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氣沉丹田法講解[轉] - 太極武術 - 納速武術論壇 - 武術之家 | 海納百川...

[太極史料] [文摘] 太極拳練習氣沉丹田法講解[轉]

太極拳, 丹田

太極史料

附加說明 -

以下篇文章為網上轉載而來,僅供大家學拳參考!納速武術網-武術之家 http://www.nasue.com

文章1

  太極拳周身動作複雜,開始學拳時,一般宜用自然呼吸,不宜強調配合腹式呼吸運動。應該在拳套熟練後再配合腹式呼吸運動。如果在練拳前後就單獨練習腹式呼吸運動,較易掌握其呼吸方法;等到拳套練熟,一經指點,就容易把呼吸和動作結合起來。

  練拳前後單練腹式呼吸法(練氣)介紹腹式逆呼吸法如下:

  下面就簡單介紹這種腹式呼吸的練法。

  「丹田內轉」與「氣沉丹田」結合的練法

  正身直立,雙足分開,寬與肩齊,屈膝圓檔,口唇輕閉,舌舐上顎,鼻孔自然地呼吸;全身用意識引導鬆開。頭部虛領頂勁,脊柱節節往下松沉,又要虛虛對準,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地松沉。左手屈肘,掌心向上,右手屈肘,松握拳,拳背輕貼於左掌心之上,左大指輕貼於右拳虎口處,餘四指輕貼於右腕骨背之下,雙手停於心口前,距離約4寸許;肘不貼肋,沉肩墜肘,胸部寬舒,腹部放鬆而又微覺充實;兩肩骨節微向前卷,使背部的皮膚有繃緊的感覺,形成「含胸拔背」的姿勢。頭部虛領頂勁,脊柱節節松沉,胸背部肋骨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與足掌輕輕沉住{目光平梘,屏除雜念,意存丹田,自覺心平氣和,姿勢穩當。然後兩腿分清虛實,把重心移在左腿,用意識引導腹部內臟從左腰隙起輕輕做弧形向左上方旋轉而上,雙手隨著微向左下方劃弧而上旋仍停於心口{同時配合緩緩吸氣,追隨內髒的弧形動作,這時橫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內收;吸氣將盡,肛門括約肌即微微收縮,如忍住糞便狀,使氣聚於下丹田(在臍下中極穴),略停一停。這是一吸。

  隨即繼續用意識將腹部內臟輕輕下沉.雙手亦於胸前心口下沉於臍前輕輕沉住;重心仍落於兩腿,同時,肛門括約肌隨即鬆開,緩緩以鼻呼氣,部分氣體從鼻孔流出,部分氣體似感下沉於下丹田;部分氣體似感流行於中丹田(臍部神闕穴);這時橫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地外凸。這是一呼。

  心要靜,眼神要照顧雙手的起落;身形要端正,不可搖擺俯仰;呼吸要「悠、勻,細、緩」,呼吸與動作要協調。

  這是向左方的內轉下沉法。向右方內轉下沉的方法用同樣的姿勢,僅是方向相反。可以交叉地反覆練習數十下。全身骨節和肌肉都參加活動,完成「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

  這種「以意調息」的腹式深呼吸法,有人稱作「內練一口氣」,也稱作「氣功」或「內功」。通過橫膈膜的不斷起伏,內臟做輕微的旋轉和按摩」運動,能夠活潑內臟機制,加強氣血循環,能夠治療各種慢性病。干百年來,我國的養生家、醫學家在實踐中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療病、延年的一種方法,也是極其合乎科學的。

  附帶要提出的,肛門括約肌一緊一松(緊的時間短,松的時間長),有助於治癒內痔,並能連帶地作用於泌尿系統而防治遺精病、便秘、小便頻數。

  拳套練熟後,可以按照「起吸落呼,合吸開呼」的拳式呼吸的原則,使呼吸與動作自然地結合起來。如果感覺胸悶憋氣,必然是姿勢有不正確的地方,引起肌肉不能全部放鬆,或是呼吸跟動作不能配合均勻,必須加以調節。如仍調節得不舒服,應該恢復自然呼吸,切勿勉強,以免發生流弊。

  練習深呼吸運動到一定程度後,會自然地產生「腹鳴」的現象,特別在練拳套每一姿勢到定式時和由定式變轉時由於腰胯的松沉和旋轉,最產生「腹鳴」。這是很自然的生理現象,是練習內功拳到一定程度後的初步的內體感覺,是「以意導氣」、「氣沉丹田」的結果。練氣功時產生腹鳴現象,要比練太極拳來得早,這是練氣功在一開始就「以意調息」的原故。腹鳴現象的產生,是由於以意導氣,增強了內腸蠕動,使腹內氣體相摩相盪所發出的聲音,對內臟只會有好的作用。練太極拳時有「腹鳴」應不以為奇,沒有「腹鳴」也不要故意追求,要聽其自然。當然,因病而發生腹鳴,另當別論。   文章2

怎樣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為拳家術語。在近世出版的武術刊物和古代流傳下來的拳經、拳論上,經常可見。老拳師們教拳時,也常把「沉氣」二字掛在口邊。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一、 什麼叫氣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說過:「以意引氣達於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說:「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說:「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以筆者愚見,氣沉丹田不是別的,乃是採用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並使之與拳式之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盡量向下膨脹,兩肋微微外開而肋骨則不要上提,下邊再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托住。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脅則向內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氣沿任脈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的形勢。胸、背、肩和腰胯始終放鬆,腹部則沉甸甸甚為充實。呼吸深長勻緩,作到「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的要求。形意拳大師孫祿堂先生教「鷹熊鬥智」的架子時,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極拳的」單鞭」時,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這些都是氣沉丹田的具體體現。這裡有兩點應該說明:①氣沉丹田不同於練硬功時的氣貫丹田和入力丹田。「貫」和「入」是努力向下壓氣使其進入丹田,「沉」則是順其自然而因勢利導。好象東西在靜水中隨著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靜自然,無一毫勉強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練拳是動功,其勢有開有合,有蓄有發;呼吸也必然隨之,有入有出,其氣也要有升有降,有緊有松,不能總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動,要有鼓盪開合,縱橫飛騰。這就是《神運經》上所說的「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式,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的意思。

二、為什麼要氣沉丹田?

練拳之目的,一是為了強身祛病,延年養生;二是為了克敵制勝、抑強禦侮。在格鬥中如何能發出大力且使此力產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對方失去平衡而傾跌,自己則穩如泰山?欲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按照拳經的規定,進行各個方面的練習而綜合運用之,「氣沉丹田」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從健身角度來說,練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關鍵。丹田二字,籠統地說是指從臍下到恥骨這一範圍,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腎臟亦在其附近,它們統統包括於中醫所說的「腎」這一概念之內。人的生長、發育、壯大、衰老等過程,是和腎息息相關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內分泌的功能緊密相關的。通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練習,可明顯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延遲衰老(中醫叫補腎)。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增強後,人就可能變得精力充沛,抵抗外來風寒濕熱的能力增強。對運動員來說,還可提高競賽成績。這一點筆者在多年教學和為人進行氣功醫療中,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從練內氣來說,丹田是生氣之源,先從丹田結成氣丘,然後即沿經絡運行,形成人體經絡場。所以練丹田者,可起「補腎」之功,腎氣足而後武藝乃得以精進。氣沉丹田時的腹式呼吸,使膈肌與腹肌力量增強,加大腹壓變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環,減少體內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臟的工作。從技擊角度來看,膈肌大幅度向下運動,肺體大幅度向下膨脹,腹胃等臟器垂注於腹內,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鬆、全身肌松肉墜,腹部充實而沉重,可使人體重心降低,在力學上體現了穩定作用,在運動中易於作到中正安舒,樁步穩健,靈活而具有彈性,既便於隨對方進攻之勢縱橫纏繞、引進落空,得勢時又便於腰為弓把的使用,發出丹田命門之力。這就是前輩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常說的「活潑於腰,涵蓄在胸,運丹田之力,發腎氣以擊人。」

三、怎樣作到氣沉丹田?

前邊已經提到過,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盪。對於具有一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作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塌腰松胯,開吸合呼,蓄吸放呼。吸為提,氣到中脘,呼為下,氣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氣沉丹田的要求。對於初學者來說,一時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練松靜站立,即自然樁是也。無論採取形意拳的三體式,八卦掌的定勁樁,太極拳的混元樁,或少林拳的馬步樁,都是一樣。按要求將姿勢站好,即將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貫注,氣勢騰挪。採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強,多著意於放鬆。每天早晚各站半個小時,練上兩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徹底松靜為佳。2、仍按第一步所採取的樁法松靜站立,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脅微向外張(不可向上提,胸部放鬆,勿有起伏),將氣提到中脘。與吸氣同時,兩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墜肘。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會陰仍要微微提住,兩脅向內向下合,同時兩手向外推,以意引氣,達於指梢,雙腳則五趾抓地。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呼吸時兩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來越小,最後變為以意領氣向回收,以氣催力向外推,從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動作。如此練上半年多(多練更好),即可進行第三步。3、選幾個動作簡單而蓄髮、開合、節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鑽、炮,八卦掌的雙撞掌、馬上開弓、黑熊反背,太極拳的雙峰灌耳、掩手肱捶、摟膝拗步,少林拳的掛月撞掌、十方戒、雙崩拳均可。將動作與呼吸緊密結合,一定要作到開吸合呼,蓄吸放呼,閃跳為吸,發力為呼。吸為提,呼為下。練時要慢,要自然,不須練多久,就可達到氣沉丹田了。這時自己會明顯地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腿肚子很沉,雙腳有入地之感,每一動作力之源都在腳跟,經踝骨沿腿而上,兩膝有力。但大腿與腰胯則鬆快自如,自腰以上,各處都輕鬆而靈活,動作幅度增大而靈敏迅速,整個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腳踝處,鞭桿在腰脊,兩臂兩手如同鞭梢。此後,無論練什麼拳套,不論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氣沉而不浮,步穩而不亂。動作發勁,整而不散,如同風吹大樹,百枝搖曳,妖嬈自然,妙趣橫生矣!   文章3

問:丹田在什麼地方?氣沉丹田怎麼做的?

答:中醫和氣功丹田所指的有所不同,氣功指:肚臍以下,會陰以上的區域,中醫指:臍下三寸

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鍊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鑒》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彙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納速論壇

  • 南少林八寶們丹田功
  • 丹田貫氣法
  • 氣沉丹田 淺釋

推薦閱讀:

天下精品論壇-【書籍交流專區】-易學書籍交流-瀏覽:一掌金[推薦]
唐博論壇:1851年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的宣言
美麗優雅的段染鉤針菠蘿花披肩,女士秋冬編織,快樂編織論壇
網易論壇將關停服務, BBS為何會走向衰落?
擇吉論壇:論豎造擇日

TAG:武術 | 練習 | 太極拳 | 太極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