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高祖兩道遺囑保住劉姓江山四百多年2

但是,劉邦的這種牽制藝術之所以能得逞,是因為他在上這一道保險前早已經上了另外一道保險。這道保險就是誅滅異姓諸侯。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們還是先從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初說起吧,在這一年,劉邦擊敗了造反的淮南王英布,帶著箭傷返回長安。這是他最後一次親征造反的諸侯王,再過四個月,他就要死掉了。路過老家沛縣時,大概是衣錦還鄉的思想作祟,又或是箭傷與旅途勞頓的折磨,他堅決要住下來,並傳出旨意,要與家鄉父老同樂。

    這一年,劉邦已六十二歲,但並沒有因為年齡而使他與鄉親們歡宴談笑的興緻減少。他找來家鄉所有的人,擺下酒,殺掉數口豬,宰掉數只羊,所有花銷都算在他賬上。就是當年欠下的許多酒錢,他也數倍奉還。在玩樂了十多天後,他堅持要走,鄉親們堅決不讓,他只好又在路上搭起帳篷,痛飲三日。

    中國人的鄉土觀念歷來是世界之最,一個人在外取得成績後必要榮歸故里。當初的那位漢子項羽在滅掉秦國後,便堅持東歸,並且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還鄉」情結,使得許多做出成績的中國人回到家鄉後不僅僅是吃喝玩樂,理所當然,取得了天下的劉邦當然不僅是跟鄉親們吃喝那麼簡單了。

    他先是組織了—個一百二十人的少兒合唱團,並親自寫下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歌詞,在歌唱時,他擊築並親自領唱完後,突然放聲大哭,哭完,又跳起舞蹈。最後,傾吐了對故鄉的深情:「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

    衣錦還鄉,自然要作威作福一番,劉邦自然也不例外,他大肆報復了豐邑背叛他的積怨。本來,劉邦祖居豐邑,後來遷居沛邑。起事後,劉邦自立為沛公,領兵攻佔豐邑,讓雍齒留守,雍齒卻叛歸魏國。因此,榮歸故里時,他免除了沛邑的賦稅,卻不肯給豐邑同樣的待遇。與其說這是報復,倒不如說這是他在老家顯示他皇帝的權威。

    劉邦還鄉大概是漢初政局的一個縮影,這倒並非因為他的吃喝與炫耀,而是他的那首《大風歌》,從文學角度來講,這三句歌詞足可以立足於中國文學之林。劉邦根本就不是文士的料,他能寫出《大風歌》,只是在特定環境里,他的主觀內心與客觀現實猛烈撞擊下真情滾涌的宣洩。我們大概還記得項羽臨死前寫下的那首《垓下歌》,這兩首歌都是武夫在自己的非凡人生歷程行將結束時,對眼前處境的強烈體驗以及瞻念前途所產生的憂患與困惑。

    有人說,劉邦的《大風歌》是一首勝利者之歌,如果仔細品味其中的含義,就會發現,這首歌其實是一首勝利者的悲歌。

    特別是最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體現了劉邦本人對自己做了七年皇帝的一個總結,從而讓我們看到了漢初政局諸侯造反的現實,它同時也成為劉邦不久後所立政治遺囑的思想基礎。

    「猛士」是誰?就是那群諸侯王,那麼,他既然殺掉了那些諸侯王,當初為什麼要立呢?

    一切事情又都該從秦始皇說起。

    猛士都已死去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圍繞分封與郡縣的問題,秦帝國的大臣們展開了激烈的論爭。秦始皇最終選擇了李斯提出的郡縣制,理由是,天下之所以苦戰不休完全是因為有侯王。

    劉邦在與項羽爭鬥的四年里,也實行分封制。一個人再愚蠢,也不至於重蹈覆轍,劉邦之所以分封,的確是迫不得已。為了爭取與項羽對抗的力量,他只能把一些手握重兵的人封為諸侯。在這一時期,他封了韓信、彭越等八個異姓王。可他同時也實行郡縣制,就是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同時,他已將自己的領土設置了十八個郡。

    也就是說,劉邦開始並沒有分封異姓王的想法,這也成為天下大定後,他逐個誅殺異姓王的理論基礎。劉邦本就是一無賴,他既然可以不受傳統意識和規範的束縛,根據政治的需要實施分封,當然也可以不受傳統意識和規範的束縛,根據政治的需要削除諸侯。

    楚漢相爭的兩名主角項羽(左)和劉邦(右)之所以說劉邦不受傳統意識和規範的束縛,是因為他所封的王並非是按照一定規則和制度來分封,而是完全出於政策與策略的需要。確切地說,這些被封的王完全是劉邦的一件工具。「王」這個尊貴而又權威的字成了劉邦隨意的脫口之物。

    燕王臧荼遠居幽燕之地,劃地自守,在劉邦與項羽爭鬥時,他明智地站在了劉邦一邊,劉邦自然要承認其諸侯王的地位。趙王張耳因在趙地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以劉邦在平定趙地後就立他為王。韓王信本是一名普通的韓將,雖主動追隨劉邦到漢中,但似乎並沒有表現出特別之才,也沒有立功的記錄。劉邦之所以封他為韓王,是因為看中了他韓王孽孫的身份,考慮到由他去安撫韓地,比選派其他人更有利。這三個人的功勞根本不能與曹參、周勃等漢初功臣相比,卻被劉邦封為王,箇中玄機一目了然。

    當漢帝國初成,天下似乎已定,劉邦骨子裡的無賴本性萌發了。從漢高帝五年(前202年)二月初三即位,直到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病死於長樂宮,劉邦這七年時間實在是太忙了,忙著給那些異姓王加罪名,忙著將他們剷除。在這七年時間裡,平定叛亂或懲處反叛者的事年年皆有,有時一年不止一起。這些反叛者不同於往日的項羽,都是劉邦自己的臣僚,且多是幫他打敗項羽奪得天下的功臣,有的甚至是他的嫡系親信。該背叛他的背叛了,他逼著人家背叛的也背叛了,就連絕對不應該背叛他的也背叛了,劉邦在這七年里可謂生不如死。當年他與項羽對陣時那種從容詼諧的勁頭,從此不復存在。

    諸侯王們造反,劉邦就四處平叛。先後征討或懲處了故臨江王共獾、燕王臧荼、韓王信、趙王張敖和趙相貫高、代相陳豨、由齊王徙為楚王又貶為淮陰侯的韓信以及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在此期間,劉邦身受怒火中燒的精神煎熬和鞍馬勞頓之苦自不必說,還曾被匈奴圍困七日,險些死掉;路過趙地時,又險些被人要了性命;討伐英布時又被流矢所傷。什麼樣的人能經受住這樣大的風浪?恐怕也只有漢高祖劉邦了。

    毋庸贅言,漢初功臣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是歷朝之最。因為劉邦只是把這些人當成了一種工具,所以,在劉邦千方百計的逼迫下,這些諸侯王不得不走上反叛之路。韓王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前面已經談過,韓王信之立,完全是劉邦出於安撫韓地的考慮。天下一定,韓王信不僅沒有多少利用價值可言,而且因居於漢朝勁兵之地,總讓劉邦心裡不舒服。他先是以匈奴威脅邊境而讓韓王信戍邊,韓王信的才能自然不能抵擋匈奴的騷擾,於是,他向匈奴求和。劉邦大笑,以此為借口,徙韓王信於太原郡。太原郡無兵無糧,又擔負著抵禦匈奴的重任,韓王信的處境無異於死囚。至於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劉邦直接或間接殺掉的。

    歷來開國皇帝大肆殺戮功臣,沒有比劉邦更殘忍的,只有後來的朱元璋能望其項背。劉邦與朱元璋一樣,在他們通往皇帝的路上,因為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所以,隊伍中人員成分混雜。就像是熬中藥,許多種藥材都被扔進鍋里,但等熬成後,藥材就會被扔掉,只喝熬出來的葯汁。

    劉邦聯合背楚依漢的諸侯王如燕王、韓王、趙王等,承認其封邦,讓其割地稱雄。對項羽的降將,加以籠絡,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在他統一全國前,他所建立的六十二郡中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十五郡,那些異姓王對劉邦的皇權威脅之大,人所共知。

    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讓劉邦對異姓王作出了進行誅殺的決定。他大喊大叫「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實最根本的叫喊是:這些猛士是最合格的守衛四方的料,但卻不得不死。

    白馬之盟

    緊接著,他又為自己的帝國加了另一道保險。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三月中旬,離劉邦去世還有一個月時間,劉邦拖著重病之身將朝廷重臣和他的老婆呂后聚集在一起,殺掉了一匹白馬,對天盟誓。這就是在漢朝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白馬之盟。


推薦閱讀:

父母去世,獨生子女卻無法繼承房產?立遺囑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TAG:遺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