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85式:傳統套路拳理溯源

太極拳問世三百多年來,傳承不斷,創新不止,形成了陳、楊、武、吳、孫、李、趙堡架等諸多流派。已成為風靡全球的武術健身體育運動,堪稱國粹。  太極拳之所以有如此魅力,與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以道家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有關,也與其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有關,更與其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中醫經絡學、古代導引術和吐納術學說從而形成了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傳統拳術有關。  習練太極拳架是否要學習太極拳理論,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在平時習練中,我們看到不按拳理拳法習拳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有的習練者只是抱著活動活動的想法,不求甚解;有的習練者喜歡太極體操,那麼得按照體操的標準化要求來練習;有的習練者痴迷於太極舞蹈,那麼得按照舞台藝術的審美要求來排練;還有的習練者熱衷於參加各類競賽活動,那麼得按照競賽規則來訓練。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興趣多元化了,上述種種現象無可厚非。但必須清楚,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些都不是傳統太極拳。  只有符合拳理拳法的拳架才能稱之為傳統太極拳,也就是說拳理拳法是指導拳架套路的唯一準繩。但準繩並不完全等同於標準化或數字化的教條,否則就會千人一面。這就是為什麼不同流派的太極拳展現出了不同的風格、特點。這與他們對拳經、拳論、拳法和拳訣的理解、實踐和傳承息息相關。幾百年來,百家爭鳴,先賢們有關太極拳理論的專著論文數不勝數。由此而推動著太極拳運動健康蓬勃的向前發展。  楊氏太極拳八十五式傳統套路的獨特風格如拳家趙斌所言:「舒展大方,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兼而有之。」而對如何展現這種風格,趙斌先生認為習練中要做到:「柔和緩慢,虛實分明,圓活連貫,速度均勻,上下相隨,精神關注,呼吸自然。」這些行拳走架的具體要求,條條都是在對拳經、拳論的理解、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八十五式傳統套路的這種獨特風格之美與太極體操、太極舞蹈之美相比較,具有不同的氣場,不同的韻味,因而給人以身心愉悅的特殊感受。趙斌先生曾為此作詩:「意趣環生味無窮,恰似楊柳擺春風。練到柔和優美處,行雲流水一般同。」讀之如飲甘露,不覺自醉。  所以習拳必須要悟拳理,不按拳理打拳如同瞎子摸象。學習拳理,還須通過自身體悟加以理解掌握,不要人云亦云,以誤傳誤,否則自誤誤人。當然作為初始習練者也不必一開始就陷入到繁雜的拳理拳法中,可以在學會基本套路後,適當的學習領悟基本的拳理拳法,這對於拳架的摧僵化柔是有極大幫助的。  對於習練楊氏太極拳85式傳統套路者,我認為三位太極拳先賢以及他們所傳的拳理拳法是必修課,不可或缺。  第一位是近代太極拳先驅王宗岳宗師,其生卒不可考,有說為明代人,山西人氏。著有《太極拳論》、《陰符槍總訣》以及《打手歌》等。  王宗岳所著《太極拳論》可謂字字珠璣,極盡太極拳理論和實踐之真諦,被各太極拳流派奉為經典理論之首。  拳論開篇所言:「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直接指明了太極拳的理論來自於道家哲學的陰陽學說。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隨曲就伸,無過不及。」之句道出了太極拳的基本動作單元是屈伸、收放與開合。這正符合陰陽學說的中心思想即対立、互根、消長和轉化。  拳論中的「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的表述則提出循序漸進,逐級而上的學習規律。強調習拳要悟拳。  這篇拳論的核心部分是提出了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命題即「立如枰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這個命題表述了修鍊太極拳功法的總綱,即「偏沉則隨」是太極拳道法自然的入道法門,而「雙重」則是太極拳之病。拳論中給出了解決「雙重」之病的藥方,指出:「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就這個命題的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有千篇文章之多,足見此命題之博大深邃。  第二位是楊氏太極拳宗師楊班候,河北永年人氏(1837-1892)。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的次子。幼承嚴父真傳,繼承了乃父衣缽,習武悟性極高,尤其擅長太極大桿技術,武功卓絕。傳有《楊氏太極拳九要訣》等。  九要訣包含全體大用訣、十三字行功訣、十三字用功訣、八字法訣、虛實訣、亂環訣、陰陽訣、十八在訣和五字經訣。這些拳訣系統的闡述了楊氏太極拳的勁法、勁點、勁勢和機勢及其習練方法。  其中的《全體大用訣》更是精妙絕倫。他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優美順暢的表達了楊氏太極拳的所有招式及其體用含義,對習練者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位就是楊澄甫宗師,河北永年人氏(1883-1936)。楊露禪之孫,其父楊健候,伯父楊班候,他秉承乃祖乃父遺風,武德高尚,桃李滿天下,武功卓絕。集楊氏三代拳術之精華,逐步將楊氏太極拳定型為現今傳播最廣的八十五式傳統套路即澄甫架,成為楊氏太極拳的主流拳架。  楊澄甫宗師對於太極拳理論的研究更為精細,著述頗豐。1925年著《太極拳術》。1931年著《太極拳使用法》,1933年將其修訂為《太極拳體用全書》。傳有《太極拳法歌解》八篇,內容包括:對待用功法守中土、身形腰頂、太極圈、粘黏連隨解、頂匾丟抗解、太極陰陽顛倒解、太極輕重浮沉解和太極尺寸分毫解。  特別有意義的是,楊澄甫宗師口述的《太極拳之練習談》和《太極拳說十要》兩篇重要文獻更是詳述了習練楊氏太極拳的十大準繩,對於習練85式傳統套路更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這十大準繩包括: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想合,相連不斷和動中求靜。  在《太極拳說十要》這篇重要文獻中,在談到習練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的觀點時說:「 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  從這段文字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提出了兩個兩個論點,一是用意不用拙勁習拳才能獲得真正內勁。二是提出了太極拳與中醫經絡說相結合的觀點,而現代醫學也證明習練太極拳確有祛病健身之功效。  當然,前賢們的拳經拳論博大精深,後人在習拳實踐中通過不斷體悟,加以繼承和創新,有些問題目前還認識不透或持有不同觀點,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筆者以上所述掛一漏萬,不過是一己之見,意在強調拳理拳法的重要性而已。為方便習練者對照原作加以研習,特將這四篇拳論附之於下。

  太極拳論  太極拳論  王宗岳著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隨曲就伸,無過不及。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所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原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微信公眾號 和美太極 更多精彩等著大俠您  全體大用訣  楊班候傳  太極拳法妙無窮,掤捋擠按雀尾生。  斜走單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著封。  海底撈月亮翅變,挑打軟肋不容情。  摟膝拗步斜中找,手揮琵琶穿化精。  貼身靠近橫肘上,護中反打又稱雄。  進步搬攔肋下使,如封似閉護正中。  十字手法變不盡,抱虎歸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護中手,退行三把倒卷肱。  墜身退走扳挽勁,斜飛著法用不空。  海底針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閃化式,橫身前進著法成。  腕中反有閉拿法,雲手三進臂上攻。  高探馬上攔手刺,左右分腳手要封。  轉身蹬腳腹上占,進步栽錘迎面沖。  反身白蛇吐芯變,採住敵手取雙瞳。  右蹬腳上軟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雙風貫耳著法靈。  左蹬腳踢右蹬式,回身蹬腳膝骨迎。  野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搖化單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單鞭下勢順鋒入,金雞獨立佔上風。  提膝上打致命處,下傷二足難留情。  十字腿法軟骨斷,指襠捶下靠為鋒。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閃正中。  轉身擺蓮護腿進,彎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閉顧盼定,太極合手式完成。  全體大用意為主,體鬆氣固神要凝。

  微信公眾號 和美太極 更多精彩等著大俠您  太極拳說十要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錄  一、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涌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九、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太極宗師  太極拳之練習談  楊澄甫口述 張鴻逵錄  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術,歷來古人窮畢生之精力,而不能盡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學者若費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  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於技術上、生理上、力學上,有相當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須經過一定之程序與相當之時日,雖然良師之指導、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緊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鍛煉。否則談論終日,思慕經年,一朝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謂,終思無益,不如學也。若能晨昏無間,寒暑不易,一經動念,即舉摹練,無論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則一也。  近來研究太極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為武術前途而喜。然同志中,專心苦練,誠心向學,將來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於兩途,一則天才既具,年力又強,舉一反三,穎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滿足,遽邇中輟,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經一載,拳、劍、刀、槍皆已學全,雖能依樣葫蘆,而實際未得此中三味,一經考究其方向動作,上下內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則式式皆須修改,且朝經改正,而夕已忘卻。故常聞人曰:「習拳容易改拳難」。此語之來,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輩者,以誤傳誤,必致自誤誤人,最為技術前途憂者也。  太極拳開始,先練拳架。所謂拳架者,即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教,學者悉心靜氣,默記揣摹,而照行之,謂之練架子。此時學者應注意內外上下: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學之時,先此數句,朝夕揣摹,而體會之,一式一手,總需仔細推求,舉動練習,務求正確。習練既純,再求二式,於是逐漸而至於習完。如是則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變要領也。  習練運行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此二句,學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  一、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所謂要「頭頂懸」,若有物頂於頭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謂懸字意義也。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隨時咽入,勿吐棄之。  二、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腰之活動,初學時節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於板滯,功夫雖深,難以得益致用矣。  三、兩臂骨節均須鬆開,肩應下垂,肘應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  四、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於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  五、腳掌應分踢腿(譜上左右分腳或寫左右起腳)與蹬腳二式。踢腿時注意腳尖,蹬腿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腿節均須鬆開平穩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發腿亦無力矣。  太極拳之程序,先練拳架(屬於徒手),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則器械,如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十三槍)等是也。  練習時間,每日起床後兩遍,若晨起無暇,則睡前兩遍。一日之中,應練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後,飽食後,皆宜避忌。  練習地點,以庭園與廳堂,能通空氣,多光線者為相宜。忌直射之烈風與有陰濕霉氣之場所,因身體一經運動,呼吸定然深長,故烈風與霉氣,如深入腹中,有害於肺臟,易致疾病也。練習之服裝,宜寬大之中服短裝與闊頭之布鞋為相宜。習練經時,如遇出汗,切忌脫衣裸體,或行冷水楷抹,否則未有不罹疾病也。  作者:萬玉綱
推薦閱讀:

國慶出遊!教你拆解旅遊購物的五大套路!
征服妹紙最好用的6個套路
學習並使用,紙牌屋裡的技巧是怎樣一種體驗?
你有哪些連環套路問題?
陳式競賽套路56式太極拳圖解(一至二十八式)

TAG:傳統 | 太極拳 | 套路 | 太極 | 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