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法華經大意》1-10集

凈空法師《法華經大意》1-10集

(2011-07-18 21:16:26)

轉載

標籤:

凈空法師

妙法蓮華經

分類: 佛法無邊

節選:佛在《楞嚴》裡面講得透徹,這經典裡頭,這兩部經是古人所讚歎的開智慧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開慧楞嚴,成佛法華」。這是在一切大乘經裡面,這兩部經最出名,知名度最高,所以大家要好好來學習,這兩部經非常重要。《楞嚴》確實是給我們開智慧,對於一切事理說得透徹、說得明白。《法華經》它大主意就是建立我們的信心,煩惱一定能斷,佛道一定可成,建立我們信心,這成佛的《法華》。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一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01

各位同學,我們為了節省時間,也不必做介紹。這個科目《妙法蓮華經》,如果要詳細的講,是要相當長的時間。這次學院給我們排的時間,是這一次有三十個小時,下個學期也有三十個小時,這就一共有六十個小時,六十個小時要想講這部經,是不可能的。我來的時候也曾經問過兩個同學,他們是上一屆畢業的,我問問這邊教學的一般情形。尤其是說一部經不能夠講圓滿、或者講一半,就沒有辦法繼續往下講,或者是講一個開題也就中止,這對我們求學的人來講,當然是不圓滿,很遺憾。所以我在接到這邊通知之後,它的課表寄給我之後,我一看時間可能太少,少有少的講法,也要講個完整。所以我就在《法華經》,古人註疏裡面選出這種,就這次帶給諸位的大意,這是《法華經》大意。像這樣的方式,古大德有許多人寫出來,我看了幾本之後,是這種比較上圓滿,很適合於初機。

首先我們要了解,《法華經》是什麼樣的性質,是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接受這個經典。我想諸位在學院裡面,也聽過許多老師給你們講過,在天台講五時八教,五個時期裡面它是最後一個時期。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的這些學生,經過了阿含、方等、般若,跟世尊修學已經四十二年之後,四十二年之後佛才講這部大經。我們問問,我們自己學了多少年了?當時人家學了四十二年,才接受這部經典,所以這個課程,嚴格的講,是佛學研究院的課程,不是初學。初學的如果來講這部經就是結結緣,讓諸位了解佛教裡頭有這門課程,這門課程大意是些什麼,咱們知道這些就行。如果要想深入的去研究,那得要用三、五年專門來修,把其他的都放棄掉,專門來修《法華經》,而且還要有相當佛學的基礎,才能夠辦得到。我們想想世尊當時,人家是專攻佛學,專門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聽了四十二年才講到《法華經》。所以我們這次選的大意,可以說很適合於初學,初機的修學。這個經本諸位已經拿到了,課堂裡面教學的方式是要先讀經,就是我們一開頭上課,先要把《法華經》念一品。就像我們平常誦經一樣念一品,一品念完了,我們就講這一品的大意。由哪個來念?你們每個同學都要預備,到時候不一定請哪個來帶頭,請一個來念。這一品念完了之後,我們就開始講大意,這是我們採取這個方式。

如果諸位要發心學《法華經》,這個經文要能夠背誦,不能背誦那就談不上學習佛法。我在台北教學的時候學生都要背經,學楞嚴就要背《楞嚴經》,學法華要背《法華經》;如果不背的話,那什麼都談不上,這點是希望大家要留意。今天我們先要把經題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入了文之後就是先讀經文,然後照發給大家的資料,我們講大意。這種教學的方式,目的是使諸位同學對於《法華經》,有個概略的認識,第二個目的是提起同學們研究的興趣。如果你要是發心將來專攻《法華》,有另外的方式,有另外的辦法,這只能做個引子而已。古德無論是講經、教學或者是註疏,首先一定要介紹講經的因緣。即使是世尊一代時教也不例外,一代時教裡面有教起因緣,講到教起因緣,也可以說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他為什麼出現在世間。佛法是因緣生法,離不開因緣,總因緣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唯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一切眾生佛之知見」。這句話大家要牢牢的記住,從這句話我們就認識了佛教。今天有不少人把佛教看作為宗教,也有不少人把佛教看作哲學。佛教究竟是不是宗教、是不是哲學?

我們看看哲學與宗教的主旨,是不是唯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是不是這個?如果不是這個;換句話說,佛教就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這點要是搞不清楚的話;換句話說,我們一開頭就迷失了方向。這一迷到底,你什麼時候能開悟?這個法門是叫你開悟的!迷不能破悟,迷只有說是迷上加迷,愈迷愈深,哪能開得了悟?既然講開示悟入一切眾生佛之知見,咱們要問這個佛知見我們到底有沒有?如果眾生本有佛知見,又何必要佛來開?如果眾生本無佛知見,世尊對我們也無能為力,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而一切眾生確實是本來具足佛知見,雖然具足,可惜的是我們迷不自知,不曉得自己有佛知見,這一迷麻煩就大了,我們常講的無邊煩惱、生死輪迴,就成了這個現象。可見得生死煩惱,是我們迷了自家的佛知見才有的;要是悟了自己的佛知見,這就是一般所謂成佛了。悟了就成佛,迷了就叫凡夫,凡夫與佛,只是對於佛知見迷悟不同,而說的言詞,說的名詞,除此之外佛與眾生,你們想想什麼地方有差別!沒有差別。講到迷,每個眾生對於佛知見,迷的有淺深程度不同,這樣才區別為十法界,十法界這麼來的。我們講佛菩薩程度愈高的他迷得淺,講六道三途迷得深,就是迷有淺深不同。

佛出世的本懷,就是他原本的意思,就是為這麼一樁事情,以種種善巧方便來誘導我們,來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這就叫做佛法。所以佛法是破迷開悟的方法,佛法是破迷開悟的教學,悟了以後,再給諸位說,這個佛法也沒有。正是像經裡面常講的,佛法是什麼?佛法是藥!藥對什麼人來說的?對有病人來說的這是藥。如果這個人健康沒有病,你給他說藥,這個藥對他毫無意義,沒有意義,他眼睛裡頭沒有藥,為什麼?他身體健康。佛法就好比對我們的身體有毛病,我們有煩惱,見思煩惱是病,塵沙煩惱是病。無明煩惱是病根,生死輪迴是病相,這個都是不正常,佛用這個妙藥來給我們治病,病治好了,藥也不要了。你們想想佛法是這個,暫時對治我們煩惱生死大病的良藥,所以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佛門裡面常說「以假修真」,意思就在此地,以這個假的佛法,修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我們健康的身體。必須要用假的佛法的藥治我們的毛病,病好了恢復健康,假的佛法也不要了,佛法裡常講借假修真,這個假是指佛法。千萬不要誤會,有些人認為什麼?借假身體是假的,借假修真,身體要好好的保養,為什麼?沒有身體不能修行!這樣一執著就是增長我見。諸位想想,我見是煩惱障的根本,你的我見天天在增長,這煩惱障怎麼能斷得了?這是誤會,他把所說借假修真,假的佛法誤會是假我,這一誤會這問題就解決不了!這是講總因緣。

別因緣有許多,像古德所說的「法爾應說」,為什麼?佛出世的本懷,就是叫我們要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我們自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相信煩惱是假的,迷了以後還在迷,相信迷可以破、煩惱可以斷、佛道可以成,這是本經的宗旨。可是說到學佛這個事情實在講是不容易,學佛就是學覺悟,覺悟必須要離開迷、執。迷的相,佛在大經裡面也說得很清楚,分別、妄想。講到這個地方,現在的麻煩就來了你們知道嗎?你們今天在課堂裡面,聽我在這裡胡說八道,你們就在那裡胡思亂想,大大的錯了!離開了分別妄想就覺悟,自性就現前。你們現在念佛學院,佛學院畢業了沒開悟,再念高級佛學院,再念研究院,你念了一輩子都不會開悟,為什麼不會開悟?因為你天天用分別妄想。佛說得明明白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因為分別妄想而不能證得。我們現在在課堂裡還在分別妄想,這怎麼行?幾時諸位要真正能夠學會了,不用分別、不打妄想,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就會開悟!

佛在楞嚴會上教我們「捨識用根」,我們聽經用什麼聽?用聞性聞法性,這樣才能明心見性。假如我們用耳識聞的聲塵這就壞了,耳識分別,第六識再起妄想,這段什麼意思、這句怎麼講法在打妄想;這個講法是對的,那個講法是不對的,起執著。這個搞法搞一輩子也開不了悟,縱然你繼續不斷搞上三大阿僧祇劫,你還是不會開悟,這麻煩就很大。我們看觀世音菩薩,今天有一本書送給你們,《觀音三經》。觀世音菩薩聰明,人家會聽,用聞性聞聲性,「反聞聞自性」,那個自性是什麼?自性裡頭六塵之性,「性成無上道」,他成佛了。我們為什麼不學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最有緣分。為什麼最有緣分?諸位要曉得,觀音菩薩的耳根最利,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也是耳根最利,真正是志同道合,所以才家家觀世音。可惜的是家家都不會,都不會用反聞聞自性;如果會用,家家都是觀世音菩薩,都成觀音菩薩。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應當要學習的。講到這個地方,我把因緣以及聽經的態度,怎麼用心法,告訴大家了。

下面我們就解釋經題,《妙法蓮華經》,講經題也不能採取天台的規矩來講,因為你也聽了不少經,雖然那個經沒聽完,那個經題總聽了不少遍。所以像七立選題這些我們都把它免了,不必再麻煩,把題的義趣告訴大家。為了解釋方便起見,「妙法」我們先講法,法是指的一切世出世間萬法,我們也稱之叫一切法。如果要把它分類區分,可以分為三大類,這個三大類:第一類是眾生法,第二類是佛法,第三類是心法,這個三類可以說把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法,都包括盡了。從這個名相諸位就能夠想像得到,說眾生法,必然是說十法界裡面,還沒有成佛的那都叫眾生。眾生不但是包括六道凡夫,連聲聞、緣覺、菩薩也包括在其中。經論裡常講「有情眾生」,有情的眾生裡面有覺、有迷,菩薩這兩個字原本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翻成中國的意思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可見得菩薩還是在眾生法裡面。佛法,佛是圓滿菩提,完全覺悟了,所以他不在有情眾生範圍之內。諸位曉得,等覺菩薩還在有情眾生範圍之內,因為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是屬於眾生裡面的一類。由此可知,除佛以外,等覺以下都在眾生裡面,眾生是迷的時候才有,所以相不是本有的。佛是本有的,眾生是非有之有,也就是因迷故有,迷的什麼?這是我們要搞清楚的。

你們諸位想想,眾生迷了什麼?包括菩薩在內他不成佛,你們有誰知道?你們想想看,迷了什麼?顛倒妄想沒錯,但是範圍太大,什麼叫顛倒妄想?哪個地方妄想?這裡面有個根本,諸位要曉得,迷了一!《法華經》裡面跟《華嚴》沒有兩樣,《華嚴》講的一真法界,一迷了一,這就一變變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迷的時候才有,悟了只有一是真的。我們幾個人能夠覺悟,法界是一,是不二的,你要是悟到這個一就成佛了。悟到一這就入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之中,十法界成了一界。你看《維摩經》裡面這裡也有講,《維摩經》講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淨土裡面念佛一心不亂。所以諸位要曉得,悟了心、境是一不是二,這裡面沒有妄想;有了二就打妄想,就分別、就妄想。有人、有我這個二這有分別、有妄想,有眾生、有佛這是二,這是分別、是妄想。所以你在佛法裡面不能證得,不但不能證得,佛經註解展開在你面前,你也不懂。我在講台給諸位講講的你還是不懂,為什麼不懂?因為你心沒有一,你心是二。所以,所謂眾生就是不了解真如法原本是一。

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儒家、道家也證得,他們雖然證得,沒有把這個教義發揚光大,等到佛法到中國來之後,這才將中國文化是融會貫通。孔老夫子,你們讀《論語》,《論語》裡頭兩次說到,「吾道一以貫之」,孔夫子何嘗沒有證得一真法界!老子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是證得一。所以禪家講「識得一萬事畢」,這是給諸位說明迷、悟的根源。你要是知道這個原理、原則,你自己用功就得法,你這個修學就真有受用,為什麼?向一去修。這就是求覺,一就是覺,二就不覺,不覺就是迷,一就是佛,二就是眾生。所以我們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修什麼?修清淨心。清淨心是一心,二心,心就不清淨,一心這個心多清淨!我們在境界裡面起分別、打妄想,心不清淨,你就落二、三。一切境界可以隨緣,隨緣是清淨的,不能夠攀緣,攀緣就不清淨,隨緣是清淨的。隨緣就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一樣,明鏡見影,鏡子照到外面清清楚楚自己怎麼樣?如如不動。外面的境界相印到裡面一相,什麼一相?平等相、清淨相。我們凡夫心不像一面鏡子,對外面的境界不平等,有是非、有好惡、有分別、有煩惱,後面就有果報,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哪裡曉得見聞覺知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多清楚!

佛在《楞嚴》裡面講得透徹,這經典裡頭,這兩部經是古人所讚歎的開智慧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開慧楞嚴,成佛法華」。這是在一切大乘經裡面,這兩部經最出名,知名度最高,所以大家要好好來學習,這兩部經非常重要。《楞嚴》確實是給我們開智慧,對於一切事理說得透徹、說得明白。《法華經》它大主意就是建立我們的信心,煩惱一定能斷,佛道一定可成,建立我們信心,這成佛的《法華》。

 

既然我們見聞覺知,就是六根的根性本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不增不滅。現在呢?現在還是這樣的,與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可惜的就是我們自己不曉得,我們自己迷了,迷了用不用它?一天到晚還用它,用它不曉得,你說這個事情多冤枉!所以佛才出現於世間,以種種善巧方便來誘導我們,教我們開啟自家如來知見。如來知見,這個如與來這兩個字妙極了,《法華》裡面講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這是經裡頭如的意思。只有這十重意思嗎?不止。這個意思無量無邊,天台大師把它展開,這十如是一展開成為百界千如,那還是從綱領上說。你看我們佛經一開端,「如是我聞」,這一個字妙極了,太妙了。天台大師三轉念十如是,把十如是裡頭妙義都念出來。如果諸位也要會「如是我聞」四個字,你這四個字倒過轉來,用四轉來讀,如是我聞那個味道也出來了,才曉得佛法之妙,妙不可言。這是給諸位介紹簡單眾生法。

什麼是佛法?佛是大覺之人,究竟覺者。菩薩雖然覺還不究竟,還沒有圓滿,佛的覺是究竟圓滿了。覺悟的是什麼?覺悟是一,世出世間一切法原本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你們幾時要是悟過來了,叫你去算算數,兩個加三個多少?兩個加三個等於一。你在學校的老師給你打個叉,錯,不及格,在佛法裡面完全正確,哪有什麼不正確!一切法加減乘除,總而言之,都是得的一,一真法界,萬法歸一,一就是萬法。不但一切法是一性,我們從法性上來講一大概沒問題,疑惑比較少一點。再告訴諸位,相也是一,作用還是一,這妙!我們初接觸的時候,當然是疑問重重,為什麼疑問重重?因為我們自己沒有證得,光是聽人家講的是一,疑慮重重。你自己要是悟了這個境界,一聽很對,正適合自己的心意。一的相是什麼?給諸位說清淨寂滅相。《仁王經》裡面講五忍菩薩,地位最高的就寂滅忍,下品寂滅忍是法雲地的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就是佛。如來果位上看這一切境界相是清淨寂滅相!哪一天你的眼睛一張開,耳朵豎起來,看看外面的境界相是清淨寂滅,你就成佛了;縱然沒成佛,那至少也是十地菩薩,你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正是《華嚴》、《法華》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十地菩薩,我們可以說他是成佛。

在這個境界裡面,佛說大慈大悲,示現的種種依正莊嚴的應化身,包括接引見性菩薩的報身,「隨心應量,循業發現」,普度眾生。這是證得一真法界所現起的大用,無方大用;在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看叫做神通,不可思議。而在如來境界裡頭,說無方大用,這叫佛法,佛法有體、有用,活活潑潑,它不是死呆板的。這裡面頂重要的,就是大家記住,就是這一個字「一」,解門裡頭叫你悟一,行門裡面叫你證一。這個我們修學,修是講行,學是講求解,我們的方向就正確,就沒有迷失,目標也正確,方向正確、目標正確不要多久你就可以證得。我們現在所搞的什麼?就是方向不知道在哪裡,也不曉得目標在哪裡,盲修瞎練,搞一輩子迷惑顛倒,不知道自己究竟到是什麼個程度,連個生死都沒有把握,你說可憐不可憐?學佛人的前途愈學愈光明,前面的道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得大自在!不是糊裡糊塗過一生,這叫做學佛,這個叫做佛法。我們下課。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二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02

接著我們再說心法,佛在《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雖然是千差萬別,能造的只是一心,從心上來說,我們有的時候說性,有的時候說相。說性是心之體性,說相是心之相狀,因此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才說是性相一如。覺悟我們稱為聖,不覺稱為凡,凡聖也是一不是二。大經裡面還有比喻,說明一切萬象的來源,佛說心就像一個畫家一樣,它會畫畫,它能夠畫出種種五陰。譬如這個畫家他一生有許多的作品,所有的這些作品,都是他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影像。這個比喻,把畫家比喻我們的真心,而把十法界依正莊嚴比作圖畫,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這個心變現的影像。心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真,因為性體它沒有任何跡象可尋,沒有跡象,所以我們叫它做空,於是乎叫它做真空。真空之體能變無量無邊的相狀,變出來這些相,這個相是有,我們看是有,有不是真有,而是真心變現之。所以這有我們叫它做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學佛,你對於佛法與眾生法了解之後,明白了以後,我們修學的重點,必須要放在心法上。因為這個三法:眾生法與佛法、心法,心法是理體、是根本,一切要從心地法門裡面去修學。善於修學的人,就是說他不用妄心,真心是平等的,剛才講一就平等。

我們撇開其他的法門不談,在今日之下,修學最方便,有把握能夠成就的無過於念佛法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念佛法門,它的目的是在證得一心不亂,可見得念佛法門它的功夫在這三法裡面,它是用在心法上。功夫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的所謂是理一心不亂,那是真正達到了一心。中品的是事一心不亂,也可以說相當不錯,中品相當不錯,在淨土法門裡面講這是生方便有餘土。下品的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伏惑而未斷惑,這是下品的境界。諸位如果要是問到了修學,我們應該怎麼樣修?怎樣修才能成就?我想這是每位學佛同學們都非常關心的事情,雖關心有沒有用?只是關心,不深入的去修學沒用處。頭一樁對甚深之理你要覺悟、要通達,理要是不通你的修行就有障礙。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天天在那裡講,不帶著大家去打個佛七、打個禪七?你到經裡面去找找看,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領著大眾去打個佛七,你找找看,看有沒有?好像釋迦牟尼佛不重視修行,只重視在講經。諸位要曉得,理難懂,理路懂了修行不難!《法華經》裡面龍女八歲成佛,可見得這不是難事情。要難,八歲的女孩她就能做到!

所以說是行不難,解難,就說認識路難,走路不難。你要不認識路你走到哪裡去?你走一輩子也走不到。認識路曉得哪個路遠、哪個路近,喜歡走哪條路就走哪條路,而且可以預期能夠到達,我走這條路多少時間到達,我走那條路多少時間到達。譬如我們台北到台中,我們乘火車大概多少時間到達,我們乘飛機大概多少時間到達,我們清清楚楚,不迷惑。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無非是叫大家明理,認識路,怎麼個修學方法,你自然就會了,用不著問別人。佛說法就正如同教一個旅行的人,把每條道路都給你說清楚,每條道路的路上情形也都給你講清楚,你愛走哪條路就走哪條路,八萬四千法門殊途同歸,這就大慈大悲。但是諸位要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的一個心法。講到這個地方,這個心是真心,你要想真正成就、要想證得,第一個你要把妄心捨掉。所以先要認識哪是真、哪是妄,如果連真妄都搞不清楚,把假的當作真的,將迷作悟,你還能成就嗎?我告訴諸位,第一個是名聞利養,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五欲六塵是真的、是假的?你們也學了幾天佛法,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假的你應該放得下、放不下?你要是放不下,你就迷而不悟,你還是學的是迷,你沒有學的悟!

你出家了,現在有個居士,有個護法蓋個道場送給你,你歡歡喜喜接受,到法院裡頭去做了個手續,你也搞了個所有權狀了,這個送給你。你們想想,這是如法、還是不如法?這個所有權狀送給你,就是叫你又還俗,你又在家。本來你沒有家,現在蓋個家所有權狀、土地、房子都給你,你也辦好手續,你就又回家去。你看出了家被人家又拉拉拉到家裡去,完了!你的頭腦要冷靜、要清楚,哪些事是真的、哪些是妄、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你就能夠辨得清清楚楚。出家人三衣一缽,絕不貪愛世間的財物,學什麼?清淨心,修清淨心。有一絲毫的貪愛回去了,就又回去了,所以這個事情就這麼難。你為什麼放不下?是因為你不明理,你不相信一,你不信!你不要以為你們出了家你信佛,我看不信。信佛就能成佛,信佛就能夠依教奉行。

你們在學院裡念書,如果有爭名次的心就錯了,我要考第一,我要考在你前面,你就是迷惑顛倒,迷心,為什麼?還有爭。學佛迷、悟是在起心動念,所以古德常講的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這個妄念起來你不覺,隨著妄念流轉,這還得了嗎?所以修行就是修心。要觀察一切法唯心所造,唯識所變,本來是不動,不來不去,清淨寂滅相!這個境界比無生法忍還高一級,無生法忍是看一切萬象不生不滅,到清淨寂滅與佛就相似,可以說就一樣,證得無生法忍這可以說接近,非常接近。生死諸位想想看,還有沒有?當然沒有,哪來的生死!生死是妄想裡面的,妄想不斷有生死輪迴,妄想斷了沒有生死輪迴。諸位要是真正想學佛,想在佛法裡面修學,在這一生證得殊勝的功德利益,要認真。世間什麼事都可以作假,只有這樁事情不能作假,世間什麼事情我們也可以有的時候說僥倖,這樁事情不能僥倖,要老老實實的去修學。

本經裡面講到這心法,說得非常之妙,這三法都妙,眾生法、佛法、心法都妙。悟了就叫做大圓鏡智,普照十方,佛、心、眾生三無差別,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古德說既然講是三,非三非一,非一非三,即三即一,要曉得這個事實。心裡面決定不可以有個三、有個一,那就壞了,便利言說起見,可以說三,可以說一。實際上有沒有?實際上沒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佛在本經裡面說,「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這兩句話就是通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佛又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我,你要是看作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那個法妙難思,那就錯了!我是什麼?自己的我。這個我是萬法歸一的我,不是你我他的我,決定不能誤會,就是自己的真心體、相、作用妙難思。這是把這個三種法,我就介紹到此地。

再講上面這個字「妙」,為什麼稱作妙法?古德就本經本、跡二門來說妙,這部經有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是跡門,後十四品是本門。我們這次這三十個小時打算把跡門十四品,就是到「安樂行品」,從「序品」到「安樂行品」介紹給諸位,下個學期,我們有時間再繼續講後面本門的十四品,我們再研究。先說跡門十種妙,第一個是境界太妙,境界是無量無邊,經裡面有說十如是的境界,十二因緣的境界,四諦的境界,二諦、三諦、一諦、五諦,都是諸佛菩薩、三乘人的境界。你們要細細的去研究經,或者是研究經的註解,《法華經》自古到今有一百多種註解,這裡面最具權威的,是天台的智者大師《法華經文句》,湛然大師他給《法華經文句》又做了個註解,叫做《法華文句記》一共有二十卷,這個書在台灣有流通不難得到。學天台的,諸位要曉得,從前學天台,這個三大部是要背誦的,三大部的線裝書要是堆起來,大概有這麼高,全都要背誦。《法華玄義釋籤》,你看線裝書二十本,《法華文句記》二十本,《摩訶止觀》二十本,這個六十本書要背的!如果是不背的話,沒有資格進天台講堂的大門,他們在講經的講堂,你不能夠背誦三大部,沒有資格進大門。

所以說從前人家為什麼會成就?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成就?你一想就可以想到人家真用功。我們現在談什麼?你談什麼?哪點能比得上人家,比人家強的地方是什麼?就是一天到晚是非人我,那比人強得太多了。沒有事情的時候充殼子、雜心閒話,張家長、李家短,嫉妒、瞋恚、鬥爭超過了古人,其他的比不上。學佛要不能夠背誦大經大論很難,很難有成功的指望!你們看看《高僧傳》,看看禪宗的這些語錄,甚至於教下各宗的語錄,你們看看古來這些學人,哪個不是對於大經大論都熟透了!人家才能開悟。我們最近在台北市講《六祖壇經》,六祖弟子當中有很多大徹大悟的。現在我看你們課表裡頭,有《永嘉禪宗集》,永嘉的基礎就是天台,他是有天台止觀的基礎,對於天台的教義是下過一番功夫,大徹大悟之後六祖給他印證。六祖會下法達禪師就是從《法華》入門,人家誦《法華》三千部。什麼叫誦?誦是背誦,我這個經念了會背,念了會背之後每天背誦一遍,就是一部經,已經背誦了三千遍。三千遍多少時候?一天一部差不多是十年,六祖會下是大徹大悟。

所以我們想想,我們用什麼功?再像這樣下去的話,諸位要曉得,光陰是最寶貴的,光陰可惜!諸位在學院裡面這是很難得的一個好機會,可是學東西要有正助,正助雙修。像台中李老師在過去辦研究班,他們有八個學生,課程也有十幾種,他們四年畢業。可是八個學生裡面,你們去打聽,去問問他們,他們還是有正助雙修。有兩個喜歡般若的,深入般若,其他的經都聽,每個老師上課都很用心聽,把所有力量專用在般若上。有兩個對唯識有興趣的,他就把所有力量用在唯識上,唯識是他主修的,其他是副課,有一個主修的!你們在學院裡面有這麼多課程,哪個課程你最喜歡,這個課程你自己心裡選定了,一切力量統統要用在這個地方。正助雙修,有賓、有主才能成就。我今天給老法師談到,我過去在台中十年,我聽李老師講經三十部,聽他講三十部,我在裡面選的五部,十年當中主修的就是學五部經。所以比起你們我差得很遠,你們在三、四年中就學了一大堆,我十年才學五樣。而且五樣在你們看起來很簡單,頭一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們看那薄薄的本子只有二、三張。第二部是《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行願品》,第四部《金剛經》,第五部《楞嚴經》,十年的時間,我就有這個底子。

像這些你們佛學院,大概只有一年、二年就教完了,你們雖然是學完,囫圇吞棗,那個經的什麼味道不曉得。跟吃棗一樣,沒有經過牙齒嚼,一下就吞下去,什麼味道不知道,你們幹的、學的是這個。有沒有聽說過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學了這麼一點點了,我離開就行,就可以進修,一切經論展開我面前沒有困難。理通達,修行的路子也明白,行解能夠相應,自己才能得受用。如果是賓主都沒有,十年當中我三十樣都下功夫,那好了,樣樣都通是樣樣都鬆,沒有一樣能拿得出去。所以你們在佛學院,這個三、四年當中,能夠有一種東西成就,是很理想的,兩種還可以。三種以上我就有得懷疑,就是你們能不能成就,我有得懷疑。因為在四年當中學三種東西,不太容易,在我感覺當中不容易。而且學東西給諸位說,由淺而深,由小部到大部,譬如講《法華經》這東西不能學,為什麼?學不會。如果你要有三十部小部經的基礎,你可以學《法華經》;你沒有三十部小部經的基礎,像《法華》、《楞嚴》都沒有用處。所以這次到此地跟諸位講《法華經》,是給你們結緣,是叫你們曉得佛法裡有這部經典,這個經典的大意是什麼,學習不是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可以介紹給你。講到真正的境界,就是我們常講的實相,特別是《般若經》裡面講「諸法實相」,那是唯佛與佛方能證得,這是境界妙!九法界有情眾生所見到的相,那《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如來果地上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那個境界就妙!

第二種是智慧妙,但是諸位要曉得,智慧不是聰明,聰明不妙,智慧妙。智慧是什麼?你看《般若經》裡面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智慧。智慧是要離心意識,就是真如本性的照用,觀照般若照用,這是智慧。所以你看《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智慧妙!學佛的人就是要開這個智慧,如果我們智慧要開了,我們也跟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現在的智慧沒現前。這個智慧是本有的,六根的根性它的作用就是觀照,我們現在麻煩在哪個地方?真心起作用的時候,五俱起意識連帶起了作用,而且五俱起意識是喧賓奪主,我們只曉得有意識,不曉得有智慧觀照。識是迷,智是照、是覺,所以我們是離本覺而起了不覺,我們現在是在這個境界當中。

要怎麼個訓練法?這是現前跟以往不相同,以往非常重視智慧的訓練,就是說根本智的訓練,這是大家要記住的,有根本才會有後得。那個根本智就好像樹的根一樣,樹根一樣,有根它才會發芽,才會長成大樹,才會開花結果,根本智,才會有後得智。如果沒有根本智,沒有根本你們想想看,那個枝葉花果從哪裡長得起來?我們現在學佛所犯的大病,就是疏忽不求根本智,光想好看。結果搞的是什麼?搞的都是花瓶裡面花,從外頭折下來插在那裡的,過幾天死掉了,為什麼?沒有根、沒有本,怎麼樣妝扮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搞這個東西!根本智的修學,是從戒定慧當中得來的。從前出家五年學戒,五年幹什麼?學根本智。五年,講堂沒有資格聽經,念佛堂、禪堂沒有資格進去,這個五年學什麼東西?學生活教育。諸位要曉得,那個地方學戒學什麼?實際上就是學《沙彌律儀》,十戒與二十四門威儀,學做人、學規矩,學生活教育。除這個之外就是背誦經典,諸位曉得,這個背誦經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個妙極了,這就是修的根本智。

你看看你背誦的時候,你心裡不打妄想,不會起惡念。這個戒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裡沒有惡念、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念經不起惡念,你看諸惡莫作做到了。經是聖人的言教,善中至善,你在那裡讀誦豈不叫眾善奉行嗎?所以這背誦經典就是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背誦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不專心就不能背,背的時候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每個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修慧。所以大家要曉得,背誦經典不叫你研究,這什麼意思,那怎麼講法,不需要,沒有意思、沒有講法,就是這樣念下去,這是什麼?戒定慧三學等運,修的根本智。這麼重要的一樁修學的大事,我們今天疏忽,把它忘掉,成什麼話?這個人怎麼能開得了智慧?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一聞千悟這是後得智。所以我特別勸勉你們同學,哪個經典喜歡要背誦,成誦之後二六時中心裡面都在轉境,熟透了心清淨了,一切世緣能夠放下、能夠離開了,心達到真正清淨大徹大悟,後得智現前,妙!從前出家人都是經過這個訓練,基本的訓練五年的時間,五年是一般的,如果五年還不夠,有的時候延到十年。總而言之什麼?根本智這個基礎沒有奠好,談不上研教,談不上修行。

現在我們怎麼樣?這東西不要了,一下開頭就研教、就來修行,就是說食數寶,盲修瞎練,就幹這套,還幹得滿起勁的,幹到都不會想想一無所得。確確實實不知道為誰辛苦為誰忙,糊裡糊塗過一生,在搞這個,你說可惜不可惜?所以我們講東西要搞真的,不能再搞假的。但是現前再把你拉回去,叫你五年學戒求根本智,這做不到,環境不許可的事情。在今天要怎麼辦法?亡羊補牢,補習!同時並進,一方面隨著大眾來學習,一方面背誦經典,求根本智,同時進行,這樣才行,這個修學法省不得的!不要說我不幹可以,沒這個道理。你要是不從這個基礎上奠定基礎,你將來在世界上,做個出名的佛學家、佛教學者可以做得到,為什麼?那世間法。你想開悟、要想明心見性、要想念得一心不亂、了生死出三界,你做不到。這是我給諸位說的老實話,如果你想了生死出三界、要想成佛作祖,那還是個老辦法,新法子不行,還是老辦法,這個老辦法行了幾千年,成就了多少人,還是老辦法可靠。下課。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三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03

第一個工作,是要把經裡面的生字要查出來,就是這部經自始至終七卷經文,裡面的生字要查出來,要把它注音注出來。這個事情不能夠依靠老師,老師不教這個事情,這是自己要查字典,不可以偷懶。第二個工作,經典裡面有法相名詞、典故,這些東西也要自己去查,查《佛學字典》,或者是參考註疏、參考註解,要做成筆記,要寫筆記,生字跟詞句都要寫在筆記本裡面。第三個工作就是科判,科判是研究一部經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都在這裡面,所以這是很要緊的一種研究方法。這個科判當然自己來做,我們現在能力還做不到,好在分給諸位的本子裡面有科判,這個科判是蕅益大師作的,就是蕅益大師的《法華會義》,裡頭註解的科判。我們可以做的,最好把這個科判用圖表把它畫出來,《法華經》的科判容易看。為什麼?因為它是分品編的,它有二十八品,每一品都不太長,所以可以把它畫成二十八章表解,每一品畫一個表解。最好是把經文繫在科判之下,這樣讀經文一看就了解,這個意思就明瞭。這個工作是每個人自己去做的,不要說別人畫好,你給我抄一下就好,那不行。一定要自己做,自己做自己才有收穫;抄別人的那只是敷衍塞責而已,不是個修學的良好態度。

至於老師指導的,是在經典深奧的義理,或者是同學有疑難地方的解答,這是老師的問題。這是我把教學的,特別是學習的方法,貢獻給諸位,希望諸位要認真的去修學。這些為了要節省時間,本來我想上課之前,就是研究一品經,先要將這品經文念一遍,然後再依照這個大意來給諸位說明,你印象很深,能得一點受用。為了節省時間起見,課堂裡面就不要念,就是在上課之前,你們自己去念,一定要念一遍。念一遍聽講有受用,要是經文不念一遍,講的時候你不曉得講什麼東西。因為我們是離開經文來講的,不是把經文擺在面前對照來講,是離開經文講。這點希望諸位有時間要讀經,要抽一點時間來讀經。

大家看講義的第一頁,第一頁是有兩篇序,兩篇都是「序文」,在第一篇裡面就把教起因緣說出來。

【諸佛世尊。唯為開示眾生佛之知見。出現於世。】

這個昨天晚上給大家講過。我特別給大家提示的就是在這句經文裡面,已經將佛法的宗趣,宗旨、趣向都說出來。你要是不了解宗旨與趣向;換句話說,在佛法當中,你就不得其門而入。昨天提醒同學們,佛法不屬於宗教,也不屬於哲學,你看看這邊就明瞭。佛知見,諸位要記住「佛」這個字,佛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覺的意思,佛知見就是覺知見,我們中國人的意思來講就是覺知見。知見如果不屬於覺,一定就屬於迷,不會有當中的,也不是覺、也不迷,沒有這樣,不覺就迷,沒有當中的,當中的還是迷。迷的知見就是眾生知見,覺的知見就是佛知見,佛就是覺知見。學佛就是學覺知見而已!覺知見是一切眾生各個具足的;換句話說,本來有的,而且從來也沒有失掉的,沒有失掉。我們現在還用不用?現在用,一天到晚都在用覺知見,雖用而不自知。所以佛說「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此地講是「不能直下承當」;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就是帶著妄想執著。我們的佛知見帶了這些東西,帶了這些東西,我們只認識妄想執著,而把自己本具的佛知見把它忘了。雖然一天用到晚,把它忘掉。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就是開啟指示我們自己本具的佛知見,開示是老師的事情。做學生的人聽了老師的開示,一定要悟入,所以悟入是學生的事情。老師只能開示,學生要悟入,老師沒有辦法代替學生悟入。所以這個悟入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換句話說,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從什麼地方去悟入?就從日用平常見聞覺知上去悟入。所以古人提示我們修學的要領言簡意賅,我們求學的求解,要在消歸自性;我們修行,行門的功夫是要在轉識成智。這兩句話說得太好了,解要消歸自性,行要轉識成智,這就能夠圓滿成就大覺位,大覺是佛,成佛之位。換句話說,我們在解門裡面不能消歸自性,那就是古人講的「說食數寶」,行門裡面不能夠轉識成智,那就叫盲修瞎練。不管你是修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不管你修的是哪個法門,你不是搞的盲修瞎練,就是搞的說食數寶。

在這個序的第二段裡面,引用本經裡頭一句話:

【是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就是下半段,序文裡面第三行,這是《法華經》裡面兩句經文。說明佛法是言語道斷,無言說當中建立言說,這叫做方便法。所以《法華經.序品》之後,正宗品裡面第一品就叫「方便品」,告訴我們諸佛世尊出現於世,所說一切法門統統叫方便法。雖然方便它是依真實而起的方便,它不是依妄心而起的,是依真實而起,這才叫方便法。如果是依妄想而起的,那不叫方便法,這也是我們要理解的。佛門裡面有句俗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兩句話怎麼說的?因為佛法本來的意思,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既然慈悲為本,慈悲怎麼又多禍害?方便是門,是入佛之門,也就是悟入大覺之門,那為什麼是下流?諸位必須要曉得,昨天晚上所講的,如果我們有根本智那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沒有根本智,完全是感情用事,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禍害、下流的果報是三惡道!所以大家一定要記清楚,我們學佛不要學到地獄裡去了,學到地獄裡頭這個麻煩大了,我們常講是永劫不得翻身,非常的可怕。地獄裡面一天,我們就一般的講法,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地獄的壽命差不多是一萬歲以上。照它那個的演算法,它的一天就是我們二千七百多年,我們中華民國號稱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裡頭才不過兩天。你們想想看,這個地獄去不得!

有了本事的人可以去,像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到地獄去度眾生的,不是去受罪的。沒有本事的人去不得!但是地獄最容易墮落,為什麼?五欲七情不斷,貪瞋痴慢很容易現前,所以地獄無門,最容易進去。佛法的教學,首先就是教我們怎樣不墮地獄,防止我們墮地獄。所以一開頭叫你學五戒,五戒是什麼?就是防止墮三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防止我們墮三途,能夠保住了人身,更進一步才能夠成就佛法。所以不要把這個東西看作,這是老生常談,我們可以疏忽,要曉得疏忽不得,疏忽了有大麻煩。佛法無論是三乘、一乘都是講的心法,八萬四千法門也是修的心法。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迷悟有淺深差別,所以才有三乘、五乘、八萬四千法門。小乘人著重在事相上的修行,所以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表面上看起來很嚴格,實際上容易修。大乘戒論心不論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散漫、很隨便,沒有那麼樣的謹嚴,好像很馬虎、很隨便,實際上難。為什麼?大乘人修的是不動心,境界並不離,並不捨離,鍛鍊的不動心這個難。要想成就一定要大乘法,大乘法再升一級就是一乘法,《華嚴》、《法華》都是一乘法,所以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佛法就是我們現前的環境,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理與事是一不是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換句話說,理事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日常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大覺現前。這個「序文」諸位自己細心的去看,有問題提出來,就在講堂裡面提出來,再給諸位解答,沒有問題我們就不講了。翻開第二頁,第二頁一開端就是經題,這是很簡單的給諸位做個說明。

【妙法。即自心之別名。】

昨天給諸位講眾生法、佛法、心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是體,眾生與佛都是用。這段裡面雖然簡單,但是也有說明,說明在序裡面大家自己去看。

【蓮華。】

是比喻,這個喻,是比喻得很巧妙,簡單的說就是這個蓮花根生在泥裡面,泥的上面是水,水再上面這是空中。這個巧巧在哪裡?我們用蓮來說這三法,這個一部分說的就是眾生法。整個了解了,全部真相明白了,叫佛法,佛是覺不迷,全部都了解了叫佛法,它的真相。它的體就叫做心法,全體就是心法,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就叫佛法,未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之前叫眾生法。可見得它是一法,一而三,三而一。泥表的是六凡,六道凡夫,水代表的是四聖,這就是十法界,四聖六凡。什麼叫一真法界?全體是一不是二就叫做一真。所以諸位千萬不要以為一真,大概上面,底下都不要了,那就錯了,那你這個上面跟下面還是二不是一,一是全體。所以這個喻,比喻得太巧妙。學佛一定要悟這個大道理,真正悟入之後,這個悟是解悟,就是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白,明白了之後還要入,不入沒有受用,入了才有受用。入就叫證,入就是證的意思,我們講證果,入就是證,入了這個境界就是證果。你入得深就證得深,入得淺證得淺,所以這個喻叫巧喻。

心雖然是沒有形相,它是一個理體,沒有形相,但是它為一切萬相所依,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依心而起。修行就是修的心,心正了,行自然就正,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得其正,為什麼?心正。心要是不正,行很端正也不是真正的正,樣子正,裡面還是不正。大乘人修的是心,小乘人修的是樣子,那是外表的樣子,樣子正;大乘人是心正,心正是真正的正。心是非空非有。你們都受了一些教育,佛法裡頭表法常常用圓來表法,法輪,法輪常轉。這輪跟蓮花一樣,也是個巧喻,很巧妙的比喻,圓你們想想看,圓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你們學過幾何,你們想想看,圓心到底是有、是沒有?你要說它有,你說不出來,圓心究竟在哪裡?指不出來。我們說它作抽象,為什麼抽象?它沒有具體,確實是個抽象,點是個抽象的,點移動了這稱為線,線還是一個抽象的,線移動成為面積,面是個具體的,我們大家能夠看得見,能夠摸得著。那個圓心是個點,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正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心裡頭本來無一物。我們現在的心裡頭亂七八糟東西裝得太多了,這就大錯特錯,為什麼?心裡頭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的心是真心、就覺心,叫佛心,就覺心;有了一物了這個心就迷了,就叫做無明了。

我們的修行就是要修覺心,修覺心把心裡頭的垃圾統統清除,恢復它原來的樣子,本來無一物,這就叫成佛,這個叫恢復你本來健康的心,不再毛病。所以在二六時中,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要清淨。佛法裡所用的種種的方法,無非就是訓練你心清淨,我叫你們背書,背書就是訓練清淨心,訓練本來無一物。一天到晚心裡念著經,拉雜東西就去掉了,這個背誦經典就等於什麼?清除垃圾。垃圾去盡了,這個經典也不要,為什麼?如果心裡頭還有這個經典,那個經典又變成垃圾,那就不要了,真正是一乾二淨。所以這個比喻很巧妙,我們要認識這個比喻,法輪與蓮花都是佛法裡面的巧喻。比喻的目的,是叫我們從比喻裡頭去悟入,為什麼?因為這些道理不容易以言說能夠說得清楚的,所以才用比喻說。言說,給諸位說,是要到高程度的人他能夠悟入,高程度的人他聽話,他不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個聽話怎麼樣?隨著聽隨著起分別,所以不能悟入。高明的人聽法人家不聽音聲,佛在那邊說法就是以音聲為佛事,跟人說法就是講音聲,他不聽音聲,他聽什麼?他聽聲性,這個高明,人家是以聞性聞法性。我們現在是以耳識聽的聲塵,識是黑暗的,塵也是黑暗,識是迷,塵是暗,迷、暗怎麼能開悟?所以高明的人,人家是用聞性,聽的是法性,以性才能見性,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說「契旨於言外」,這就是聞性聞法性,這是真正會聽,所謂是言下大悟。我們今天所幹的言下大迷,愈迷愈深,搞這一套,人家言下大悟,我們言下愈迷愈深,這增加顛倒妄想,幹的是這個。這就是我們沒有受過基本的訓練,沒有受過根本智的訓練,所以才有這種流弊。

一乘法它底下有幾句形容,這裡面說的,我沒有按照這個句子來講,按句子來講這是浪費時間,大家自己看就可以。大意是說佛出現在世間,當然他是要重視時節因緣,在這個階段有許多修學的人,程度差不多達到成熟的階段,佛來;如果沒有到達這個階段,佛來了也沒有用處。所以一定要達到成熟的階段才能夠來,經佛這一指點,他的疑障只有這麼一點點,一點醒他就覺悟了,這個時候佛來了。雖然示現在於世間,還要經過四十年的誘導,從阿含、方等、般若這是四十年。到最後這才把整個事實真相,原原本本的給我們指示出來,和盤托出。這就是一乘妙法,就是這部經典,這部經典諸位要曉得,是佛八年當中所說的。世尊滅度之後,阿難尊者將八年所講的精華,結集成為這麼一部經。像《六祖壇經》,《壇經》很薄的本子,只不過兩萬字,是六祖大師三十七年所說;這本經是佛八年所說,最後的八年。一乘的境界,諸位要想知道得詳細一點,那就念《華嚴經》,特別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品,最後一品就是「入法界品」,在《八十華嚴》的本子後面是二十卷。現在在台灣《四十華嚴》已經是很流通,最初流通《四十華嚴》,就是我們「法施會」最初翻印的,現在有很多地方也都有了。四十卷就是八十卷的「入法界品」,這部經就是說的一真法界的情景。諸位要看,大概還看不出那是一真法界,好像看了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但是那是明心見性大菩薩所入的一真法界,一乘實相。所以一乘實相,此地講:

【即染而淨。非離染有淨也。】

就像蓮花的比喻,它清淨,有沒有離染?沒有。它是即染而淨,染淨是一才叫做真淨;如果染淨是二,不是真正的淨。染淨是二它淨在哪裡?它這個階段還沒出去,還沒超越,染淨沒超越;超越之後染淨是一不是二,這叫真淨。一就不動心,二還動心,所以這染淨還動心,一不動心。《金剛經》裡面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染淨之相都不取了。染淨的相有沒有?有,有不取,不取了,有即非有,所以叫做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整個大圓鏡當中,所以它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絕不是說離了染才有淨,離了染之淨是二乘人的淨、是三乘人的淨,不是真淨,離了染的淨是這個淨。即染而淨是真正的淨,是圓淨,是圓滿的淨。話雖然這麼說,要想達到這個境界不是個容易事情,那是要講求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佛的教學法,就需要講求方法,有最好的方法才能夠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這在教學當中來講,我們不能不重視教學法,對初學的人來說,我們要離染修淨這是初學。一下說是染淨俱淨,這在我們一般講,上上根人才有。中下根的人都辦不到,中下根人要是說不離染,這個淨他要來修學,往往就墮落了。

所以這個佛法,為什麼世尊在世的時候,要從小乘法教起,要從阿含、方等教起?阿含、方等是離染之淨,到般若這個時候才說出染淨都離開。到法華的時候整個圓融達到了真淨,染淨不二,真妄是一,才達到了真淨,一真法界,這就是有次第。我們的修學也是要按照這個次第來修學,一定要曉得修學的目標、方向,自己才能成就。同時要曉得權實,譬如學院排的這些課程,哪些課程是實,哪些課程是權,你要能辨別得清楚。如果要不能辨別,這個事情就有麻煩,麻煩在哪裡?增長邪見、增長迷情,那就麻煩,古人講增長無明,增長邪見。這個佛法是什麼?破無明、斷邪見,你在那裡增長無明,增長邪見,那不是大大的顛倒了嗎?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淨佛國土,成就眾生,這些大前提、大原則我們都要曉得。經,經等於是路徑,這是一條路,通達破迷開悟大覺的道路。這個經題末後有句話說:

【迴光返照。知是本有。馳求心歇。歇即菩提。】

這個最後一句話,這《楞嚴經》裡面。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馳求的心要未歇,凡情就要伏斷。好,那我們現在不求了,收拾行李回家去,我書也不念,我什麼都不學,那行嗎?我心歇了,什麼都不求了。給諸位說,那你叫增長無明,你到處去求學,那增長邪見。所以麻煩,不學增長無明,學了增長邪見,事情難了!我們這個話就說到此地,底下這個答案就不必說出,你們好好的去參去,到底要怎麼辦好?如果你們要是參透,得到消息這就有出路,你們想想看,學錯了,不學還是錯了,這個結要怎麼把它解開?好,下課。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四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04

佛法這個經典與世間的書籍,可以說有個很大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有序。我們世間人家寫一部書,或者是自己寫一篇序,或者是請別人寫一篇序。序的內容多數是介紹這本書的,或者是推崇這部書。佛法本身有序,而且序的大意裡面,一般都是分兩個部分,就是證信與發起,證信序也叫通序,就是六種成就。發起序是說明一部經發起的因緣,裡頭意思就相當的完整了。本經序文長,所以有一品經就稱之為「序品」。六種成就裡面這個一開端就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像這些句子,你們同學大概也都念得很多,縱然說一部經老師沒有講完,我想這個序大概每個老師都講過,每個老師都講過,我們就不要講。實際上這四個字裡面意思非常之深,意思非常深,「如是我聞」四個字,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包括在裡面,意思說不盡,其味無窮。

【佛者。即真心也。王舍城者。即四大色身也。耆闍崛山者。即色心也。】

在此地給諸位介紹的是幾個重點,第一個,這裡說明佛是說的我們真心。在跡相上講「如是我聞,一時佛」,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主成就,這是單單從跡相上來說的。從理上講,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佛是個覺心,釋迦是仁慈,就是我們的慈悲心;牟尼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牟尼翻為寂默,就是清淨平等。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自己慈悲、清淨、平等覺心,這是自性釋迦。你們聽到有自性彌陀比自性釋迦,這個樣佛與我們的關係是一不是二。說個釋迦牟尼佛原來就是自己本人,說個阿彌陀佛還是本人,所以法是一不是二,人是一不是二。地,地也是一不是二,這個經是在王舍城講的,是在靈鷲山講的,耆闍崛山就是靈鷲山。這是講地,地是講外面這四大,外面四大還是自己,城,身就是一個城,四大色身,靈山就是色心。所以在此地完全是從表法上來講,身心世界原本是一體。就像《老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十方諸佛、十方世界與自己是一不是二。這個講法與本經的教義完全吻合,為什麼?本經所講的是一乘妙法,一真法界。所以決定不是祖師在此地胡造謠言,是一心悟入的境界。下面他引用了一段問答,來說明這個意思,《楞嚴經》上說: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這幾句話是《楞嚴經》的經文,說明了迷悟的境界。凡夫迷,把自己身心跟外面的境界,分成了兩節,這是迷而分。悟了的時候就不分,悟了曉得,一切萬物原來是自己的一身,這個身說起來你們都曉得,名相曉得,事實不曉得。曉得,這個我熟得很,名相都曉得,事實不曉得,名字曉得。就好像跟你說某某人曉得,那個人在你面前不認得,就是這麼個情形。跟你講張三,張三我知道,名字我常常聽到,張三就在面前還請教他:你貴姓!你說這個事情是笑話嗎?什麼叫做法身?法就是萬法,萬法就是自己的身。你們想想法身有沒有生滅?所以法身不生不滅,法身不來不去,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自家的一個法身。悟了要證得,證得之後,自己的清淨心現前,慈悲心現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什麼?因為是一身不是二身,自他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迷了,只愛護自身,要保全自身,毀滅他身也不計較,這是迷惑顛倒,不曉得自他是一,不認識法身。《楞嚴經》裡面,《法華經》所說的這些話,就說這個道理,這就是一真法界,這是真,迷了真才是妄。答覆裡面它這個底下還有疑問,疑問我們不說,你們自己去看。答覆裡面說所引的經不完全,所以他起了疑惑,為什麼?經文底下這一念就曉得了。

【昏擾擾相以為心性者。】

這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把法身迷失了,迷失,《楞嚴》裡頭也說得很清楚,無明煩惱起來,一念不覺,無明煩惱起來於是乎愈迷愈深,把這個妄心當作真心,把這個假身當作真身,錯在這個地方。哪裡知道常住真心不生不滅,不但這個心不生不滅,身也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死裡面虛妄執著生死,這個所謂是可憐憫者。底下說明:

【常住真心。非即色身。非離色身。非內非外。非不內外。非空非有。不壞空有。】

這幾句話也不要再多解釋,你們《楞嚴經》既然講過七處徵心,這幾句話全說的七處徵心。我們這個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也沒有離開這個色身。到十番顯見就具體給我們指出來,常住真心是什麼?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不在內、不在外,非即身、非離身。這樣講的時候,恐怕大家還不懂,我們現在拿著比喻來說,我們就將說話的音聲比作常住真心,這個音聲從這個東西傳出去,傳到每位座位上的錄音機裡面去。你們想想這個聲音是在你的機器之內,還是在機器之外?你們想想看,你說在外,明明你在這裡聽到,你說在內,別的地方他也聽到,到底是在內、是在外?你們去想想看。所以叫你去找內、外、中間都找不到,你在這裡亦能開悟,內外中間全都有,心包太虛!所以說不能指定它在哪裡,指不出來,原來處處皆是。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是什麼?不要執著,只要你離開了妄想執著,一切就是。正是佛所說的,我們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離開妄想執著一切原來就是。底下說:

【言思道斷。心行處滅。實乃自證之境。】

這兩句話就是解釋『離一切相』,怎麼個離法?沒有言語、沒有思惟,言說道斷了;心裡再不打妄想,再不起一念分別執著了,思惟道斷了。心行,心是八識,行,與八識相應的行五十一個心所,不相應的行二十四個心所,就是心心所法滅。禪家講的離心意識參,參禪要離心意識;研教、念佛還是要用心意識。離心意識就是佛法,不離心意識就是世間法,離心意識就是覺,不離心意識就是迷。你看看說穿了好簡單,有什麼麻煩?離了心意識一切都是,心行處滅就是這個講法。學過唯識的一說就明白了,參禪的人一講也明白了,離開這些東西,離開這些東西用的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昨天跟各位講到,眾生法、佛法、心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一切法。你要不離心意識,不離心心所,你就見不到一切法,所以說不要看到那個佛法經典浩如煙海,把你嚇到了,簡單得不得了跟你說!那是釋迦牟尼佛跟你開玩笑的,搞得一大堆故意嚇嚇你,你要是知道綱領,原來這麼簡單。所以跟大家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不難,它的方法妙在哪裡?好像這是圓輪,這一切經是圓周,每一部經你要是找到了,直截了當的通達圓心,所以說一經通了一切都通達,到達目的。

千萬不要在打轉,這打轉你轉到阿僧祇劫個阿僧祇劫,都達不到圓心。不會學的就在打轉轉,這個經也好,那個經也好,都要去研究,就在這個邊緣上打轉轉,在輪迴,苦!苦不堪言;會的人不打轉轉,直截了當入了境界。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學一門就行了,一門深入,一切貫通。你到講堂來,只能走一個門進來,這個講堂有兩個門,你沒有辦法同時從兩個門進來。你在外面說,我兩個門都進去,你看看你有沒有辦法進來?八萬四千門那就更沒辦法進來,只能走一個門。佛講八萬四千門就是叫我們不打轉轉,不要兜圈子,你在哪個地方哪個門近就進來,不要繞圈子,這個方便,這個叫大慈大悲,處處都是門,門門都能入。你不曉得入,單單看到這個門,每個門都想入,那怎麼能入得進來?佛法妙就妙在這個地方,妙極了,所以說只要『言思道斷,心行處滅,實乃自證之境』。

底下要給諸位說明的,在第二頁的下半段,前面不要講了,前面什麼叫比丘,什麼叫羅漢,自己看看就懂,這些名詞平常都說得很多。這個地方要介紹諸位的,就是這些上首大眾,我們在每部經裡面都看到有不同的上首大眾。《楞嚴經》有六位,《彌陀經》裡面有聲聞眾十六位,菩薩眾四位。每部經裡面所列的上首多少都不一樣,列的那些人也有些不相同。這是什麼緣故?實際上佛講經哪一會這些人都參加,為什麼這一會裡頭列他而不列他?那一會裡面列了他又漏掉他?諸位要曉得,這個列名是表法的,代表這個法門,不是隨便列的。列名著重在表法,與他本人可能都沒有關係,因為他是表法的。佛當年這些弟子們,哪個人不是智慧、神通都是第一,大家程度都相等的,這一相等表法的作用失掉,不能具代表性。雖然大家都相等,可是每個人標榜一樣,像舍利弗我代表智慧第一,目犍連我代表神通第一。實際上目犍連的智慧不在舍利弗之下,舍利弗的神通也不在目犍連之下,但是代表只能代表一樣,才具有代表性,如果說兩樣就不能具有代表性。

所以這些弟子當中每個人都代表一樣,這個樣將來在結集經典表法就容易。譬如說這個經裡面有舍利弗,這個經就代表經裡有高度的智慧;這個經裡頭有目犍連,這個經典裡頭代表有神通,所以這個意思。你一看到這幾個上首的名字,就曉得這個經講的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哪幾個第一,這裡第一就講這個。所以這些上首德號代表這個經典,你要曉得這個意思,一看到這些人,不看經文,大意都明白了。所以古人講序分、正宗、流通這個三分,如人食蜜,中邊皆甜,同一個法味。也如同我們現在好像開會一樣,我們政府開會,或者國際開會,你看看那些代表的人,參加開會的人是些什麼樣的人,如果這些開會的人,都是各個財政的這些專家,都是搞經濟的,我們曉得,這個國際會議一定是討論世界經濟問題,為什麼?那些人參加。如果這個會議都是一些教育界的人參加,我們就曉得,這一定是討論文教的。所以一看到出席的人就曉得會議的性質,他們討論哪些事情不問可知。佛法經典開頭列的上首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一看就了解,就曉得這是什麼回事情。

本經比丘眾,後面列的八萬菩薩眾,這都是概略的說,會議裡面有比丘、有菩薩。在上首列名裡面以文殊菩薩來開端,菩薩眾裡面跟聲聞眾的情形也差不多,也都是具足有代表性的。本經聲聞眾裡面一共有二十一個人,從憍陳如尊者到羅睺羅,這個意義很深。為什麼?因為憍陳如尊者是第一個得度的,鹿野苑五比丘當中,佛轉四諦法輪,他第一個成阿羅漢。最後一位是羅睺羅尊者,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他擺在最後,你們看看這個意思,先人後己,大公無私。不能說把佛的兒子羅睺羅排在第一,把別人排在第二,你看看那就表示有私心。先人後己,第一個擺最先得度大公無私,這個完全從世間法來說。小乘代表的俗諦;大乘代表的真諦,代表的菩薩。從小乘這段表法裡面,我們來看是表三根普被,雖然是一乘法,什麼叫一乘?即三即一這叫一乘,一乘不是跟三乘對立的。假如沒有這些小乘人在的時候,我們一乘裡頭沒有三乘佛法,這個一三是對立的,不是圓融的。有這個從憍陳如尊者都在座,原來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真正的一乘妙法。所以他代表這些意思。菩薩眾裡面有十八位,這個講義裡頭是將菩薩眾特別提出來介紹。第一位是文殊,第二位是觀音,大家看這個文:

【文殊觀音為其首者。心王在纏。有八萬塵勞之行。出世為八萬妙法之門。】

這就是迷了叫八萬四千塵勞,悟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你看看原來塵勞跟法門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悟了原來是八萬四千法門,法門跟煩惱是一不是二。所以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菩提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覺悟了叫菩提,迷了叫煩惱。事是一不是二,只是換名字,沒有換事,迷了叫它做煩惱,悟的時候叫它做菩提,就是這麼回事情。所謂迷悟是轉名,沒有轉境界,境界永遠是一真,境界永遠是清淨寂滅相,可是我們迷的時候不能夠證得,悟的時候才證得。八萬四千法門,這是講悟了以後,把它歸納起來兩大綱領,就是智、悲,不外乎智、悲,文殊表智,觀音表悲。所以用這兩位菩薩做上首的代表,菩薩眾裡面的上首一個是文殊,一個是觀音。雖然是這兩大綱領,你們諸位要記住,文殊在第一,文殊代表解,觀音代表行,你看看先解後行。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四十九年,是教人解,明理,理明瞭了之後你就會行,觀音是講行。觀音的行法的確適合於我們,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觀音菩薩也是耳根最利。這次我們把《觀音三經》合刊,過去還沒有流通過的,我們特地把它合成一本,而且都有註解的,贈送給諸位,希望諸位好好的學習。

《華嚴經》裡面觀音經,「觀自在」這一章,是行解統統都有,觀音菩薩的行解,自行化他統統具足。《楞嚴經》裡面觀音菩薩這一章,就是「耳根圓通章」是講專門著重在自修,觀世音菩薩怎麼樣修成的,是自行,「普門品」裡頭著重在化他,自行化他。觀音菩薩自修就是《楞嚴經》裡頭那一章,觀音菩薩度化眾生是「普門品」裡頭這一章,行與解都著重的,是《華嚴經》裡面這一章。這三經統統都有,你們自己好好的去研究,你們照這個方法去修,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他是等覺菩薩,我們是初學的菩薩,統統是觀音菩薩,照這個法門去修學很有受用。所以解在行之前,這是希望大家特別要著重在智慧的開發,文殊是代表智,智慧的開發。在佛門裡頭,可以說是樣樣都具有很深教學的意思在裡頭,它不是亂來的。現在我們台灣有很多寺廟,有許多不如法的。佛法自古以來就是連建築,甚至於裡面布置陳設都是表法的,統是表法。現在大家不曉得這個道理,雖有法不妙了。譬如說我們供的佛像,佛像大概現在還差不多,都是老樣子,一佛二菩薩這妙法!佛是代表的法身理體,是代表的一真法界,代表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前面所講的「言思道斷,心行處滅」,佛是代表這個。菩薩是代表從體起用,從體起用就有言、有思、有心、有行,用上有,體上沒有。跟法輪一樣,佛是代表心,心是非有非無;菩薩代表圓周,他有作用,菩薩代表這個。

所以兩菩薩就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的綱領,兩個菩薩一定是一個菩薩代表大智,一個菩薩代表大悲。你看我們供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代表的是理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文殊代表大智,普賢代表大悲。我們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的是理體,觀音代表大悲,大勢至菩薩代表大智,一定是這樣的表法,不會錯亂的。大雄寶殿的建築,外面一看一定是兩層,裡面是一層,裡面一層表法的一真法界,外面看起來兩層是真俗二諦,它必定是這個樣子。所以教你一看心裡頭就開悟,不要說一句話就開悟了。佛前面所供的燒的香,香代表著戒定真香,還用得著勸你:要持戒、要修定。不要,叫你一看、一聞到那個味道,就曉得我們要修戒、修定,戒定真香,也代表信香。燈代表的般若智慧、光明,心地要光明,光明磊落;供養花,花代表六度萬行,修因;供的果代表的菩提涅槃,它都有意思在。絕不是我送幾枝花給佛,佛歡喜就保佑我,我供一點水果佛吃了他就會加持我,大錯特錯,它是表法的。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佛教裡面一點迷信的色彩都沒有。確實古人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怕我們不能夠覺悟,所以用這種種設施教我們眼見、耳聞、鼻嗅,六根接觸的境界提起我們的警覺,叫我們覺悟的,在六塵境界裡頭一點也不迷,這叫佛法。這是兩大菩薩代表總綱領,所以說文殊在首而次觀音,第二位是觀音,他是代表總綱領。

【智悲既具。則有大勢。故繼之以得大勢。有大勢力。則能於逆順境中。直進無退。故繼之以常精進。】

悲智既然具足了,一定有大勢力了,就大勢至菩薩,這得大勢就是大勢至菩薩。有智慧、有慈悲,這個才在一切大眾當中具有大威勢,人家選舉一定選他來做領袖,因為他具足智慧又大悲,又慈悲、又有智慧,他才有能力替大家服務。有了大勢之後,能夠在逆境、順境裡頭都能夠得自在,『直進無退』,這就『常精進』。我們現在為什麼說懈怠、懶散?沒有智、沒有悲,所以你會懈怠、會懶散。你有智慧、有慈悲你一定是精進,佛法如此,實在講世間法也如此。你看孔子教學,你們翻開《大學》來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明德是智,親民是慈悲、大悲,止於至善就是佛,我們要以表法來說,明德就是文殊菩薩,親民就是觀音菩薩,止於至善就是佛陀。儒家也講精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你看哪有兩樣?所以你把佛法通達,講四書就是講《法華經》,就是講的《華嚴經》,沒有兩樣,不通的人才兩樣,通達的人是一樣。不但講四書是講《法華》、講《華嚴》,你把基督教《新舊約》拿來我講,我也是講的《法華》,也是講的《華嚴》,也沒有兩樣。所以萬法是一不是二,你在這境界裡分彼此,這就錯了。

【精進則行持無間。故繼之以不休息。】

極常精進就『不休息』,這是講精進至極。不休息會不會疲倦?你們去念念「普賢行願品」,那最後一章,「重示普因」這一章,無有疲厭。為什麼沒有疲厭?因為他清淨心,心不清淨就有疲厭,心清淨哪有疲厭!換句話說,二心就有疲厭,一心沒有,一心裡頭,哪有疲倦!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裡頭也沒有疲倦,二心裡頭才有疲倦。所以到這個境界就不休息,沒有自己。像《楞嚴》裡面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就是不休息,感應道交。底下這個表法的義趣愈來愈明顯。因為不休息:

【能出生法寶。隨用不竭。故繼之以寶掌。】

這就好像『寶掌』一樣,我們今天講雙手萬能,寶掌菩薩就是代表的雙手萬能。雙手萬能底下接著就是藥王菩薩,這是說的:

【法寶既具。則能應病與藥。治無不效。故繼之以藥王。】

所以底下說『藥王』能夠什麼?能治一切眾生病,就雙手能生一切寶,這些寶能治一切眾生病,治眾生的心病,治眾生的身病。但是以心病為主,身病次之,為什麼?心病沒有了,身病自然就沒有了。如果說身體健康,心理不健康,常常想著我這裡有病,那裡有病,沒病也想出病來,萬法唯心,諸位要記住。我過去有個同參,出家人現在在香港,也是個有名的大法師。他在以前,他在軍中服兵役的時候,就很想退下來,可是年歲輕退不下來,就怎麼辦?裝心臟病。他沒有病他裝,裝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臟病,到現在真的得了心臟病,現在那個病就沒辦法搞好,一年到頭都要吃心臟藥,他給我講他的病是裝出來的,本來沒有。他這個道理還沒搞清楚,既然那個病,妄想想可以想出病,你現在想我身體沒有病,你想三年,心臟病不醫也就好了;他就不想了,他就沒有信心了。所以佛法裡面講是「境隨心轉」,我們的身是境,隨心轉,你看算命看相的說相隨心轉,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它會變的;心要險詐,相貌也慢慢變得有那險詐的相。所以從相就能看到人心,表與裡隱藏不住的,說隱藏騙人,能騙愚人,不能騙智慧的人,智慧人一看,怎麼也隱藏不住。

這個一段,就是「序品」的這一段,這段還相當的長,重要的部分,我會跟大家來研究。這個十八位菩薩表法的這不要講,底下自己細細的看看,他一個一個統統是連帶關係,你看看錶法多麼的周圓。學了之後,將來以後我們讀一切經典,看到菩薩的德號,你就會想起他就是這個意思,一看經的意思就能貫通。下課。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五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05

請看第三頁,前面說到上首德號表法的用意,在此地又做了一個總結。

【如是八萬菩薩。於自心之德。各主一門。共輔心王。亦非心外有也。】

這句話交代得非常的清楚,這是前面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是心體的作用,覺悟的作用叫法門,迷而不覺的時候,我們叫煩惱。後面還有諸天大眾,可以見到法華會上是非常莊嚴殊勝,它代表的是法會的圓滿,法會圓滿就是自己一心圓滿。在發起序裡面,本經是以放光發起,底下就要說這個問題。

【始彰聖凡一處之會。】

這是指前面這一段,第二段講:

【放因果一際之光。】

第三段是說:

【事理一乘之法。】

這些放光說法的義趣,都是教我們:

【諦信一心。】

可見得如來最後的教學,是多麼注重在信心的建立上。在經文裡面我們讀到,佛以無量義經教化一切眾生,這個無量義有兩重意思。這裡頭寫得很清楚:

【一者。以剎那際三昧融之。】

這是講無量義,也就是像《華嚴》裡面所講的「念劫圓融」。我們今天看到的《華嚴經》,在清涼大師玄義裡面所說明,只是龍樹菩薩在龍宮所見到的《華嚴經》的下本,而下本經有十萬偈,這點也是大家要記住的,這佛學普通常識。我們中國計算書籍部頭大小,我們是用字數來計算,這一部書有多少字,我們常說《道德經》五千言,老子的,我們是以字數來計算的。印度人他們計算的習慣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是以偈來計算的,這個偈並不指整整齊齊的偈頌,不是。而只是說四句就叫做一偈,就連長行文也是這麼計算;換句話說,它是以四句為一個單位,這樣子計算。《華嚴經》一共是有十萬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這樣計算的四十萬句。而我們中文本的《華嚴經》沒有這個數字,只有這個一半數字。經實在是太大,當時傳到中國來,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本子,而是一個什麼?殘缺的本子,不完全。所以第一次傳到中國來,在晉朝時候翻譯的我們稱之為《六十華嚴》,有多少數量?有三萬六千頌。諸位想想,距離十萬頌只是三分之一強一點。到唐朝實叉難陀再翻譯的時候,增加了九千頌,成了四萬五千頌,我們現在所讀的《八十華嚴》。所以與原來的本子只有一半,我們稱之為略本《華嚴經》,稱為略本。

而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所見到的大本,也稱作為上本,那有多大的分量?說起來實在是嚇人,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個四天下微塵品」。這真正是浩如煙海都不能比,我們怎麼能受持?無法受持。可見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是整個《華嚴經》裡面提要的提要。佛什麼時候說出來的?剎那之間說出來。這就講的念劫圓融,一念可以化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歸在一念。諸位曉得,時間的概念,在佛法裡面是沒有意義的,在唯識裡面講時間是不相應行法,方分、時分,時分就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經裡面一開頭講「一時」,而不記載某年某月某日,不這麼記載,講一時一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心與境一的時候,如果在淨土裡面講就是理一心不亂的時候。這個時候所現前的是一真法界,也就是你證得一真法界的時候,一時!我們證得一的時候,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在一剎那之間全都現前。

所以這個一時決定不是說,現在有些人翻譯,把佛經翻成白話文,說有一個時候這個不行,不是有一個時候,不是說從前某一個時候,不能這樣說。這是心境一如、性相不二的時候,所以「如是我聞,一時」,這是如來的真實語,不是隨順我們眾生的語言。佛以二諦說法,這是以真諦而說,佛在某個什麼地方,那就以俗諦,「如是我聞,一時」是以真諦。這個地方也就說,此地講的皆是以自心之象,「一自心之象」就整個宇宙大千,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一心,一心這個時候,這是講無量義經。所以諸位只要證得一,無量義就通達,無量義原是自心所起的大用,這是從理上講。另外一個說法,是從事相上說這就是指世尊示現成道以後,四十年間所講的一切經論,我們總一句話說,稱之為無量義。由此可知,前面第一個意思是真實的無量,是無量的無量;第二個意思是有量的無量,為什麼?四十年間所講的是有量的無量。這兩個意思都能夠講得通,一個是從真諦上說,一個是從俗諦上說,真俗二諦都可以能夠講得通。底下說:

【入無量義定。】

從這個名詞上我們要留意的,『定』是心地清淨,應該是一念不生,一個意思也沒有這才叫定。定裡頭又有『無量義』,這是什麼定?「無量義」與「定」在我們看起來好像是矛盾,無量義就不能得定,定就不應該有無量義。我們說心守住在一個法裡面,我們可以稱之為定。譬如念佛,二六時中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叫念佛三昧,這是念佛的定,心專一,專注在一個門上,這是定。無量義怎麼能成定?諸位要曉得,這才是真正的大定,這個定跟諸位說,叫自性本定,正是《楞嚴經》裡面所講的楞嚴大定。所以此地說這個定:

【非言說所及之處也。】

不是我們言語、思惟能夠達得到。底下有兩句說得很好,我們把這個一看,意思多少可以體會到一些。

【從一心出無量義門。】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一心顯現的,這是真正的無量義。所以我們自己證得一心就見到,那就是前面所講的「說無量義經」,可見得「無量義定」就是一心,就是一心三昧。

【今收無量義還歸一心。】

但是諸位要記住,此地的出入、展收都是一,是不二法門,有出有入這是二法,不是一心,一心裡頭沒有二法。出生『無量義還歸一心』,出生與還歸是一不是二,我們看了這個句子,不要以為真的有個出、有個入那就壞了,沒有出入。是為言說方便起見,不得已而說一個出入,實際上不是真正有這個跡相上出入。楞嚴會上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既然講了當處,又說有出、又說有入,可見得出入即非出入,事相上有這個相,理上確實沒有。為什麼有這個事?事是緣生之法,佛法因緣生,所以本經講是「一大事因緣」。六祖大師他老人家講得更清楚、更明白,他把「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他不說佛,他說覺,「開示悟入眾生覺之知見」,我們聽了覺之知見更容易體會到經的意思。佛在經裡面這麼說,上根利智的人一聽就開悟,所謂是言下大悟。中下根性的人還有疑惑,還不能夠直下承當,於是佛再以善巧方便來誘導。這段文希望大家細心的去研究。

【於一光之中。圓彰法界無量差別。夫一光非異。法界非一。】

我們通常講十法界,實際上無量無邊的法界。

【異本非異。由一故異。一本非一。由異故一。一異同時。非前非後。重重無盡。彼此交羅。】

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境界給諸位說,是真實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當前的境界,可惜我們在這個境界裡是迷而不覺!如果我們是一旦覺悟,給諸位說天下就太平,一覺悟天下就太平。從這個地方,諸位要能夠體會得到佛法是什麼,能夠體會得到你就曉得,佛法應當如何的去修學,怎樣才能真正的證果,證果簡單的講就是證得一心。再說佛的放光,這放光是表法的,佛是從眉間所放的光,我們講白毫是從眉間所放,就是放的毫光。這個地方放光,它也有特殊的作用,我們面門上講六根,眼耳鼻舌身,這個六根都有作用,眼能見、耳能聞、鼻嗅香、舌嚐味,各有各的功用,只有眉毛沒有作用、沒用處。他不從有用處的地方放光,他從無用之處放光,這裡面含的意思就很深;換句話說,跟我們講無用之用,這才是常用。諸佛菩薩無為而無所不為,我們跟諸佛菩薩起作用是不一樣,我們起的作用是有用之用,諸佛菩薩起的用是無用之用。在有用之用麻煩大,為什麼?有果報纏綿不絕。我們有個善用後面有善的果報,三善道果報;我們起個惡的用,後頭有三惡道的果報,你想想看麻不麻煩?菩薩他起的作用是無為用,無為就是無漏,佛經裡講無漏,無為就是無漏,他沒有果報,所以我們叫它做淨業。淨業,三界之內找不到果報的地方,這就是佛在這裡暗示,教給我們要學習。

我們要想學習佛菩薩無用之大用,這樣說起來,是不是都要出了家才能夠學佛菩薩無用之用?跟諸位說不是的,成阿羅漢、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出家要是二,二就不是佛法,這是迷!因此一心的證得不在在家、出家。在家證得一心,成阿羅漢、成佛也多得很;雖然出家,出家不能得一心、證果的人也很多。可見得修行證果不在出家,在家一樣可以成就。諸位去看看《四十華嚴入法界品》,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給諸位說,個個都是佛菩薩,五十三位善知識出家的幾個?十分之一,只有五個人示現出家身分,其餘統統是在家人男女老少,還有不少外道。諸位要記住,覺悟證得一心都叫做佛,外道,外道也是佛。你看看經裡面,勝熱婆羅門是外道,而且是示現的逆行,愚痴,那是佛,遍行外道是佛,示現是外道的身分。在《四十華嚴經》裡面,伐蘇蜜多女示現的是淫女的身分,那是佛。這就是說明貪瞋痴都是佛法,證得了一心,無論他示現什麼都是淨業,為什麼要示現這些?普度眾生。所以度眾生是圓滿的,什麼樣的根性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接引。甘露火王用的是瞋恚,用的是殺人的方法來度眾生,那個示現的就跟地獄一樣,地獄境界是甘露火王大道場,普度眾生。我們哪裡曉得?我們要看到是惡人,惡人哪裡曉得他是佛菩薩,不知道。所以五十三參是一心裡面,所現的清淨平等的法界,《四十經》裡面講「不思議解脫境界」,這一真法界。

這就是說明無用之用,他們起的作用,跟我們現前這個世間完全一樣,起的作用我們所以不像他們,我們是有心的,我們有心有妄心;人家無心是無妄心,他有真心,所以他有真心起作用。我們今天在一真法界裡頭起作用,是妄心在起作用,所以見不到一真。說到這個地方,後面還要講到出家,在五十三參裡面,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人數很少。諸位要曉得,出家人的責任,你看人家叫你就稱你法師。所以你要記住,出家人的責任老師的身分;換句話說,這個老師是要教一切眾生覺悟的。如果我們自己還迷惑顛倒,怎麼能把學生教覺悟了?在以前出家不容易,現在出家就太容易了。你看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曉得,出家人是老師,皇帝見到也要尊重。因此,帝王大臣對於出家人就有限制;換句話說,你夠不夠資格做我的老師?你要不夠資格做我的老師,你不能出家,你在家學佛就好了。你要夠有資格做帝王大臣、全國國民的老師,這才准許你出家。

所以從前出家要考試的,是由政府來考試,考試及格了發給你的證書,這個證書叫度碟。你拿到度牒之後,這個度牒是皇帝發的,就是皇帝認為你有資格出家,你有資格做天人師表。你看哪個寺廟的法師跟你有緣,你去拜他為老師,請他給剃度,他要先看看你有沒有度碟。如果沒有度牒,他要給你剃度,他犯法;你有度牒,他給你剃度這是合法的。所以從前出家人,能夠普遍受到社會的尊重,他有學問、有道德,他的品學是經過國家承認。所以從前出家人的考試,比在家人考進士要難得多,因為你考一個進士那是世間法,這是出世間法。考取進士你是皇帝的部下,度牒要考取了之後是皇帝的老師,那怎麼相同?這樣才能夠續佛慧命。諸位發心出家,就要曉得自己的身分,天人師的身分。我們憑什麼做天人師?如果要不能夠奮發自強,做到名符其實,這一出家帶來的麻煩就大。古人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看看麻煩是不是大了?披毛戴角還給諸位說,那還是以後的事情。怕的是先墮惡道,地獄、餓鬼罪受滿了之後,再到畜生道去還債,我們何苦幹這個事情?這點是希望同學們,尤其是出家的同學要提高警覺,絕不是兒戲,不是開玩笑的。

佛法到今天可以說衰得不像樣子,我們讀《印光大師文鈔》,他老人家對這個問題無限的感慨。為什麼?這個制度是清世祖順治皇帝把它廢掉,一千多年相承的制度。他當時廢掉也是個好心,他說出家是個好事,何必政府要限制?是個好心。可是他沒有想到後世的流弊這麼大,使出家人的素質一落千丈,沒有過去那個標準。譬如今天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能夠受到社會尊重,為什麼?就是因為學歷。人家神學院一定要大學畢業,才有資格讀神學院,神學院畢業出來,就相當於碩士、博士,這樣的地位,所以人家學校裡聘請他做老師,他在社會上能夠受到很尊重。我們出家人怎麼樣?不認識字的也可以出家,一出家之後,一受戒人家稱法師,所以社會要瞧不起,我們的素質水準沒那麼高。在從前我們的水準是第一流的水準,現在呢?現在什麼都沒有。這是我們已經發心出家的要努力,力爭上游。現在還有很多到學校去補習,也去念中學、念大學,這個事情有沒有這個必要?諸位要曉得,如果你初中畢業出家,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再去念個研究所再花幾年,十年的時間過去。好,研究所畢業,你看看現在博士滿街走,不值錢。以往這個大學畢業就可以擔任講師,助教當然沒有問題。現在學校裡頭助教都是碩士,講師都是博士,為什麼?太多了!沒有地方安插了。咱們學校再要辦個幾年,我看連中學教師都要博士來擔任,博士太多。你搞的是世間法!

你初中畢業不怕,如果你在佛法裡面能夠用十年功夫,古人所講是十載寒窗,你要是在佛門裡頭,一部經論上、一個法門上用十年的功夫,你準定出人頭地,你成佛作祖。天台宗近代的一位祖師倓虛大師,你們看他的傳記,《影塵回憶錄》是他的傳記。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八載寒窗讀《楞嚴》,他成為天台宗的祖師,就是那八載寒窗的基礎。他要拿這個八年時間去念中學、念大學,他就完了,所以我覺得這是不值得的。如果是我要拿文憑將來在社會上好看,這個心已經在名聞利養上,不是道心。道心是叫你把世緣統統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這是道心,我們求的是一心。我們所證得的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不再輪迴!我們目的在此地。絕不是什麼大學文憑,碩士、博士文憑拿出來好看,那不能了生死,那不能消業障。大家不曉得我,不曉得又怎麼樣?曉得又怎麼樣!希特勒天下人都曉得,還是照樣的要下阿鼻地獄有什麼辦法?他造的業太重了。

荒山石洞裡頭有多少修行人證果,出三界了生死,沒一個人知道,他成佛作祖。名聞利養害死人,害慘了修行人,這個東西嚴格的來講,邊都沾不得,這好名、好利這是魔障。今天世間法裡頭那些名利,這個學校的文憑,那都魔王在那邊誘惑你,稍稍不留意,就上魔的當。所以有些年輕人想出家的,還沒有出家,他正在念書。我就告訴他,你好好的念,你把大學念畢業,最好念到博士學位再出家。為什麼?他就不打妄想了,不要再去念博士,世間法念到頭了,覺悟了也不過就如此。所以說要死心塌地用在佛法上,佛法沒有別的,就是修的清淨心。你看大乘佛法教你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淨心,菩提心是修行的大根大本。直心就是平等心,深心就是清淨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我們修的是這個,無需要人知道。到你道德成就了,自然有天龍八部、護法鬼神來擁護你,把你推崇出去為天人師表,普度眾生,還用得著自己去宣傳嗎?

印光大師就是我們一個榜樣,你看他老人家,你讀讀他的傳記你就曉得,他在普陀山藏經樓等於閉關。在普陀山藏經樓三十年不下山,哪個人曉得他?沒有人知道,到他老人家七十歲的時候,都沒有人曉得。那個時候就是李圓淨這幾個居士,這民國初年的大居士,很有學問、有修行的,去朝普陀山。朝普陀山就遇見印光法師,跟他談佛法幾句話一說,這些人心裡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回到上海之後,「普陀山裡有高僧,真有學問、有道德。」於是跟印祖書信往來,現在的《文鈔》就書信往來,他們就把老和尚給他寄的信,就在報紙雜誌裡頭發表,於是乎大家才曉得普陀山有個印光法師。印祖是八十歲圓寂,七十歲人家才曉得,到八十歲不過是十年。但是這個十年當中,你看看對於整個佛教的影響,近百年間第一,任何一個大法師影響力,沒有印祖這麼大。七十歲以前沒有人知道,他也不宣傳。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不要學著年紀輕輕就要學出風頭,這大錯特錯。要在根本上修學,修養道德學問,目標要見道,見道之後這才能學道。要講到見道頭一個是要斷煩惱,小乘要斷八十八品見惑,這是見道位;大乘菩薩要破一分根本無明,這是見道位。你道都沒有見你還修什麼?你盲修瞎練。見了道而後才能修道。下課。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六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06

眉間放光表的是中道無用之用,就是無漏的大用。經上說:

【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這也是表法,既然『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其餘的九方不說就可以知道。譬如我們這裡點一盞燈在此地,照到東方多少里,其餘當然也都照到,所以不說就可以曉得。說東方當然有在表法的意思在,古印度與我們中國有許多地方是相同,我們中國位於東方,是群動之首,在八卦東方是震,震是震動,在印度也有這個講法。這個動是指什麼?指我們心中一念妄動,這就是代表東方的意思。諸位要知道,動是不覺,覺就不動。《起信論》裡頭說得很好,「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是個動相,無明這才生三細六粗。所以,真心是寂靜,妄心是動的,我們要想見真心,要在寂靜裡面才見得到,所以佛教給我們修戒定慧。戒學是初學人的共同科目,純粹是手段,定學是樞紐,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定,都是修的定。所以這個定才叫無量三昧,就是無量不同的方法,目標都是得定,都是修定。定以後這才開智慧,先得到的是根本智,起作用的就是後得智。所以從後得智上講無量智慧,從根本智上講就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慧,有知是後得智,就是無知起作用,無知起作用是無量的智慧。這個地方特別講「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意思就是說明,照徹眾生最初的一念妄動;換句話說,就是破根本無明的意思,破根本無明。這個地方的註解,也說得很明白。

【表一切凡夫妄想心中。具有此法也。始於四眾發心。中歷菩薩修道。終至諸佛成正覺。轉法輪。般涅槃。起塔供養。事須歷劫。非一時一日能辦。具現光中。同一剎那。】

它的旨趣就是顯示:

【三世性空。】

念劫圓融,這個境界完全是一真法界,一乘實相裡面真實的境界。時分、方分,就是我們今天講時間與空間,是一不是二。今天這些學科學的人,講什麼三度空間、四度空間,都沒有說出時空的真實相。

【十方不隔。何必捨穢趣淨。三世性空。何必怖死忻生。】

但是沒有悟的人他有,他確實是這個現象,悟了的人沒有,沒有何必還要求生淨土?就是我們現在想求生淨土沒悟,帶業往生,這沒話說的,這在理上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正確。明心見性,像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已經入這個境界,已經入了一乘實相境界,何必還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想想,那是什麼道理?諸位要曉得,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看看,這些明心見性的菩薩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我們還有什麼話講?沒話好說了。文殊、普賢這都是古佛乘願再來,他們還要發願求生西方,西方世界若不殊勝,為什麼文殊、普賢還要發願往生?可見得這一個表演,他的用意勸我們要發願求生淨土,就是這個意思。理上真通達明白了,不必貪生怕死,為什麼?原本就沒有生死,貪生怕死是迷惑顛倒。所以這個地方放光的密意就含了許多,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底下這再解釋經中兩句話: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這兩句前面略略給諸位提過,這是說明:

【言辭光相。兩皆禁止。豈非佛之正意不在放光言說耶。】

正就是密意!

【當知不放光不說法。直下無你用心處。】

所以又必須要藉放光、說法來誘導你,來給諸位做個增上緣,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它是一塊指路牌,它不是道路。我們循著這個指路牌,我們就有個路可走,就可以達到佛所期望我們達到的目標。所以這種言說是無言說之言說,說即無說,無說即說,要曉得這個意思。你們念過《金剛經》,你看佛在《金剛經》上,把他所說的一切法全都否定掉了,你們哪個要說佛說法叫謗佛。佛說法四十九年怎麼沒有說法?這就告訴你,佛所說的一切法你要善於採用。怎麼叫善於?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來運用佛的言說,這就是高明。你要執著佛的言說相,執著文字相,在言說、文字裡面去打妄想,大錯特錯了。所以佛四十九年有沒有說法?一句話沒說,一句話沒有說說了四十九年。我們聽佛法的人怎麼樣聽?一天到晚聽聽到最後,聽到怎麼樣?一句也沒聽到,這高明,一句都沒聽到開悟!如果統統都聽進去了,那就增長邪見了,一大堆的邪見,你們諸位用心要在這個地方用心。天天在這裡上課打瞌睡,你要問我,老師,我什麼也沒聽到行嗎?那又錯誤了,要提起精神來聽聽的什麼?意思得到了,言語不要,丟掉了這叫聞法。你們這個上面,這是《華嚴經》的?「一心入於語義中」,語不要,義得到了。到一心,你們在此地我看不一心,為什麼?還要搞搞這個、看看那個,心有多用。

我再給你們同學們說,這個錄音機害死人,你們如果要想修行證果,這東西要去掉,不要這東西,哪個喜歡趕快布施送給人,有這個東西就麻煩,為什麼?聽東西不能專心。「不要緊,沒有關係,聽不清楚我回去還可以再聽一遍。」心不專了!我到你們這個地方來是做客的,對你們都很客氣,如果你們是我的學生,帶這個東西來上課的一律開除,我不要你。我過去上學的時候,就在台中李老師的會下,他老人家不但是不準用錄音,連筆記都不準寫,他教我就是這樣。全部精神集中在聞法,集中在開悟,有悟處;你寫筆記,分心了。同時寫的那個沒用處,為什麼?這個悟處是天天在進步,今天寫的這個東西,過幾天悟得又深就沒用處,何必白費這個時間?心定下來一心。寫筆記不能一心,又要寫、又要聽、又怕漏掉,這怎麼行?這不夠用心。所以一心就是一心,把什麼念頭、妄念都放下,一心入於語義中。

預備的功夫,聽經之前要做預備功夫,經文看一看,剛才給諸位說過的,名相術語要查查,古人註解也可以瀏覽一、二種,聽的時候把一切萬緣放下專心來聽。不讀古人的註解來聽經這是最好,心更容易專;看了一些註解來聽經,又有麻煩。怕你起分別心,「他講的跟註解講的不一樣。」又糟糕了,又起了分別,又打閒岔,你這個心就不能達到一。一心才能言下大悟,不能大悟,有小悟,比不悟要強多了;現在不但不悟,還要打妄想,這怎麼辦?這就麻煩大。這個錄音是什麼意思?是沒有機會到講堂來聽經,帶給他們做個方便是這個意思,是幫助他們的。但是聽錄音跟現場來聽經,給諸位說大概總要打很大的折扣,為什麼?講台講演一切動作都在說法,你在這裡只聽到經,看不到動作、看不到表情。所以十分從錄音裡面聽,大概只能聽到三成、四成;如果從電視錄影裡面來聽,只能到五成、六成,都不及現場。最殊勝的是現場,如果在現場裡面,我們打閒岔,不能夠一心來聞法,這是自己把機緣喪失掉。沒有錄音,沒有筆記,心專了,為什麼?他沒有依靠,必須要專心,沒有依靠。沒有依靠這個小孩容易獨立,他能夠成人,頂天立地,無依無靠,修道的人講無依道人。你們都是有依靠的,有依靠的什麼時候你們才能長大、你們才能夠獨立?所以要從小培養獨立的精神,沒有依賴,沒有依賴才專心,這就是幫助我們一個入處。底下說就:

【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復是何物。這裡會去。始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這句話也是有來歷的,我們天台智者大師就是到這個境界,他老人家讀《法華經》,讀著讀著入定,親見靈山法會,佛還在那裡講《法華經》。智者大師去世尊涅槃一千多年,這就證明了經文前面講的「一時」,到你心境俱忘的時候,佛還在那裡講《法華經》。不但在靈山講《法華經》,也在舍衛國講《彌陀經》,會會都未散,會會都同時。你看無量義現前,一時頓現,同一個時候統統都現前,這叫一時。所以只要我們的心,一心就是一時,你看心就是專一的時候,這一真法界依正莊嚴都現前。底下這個一段大家自己去看,這個地方完全說的是真實話,是如來自己在果地上的境界,純真無妄。下面要說明的彌勒菩薩敘說:

【彌勒敘一光之中所見眾多。不可盡舉。】

這個地方略說,這是分作四段,就在這一頁的倒數第三行下面:

【初敘其所見瑞相。次敘其光照列土。三敘其六道受報。四敘其四聖受益。】

這是把這四段的意思點出來,但是在總敘裡面,這裡頭有凡、有聖。

【雙列凡聖。開釋中。】

在開釋裡面:

【但說菩薩修行相貌。不言六道者。以其非進修之要。故不備釋。】

把凡夫就略掉了,為什麼?因為我們在此地著重的是進修,所以專說『菩薩』;凡夫不是『進修之要』,所以就不談了。這段文並不難懂,同學們細心的去看,但是看大意必須要讀經文,然後才曉得大意所說的是經文哪個段落,它的義趣、宗旨之所在,我們才能夠了解。

大家請翻開第四頁,第四頁一開端解釋「劫」,劫是佛法裡面時間的單位,我們常講的阿僧祇劫。前面跟諸位談過「念劫圓融」,由此可知,時間不是個定法,不是一定的定法。實在講是在一念的迷悟,迷了才有時間,悟了就沒有,迷的時候有障礙,悟的時候就圓融,就沒有障礙。現在我們講這個時間的概念,比古人要容易體會得多,所以我們想到古人講經,體會這個經義實在是不容易。現在科學發達,我們對這個地面上,或者對於太空上,我們曉得了很多的事情,這是古人都沒辦法知道的。譬如在地球上的兩極,在南北極,南北極的一晝夜,就是我們現在的一年,它六個月的白天,六個月的晚上。我們在這個地方過了一年,在南北極它就是一晝夜,沒有離開我們地面,我們這一個白天、一個晚上,差距就這麼大。太空人到月亮去,月亮的自轉一周,跟繞地球一周時間是相等的;換句話說,在月亮裡面一晝夜,就是我們一個月,月亮裡面十二天就是我們人間一年。由此可知,每個星球不一樣、不相同。時分之產生,就是地球對著太陽跟背著太陽運轉而成的,所以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星球轉得快時間就快,轉得慢它就慢了,所以沒有一定。

這個講時間,縱然講大的時間,講多少劫,我們讀經看到佛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要害怕;也不要看到念劫圓融就歡喜,成佛這一生就可以做到,也不必歡喜。為什麼?你要是著了、迷了不開悟,我們過去生中,有沒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你們想想,不知道經過多少阿僧祇劫,不止一個三大阿僧祇劫,我們過去生中已經經過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今天還在凡夫。再給諸位說明,不要說什麼方法,我們過去生中學佛,親近佛菩薩,我們經過了多少次?可以說我們過去生中,曾經親近諸佛菩薩也是無量無邊的次數,到今天沒成就。怎麼曉得我們過去親近那麼多佛菩薩?就憑著你今天在佛學院裡坐在這講台底下。你要過去生中未曾親近過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你今天不會在這個地方,你今天聽到佛法掉頭就走了。你有興趣能夠聽,你還歡喜坐在這裡,坐個幾鐘點來聽聽,你就是有大善根,就是有來歷的人。你看佛在一切大經裡面所講,我們能夠接觸到佛法,看到佛經、能夠聽講佛法不簡單,過去世有大善根、有大因緣。為什麼不成就?就是跟現在一樣,馬馬虎虎,不肯認真,聽是聽了不願意深究,沒法聽,就算了,聽了之後又不能照做,做不到。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也不肯依教奉行,修行是修行不肯認真,說你沒有修行你又有,說你有修行又沒有,就幹的這個事情。我們無量劫中生生世世就幹這些,所以一直到今天沒成就。

雖沒成就,善根深厚,問題只在你一念覺悟,你這一念覺悟你這一生就成就,你這一念不覺那再等來生,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聽說三大阿僧祇劫不害怕,成佛是要長時間的,不是短時間的。聽到念劫圓融也不要歡喜,為什麼?我們過去生中已經這種遭遇,還歡喜什麼?但是,成功失敗的關鍵,我給諸位說,在老師。你們去看看,經典裡面所講的,大小乘經裡面所講的,看看祖師的這些語錄,第一個增上緣就是老師。所以佛教給我們「親近明師」,諸位要記住這個明,而不是這個名,這有名氣沒有什麼大用處。要這個明,這個明就是什麼?明心見性的老師,他是過來人,他指導我們這個路子不會錯。我們能夠說是親近這個老師,成就就快了,至少不走冤枉路。可是問題你要能信得過他,他教你這個方法,你要不相信,那就沒辦法;你要相信了,照他這個做法,那你就得受用。所以一個明師親近的人多,有人成就,有人不能成就。譬如六祖當年在世的時候,那是了不起的人,那是菩薩再來,親近六祖的人有多少?千萬人之多。可是在六祖會下開悟的只有四十三個人,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四十三個人。永嘉禪師就是其中之一,聽話,依教奉行的,就成就;對他所講的半信半疑,不肯照做的這就不能成就。所以對於一個老師,好老師要有決定的信心,信心不能動搖,「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對老師有信心,依教奉行,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一點折扣都不能打,你就有百分之百的成就。

可是這樣的老師,哪個不想求到?古人常說這樣的老師是可遇不可求,大問題,遇到了這是福報。我們講福德因緣,是你的福報,能不能成就在乎你的善根。在我相信善根大家都有,就是福德因緣有問題,善根可以說人人具足,問題在福德因緣少。老師找學生跟諸位說,比學生找老師還難。我跟李老師多年,我每次見到他都勸他,你要多教幾個學生,佛法後繼無人,我大概講了十幾二十遍。最後他老人家告訴我,「好,你叫我教學,你替我找學生。」這一句話問得我從此以後不敢講話,為什麼?要找學生,一個都找不到,到哪裡去找一個學生百分之百的依從,他教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找不到這學生。我想來想去實在找不到,難!他跟我講,「老師找學生,比學生找老師還難。」明師教學對於學生負絕對的責任,就是指導你開悟,他要負這個責任,你就照他這個路子去走。我到台中去跟他的時候頭一天聽經,我還去拿個筆寫一點,第二天他就把我叫去,不要寫,告訴我道理,我就放下了,我跟他十年沒有寫筆記。他就教給我這方法,我也就肯信。寫筆記寫得最多的周家麟,周家麟筆記一大堆,記得很詳細,周家麟講經的時候,筆記打開照著筆記講。我以後講經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我就上台講,他教給我的方法。所以要找到一個很聽話的學生,難!任勞任怨,打都打不走的,能夠吃苦、能夠耐勞、能夠忍辱,到哪裡去找?實在是找不到。現在求學的人稍稍受一點委屈,他就走了,這怎麼能成就?

底下這一段,這是講日月燈明佛,說了日月燈;換句話說,他在光明遍照沒有任何障礙。譬如說我們白天太陽照,晚上月亮照,白天、晚上都有光照,還有照不到的地方有燈光照。所以說日月燈那就是一切時一切處都遍照,取這個意思。就它代表的是圓明的智慧,圓是圓滿,圓滿光明的智慧,代表這個意思。

【三智圓照。曾無往來。故知此佛即圓明自心也。】

佛的名號太多,你們過年拜萬佛懺,《萬佛名經》上有一萬二千多佛名,佛只有那麼多嗎?不止,無量無邊。菩薩的名號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那些名號都是自心的名號,說佛是自心理體上的名號,說菩薩是自心德用上的名號。如果我們說因地上的名號與果地上的名號也行,說理體上的名號、作用上的名號也講得通,全是自己不是外面的。如果我們說心外求法,這就是迷惑,這是不解如來所說義。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我們自己的心法。所以佛學叫內學,內學就是我們一心當中之法,千經萬論是一心的心法。所以古人教給我們研究經典,要懂得消歸自性,是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還歸自性,這樣才能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修行大主意就是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是什麼?破迷開悟。這兩句話說的一個意思,轉識就是破迷,成智就是開悟,轉八識為四智就是破八迷成四悟,就這個意思。連這些原理、原則不曉得,你們修個什麼?初學的人有課堂的作業,像五堂功課這都算是課堂的作業,這些作業是要拿出來運用的。你在學校念書這學校課業,畢業之後服務於社會,學以致用;佛法也是如此,課堂的作業也要會學以致用。用在什麼地方?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使我們整個的生活,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是一不是二。這才叫行成證入,就入一真法界,就是入佛的境界,也就是此地講的入妙法。下課。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七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07

孔老夫子入太廟每事問,孔老夫子難道對這些禮還不懂嗎?為什麼入太廟要每事問?我想跟此地法華會上的彌勒菩薩生疑請問,大概是一樣的意思。問的後面有兩個意思,實際上一個是講十方不隔,一個是講三世性空,就是這兩樁事情。對我們沒有證入境界的人來說,實在是很大的疑問,譬如我們講到一真法界,大家心裡都慌了,此地也講不但我們慌,連二乘人也慌了,權教菩薩也受不了,我們昨天講演稍稍提一點,就有同學們驚慌了。譬如說我提到的《四書》跟《華嚴經》沒有兩樣,外道經典也跟《華嚴經》沒有兩樣,立刻生起恐怖之心,這是一定道理,此地也說得很清楚。這是看到文殊菩薩的答覆就曉得,菩薩是:

【引古為答。直示本心。今古不異也。】

換句話說,見了性之後真正是入不二法門,這是佛法終極的目標。我們想成佛,成佛是什麼?就是入不二法門。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證得一一法皆是不二,這就成就了。今天接著要跟諸位研究的,就是這底下一段:

【二萬佛皆同一號者。】

諸位要曉得,此地所講這個數字,不是真正的數目字,完全是表法的意思,『二萬佛』都是說的二乘人,二乘人同德同性,同一個性,二乘根性,所以他們成佛,佛在法華會上說這些佛皆同一號,日月燈明佛。末後一段講到:

【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

『最後佛』就是未來佛,還沒有成佛,他最後成佛,當然是指未來佛,這還是屬於表法。說到出家,這個地方就給我們提示出來:

【一無明家。二三界家。三世俗家。】

說到這裡我們得要多說幾句話。我們先從『世俗家』來講起,世俗社會的組織是以家為一個單位。現在所講的小家庭制度,與我們中國過去講的家意思不相同,我們中國過去講的家,是大家庭制度,大概現在在台灣我們已經看不到了。諸位如果去看看《紅樓夢》,你就能夠看到從前的家,你看它那個家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有一百多人有好幾代同堂,那是個社會組織。我們讀古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就是指那個家。大家庭實在講也有很多的好處,我們所謂是天倫之樂,只有在大家庭裡面才有,小家庭裡面的天倫之樂談不上。出家這就是指的出這個家,經典裡面所講的田宅、妻子、眷屬,這都是世俗的,離開了。離開之後修學過程當中為佛弟子,戒律裡面教給我們的是三衣一缽,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換句話說,把世俗的境、緣,境是講境界,就是我們的物質環境,緣是說的人事環境,將世俗的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統統離開,一心修道,目的是為了成就道業。我們現在來看一看,我們算不算出家?所以這一定要曉得。

弘一大師,這是近代對於律學頗有研究的一位學者,他在《律學三十三種》裡面,特別是在閩南佛學院那個時候所講的,他自己說,老實講他自己的身分,只能算一個出家優婆塞,坦誠的告訴大家,比丘戒決定得不到的。如果根據蕅益大師的話來說,蕅益大師他是明朝末年人,對於律學也有相當的研究,他老人家講中國自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現在所稱的比丘是名字比丘,意思就是有名無實,名字比丘不是真正的比丘。傳授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比丘,這一個也找不到。戒要不要受?要受,這是弘一大師講,免得被世間人諷刺、譏笑,戒還是要受,自己要曉得不會得戒的,只是掛名而已,掛了名以後學戒,這很重要。我最初學佛,章嘉大師也是這樣的教給我,我們學戒,我們讀《戒經》,哪一條能做到,我們就先做,一條一條做,一條一條的學,要認真的去做,戒是斷煩惱。這才叫做出世俗家,可見得出世俗家就不容易。

二乘的聖者、權教菩薩出『三界家』;換句話說,他出的家就是出六道輪迴這個家,比我們高明多了。六道生死輪迴非常的可怕,我們無始劫以來就在這裡面,一直到今天沒有辦法超越。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先要曉得輪迴是個果報,有果必有因,把它的因果搞清楚了,我們把因斷掉,不造因,果報當然就沒有了。說到三界之因,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的,就是一切眾生迷生滅四諦,而起的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才有輪迴的現象;換句話說,把三界見思煩惱斷盡,生死輪迴就沒有。你們諸位對於一般眾生迷於生滅四諦的情形,了解有多少?你們了解多少,清不清楚?苦集滅道四諦,怎麼迷的?怎麼會有這些煩惱?這些煩惱隨著眾生迷悟的淺深不同,而有差別,六道升沉苦樂不同,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如果要不把這些事理搞清楚了,諸位想想,煩惱怎麼斷法?三界怎麼能超越?就是念佛帶業往生,也要把這樁事實搞清楚,不搞清楚我們的煩惱伏不住。帶業往生是講伏煩惱,煩惱控制住、伏住了,這才能帶業往生;如果煩惱還沒有伏住,不能往生的。因此,對於佛法的修學,理論、事相、修學的方法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才能夠解決問題。否則的話,這個問題始終不能解決。

請接著看「序品」最後的一段,我們講到出家的三種。經典裡面是勉勵我們,希望我們學菩薩出家,菩薩出家是說出的『無明家』,這才算是究竟徹底的出家。在前面跟大家講的「三界家」,「世俗家」我們不必說,大家都曉得,出世俗家不能解決問題,實在講連修學的方便,只能夠得到稍許。同時也跟諸位說出來,我們出世俗家的目的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最低限度我們要出三界家。同學當中有許多修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這個娑婆三界的家,你就超出了,就能夠超出。可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來說,它是易行道,就是容易成就的,永明大師所謂「萬修萬人去」,這是個易行道。實際上還是很難,絕不是說每個人修每個人就去了。前些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談到這個問題,李老師很感慨的說,他說我們台中蓮社,蓮友有姓名、有住址的,那個冊子一大堆擺在那個地方,有二十多萬人,真正往生的才三、五個人而已。你想想看,這個比例連萬分之一都不到,這是什麼原因?諸位要曉得,萬修萬人去這句話沒有說錯,是對的,修學要如理、要如法才能夠去得了;換句話說,如果是不如理、不如法,所謂是盲修瞎練,那不能成功的。從這點也能夠提醒我們,佛法無論是哪個法門,禪、教、密、律、淨,八萬四千法門,沒有說是不斷煩惱就成就的,沒有這個道理。如果說不斷煩惱就成就的,給諸位說,這是外道,這是魔來騙你的,欺騙你的。你不要斷煩惱你就成佛了,你就可以往生了,沒有這個道理。

淨土裡面講帶業往生,還要伏煩惱,你看看這是最低限度的,他要伏煩惱。伏煩惱的意思是說煩惱沒有斷,但是有力量把它降伏住,叫它不起作用,這叫帶業往生。譬如說我們瞋恚心沒有斷,這個煩惱沒有斷,但是我有定力能夠在一切逆境裡面,叫自己的瞋恚煩惱不起作用、不起現行,這就叫伏煩惱,能夠伏煩惱這才能帶業往生。還有一個意思,古大德講得很清楚的,這個帶業是帶舊業,不是帶新業。千萬不要誤會了,可以帶業往生,我天天造業沒有關係,這可以帶業往生的,那就壞了,那就錯了。所謂帶業是帶以往的業,沒有學佛以前不曉得,造的這些罪業。學佛之後知道這個法門,從此之後再不造惡業,所以不帶新業,一定要牢牢的記住這個,伏煩惱才能帶業往生。這樣出三界家,比小乘人是要方便多了,小乘要離開這個三界斷見思煩惱,確實是很麻煩的事情。在經論當中,大家能夠看得到,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之後,才證得須陀洹果位,就小乘初果,這見道位,在小乘裡面見道位。見道而後修道,從此以後,所謂是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成阿羅漢,這是三界家離開了、超出了,到阿羅漢才超出。

但是證得須陀洹之後,雖然在三界沒有超出,絕不墮三惡道,就可以得到了保證,得到保證不會墮三惡道。見惑裡面頭一個就是身見,我們想想,哪個人身見破掉了?什麼人將身見破掉?如果連這身見都破不了;換句話說,八十八品見惑你是一品都沒有斷,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佛法知道得再多說食數寶,自己一點受用都得不到。所以學佛修行,是要講求真實的功夫,佛門裡面講功夫,不是武術,不是現在外面所說的中國功夫,不是這個。你們不要看到少林寺、武當派練這些拳術,不是這個;功夫也不是打坐,一入定定了多少天,能夠入定十天半個月,也不是這個,得要認識清楚。功夫是斷煩惱,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斷煩惱,煩惱是病,煩惱斷盡就成佛。你看見思煩惱斷盡了就成阿羅漢,小乘阿羅漢;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斷盡了,就成佛。佛經裡頭沒有說你打坐,你坐的那個地方不起定,一坐坐上一百年你就成佛了,沒有這個說法。如果說是入定,能夠盤腿面壁坐在那裡一百年不起來就成佛,你們看看山上的大石頭那都成佛了,它幾千年都不動,那不都成佛了嗎?

所以經裡面給我們講,煩惱斷盡才成佛,煩惱斷盡智慧就現前。所以在了義經典裡面給我們說,《法華經》是一乘了義,「煩惱即菩提」,迷了的時候叫煩惱,悟了的時候叫菩提。然後才曉得我們這個修行,重點應當放在什麼地方。無明,這是大乘菩薩破的,所以大乘菩薩他並不著急要離開三界,三界煩惱他斷不斷?給諸位說要斷。如果不斷,障礙重重,三界煩惱是要斷,可是人家斷煩惱,把功力主要的用在無明上。但是諸位要曉得,我們一般講「煩惱障涅槃,所知障菩提」,其實它都有互相連帶的作用,煩惱障障涅槃、也障菩提,所知障障菩提、也障涅槃,只能說它偏重在哪邊,它彼此有連帶關係的,不是一種單純的作用。因此,菩薩他要破所知障,同時也破煩惱障,不同於阿羅漢,阿羅漢是只破煩惱障,不破所知障。所以阿羅漢我們稱為作餘阿羅漢,他縱然是證得阿羅漢,他的學問沒什麼,功夫是成就了,實在講他知道東西有限。底下就說得很清楚:

【佛及菩薩。出無明家。二乘出三界家。惟凡夫不出世俗家。】

這點特別要記住,此地講『凡夫不出世俗家』,不是指一般人,指什麼人?指我們剃了頭出了家的人,是指這個。我們出了自己父母之家,又來到一個寺院的大家,這個事情有麻煩。所以我們必須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要把道場當作家,那就錯了。如果能夠把家當作道場,這是正確的,這是菩薩法;要是把道場變成家,這就又回去,又回轉去了。底下這個一段,這是說明最後佛就是未來佛。

【二乘已破六識。理非有子。】

『理』是從理上講,他已經破了六識,在理上講沒有『子』這個意思。

【凡夫識心全在。】

六識完全在。

【子義成就。】

有『子義』。

【不曰凡夫而雲佛者。】

不說凡夫而說佛,這個意思很深!

【佛說一切眾生皆未來諸佛。】

這個意思在此地。《華嚴》、《圓覺》上,說得更乾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句話在一切經裡頭,只有《華嚴經》跟《圓覺經》才有。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個一切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只有《華嚴》跟《圓覺經》裡頭有,可見得它裡頭含義很深。最後就是未來的意思。

【妙光菩薩即第七識。內以燈明為師者。內依第八心王也。外教八子及求名者。外為六五染淨依也。八子即第六識。故皆名意。求名即前五識。此識唯緣俗諦五塵。故曰好遊族姓家。有任運分別。而無計度。故曰廢忘不通利。唯緣現在。不緣過未。故曰棄捨所習誦。】

諸位看了這一段,你就曉得這個佛法難懂,難在哪個地方?完全是意在言外,你要不曉得佛說法的意思,你要把經典裡面所講的果有其人,果有其事,那個事情就麻煩,完全變成了心外求法。這就是一般學佛的人,所謂是死在句下,學到最後學成個佛獃子。我們世間人念死書,佛法裡要是學死法,他不開竅!不但日月燈明佛是表自己的自性,釋迦、彌陀又何嘗例外,若不如是,佛法怎麼能叫內學!你們想想,內學兩個字的意思,所說的一切諸佛菩薩都是自己本人。所以這個地方給我們指出,『妙光菩薩』就是『第七識』,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就是「妙光菩薩」,是誰?是自己,是自性佛菩薩。而不是自性之外有個日月燈明佛、有個妙光菩薩,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這段裡面講得很清楚。這個大意明白之後,仔細再去讀《法華經.序品》,才能夠體會經中的妙義,所謂妙法。妙光菩薩與日月燈明佛,這個意思就是第七識依第八心王,第八識悟了之後就是大圓鏡智,光明遍照,所以有日月燈的意思。『外教八子』,「八子」就是指的『第六識』,因為第七識是第六識的染淨依,第七識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第七識是染污的,你任何一法想清淨,也清淨不了,為什麼?裡面是染污的。由此可知,這個修離染、修淨從哪裡修?從第七意識裡頭去修,我們一般講意根,從意根上去修。

諸位曉得六識是主分別,分別的功能最為殊勝,七識是主染淨的。什麼叫染、什麼叫淨?大家要曉得第七識的功能,就是人我執、法我執,有執就是染,無執就是淨。執著裡面一個是人我,一個是法我,我們要緊東西就是要去人法二執,人我執就是我們講的我執。小乘人只破我執,未破法執;大乘菩薩破法執,亦破我執。諸位要曉得,法執破了,我執一定不存在,為什麼?因為我執是從法執生的,所以大乘菩薩確實有善巧方便。破我執,法執存在,法執好像我執的根一樣,上頭鋸掉,底下存在;底下根挖掉了,上頭當然不存在,這是一定道理。這都是在佛法裡面講的根本法,我們如何把七識這兩種執著把它去掉,這兩種執著沒有了,第七識就叫平等性。由此可知,有執著就不平等,沒有執著就平等,但是諸位要曉得,平等是真實的,是實相,諸法實相;執著是假的,是一種虛妄的相,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忘掉,把假的當作真的,我們的虧就吃在這個地方。佛法常常給我們講叫我們看破,看破是明理,世出世間這些大道理通達、明白了。明白之後你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人法二執,這就是圓成佛道,就是圓滿的覺道。

這裡面還有講『求名』,「外教八子及求名」,求名是指『前五識』。「前五識」是接觸外面五種境界,眼接觸的境界是色法,耳對的境界是聲法,所以說是眼耳鼻舌身對的色聲香味觸,對的五塵境界,它有了別的作用,它不分別。我們在八識裡面看,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也不少,嚴格的講,它像阿賴耶識一樣,只有五遍行是真的,觸、作意、受、想、思這是真的;其餘的相應心所不是真的,是被第六識、第七識連帶而生起的。假如沒有六七,前五識的作用,它所起的心所只有五遍行。它不像六七識,六七識這是煩惱心所連帶,那是真的,它本身真有,而前五識相應的心所是被六七拐帶的,是受六七識的支配的,不是它自己本有的。可見得前五識永不造業,造業是六七,七識要是淨,六識就造淨業;七識要是染,六識就造染業。實際上它們兩個等於說指揮,造作的是誰?前五造作。前五是自身不做主,都是幕後有人操縱,就是六七在那邊操縱它,它自己是身不由主。所以從它本身上來說它是非善、非惡,但是幕後有人操縱,於是我們見它造善、造惡。

它是遍緣五塵境界,就有『好遊族姓家』,喜歡,今天去看看這個、明天到那裡,就有這個意思。『任運分別』,沒有『計度』,「計」是有計劃,就是有心,我們今天講有心,存心的。「度」是度量,度量什麼?裡面有善惡、有好壞有這些,這叫度量。前五識沒有度量,沒有計度分別,只有任運,任運是自自然然的,所以說善惡業都談不上。因此經裡面講『廢忘不通利』,這就是指它只有任運,沒有計度。同時它是只緣現前的境界,過去、未來它都不緣,緣過去、未來是第六識,第六識能緣過去又能緣未來,它能夠回憶過去,又能夠打妄想,想著將來怎樣怎樣。前五識沒有這個功能,第六識才有這個功能。因為有這種情形,所以叫它『棄捨所習誦』,就是它只緣現前,『不緣過未』。底下講:

【汝問何以一多久近圓會無差。】

這句話很要緊,也是我們最難懂的。因為在我們現前的境界,拿今天的話來說,我們沒有辦法突破時間跟空間,所以在我們生活圈子,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不是明天,昨天的事跟明天的事、跟今天的事不能合在一起,沒辦法合在一起。咱們台灣有台灣的事情,在美國有美國的事情,不能把美國的事情,跟台灣的事情合也在一塊,更何況他方世界。這就什麼?時間與空間我們沒有法子融會成一個,這種現象叫十法界。可是經裡面所說的,『一多久近圓會無差』,「圓」是圓融,「會」是會集在一起,這是什麼境界?這是一真法界。這個意思我們得舉比喻來講,舉比喻來說,實在是不好懂,實在講比喻也沒有辦法比喻得很恰當。現在的電影很普遍,你們大家都看過電影,電影在放映的時候,你們應當曉得這個道理,它放映機的鏡頭,是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電影的底片它這一開,底片放出來馬上就關起來,再放第二張。

因為它速度太快了,所以你在銀幕裡面看到好像真的人在那裡活動,實際上什麼樣?實際上是相續相。它等不及你考慮,第二張就出現,你還沒有動腦筋去想一想,第三張又出現。所以你看到的是個連續相,不曉得那是一張一張放片給你看的,你以為那動作片是真的,實際上不是的,是連續的相。我們在放映機前面,前面一張,現在正放的一張跟後頭一張,這就等於說過去、現在、未來,不就是這個情形嗎?過去的不是現在,現在的不是未來。你在銀幕上看的,就好像我們十法界,我們看得很習慣,過去、現在、未來不能夠連成一個。可是你到後台把那個底片拿來,底片這一大盤擺在你面前,你一看是不是過去、現在、未來都看到?不都在此地嗎?這是一部片子。另外再拿個十幾二十部片子,也堆在這裡,你一看都看到了,十方也是如此,也是一個,十部片子、二十部片子,你一眼就看到,這就是「一多久近圓會無差」。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頭去細想,我們仔細想想這個道理,確實不難懂。

但是,十方三世,究竟要如何才能夠像幾十部影片擺在我們面前,這麼自自然然就叫我們覺悟,時空是一不是二?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的病,病在妄想執著,所以不能夠證得這個真實的境界。我們沒有覺察到時間與空間是不相應行法。你們要是讀過《百法》,就曉得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在唯識三性裡面講,遍計所執性完全是假的;你說色法、心法、心心所法是依他起性,還有點真實。這個遍計所執完全是虛妄,我們今天所謂是抽象的,沒有具體的事實,完全是抽象的概念,造成這麼大個誤會。要怎樣證得?我們講個最簡單的,就是一心,一心就見一真法界。我們現在的心不是一心,我們的心是無量無邊的心,你看一會一個念頭,一會一個念頭,從早到晚、一年到頭、生生世世無量無邊的心,所以你看無量無邊的境界,境界都不能夠合。你幾時要是能夠修到一心,你就見到一真法界;我們沒有到一心,天天在打妄想,怎麼樣、怎麼樣,想不出來的,怎麼想都想不出來。如果我們也是妄想心,也能夠把一真法界能想得出來個樣子,諸位想想,我們何必要斷煩惱?何必要修一心不亂?不修了,那人人都證一真法界。這個問題不行,非得一心才能見到一境。所以後面說:

【剎那性空三世何有。】

這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底下就交代得很好:

【妙光菩薩即我身是。求名菩薩即汝身是。即爾我自身觀之。為有如是遠近耶。為無如是遠近耶。】

後面這幾句話非常重要:

【苟能開悟。如同夢醒。尚無身心世界。豈有生死可得哉。】

這幾句話非常的要緊;換句話說,問題的決定就在我們悟與不悟。在這品裡面,大意分量是比較多,「序品」也非常的重要,可以說後面所講的都離不開「序品」裡面的大意。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八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08

第四頁「方便品」,在《法華經》裡面,這也是重要的一品。

【方便有二。一者。由妙法色相不能示。但可以色相為助發。】

這裡面每句話我們都要留意到,這兩句話也是根據經文所講的。經裡面說:

【諸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本經是世尊以放光來發起,這樁事情只有上根利智的人,一看到光明,他就懂了。可是中下根性的人,看了佛放光,還是不能夠了解佛的意思。所以再接彌勒與文殊的問答,將義趣顯示出來。這裡面說:

【彌勒睹相伸疑。文殊傍引巧答。利根者已獲開悟。】

這些事情全在「序品」上,前面這一品。這是講方便。第二個意思:

【聲聞同稟異聞。雖則睹相。不謗不疑。猶未明了。】

『同稟』就是大家同在一會,這些二乘大眾與諸大菩薩同在一會。佛放光大家都見到,彌勒與文殊菩薩兩個問對,大家也都聽到,可是有些人開悟,有些人未悟,這就是講的「同稟異聞」。這種情形當年在靈山會上,如來的法會都如此,何況以後?像我們現在一個講堂裡,同樣講一樣東西,有人聽了有悟處,有人聽了還不懂,是一樣的道理。這一般講就是善根、福德、因緣的不相同。可是對於中下根來說:

【必假言說開示。亦由妙法雖不可以言宣。】

這就說明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必須要藉言說來發明妙法的義理,單單靠說明還不夠。所以昨天上午,我跟你們教務主任討論了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深深的感覺到,台灣自光復以來,大陸上有許多高僧大德來到台灣。來到台灣之後可以說就開始辦佛學院,佛學院一直辦到今天,你看辦了有多少佛學院!佛學院是辦了不少,讀佛學院的人數也實在是不少,幾個開悟了?幾個有成就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大問題。我就把我自己修學的經驗,告訴你們教務主任,希望喜公上人來的時候給他提提。我學佛,那個時候學講經,台中李老師開了個班,他也沒有任何名義,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四十八年,他這個班辦了兩年,我們一共有二十多個同學跟李老師學。上課,一個星期就上一堂課兩個小時,一個星期上兩個小時的課,這個教學就教了兩年,兩年當中他老人家培養了二十多個人。他的目標就是要上台講經,這二十幾個人個個都能上台;換句話說,個個都能講經,很有成就,這真正是沒有白費。他的方法、技巧值得我們做參考。我是四十七年跟他學的,四十八年七月我才出家,我跟他學的時候還是在家。在那個時候的進度,差不多是一個月學一部經。所以我在出家以前,我跟他是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一共學了十三部經,這個十三部經都可以上台來講。所以我一出家,還沒有受沙彌戒,就到三藏學院去教書去,就到那裡去做教師去。我一個學期才教一樣,我把他們教畢業了才教六部經,我所學的十三部才用了一半。所以我給你們教務主任提起這個往事,正是有值得我們做參考的。

如果要問起學生的學歷,沒有你們整齊,我們那個時候同學多半還是小學畢業的。如果說年齡,我那個時候在班上年齡是最小的,大概是三十二歲,我們班上年齡最大的是林看治。你們在台中也許有很多人認識她,她今年八十多歲了,那個時候跟我們在一起學的時候她六十歲,她的孫女在國民小學做老師,她跟我們在一起上課學講經。所以說是年齡、程度倒沒有什麼重要,重要在教學的方法。我們當時最大的特色,就是有練習講經的道場,所以說學了不是說聽了就算了,聽了之後要上講台,人人都要上講台。老師那個時候對我們唯一的要求,就是上講台講經,學了就要上講台。如果不想上講台就不準參加這個班,你要參加這個班就一定要上講台。那個時候女生就是在台中蓮社,台中蓮社每個星期六晚上講經,幾十年都是這樣的,台中蓮社星期六是我們女同學在那邊講經;靈山寺星期天下午講經,男同學負責在那邊講經,不講不行!這就是一定要有練習講經的道場。我向你們教務主任提供意見,是希望你們在此地求學,每個學期一定要會講一部經。

你們是三年畢業或者四年畢業,三年畢業至少能講六部經,要四年畢業你們可以講八部經,你們一畢業出去之後,教佛學院就沒有問題。最低限度要能達到這個標準,我們佛學院才算是有成績,才沒有白辦。除了練講之外,這個研究討論非常重要,我看你們現在是缺少這一樣,研究討論很重要。這個研究討論就是我們從前所謂的小座,講小座,譬如說同學當中,你們有十幾個人,你們現在也有不少門功課,哪些人對某個老師的功課,覺得有興趣在那邊學,譬如學《法華經》,有兩個學《法華經》的,在每天或每個星期要找一定的時間複講。你們同學們在一起,講完之後,同學們大家互相來批評、來改進,這樣才行。哪幾個學《證道歌》的,哪幾個學佛教史的,學哪一門的就要講哪一門,一個學期最少要有一門東西,自己要能夠拿得出來,這樣我們才沒有白費。否則的話,像這樣下去囫圇吞棗,三年、四年畢業,是學了不少東西,問你一樣都拿不出來。這些都是屬於一個方便法,你要會運用,老師負責的是指導,切磋琢磨是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事情。

所以我們學業、道業要想成就,不能沒有老師,也不能沒有同學,沒有同學不會進步。小座的複講,同學們在一塊可以爭論,老師要是在那個地方聽不好意思爭,有疑問也不大敢提出來。同學在一起,沒有老師在,會爭得面紅耳赤,會搞得很不愉快常有的事情,這個沒有關係,同學!實在上爭得不服氣,再去問老師,得要有這樣的精神去學習,我們才會有成就。這是說我們當年,我們當年修學期間是兩年,一個星期兩個鐘點。如果是佛學院像你們這樣的環境,你們一年最低限度,要比我們超過五年才對。因為我們一個星期才上兩個鐘點課,你們一個星期不止上十個鐘點課。而且我們那個時候都還有職業,都是利用空餘時間來學習,有的人是家庭主婦,有的人都是有工作的,一個星期抽兩個鐘點來學習,都能夠學成功。你們現在是專心來學習,把什麼都放下,你們的成就,按理說應該在我們十倍以上,這個才合理。而你們四年下來還不如我們,那這是有問題,大有問題,大問題。

這個地方講『聲聞』,到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看出他的善根福德深厚,雖然是「同稟異聞」,他不謗、他也不疑,這就是善根福德深厚。可是怎麼樣?『猶未明了』,雖然『不謗不疑』,可是對於妙法他還不明瞭,還不能夠明瞭,這個時候再加以言說來開示。雖然言說開示,佛自己說得很清楚,佛講『不可以言宣』;換句話說,這個法原本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在前面「序品」給諸位講過,由此可知,凡是言說都叫做方便法。我們講一乘、講了義那是弦外之音,文字裡面沒有的,但是又必須要藉文字來烘托;換句話說,文字有誘導我們悟入一乘妙法的作用。這就要你善於運用,可不能死在文字之下。所以佛在一切經典裡面教給我們受持,他老人家說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你看看又要用言語、文字、緣慮,又要離它,因為沒有言語、文字、緣慮,沒有辦法給你做增上緣。你藉了這個增上緣之後必須又能夠捨棄它,自己才能夠悟入心性,悟入一真。死在言說、文句裡面,那就錯了,為什麼?那你就不知道那是方便。所以我們要懂得那是方便法。這個地方說明:

【非言無以開導。故佛於此無問自說。惟此二種。總名方便。】

就是說一個是言說,一個是示相,都是方便。所以古德才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種種設施都是方便,種種言說也是方便。悟入真實是你自己的事情,佛菩薩沒有辦法把真實明顯的揭露給你,沒有辦法,這是要你自己悟入的。底下這兩句就說了,這兩句諸位要特別留意。

【實相妙理。惟人自悟。】

這兩句話,你要不是『自悟』,誰也沒有辦法指陳給你,誰也沒有辦法把這個事情說明給你,沒有辦法,一定要靠你自悟。我們看看底下,這些二乘、權教,他的毛病在哪裡,這些我們都要記住,我們自己修學不犯他這種錯誤,我們就有悟處。

【聲聞已入法性。】

『聲聞』是指阿羅漢與辟支佛,這些人已經斷見思煩惱,已經證得了偏真涅槃,涅槃是證得,但是偏真,真俗二諦偏於真。你們記住這個地方,偏於真就不圓滿,有沒有證得?證得,但是偏在真上,不圓滿、不究竟,但是不能說他未見法性。他的毛病在哪裡?就是底下這一句話,你們大家記住:

【耽著三昧。懈怠自恣。於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有異菩薩。】

二乘的病就在此地,他們捨不得所證得的三昧,我們一般講「九次第定」。為什麼叫它九次第定?世間禪定有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就八種定,第九定超過世間。阿羅漢這個定比八定還要高,四禪八定是世間禪定,沒出三界,到第九定超越了,出了三界,阿羅漢所證得的九次第定。他住在這個定中他不肯捨棄,『耽著三昧,懈怠自恣』,「自恣」有自己反省檢點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功夫、自己的境界,究竟到了什麼程度了。菩薩是勤於自恣,你看結夏安居圓滿的時候自恣大會,那個自恣就是檢討得失。菩薩勤於自恣,阿羅漢是懈怠於自恣,他不搞這個事情,一年到頭都在定中。定中境界當然是很自在,所以這個阿羅漢稱之為小乘,偏重在自度,不願意度生。為什麼?度化眾生在他覺得這是很辛苦的事情,所以他不願意幹。而且這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化又不是很聽話,這個樣他更不願意幹。諸位要曉得,阿羅漢不是不度眾生,阿羅漢什麼?你跟他有緣,你去求他,他看了你不錯,可以收你做個徒弟來教你,他不主動來找你。不像菩薩,菩薩是很隨緣,什麼人都願意教化,教了幾天調頭而去,去了沒關係,他不在乎,阿羅漢在乎這些。所以阿羅漢的作風跟菩薩大大的不一樣,菩薩教化眾生是主動的,阿羅漢教化眾生是被動的,學生求他。菩薩對眾生,你看看大經裡面講,「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他,菩薩就想方法來接引他,來接近眾生,來教化眾生。因此阿羅漢們對於『淨佛國土』,我們常講莊嚴佛國土,「淨佛國土」就是莊嚴佛國土,『教化眾生』心裡面沒什麼歡喜心,不太願意幹這個事情。所以跟菩薩不一樣的所在。

【故世尊自敘備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以啟二乘之懈怠也。】

在這最後的遺教,也就是世尊教學最後這個八年,你看看他對二乘人所用的口氣,極力的來勸勉二乘人迴小向大。說他自己在過去生中如何的修學,不但是言教,而且還有身教,以自己修學的榜樣已至極。在佛法裡面所謂三轉法輪,示轉、勸轉、作證轉,釋迦牟尼佛說出他過去生中如何修學,這就是作證。今天學術界裡頭常常講要拿證據出來,不拿證據出來他不相信,這是拿出證據。拿出證據再要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譬如現在有很多討論到佛教的,講到六道輪迴他不相信,你拿證據給我看,你不拿證據我不相信有六道輪迴。實在講六道輪迴的證據太多,大家稍稍留意一點,不難見到證據,這個事情是千真萬確的事情,一點都不假。不相信的人是愚痴,不相信的人不能避免,如果說信則有,不信則無,那我就不信了,不信就無!這個事情不管你信不信,信有,不信還是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佛在此地說明,他『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未曾有法」,這底下講有兩種,也是一個實,一個權,第一是實相,第二是諸法,這是兩種未曾有法,稀有之法。實相二乘人沒有證得,前面講二乘人雖然已入法性,但是他「耽著三昧」,所以他不能證得。佛在楞嚴會上說他們是「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所以他不能證得。

但是,佛在經上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阿羅漢會不會迴小向大?會,決定會迴小向大。一般阿羅漢要兩個大劫以後才能回頭,辟支佛要一個大劫才能回頭。換句話說,他當中有這麼長的一段時間,確實是耽誤了,停止在這個地方,不能夠向前精進。這個時間確實是長,這麼長的時間他不能夠向前進,他一迴小向大,證得實相當然不是難事情。講到修證方法非常之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如果你要是懂得、要會應用,給諸位說,人人都能夠一生成佛,這是不假的,一點都不假的。你看《法華經》裡面佛先說成佛不容易,當然也是實話,的確不容易;可是說了不容易,後面又說個龍女八歲成佛,這就說雖然不容易、也不難。所以這個法門是非難非易,不能講它困難,也不能說它容易。就是訣竅你能不能把握?好像開保險櫃一樣,號碼你曉得不曉得?如果你曉得保險櫃的號碼,一對門一拉就開了,很容易;如果你要不曉得的話,亂轉,轉上一個禮拜都打不開,急得一頭大汗打不開。所以這個事情確實是非難非易之法,說穿迷悟之間,迷了就難,悟了就容易。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中國的佛教跟南傳的佛教,在思想上、方法上是走兩條道路,我們中國的方法巧妙極了,運用的大乘方法。南傳的一直到今天,你們去看看緬甸、泰國、錫蘭,還都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吃的苦多,用的方法笨拙,真正要下苦功破八十八品見惑,在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證阿羅漢,他們搞這路子。而且他們不相信自己能成佛,他們也不相信釋迦牟尼佛之外還有他方諸佛,他們不相信,他們腦袋裡頭是大乘非佛說,不相信大乘法。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是完全接受了大乘佛法,以大乘的理趣、方法來修學,所以在斷證的功夫上,比小乘要猛力得太多,我們中國一生成佛,在歷代是大有人在。所以我們想想,從前這個古道場,這是你們同學們都要留意,為什麼?將來一代佛教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責任,是在你們的肩膀上。我們要學要學古人,不學今人,我求學的時候老師就教我,出家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我還在家。講到高士他舉了兩個人不可以學,「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這在世間法是高人,他在世間法裡頭有成就,他在佛法裡頭沒有成就。所以學佛諸位要記住,你在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當中,要找個模樣、找個模範,一生就學他,你們等於說是學東西有個標本、有個模樣,你好學。否則的話,你學什麼?學到老,問你學什麼?不知道學什麼,這你當然不能成就。

譬如說以觀世音菩薩做標本,一心一意就學觀音菩薩,學到自己要像個觀音菩薩,學到最後自己就變成觀音菩薩,要這樣的學。或者祖師大德裡頭找個榜樣,譬如說蕅益大師就是學蓮池大師的,他有個樣子。我們中國古來像這樣的修學法很多,他有一個老師,有一個典型,有一個樣子在,他能夠成就。從前也沒有辦佛學院,可是成就的人那麼多,就是他有他的方法。譬如說蕅益大師那個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圓寂,他對於蓮池大師很崇拜,他一生就學蓮池大師。從哪個地方學?從蓮池大師遺集裡頭學,學他的思想、學他的行持、學他的待人接物。蓮池大師是一代祖師,他也真是不辜負蓮池大師,他自己也成為一代祖師,所以要有個樣子、有個典型在。我們學誰?你學哪一宗,哪一宗都有祖師、都有大德,都可以做為我們師範、做為我們表率的,我們的修學有典型、有模樣,不是盲修瞎練。此地講:

【聲聞已證實相。故曰我與菩薩同入法性。但不知諸法亦即實相。】

這個地方講『聲聞已證實相』,是這些聲聞在世尊會下,聽了四十年經,世尊給他們講經,你看看從阿含、方等、般若,般若二十二年,這些聲聞都在座,所以確實對於實相他們都比我們了解得還多。我們才聽幾年?而且我們聽的凡夫僧說的,他們是聽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可見得他們比我們懂得多。但是怎麼樣?不曉得諸法就是實相。如果曉得諸法就是實相,他就不是二乘,他就不是凡夫。所以入了這個境界之後,凡所有相皆是實相;沒入的,《金剛經》裡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入門的。為什麼?他用妄心,所以你見的一切境界、一切諸法是妄相。實相是什麼?用真心,妄心去掉,你所見的一切相都是實相。我給諸位講《四書》就是《華嚴經》,你們不相信,你們要是多念念這幾句話,應該相信。《四書》是不是諸法?既是諸法,諸法就是實相,《四書》怎麼不是實相!基督教的《新舊約》是不是諸法?既是諸法當然也即實相,沒什麼兩樣。所以古德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什麼叫圓人?你們學過天台藏、通、別、圓,賢首小、始、終、頓、圓,圓教的菩薩叫圓人,圓教的菩薩看一切法沒有不圓。那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為什麼?心是平等的、清淨的。我們之所以不圓就是心不平等,還分這個、分那個,不平等!諸位要曉得,他分別,我們不能分別,為什麼?我們學的是圓頓大法。那我們一分別跟他一樣,見不到實相,見不到諸法,妙法見不到了。只有心清淨,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心裡清淨到一物都沒有,然後你才能見到『諸法亦即實相』,就見到了,真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好,下課。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九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09

二乘人因為不了解諸法就是實相,不了解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他有分別。

【故疲於教化。不欲莊嚴萬行。證其報身。】

這是講到二乘聖者,他們的一般情形。

【唯大覺世尊。圓證此法。故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實相之理。言思道斷。心行處滅。】

在佛法的目的,確實就是要證實相,這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如果要說不以證實相為目的,那個事情就很麻煩,說個實在話,我們要想到聲聞緣覺這個地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中國過去這些大德們無論是出家、在家,大家可以在《大藏經》裡面看看,《高僧傳》、《居士傳》,看看諸宗的語錄,你就曉得我們前賢目標的確是在證實相,所以他們有那麼樣大成就。實相要從哪裡去證?實相要從大定裡面去證,還不是小定,是大定。什麼叫大定?六根一天到晚接觸六塵境界,不動心,樣樣都清楚、都明瞭,這是慧;明瞭而不動心,這叫定,所謂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唯有定,他才能夠把這些事理看得清清楚楚,唯有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心常在定中。學習的方法是在觀照,不用思惟,這必須要曉得的,為什麼?思惟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達不到實相,它是言思範圍之內。離了第六意識就是觀照,你用觀照的方法。像你們天天念的《心經》,「觀自在菩薩」,你看人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就是用,用最深的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有,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有就是空,空即是有,所謂是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

後面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要用般若智照才能看見。這個看見就是此地講的,諸法原來也就是實相,他見到了。我們現在所犯的過失,就是離不開心意識;換句話說,我們所能夠知道的,所能夠悟得的,也是在心意識這個範圍之內,不是真實的,是假的。你今天無論在修學上,無論講怎麼悟,只要沒有離開心意識,都不是真的。四禪八定也是定,連一般我們講阿羅漢九次第定也是定,一般阿羅漢九次第定,給諸位說法華會上沒分,你們記住,五千退席就是那班人。這個不退席的這些阿羅漢們,是經過四十年佛法的薰陶,所以他不謗不疑。你們在《般若經》裡面念過,聽佛講般若而能夠不謗不疑,這都是具有大善根之人。『究盡諸法實相』,這是到如來果地上才見到,所以說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分沒盡。實相這裡說得很清楚:

【聲色不能示。】

『聲』是言語,說不出來的;『色』是種種指示,也指示不出來的。但是有方便:

【但借聲色為方便。】

換句話說,世尊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的教學,只是『但借聲色為方便』,誘導我們悟入,這是大慈大悲。從前人真的能悟入,現在人很少能悟入,我們要去找他的原因。原因在哪裡?從前那些人循規蹈矩,他能夠依照方法、層次,按部就班的來,他能悟入。我們現在的人不肯依照規矩,不肯按部就班好高鶩遠,希望一下就成就,不必經過古人那些好像獃獃板板的過程,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好比像從前人要吃個桃,得要種樹,辛辛苦苦那個樹種了三年才結桃。你要吃桃何必?你有錢到街上去買一堆來就是,不要種樹,一買就買來了,這是可以辦得到的。這在佛法裡頭不行,你向誰買?人家證得實相,按照規矩證得實相,你沒有證得,那想在那些佛菩薩們他證得實相的,你們送給我一點好了,有這麼便宜事情嗎?做不到。你們看看《楞嚴經》阿難示現的懺悔,阿難原來就是存的這個心,只顧多聞,不願意用功,不願意修定,自己總是想著「我是佛的小弟,佛最愛護我,到那個時候還不是把三昧就送給我了。」到後來才恍然大悟,這個事情不行,原來佛這個東西沒有辦法送給我,再怎麼慈悲也沒辦法給你,這要你自己去悟入,別人沒辦法。這裡首先叫我們了解,聲是語言音聲,佛以音聲為佛事,色就是現在的經典,經典是色相。我們今天看到《大藏經》,琳琅滿目,幾萬卷的經典擺在我們面前,要曉得這是方便法。這些東西擺在面前,我們要怎樣的修學?這是大問題了。

【諸法則法法現前。瞭然不昧。百界千如。宛然具足。豈有捨非取是。破有出空之理乎。】

這個幾句話說的是什麼?說的就是一乘實相。你們想想,大經裡面佛說過「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有沒有聽說過?微塵是極小的塵土,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大千經卷是講圓事圓理,理事都圓融,所謂說是一法不欠,圓圓滿滿。我們今天這個經,是一乘了義的大經,不是普通經,這個經裡面所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是這個境界。假如我們用人天眼光來看這個,《法華經》是人天法。我給大家講過,三乘一乘說老實話,是在經典裡面嗎?經典都是方便法,不在經典,三乘一乘是在人心。你的心量大,就是大乘法,你的心量小,就是小乘法,三乘、五乘是在眾生的根性,不在法。如果在法的話,那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說《阿含經》,《阿含經》怎麼能變成圓教?那就不能變圓教。可見得這個事情,是在人,不在法,是在覺;換句話說,是在你覺悟的淺深上而有差別,不是在諸法上而有差別。因為諸法亦即實相,哪有差別?如果有差別,天台大師怎麼能說出百界千如?如就是實相。這個幾句你們諸位要好好的去念,多念幾遍,這裡頭意思、味道就出來了。我們確實因為不了解這個實相,所以在一切法裡頭有取有捨。你真正了解,在一切法裡哪有取捨?沒有取捨就沒有生死,沒有取捨就沒有來去,沒有取捨是真實法;有取有捨是虛妄的,虛妄相執著。所以我們在凡夫的立場上講,有取有捨,我們要斷惡、要修善;在一乘裡面講沒有善惡,為什麼?善惡無非實相。這個後頭就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它這個前頭有兩句:

【出生死入涅槃。不知生死即涅槃。斷煩惱證菩提。不知煩惱即菩提。】

我們現在要問,好,一乘經上這樣說的,我們也不要離生死,也不要入涅槃,我們也不要斷煩惱,也不要學菩提,行不行?不行!為什麼不行?你程度沒到。我在第一天跟諸位說明,我們開這個課程在程度上講不適合的,我講得很清楚,不適合的。不適合,你們院長要我來開,要我來講講,行,結結緣,叫你了解一乘法裡頭是個怎麼講法的,也有好處,對於一切法的修學,不要執著。為什麼?認真的修學而不執著,我們才能達到向上一著,才能達到一乘;如果我們執著,就不能向上。譬如我們上樓上,上樓上什麼?樓梯這是方便法,工具,不錯有樓梯可以上樓,我們把樓梯要當作戒律,這一層樓是定,因戒就得定。戒律好,嚴格的受持,一點都不放鬆,站在樓梯上不走,永遠也到不了樓上。所以你要懂得戒律是達到定的目的,達定是目的,它是手段、它是方便,咱目的是在定。定怎麼?定又是方便,從定達到慧,你要曉得這個道理;換句話說,我持戒不執著戒,修定不執著定。你看二乘人剛才講的,二乘人的毛病就是執著定上,不能夠捨棄三昧,所以他不開智慧,阿羅漢沒智慧。

《八識規矩頌》裡面玄奘大師就講,「愚者難分識與根」,那個愚者就指阿羅漢,阿羅漢、辟支佛這是愚者,沒有智慧。他有定,他就是住在定上去,他把定當作究竟的目的,不曉得定是手段。這個地方講得太透徹了,一切法都是手段、方便,「方便品」,全是手段。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你自己的真性。這個真性說不出來,也指示不出來,佛是藉這些方便法教我們實證。我們迷的時候,確實有生死、有涅槃、有六道輪迴,迷的時候有。《證道歌》上講「夢裡明明有六趣」,真有,到「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現在沒覺,覺了之後那又是一個的境界。沒覺的時候真有煩惱、有菩提,覺了之後沒有,為什麼?涅槃是對生死來說,涅槃是不生不死。說了生死,生死的對面不生不死,煩惱是迷惑,菩提是覺悟,相對建立的。就好像有病,有病這才有藥,病好了藥也不要。所以你生死沒有了,給你說涅槃也沒有了,哪有涅槃!煩惱斷掉,還有個菩提,那壞了,那菩提也變成煩惱,也沒有了。真正達到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那是真的境界。

像這些理論,如果不講清楚、不搞透徹,我們難以相信。信了之後,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達到?這部經古人所謂成佛的《法華》,佛說的大乘經說得太多,為什麼偏偏說這部經成佛,難道別的經不成佛嗎?部部都成佛。可是既然說這部經成佛,當然有它的道理在,這部經特別著重在我們信心的建立,「信為道元功德母」。譬如說《楞嚴》,可以說它是著重在智慧的啟發,所以叫開智慧的《楞嚴》。諸位曉得,沒有智慧成不了佛。而本經在著重於信心的建立,就是教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能成佛,有決定的信心來修學,懷疑不能成就。所以在一切經裡面講的信心,這部經是講到家,一闡提也能成佛。「一闡提」我們平常講斷了善根的眾生,沒有善根的眾生。本經裡面講一闡提也能成佛,為什麼?一闡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只要他迴光返照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底下說:

【如此開示。宜乎不言而信。身子未悟。】

『身子』是舍利弗尊者,他在這個會上示現的,他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於是:

【殷勤三請。】

這個『三請』,這是請法禮節上的隆重。佛告訴他說:

【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所以說法有時節因緣,在哪個階段說哪一種法門,他才有收穫。正如同在一般學校教學一樣,小學有小學的課程標準,這個課本適用於小學生;中學則有中學的課程標準,這課程適用於中學。小學的教材不適用於中學,中學的教材不適用於小學,一樣的道理。所以世尊一代的教學,就等於說是把學生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帶到研究所他們畢業。所以後來的祖師就根據世尊一代的教學,來分門別類,把它分成五時八教。五時就是階段,初學的、初級的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前面華嚴那不是我們凡夫能接受,那個人家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接受的,不是普通人接受。所以就跡相上來看應該從阿含開始,就是我們人間佛法來看,從阿含開始,可見得是由淺而深,按部就班的來教學。佛的這些弟子們,常隨眾大家曉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幾乎是跟佛一輩子,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示現圓寂。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他們就聽了四十九年,也就跟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這些都是我們的模範。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要從這個地方學。你們看看古來這些高僧大德們,人家怎麼跟老師?跟一個老師至少也有十年,多的就像當年常隨眾一樣跟一輩子,到老師圓寂了他才離開,二十年、三十年太平常了,所以他的道學有成就!

我們今天跟一個老師跟了幾天,就已經嫌太多了,恨不得一個月,就把老師的佛法統統都學來,你們想想,哪有這個道理?那些諸阿羅漢跟釋迦牟尼佛還得跟四十九年。所以人家有成就,他有有成就的道理在,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時乃說之』,就是說法有時節因緣。所以佛法的教學,一個好老師對一個學生的教導,他要負責任的,他要曉得方法,什麼時候應當教什麼佛法,也是由淺而深,慢慢的才能夠接受,這是一定道理的。成敗的關鍵你要怎麼走法?走路在路上還會遇到有障礙,還會有許多折磨必須要克服。這個過程當中老師有幫上忙的地方,同學有幫上忙的地方,這樣才能夠順利的成就。在此地又跟我們說明,因為「時乃說之」,所以佛才不得已分別說三乘、五乘,不但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用這個方法。妙在什麼地方?這個後頭有一句說,最後一行:

【雖說三乘。意在一實。不知此者,非我弟子。非阿羅漢。】

這個才妙了,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就是所謂什麼?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釋迦牟尼佛講阿含的時候,阿含在釋迦牟尼佛是一乘法,也是圓教;在我們初學的人來講,是屬於藏教,是屬於人天小乘法。你看看這個東西是不是因人而異?不是法門有兩樣,是我們程度有兩樣,不是法門有兩樣,而是程度有兩樣。這點希望諸位能夠留意,為什麼?如果這一關要不能突破,對你將來修學上會造成很大的障礙。就是你這個疑斷不掉,你永遠在一切法裡面,分高分下、分邪分正、分是分非。換句話說,你永遠沒有辦法達到一真法界,你不能夠曉得萬法是一。一開章我就跟諸位說,眾生迷,你看迷了一,不曉得萬法是一,這叫眾生法;你曉得一切萬法是一,這叫佛法。因為我們不知道萬法是一,在一切萬法裡頭分是分非,無量的差別妄想,邪知邪見還認為自己是對的,你說這個有什麼法子?我有一年也是在台中慈光圖書館,大概總十幾年以前,有個東海大學客座教授,是個女教授,她是個基督徒,有東海的一個同學帶她來看我。因為東海有很多是我們慈光講座的學生,她來給我談佛法跟基督教的。我就給她假設一個比喻,我們坐在客廳的小圓桌上,我們佛法就好比這個圓桌桌面,你們基督教就好比茶杯,我們泡的茶,好比這茶杯。你在這個圓桌上你們自己有界限,劃了個界限在那裡,我們這個沒有界限,我包容你,你們沒有包我。我包你是真的,你說你沒有包我是假的,為什麼是假的?你把這個杯子打破了,不就一樣了嗎?你不打破就兩樣,打破了原來是一樣。她對這個話有所點領悟。

所以在佛法看一切法是一不是二,他有界限看一切法是二不是一。所以我就告訴她,如果佛法也像一個茶杯,基督教也是茶杯,那咱就對立了,這就對立。佛法不是的,所謂的佛法是覺法,覺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是迷而不覺。但是諸位要記住,經上佛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覺」,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因為眾生有執著,你要接引眾生要隨著他的執著,這就叫不壞世間。你覺,覺又不壞世間,這就是佛法。我跟你講不一樣,講不一樣是什麼?是就你的觀點來講不一樣,不是我,我自心裡面真的是一。但是我跟你講都是一樣,你不相信,你不信;我跟你講這個不一樣,你相信了。隨順你講你就相信,隨順我講你就不相信,所以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自己住的是一真法界,對付別人的是十法界,你是菩薩,跟你講菩薩法;你是二乘,跟你講二乘法;你是人天,跟你講人天法;你是外道,就跟你講外道。無法不圓,法法都是一乘實相,這就妙極!所以說『雖說三乘,意在一實』,真正是妙極了,橫說、豎說、深說、淺說,原來都是說的一乘法。到你自己入了這個境界恍然大悟,才曉得佛法之妙,妙不可言!真正名符其實《妙法蓮華經》。妙法說什麼?一切法。你們千萬不要說《妙法蓮華經》,就這一部妙法那就壞了,你就不解如來所說義。

不但三藏經典是妙法、是蓮花,一切世出世間法,連外道法統統是妙法蓮花。孔老夫子的《四書》,基督教的《新舊約》,怎麼不是妙法?那應該在《妙法蓮華經》註解一下,那些不是妙法,踢到外面去的。它沒有註解,沒有一法不妙!所以前面跟你講法的時候,這個法裡頭包括眾生法、佛法、心法,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萬法,沒有一法不妙,為什麼?法法皆是實相。怎麼樣去證得?我給諸位說個最簡單、容易的方法,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證得了,一就不二就證得。可是要證到妙法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你把《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一切萬法妙不可言全都證得了;念到事一心不亂,可以說證得局部,沒有能證得圓滿。但是決定不疑了,就好像雖然沒證得,已經見到了決定沒有疑惑;理一心就是入門,入一真的境界。可是這功夫是三步,頭一步要做到功夫成片,這個東西就是一定要斷煩惱。念佛不斷煩惱,你一天念十萬聲,那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就說這個。為什麼說他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十萬聲佛號不斷,內心煩惱不斷,這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

這一句佛號是藥,對治我們煩惱的,煩惱一發作這個藥馬上下去,煩惱壓下去。譬如說我們在境界裡頭起了貪心,貪是煩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這個心壓下去,不叫它增長。境界裡頭起瞋恚心,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瞋恚心壓下去,這叫用功。不但能夠壓煩惱,而且能夠長智慧。你要曉得阿彌陀是什麼意思?阿彌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佛是覺,無有一樣不覺。煩惱起了是迷,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樣樣我都覺不能迷,你看你怎麼不長智慧!斷煩惱長智慧。漸漸能夠念到六根接觸六塵,煩惱不起現行,功夫一片了,這個時候自己的心清涼自在,什麼境界裡不起煩惱,法喜充滿。這個喜悅不是外面來的,是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就是無量覺裡頭生出來的;這個功夫再加深,不但煩惱不起現行,煩惱把它念斷。你看這個方法比小乘高明,小乘人要把這個見思煩惱念斷,真的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不容易。我們就用這個方法,在一生當中就辦到了,比小乘人高,高明得太多了。

為什麼能夠做到?因為這裡頭有覺觀,就是有般若智慧照見,所以那麼容易把它斷掉。小乘人,小乘人沒有般若,這個諸位曉得,小乘人所修學的經典只限於阿含,《方等經》、《般若經》他都沒有。所以小乘人沒有般若智照,他的煩惱必須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來斷。大乘佛法討了便宜,就是有般若智慧觀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高明在此地。我們生在中國這真正是有幸,過去世有大善根福德因緣,你才能生在中國,我們今天來講佛法,說老實話,正法是在中國,你要想修行成果,在中國佛法才有辦法。外國的佛法已經變成學術了,變成佛學,變成一種世間學問,說來好聽而已。說得再好,著作等身,貪瞋痴慢還是不斷,煩惱還不斷,生死不能了,這是外國佛法。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你們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你們跟我說了,我們經講完之後留幾分鐘來答覆問題,沒有問題就下課,有問題提出來。

問:曾經聽過有法師講說,《阿含經》也是屬於大乘佛法,只是說我們應該要以什麼樣的心去學它,如果說你是以大乘的心去學,這部《阿含經》也是屬於大乘經。

答:這個不要我答,剛才已經講過了,所以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就是這個意思。還有沒有別的問題?這個小乘人的心念《華嚴經》、念《法華經》,《華嚴》、《法華》也是小乘法。

問:在第四頁說「身子未悟」是指舍利弗他未悟,為什麼說舍利弗要殷勤三請,佛又要三止,然後現在才說「世尊首告之曰,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答:這就是說請法與說法都很慎重,都不是隨隨便便的,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尊師重道,這對道的尊重不是隨便的,不能夠掉以輕心,為什麼?輕慢心得不到受用。這個話過去印光法師講過,《文鈔》裡頭有,哪一段我忘掉,我初學的時候讀過。有人問過印光法師,說佛法這樣好,有沒有什麼祕密的方法,能夠很容易入進去?印光法師答覆他的信說有,他說有個祕訣,祕鑰,這個祕密的鑰匙,開門的鑰匙是誠敬,誠敬二字是入佛門的祕鑰,祕密的鑰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身子三請,世尊三止而後說,這個都是十分的尊敬。你看求學的人尊敬重道,說法的人也重道,不是說學生應該要慎重,老師就可以馬虎一點,不是的,老師跟學生一樣的尊敬、誠敬,這是我們在這裡能看到的。所以尊師重道非常要緊。你看以前,你們都沒有見到,我在小的時候,大概是六、七歲剛剛上學,那還是私塾,我念了幾個月的樣子,就三、四個月以後才有小學。念私塾我的父親還有我一個長輩兩個人,送我到學堂裡面去,家長帶了禮物恭恭敬敬的拜老師。先拜孔老夫子,那個禮堂裡頭供的有「大成至聖先師」的牌位,對著孔老夫子三跪九叩首,在拜老夫子,這是不忘本,這是我們中國教學就不忘本。然後才是拜老師,不但我們學生拜老師,我的父親跟我的同族長輩,對老師都是三跪九叩首,拜老師。

這個意思就是我把這個學生送給你,完全拜託你來教導,你要教不好,你怎麼能對得起家長?人家家長帶了禮物三跪九叩首,這麼恭敬來拜你。所以老師對學生要負責任,真的要負責任,否則的話,以後沒有臉見人。現在這個禮節沒有了,所以老師對學生也馬馬虎虎、隨隨便便,沒那麼重視。從前你還不曉得,我學校犯規矩給老師打過一次,罰我跪,回家去之後父母問,我說明白了,老師今天罰我了,到第二天,我父親還帶了禮物去感謝老師。你們想想看,今天老師要是處罰了學生,就得按鈴去告狀,不一樣,大大的不相同。那時候我們家長是去感謝,所以以後受了老師的處分,回家決定不講,為什麼?講了家裡人還要帶禮物去謝謝老師,供養他。可見得以前這個師道跟現在不相同,尊敬老師的心裡也不一樣,所以那時候老師對學生負責任。現在辦學說老實話,請老師都不懂這些禮節。所以老師雖然來了,我在文化學院教過兩年,我們常常坐交通車幾個老師聊天,老師們什麼態度?老師來上課是為領薪水袋子,學生來上課是為分數,彼此兩邊都好,我這薪水袋拿到了,每個人都給你及格,不就好了嗎?皆大歡喜,誰認真、誰負責?認真負責不討好。

學校裡頭看老師怎麼看法?看哪個老師,學生擁護他的多,這個老師就好老師,而不是講他的教學方法。這個老師人和藹可親,對待學生都客氣,分數不什麼嚴,學生都來了。老師要一嚴格,學生我不上你的課,學校一看學生少了,這個老師教學不行,下個學期不聘他。你們想想看,這是今天的教學。所以我圖書館搞成功之後,我所有一切教學地方統統辭掉,佛學院我也不講。這一次啟賢法師來的時候,我說叫我來講一部經可以,只要我有時間,我抽點時間來講一部經。叫我到這個學校來做老師不幹,這個事情不能幹,因為我這個地方要答應做老師,別的佛學院請我我不去,那得罪人。所以我只答應來講一部經,由於時間上,就是這一次來兩個星期講半部,下個學期來一次講半部,我們這個課程就圓滿。這個課程是客座的課程,所以也不需要考試,我們都是客人。好,下課。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十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10

繼續看「方便品」這一段。上一節講到,世尊四十年間所講的三乘,宗旨都是在一乘法,由此可知,三乘叫做方便。在本經這品裡面有方便的意思很深,不但所說的三乘是方便,到今天會權歸實也是方便,這是我們應當要留意到的。這個底下接著就講到五千退席,在經文偈頌裡面將退席的緣故也說得很清楚,當時說真實法都有這麼多人退席。我們現在佛法可以說是一年比一年的衰,我們今天的現象是如此,一年比一年衰。各個地方講經的場合,這些道場聽眾,你們諸位要細細留意一下,也會發現一年比一年的人數要少。老的同修們,這個佛教徒們逐漸的凋零,有些往生了,有些年歲太大了行動不便不能來聽經。有些看到佛門裡面的衰敗,僧團裡面彼此鬥諍愈來愈堅固,所以退失道心的人太多。這樁情形往後去,在我想像只有增加的趨勢,不會減少。無怪乎世尊當時說真實法都有這麼多退席的,這些事對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那就是說我們絕不能因為在道場裡面,看到退席的人太多了,或者佛門的衰敗,我們自己退了心,那就錯了。所以我們要認識一乘了義,是正法當中的正法,那些退席的人,佛在此地說:

【皆是增上慢人。】

所謂『增上慢』是自以為是,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成見的人,或者我們說他成見很深,他執著他的見解是正確的。我們決定不能跟他一般見識。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世尊的法運,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末法是一萬年。就是照我們中國古人的演算法,像虛雲老和尚的演算法,今年好像是三千零九年,外國人演算法是二千五百多年。我們中國古老的演算法,也就是你們從課誦本裡頭讚佛偈裡面講的,這個佛出現在我們中國周昭王甲寅年,如果從周昭王甲寅年算起,算到我們現在是三千多年。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一萬年,這個佛去我們才三千零九年;換句話說,我們在末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所以佛的法運還長遠得很,以我們現在來算還有九千年的法運。九千年就這麼一直衰下去嗎?不會的,衰了又復興,興了又衰,衰了又興,我們現在是生在什麼?衰的階段。但是諸位要曉得,盛衰是與眾生的福德因緣有很大關係。對於一個修道的人來說,給諸位說沒有關係,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盛衰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沒有關係,佛法衰的時候我們自己自修,佛法盛的時候我們弘法。所謂衰,就是弘法沒有人聽,沒有人聽我們自修,所以與我們自己沒有關係。古德所謂的「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目前是衰的現象我們就退,退做什麼工作?做獨善其身的工作,修養自己的品德、學問、道業。準備著在未來佛法又興盛的時候了,就是大家都想學佛,都愛好學佛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有能力弘法。你沒有能力弘法,那豈不是辜負了這些求法的人嗎?

可是諸位總得要記住,弘法自己一定要得道。自己要不得道,拿什麼東西教人?我們得要問一問,怎麼樣才叫得道?這個得道裡面有許多層次,因為道有大小,譬如小乘有須陀洹道、有斯陀含道、有阿那含道、有阿羅漢道,小乘道。大乘道裡面菩薩道,我們一般講的從十信位到等覺,這有五十一個位次。如果要再加上像天台所講的藏通別圓,或者賢首所講的小始終頓圓,那就更複雜了。因為我們得的是什麼道,這個要曉得得的是什麼道。你們學院有沒有學過《起信論》?有沒有學過?還沒有學過《大乘起信論》。如果學《起信論》你也就會了解,《起信論》裡面講「始覺」,始覺也就是可以講是得道,真正是開始覺悟。始覺的初位,這在佛法裡面講只能講人天道,還談不到小乘,為什麼?小乘最低的是須陀洹道。始覺的初位是真正的明白了三世因果,決定不造惡業,這個你得道了。得個什麼道?人天道;換句話說,你來世決定不會墮三惡道。為什麼?相信因果報應,自己起心動念要做什麼想一想,我做這個事情會不會墮地獄?會不會墮畜生?會不會墮餓鬼?人能夠有這個覺悟,這就是人天道!如果連這點都沒有,這個事情就完全不覺,迷惑顛倒,起心動念還是廣造眾惡;換句話說,三惡道是免不了。

三惡道如果要細講很複雜,概略的說貪瞋痴,無論對這些五欲六塵或者是名聞利養,貪心重的時時起貪心是餓鬼道,起瞋恚心的是地獄道,愚痴心的,就是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正邪、是非、善惡,好人、壞人、好事、壞事都分不清楚的,這畜生道。我們看到有很多人把好人看作壞人,把壞人當作好人,把好事看作惡事,把惡事當作好事,是非顛倒這叫愚痴,愚痴的果報在畜生道。所以說能夠覺悟到這點,起心動念不做惡事,所謂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叫做始覺初位,這是得的人天小道,最起碼的。所以我在講席裡頭時時刻刻勸勉同修們,我們學佛的人要用真心,就是要用誠敬之心待人接物,無論對什麼人我們是一片真誠,沒有虛妄,不欺騙自己,不欺騙眾生。這點也不過是始覺初位而已,只不墮三途,能夠保個人身而已。這個道是小得不能再小,在佛法裡面教學最低限度都要教人明白這個道,教人覺悟這個道;換句話說,你就等於說把他從三途裡頭拉回來,救出來,他不墮三途。過去造作的罪業沒有關係,只要他今天能夠懺悔,今天能夠真正的懺悔。轉業,自己這一生的業報如果是轉不過來,來生轉就不見得可靠。好比一棵植物,它花沒有開,它要會結果恐怕就沒有指望了。為什麼?先開了花,花開得好,我們想將來它的果一定結得好,總先開花後結果。花沒有開這個果就有問題,這是我們要覺悟!現在沒有花報,說將來有好的果報,這個你問我,我不相信,我不會相信。換句話說,我們自己的命運現在就要轉,現在果然轉了,這個開花,來生一定有好果報,我相信,沒有問題。

現世轉這個果報,我們佛門裡頭可以說最顯著,大家都知道的了凡居士。《了凡四訓》,確實要認真的去讀個十遍、二十遍,要認真的去學習,那是講世間法把我們的命運改造了。我在學佛的時候,剛剛學佛,朱鏡宙老居士送這個小冊子給我看。朱老居士現在住在大坑那個地方叫什麼?叫正覺寺,大坑正覺寺。他今年有九十二歲,老居士還在那裡,聽說身體也很不好,今天徐居士來告訴我。這一位是我初學佛,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我看了這個小冊子之後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就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對於這個世間五欲六塵的攀緣,這個心就淡了,為什麼?想了一想,這一生命裡頭都註定的,命裡頭既然定,該是你的,不攀緣到時候也來;不是你的,怎麼個攀緣法,到時候也不會來,那又何苦?正是俗話所謂說「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命裡註定的!所以攀緣的心就減少,一心一意就學道。在以往有很多人都給我算命,說我這個命短命,沒有福報,我也相信;說我這個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想想有道理,很相信,過不了四十五歲。所以學佛就把時間表定在四十五歲,四十五歲一定要完成,為什麼?四十五歲以後就不在這個世間了,所以修學也就比較上認真。

這個事情是確實的,四十五歲的那一年,我在大覺寺講《楞嚴經》,大覺寺結夏安居講《楞嚴經》。講經的時候害了一場病,害了一個多月,我也不找醫生、也不要吃藥。因為想想時間到了,一心一意就念阿彌陀佛準備往生了,一心一意準備往生。結果一個多月以後就好了,好了就算了!生活環境也是最近五、六年才安定,才逐漸的好轉。所以壽命的延長,有這麼一點點福報,這是現世轉的,這是花報,現在世轉的。還有些同修在家居士對我這個話還不太相信,他要去證實,他拿我的八字拿到算命先生去算命,拿我的八字去算。那個算命先生大概還不錯,看了一看這個八字很懷疑,他說「這個人好像不在了是不是?」他們這就相信了。結果人家說他出家了,那個算命的說,「出家要另外算,出家人不能夠照一般演算法,出家人另當別論,不能跟一般人演算法。」所以說命運,如果我們在修道這一生,現在生中不能轉變,說來生就不可靠。現在這一生轉變,花報,我們自己曉得開花了,後面一定有結果,一定有果報。

所以諸位修學,要記住世尊的四依法,世尊入滅的時候交代這些弟子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你要能守住這個四句話,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與佛在世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天天誦經,誦經是什麼?就是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誡,佛在講經,我們在聽經,我們誦經就等於聽經一樣,聽釋迦牟尼佛直接給我們講。這個意思懂就懂,不懂也不必追究,不懂沒有關係,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為什麼?熟透了就開悟!開悟了那才是真正解得如來真實義,才真正理解了。我們今天聽別人講,看古人的註解,那都是參考而已,不是直接的。好像我們跟外國人講話一樣,是經過翻譯傳過來的,不是直接的,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展開佛經是間接的,看古人的註解,聽人的講演,講演都是翻譯。直接的是什麼?展開了經卷自己有悟處,直接的有悟處,天天看天天有悟處,其味無窮。而且讀經,當然你們現在在學院,這個四年可以說在目前來講是奠定基礎,也可以說著重在佛學的常識,常識的修養。真正講修學,那是畢業以後的事情,畢業以後我期望諸位,佛講方便法,今天我們講方便法,不但世尊一代時教是方便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不是方便法。

我們今天非常遺憾的,是佛門不能夠振興,也就是佛門裡頭沒有一個代表佛法的道場。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權威的道場,哪個道場人家到那裡看看都不尊敬。像我們中國隋唐那個時候,我們中國許多的道場都是世界權威道場,印度的權威道場那爛陀寺,只有一個。我們中國有十大道場,它的聲望、地位與那爛陀寺都是相等的,也許還能超過它。你想想看,華嚴宗的五台山,那個時候是國際權威道場,全世界想學《華嚴經》的都到那個地方去學。浙江的天台國清寺是《法華經》的天台道場,那也是世界一流權威道場,要是想學《法華》的,就到浙江天台去學。終南山的律宗道場,慈恩寺的唯識道場,真正是了不起!那個時候的學風、道風,真是世間第一,帝王大臣各個都尊崇。我們今天看看,我們台灣,或者你看看海內外的寺廟,哪一個道場它能夠代表一宗一派東西?我們佛教衰就衰在這個地方。你們同學如果是要有心,要發了大心將來續佛慧命,你們要記住,自己一定要學一門。譬如說清涼大師,清涼大師並不是說除了《華嚴經》之外,別的他都不懂,那就錯了,他樣樣都通。雖然樣樣都通他只標榜一門,只標榜一個《華嚴》,一生只講一部《華嚴經》不講其他的,其他的經讓別人去講去。他只講這一門就變成了這一門的權威,就是這一部經的代表。不是他不懂《法華》,也不是說智者大師只懂得《法華經》,不懂《華嚴》,不是的,樣樣都通。你看這些大師樣樣都通,他只弘揚一門,他這個廟裡頭就等於說一個專科大學一樣,他只有一門功課,你要到這個地方學只學這一門,一門深入!

現在做個法師,有幾個今天跑到這裡,跑到那裡,把大好的光陰都跑掉。從前天乙法師在的時候,我就常常勸她,天乙法師實實在在跑死了,可惜了,她真的還有道心,還能夠很愛護人才。她有五個廟,每個月每個廟都要到一下,你想想看五個廟,一個月三十天,一個廟裡能住幾天?一年到頭就是這麼來回來回,一生就這樣過去,可惜!就這麼累死了。所以諸位要記住,你要想成就,你看我們古來這個大德,凡是成就的人他只有一個廟,而且一生不出廟門,印光大師的成就,是在普陀山藏經樓三十年。所以我在南部講經的時候,我就曾經勸過煮雲法師,我很懇切的奉勸他,他提倡淨土法門打佛七。我就勸他,你這個佛七就在鳳山蓮社,你老人家不要出蓮社大門,如果你蓮社長年打佛七,任何地方想打佛七都到你那裡去,你不要牽就別人,不要到別人那裡去。你就坐在這個地方做佛七道場,你能夠十年不出山門,你就是淨土宗當代的祖師。可是你往外面一跑就不行,大家對你就不尊重,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自己因為沒有道場,所以說是哪個地方請我,我就到哪裡去;我自己如果有個道場,我會坐在那裡如如不動。現在台北大家同修們建築一個圖書館,這個圖書館不能算是一個道場,只能算是一個弘法的機構,它不是個正規的佛教道場。換句話說,只能算是一個接引的場合,是宣傳佛教的場合,而不是修學的場所。所以諸位哪怕是有個再小的廟,就是一間茅蓬,你如果說是能夠在裡面住,二十年、三十年不下山能夠守住。三個人、五個人,譬如你學《華嚴》的,你就天天講,就三個人、五個人一遍一遍的講,清涼大師一生講了五十遍。不要怕人家不曉得,為什麼?這個東西不在名聞利養,在我們自己成就,我們自己有三、五個人天天講《華嚴經》,一年講到頭,講個十年、二十年根本都沒有人知道,也不要去管它,用不著去宣傳,用不著人知道。到有一天被人發覺,龍天把你推出,你就是一代祖師,這就是法緣成熟了。所以印光大師七十歲才被人發現,他弘法十年,你看他影響多大!我們台中李老師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

所以今天我們講方便門,這才是佛門的方便門,為什麼?佛門的方便門諸位要記住這個,雖說三乘,意在一乘。種種的方便都是要為了利益眾生,我們今天好,到處跑,工業時代大家都很忙沒有時間,這裡請我我也去,那裡請我也去,這個方便門開了。這個方便門開了,那就是俗話講方便出下流,「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方便不是佛門的方便。佛門的方便,我們想想,歷代祖師那些方法那是佛門的方便。譬如說是你在主持這一個道場,你看我跟煮雲法師見面,你這外面有信徒各個地方都請你,自己不要去,派你的學生去;你自己要一去,這就不成方便。自己如如不動,你們或者一年來一次,或者三年來一次,或者十年來一次,到我這裡來打個佛七,平素你要找我的時候,我派學生去,去領導你們打佛七,這叫真正的方便門。哪一個人提起你不尊重你!研究教也是如此。所以我對佛學院實在是沒什麼大興趣,我總希望這些大法師有這麼大的福報,學祖師。譬如說萬佛寺以《華嚴經》為宗,你就學清涼大師,我這個廟裡沒有別的東西,只有《華嚴經》。全世界想學《華嚴經》到我這來,我這裡是世界《華嚴》權威,一門深入,學的是《華嚴經》,修的是華嚴法門。譬如說台中慈明寺,我這裡是標榜《法華經》,學智者大師成為世界的《法華》權威。標榜一樣才會有成就,多了就不行,這就好像打仗用兵一樣,力量集中在一點,他能夠突破,容易成就。搞個兩樣三樣、四樣五樣,愈分愈多,力量統統分散了,結果到後來一樣也不會,這就可惜了。

諸位要想將來續佛慧命,要把佛法真正大大的興旺起來,確實一門深入。你學這一門,這一門的經論給諸位說,必須要背誦,這是不能缺少的。今天中午台中徐醒民居士來看我,談到背書,他的《四書》從小背的,到現在還是能隨手拈來,他沒忘掉,小時候背的。他在李老師會下有這樣的成就,實在就得力於《四書》的基礎。他從前是個基督教徒,很虔誠的基督教徒,跟我是好朋友。我學佛的時候,另外還有個同鄉,他們兩個在一起很好,兩個都基督教徒。兩個在我前面說,「我們要小心,我們決定不能上他的當,不能被他動搖,我們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有一年他生病住在醫院,我就送了一本《印光大師文鈔》給他看,他在醫院裡面一天到晚沒事情,也無聊沒地方消遣,送了一本書,他說「好!看看你們和尚到底搞的什麼名堂。」就看,看了一半的時候他給我寫了一封信,很有道理,他要我介紹給他皈依。我笑了笑,不動搖,現在也動搖,不但動搖還皈依了。我就介紹他到懺雲法師那裡皈依,從此以後就學佛,學佛有這樣的成就。所以諸位學東西一定要專,徐居士專攻唯識,你看台中所有一切講座,過去內典研究班,唯識的課程統統都他講。你學一樣才會有成就,學多了這就分心,就難!

現在你們諸位學課程這麼多,這等於學佛學常識,樣樣都看,樣樣都摸索,都接觸一下,哪一門喜歡自己心裡要有數,將來選定了,一門深入。自己有了基礎之後,將來開道場就弘揚這一樣東西,學古來的祖師大德有了道場坐道場,不要輕易出山門,這個樣子才有很大的成就。我們讀《了凡四訓》看到雲谷禪師,那也是當代了不起的一位大師,雲谷禪師平常不接見人。他的信徒也很多,都在市區裡頭,他每年有十天,這個十天的時間接見信徒,除這個十天之外,他不接見信徒。就這個十天他到城裡面去,在大的場合裡頭跟大家講講開示,跟大家結結法緣。除了這個十天之外,他又閉關又藏起來了,到深山裡面去。這也是我們可以學習,這個也講的方便法。千萬不能一天到晚到外面去跑,那個確實把一生的時光跑掉,道業也跑掉,學業也跑掉了。道與學只有把心定下來,才能成就,到處跑不會成就。再給諸位說,假如你們要想成就,不能住大廟,大廟什麼?觀光的人太多了,應酬太多了,信徒也太多了。搞什麼?搞小廟。但是小廟千萬不要去買公寓房子,現在有很多出家人買一棟房子,兩個人在一塊住,應酬經懺佛事,這個也就等於回家,也完了。

所以一定要住山,搭個小茅蓬,三、五個人在一塊進修,有幾個熱心的信徒護持,生活夠維持就夠了。我們出家人生活過得很簡單,愈簡單、愈樸素愈好,能夠增長我們的道心。古來那些大德、那些叢林道場,給諸位說,都是茅蓬漸漸變大的,絕不是預先有計劃,要來設計怎麼樣來建築,不是的,最先都是自己一、二個人住茅蓬。他有道、有德,以後人家聽說,有人親近他,人愈來愈多愈來愈多,多了怎麼辦?多了就蓋房子,再多就再蓋、再添!這樣形成的叢林,形成的大道場。不是預先有計劃,是逐漸自自然然成就的,這是希望大家要學習。我們講到方便,要懂得方便,你看看佛的方便不離開真實,這叫真正的方便;換句話說,無論一切的方便不離開覺悟。覺是佛,不能夠迷,迷的方便那是眾生,那不是佛法,不是佛經裡面所講的方便法門,更不是《法華經.方便品》裡面所說的方便。這是說到退席,我們聯想到眼前這些事情,以及我們如何來修學、如何將來弘法利生,我們要學如來的真實方便。底下有幾句話,佛在此地說得很好。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

這個幾句話很要緊,『九部法』就是說的本經,所謂九部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十二分教,十二分教諸位學過。《法華經》在十二分教裡面它佔的有九種,十二分教最完全的、統統具足的是《華嚴》,《法華經》裡面有九種。這是『隨順眾生說』,雖然是「隨順眾生說」目標是一個,『入大乘為本』,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不管法門有多少,不管佛怎麼個說法,逐漸它一定是歸向同一個中心點,這就是佛法。同一個中心點是大覺,佛是大覺,一定是歸於大覺,大覺就是佛,大乘就是修學大覺之法。可見得過去四十年中,說的三乘、五乘是方便、是誘導,逐漸的把程度提高,把水準提高。現在眾生的根性成熟,程度夠了,夠了這個時候就直接的說大乘法。這個地方大乘是一乘法,所謂是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個講法還是方便法,這就是入實的方便法,前面三乘是誘導入實的方便法,現在講的徹入,徹入一真法界的方便法。所以雖然都是方便,淺深程度、義趣不相同。所以我們今天開口方便、閉口方便這有問題,你到底是哪一種方便?這是我們要了解,所以說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我們要留意。如果說不懂得佛法的真正、真實方便,我們隨隨便便開口方便,閉口方便,那是要墮落的。到此地我們才明瞭,佛法裡面一切方便都是誘入大乘,到自己大乘根性成熟的時候,佛再以最後方便會權入實,融會從前種種的權巧方便入一真法界,這是最後方便。好,下課。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獎)

2

頂閱讀(312) 評論 (2) 收藏(3) 轉載(19)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前一篇:[轉載]今生每一個你見到的人都是業力感召而來! 凈空後一篇:[轉載]我後悔看晚了啊!即將有孩子的和剛有孩子的好好看看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七)
惟賢長老:法華經要義 · 中
慧愚整理法華經簡介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五
法華經概說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 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