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生平 諾貝爾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爾克斯|獲獎者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簡歷

全稱:加夫列爾·何塞·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

小名:加比托(Gabito)

昵稱:加博(Gabo)

1927年3月6日,出生於阿拉卡塔卡

1947年2月25日,入哥倫比亞大學

1961年6月,定居墨西哥城

1965年7月,開始創作《百年孤獨》

1967年5月30日,《百年孤獨》在阿根廷出版。

1972年,獲羅慕洛·加列戈斯文學獎。

1975年,《族長的沒落》出版。

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5年,《霍亂時期的愛情》出版。

1989年,《迷宮中的將軍》出版。

1990年11月,到北京、上海等地。

1999年夏,被確診患淋巴癌。

2002年,回憶錄第一部《活著為了講述》出版。

2004年,《苦妓回憶錄》出版。

2010年,授權中文版《百年孤獨》。

2011年5月30日,中文版《百年孤獨》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1年12月15日,馬爾克斯2010年最新作品《我不是來演講》由新經典文化引進出版。

2012年8月27日,中文版《霍亂時期的愛情》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1月,中文版《枯枝敗葉》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3月,中文版《惡時辰》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5月,中文版《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5月,中文版《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4年4月17日下午,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歲。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JosédelaConcordia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孤獨」思想一直貫穿於馬爾克斯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畫了人類心靈中最深刻、最本質的「孤獨」。馬爾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們指出「孤獨」的癥結:用他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的生活現實,只能使我們顯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們越發感以孤獨。馬爾克斯正是描寫以死亡為背景的種種生活現象下的孤獨。如:夢境中的孤獨、困境中的孤獨、面臨他人死亡時的孤獨、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獨等。

從某種意義上講,「孤獨」思想的原因是馬爾克斯的創作理念在於向讀者揭示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所處的封閉、落後、腐敗和獨裁的社會氛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就是這樣一朵成功的花。作者表達含蓄,描寫細膩,用平穩的敘述語氣從意象的不確定性中讓讀者慢慢去體味孤獨的更深層含義,讓人們進入更為理性的思考,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它具有亦真亦幻、亦幻亦真的魔幻色彩,獨具一格,「營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映了一片大陸及其人們的富足貧困」。

又如,他的短篇小說《巨翅老人》虛構了一個天使落難人間的故事,表現了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文本中「天使」的人間之旅不僅是展示人間的虛偽、殘酷、自私以及人間與上帝,即人間與美德之間隔膜的過程,更是對傳統形而上學中宗教信仰、理性文明以及終極意義里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消解過程,是揭示不確定因素,使讀者擺脫時空界限,從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審視文本,根據現實,重構文本的過程。在《禮拜二午睡時刻》這篇著名的短篇小說中,作者通過母親為兒子上墳的故事,生動地刻畫了南美洲人民的生存狀態。她莊嚴的神情與意味深長的回答拷問著小鎮人的心靈,也在拷問著南美洲人的心靈。人物角色戲劇性的置換,使母親堅韌的形象躍然紙上,也深刻地隱喻著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在小說《家長的沒部》中,他通過繁雜的細節描寫,表現獨裁者的興盛衰敗,暴露他們的殘忍暴虐、腐朽無能的本質,同時揭露外國侵略者的罪行。小說的主要人物尼卡諾爾是一個地道的獨裁暴君。他身為共和國總統,卻權欲熏心,心腸歹毒,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作品對他的揭露是淋漓盡致的,對侵略者的掠奪本性的暴露也是深刻有力的。

馬爾克斯的創作文本,都有一個關鍵性的追憶往事的細節,涉及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孩童生活的回憶,而追憶又涉及到自我身份的認同和對自身使命的認識。身份不是一種本質性存在,而是通過文學的講述,從細微的追憶碎片中建立起來的。文學的追憶不是單純的再現,而是通過想像的重構。在他看來,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不僅包括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還包括對主觀世界的真實再現,神奇與魔幻在拉美真實存在,他的作品只是真實再現而已。他一直強調,只有對處在理性和體制雙重壓迫下的記憶加以鉤沉、開發、重組和重構,把散亂的記憶整理為敘事,讓分散的經驗凝聚起來,使之變得更為強烈、更為集中、更為深刻,才能建立起個人的或族群的身份認同。馬爾克斯豐厚的生活底蘊和非單一性的接受和吸納,使馬爾克斯的創作顯示出一種詭異多變的風格。馬爾克斯常說:「學習寫作總歸要以前賢為楷模。」從他的創作中可以看到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納、塞萬提斯等藝術大師的影響。

小說力求最大程度地接近哥倫比亞現實,敘述的語言樸素、明快(照加西亞#馬爾克斯自己的說法是,花了大力氣從海明威那裡學來的、非常經濟的語言),小說注重結構,有明確的視角和精確的細節。如果我們拋開小說反映暴力問題的主題,從語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類型的小說,它們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容低估的。


推薦閱讀:

TAG:諾貝爾獎 | 爭議 | 沒有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