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鑒賞詮釋四

(三)詩歌中的表現手法

1.興 也叫起興。「興」就是先寫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詠的對象,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引出詩歌話題的由頭。譬如,要寫兩個人的感情久遠,我們可以說,「咱倆的感情永遠在」,但這樣說,未免顯得直白和突兀。為了避免這種直白和突兀,我們就可以用「興」的手法來表達,在前面加上相關的引句:「山在水在石頭在,咱倆的感情永遠在。」加上這麼一句,語言就順暢了,意思就突出了;加上這麼一句,還使前後構成了比喻關係(比興),不僅使感情形象化了,而且還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因此,「興」又常常寓有隱喻手法,又常常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例如,漢代民歌《孔雀東南飛》,詩的開頭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作者就是以孔雀的徘徊流連來點示、渲染焦仲卿、劉蘭芝彼此顧戀、難以割捨之情的。

從古典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比興能用具體的常見的事物表達那些不很常見的事物,從而使讀者易於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徵,使其形象鮮明;還能避免敘事或說理的質直,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詩中三四句運用比興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難,明月象徵晁衡高潔的品德;後句寄興深微,連天宇也好似愁容滿面,表達了自己對朋友的無限懷念之情。

2、象徵 是指詩人通過某一具體的形象描繪來表現與之在某一方面相似的、相聯繫的思想感情等抽象觀念。象徵是一種形象化的藝術手法。運用象徵手法可以避免淺露直白,可以含蓄地揭示事物的內在意義,讓讀者通過積極的思考和想像主動地領略形象寄託的寓意,取得委婉深刻、耐人咀嚼的藝術效果。古詩中運用象徵手法的,常見於詠物詩及一些寫景詩中,如王勃的《詠風》、白居易的《楊柳枝詞》等。

根據上面對象徵含義的解釋可知,象徵是由形象事物和抽象觀念兩部分組成,而且兩部分之間有相似點、相通點。通常運用了象徵手法的詩歌,我們直接感受的是詩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形象畫面,而詩人的思想感情卻潛隱於背後,一顯一隱。因此,對於這類詩歌,由此及彼,由「顯」及「隱」地體味其「顯」與「隱」的共同點,便成為我們理解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

3、抑與揚 抑,即壓抑、貶低;揚,即褒揚、抬高。抑與揚的恰當使用,能夠造成詩歌行文的波瀾起伏,能夠強化詩人的思想感情。如詩人要在詩中褒揚某事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使二者互相背離,造成強烈的反差,形成鮮明的對比。如同用深谷襯托高山,更顯山勢高峻;用貶抑襯托褒揚,會使褒揚處更為顯豁。反之亦然。因此,抑與揚實質上是一種反差對比。抑與揚的關係主要有兩種:一是欲揚先抑。其特點是抑在先揚在後,抑的目的在於揚。二是欲抑先揚。其特點是揚在先抑在後,抬高是為了跌重。它一般在「抬」上下功夫較多,例如李商隱的《賈生》一詩。

欲揚先抑指不從正面平鋪直陳,先從反面著筆,加以貶抑,而後透露出自己的真實意圖。(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如趙希璐《次蕭冰崖梅花韻》「冰姿瓊骨凈無瑕,竹外溪邊處士家。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詩中三四句忽發奇想:如果牡丹花開早於梅花,誰會衝風踏雪顧及梅花呢?然而,牡丹畢竟不會開在梅花之前。詩人慾揚先抑,只有冰清玉潔的梅花才能在凜冽的風雪中吐芳爭艷,才能受到人們的青睞。又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4.實與虛(虛實相間、虛實結合) 實與虛,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簡單地說,描繪實有之景,為實;描繪想像之景,為虛。一般情況下,只有在表現同一個對象時,實寫與虛寫才具有相對的意義。從表達效果上說,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描繪景物,有利於更加鮮明、充分地表現景物的某一方面特徵,使詩人筆下的景物,既可感可觸,又氣氛濃烈。同時,也更能夠凸顯、強化詩人要抒發的某種感情。

文藝作品在寫到較為複雜的事情時,往往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歌中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的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緻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

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泛說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是虛寫;後兩句描寫滿湖蓮葉荷花在朝陽的輝映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艷紅和諧地搭配著,是實寫。全詩虛實相生,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5、鋪墊 鋪墊是指通過描述與主要事物相關的次要事物來襯托、突出主要事物。作為鋪墊的事物與主要事物之間是賓與主的關係。運用鋪墊,有助於渲染氣氛,蓄積氣勢,凸現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比如柳宗元《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從全詩看,詩歌重心當在後兩句勾勒的特立獨行、孤傲超絕的「釣翁」形象上,而詩歌前兩句展現的冰天雪地、萬籟俱寂的景象,便作了「釣翁」的背景,居於次要地位,起鋪墊作用。有了詩歌一二句的鋪墊,「釣翁」的形象才更加鮮明。

6、以景結情 是詩歌結尾的一種方式,即詩歌不是以直接抒情,而是以描繪景象並融情人景的方式結束全詩。從表達效果看,以景結情能使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含不盡之意於言外。例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歌結尾沒有直接抒情,而是描繪了一幅景象:友人搭乘的帆船順流而下,漸漸地消失在視線之外,只剩下滾滾江水流向天際。但是,這一景象是融人了詩人的感情的。由帆影的逐漸消失,可以想像詩人久久佇立,凝眸目送友人的神態,這其中包含著多少惜別的深情;由江水滔滔、水天茫茫的景象,可以想像友人離去後詩人悵然若失的心境,這其中又包含著詩人對友人多麼真摯的友情。詩歌在描繪一幅景象後,就這樣結束了,然而卻給讀者留下無窮的餘味。對於以景結情的詩歌,既需要我們聯繫全詩,領會詩人的感情脈絡,又需要我們仔細揣摩結尾所繪景象的內蘊,這樣才能合乎情理地品味出其中的「不盡之意」。

7、移情 移情,作為一種抒發感情的方式,是指詩人將自己的感情移人所描繪的景物,然後借染有詩人感情色彩的景物表達詩人的感情。唐宋詩詞中,尤其是宋詞中,移情的句子特別多。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詩句中的「哀」。李商隱《落花》:「高閣客竟去,小院花亂飛。」詩句中的「亂」。李好古《謁金門》:「燕子歸來愁不語」,詞句中的「愁」。再比如張先《水仙子》:「雲破月來花弄影。」詞句中的「弄」。蘇軾《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殘菊猶有傲霜枝。」詩句中的「傲」。周邦彥《六丑》:「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詞句中的「牽」。朱敦儒《相見歡》:「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詞句中的「悲」。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詞句中的「念」。范成大《霜天曉角》:「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詞句中的「知」。姜夔《點絳唇》:「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詞句中的「清苦」。等等。

可見,從修辭角度看,所謂移情,基本上都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從表達效果看,移情,消融了物我之間的界限,產生了物我同一的藝術境界;移情手法的運用,使詩人的感情抒發更委婉、更含蓄、更細膩。

8、借人喻己 借他人故事表現自己的形象,抒發內心感受。如:《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全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的漁翁,寄託了詩人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和苦惱。

9、借古喻今(借古諷今)  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如李商隱的《賈生》:該詩截取漢文帝與賈誼之間君臣相會的一個歷史場景,抓住其中最富諷刺意味的典型細節加以描寫,突出賈生可悲可嘆的遭遇,借古諷今,寄託作者對當朝統治者漠視民生,不能真正用才和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詩中借古喻今、以小見大,史論結合,意蘊深刻而豐富,諷刺有力,可謂詠史詩中難得的力作。

10、藉助神話傳說 藉助神話傳說就是在詩中借用神話來抒情言志。

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節選)》:「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詩人用浪漫主義手法,藉助豐富的想像和神話傳說,表現齣兒童時期對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認識。詩人以 「白玉盤」和神話中的「瑤台鏡」作比,不僅描繪出月亮的形狀,更寫出了月光的皎潔可愛,在新穎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嘆的稚氣。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兒童的天真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本詩借用神話傳說寫意,構思精巧,用語準確,語言質樸,風格豪放,十分耐人回味。

11、想像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運用了想像的手法,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像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作者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不僅是流露出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而且也在字裡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大豐富了詩歌的內容。

12、語言的生動形象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中描寫琵琶女彈奏音樂一節可謂語言生動形象的一個典範,在詩中作者用了十四句詩藉助於大量的摹聲詞和生動的比喻來描摹樂聲,「大弦……,小弦……」既用「嘈嘈」「切切」疊音詞摹聲,又用「如急雨」「如私語」的比喻使音樂形象化,「大珠……」一比,又使音樂的意境通過視覺、聽覺形象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這諸多生動的描繪不僅繪聲繪色地再現了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讓我們不得不驚嘆作者的藝術才華,而且也通過這個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生動地再現了琵琶女的形象。此詩語言之生動,境界之美妙,不能不讓人驚羨。

13、襯托(渲染、烘托) 詩人在描繪某一事物時(主),用描寫相類或相對的另一事物(賓)來陪襯、烘托。這種修辭手法叫襯托。襯托的特點是,詩人描寫的兩種或幾種事物,有一為「主」,余者為「賓」,「賓」為「主」而存在,為「主」服務,「賓」主要起陪襯烘托作用。古代詩詞中的襯托手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正襯。正襯就是用相同或相類的事物來陪襯烘托,以達到渲染的目的。如以美襯美,以樂景襯樂情,以哀景襯哀情等,都是正襯。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中寫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詩人的情誼更有多深呢?三四句形象鮮明地烘托出了汪倫對詩人的真摯純潔的深厚感情。二是反襯。反襯就是用相反的事物來襯托。比如以丑襯美,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以哀景襯樂情等,都是反襯。如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氣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突出了春澗的寂靜。

14、由己及人,反賓為主:如杜甫的《月夜》

15、鋪敘:就是詳細的敘述。

16、賦:鋪陳其事也。

17、詩詞語言 語言鑒賞一般包括遣詞造句、語句含義、韻律格式、語體色彩等。要特別注意對詩詞中「詩眼」的分析。此外,還應注意到下面一些方式在語言表達效果上的作用。如:典故,把作品所要抒發之感情暗寓於所用的典故史事,①含蓄凝練,表意豐富,耐人尋味;②造成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諧音,運用音節相同或相近的詞去代替另一個詞,取得那一個詞的意義效果。這種手法使表情達意更含蓄、機智,耐人尋味。疊字,重疊使用詞語,增強情感的表達,造成一種迴環往複的效果,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味。語序或詞序顛倒,適合平仄、韻律等要求突出表現某種情景。跳躍性,符合音節韻律等的需要,更好地抒發情感,以達到獨特的效果。詩句純用名片語合,構成典型環境,起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表的效果。

[藝術手法術語]藝術手法術語主要有:過渡、呼應(前後互相照應聯繫)、伏筆(前段為後段埋下線索),想像、聯想(相似聯想、相關聯想、對比聯想、縱向聯想、組合聯想),渲染(先點後染、先染後點)、襯托(以景襯景、以物襯物、以人襯人、以景襯人等,目的是渲染氣氛,更好地突出主體。)、移情,白描、工筆,繪形、繪聲、繪色,委婉含蓄、烘雲托月,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以景襯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化虛為實、化實為虛、虛實相生(結合),化動為靜、化靜為動、動靜結合,前後呼應、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女凰同自然生成的),巧設懸念,畫龍點睛、卒章顯志(篇末點題),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以樂寫哀、以哀寫樂,言此及彼,借古諷今,抑揚相襯(欲揚先抑、欲抑先揚),點面結合,象徵,用典,賦、比、興,語言變形、語序倒置,等等。

九、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風格簡介及詩歌語言鑒賞

(一)語言風格簡析

所謂語言風格,是指詩人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語言藝術個性,是詩人的個人氣質、詩歌美學觀念在作品中的凝結,是具有恆定性的區別於其他詩人的藝術特色。風格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詩人、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往往表現出不同的風格。擇其要者,有以下幾類。

豪邁雄奇:此種風格的詩,多用具有氣勢和節奏奔放的語言來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營造恢弘闊遠的意境,表現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沉鬱頓挫:沉鬱就是深沉蘊藉。沉鬱的詩作者似乎有千言萬語積壓在胸,而後沉吟再三,勃發於筆端。如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慷慨悲壯: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樸素自然:其語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詞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於平淡中蘊含著深意。如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婉約細膩:這種風格往往體現出「曲、細、柔」的特點,曲徑通幽,情調纏綿,表達感情細如抽絲。如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這種風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藏在形象中,讓讀者自己展開想像,思而得之。如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清新明麗:這種風格往往用清麗的語言來營造優美的意境,表達怡然喜悅的感情。其藝術境界多如大雨過後的清清柳色、荷葉上顫動著的晶瑩水珠。如周邦彥《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幽默諷刺: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如章碣《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二)詩歌語言鑒賞

鑒賞詩歌語言的途徑:理解關鍵詞句(鍊字)

1.動詞。一個動詞尤其是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往往能夠使全詩的語言生動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詩歌的詩眼。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和「驚」是鍊字,是使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天來了,鳥語花香本應歡笑愉快,但現在國家遭受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罷了。又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悅」字和「空」字,是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典型,一詞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詩活。

〖練習〗試賞析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中「分」字和「掛」字的妙處。

賞析:野竹與雲氣相接,這本是一幅靜景,但詩人用一個「分」字,就有了動的意味,使人聯想到隨山岡徐徐移動的雲霧,不斷從野竹梢頭飄過的情景。一線泉水,凌空飛瀉,這本是一幅動景,但詩人用一個「掛」字,就由動化靜了,它使人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圖景。化靜為動,又化動為靜,動靜結合。

2.形容詞。形容詞不僅可以從形、聲、色、光等方面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中「直」和「圓」字,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又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遲」字,用意精深:細雨濕帆,帆濕而重;飛鳥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寫出了離愁別緒。

〖練習〗蔣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哪兩個字用得好,試作分析。

賞析:「紅」與「綠」字用得好,形容詞用作使動詞,詩人通過櫻桃變紅、蕉葉變綠的動態,抒寫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

3.名詞。名詞在古代詩歌中主要表現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詞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及多個意象疊加的現象,因為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個名詞(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涼畫面。再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中(溫庭筠《商山早行》)共寫了六種景物:雞聲、茅店、月亮、腳印、小橋、霜,本聯純用名片語成詩句,將六種景物作意象的疊加,如一個特寫鏡頭,營造出特定的意境。

4.數詞。數詞不只可以寫出事物的數量,它在詩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達效果。如「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為傳神之筆。據《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曾以這首詩求教於鄭谷,詩的第二聯原為「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後將「數枝」改為「一枝」,齊己便稱鄭谷為「一字師」。「一」是點睛之筆: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得此梅不同尋常,緊緊地扣住了題目「早梅」。

古人用數字寫的妙詩很多,如乾隆皇的《飛雪》: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宋人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支花。元代無名氏的《雁兒落帶過得勝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輩催一輩。一聚一離別,一喜一傷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夢裡。尋一夥相識,他一會咱一會,都一般相知,吹一會唱一會。

5.副詞。副詞常用來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以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巧妙地使用副詞,常能使詩歌的內容變得深刻。如「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盡」字,寫出了戍邊將士一無例外的思鄉之情。又如「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杜荀鶴《山中寡婦》)一句中的「猶」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於戰爭的破壞,桑林伐盡,田園荒蕪,而官府卻不顧人民的死活,照舊逼稅和「征苗」的嚴酷的社會現實。

6.評析「題眼」。所謂「題眼」,就是指詩歌標題中提挈全篇、精練傳神的字詞。如2002年高考選用的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題中「聞笛」二字便是「題眼」,所以全詩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來寫笛聲,把讀者引到一個美妙的音樂境界中來,直到最後一句才透露了詩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詩中的「喜」便是題眼。八句詩中雖然未用一個「喜」字,但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喜」意。在閱讀中,發現並評析「題眼」,可以幫助體會詩歌豐富的內涵。

7.評析「詩眼」。

優秀的作品中,詩有「詩眼」,詞有「詞眼」。這裡的「詩眼」、「詞眼」,有時是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有時是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如李清照《醉花陰》寫主人公多愁善感、憐花自憐的性格情態,結尾寫道:「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一個「瘦」字便是全篇的詞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詞意,畫龍點睛,使人物形象與環境顯得十分協調。

對「鍊字」的判斷,有一定的規律可以參照。五言詩一般煉第二字、第三字、第五字,如「竹歸浣女,蓮下漁舟」,「泉聲危石,日色青松」,「曉月臨窗,天河入戶」。七言詩一般煉第二字、第五字、第七字,如「山白樓沙苑暮,潮滄海野塘春」,「江間波浪天涌,塞上風雲地陰」,「青楓江上孤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鑒賞詩歌語言常用字

凝練、簡潔、幽默、詼諧、質樸、自然、清新秀麗、生動形象、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鬱、飄逸、委婉、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部分詩人的詩歌語言風格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杜甫的沉鬱頓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    高適的悲壯蒼涼   李清照的纏綿悱惻    陸遊的悲壯愛國

 

 

 

推薦閱讀: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
古典舞|《羅敷行》
有什麼古典點夢幻西遊的遊戲情侶名字?
古典詩詞鑒賞<十二>---1
力拔太華鏖鯨牙;里的鏖鯨具體指什麼?

TAG:中國 | 詩歌 | 古典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