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傳統詩詞所處的地位

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傳統詩詞所處的地位


熊盛元

(2017年8月6日,於慈溪)


一、「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兩篇宣言

 

1、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10日,發表於《新青年》第二期)


陳獨秀在此文中說:「際茲文學革新之時代,凡屬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山林文學,均在排斥之列。以何理由而排斥此三種文學耶?曰:貴族文學.失獨立自尊之氣象也;古典文學。鋪張堆砌,失抒情寫實之旨也,山林文學,深晦艱澀,自以為名山著述,於其群之大多數無所裨益也。」因此,提出「三大建設」,即:「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陳獨秀的詩,繼承了傳統的形式,而又在詩中賦予新的內容。如《本事詩》(十首之七)云:

 

目斷積成半缽淚,魂銷贏得十篇詩。

相逢不及相思好,萬境妍於未到時。

 

這是步蘇曼殊「烏舍凌波肌勝雪,親持紅葉索題詩。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之韻。曼殊之詩明顯還是唐人風韻,而陳氏之作則蘊含哲理之思致,有現代意識。最後一句尤耐人尋味,允稱佳構。



2、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發表於《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


在此文中,胡適提出文學改良主張,認為改良須從「八事」入手,所謂「八事」,即: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當屬胡適的《嘗試集》,比郭沫若的《女神》問世更早。其所以如此命名,是反用陸遊「嘗試成功自古無」。



二、胡適的《嘗試集》與郭沫若的《女神》


1、胡適的詩,仍帶有傳統的韻味,是專學古人通俗的一路。如:


天上風吹雲破,月照我們兩個。問你去年時,為甚閉門深躲?誰躲?誰躲?那是去年的我。


細加品味,只不過是《如夢令》的分行排列而已,而且完全套用宋人向滈的《如夢令》詞:「誰伴明窗獨坐,我共影兒兩個。燈盡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無那,無那(讀nuo第四聲,即「無奈」之意),好個凄惶的我。「談不上什麼創意。而郭沫若的詩,則主要學美國詩人惠特曼,衝決傳統,一新天下人之耳目,如他的《天狗》等等。


2、二十年代初,最受青年學子歡迎的詩人是冰心女士,她的《繁星》、《春水》兩部新詩集,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筆法,讓學子們如醉如痴。


3、聞一多先生的《紅燭》與《死水》,在當時亦流行一時。聞先生標舉「現代格律詩」,提倡「三美」,即「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但從美國留學歸來,在太平洋舟中,反思自己的新詩,又覺得迷茫,寫了一首七絕:

 

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鴂舌總堪疑。

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

 

4、二十年代後期,徐志摩與戴望舒成了青年的偶像。徐氏的《再別康橋》,戴氏的《雨巷》,都膾炙人口,至今猶被人們喜愛。其原因,大概是其中蘊含著傳統詩的韻致,與《詩經》中《蒹葭》的意象相近吧?



三、魯迅、瞿秋白、郁達夫、郭沫若的舊體詩


1、魯迅與郭沫若

魯迅很少寫新詩,流傳眾口的都是律詩和絕句,風格與龔定庵相似。如《慣於長夜》: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郭沫若一向看不起魯迅,魯迅也曾譏諷郭氏是「才子加流氓「。但郭氏在抗戰前夕,從日本偷偷回國時,卻在輪船上步魯迅之韻,吟就如下七律:

 

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

去國十年余淚血,登舟三宿見族旗。

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斌此詩。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

 

從此,郭沫若就一直崇敬魯迅,說他「前無古人,後啟來者」,可惜魯迅已死,兩人終究緣慳一面。就詩論詩,郭雖遜魯,但這首確實可圈可點。至於建國後,郭氏的詩似乎就乏善可陳了。


值得注意的是,魯迅在三十年代寫過一首《所見》詩:

 

華燈照宴敞豪門,嬌女嚴妝侍玉尊。

忽憶情親焦土下,佯看羅襪掩啼痕。

 

從第三句看,此詩似乎是寫一位從江西流落到上海的打工妹,因為其親人都已死於國民黨軍隊圍剿蘇區的炮火中,故在給侍宴斟酒時,傷心掩泣,但怕影響豪客的情緒,只能「佯看羅襪」,確實寫得極為傳神。


2、郁達夫

達夫與郭沫若同為創造社的發起人,但與魯迅的關係則更親近。當創造社、太陽社圍攻魯迅時,達夫則寫詩高度讚揚魯迅:

 

醉眼朦朧上小樓,彷徨吶喊兩悠悠。

群氓竭盡蚍蜉力,不廢江河萬古流。

 

達夫的詩偏於凄苦,頗有清人黃仲則風味,如《釣台題壁》: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

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秦。

 

頷聯最見其性情,故家弦戶誦,膾炙人口。末句用魯仲連義不帝秦之典,諷刺當時文人之無骨。矛頭所向,直指蔣介石。不惟才情畢見,且膽識過人。


3、瞿秋白

共產黨人中,瞿秋白應數大才子。他的詩也帶黃仲則味,詞亦當行本色。在福建長汀獄中,他寫了一首《浣溪沙》:

 

廿載浮沉萬事空,年華似水水流東。枉拋心力作英雄。   湖海棲遲芳草夢,江城辜負落花風。黃昏已近夕陽紅。

 

這首詞,與他的《多餘的話》一樣,數十年來引來許多爭議和誤解,「文革」初起,死去三十年的瞿秋白更被打為「叛徒」,承受「鞭屍」之辱。後經嚴格審查,認為他被捕後「拒絕投降」,所寫文字「一沒有出賣黨和同志,二沒有攻擊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三沒有吹捧國民黨,四沒有向敵人求饒」,只是稍有「消沉」。而他就義前從容不迫用俄語高唱《國際歌》,則充分表現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尚氣節。一九八○年十月,中共中央正式為他徹底平反、恢複名譽。



四、毛澤東和柳亞子在重慶的唱和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國共兩黨戰爭一觸即發,這個時候蔣中正先生極力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去,毛澤東到重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這首詞交給了柳亞子先生,柳亞子當時就和了一首詞,他寫的也不錯,但是和毛潤之先生的比起來還是稍遜一籌。我先念柳亞子的詞:

 

廿載重逢,一闋新詞,意共雲飄。嘆青梅酒滯,余懷惘惘;黃河流濁,舉世滔滔。鄰笛山陽,伯仁由我,拔劍難平塊壘高。傷心甚,哭無雙國士,絕代妖嬈。  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算黃州太守,猶輸氣概;稼軒居士,只解牢騷。更笑胡兒,納蘭容若,艷想穠情著意雕。君與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這裡讚美了毛澤東的才情,而且不光是講詞,柳亞子更重要的意思是希望毛澤東將來能取得天下,一旦他取得天下,毛是齊桓公,柳就是管仲;毛是劉玄德,柳就是諸葛亮;毛是唐太宗,柳就是魏徵。所以最後他就把這首詞最後的幾個字作為書齋的名字,毛澤東親筆為他題寫了「上天下地齋」。這首詞雖然也抒發了自己的志,但是我覺得它一個最大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做到王國維所標舉的「要眇宜修」這一境界。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寫的是毛澤東1936年初到陝北時候的所見所感。當然關於此詞作者究竟是誰,有不同說法,有人就講這首詞是胡喬木寫的。相傳胡喬木臨死前向政治局提出來說「《沁園春·雪》是我寫的」,但胡喬木的女兒斷然否定了這種說法:「我的父親根本沒有說過這話。」從常理上來推斷的話,胡喬木的詩詞當然也不錯,但是胡喬木所作詩詞的毛病其實很多,經常請毛澤東替他修改。他在詩詞方面的造詣並不見得就超過毛澤東。所以我是不太相信這首詞是胡喬木寫的。胡喬木的詩也不錯,試看他的《七一抒懷》:

 

如此江山如此人,千年不遇我逢辰。

揮將日月長明筆,寫就雷霆不朽文。

指顧崎嶇成坦道,笑談荊棘等浮雲。

旌旗獵獵春風暖,萬目環球看大軍。

 

如果要說老乾體 ,那老乾體寫得最優秀的就是胡喬木,應該說遠在郭老之上。當真情實感來的時候,郭老的作品應該說是很好,比如「紅葉經霜久,依然戀故枝。開窗聞曉鳥,俯首覓新詩」,就很有詩情畫意了。郭老是人大副委員長,走到哪裡紙墨都備好了,當場就揮毫:「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人是千里人,樂以天下樂。狼窩變良田,凶歲奪大熟。紅旗毛澤東,紅遍天一角。」這樣即席揮毫,肯定是寫不好了。所以我覺得《沁園春·雪》應該還是毛澤東的,可能經過一些人的建議,反覆地修改。不管怎麼樣,1945年,這首詞當時就登載在了報紙上:「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氣勢很博大。「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黃河結冰了,滔滔之勢頓失。「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氣魄亦相當闊大。「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前面是茫茫的積雪,一片白茫茫,現在出現了紅色。「須」是等待,等待太陽出來,映照在雪地上,是「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它的姿態是特別的妖嬈。這時,就好像一個美女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北國,好像是一位絕代佳人,打個比方,這位美人,姓甚名誰?這位美人就叫「江山」。下片寫「江山如此多嬌」,我們祖國的江山是如此美好,「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古往今來,為了奪取江山,追求江山,無數英雄爭著為之折腰。但是,江山這位美人是有選擇的,她要選擇英雄,選擇她的如意郎君。你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兩位,文采不行,我不要他們;「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唐太宗李世民與宋太主趙匡胤,在風騷方面稍欠,也不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至於蒙古韃子成吉思汗,只有武略,我更不要他。最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江山最終選定了毛澤東。你看,1945年發表了這個詞,四年後,1949年,果然就奪取了江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王國維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對詞的這種本質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掌握,才談得上是詞。



五、老一輩論舊詩


1、魯迅:「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時也謅幾句,自省亦殊可笑。」(1934年12月20日致楊霽雲信)


2、柳亞子:「再過五十年,是不見得會有人再作舊詩的了。」因為「平仄是舊詩的生命線,但據文學上的趨勢看起來,平仄是非廢了不可。那麼,五十年以後,平仄已經沒有人懂,難道再有人來作舊詩嗎?」(1942年,《談詩》)


3、毛澤東:「惠書早已收到,遲復為歉!遵囑將記得起來的舊體詩詞,連同你們寄來的八首,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紙,請加審處。這些東西,我歷來不願意正式發表,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貽誤青年;再則詩味不多,沒有什麼特色。既然你們以為可以刊載,又可為已經傳抄的幾首改正錯字,那末,就照你們的意見辦吧。《詩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長發展。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這些話僅供你們參考。」(1957年1月12日《給臧克家的信》)


從目前舊體詩方興未艾的局面看,這些老輩的話似乎都不夠準確。大家可以參考,我就不詳作評論了。



六、建國後的舊詩詩壇


1、文革前十七年,能公開發表詩詞的只有毛澤東、柳亞子、郭沫若、胡喬木、趙朴初等,整個吟壇,似乎是新詩獨霸天下。


2、文革十年,除樣板戲外,文學之花全部凋零,舊詩自然更是如此。


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舊詩開始復甦,並有蓋過新詩的勢頭。


4、就數量來說,舊詩確實已超唐軼宋,但質量則遠遠未能達標。


5、最能代表舊詩水平的作品,就雅的一面說,當屬陳寅恪;而就俗的一面說,則推聶紺弩。茲分別引其代表作於下:


    陳寅恪《丙申六十七歲初度曉瑩置酒為壽賦此酬謝》

紅雲碧海映重樓,初度盲翁六七秋。

織素心情還置酒,然脂功狀可封侯。

平生所學供埋骨,晚歲為詩欠砍頭。

幸得梅花同一笑,炎方已是八年留。

 

    聶紺弩《推磨》

百事輸人我老牛,惟餘轉磨稍風流。

春雷隱隱全中國,玉雪霏霏一小樓。

把壞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環遊。

連朝齊步三千里,不在雷池更外頭。


推薦閱讀:

《溫馨傳統的50年代 華麗優雅VS平實質樸》中國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作品編號2012041802
客家釀酒的傳統製作工藝
當我們談起德國服飾——從傳統到現代
(3)傳統命理

TAG:運動 | 文化 | 詩詞 | 傳統 | 新文化運動 | 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