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入菩薩行論》 第五課
第五節課
繼續宣講完整無缺、正確無誤開顯大乘道的《入行論釋·善說海》。本論分兩個方面:論名和論義。昨天已經講了論名(包括真實論名、譯禮),今天正式宣講論義。 甲二(論義)分三: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圓滿結尾。乙一(入造論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丙一(真實宣說)分三:一、禮讚句;二、立誓句;三、示現謙虛。
我希望這次參加學習的人,不僅要通達頌詞的意義,而且也要看無著菩薩的科判及講義內容。有些人可能認為:「我以前看過這本書,頌詞也學過,科判也背過。」不要這麼想!學習論典的態度很重要,如果最初的態度沒有擺好,你的學習也不一定成功。我們學習任何一個論典,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首先要背誦它的頌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說學習五部大論,你一定要背誦每部論的頌詞,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要知道這部論的科判是怎麼立的,整部論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個條件,不看講義也能解釋頌詞的字面意思。第四個條件,對每一品所宣講的內容或者頌詞的大概意思進行研討分析,不僅要在字面上通達,還要總結它的要義,對每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破析研究。如果你沒有這樣,光從字面上簡單滑過去,這不叫學習論典,只不過在聽傳承而已。大概在五、六年前,我們講過《入菩薩行論》,當時用的科判是華智仁波切的 「明鏡義」,這個科判分得相當好,後來《入菩薩行論廣釋》也是用了這個科判。這次我們不用那個,而是用無著菩薩的解釋方法來進行宣說,希望各位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該記哪些內容。尤其是我們在座的道友,以前大多數人都背過《入菩薩行論》的頌詞,希望你們這次一邊聽講,一邊隨堂把頌詞背下來,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頌詞沒有背好,內容恐怕解釋得不是特別清楚。要知道,《入菩薩行論》並不像五部大論 那樣,內容比較深,背起來比較費勁,我寺院中的小僧人(大概十幾歲)就像念觀音心咒那樣背得特別熟。在座有些人年齡可能比較大,如果是六七十歲了,不背也可以,其他的人不管十幾歲也好,五十歲也好,背誦應該沒問題。真的,你們不要怯懦:「哦,我已經四五十歲了,肯定不行了……」不應該這樣!去年我們考試的時候,很多六十歲的老菩薩也到考場上背了很多論典,當時他們背得特別精彩,只不過看不到牙齒而已(眾笑)。下面先講禮讚句,寂天菩薩在造論之前,首先頂禮三寶和其他應供處,頌詞是這樣的: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諸應敬我悉禮。從字面上解釋,這裡的「善逝」指佛陀,「法身」是佛法,「佛子」是僧眾。學過大乘經典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僧寶指一地以上的菩薩,《智者入門》和《隨念三寶經》也是這樣講的。這句話中的「法身」,表面上看是法報化三身裡面的法身,但此處有另一種解釋:以印度的梵語來說,「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布頓大師在《入菩薩行論大疏》中解釋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法。什麼法呢?教法和證法。這就是法寶。「伴」是一切、所有的意思。在造論之前,寂天菩薩頂禮了一切善逝佛陀、證法和教法、文殊彌勒等大乘菩薩,以及聲聞阿羅漢、緣覺、世間上所有的佛塔、善知識等等,在這些值得恭敬的對境面前,我畢恭畢敬地頂禮。誰頂禮呢?我寂天菩薩,這裡是以作者的名義來頂禮的。頂禮的方式是什麼樣呢?上等者以見解的方式頂禮 ,中等者以修行串習的方式頂禮 ,下等者以三門恭敬、五體投地的方式頂禮。下面看一下無著菩薩對這個頌詞的解釋(無著菩薩開始解釋得比較廣,好幾天都是講義看不到頌詞,但過一段時間,頌詞下面就只是簡單的字面解釋了。以前薩迦派有些論師也是這樣,剛開頭的時候講得特別廣,後來逐漸越來越略了)。〖關於「善逝」〗首先是佛寶。我們以前在講《入菩薩行論》時,介紹過《釋量論》中的解釋方法,你們可自己翻閱《廣釋》作參考。一般來講,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認為佛陀有十種名號,即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種名號當中,其中一個就叫做善逝。〖普明論師認為〗普明論師是印度八大論師中的一個,他解釋《入菩薩行論》的註疏非常出名,這裡他是這樣認為的:〖由於善妙逝去,因而稱為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善逝」是很好地去了。有些人認為 「去了」就是死了、圓寂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從輪迴中以很好的方式已經到達彼岸。所以,「善」是很好的、善妙的、非常成功的,「逝」是去,去到哪裡呢?去到涅槃的地方,從我們此岸到彼岸(前段時間講《心經》也給大家介紹過),所以「善逝」是善去、善妙而去。當然,「去」不一定非要走路而去,因為「善」有很多種用法:〖比如說身相善妙〗身相很好,可以用「善」來代替;〖善凈瘟疫〗病全部遣除了,禽流感一點也沒有了,也可以叫「善」妙凈除;〖善滿妙瓶〗妙瓶里全部裝滿了甘露、乳汁,也有「善」滿的說法。「善」雖然是一種形容詞,但在很多場合中都可以用,所以如來也可以叫「善」妙而去。如來為什麼叫做「善」妙而去呢?〖斷除了煩惱障等障礙後庄嚴逝去〗一地到七地之間所有的俱生煩惱障和遍計煩惱障全部斷除了,所以叫「莊嚴」逝去;〖遣除對真如不了知的無明等以後不退而逝去〗八地到十地之間 的所知障——對真如不了知的一種無明完全斷除了,所以叫做「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習氣以後究竟而逝去〗依靠最後的金剛喻定,將煩惱障和所知障最細微的習氣全部斷盡,得到佛陀的果位,稱為「究竟」而逝去。〖這是從斷功德的角度而講的。〗以上普明論師從斷功德方面,講了一地到十地直至佛地之間斷除障礙的情況。《現觀莊嚴論》中也說:大乘佛子的目標有「三大」,一個是斷大,一個是證大,還有一個心大。「斷大」指所斷圓滿,該斷的障礙已經全斷完了;「證大」 指所證圓滿,該證的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證悟了;「心大」指大悲心圓滿。所以,菩薩度化眾生的目的,就是要現前這三種大。此處主要從「斷」的角度解釋了善逝的涵義。
〖善天尊者則認為,由於證悟了一切所證,因而稱為善逝。〗善天尊者從「證悟」的角度來講,因為證悟了一切萬法的真相,所以叫做善逝。〖總而言之,正因為善妙圓滿斷證功德,或者趨至最勝安樂之地,故而才稱為善逝。〗我們若詳詳細細地解釋,如來的名號包含了甚深的意義。總之,為什麼叫善逝呢?因為所有的功德已經圓滿了,所有的障礙全部消除了,從這個角度叫做善逝。華智仁波切還解釋道:依靠安樂的菩提道,獲得了安樂的大菩提佛果,這就叫做善逝。菩提道是很安樂的,雖然很多人不學佛,但如果真正學了佛,會對每個人的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利益,不管你平時的思想健康也好,生活行住坐卧也好,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充實、很有意義。儘管表面上提起來,我們修道需要苦行,需要在漫長的時間當中積累資糧,有一些很可怕的字眼,但實際上,這個苦行並不像世間上的痛苦,因為心理的作用相當大,為求得正法而受一些苦,在真正修行人的眼裡,反而是一種快樂,所以依靠安樂道獲得安樂果,這是華智仁波切的解釋方式。以前有個帝賢論師,他說:斷一切痛苦、證一切功德,故稱之為善逝。〖《菩薩地論》中云:「趨入殊勝處而逝,不退逝,故稱善逝。」這以上講的是佛寶。〗總之,寂天菩薩也好、我們也好,一定要皈依或者頂禮佛陀,我們畢竟是佛教徒,自己心中的佛陀一定要時時刻刻去憶念。如果你是上根者,或是具有正知正念的人,白天做事情也好、晚上睡覺也好,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就應該是佛陀,這是一個佛教徒最起碼、最基本的行為。如果我們兩三天或者好幾天當中從來不想佛陀的恩德,那我們不算真正的佛教徒。所以,我們上課的時候每天都念「釋迦牟尼佛儀軌」,一方面是大多數人以前在上師面前發過願,沒有念的話會失毀誓言,另一方面,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每天不管怎麼樣,就算心裡不能跟上,詞句上還是要念一些佛,所以大家集體上課前一定要念「釋迦牟尼佛儀軌」。同時,我也希望以前沒有學過《釋迦牟尼佛廣傳》的人,今年在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過程中,一定要看《釋迦牟尼佛廣傳》(前兩天我也提醒過,但這些重要的事情,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希望你們不要當耳邊風。這對你們個人非常有意義,不是看了以後我的地位有什麼不同),了解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利益眾生,這與現在某些佛教徒的想像完全不同,大家應該有個深深的體會,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我非常希望:凡是佛教徒,不管你是什麼宗派的、什麼團體的,盡量念一些「釋迦牟尼佛儀軌」。當然,各教派都有一些不同的儀軌,但我自己認為,以前我用將近五個月的時間,翻譯了五百多頁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譯完之後內心體會非常深,對釋迦牟尼佛產生了一種於以往不同的信心,所以,後來要求大家將麥彭仁波切造的「釋迦牟尼佛儀軌」 最好每天念一遍,這樣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不管你的心能專註也好、不能專註也好,念一遍的功德是相當大的。這裡寂天論師顯現上也是在佛陀面前恭敬地頂禮。當然,有智慧的人,不僅會在真正的佛陀面前頂禮,誠如《親友書》中所說,就連木頭雕刻的佛像,他也是非常恭敬地去頂禮,這是有智慧人的一種選擇和行為,以上是頂禮佛尊。下面講頂禮佛法。佛法是怎麼解釋的呢?〖所謂的「法身」,如《寶性論》中云:「當知法身有二種,法界極清凈本體,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說甚深種種法。」〗《寶性論》是這樣講的:法身有兩種分類,一種為「法界極清凈本體」,也就是佛陀各別自證智慧的對境——一切萬法的法性,叫做本來清凈的法身(證法);另一種為「以及依彼之等流」,即依靠證悟法性為同類因(等流)而宣說的顯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經,這稱為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謂的「法身」分兩個方面,一是證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什麼叫「證法法身」呢?就是我們自相續中所證得的佛陀的境界,從世俗的角度來講,大家每天早上六點鐘修行,如果這時候你的相續中生起一個菩提心,一個悲心,一個對三寶的恭敬心,這就叫證法法身。產生它最根本的等流因是什麼呢?就是善知識所宣講的佛法,或者佛陀及後來高僧大德們所留下來的典籍,這些都屬於教法法身。所以,這裡的「法身」從表面上看來,好像是法、報、化三身里的法身,似乎我們頂禮了善逝如來後又去頂禮他的法身,而法寶在頌詞中沒有體現。不要這麼認為!因為真正的法寶,按照大乘《寶性論》的觀點來講,是滅諦和道諦(證法),也就是說,斷除了所有煩惱,現前了我們本來清凈的本體,叫做「滅諦」;依靠什麼樣的方式來斷呢?依靠五道十地的三十七道品,或者依靠方便方法來斷,這個叫「道諦」,所以法寶也叫滅諦和道諦。以前我們講《俱舍論》有關三寶的問題時,也分析過小乘有小乘的三寶、大乘有大乘的三寶,他們各自的對境有所不同。〖按照此論中所說,證法的法身是與法界、具二清凈無漏的智慧無二無別。〗證法法身,實際上是與如來各別自證所證的法界無二無別的體性,也叫做本性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諦而言的一切甚深、種種教典法門,這些是法寶。〗教法法身,是指勝義諦和世俗諦所攝的一切論典和經典,比如宣說勝義諦方面的般若空性,宣說世俗諦方面的因果緣起,如《百業經》、《賢愚經》等等,這些都包括在教法法身當中。所以,我們頂禮的對境是什麼呢?就是眾生相續中的證悟境界(這是證法法身),誰的相續中有菩提心、有出離心、有空性的境界,那麼我們一定要頂禮,因為他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阿羅漢。還有,世間中能宣說這些證法的文字、語言、經典等等(這是教法法身),我們也應該值得頂禮。因此,世間上的佛寶指的是什麼呢?以前是斷證圓滿的釋迦牟尼佛。那現在代表佛寶的是什麼呢?就是每個寺院裡面供的這些佛像。作為佛教徒,不管到了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凡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主的十方諸佛菩薩的像,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去頂禮,這是佛教徒的一個基本行為。至於法寶,剛才也說了,包括宣說二諦的語言文字。有些人看見《金剛經》就認為「這是應該恭敬頂禮的」,但是看見了南傳佛教的經典,「唉,算了,這不是我學的東西,我不頂禮」,見到藏傳佛教的佛典也不去恭敬,這種分別心非常不好。不管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只要是佛陀傳下來的清凈法門,我們不應該分別宗派。很多人的思想範圍非常狹窄,這樣勢必對自己的修行有一定危害。既然寂天菩薩那樣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也在眾生面前示現對所有的教法證法都恭敬頂禮,我們相續中有什麼樣的境界自己也應該清楚,又有什麼理由不頂禮法寶呢?
這些教言學完了以後,大家應該有個這樣的決心:不管以後看到什麼樣的佛像,我一定要頂禮!若能如此,不管我們朝什麼寺院,都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我曾聽一個居士說:「我是漢傳佛教的,我在我的寺院里經常恭敬頂禮,但去布達拉宮的時候,只是為了參觀而已,包括在覺沃佛像面前,我也沒有頂禮過。」他好像覺得自己非常偉大,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由於自己的分別念比較重,再加上比較愚痴,在拉薩的覺沃佛像和那麼多具加持的佛像面前一點都不頂禮,自己好像胸有成竹,認為學過一點漢傳佛教是很有把握的,這也不一定!我們有些修行人認為自己很有把握,但實際上也不一定真有把握,有時候這種傲慢心特別可怕。前兩天有個人給我打電話,她說自己已經學佛十多年了,現在不用學什麼顯宗的論典了 。當時我覺得也是挺不錯的,很佩服她。第二天又來一個電話,看是她的電話首先不想接,但後來一直在響,不接也不行,於是就接了。一接電話,沒有人的說話聲,一直是哭聲,我問:「你怎麼了?你要說話呀。」後來她慢慢地說出來了,她說:「我今天非常非常的痛苦,雖然我很痛苦,但是我一點都不恨我的丈夫。」我問她到底是什麼事。她哭了很長時間,然後說:「我今天對他講,我現在已經學佛十多年了,你有什麼隱密的事情可以跟我說,我的境界還是很不錯的,你一點都不用擔心!」他說:「我本來不想說的,一直都瞞著你,但你既然這樣說了,希望不要不高興,這也是你自己承諾的。我在外面有別的女人了!」聽了這話以後,她說:「我一點都不生氣,我非常理解,但我們原來特別痛苦、特別窮的時候如何如何,現在我該怎麼辦?我想出家……」雖然她說一點不生氣,但從她的語言來看氣得不得了,她說很想出家,我說:「你還是冷靜下來,暫時不要出家,所謂的出家不是這樣的。只不過你昨天說你的境界非常高,現在不用學習了,但從剛才的話來看,可能還是需要學吧。」確實,許多諸如此類的佛教徒有時候認為自己不用學了,好像什麼都懂,但你只學一個宗派的一些法門,這個法門學得究不究竟也不好說,如果學得不是很好,那就一定要學,不僅要學,而且還要修,否則,僅僅依靠佛法的一些道理,想摧毀自相續中的煩惱是非常困難的。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三摩地王經》中講過:我給你們宣說了解脫的法門,但說完後你自己一定要修持,沒有修的話,就像病人拿了很多葯但沒有吃,不能對病起作用一樣,這些法也無法對治我們相續中的煩惱。在座的大多數人對佛法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沒有修的話,佛法是佛法、自己的相續是自己的相續,就像《開啟修心門扉》中所說,人和佛法之間的距離可以過一匹馬,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相續就會與正法背道而馳,根本不能相應。因此,不管你聽到什麼樣的佛法,都應該經常對自己的相續作一些串習,這就是所謂的修行。依噶當派的教言來抉擇,修行可分為兩種:一是觀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個寂靜的地方,遠離人群和嘈雜的聲音,以毗盧七法的坐式安住下來觀心;「觀察修」是指將我們每天所聽的內容反反覆復地思考,盡量將思考的相續延長,這個過程也叫做修行。有些人認為修行就不能聞思,但實際上,聞思與修行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表面上頂禮佛陀、每天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家都覺得特別容易,但是心裡沒有定解的話,光是口頭上說說,一旦煩惱真正現前,恐怕還是不行的。很多佛教徒都喜歡說大話,但當真正遇到剛才那樣的事情時,才開始後悔不已。佛經中說:「若未修此法,不得見法性,唯以見聞水,豈能除乾渴?」意思是我們如果沒有修持法,就根本不能見到法性,如同只是看見、 聽到水而沒有喝下去,無法遣除相續中的乾渴。比如說,我只是坐在那兒,旁邊有潺潺不息的河流,我說我看到水了、聽到了水的聲音,但水是水、我的相續是我的相續,同樣的道理,佛法口頭上說得來,別人也聽得清清楚楚,實際上我自己從來沒有思維過,雖然天天都是菩提心、菩提心……,但對「一切眾生當過我的父母」或者「我要度化眾生」從來沒有想過的話,這些口頭上的菩提心,在我死亡的時候或者對來世有沒有作用呢?種下善根肯定是毫無疑問,但在相續中串習的功德是沒有的。我這次宣講《入菩薩行論》,非常希望大家能將法真正地融入自心。當然,我自己什麼功德都沒有,教別人也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笑話,但是我確實想:很多人最好不要耽擱在一些文字上,而應該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修習結合起來,這樣對我們的相續會有一定的利益。〖由於這些法寶對於善逝如來來說是具足的,因而稱「具」〗在藏文當中,頌詞里原來有「具足」這個詞,是「善逝具足法身佛子伴」,但漢文中沒有翻譯出來。下面講僧眾。大乘僧眾是一地以上的菩薩。大多數人這樣認為:佛是佛像;法是法寶,也就是《金剛經》等等;僧眾就是廟裡面的大和尚、小和尚,還有幾個調皮的沙彌(眾笑)。這樣想也沒有錯,我們學習《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時候也是這樣認為的,但這種理解方式比較片面,剛才也講了,真正的佛陀就是善逝,在每個眾生相續中,最了義的佛陀就是如來藏;佛法是教法和證法;僧眾就是大乘菩薩。有關三寶的概念及其功德,《智者入門》當中也有介紹,《心性休息》、《隨念三寶經》、《寶性論》裡面也講得特別清楚,希望大家認認真真地去學習。〖關於「佛子」,《寶性論》中云:「具信勝乘之種子,生佛與法智慧母,禪樂胎處悲乳母,彼即隨佛生菩薩。」〗所謂佛子是什麼呢?就是大乘菩薩,依彌勒菩薩《寶性論》中的教證,其來源有四種根本因,下面用比喻和對比的方式加以宣說:猶如轉輪王子的產生及生長需要父親的種子、產生他的母親、胎藏、養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產生及生長也需要四種因:一是對大乘佛法的信心,這相當於種子,如果對大乘佛法一點信心也沒有,就好比種子已經被燒毀了,不可能產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產生佛陀和佛法的母親——證悟般若空性,就像轉輪王子依靠母親而產生一樣,菩薩也必須依靠證悟空性而產生;三是禪樂,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亂的大樂,這相當於產生轉輪王子的胎處 ;四是對眾生的大悲心,即獲得了菩薩的果位以後,仍要不間斷地利益眾生,如同轉輪王子雖已降生,仍需要乳母餵養一樣,《入中論》也說過,大悲心在最初的時候特別重要,中間的時候特別重要,最後特別重要,初、中、後三個階段都讚歎了它的功德,原因也在於此。有了這四種因,才可以產生大乘佛子。〖由於生在如來種姓當中,或者能夠成為如來的繼承者〗《入菩薩行論》亦云:「生於如來家族中。」意思是說,獲得一地菩薩以後,相續中生起了勝義菩提心,此時方稱為真正的佛子,在名稱和意義上完全具備了佛子的法相。當然,我們在資糧道發菩提心時,也可以叫做「佛子」或「菩薩」,但從最究竟的角度來講,這只是一種相似的名稱,只有登地的菩薩才是真正的佛子。〖因而,佛子——諸位聖者菩薩是僧寶。〗所以這裡寂天論師頂禮的對境,應該是自相續中部分證悟了人無我和法無我、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像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龍猛菩薩那樣獲得了一地以上果位的這些聖者們。可見,我們平時頂禮的對境不僅是佛寶、法寶,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等大乘佛子,也要恭敬頂禮。不僅如此,在我們周圍的人群中,也有很多證悟菩提心的菩薩,文殊菩薩的傳記及大乘經典都講過:文殊菩薩顯示各種各樣的身份來度化眾生,只不過我們不能發現而已。所以,我們的周圍有無數的菩薩,在他們面前也值得頂禮。〖於包括僧寶在內的三皈依處,以及雖不是大乘的皈依處,但總的來說功德超勝的聲聞、緣覺、親教師、阿闍黎等,凡是一切可堪為應禮處的對境前,作者三門恭敬作禮。〗「一切可堪為應禮處的對境」,其他講義是這樣講的:聲聞、緣覺、傳戒的阿闍黎、親教師以及大小乘的一些佛塔佛像,包括我們自己上師的舍利塔、遺體、上師生前轉法輪的地方、降生的地方、顯示弘法利生事業的道場,我們都應該頂禮。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講《入菩薩行論》的時候說過:「我們不僅要頂禮以三寶為主的對境,這裡還有很多沒有包括的對境,也值得我們恭敬頂禮,尤其是要頂禮令自己獲得菩提心或無上境界的上師,如果上師不在的話,應該對他的住房及以前住過、加持過的地方進行頂禮。」(我在去往成都的路上,路過米亞羅、汶川等上師如意寶以前住過的賓館時,心裡經常很想頂禮。雖然沒有親自頂禮過,因為路邊都是來往的人群,從車上下來頂禮,大家可能覺得你精神有問題,但內心確實很想頂禮!那天我們去昆明的時候,路過上師如意寶在雞足山住過的賓館,經過那個門口時,心裡也是特別想頂禮。雖然上師現在不在了,但上師加持過的賓館,跟其他一些建築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心目中完全是這樣的)。
上師還說:「以前藏傳佛教中有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竹欽仁波切,他的上師是頂果欽哲仁波切,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他不僅要頂禮上師、上師的住房,還要頂禮上師的狗、上師的氂牛……」從表面上看來,這個人好像有點問題,對人頂禮,對狗對氂牛也頂禮,但實際上,如果自相續中有了證悟或是一定境界,他會報答上師的這種恩德,倘若上師示現了無常 ,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會頂禮上師的住處、住房,甚至上師的家畜等等。最近學院有一個堪布帶著侍者在法王以前那個房子的對面建了一間房子,天天都頂禮。我那天問他的侍者:「你們天天在幹什麼?」他說:「堪布要求我們兩個每天都到這裡,向上師的房子頂禮。」因此,對自己有過法恩、令自己獲得利益的上師,我們看見他的住處、弘法利生的地方,也會有一種非常大的恭敬心,並能夠油然而生。海外有個上師曾說:「我天天晚上向父母頂禮。」我覺得很有道理。雖然他是一個出家人,但因為父母有養育之恩,是自己的恩田,所以對上師頂禮,對父母也應該頂禮。為了摧毀自相續中的傲慢,我們應該經常在這些對境面前頂禮!我這次的要求不高,希望你們每天早上起來在佛像或法本面前恭敬頂禮,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是磕三個頭,此舉最多只花一兩分鐘而已,但是在值得恭敬的對境面前頂禮,其功德確實不可思議。佛在經中說:我涅槃以後,供養頂禮四大聖地 ,與頂禮我沒有任何差別。 所以有機會我們要對四大聖地進行頂禮,包括我們上師以前弘法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涅槃的地方,大家也值得頂禮。再過二十年,學院是什麼狀況誰也說不出來,但不管怎麼樣,就算什麼都沒有了,光有一個牆壁,或者變成了荒無人煙的一片空地,我們也應該頂禮。因為這裡是養育我智慧身體的地方,是我智慧身體的來源,我的肉身依靠現在的父母獲得,但我的智慧身體依靠上師們的加持和恩德才有,假如沒有上師們廣弘佛法,恐怕很多人到目前為止一直都是執迷不悟。如今我們雖不是大徹大悟的大成就者,但是對佛教已經有了一定的正見、一定的信心,在這麼多的人當中、這麼多的眾生裡面,這確實是非常難得的。佛經中也講過:「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以信心出家更難。」我們得人身不容易,縱然得到了人身,遇到佛法尤其是對佛法有正信而真正出家,這樣的緣分更加來之不易,所以大家以後不管遇到自己的哪一位上師,皈依上師也好,獲得法益的上師也好,始終都要有一種恭敬心,這個相當重要!〖關於這樣作禮讚的必要,正如《贊佛功德經》中說:「於本師善逝,雖作微供養,亦趨人天樂,得無死聖果。」〗我們對佛陀作一點小小的供養,比如說供一盞燈、供一根香,表面上看來微不足道,好像沒有什麼,但實際上它的功德是相當大的,暫時可以獲得人天安樂,最後能獲得無上的聖果。〖作禮讚的目的就是為了成辦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等。〗推薦閱讀:
※佛和菩薩的來歷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
※【農曆二月廿一】普賢菩薩聖誕
※梵網經菩薩戒之十重戒
※分享:祈請佛菩薩助我一力,我不要做一個言而無信的人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