走了眼。我們修習佛法更不能以貌取人。

 

 

修 證 篇

 

28.問:六祖講,禪宗"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如何在准提法的修持中把握這三句話?

師:六祖的這三句話其實還不只是禪宗,應該說,一切佛法、不管是小乘大乘、顯教密教所有的法都沒有離開"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我們觀想最透徹、最根本的,或者說,整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圍繞著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觀想沒有離開相,總是由淺到深,從有相到無相,念佛念咒一定從有念到達無念,我們修行的次第總是先從攝心、安心,讓自己的內心有所安住,最後進入到無住,一切法沒有離開六祖的這三句話。

無念為宗,宗就是宗旨、根本,無念就是禪宗的大方向、大目標。我們凡夫妄想紛飛,所以找不到自己,到了無念的境界,無念沒有念頭了,就找到了生命的歸宿,這是個大光明大智慧的境界。念佛三昩最主要的是兩句話:"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到無念現前,這正是無量壽無量光,這是八萬四千法門共同的目標。無念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無念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極樂世界,我們要找的目的地、目標是一樣的,所以稱不二法門。佛陀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的一剎那說了一句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俱如來德性,只因顛倒妄想而不能證得"。我們每個人妄想起來,妄想本身就是影像,把影像掃掉,就沒有妄想了。我們觀想頭頂上有La字,這是個影像,用這個影像來掃除所有的影像,所以《金剛經》是掃相、破相,開發智慧的一部寶典。破相以後內心才能安住,一安住晚上睡得就非常好,心一安妄想就跑了,內心寧靜安祥。安住跟定相應,最後進入到無住。整部《金剛經》的中心思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無念的境界,就找到自己了,找回自己了,讓自己能安心立命。安心這是無價之寶。一個人不能安心,再多的錢財地位,心不安啊,貪嗔痴慢一大堆。所以我們要找到安心的法門,心能夠安,心安了,你生活中就會做得很歡喜,把自己家庭照顧得好好的,把工作做得好好的,人際關係處理得非常祥和。准提法門的准提菩薩又稱為人道觀音,准提法門提供了一個我們現實生活中能安心的法門,讓我們立足在現實生活中了無牽掛。

 

29.問:准提法門要想成就在修持次第上面要如何把握?

師:在准提法門的修持次第上面,我們要請大勢至菩薩作為準提法門的三當家,念清楚、念念分明,都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的具體精神。你想讓自己的修法境界有所突破,不但念清楚、還要聽清楚。我個人修持准提法門的經驗中,耳根圓通是使身心變化非常快的,所以請觀世音菩薩作為我們修持准提法門的二當家。三當家大勢至菩薩,我用文字般若表示,把每個咒語,每個文字元號都念清楚。不管念哪個咒語、佛號,都離不開文字。念得很專註讓我們的身心不斷轉化,念得清楚正好統攝身口意三業,稱之為文字般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我把它列為境界般若。念到入流亡所,從二當家提升到大當家,即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表徵的實相般若。我們的總當家請普賢菩薩,從最基本的到最高深的,一路上護航,這是大行普賢王菩薩,表徵的是華嚴法界觀重重無盡。我們修持准提法門想要成就嗎?特別請地藏王菩薩作為我們修持的總顧問。修行不要怕苦,苦能入道,怕苦修行上不了路。苦能砥勵我們的宗教情操,能讓我們體驗佛法。所以,要請大願地藏王菩薩作為我們修行准提法門的總顧問,太重要了。當你道心、信心亮起紅燈了,趕快誦誦地藏經,請地藏王菩薩幫你打打氣。這是必要的,一定是非常靈驗的。為什麼地藏法門這麼可貴啊?可貴在大願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希望大家好好把握。

 

30.問:准提法儀軌的觀想是怎樣的一個次第?

師:整個准提法門是一個整體形,可以說是首尾相接,首就是前面的,尾就是後面的,整體融合在一起。從觀想頭頂上La字放光,到生起次第轉為圓滿次第,明點直衝頂上,渾入虛空中,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最初也是最後。

整個准提法大體有三大觀想。頭頂上的La字放光,觀想身如透明琉璃體,身如透明琉璃體這是大光明、大般若智慧的觀想法,最後一個是觀想"內空心中升起八葉蓮花,紅色無根,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整個准提法修持非常靈活的,每一個局部的也是全體。就好比中醫的治療,從腳底可以看到全身的反射區,從耳朵里也可以看到全身,這有點象《華嚴經》的華嚴法界觀,重重無盡,一多無礙。所以,對準提法的觀想,你能夠懂得華嚴的法界觀,那是最完整的。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里,道辰殳大師引用的是,把顯教部分跟准提法融合,他用的是華嚴五教義,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把佛陀四十九年講的經教,用華嚴五教歸納融合。所以,真正要修持這個法門,一定要研究道辰殳大師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他把整個教理的次第分析的非常詳細,把密教所有的系統跟准提法門的關係講得非常詳細。我們觀想頭頂上,關係到全身,觀想這個La字真正你融進去了,已經不是在頭頂上了,La字已經沒有上下左右之分了,渾然一體。La字等於我們身心的總代表,一定要融合後面的"身如透明琉璃體","內空心中生起八瓣蓮花,紅色無根,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La字觀想是先入毗盧法界,到後面的心月輪現字輪,就是後修普賢行願海,這完全把見地、修證功夫跟菩薩行融合在一起了,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中了。准提法儀軌好比是顆圓珠放在圓盤裡,叫作"如珠走盤,處處皆圓"。經常做La字觀想,我們等於在為有一天往生做準備,這個La字觀想等於是一張通往極樂世界的護照,經常觀想你已經辦好了留學極樂世界的護照了。所以說,它是破瓦成就法。從La字觀想融入到身如透明琉璃體,融入到月輪中現字輪,它又是灌頂成作法。其實准提法的圓滿次第就代表了極樂世界,圓滿次第正是無量壽無量光的境界。字輪收縮到中間的嗡字,嗡字隱入到了心月輪,其實就是耳根圓通里的入流亡所。儀軌是方便導引。"月輪慢慢縮小,剩下黃豆那麼大的明點,直衝頂上,渾入虛空,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正是無量壽無量光的境界、實相般若的境界、實相無相的境界。各位到哪裡找極樂世界啊?准提法一個La字觀想就是讓你進入到無量壽無量光,"La字放白色光,光明遍照身心,乃至遍法界",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我們不需要等一口氣不來,才要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隨時都是在極樂世界的境界中。各位你真正深入到《金剛經》的境界,大家修准提法一定要隨時誦《金剛經》,《金剛經》是《大般若經》里最經典的一品,你誦一部《金剛經》等於誦一部《大般若經》一樣,《大般若經》所談的都是無量壽無量光的境界。

這個La字觀想從文字般若,境界般若,透入到實相般若,這是大般若,所以叫無上甚深妙密法。配合金剛念誦,從頭部高音,胸部中音,下丹田低音,嗡阿吽三部音,都是開發我們腦部腦神經,讓全身的細胞不斷地鬆開。先悟入毗盧法界,是見空性,禪宗講是明心見性;它也是悟後起修,後修普賢行願海。先悟毗盧法界是頓悟,後修普賢行願海是漸修,頓悟跟漸修是同時融在一起,頓中有漸,漸中有頓,頓悟跟漸修是同時開展的。希望大家好好體會,不能掉以輕心,真正是華嚴法界重重無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31.問:心月輪圖案表徵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說心月輪是准提法門的心中心?

師:這個心月輪圖案外面的藍色,代表身如透明琉璃體。你能感受到琉璃光體,也可以說在見地功夫行願方面,已經有很深厚的基礎了,基本上你在身心的障礙已經少了,所以這個觀想實際上是我們身心現量的清凈的一個境界,也可以說是經常在定慧的一個境界中。心月輪外面的紅色,代表業感緣起,代表我們的血肉之軀;白色是一滿月輪,象徵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所以叫"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畢竟空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的境界。如何到達畢竟空的境界?阿彌陀佛的左右兩大士,月輪中間的嗡字表徵的是聲聲入耳,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月輪中現字輪是文字般若,表徵的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真正的西方三聖,我稱它為法上的西方三聖,畫家筆下的是像上的西方三聖。十個畫家畫的西方三聖十個不同。象這樣的十個畫家畫出來的都是一樣的,頂多有的比例大小不同。這是真正的西方三聖,各位能夠理解嗎?認同嗎?這是准提法修行很重要的,准提法門的心中心。從生起次第進入圓滿次第就非常清晰了。怎麼進入?旁邊的字輪隱掉,剩下中間的嗡字,最後嗡字隱掉,融入到心月輪中,表徵的是耳根圓通入流亡所,渾然忘我,跟心月輪完全融合在一起,清凈光明,進入到無量壽無量光的境界,圓滿次第其實已經完成了。怕一些人著相,儀軌上面就說了,這輪月輪慢慢縮小,剩下黃豆大小的明點,從膻中穴直衝頂上,"渾入虛空,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連空也空。"如來如來",《金剛經》講,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其實他即沒有來,也沒有去。那是什麼境界啊?渾然忘我,"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所以准提法從一開始生起次第到圓滿次第完全是一種大般若思想的一個展現,沒有一絲一毫的神秘的色彩,這是真正的正法,大家要有智慧來欣賞,來珍惜。這樣簡潔明了,次第井然,脈絡清晰,少有的啊。不是簡單的念咒,准提法是准提法,准提咒是准提咒啊。准提法變成一個法脈,脈絡非常清晰,一個龐大的佛學佛法的思想體系,把小乘大乘、顯教密教、禪宗凈土密宗統統都納入進來了。

 

32.問:如何是渾入虛空?如何把握"念念分明、念念本空"?

師:不管念哪個佛號,或者修哪個法門,能不能夠念念之間身心渾入虛空中,那是個大根器、大修行人再來才能真正體會到、把握到這樣一個境界。能把握到這樣的境界,才是正信的佛弟子。不能夠把握到,說明你的思想還沒有進入,你對佛法的理解還在門外徘徊。這句話是整個佛法的根本。要完全把握、領會到"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我們身體是四大假合而來的,暫時由父精母血所形成的這個身體,好比來賓館做客一樣,這個身體是賓館,真正的主人,我們的心才是自己的主人。這個身體等於向父母親租來的,租用這個房子。我們處處能夠想到身心渾入虛空中,你就不會執著你的身體了,也不執著你的觀念、思想了,覺得這些都是幻化的。所以,觀想身心渾入虛空中,身心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連空也空,是畢竟空。這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才能夠完全理解的。儀軌這樣的引導,我們還是照樣的執著、顛倒,這是我們的根器太鈍了。這句話很重要啊!那麼,念六字大明咒是這樣觀想,念凈法界咒、念護身咒、准提神咒難道不是這樣嗎?這就是我提醒大家的,要"念念本空","念念本空"就是"身心渾入虛空中,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我只是把它簡化了。所以,你看佛學,想像得極樂世界有多好,有很多佛果啊!用般若正見來觀察,這些都是在我們的五蘊境界中。如果是從"照見五蘊皆空"來看,都要掃得乾乾淨淨,還有什麼相?你想抓個什麼東西啊?所以,佛陀要我們真正認識佛法,不是想像得那種凈土、佛果,是要我們當下瞭然,當下看清自己。所以,《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智慧透徹了,觀察清楚了,當下可以照見五蘊皆空,可以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啊。我們念佛念咒都要用這樣一個智慧來念,"念念分明、念念本空",所有法門都沒有離開這八個字,這才是真實的佛法。

 

33.問:如何體會"念念分明、念念本空"?弟子念誦的時候,感覺第八識在聽,第七識在念,這個時候感覺我就是咒語,第六識也不起作用了,一直以最快的速度往下念,這是我的感受,不知對不對。

師:不要去管哪一識,還是要把握"念念分明,念念本空"就夠了,准提法是不需要想那麼複雜,如果把咒語的每個字都念得很清楚,能把握"即此用、離此用",念念本空,那麼身心轉化就在其中了,不需要想那麼多。所以越簡單越好,不要想得太複雜了。"念清楚、聽清楚"還是比較抽象的,"念念分明,到念念本空",就更加的貼切了,對我們用功更加清晰了。做到了念念分明,心就定下來,就安住了,所以把握到念念分明,那一定是跟定相應的,念念本空就是跟般若智慧相應。定慧等持是整個佛法的中心。

 

34.問:禪宗所講"三心"是哪三心?為何修行要從心平氣和入手?

師:"內空心中生起八瓣蓮花,紅色無根",正是禪宗講"三心"裡頭的"肉團心"。"三心"的第二種心叫"虛妄分別心",這也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引發了我們感受到心臟的跳動,呼吸的來往,更深層感受到全身血液的循環。所以,中醫把它簡稱為氣血,氣,呼吸來往,血,血液循環。第三種心是"常住真心",我們修行就是要回到我們的"常住真心",這是一個清凈解脫的境界,找到生命的本來。虛妄分別心是凡夫的散亂心,散亂心是一種墮落的,常住真心是一種返樸歸真、清凈本來的境界。這個地方紅色其實代表血肉之軀,表徵我們的業報心。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表徵的是常住真心,象徵的是清凈解脫的境界,也就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的境界。

四聖諦的開展,從苦果找到苦因,苦因原來不是外來的,都是自己的習性問題。所以,四聖諦前面苦諦集諦是生命門,叫業感緣起。准提法運用的非常巧妙,把握到我們身心的一個總關鍵,來觀察我們整個身心的一個焦點,可以觀察貪嗔痴慢疑,各式各樣的一個心態。你起個貪念,一緊張,比如想要偷人家東西,第一次想偷人家的東西,自己的心臟象快要跳出來,緊接著呼吸也會急促。所以,要把緊張化掉,只有心平氣和才能把緊張化掉,心不平心臟跳動加速,五行相剋。這正是中醫所講的心臟屬火,肺屬金,火克金;接著金克木,肝臟也會受損;木克土,緊張之後,吃東西不好消化,很快就排出來了,脾胃吸收不好,色身就容易產生問題了;緊跟著土克水,腎功能也受影響;水克火,反過來對心臟也不好,這是惡性循環,對我們身心是同時的。這個地方就看出了即因即果,你是邪心貪心慢心痴心疑心?尤其是嗔心的殺傷力最強。很多肝病的人脾氣很大,要不就是經常鬱悶。脾氣暴發之後,木克土,飯吃不下去,勉強吃下也是吸收不好。所以,貪嗔痴慢疑導致五行相剋,正是苦諦集諦,很清晰的,我們要自己觀察仔細。從虛妄分別心到肉團心,這是非常好的自我觀察,生命的觀測站。我們談修行對苦諦集諦一定要觀察入微,這種惡念就是貪嗔痴慢疑,瞬間的暴發力很強,對我們的身心傷害非常嚴重,日積月累,果報到了某個時候就會暴發。

我們凡夫的虛妄分別心是跳躍式的,是生生滅滅,妄想紛飛,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所有情緒中要以貪嗔痴慢疑這五毒的毒素最強。這五毒任何一種就讓我們很強烈的感受到心不平、氣不和。這個貪心好比是沉浸在愛欲之河,載浮載沉;嗔心如火,火燒功德林;痴心如醉如痴,渺渺茫茫的;慢心如大山,擋去了前往光明的大道,貢高如須彌山,讓我們不得清凈自在;疑心如鬼,鬼影重重,讓自己內心閃爍不定,疑心生暗鬼,是障礙前往清凈光明大道的最大的一個障礙。要想修行佛法,如何從心不平、氣不和轉成心平氣和了,如何從虛妄分別心造成對肉團心的傷害反過來進入到常住真心的清凈解脫的光明的境界,准提法門開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藥方。這輪明月就象徵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如何進入?心月輪中現字輪,正好是阿彌陀佛左右兩大士,代表兩種不同的修行法門,中間嗡字聲聲入耳,象徵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旁邊字輪象徵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正是真正的西方三聖。

 

35.問:如何是金剛念誦?

師:在見地理念上,要明白金剛念誦的"體相用"。金剛念誦的體要與"空、無相、無我"的心境相應,最松放、最空靈的。持滿108遍的六字大明咒後,觀想身心渾入虛空中,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如虛空之量可得,空中十方起大風輪,這是金剛念誦的體。相呢,嘴唇、牙齒不動,舌頭彈動。用,慢慢把我們色身的毛病都震開了,要多久?看我們的修為、業力了。

你要進入到佛所講的空靈的境界,清凈光明的境界,沒有一絲一毫的煩惱、顛倒,那就恭喜你了。所以,金剛念誦,"空中十方生起大風輪,風融於火,火融於水,水融於金剛地",你這樣的念誦才是真正的金剛念誦,金剛念誦是與空、無相、無我相應的,整個咒語都是從我們自性本空中流露出來的。般若正觀,與空相應,慢慢身體四大調和,百病皆出,慢慢身心障礙越來越少,貪嗔痴慢疑變成慈悲喜舍了。這就是我們修行佛法的受用。身體的酸脹麻痛越來越少,人事越來越順利了,真正的消業障。

 

36.問:如何做到老實持咒、一門深入?

師: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不管是密法、還是凈土,都要扎紮實實的。因此要把握念清楚、聽清楚。念清楚,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聽清楚是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這樣的法很難遇到,遇到了就要好好修持,不要錯過了。平常念咒,念到內心深處就有力量了,所以說老實兩個字不容易啊。換句話說,我們還是不夠老實。我對老實兩個字解釋很清楚了。什麼叫老實,"老練純熟",純熟兩個字相當不容易。老練純熟,就通達實相,就是念念本空,老練,念得綿綿密密的,念得跟整個身心融合在一起,要念茲在茲,念念不離這個法,如果你妄念一下、妄念一下的,力量就非常有限了。

真正做到老實持咒,身心沒有不轉化的。還是要從正法正道下手,我們凡夫都很容易起貪心,總是希望能夠快速成就,自己又沒有正知正見,鼻子被人家拉著走,對法的開發也沒有下過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功夫,哪有那麼簡單的。准提法門我從1979年接受南上師的灌頂,到今年已經滿33年了。自己是越修越歡喜,越修把這個法看得更加的詳細、透徹。以南老師的智慧,從禪宗發明心地之後,幾十年研究佛學,閉關專修,不管中國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的,他都通達,藏密整個系統他都通達的,他對藏密的密法只講解,但不傳授。這是要我們了解藏密的教理,這個基礎要有,才能夠知己知彼。南老師幾十年唯傳准提法門,這是南老師的智慧,幫我們篩選過了,幫我們選擇好了。大家一定要好好的一門深入,從准提法門融會貫通所有的法門,小乘大乘顯教密教,佛教的各宗各派,都融於到整個准提法法脈中,所以稱之為"顯密圓通成佛心要"。

 

37.問:我們La字觀想所要達到的境界是什麼?

師:准提法一開始就用佛陀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作為整個法門的緣起,幫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准提法這樣一個正知正見的大法,不好好用,這不是浪費生命嗎?佛陀從那顆星星看到生命的真相,看到生命實相無相的境界。所以,La字觀想很重要。不是讓你老是抓著那個La字,關鍵是這個La字觀想要達到什麼境界。一般人為什麼La字觀想不起來,是因為你的知見錯了,你對觀想的理解偏差了,老是想抓住它,抓不住的,它是本空的,是幻化的,是一個下手方便而己,你老是抓他幹什麼?借這個La字的影像,La字放白色光,"光明遍照身心",身心在一片光明中,夠不夠啊,還不夠。最後一句,"乃至遍法界",無盡法界,什麼境界啊,就是渾然忘我。這個境界,如果你認得了,你就入佛知見了。你觀想的目的在哪裡啊?什麼叫觀想成功啊?什麼叫觀想相應啊?觀想La字頂多跟定相應。真正的觀想,南老師給個正確的名詞叫般若正觀,就是跟實相無相的境界融合在一起了。般若正觀最難哦,你一旦體會到,你就明心見性了,可見它有多難。所以,文字般若是方便,境界般若是過程,實相般若是我們的目的地。你到了實相無相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入佛知見。因地是我們的觀念,方便法只是語言,La字只是我們的語言。從這個因緣看你能不能進入實相無相的境界,這個果位可以跟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不能到實相無相境界,你所說的法都是偏差的。不管你弘揚哪個法門、宗派,你所講的法都是偏的,就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有那麼嚴重啊。准提法門一開始把佛陀最精華部分已經顯示給我們了,把它打開顯示,這個La字觀想可以說是示佛知見,理解到了就是悟佛知見,最後跟實相無相境界融合在一起,那是入佛知見。單單La字觀想,文字般若最後到實相般若。佛陀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那一幕的境界,佛陀的本意是讓我們進入到佛陀的知見,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就是實相無相的境界,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凈土講的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的境界。單單一個La字觀想,已經把佛法最高深的道理顯露無遺了。我們所要到達的目的地,佛陀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的境界,它已經透露的很清楚了。

 

38.問:請師父開示儀軌最後對圓滿次第描述的含義。

師:到了圓滿次第,最後字輪收縮於中間的嗡字,這是我特別提醒大家的,這是聲聲入耳;嗡字收縮於月輪,這是入流亡所的實際的定慧的一個境界,需要自己親自心領神會,功夫儘管不到,最起碼意境上要能理解到。儀軌本來到這裡就夠了,心月輪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心月輪本身所謂的無量壽無量光的一個境界,怕一些人執著這個心月輪,乾脆把心月輪打掉,心月輪慢慢縮小,剩下黃豆那麼大的明點,沿著中脈渾入虛空中,虛空就是我,我就是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空也空,才能達到真正的如來本家,進入到我們生命的本地風光。整個身心都空掉,那境界是什麼啊?文字上只好用八個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金剛經》講,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這是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境界,好象來也好象去了,其實無來也無去。兩個如來是加強語氣。如是如是,真正佛法、真正佛的境界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兩個如是也是加強語氣。這才是真正的圓滿次第。這個你體會把握到了,那你對禪宗、對般若就能夠實際的心開意解了。

 

39.問:從最初的一念到圓滿次第是應該提起,還是放下?

師:我們凡夫既放不下,也提不起,想提起什麼啊?提起正念,放下什麼啊?放下執著。所以,提起是他,放下也是他。你智慧夠了提起就是放下,放下就是提起。把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融合到一起,生起次第是由淺慢慢至深,深入到透徹了,就進入到圓滿次第了。簡單講,淺的就是生起次第,深的就是圓滿次第,有為須極到無為。

 

40.問:近來觀想心月輪感覺胸口有些緊張,月輪觀想出來之後定不住,反而不如老實持咒專一,請師父開示如何觀想。

師:觀想,你不要抓得很緊,輕輕一帶,它跟念咒是合二為一的。理念一清楚就放下,不是要你老是抓個月輪啊。觀中有念,念中有觀,觀念合一,還有什麼觀不觀的問題啊。念得清楚已經是在觀了,觀什麼?觀念念本空。觀想觀想就是智慧的運用,你真正把握觀想了,其實在念咒的時候已經在觀想了,不需要頭上按頭了。念得清楚,念念分明,念念分明本身它已經在觀想了,把握到念念本空,即此用、離此用,那就是般若正觀。念念本空這正是般若正觀,你還怎麼觀啊?

 

41.問:如何體會念清楚、聽清楚?

師:念准提咒也是念,念念分明,不昏沉,也不散亂,明明了了,那也是念。所以自己聽清楚,不一定是聽准提咒,更進一步用耳根聽自己的心聲,對自己心聲的變化明明了了。所以耳根圓通,我把它定位在境界般若,念清楚是文字般若,聽清楚深入我們身心更加的透徹,這完全是要跟般若智慧對接,你才能真正把握聽清楚,那種力道就很強。所以就念清楚、聽清楚來講,我們一般念清楚,念咒是念清楚,聽自己念咒的聲音也是聽清楚,更進一步我不念什麼,內心清清明明的,那也是念,那也是聽,那就更上一層樓了。

 

42.問:修行人為何要善護念?

師:修行的重點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常起善念、正念就是常隨佛學。自己起的念頭是那樣的善良、那樣的純真,那不是福報、不是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沒有煩惱,福德就是沒有惡念。護法神就常在你的左右了。修行要平等對待一切,要有慈悲心。慈悲,慈者予樂,悲者拔苦。一個人有慈悲心,佛菩薩的像就出來了,隨著慈悲心的擴大,無量無邊,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舍心無量,那種歡喜不是用金錢能換得來的。法喜充滿,一天到晚跟善念跟正念在一起,所作所為都是做好人做好事,一天到晚笑眯眯的很歡喜,慢慢遠離種種惡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沒有想到占別人的便宜,不自欺不欺人也不被人欺。此心常清凈,心凈國土凈,感覺周圍都清凈了,都歡喜了,你的身心跟周圍相處得都很和善,極樂世界就在眼前了。萬一起心動念管不住怎麼辦?老實持咒。

 

43.問:修行人如何做到簡樸親真?

師:我們修習佛法最主要的是簡樸親真。一個修行人懂得化繁為簡,簡單就清凈了,複雜就染污了。修行人應樸素無華。有智慧的人不會太講究外表的華麗,真正貴在內在美,生活中很樸素,很莊嚴,莊嚴就有貴氣,能夠樸素就叫返樸歸真。一個人太講究外表,心態就跟著變了,就有一種虛浮,很空虛,有一種虛榮心。我經常講"三平哲學",做一個平實、平凡、平常的人,千萬不要裝神弄鬼,大道在平常日用中,所以要樸實。親,就是待人很親切,有親和力,很容易與人打成一片。不要有一種不可一世、高不可攀的樣子,那是沒有智慧的,這樣的心態會把自己的神經都綳得緊緊的,那些傲慢的人全身都是緊張的。把自己當得很平凡、很平實,身心就松放了,就感覺這個人非常親切,很容易相處。真,就是不要虛情假意,很真實,讓自己解脫一點,很自然,很真實。能夠把握到簡樸親真,哎呀,你就解脫了,真正自由自在、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了。希望大家每個人都修到簡樸親真,大道就不遠了。返樸歸真後,內在潛在的力量就慢慢開發出來了。

 

44.問:我是初學者,我持咒時觀想La字,總是在眼前,不在頭頂,怎麼樣才能觀到頭頂呢?

師:你想它到哪裡,它就在哪裡啊。La字是你作意出來的,真正觀想起來了,La字是整個山河大地,是我們整個身心的總代表,已經沒有上下左右之分了,你跟它融在一起了,要這樣的觀想才有力量的。

 

45.問:修出入息是全程感知呢,還是注意呼吸之間的停頓?

師:安般法門很深啊,我們重點就是念動氣動,呼吸來往跟我們念頭有關係,當我們內心一空靈的時候,呼吸就越吸越長,當我們妄想紛飛的時候,呼吸就很短很急促。

 

46.問:持咒時經常出現念著念自然而然停下來,進入安那般那,這個時候是不是應該保持這個境況?

師:安那般那是我們修習准提法的基礎,安那般那也是修行的下手方便,你真正念到渾然忘我,還管什麼安那般那嗎?還管什麼呼吸不呼吸嗎?

 

47.問:有沒有持咒數量的要求?

師:數量要求只是鞭策,重點是要把這個法門融會貫通。持咒計數是生起次第,念到空相現前,就進入圓滿次第,一切放下就好了,你還管計數幹嘛,你又不是當會計的(眾笑)。

 

48.問:儀軌中有光音交融,是否跟光音天天人里有聯繫?

師:光音天這是提到我們人類的來源,是光音天的人靜極思動,飛啊飛到我們地球上來,有這樣的記載。我們在法上,光音交融是我們修行上觀想沒有離開光明,念咒語沒有離開音聲,能夠修到光跟音完全融合在一起,打成一片了,那就有消息了。"光音交融,心光無量"。心光無量那是形容渾然忘我、入流亡所的境界;光音交融是你用功達到能所雙亡的境界,能觀所觀,能念所念完全打成一片,這種境界叫光音交融。光音交融必然達到心光無量。

 

49.問:快板之後,不想念咒,也不觀想,妄想若有若無,這是什麼境界?

師:快板之後,不念咒、不觀想,也沒有妄想,你認得嗎?認得那就差不多了。一切本自俱足,一切本自圓成。我們凡夫都是自我顛倒,佛陀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的一剎那,"哎,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德性,只因顛倒妄想而不能證得"。我們凡夫自我顛倒了,煩惱習氣一大堆,如果沒有顛倒、也沒有妄想,一切現成。禪宗祖師講,"本地風光",找都不用找。所以,我們凡夫自我迷失,迷失自己了,找不到自己了。大家好好參。不念咒不觀想也沒有妄想,這個時候,等於六祖接引慧明禪師:"不思善,不思惡,正於么時,如何是你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個認得,就差不多了,那就恭喜你了。

 

50.問:這幾天一直感冒,渾身不舒服,我本來對準提法很有信心,這一生病我就覺得自己的信心怎麼就沒有了?生病的時候是否還要繼續持咒?

師:一場病就把你的信心給打掉了,太脆弱了。(眾笑)告訴你,修行要越挫越勇,越折磨信心越堅強,這才叫法器。一場病信心就垮掉了,你還修什麼道啊。休息當然要保持好,精進也不要過分。修行要不急不緩,太急了會容易出現身心的疲憊,容易散慢、懈怠,所以佛陀在《佛遺教經》里說,修行好比調琴,太緊了,一彈弦就斷了;太松聲音就彈不出來,所以,緊松之間自己要調試得恰當到好處。

 

51.問:修行人如何面對修行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阻力和阻礙?

師:從佛陀智慧的眼光來看,在順境中叫順增上緣,在逆境中叫逆增上緣,都是來考驗我們每一個人,考驗每個想修行用功的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天天在接受"業感緣起"的考驗,多生累劫累積了種種的善業惡業,種種的業感差別緣起。業力有共業跟別業。每個人修行最大的阻力,其實來自於我們自己八識田中無始劫以來種種的業力,所以叫業感緣起。如果看到這一點,你修行就慢慢上路了。修行佛法就是要認清業感緣起,能夠心平氣和的面對所有的阻力、業障、業力。我們原以為最難面對的是別人,其實最難面對的是自己,最強的、最大的業力阻力還是來自我們自己。這一點認清了、看清了,你就再不敢怨天憂人了,只有不斷地去自我懺悔自己的業障。真正修行人要努力自我凈化,不斷自我提升。要眾善奉行,來轉化自己的業力。所以,我們要學習佛陀的智慧。佛陀開示我們要"諸惡莫作",這還是消極的,唯有"眾善奉行"才是積極的。整個根本回到自己的心地上來,所以要"自凈其意",把我們的身口意要凈化得乾乾淨淨,化阻力、魔力為佛力,為自己修行的動力。要想修行要越挫越勇,受到阻礙了更能夠激起自己向道之心。每個人要做的,就是努力的自我反醒、自我改造、自我創造。我經常引用《易經》、《大學》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52.問:弟子妄想比較多,可否用數息來對治?

師:凡夫哪個沒有妄想啊,對治妄想,不管哪個法門,總之相應就好。安般法門當然也可以嘗試,嘗試要注意與自己相應,數息數不相應,一樣越數越亂,重點在相應,相應就進去了,不相應就七上八下了。

 

53.問:弟子每天都誦《金剛經》,請師父開示如何讀經?

師:讀經可以幫助你見地理念更清楚,對佛法的理解不斷地深入,理解到一定的程度,把這個理解用在自己的心如何安住上,進一步則是把所理解的佛法用在做人處事方面,這才是重點。

 

54.問:南師講可以從白骨觀轉入修准提法,以白骨觀為基礎修准提法,如何去修?

師:不管修哪個法門,修白骨觀也要相應,不相應也是在東抓西抓的。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經》里提到,我們修行不管從哪個法門入手,從六根的任何一根,不管耳根鼻根意根身根等,只要相應了,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相應,相應了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即"一根即返原,六根成解脫"。所以說,不管修什麼法門,重點是相應,與法相應了,修到渾然忘我,回到實相無相的境界,那就對了,問題就化解掉了。所以,南老師有很多都是方便說,他在講這個法時,總是把這個法說得很高,這是對法的一種尊重,讓大家對這個法生起信心。我經常說,我們修准提法,你也可以觀白骨啊,一具白骨人在念准提咒,不是兩個法門都融在一起了?那看你的需要了,你覺得准提咒念得很相應了,你又何必頭上按頭呢。用與不用,你要學會自己去選擇,選擇跟你相應的就好了。

 

55.問:如何練習打坐?

師:過去很少盤腿的,兩條腿不熟的,首先可以把臀部墊高一點,這樣盤腿就不會那麼辛苦了。打坐要盡量收小腹,小腹一收,自然胸部就挺起來,不至於彎腰駝背。初學打坐,對雙盤不要太勉強,當然熬腿、熬腿,腿是熬出來的。比較保險的,還是採取漸進的,不要太猛,太猛了容易傷到筋骨。好比說,你只能夠坐半個鐘頭,勉強熬個五分鐘、十分鐘,還不是問題,熬得過份了,你對熬腿怕了就得不償失了。初步可以單盤,有時左腳在上面,有時右腳在上面,練熟了,再進一步雙盤,穩紮穩打的,培養對打坐的興趣。打坐修行,是你對它產生信心。打坐對練習內心的定力有很大幫助,越坐身心越松放,越坐越歡喜,越坐越想坐,自然對靜坐修行產生一種想往,一種信念,初學者一定是這樣的。要信心堅固,不但不退轉,而且越修越精進,你對佛法的大道就越來越接近了。打坐最重要的是保持縮小腹,胸部挺起來,不能端肩,端肩就緊張了,把兩肩沉下來,平放。眼睛不能東張西望,最好半閉半合,累了就把眼皮蓋下來,但眼球不能掉下來,掉下來就睡著了,視覺還是要看前面。真正的禪定的眼神,高明的雕刻師雕得佛菩薩的眼神是禪定的眼神,從任何角度,都感覺到佛菩薩在看你,那種就是禪定的眼神,好象看,又好象沒有看。所以,佛陀三十二相有一相,眼睛餘光,頭不用調過來,就可以看到後面的。所以,禪定的眼神,身心是空靈的,六根達到一種靈敏的受用。

 

56.問:什麼是七支坐法?

師:七支坐法是三個劫世留下來的。古時修行人怎麼用功都用功不上,心定不下來,後來看到一群猴子盤腿盤得那麼好,定得非常安祥,嘗試模仿這群猴子一試就靈。七支,七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兩條腿,最標準的莫過於雙盤。盤腿實在痛了,要學會搬家法,左腿搬到右腿,右腿搬到左腿,實在不行了,雙盤變單盤,單盤變散盤。打坐要越盤越歡喜,帶三分勉強就好,勉強過頭了,就會心生煩惱,善巧方便要學會。第二個重點:雙手,左手在下面,右手上面,大拇指相抵,叫三昩印。三昩,中國話叫正定,這樣讓全身的氣就產生交流了。第三,坐起來要收小腹,人體兩個膝蓋跟臀部是三角形,臀部有點低,打坐一定要墊個東西,新參一個枕頭不夠,就墊兩個,墊得高了膝蓋的壓力可以減輕,你的小腹自然就收進去了,背部自然就挺起來了。第四,兩個肩膀要松放,不能端肩,端肩就緊張了,要自然平整松放,叫垂肩墜肘。第五,頭要正,不能低頭,要收後腦,後頸靠著衣領;也不能仰頭,收下額,後腦一收,正好不偏不倚。第六,舌抵上齶,舌頭抵在上面牙齒的後面,人體任督二脈的氣就接通了,舌頭產生口水,口水多了咽下去對身體有好處,不至於舌干唇燥,幫助全身松放。第七,兩個眼睛,我們看菩薩的眼神,慈眼視眾生,半閉半合,非常安祥,那是身心定慧的一個境界,是禪定的眼神。工商業時代,大家工作壓力大,打坐可以閉目養神,但兩個眼球還是在看前面,如果眼球掉下來那就是睡著了。打坐要微帶笑容,這一笑全身神經都鬆開來了,微帶笑容是人生最自在的一個境界。人的一生如果一天到晚都笑眯眯的,這是圓滿的人生,這是身心最祥和的境界,代表你的身心是健康的,待人處事是圓融圓滿的,了無牽掛。相由心生,如果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代表身心不順。

 

57.問:現在人提倡辟穀,是否正確?

師:佛陀用六年苦行,餓得瘦到皮包骨頭,後來曉得苦行非道。現在人提倡辟穀,你有佛陀的苦行更徹底嗎?我們不過偶然做一下,他天天這麼做,做六年了。後來發現,這個不是辦法,這不是生命的根本。這點大家要注意啊。你與其學習辟穀,還不如養成好的飲食習慣,把握六七分飽,這是長期養生的。佛陀放棄了苦行,從正知正見去思維,最後金剛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辟穀這都不是佛法的正道,偶爾用一下可以,經常在用不是這樣的。

 

58.問:凈法界咒、護身咒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

師:我們要把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好比說,那個地方陰森森的,有些煞氣,到那些地方,你就觀想La字在頭頂上放白色光,身密要結金剛拳印,口密念凈法界咒、護身咒,也可以默念。比如,你的親朋好友在彌留之際,或剛剛往生,這種狀況下難免陰氣比較勝,有的人陽氣不足,那種場合回來就容易生病;或者到醫院看病人,或到他家裡也好,尤其很重的病,煞氣很重。這個時候一定要懂得觀想La字放白色光,默念凈法界咒、護身咒,對自己、對病人、對在場的人都有好處。甚至晚上睡不著覺,也可以念念凈法界咒,讓自己身心松放就睡著了。其實,大家對睡覺的觀念要正確理解,我們不要覺得睡得天昏地暗的才叫睡覺。以我們修行的觀點,只要身心松放了,正念的本身就是休息,你沒有顛倒,清明本身就是休息。你在睡不著覺的時候,正好用功,睡得很松放,很安祥,就是休息。凈法界咒不一定三七二十一遍,你一直念下去也可以,法要靈活運用。

 

59.問:如何理解本師、上師與我三身合一?

師:觀想本師、上師由頂上光明中渾入我身,本師、上師還有自己三身合一,了無分別,把佛陀智慧、上師智慧跟自己融合在一起,這正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准提法把佛、上師跟自己拉在一個平等、平等、平等上,一切唯心造,一切回歸到心地法門上來,不存在一絲一毫的神秘的思想,把神秘的面紗完全剝掉了。准提法本身就是個大般若的修行法門。在大般若的眼光中,一切平等,究竟平等,是法平等,一切都回歸到我們的現量境界,回到我們現實的此身、此心、此境,此身是六根,此心是六識,此境是六塵,共十八界,回到我們的現實。修學准提法是要有真正的般若智慧,你才能夠完完全全、完完整整的吸收,你才能夠消化的了。

 

60.問:修習准提法要不要用准提鏡?何謂"用心若鏡"?

師:很多道友問我,要不要用准提鏡啊,我就問:"你用得來嗎?"沒有那麼簡單啊。我從來不給自己增加這個麻煩。我修准提法是禪宗式的,不是密教式的,不被宗教的儀式、儀軌所綁住。修法把握四個字就夠了,"用心若鏡",多實在啊。

佛學上,用心若鏡,這是用比喻的方式,正是佛陀的示佛之見。我們如何用心呢?我們的心就好比是一面鏡子,物來則應,物去不留,不迎不送。我們在修行中所用一切方法也是一樣,事情來了就挑起來,好比鏡子在照東西一樣,境界現前照得清清楚楚,境界消失了就放下了,不需要再留戀什麼。所以在唯識學上,轉前五識,識代表一個分別意識。識也代表是種煩惱,代表一知半解,不夠成熟。智,代表相當成熟了,把不成熟的認知慢慢提升到徹底了解,就是智慧。把前五識認知不夠透徹的、不夠成熟的,轉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識是妄想分別的,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能善分別諸法相",對一切外相分別的清清楚楚,"於第一義而不動",內心清凈無染。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七識以自我為中心,我貪我嗔我痴我慢我疑,平等心就是清凈心。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西遊記》中把唐三藏代表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看到唐三藏是懦弱無能的,孫悟空代表第六意識,"師父啊,我劃個圈圈,你不要出去啊,出去恐怕被妖魔抓走了",他去探路了,找些吃的東西回來。孫悟空剛走,豬八戒好吃懶做,又好色,代表第七識,所以在西遊記中,孫悟空老是跟豬八戒兩個在鬥嘴。豬八戒說,"師父啊,你何必聽孫猴子的話,他劃個圈圈我們就乖乖的在裡面呆啊"。唐三藏說,"有道理",軟耳朵啊,第八識也叫藏識,好的種子收藏,不好的種子也收藏,也叫種子識,好好壞壞它都收藏到第八識。所以,在《西遊記》中唐三藏是懦弱無能的。第六意識孫悟空是神通廣大,卻善惡分別心很強,我們的第六識有這麼厲害。把第八識的懦弱無能一掃而空,轉成大圓鏡智,就是非常有智慧,面面俱到,都看得很清楚。修習佛法要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一切智慧的源泉都是從大圓鏡智中轉現出來的。這是我們成佛以後。不但根本智通達了,後得智也千差萬別觀察得都清清楚楚。所以佛是天上人間三界的大導師,簡稱為天人師。這一面鏡子包羅萬象。佛學上,給鏡子一個更好的名詞就是摩尼寶珠,明心見性之後,妙用無窮,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叫如意寶珠,觀察智通達無礙。

 

61.問:弟子唱誦時有時能巍然不動,有時象在大海中一樣的搖晃,有時左右搖,有時前後搖,有時順時針、有時逆時針,該如何對治?

師:搖得瞞不錯的嘛,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眾笑)。搖也是無常的,色身轉化也是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不需要太在意身體的氣動現象。你只要不去想,哎呀什麼時候讓我搖起來呀,如果你還跟它配合著搖,那就完蛋了(眾笑)。看著它,不管它、不理會它,不迎不拒就好了。所以叫用心若鏡,境界現前不歡迎它,境界跑了也不送它,不迎不送,就好了。

 

62.問:念咒快的時候跟不上怎麼辦?

師:念咒跟不上,就好好地用耳根聽磬聲,聽大眾念咒的聲音。我經常對新參來說,一定要聽清楚,才能念清楚。對老參來說,要從念清楚,進入到聽清楚。所以,新參萬一準提咒快的部分跟不上,也不要緊張,把心定下來,好好聽,聽磬聲,聽大眾念咒的聲音中,一回生,兩回熟,慢慢越來越純熟,能夠聽清楚,自然能夠念清楚。老參,要把握念清楚,進一步聽清楚。所以,修習准提法門老實持咒是基本功,想要把准提法門修得好,一定要從老實持咒下手,從念滿一百萬遍、二百萬遍,一直這樣持誦下去,沒有不感應道交的。

 

63.問:打坐時默念咒語,是否可以舌抵上齶,手結定印?

師:打坐時默念咒語,當然你可以結手印,結手印就不用結定印,結定印就不用結手印。當然可以舌抵上齶。

 

64.問:金剛念誦換氣方法有幾種?金剛念誦是不是需要憋氣,以延長念誦時間?

師:你念到沒有氣的時候,嘴巴閉起來,不是自然充氣了嗎?耳朵聽大家念,內心默念得很清楚。這一種方法已經夠了,你還需要幾種啊。(金剛念誦是不是需要憋氣,以延長念誦時間?)不需要,這樣念得太難過了,念得有點緊張,讓自己會很累。要很自然,很從容不迫的。隨著身心的松放,修習會更寧靜、更專註了,念咒自然會越來越長。

 

65.問:為什麼我結准提印時,身心很緊,松放不下來?

師:結手印你要輕輕的,兩手輕輕的一帶就行了。很多人手印綳得很緊,還以為自己有道,氣機發動,其實是你緊張啊,兩邊一緊就抖動了。

 

66.問:持咒後,出現身體酸脹麻痛是正常的嗎?胸部背部疼痛是正常嗎?

師:你就是不念咒,你一樣會酸脹麻痛,你在打妄想時,反而痛得會更快。一念咒,反而會忘了痛啊。尤其是相應的時候,反而會感覺沒有兩條腿了。(持咒後,胸部背部疼痛是正常嗎?)那還是你太緊張了。

 

67.問:修行中如何去掉身見?

師:為什麼有身見,是你在乎身體舒服不舒服嘛,這是身見的緣起。如何去掉身見,這個因人而異。最高明的,直接從見地理念上就空掉了。經典上告訴我們"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直接從理念上把身見觀空掉了。其次是從功夫上相應,做不凈觀、白骨觀,也是空掉身見的好方法。不管安般法,還是准提法也好,相應的時候,身體也能夠空掉。

 

68.問:La字觀不起來,平時該怎麼用功練習?觀不起來是不是就達不到境界般若和實相般若?

師:觀不起來,那就老實持咒。是否達不到?那也不一定,你只要念得很專註,念到渾然忘我,不就到了嗎?!

 

69.問:《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中觀La字成三角形燒盡全身,燒遍虛空,該如何觀想?

師:那都是方便說,不要被文字騙去了。沒有智慧,小心你會發燙哦(眾笑)。那都是觀空的方便。不要把法想得太複雜,化繁為簡,從老實持咒,把咒語念得綿綿密密,念到念念分明,把握到念念本空,大道就不遠了。

 

70.問:腹部有較長的刀口,對身體經絡和修行有什麼影響?

師:當然多少會有影響。用佛法無相這個觀念,不要太著這個相。身體是我們的假相。你用心很虔誠來修法,慢慢就可以化掉了,不需要太在意。

 

71.問:有人說,金剛念誦時,出聲傷氣,默念傷血,這應怎麼理解?

師:你太著力,當然傷氣。你念得很歡喜,身心很松放、很空靈,怎麼會傷氣血呢?!

 

72.問:有老參對我說,念清楚、聽清楚中的聽清楚是指聽清楚師父的念誦聲,我以為是聽自己的念誦聲?

師:更重要的是聽自己的心聲,念誦的聲音還是生滅法。你自己的心聲能聽到嗎?聽到了,你耳根圓通就明白一大半了。

 

73.問:師父說,一尊佛像最重要的是眼神,是禪定的眼神,為什麼准提佛母的佛像是閉著眼呢?

師:你太累了,閉著眼也可以啊,重點是你的心,不在眼睛。眼睛是靈魂之窗,是智慧之窗,看你的眼神就曉得你在動什麼念頭。這幅像是明朝的人所畫的,其實這個畫像的眼睛是半閉半合的。

 

74.問:我現在已經59歲了,感覺修法有點晚,可不可以修持直接從虛空即我、我即虛空進入,走耳根圓通的路子?

師:印度在禪宗的傳承中,有一位到了70歲才聽到佛法,起猛心、慚愧心,不躺下睡覺,後來大徹大悟,所以年齡不是問題,你發心正不正,道心堅不堅、強不強才是關鍵。"直接從虛空即我、我即虛空進入,走耳根圓通的路子",這樣的想法可以啊,瞞正確的。

 

75.問:心月輪觀時怎麼旋轉?

師:怎麼旋轉?念念分明就好了,念的時候它已經在轉了,叫法輪常轉,轉清凈法輪。

 

76.問:弟子感覺念誦時呼吸不得要領,腹部脹氣難受?

師:你現在重點還是把咒語念順,念到順口就順氣了,把咒語念得很輕鬆,很清楚,初步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只要順口自然就順氣了。

 

77.問:應如何體會嗡阿吽三部音?這三種音是不是從心月輪的地方發音?

師:嗡部音代表高音,阿部音代表中音,吽部音代表低音。從你的心發音。你既然觀想心月輪,就感覺到音聲從心月輪中湧現出來,心月輪沒有離開光明,咒語沒有離開音聲,能持誦到光音交融,自然能夠到達心光無量的境界,慢慢去體會。

 

78.問:第一個問題:我在打坐念咒時,感覺一道強光直照下來,感覺閉眼比睜眼時眼前還亮,這是什麼現象?第二個問題:我試著輕輕一帶,就感覺自己籠罩在淡淡的光中,可否這樣的觀想,只是空中沒有La字?

師:第一個問題:你好好誦誦《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所相非相即見如來"。那也不過是身心變化偶爾的一個現象,很平常。第二個問題:La字不就是放白色光明嗎?你還觀想什麼La字?

 

79.問:平時只在修法時持咒,其他時間改為觀心,觀心時隨時可以觀,不影響做事,是不是持咒才能有佛母加持,該如何思維,請師父開示。

師:真正佛法講得是自他不二,當然,我們一般人智慧還不夠透徹,透徹了解了不二道理,你就能瞭然於胸。咒語是佛菩薩的密語,你虔誠念它,就得到攝心安心的效果,所以要三密相應。有些場合工作關係不便念咒,的確可以這樣。《圓覺經》講,"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凡夫做不到,最主要是智慧觀照,真正體會了不生不滅的道理,你當然用不著去觀熄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看通了煩惱即菩提的道理。"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當然是般若慧觀,念念本空的道理,用妄想心去辨別,越辨別道理就越多,道理越多你的妄想也越多。所以六祖告訴慧明禪師,不思善、不思惡,好壞都不著,當下瞭然就對了。

 

80.問:修行到了某個時候是不是無所不通、無所不能?這時是不是不學自然就會了?

師:那是活菩薩,不是你我。真正大徹大悟那是三身成就的,那是活菩薩的境界,一般人不要說開悟,開竅已經不錯了,那也是多生累劫廣修六度萬行來的。各位千萬不要修了幾天我就想開悟,那是懶蛤蟆想吃天鵝肉,哪有那麼便宜啊。大徹大悟是活菩薩再來,我們一般人能夠明白大道,解悟已經不錯了。證悟,不但理解到,同時也能夠做到,那不是普通的修行人啊。

 

81.問:請師父開示耳根跟耳識的區別?

師:耳根圓通,就是聽而不分別,聽得清清楚楚,但不加了別,不管它身心的變化。耳識圓通,是聽得清清楚楚,整個過程也分別得清清楚楚。簡單講,就是一個分別,一個不分別。耳根完全在現量的境界上面,不是比量,比量就是比較、分別。所以,耳根圓通是用無分別智,更加直接的。這樣全身更加松放,一旦起分別心的時候,心氣就容易散亂。

 

82.問:我的工作時間是早上11點至晚上11點,在業餘之外的時間裡持咒、施食可否?

師:工作時間念咒修法你就不修了?工作一樣可以修法,那是看你的本事了。施食當然可以啊。

 

83.問:平時持咒該怎麼觀想?如何理解光音交融?

師:觀想有淺有深,深的直接跟空相應。我講的,念念本空,這是般若正觀,一切觀想中的根本觀想。百丈禪師的名言:"即此用,離此用",念念清楚,又念念空。准提法觀想心月輪中現字輪,這月輪本身也是很空靈的,清凈光明的,光跟音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咒語的音聲從光明中展現出來,光是音的體,音是光的相,體相一如。最後能夠念到光音交融,那就感應道交來示意了。念到整個人在光明中,咒語的音聲在光明中展現出來,你能夠把握這一環,你的念咒一定是能夠感應道交的,你念咒的境界就不一樣了。光音交融很重要的。所以,淺者得淺,深者得深。你對準提法了解的很淺,你的觀想就如隔靴搔癢,抓不到癢處。如果你把這個法觀想融會貫通了,渾然一體,念得很輕鬆,念得很空靈,毫不費力的,輕輕一提,念念分明,又念念很空靈,念念很松放,你的法要修到這樣,老實持咒跟深入觀想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准提法的觀想是有層次的,看你的本事了,看你的智慧了。

 

 

行 願 篇

 

84.問:為什麼修行要如此重視《普賢行願品》?

師:《金剛經》統合了藥師佛東方琉璃光世界的入世思想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出世思想,《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可以說是更具體的把極高深的佛教哲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這叫作極高明而道中庸。所以《普賢行願品》是不管顯教密教,都非常信奉尊崇的一部寶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可以說是最純熟的佛教思想、佛教哲學,真正是把用出世思想做入世事業發揮的淋漓盡致,行菩薩道當如是啊。不管出家在家,不管在社會做任何行業,不管是領導還是屬下,《普賢行願品》都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範本,是大乘佛法最圓滿的。自古以來有句名言,"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讀《華嚴經》讓我們精神更加富貴,讓我們的修行更加的回歸到現實了。

 

85.問:如何理解處處是修行的道場?

師:從佛法的觀點,不但要會做事,更要會做人,做人做事都是修行。從修行的立場、觀點,做人做事都在供養,都是廣修六度萬行,最具體的就是普賢十大願。所以,一定要把修行落實在家庭圓滿,工作圓滿,事業圓滿,人際關係圓滿,這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普賢行願其實就是菩提心。修行,整個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都是我們要去圓滿的。所以,普賢十大願完全跟人事物融合在一起了,不起顛倒,這才是真正的十大願。生活中處處返照自己,不看別人的對不對,只看自己的對不對,誠於中、形於外,十大願自然完全全的在生活中表現無疑。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所以修行人不顛倒,不怨天尤人,把自己的起心動念,照顧得如理如法。要學會自我管理,做一個本份的修行人,老實的修行人,社會的好人。

 

86.問:禮敬諸佛的內涵是什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禮敬諸佛?

師:禮敬諸佛,可以說是把《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發揮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境界,不但禮敬過去佛、現在佛,能懂得禮敬未來佛那更加了不起了。包括一些不如禮、不如法的顛倒眾生都是未來佛,禮敬未來佛最不簡單。這是佛教最具平等的思想觀念。所以,禮敬古聖先賢、禮敬好人不稀奇,對那些顛倒、苦惱,甚至作惡多端的,你還是一樣的尊重他、禮敬他,哎呀,這是真的了不起。

我們地藏王菩薩把禮敬諸佛發揮得更透徹,"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些可憐人更需要度啊。雖然有句話說,"可憐人自有可惡之處",但雖然可惡,你不能去憎恨他,更要用一種同體大悲的精神去救度他,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精神。我們要效法地藏王菩薩精神,其實這也是普賢菩薩精神。如果我們對一個人討厭,基本上就把這個人排除掉了,在你心裡頭好象永遠跟他沒有關係,菩薩在心裡頭不是這樣的,有機會就伸出慈悲的手,不放棄一個機會。有人說做不到,雖然做不到,但是你心裡頭要想到,把你疾惡如仇的思想要拿掉。疾惡如仇不就是討厭人嗎?不就是跟尊重人的心理產生對立、矛盾嗎?徹底拿掉,起的是恭敬、尊重。大概儒家的精神基本上是愛憎分明,一個人憎過頭了一定是嫉惡如仇。在儒家好象是理所當然,在佛家這個氣量有問題,不足以成為大氣,要海納百川,不拒細流,所以能成其大。這是大菩薩所應有的大度、大量。心胸狹隘,小氣小量,容不了人,連你自己都容不了,不要說容別人了。其實我們討厭別人,本身就是嗔恨心,你嫉惡如仇,你的恭敬心就起不來了。

恭敬心是平等心。這個地方是我們凡夫要學習的地方。一分心量一分事業,一分心量一分道業,你有多大心量你就有多大的道業、事業。這是有一定的道理。你劃地為牢,把自己障礙住了,你的心量被框住了。所以,中國四大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小氣小量哪裡稱為大?大願地藏王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哎呀,這四大菩薩真是了不起。因為我們不夠大,才要學習。平等視眾生,這要多大的智慧,多大的慈悲心啊。在沒有學佛之前,我的個性也是嫉惡如仇,你看我年輕的照片,兇巴巴的,所以南老師跟我講,你不笑很難看啊,別人看了我都怕。可能是過去當過將軍,有過殺業。我們多生累劫,什麼身份都做過啊。學佛之後,慢慢把這些習性轉化。

所以大家是要多寬容,原諒別人就是原諒自己,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修行嚴以律己,但要寬以待人,自律要嚴格,待人要寬厚,這就對了。這叫內方外圓。我們凡夫恰恰相反,對自己很寬容,對別人要求非常嚴格。當主管的要秉持寬大,寬待自己的屬下,這樣就上下一片和樂和諧,彼此非常尊重,千萬不要擺上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還是要平等視眾生,禮敬諸佛,禮敬一切人,那你就等待收穫豐厚的成果了。什麼成果?你所到之處特別受人家的歡迎和恭敬。

要人家恭敬服從,你先服從別人,恭敬別人,這是因果。所以,禮敬諸佛太重要了。佛法在恭敬中求,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有多少的道業,這是一定的。文質彬彬,謙謙有禮,待人永遠是那樣的溫和,象菩薩充滿慈悲喜舍,那你的修行就有點上路了,有點菩薩道的味道了。

 

87.問:稱讚如來的內涵是什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稱讚如來?

師:佛菩薩是我們最高的仰慕對象。我們不僅要對佛菩薩一切聖賢禮敬、讚歎,而且要把這樣的一個口業,運用到平常人與人的應對中。每個人都很敏感的,如果做到禮敬諸佛,誠於中、形於外,態度自然是友善的,態度上是親和的氣質,給人家第一印象感覺非常的良好。如果再加語言上的讚歎、鼓勵,你天天這樣做,天天都在廣結善緣。如果態度本身已經不對了,再加上語言上、措辭上帶有某種程度的,不管是挑釁也好,諷刺也好,那是很糟糕的。所以,我們人際關係好不好,還是一切唯心造。如果我們對人一向是冷冰冰、硬梆梆的,講話也很沖,那你就廣結惡緣了。我們對一些值得我們恭敬的人,語言當然是稱讚有加,對一些不如禮、不如法的,你說你要我怎麼稱讚啊,換個方式還是讚歎。什麼方式?以鼓勵代替責備,那麼也不是隨便說,明明他不對,你說他對,這也不如法,你說他不對,他聽著也不舒服。所以,重點是內心有那份關懷,那份真誠,沒有純心要責備、挖苦別人,那你的語言一定是如禮如法的,以清凈真誠的口業來面對一切,讓人感受到你的誠意,感受到你還是關心他的。所以,稱讚如來對我們修行人,尤其是對修菩薩道的太重要了。語言如禮如法,天天都在廣結善緣。這樣的日積月累你所到之處都會廣受歡迎的。語言是我們的心聲。慈悲語言,說明你這個人有包容心,有愛心。講得每句話都得體,領導就會提拔你,覺得你是個人才,你這個人可用、可靠。當領導的以鼓勵、教導來代替呵斥、責備,就會得到屬下的尊重,這個領導太好了,很有慈悲心。千萬不要拿著我是你的領導、上級,拿權力來壓人家。你到底是在耍心機,還是玩弄手段,那是不會太久的,還是要真心誠意。在親朋好友之間,談到你,大家對你稱讚、恭敬,這個人不錯。在家裡,你經常說好聽鼓勵的話,你的家裡一片詳和。智慧語言,明明曉得不對,盡量少挖瘡疤,拐個彎,代表你曉得了,但不給他難看。這樣是鼓勵。在家庭一片和樂,工作崗位跟自己的同事、領導,也是一片詳和之氣,這就是以家庭、以工作做道場,活在整個現實生活中,少抱怨。這就是稱讚如來,稱讚你的家人、同事、親戚、朋友、社會,我們的心才會清凈。凡夫怨天尤人,看這個那個不順眼,一天到晚責備。所以一定要從心地上莊嚴自己的身口意,這才是一個真正真修實證的修行人。要處處自我反醒,一個人如果經常自我反醒,他的態度自然就非常謙卑,平和了。如果老是提別人不對,我對,那就會招惹很多不必要的煩惱,人我是非對立啊。我經常引用六祖的名言:"人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一個人經常看到自己的問題,這是嚴於律己;不看別人的問題、短處,這是寬以待人,這樣自己在語言上、態度上充滿一片詳和之氣。所以人際關係的溝通,語言上是最直接的。這是要有智慧的語言、慈悲的語言,才能化解一切。

 

88.問:廣修供養的內涵是什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廣修供養?

師:廣修供養,在菩薩六度中這是布施般若蜜,這是大乘菩薩道的一個精神所在。廣修供養,不只是錢財,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積極為大眾服務,信手拈來,都是廣修供養。唯有廣修供養,你的福德資糧才會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社會需要這種人。你修學的大乘佛法,如果沒有做到廣修供養,那你沒有大乘佛教的氣象,你不懂得大乘佛教的精神,修行還沒有上路。真正上路了,對社會是積極的,對大眾是積極的。我們佛法的精神、大乘佛教的精神,你越供養你的財物越多,你越慳吝你就越沒有,你說妙不妙啊,布施功德有那樣的不可思議。這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它是雙向的,你對大眾冷漠,反過來大眾也是對你冷漠,就這麼簡單。廣修供養可以讓人的生命活躍起來,精神振作起來,充滿理想,充滿希望,充滿熱心,社會需要這種人。一個人想到要利益眾生,積極為大眾服務,謀利益,那他還會去損害大眾嗎?會給這個社會帶來不安定嗎?不會的。廣修供養,簡單說,就是做好人做好事說好話,處處想到的是大眾。廣修供養,太重要了。行菩薩道,不是在做生意啊,斤斤計較,我給你多少,我希望從你身上得到多少,那是商業行為。廣修供養沒有這個觀念啊,只想奉獻,不想回收,這叫無相布施,沒有任何目的。我們修行的目標是有的,讓福德智慧更加的充實。有目標,但是沒有目的。目的就是商業行為了,目標理想是遠大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不管當做不當做,當做就無怨無悔。不要因為一兩件事情,你就退了,我得到不尊重,那還是有目的。真正大乘佛教的大無畏精神,是沒有目的,目標是遠大的,廣利有情,饒益有情,不為自己的名利地位。我做得很辛苦,結果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應有的,那你還是商業行為。千萬不能有這樣的想法,那是低俗的想法,真正跟智慧相應,無怨無悔,你越是這樣,功德越大,大到什麼啊?跟實相般若對接,那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你越不著相得到的越多,越著相把功德七折八扣,千萬不可斤斤計較,沒有智慧的人才有這樣的想法,綁自己也綁別人。修行要有大菩薩氣象,大根器的氣象,一定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你的福報是不可思議的,你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

 

89.問:懺悔業障的內涵是什麼?如何懺悔業障?

師:懺悔,這是個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徹底的做到懺悔業障。我們一般凡夫,所謂凡夫畏果,果報現前才悔過當初,才在佛前一拜懺悔,這當然也是懺悔,不過這種懺悔是後知後覺。佛菩薩,這些大智慧者是先知先覺。菩薩畏因,動個念頭,哦,這個不對,這個念頭不可以用,馬上轉念頭,大智慧的人通常能夠做到這樣的靈敏,還不需要人家講話批評,自己已經慚愧不已了,這叫菩薩畏因。我們做不到先知先覺,最起碼要做到後知後覺,哎呀,慚愧我又做錯了,這也還不錯,這叫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最糟糕的是不知不覺,錯了自己還不曉得,理由還挺充足,拿了很多的道理來把自己的過錯粉刷得漂漂亮亮,還跟人家抬杠辯論,這叫不懂慚愧,這樣是末等的修行人。所以懺悔業障,太重要了,列為普賢十大願第四條,可見份量有多重啊。你做不到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哎呀,慚愧,我的福報福德怎麼這麼差,我的心量怎麼這麼狹隘,眼光怎麼這麼淺短啊。自己智慧不夠,需要嚴以律己,覺照的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然誠於中、形於外了。

 

90.問:隨喜功德的內涵是什麼?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隨喜功德?如何常生歡喜心?

師:隨喜的反面就是嫉妒心,嫉妒心是見不得別人的好,嫉妒心是凡夫的病態心理,看到別人的條件、智慧種種比自己好,心裡頭就不舒服。我們如果嫉妒心很大了,一天到晚,臉都綳得緊緊的。我們修習佛法正確的健康的心理,是看到別人的成就比自己的成就還高興。所以,懂得隨喜,就會把自己內心的那些嫉妒心轉化得乾乾淨淨。隨喜才會有歡喜,不隨喜就生煩惱,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也是一個人的心量、氣量問題。所以,隨喜也就是我們內心清凈了,看到法的根本了,懂得不被一切外境騙去。不但不被騙去,還能夠隨喜,這樣才能夠做到應無所住。你一旦起了嫉妒心,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輕一點是言語態度上有點不愉悅,語言上的離間、兩舌;嫉妒心嚴重了,那就太可怕了,生起了種種惡念邪念,起了加害、迫害,後果就不堪設想了。要少出嫉妒心才有歡喜心。大修行人生而知之,多生累劫都是在隨喜功德,他已經不需要用什麼方法,他天生的。還有一種人是學而知之,通過學習觀察,原來嫉妒有那麼障礙自己,障礙別人,從學習中慢慢心量打開了,他就懂得隨喜了。還有的人是困而知之,吃了苦頭了,才曉得百害無一利。隨喜才有功德。什麼是功德啊?我們通常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內心無染是功,能夠普利大眾是德。從見地上看到了諸法本空,所以能破除自己的嫉妒心,能懂得隨喜。隨喜功德的人心量比較寬廣,比較陽光,很容易跟人打成一片,一天到晚笑眯眯的,這就是所謂的"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憂"。我們歡喜心起不來,一天到晚板著臉,冷冰冰的。歡喜心要從功德來,沒有功德生不起歡喜心的。我們看到很多羅漢的造型比較冷漠,小乘人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想要利他,做事情利他嫌麻煩。而每一尊菩薩都充滿了慈悲喜舍,所以歡喜、隨喜要有功德才能歡喜得出來。沒有功德,心裡很悶很陰很沉,內心有太多的陰影,有太多不好的回憶,你想笑都笑不出來,想歡喜都歡喜不起來。所以,大家要記得自己的法名,善什麼,趕快多行善事,多說好話,做好人,做好事,你才有歡喜心啊。或者說,你要有慈心悲心,慈悲心是菩薩戒,慈悲心也是菩薩功德,你有慈心悲心才有歡喜心,才能做到喜心無量,一天到晚笑眯眯的。這個笑,這個歡喜心不是一般的歡喜,跟般若相應,是淡淡的,微帶笑容,這是高度的修行,高度的修養,高度的功德。所以菩薩是微帶笑容,功德多了,不會讓自己心浮氣躁,不會高興得跳起來了,修養到無憂也無喜了。舍心無量,內心非常空靈,非常喜悅的,這是人世間最高的福德、最高的智慧。所以充滿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舍心無量,菩薩四無量心,我們每個要都要學習。有歡喜心才有善言,你不會善言,人際關係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廣結善緣,善事做多了,你自然就很陽光了,很歡喜了,要用這個來衡量你到底是廣結善緣,還是廣結惡緣。修行,就是不斷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習性,你善緣多,惡緣少,自然歡喜多,憂愁少了,日積月累功德越來越深厚了。

 

91.問:請轉法輪的內涵是什麼?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請轉法輪?

師:在佛教中,請轉法輪,最有名的莫過於《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遍參當時印度的大善知識。參訪善知識一定要把善知識的專長、特長予以吸收,跟自己原來所學的融會貫通。能夠遍參一切善知識,你對佛學佛法的體會就會更加的深入,能夠融會貫通,你的眼界更開闊,你對法更加的深入了。不但不會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這才是真正的參學精神。請轉法輪代表一個人能夠謙虛,虛懷若谷,能夠不斷地接納新的知識。我們佛法是多元化的,佛學浩如煙海,但中心只有一個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叫一多無礙。重點要領納於一心,融會貫通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夠融會到心地上來,你學的越多,矛盾越大,簡直跟自己過不去。如果不能夠領納於心,講不好聽的,所學的變成外道了,心外求法,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尤其是你只是在色身上做一點有為法的,那只是一些養身保健,如此而已,跟大道不相干,那就可惜了,浪費光陰,浪費你寶貴的生命。所以,不管參學哪個法門,你一定要深深引入到你的心地上來,跟我們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不管我們參學多少善知識,整個關鍵看你能不能"領納於心"。領納於心,正好可以幫助轉我們內在的清凈法輪。念念都在正念上,都在正知正見上,念念不離本性,那你的參學才有意義。修行越修越歡喜,不但色身轉化,內心心量越來越大了,做人處事越來越圓融了,人際關係越來越好了。如果沒有讓你身心更松放,人際關係更加的融洽,反而帶給你一些矛盾,那就不對了,你已經不在法上,不在心地上用功了。准提法門是一個跟大般若修行相應的法門,如果是單從凈土看,你能跟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相應,那也不得了了,其實也夠了;你進一步還能夠把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也能夠瞭然於心,與心相應,那力道更強了;念念不離文殊菩薩的實相無相的般若智慧,你就不會顛倒了。日常生活中,處處跟普賢十大願相應,那你就真正得到大寶,得到法寶了,無上甚深妙密法你就把握到了,又有地藏王菩薩的大無畏精神,那就恭喜你了。希望大家修行當如是,能夠隨時隨地常轉自己心地的清凈法門。其實老實持咒也是在請轉法輪啊,這是大勢至菩薩的"凈念相繼、都攝六根",這個力道有多強啊。單單老實持咒的功德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所以修行的重點在相應,不相應你囫圇吞棗,修多少法門,了不起相干。我經常引用《楞嚴經》的名言,六根中任何一根跟法相應,"一根即返原,六根成解脫",佛法沒有那麼複雜,複雜是你不通,懂了佛法也非常精簡,法法同歸無相法海,法法同歸大般若海。

 

92.問:請佛住世的內涵是什麼?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請佛住世?

師:請佛住世就是念念跟佛相應,清凈無染。你到底是請佛住世,還是請魔住世?煩惱一大堆,身心不安寧,那是請魔住世,你跟法沒有相應,道理就是那麼簡單。清凈無染就是請佛住世,太多的妄想,你心裡充滿名聞利養。真正學佛是福慧雙修,雖然工作在世間裡頭,在名聞利養中打滾,但是我內心是清楚的、清凈的,那你是真正把握到了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了,那是大乘佛教的特色精神,是大乘佛教應有的胸懷。所以《壇經》告訴我們,"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了不可得。禪門祖師的名言,"悟道者,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人還是原來那個人,但跟他原來的很多做法想法、內心世界不同了,他的價值觀念不一樣了,他的眼光不一樣了,他做人處事更加的合情合理合法,是人群中一個好榜樣。所以說,修行人要比平常人更正常,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人,讓人家尊重,他的言行、所作所為讓人家肅然起敬,能作為大眾的表率。

 

93.問:常隨佛學的內涵是什麼?日常生活中如何常隨佛學?

師:我們懂得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念念不離正念,念念都在正知正見中,這才是很真實的常隨佛學。常隨佛學不是說你一天到晚把經典捧在手中,更重要的是念念之間不顛倒,都在正念中,這才是真正的常隨佛學,能夠把握到佛陀所教導的。當然佛學涵蓋著三無漏學,戒學定學慧學。戒定慧統攝了一切佛學。戒學,一切所作所為如理如法;定學,不亂為定,你不散亂本身就是定,能夠了了分明;慧學,念念之間不離自性,這些都是在慧學的境界中。所以常隨佛學就是在戒學定學慧學中,三學統攝在我們一切時間空間中,能夠這樣才是真正的把握了常隨佛學。

 

94.問:恆順眾生的內涵是什麼?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恆順眾生?

師:能夠恆順眾生,也就是恆順自己。恆順眾生這是善巧方便,也是智慧妙用。跟什麼人都可以交上朋友,跟任何人都能結上法緣,這是恆順眾生的本事。要觀察每個人的根器,說法要跟他的根器對應。恆順眾生最主要、最貼切的是菩薩四攝法。四攝法是同事、利行、布施、愛語。同事,就是曉得他的想法、他的需要,以對方的立場為立場,以對方的需要為需要,對症下藥,他才能聽得相應,才能打動他,解決他的需要。所以,同事是種體量,是種包容,處處為對方著想,這是行菩薩道的用心。利行就是對他有幫助,這樣你的話他才聽得進去,這叫因病給葯,他生什麼病你給他什麼葯。禪宗祖師的教育方法打棒子,是看準對方的一個弊端,把他點化了,解決他的隱患,這也是同事,曉得他的困難、弱點,等於幫對方把毒瘤給捅破了。所以,菩薩低眉是慈悲,金剛怒目也是慈悲,這也是同事,是看得准、拿得穩,真正在幫助對方。我們一般人接受得了柔和正面的教育,反面教育卻受不了。禪宗祖師的名言,"奪飢人之食,奪耕夫之牛",禪宗祖師是用金剛怒目之法,把你的執著破掉,你才能大徹大悟。這些都是善知識的妙用,正面、反面教育,都是對你有好處。好比一個小孩子,在地上爬,看到雞屎,抬起嘴巴就要吃,母親上去一巴掌把雞屎打掉,孩子哇哇大哭,你說這是不是慈悲啊?這叫悲者拔苦,金剛怒目,也是利行,來幫助你的。這也是一種布施、啟發,一種智慧布施。布施要真正對對方有實際的利益。一般人都能接受的是愛語,愛語就是說好聽話,對方喜歡聽的,就是菩薩低眉。菩薩用心是處處慈者以樂、悲者拔苦。懂得四攝法,正面反面你能應用的很純熟,對方一定會感受到的。所以恆順眾生是廣結善緣,否則是廣結惡緣。我們在家裡、工作崗位上,如何得到家人、同事的尊重,關鍵看你懂不懂得恆順。懂得恆順眾生的人,他一天到晚都是笑眯眯,都是廣結善緣。所以,恆順眾生是智慧,也是慈悲。沒有智慧就不懂得恆順,沒有慈悲就不懂得寬容。

 

95.問:什麼是普皆迴向?在修行中如何迴向?

師:普皆迴向,回小向大,我做這麼點小事情,迴向,從有相到無相,那不是無量無邊嗎?雖然每件事都很小,但你智慧所做的一切都是無量無邊的。你才有一些執著、私心,那是有限公司,不是無限公司。有限公司那是有為法,心態不夠健全,心量不夠大,所做都是七折八扣的。無相布施處處都是跟無量壽無量光相應的,你看那功德有多大。事無大小巨細,每樣事情都做得如理如法,光明正大,這都是普皆迴向。迴向哪裡啊?迴向普提,迴向成道,迴向讓自己的福德智慧資糧更加充實圓滿。

什麼叫普皆迴向?念念不離自性,就是普皆迴向,理念很清晰,無為而為,無為而無不為,這是念念普皆迴向,念念跟大道相應。普皆迴向也可以說在校正我們的心態對不對,由小心量擴大你的心量。普皆迴向是智慧,有這樣的悲願,那也是你修法的後盾,讓你修法修得更有力量。布施要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布施的對象、中間也沒有布施的事情啊、東西啊,化得乾乾淨淨,這是普皆迴向。這是看清大道了,向著你的目標,回到自己的心地上面來。所以,念念不離自性,念念都是正大光明,清凈光明,那差不多了,你的修法會越來越圓融,越來越圓滿。

 

96.問:請師父開示:准提法如何迴向?

師:我們念准提咒的時候,我們自己心裡曉得自己想要幹什麼,可以一邊念咒、一邊乞求:"佛母啊!請您加持我啊,讓我身體健康,讓我家庭平安,讓我事業順利啊",凡是你有所求,有所祈願,在你心中最清楚了。當我們在念咒的時候,迴向迴向,把自己心裡頭所想的表露出來。人有誠心菩薩感應。心的力量很大,什麼叫心想事成,一旦我們蹦出個念頭了,我們會朝向這個方面去注意、去開發、去用心。不是說等到這一堂念完了,然後到佛堂跪在那裡,哎呀,佛母啊,我已經念完這一堂了,您要怎麼兌現啊,這又不是做生意,不是這樣一個道理。其實,每一座的時候,念念之間都在迴向,也都在發願,這個力量更大啊,更立體啊,更實在,這叫即時迴向,念念之間都在迴向。

 

97.問:我發願修習佛法,早成正果,護持、弘揚佛法,這樣發願是否可以?

師:先把自己修好再說,早不早看你的福德智慧了,還是要回到自己本位,我現在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情,不是空想就能夠到達的。想歸想,事實歸事實。能夠護持、弘揚佛法,那是要"聽其言,察其行",要看你有沒有行動啊。

 

98.問:如果有願學習准提法者,是否可以跟我一起修練?

師:你自己修好了沒有啊?千萬不要"以盲引眾盲,相牽跳火炕"。你對準提法認識清楚了?教人家老實持咒,這個沒有關係。觀想,你自己都鴉鴉烏烏的,你怎麼教人家啊?

 

99.問:工作和生活中為人處事感覺很難,修行人如何對治?工作中不能念咒的時候,該怎麼修行?

師:為人處事難,哪裡不難?再難,修行也要有信心啊,越困難才要越修行,才能不斷的自我修證,自我調整。有些時候,工作中沒有辦法念咒,最起碼你的觀念理念要清楚,有些地方變成從行願中來跟法對接,該做事時把事做得清清楚楚,歡歡喜喜,這不是在修行嗎?重點要把內心的矛盾化解掉,把人事中很多不協調、不詳和的地方努力去改善,這是你動用了普賢十大願的精神,慢慢去學習,慢慢去融合。佛門中講的根器,這當然是有的,鈍根就是自己的福德智慧資糧非常缺乏,做得顛顛倒倒的,人事、工作不順利,這是你的福德智慧資糧缺乏。缺乏,你更要從基本上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把基礎打好。福德智慧、善根因緣深厚的人,做起來就得心應手,這各有前因的,各有各的三世因果。我們做不到並不代表別人做不到的,我們做到了也不要要求別人一定要做到,這各有各的因緣。所以,這就是要有因緣觀,善觀緣起就是你的理念非常清晰,理念清晰了並不代表你能夠做得到了,善了緣起更難啊。把事情做圓滿才是善了緣起。能夠善觀緣起,最起碼自己懂得慚愧,懂得反醒,慢慢去學習吧,菩薩道是要學習的。

 

100.問:沒修准提法的可以給他看準提法儀軌簡要嗎?

師:他如果想修當然可以,如果不想修你給他看幹什麼啊。這是對法的一種尊重,法不是一般的雜誌、報紙啊,你不想要就隨便一扔,那是輕法、慢法。他根本不想修你給他幹什麼,道理已經不是很清楚了嗎?

 

101.問:弟子若遇到有人殺生,作為三寶弟子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做?

師:有句話,交情不言深。如果你跟他交情不夠,你話講得太重,不但善緣沒有結到,你還結到惡緣了。所以,這些善巧方便你要懂得。在佛教徒的立場,當然你可以講這些殺生的因果,問題是要他聽得進去,聽不進去,反而跟你抬起杠來了,嚴重一點還撕破臉了。所以還是要善巧方便的。

 

102.問:准提弟子往生可以念佛助念嗎?

師:我們剛才不是念了一堂彌陀聖號嗎?為什麼不可以助念?念阿彌陀佛有妨礙你嗎?沒有啊。我們十方禪林念佛會成立二三十年了,一些老道友往生我都會去幫助助念的。

 

103.問:施食時,是否可以在樓上做?

師:當然可以。

 

104.問:施食的事是每天都要做嗎?如果外出不方便怎麼辦?

師:施食不施食那看你的發心了。我經常說,一般人施食用七粒米,我感覺我的施食是把我全身的整個肌肉、細胞都湧現在虛空中,供養法界的一切眾生。念念跟普賢十大願融合在一起,那你的修法就有力量了,有深度有廣度了。如果在外不方便,一兩天不做也沒有人會怪你,好兄弟也不會找你麻煩"你怎麼還沒有施食啊"。(眾笑)

 

105.問:生意人為了利潤怎麼能既不破戒,又能方便圓融?

師:這就需要善巧,生意講究的是合理的利潤,你不要暴利就好,不要一本萬利。合理利潤是應該的啊,就不為過。只要你不是惡意的,那就不是欺詐、欺騙了,你只要很本份做個生意人就好了。

 

106.問:如何自我管理,做一個本份的修行人?

師:每個人要回到本份兩個字太重要了。真正與法相應了,對世間的名聞利養就淡了。有道沒有道,開口便知道,開口便是名聞利養,你還修什麼道啊,這叫開口便錯,錯得一塌糊塗。我們起的念頭都是為利益大眾,都是無我無私。無我很重要,無我是大公無私的心量,我們現實的環境也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福德感召。古人的名言:"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不管出家在家,你真正好好做,自然有你的一片天地。煩惱最大根源還是來自於自己。佛學直接點出了是無明,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都是心意識里展現出來的。好好一門深入,老實持咒,福德智慧在其中啊。只要五年十年二十年不退轉,這個法慢慢會讓你的生命更加光明。只要我們不顛倒,按部就班的,老老實實的修下去,做自己本份的事情,把自己的本份做好,你就會在你的家庭、工作崗位上接受對你的肯定,也可以自我肯定,心安了,只要心安了,就可以自我肯定,我這樣做的是對的,這樣做是自利又利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利益大眾的,所以你做得很歡喜。每個人要回到本份兩個字太重要了,做個本份的修行人:在家庭做個本份的好父親、好母親,對長輩做個本份、孝敬的好兒女,在工作崗位上盡本份、盡職盡責,你會很歡喜,受到周圍人的肯定,出家做個本份的出家人,你就會受到教界的肯定。"不怕沒有廟,只怕沒有道"。一切從本份開始,我們修行就要做好自我管理,把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管理得好好的,管理得清清楚楚的,歡歡喜喜的,這是一個老實的修行人、本份的修行人。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科注-第158集(凈空法師)
淨空法師開示:如何把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好?
傳喜法師答疑開示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要義 《一》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