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十三陵
05-28
本帖最後由 歲月的博客 於 2011-12-22 09:34 編輯 徒步十三陵 2011.12 2011年12月11日周日,我們和徐老師一行10人,徒步走了十三陵的十三個陵。以前,除了思陵,其他的都曾去過,但十三個陵一次走下來,這卻是第一次。 周日天氣很好,風和日麗,一點也不冷。我們早上9:45從七孔橋872公交車站出發,歷時近7個小時,於下午4點半到達小宮門車站,一共走了近23公里。因為出發晚了,一路走得很快,最後走下來,大家都覺得很累。 到康陵村時,原來想吃這裡有名的「春餅宴」,一打聽,原來這裡的「宴」是按人頭收費的,吃多吃少都是35元一位,不是我們想像的可以零點菜飯。此時我們剛吃過午飯不久,都覺得不餓,這種情況下包餐制當然不划算。於是大家商定,下周去爬大峪山的觀陵亭,下山後再來此地「赴宴」。 在小宮門等了20多分鐘的公交車,晚上7點鐘到家。為了方便,下面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記錄此行。
2.目前保存最好的神宮監——德陵監。神宮監是明朝管理皇陵的機構,每陵各設一監,其職責包括司香火、供洒掃、掌管陵園鎖匙、維護陵園安全,以及管理各皇莊、果園等。人說十三陵有十三監,可思陵葬的是明朝末代皇上崇禎,其陵寢是由清朝順治皇帝建造的,沒設思陵監,附近有個悼陵監,管理陵園的太監們就借宿在悼陵監內。悼陵監,原來這裡是嘉靖皇帝陳皇后的悼陵,因為觸怒皇帝,死後喪禮降低規格葬於此,設有悼陵監。嘉靖帝死後,隆慶決定遷葬陳皇后合葬永陵,其後此陵改為嘉靖帝的皇妃墓。顧炎武《昌平山水記》稱:「孝潔皇后陳氏,初謚悼靈,葬此。世宗崩,遷永陵,而其封兆尚存,旁有沈、文、盧三妃之葬,至今猶曰悼陵雲。」 3.德陵監的大門。 4.德陵,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1605-1627)的陵墓,其年號天啟,是一個喜歡干木匠活的皇帝,放任宦官魏忠賢專權,致使政治腐敗,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 5.經過修復橋欄杆的德陵大橋。
7.永陵的石碑。永陵建設用料考究,規制宏闊,與前七陵相較,規制僅次於長陵,而超過獻、景、裕、茂、泰、康六陵。清乾隆朝修葺十三陵時,因為木料難求,採取「拆大改小」的辦法,將永陵享殿等處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盡長陵選用,這樣修復後永陵的規制與其他陵相同了。這是民間傳說劉墉狀告乾隆「挖墳掘墓」故事的原本——此行我們路上,就聽了一位退休的老師給我們講述這段故事。 8.景陵,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1398-1435)的陵墓,其年號宣德。宣宗時君臣關係融洽,經濟穩步發展,宣宗和其父仁宗,並稱「仁宣之治」。 9.景陵的石碑。景陵的營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後,由英宗派人修建的。 10.長陵,是明朝第三帝(建文為第二帝)成祖文皇帝朱棣(1360-1424)的陵墓,年號永樂,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
12.獻陵,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1378-1425)的陵墓,其年號洪熙,和其子宣宗時期,並稱「仁宣之治」。 13.修復後的獻陵。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由宣宗遵照仁宗「山陵制度務從儉約」的遺詔營建的,確實比較儉樸,故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說。 14.慶陵,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1582-1620)年號泰昌,泰昌帝死時年39歲,做皇帝僅一個月,因服用紅丸斃命,史稱「紅丸案」,此案最後不了了之,成為明宮一大疑案,故史稱「一月天子」。 15.透過鐵柵欄拍攝的慶陵內景。由於泰昌帝是個「一月天子」,其陵墓由熹宗所建。
17.裕陵的圍牆。 18.茂陵,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1447-1487),年號成化。 19.茂陵,是憲宗去世後,由孝宗營建的。 20.泰陵,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1470-1487),年號弘治。孝宗在位期間,勤於理政,勵精圖治,故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稱為「弘治中興」。孝宗一生只有張皇后一位妻子,這在明朝的皇帝中是惟一的。
22.泰陵監的大門,還存幾分原來的氣勢。 23.康陵,是明朝第十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1491—1521)的陵墓,其年號為正德。武宗喜好聲色,如著名的「豹房」,即出自於他;武宗無子嗣,溺水得病而亡後,由世宗即位。《明朝那些事兒》,稱他為明朝276年來最能鬧的一位皇帝。 24.康陵的石碑。圖片中碑的左邊,是一個大停車場,許多遊客來此赴「春餅宴」。 25.離開康陵,在前往定陵的途中,看到的裕陵監村後的圍牆。
27.定陵,是十三陵中目前惟一被發掘了的,目前對遊客開放。 28.昭陵,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載垕(1537-1572)的陵墓,其年號隆慶。 29.昭陵,是十三陵目前對外開放的三個陵墓之一,需購票參觀。 30.思陵,是明朝第十六即最後一帝朱由檢(1610-1644)的陵墓,其年號為崇禎,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於煤山(景山)自縊身亡,為李自成所葬。清朝入主中原後,於順治元年改葬崇禎帝後,稱「思陵」。
32.王承恩墓。王承恩(1617年—1644),明末宦官,李自成攻進北京時,崇禎帝召集官兵,前來的只有王承恩一人。在王承恩陪伴下,崇禎登上煤山,弔死在老槐樹上,王承恩則弔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清順治帝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也為王承恩修墓立碑,將其葬在思陵門外。王承恩墓前一共三通石碑,照片中前方的為第二通,碑文800字,為順治帝親自撰寫;第三通碑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順治帝撰寫的。
1.此行的GPS航跡圖,紅色為航跡。
6.永陵,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1507-1566)的陵墓。朱厚熜,興獻王朱祐杬之次子,其封地在現今的湖北省鍾祥市,建有顯陵。武宗朱厚照駕崩,無子繼位。按照「兄終弟及」的祖訓,朱厚熜當上了皇帝,年號嘉靖,時年14歲。初登基時確實有所作為,後常年痴於修道,日求長生,不問朝政,讓首輔嚴嵩專國20年。海瑞因上《治安疏》,被世宗下了詔獄。
11.長陵的明樓和寶頂。長陵是十三陵中對外開放最早的(其他兩個為定陵、昭陵),其規制也是最高的。
16.裕陵,是明朝第六帝英宗朱祁鎮(1427-1464)的陵墓,其年號正統、天順。他寵信太監王振,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正統14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征,在土木堡兵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其後,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年號景泰。英宗回到北京後,代宗尊他為太上皇,將其軟禁了7年。後來景泰帝病重時,大臣發動了「奪門之變」,迎太上皇複位,改元天順,史稱「英宗復辟」。裕陵是十三陵目前惟一尚未修復的,今年9月,開始了修復工作,現在修復中。
21.泰陵的石碑。
26.定陵,是明朝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1563—1620)的陵墓,其年號萬曆。
31.透過牆頭,拍攝到的思陵。
推薦閱讀:
※可可西里無人區申遺成功,橫斷山會成為下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嗎?
※最強女性徒步背包選購指南—11款女包測評
※長線 ▏Salomon Comet 3D GTX女登山鞋測評
※timberland的大黃靴適合長時間徒步旅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