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杜甫草堂導遊詞
各位團友:
大家好!說起杜甫草堂,大家可能首先想起的是成都杜杜甫草堂。 其實呢,杜甫草堂在全國不止一兩處,其中有一處鮮為人知的杜甫草堂,就是我們今天要前往憑弔的成縣杜甫草堂。 它的修建比成才杜甫草堂要早,是國內最早的一處杜甫草堂。 好了,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開始今天的朝謁詩聖之旅吧! 各位朋友,眼前即是杜甫草堂所在地飛龍峽口,東側為鳳凰山,又稱鳳凰台,草堂處在西南側坡地,坐西向東。 周圍東、西、南三面,或山,或崖,北側為東南兩河匯聚之處,二水合流出峽,水勢彷彿飛龍穿空。 現在請大家順著我手指方向望,鳳凰山東南方向山岩跌宕起伏,簡單地勾勒出了一幅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偉人頭像輪廓。 可能有朋友已看出來了,那是魯迅。 魯迅頭像素麵朝天,最有個人特徵的平頭,鬍髭,惟妙惟肖,相當逼真。 這還是最近兩三年發現的,我們稱它「魯迅問天」。 一邊是現代文壇巨匠魯迅,一邊是古代詩聖杜甫,隔峽谷而相鄰,似乎在進行著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壇對話,不能不說是一處自然與歷史的造化。有的朋友可能想問,杜甫為什麼會到成縣來並選擇此地落腳呢?和大家一樣,杜甫也喜歡旅行,站在社會文化行為的角度上說,他所進行的是一種文學旅行。 像李白,柳宗元,歐陽修,蘇軾,陸遊等大文人,都有過豐富的旅行經歷,古人不是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嘛!但就杜甫而言,他所進行的並不是一種輕鬆的,充滿愉快的浪漫之旅,而是充滿坎坷的顛沛流離,真正的「文化苦旅」。
天寶初年考進士不中,進長安後,求官無門,困頓了十年,才得到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 哪知不久就爆發了「安史之亂」,他顛沛流離,還被叛軍俘獲。 脫險後,追隨唐肅宗,授官左拾遺。 公元759年,因為替當年的好友,被罷去宰相職務的房館辯護,觸犯龍顏,被貶至華州任司功參軍。 官場的失意,再加上這年夏天關中鬧饑荒,杜甫憤然棄官,攜家西赴秦州,就是現在的天水,又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旅行生活。 在秦州雖有親友資助和採藥收入,但生活還是極端貧困。 正好這時,同谷有位叫宰蓋的人,來信請他去同谷居住。 杜甫也聽說同谷是塊富庶地方,生活可能會有所改善。 於是這年十月,前往同谷,就是現在的成縣。 杜甫來到同谷,在鳳凰山下選擇了這麼一處背靠青山巨崖,面對峽谷山峰,避風向陽,自己感到滿意的地方住了下來,在這裡杜甫還遇到了一位長安故舊——贊公禪師,二人久別重逢,時常互相走訪,賦詩贈答。 但在生活上,這年仍然是艱苦的一年。 數月的長途跋涉,加上時近寒冬,相邀來同谷的「佳主人」宰蓋也未能在生活上給予多少幫助。 年近五旬的杜甫,只得冒著嚴寒上山覓拾橡栗,扛著鋤頭挖掘黃獨,以至於手腳都被凍得皸裂了。 有時因大雪封山,尋食無所收穫,兒女則餓得牽衣蹄哭,以至幾個孩子都夭折在這裡。 老杜作過京官,地方官,雖說官不大,好賴當過官;在文壇上也是個知名人士,雖說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也沒想到竟然落得個無米下鍋,兒女餓死的窘迫境地,心中怎能平靜呢?也難怪他發出了「三年飢走荒山道」、「我生何為在窮谷」的憤怒呼嚎。 詩人不能不正視當時生活上的困難,所以在同谷住了一個多月,於當年十二月一日再度奔上漂泊的征途,經劍門關赴成都。 杜甫在成都,寓居在浣花溪草堂,就是大家熟悉的成都草堂,曾一度入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府,以檢校工部員外郎的頭銜充任節度參謀,所以後世稱他杜工部。 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之後,公元768年,攜家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貧病交加,兩年後死在湘水的船中。 杜甫在同谷度過了一個冬月時間,先後寫下了《泥功山》、《鳳凰台》、《萬丈潭》、《同谷七歌》、《發同谷縣》等二十餘首有名的詩篇。 杜甫中年以後遭遇坎坷,強烈的生活動蕩,使他比較多地接觸了現實社會,從而在生活上走向人民,在思想上貼近人民。 所以,他的詩作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折射出國家的危機,社會的矛盾,人民的疾苦。 詩人在《鳳凰台》一詩中寫道:「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 心當以竹實,炯然無外求。 血當以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詩人把自己的宏圖大志寄託於鳳凰,寧願剖開「心血」,餵養饑寒中的雛鳳,以實現「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的忠君思想,表達自己盼望中興,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一片執著之情。 詩中杜甫憂國憂民,愛憎鮮明,有血有淚的感情,正是他長期以來和人民同呼和浩特吸,同苦難,命運相連而得到的一種思想升華。 所以一千二百多年來,這位偉大的詩人深受人民崇敬,而他在中國詩歌藝術上的成就,貢獻,也是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根由。 杜甫當年雖在這裡饑寒交迫,卻為我們留下了千古傳誦的不朽詩篇。 杜甫在離開同谷縣時,寫下了《發同谷縣》一詩,詩中寫道:「臨歧別數子,握手淚再滴」,表達了他對患難與共的同穀人民和朋友的一片真情,對同谷山水的無限眷戀。 所以,這小小的草堂,年年都有難以計數的遊人前來緬懷,悼念。讓我們再回到現實環境中來,成縣杜甫草堂始建於北宋,明代成歷年間修葺,最早名曰「子美草堂祠」,又稱「詩聖祠」。 眼前的新建大門為清式彩繪牌坊,上方正中「杜少陵祠」4字匾額,是當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啟功先生所題。 我們抬階而上,便是草堂前院。 草堂一進兩院,二級台階,前院的南北兩座廂房,現在開闢為展室。 沿階再上,便是後院,也是草堂大殿所在處。 院內正中是杜甫漢白玉全身雕像,詩人扶手佇立遠眺,憂國憂民,形態逼真。 正西為大殿,供有詩人石雕坐像,上掛「氣吞江海」橫匾。 院南北兩側都是碑廊,有杜甫同谷詩及歷代遊人題詞碑刻24方,毛澤東書寫的杜甫名篇《登高》、《登岳陽樓》、《過武侯祠》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彷彿刻於碑石。 從遠處看,最能吸引人們目光的除了杜甫雕像之外,當屬這幾株蔥蘢古柏了。 這院內曾有8株參天古柏,一棵國槐和一叢海棠,人稱「八柏一槐一海棠」,相傳為杜甫親手所栽,現在只剩下這幾株古柏。 它們蒼勁古老的樹榦和鬱鬱蔥蔥的枝葉,是杜甫草堂千百年來衰敗興盛的見證。 草堂雖經歷代修葺,幾度變化,而這幾株古柏依舊挺拔在原地,用年輪默記著歷史。 院後南北各有一個月洞門,南門通往後山坡,直達子美崖。 後山上白皮松遍布蔥籠,瀑布分級疊降,飛流而下。 北門接碑廊,連亭引橋,又是一派庭園景象。 整個草堂,一片靜謐清幽,令人神往。
成縣杜甫草堂,是杜甫當年由陝西經甘肅入四川在隴南的一個重要足跡。 今天草堂所在的飛龍峽已非昔日的荒郊野地,公路在草堂下穿隧洞而過,古老的棧道依然可見。 玉繩泉瀑布從崖洞頂上噴下,如縷似珠,凜冽甘甜;峽壁上的摩岸和碑刻昭示後入,飛龍峽,飛龍潭,飛龍崖不僅是自然風光,而且還是人文勝境。 子美崖依然林木森森,澗流潺潺,崖壁上的「石崖雲潭」4個大字遙遠可見。 好了,各位朋友,讓我們倘佯於這片詩魂繚繞的幽靜之地,呤誦詩聖的光輝詩句,去感觸那個時代的脈搏,領司杜甫對祖國山河深沉的愛慕情懷吧!說不定哪位朋友有幸得到老杜在冥冥之中的啟迪,靈感勃發,妙筆生花,文章發表於報刑雜誌,得它個什麼文學大獎呢!推薦閱讀:
※杜甫《詠懷古迹(其三)》教案
※卑微的崇高--杜甫草堂遊記
※DF216翻譯對比:遣興二首(杜甫)
※詠懷古迹和秋興八首哪組詩的整體質量高一些?
※精讀《唐詩三百首》010: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