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3(轉發)
楊露禪學拳
說起陳式太極拳,必須要說到楊露禪。楊露禪是楊式太極拳創始人,中國人都應該聽說過的,那麼楊露禪捨命偷拳的故事大家更應該耳熟能詳了。故事是從宮白羽《偷拳》這部小說廣泛傳播開來的。
話說在河北邯鄲永年縣廣平府,有一個楊露禪故居,楊露禪的故事就寫在故居的牆上。不過那牆上寫的不是偷拳,而是寫的楊露禪三下陳家溝,一共用了18年時間學拳的事。我們可以想像,既然是18年當然就不會是偷了。偷拳只不過是藝術家的想像。當然在《偷拳》這部小說里還是有一些是真實的,說楊露禪原來是賣煤土的,賣煤土的時候偶然路過廣平府鎮「和順堂」藥店時,外面有人來鬧事,結果這個「和順堂」的夥計三下五除二就把鬧事人給打了,而且打的手法非常古怪,非常漂亮。這令楊露禪很奇怪,他無法想像一個夥計就有這麼好的武功。因為當時在永年流行的一種長拳叫「佛漢拳」,但是練「佛漢拳」的跟這個古怪拳法一打,皆輸。這個古怪拳的打法實在是太奇妙了,楊露禪見過幾次之後倍感驚奇,於是就到「和順堂」請教,提出想學拳。當時藥店的掌柜叫陳德湖,陳德湖說:「我不能教你。」楊露禪就問:「這是什麼拳?」回說這是太極拳。楊露禪又問:「這拳哪裡來的?」陳德湖說:「在懷慶府溫縣陳家溝。」楊露禪於是苦苦哀求陳德湖希望學習。陳德湖還是不教。
這裡有兩個說法,一個就是楊露禪為了學拳於是以賣身契的形式賣給陳德湖,當陳德湖老年回鄉的時候楊露禪也跟著回了陳家溝,但是陳長興還是不教他,於是楊露禪便每晚趴在牆頭偷看,結果有一次陳長興教拳的時候,楊露禪在牆上情不自禁喊了聲「好」,這一出聲,陳氏弟子當然就抓現形了。抓住楊露禪後陳長興發現家傳已經外泄,但看楊露禪是個人才,就把他收下了。這是一種說法,但是這種說法看來跟歷史有違背。真實的故事應該是楊露禪從陳德湖那裡知道了陳家溝以後,他就來到了陳家溝,在這兒開始學拳,而陳長興也就教他了。
不過我分析楊露禪第一個六年學習時間陳長興並不是全心全意地,實實在在地教他。舊社會的這些拳師他有考量性的,你有心你就學,有心你就悟,因為悟是完全靠自己的。不過楊露禪很用心很努力,六年時間練的也不錯,後來陳長興說你可以出師了,意思就是你到外面吃飯沒有問題了。過去陳家溝教你一套拳,不說教你一套拳,而是說:給你一碗飯吃。意思就是你學會一套拳你就可以有飯吃了。楊露禪就回到了廣平府,但是回去以後和人較勁,一般人雖然是贏不了他了,但是他自己覺得贏得並不像那個小夥計那麼輕鬆,那麼瀟洒,那麼自如。於是楊露禪決定又回去陳家溝繼續學習。再次回來,陳長興就問:「你怎麼又回來了?」楊露禪說:「我還想跟你深造。」這次他就開始學更精妙的東西了,於是又修鍊了六年。這第二個六年以後再次回到家鄉,和人較技的時候就完全變了,簡直是脫胎換骨,每每贏得非常漂亮,在當時名聲大噪,人們稱他是棉拳,意思是楊露禪的拳跟棉花一樣,「棉里藏針,如棉藏鐵」,這是當時對楊露禪的評價。
在家鄉又待了一兩年,楊露禪覺得師父的東西還沒學完,他認為真正的太極拳不能僅僅是把人打倒,應該還有更高的境界。這第三次再回陳家溝時,陳長興覺得楊露禪確實是個人才,是個難得的好學生,好材料,又繼續教他。這一點我也深有同感,因為在任何時期任何時代學生找好老師難,而老師找好徒弟也難。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落後,想一想都覺得太難了!不過今天也難,原因是雖然現在交通方便了,信息也迅速了,但是假信息也多了,真東西反而鳳毛麟角,即使是真的也很難分辨。尤其是「真功夫」你不親眼見一見,親手摸一摸,親自挨頓打,我覺得這件事相信的人很少很少。
楊露禪又學了第三個六年,也就是十八年以後,陳長興就對楊露禪說:「你現在功夫已經練成了,從我這兒走出去你已罕見對手。但是你不要驕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吸取人家的長處,集眾家所長,來豐富你自己。」
楊露禪叩別恩師,這時再回到廣平府的時候確實已和先前是天壤之別了,再和任何人搭手沒有人能夠在他面前走過一招,無論多高的水平搭手就飛。而楊露禪還不滿足,刻苦練習的同時,廣采百家技藝。傳說他常拿一隻麻雀放在掌心,麻雀怎麼也飛不走,因為它要飛走,就得藉助手掌的反彈力踮一下,但麻雀怎麼也在楊露禪的掌心借不到這個力。這不是絕頂功夫是做不到的,因為麻雀是活的,它總想飛走,楊露禪就總得把它「空」掉,讓它無力可借。這就是神乎其神的太極「聽」勁。
楊露禪雖然功夫很高,但是他也得吃飯呀,煤土是不能再賣了,於是就改賣藝了。結果擺攤無意間擺到了一個地方官員武禹襄的家門口了。這天武家的家丁就過來說:「你在這裡賣藝,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在這個地方賣藝,你沒有跟武家打個招呼可不行。」家丁仗勢欺人,結果就跟楊露禪發生了口角,接著就動手,這一動手,結果連邊都不沾,眨眼間自己就飛出去了。挨了打的這個家丁就趕緊回家,跟武禹襄報信,說外面來了一個人拳很怪異,從來沒見過,手摸上人就飛了,粘住就飛,很奇怪。武禹襄本人酷愛武術,他說有這種人?走去看看。一見楊露禪就有點惺惺相惜的意思,一打招呼,楊露禪就說:「實在不好意思,我只是想借一塊寶地糊口。」武禹襄說:「沒事沒事,先回家再說。」於是把楊露禪請到家去擺上酒宴,然後就說能不能把你那怪拳展示一下看看?
吃人嘴短,楊露禪就練了一套拳,把武禹襄看得如痴如醉,他從未見過如此美妙的拳術。因為武禹襄過去練的都是硬碰硬,很沖,很剛的那種拳路。一見楊露禪的身手頓時滿心喜歡,要求跟楊露禪學拳。武禹襄此人最可貴的就是不在乎門第的差異,正因如此楊露禪於是答應教拳。過不多久武禹襄又把楊露禪推薦給自己的二哥,武禹襄的二哥又把楊露禪介紹給了京城的瑞王爺。
就這樣,楊露禪就進京了。進京之後,楊露禪的拳又有了一個巨大的改變,變化就是--即使到現在我們看楊氏太極打起來仍然是那麼優柔華美,非常大度,有一種皇家的氣派。它的那種大度,禪味的氣勢,其他拳很少有,這就是文化相互滲透,積累的結果,因此說楊露禪是最早把太極拳發揚光大的人。
師爺陳發科
楊露禪在陳長興那裡學了許多年,才學到太極拳的真功夫。
卻說這陳長興,其父親陳秉旺也是非常出名的太極拳家,自幼習練太極拳,後就以保鏢為業,經常來往河南、山東一帶,山東的強盜非常怕他。
晚年的陳長興回到村裡開辦起了武館,在陳家子弟中遍傳太極拳藝,陳耕耘自幼跟陳長興學拳,學成後也曾以保鏢為業,一次保鏢至山東萊州府,降服了當地的大盜田爾旺,萊州的百姓出錢立碑紀念他。時在山東省任官的袁世凱看到這碑,就請了陳耕耘的兒子陳延熙去教他的兒子們練拳,共教了六年。
這陳延熙就是陳發科的父親,教袁世凱的兒子幾年後回家,陳延熙看到陳發科的太極拳功夫大有進步,就身著皮袍馬褂,兩手籠在袖子里,叫他的子侄齊齊上來圍攻。子侄輩數人一齊上前,陳延熙略一轉身,眾人都紛紛跌地。陳發科後來就跟他的弟子洪鈞生感嘆說,自己比父親差遠了,因為父親打人根本就不用手。
陳發科是陳延熙晚年所生,自幼身體虛弱,又加之受到過度溺愛,到十四歲時還沒有練出什麼功夫,後來因為一位堂兄感嘆陳延熙這一支估計到陳發科這一輩就完了,陳發科羞愧交加,從此偷偷苦練,三年後肚上的痞塊消了,個頭長高了,功夫大進。
1928年左右,溫縣縣城受到類似於邪教組織的紅槍會攻擊,陳發科帶學生參加縣城保衛戰。其時只留一個城門,陳發科手拿去了槍頭的白蠟桿站立橋上。紅槍會當然都是手持紅纓槍了,一個首領帶隊衝鋒,陳發科用白蠟桿向他的槍一抖,對手的槍就脫手飛了,陳發科趁勢向前一紮,當即洞穿了首領胸膛。
陳發科的功夫有多種傳聞,一震腳,屋頂的沙土簌簌下落,發勁處燈燭恍動有聲,隨手一發人就飛到牆上。我現在當然知道這一定都是真的。我還聽很多人講過,從陳長興到陳發科,他們這一支代代功夫都非常好,人品也有口皆碑!
功夫是不比不知道的,當時也有著名的太極名家請陳發科表演。人們一般都知道太極拳功夫練得越慢越好,誰知道陳發科練了兩趟拳才花了十幾分鐘,行動處翻飛跳躍,拳帶風聲,觀者無不瞠目。於是,有內行就看出了門道,說陳發科雖然「動作迅捷,卻是圓的旋轉,雖然發勁多,卻是松的,從手臂看,肌肉也不是鼓成塊的,應屬上乘的內功」。更有當時的頂級太極拳名家試著和陳發科推手,剛一接觸,差距立分,而且簡直如三歲孩子,被隨意前引後仰,顛來倒去,身法腰勁步法全都亂了。
陳小旺師兄講過這樣一件事:他父親陳照旭--也即陳發科的兒子--當年練拳練得很不錯後,就放鬆了,喜歡上了書法和中國音樂,每天花許多時間練習。陳發科很不滿意,有一次和幾位陳家溝的親人在家中閑談,陳發科就批評陳照旭不應該分心練別的東西,要繼續練好拳。親人們忙打圓場,說照旭的功夫已經很好了。陳發科聽後站起來,叫照旭和他推手,一搭手就把他打起幾尺高。照旭知道父親的苦心,也知道自己的境界仍差很遠,就把樂器、紙筆等東西燒了,專心練拳,功夫又長進了許多。
陳發科因其「挨著何處何處擊,將人擊出不見形」的高超技藝受到北平武術界的嘆服,從而在北平站住了腳,開始在北平傳拳,使得有300多年歷史、只流傳在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的陳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所以說,陳發科是陳氏太極拳發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陳發科因其武功卓絕,從學者甚眾,當時的京劇著名武生楊小樓也曾是其學員,只可惜的是,楊小樓學拳的時候年齡已偏大了些。但後世響噹噹的太極大師洪均生、李劍華、雷慕尼、田秀臣、馮志強等,無不是均出於陳發科門下。恩師陳照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陳發科的小兒子陳照奎,也就是我的師父,當時只有幾歲大,家中還住有一個十六歲女孩子,因身體不好跟陳發科練拳,一練就好了,相處久了,感情很深,就稱陳發科為爸爸,一直留在北京。
某一天,這一家三口都同時悲傷不已,陳發科坐在椅子上流眼淚,陳照奎背靠著牆大哭,女孩子站在他旁邊也在哭,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女孩子教陳照奎讀書,陳照奎不認真,幾歲的孩子嘛,學不會,她就打了陳照奎一巴掌,陳照奎當即哭了,女孩一見也哭,此情此景,陳發科忍不住也哭了。
這就是家學的傳承,練武不忘習文。陳長興這一支為什麼一直太極拳傳得很好呢?就因為他們一直注重文化,太極拳其實就是個「文化拳」。算起來,陳家歷代貢獻最大的傳人,大都是文化素養較高的。能做長短句的創拳人陳王廷不用說了,第六代傳人陳長興留下了《十大要論》等拳理論著,第八代傳人陳鑫留下了《陳氏太極拳圖說》,到第十代,也就是我的師父陳照奎,他的文化水平如何,我當然最有發言權了。簡單說,練武的人中很少有他看那麼多書的,而且不限於古書,也包括現代武術典籍及現代科學、人體力學等書籍,我一步步地走向想從科學的道理上把太極拳弄清楚,可以說正是從他那裡啟蒙。他的一手好字,每每總在我腦海里回味,那每一個筆劃都像是一趟行雲流水的拳法。
如果單從教學藝術上講,陳照奎老師是我終身難以再覓的太極「明」師。因為陳老師不僅拳藝精湛,且善於總結條理,將複雜的道理簡單化,將玄妙的理論科學化,善於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說:「我父親的功夫比我好,是一個好的拳師,但不是一個好教師。一個好的老師所講的東西應該讓學生聽得明白,還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如果學生不明白你講的道理,又怎能學好拳呢?……教拳我還是有辦法的!」
恩師講拳時,講究以理入手。他上課分為三步:第一步他講大家聽、看,可以記筆記;第二步他帶領大家一招一式地練習;第三步讓每一個學員在他面前單獨做動作,他來進行指導和糾正。這樣的教學方法非常適用於小班教學。學員們聽得清,看得明,搞得懂。儘管那時候學員收費到每人每月50元,已經是非常高了,但是大家熱情不減。馬虹師兄在他的回憶文章中談到他為了學好太極拳,在鄭州學拳時交了雙份學費,這一方面可見師兄學拳之心熱切,也說明了陳老師的魅力之大。
陳老師講拳的第二個特點是分解細膩。每一個拳式動作都要分解為七、八個小節,每一個小節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頭、眼、肩、肘、手、腰、胯、腳等都有細緻的要求,在講第二遍拳即拆拳時,對每一個哪怕是極微小的動作都要將其實戰用法講解清清楚楚。陳老師常說:「你們學的這趟拳沒有任何邊角廢料,任何一個過渡動作都有它的含義,要求大家留心注意。」這和陳家溝老拳師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有很大區別。記得我七下陳家溝學拳,拳師們講得少,領練的多;他們提倡的原則是練拳不練招,拳到精時自會用,拳練萬遍神靈自顯。
陳老師對學員的要求很嚴,他要求學拳就要學得規規矩矩。學員有時偷懶,但是老師從不放鬆要求。無論學員的那一個動作達不到位,你就得幾十遍的再去練,他也會不厭其煩地為你示範講解。有時候還會言辭激烈,責罵相加。由於陳小旺是陳老師的親侄兒,自家人也就比較容易享受這種「特殊待遇」了。記得1975年到北京老師家裡改拳,我一個「翻花舞袖」做得不好,老師一個禮拜沒有給我往下接拳。這是他獨有的教學風格。
陳老師教的雖然是「私塾」,但有一種「院校風範」,他還有那麼一點「師道尊嚴」。他講課精心,也要求學員聽課認真,不懂即問。他不喜歡學員拿上課沒聽懂的問題下課問他:「你上課認真聽了嗎?認真聽了,那你為什麼不會!」如果你回答「沒有認真聽」,他肯定會說:「那你來幹什麼?」
總之,如果把陳氏太極拳的發展分作四個發展階段應該是這樣的:陳王廷是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陳長興是整理為頭套、二套拳的奠基人,也是傳向外姓人的一代宗師,陳發科是走向溝外,把家傳正宗太極拳拳架傳至北京的一代宗師,而我的師父陳照奎則是將家傳正宗拳架傳向全國、推向世界的一代宗師。五大流派
太極拳經過長期的流傳,在陳式太極拳之後,還發展出了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等五大派系。
楊式太極拳就是以楊露禪的名字命名的。楊露禪經武禹襄的哥哥武汝清介紹到北京一戶姓張的家裡教拳時,小宴之後的楊露禪就演了一趟太極拳。這張姓家中另有武師,見楊露禪的拳如捕魚摸蝦,就不屑地問楊露禪練的是哪路功夫?楊露禪說:「沾綿拳。」武師又挑釁性地問:「能不能打人?」楊露禪答:「除了銅人、鐵人、石頭人不能打,凡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都可以打。」遂在院中擺開陣勢來,張家武師一個個怒目金剛似的上來,但一觸之下即被楊露禪拋出丈外。從此楊露禪名聲大張。後又任旗營教練,晚年進入王府。楊露禪大子早喪,於是叫次子班侯,三子健侯一起進京輔助自己授拳。
楊露禪次子楊班侯在歷史上是個聲望很高的人物,性情剛烈,好與人斗,其技被傳神乎其神,各類傳奇故事不脛而走。如拳擊雄縣劉,擂打萬斤力,智勝飛刀張,白臘桿救火,以及班侯辦案,班侯訓馬,等等。
楊露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但楊班侯因性格原因並沒有多少相隨弟子,倒是為人謙遜內斂的楊建侯從學者甚眾。建侯又有三子,長子兆熊,次子兆元,三子兆清,字澄甫。楊澄甫大有乃祖乃父遺風,兢兢業業,溫和篤實。繼北平傳拳之後,傳藝遍及武漢、南京、廣州、滬杭,桃李滿天下。他又集楊氏三代之經驗,將楊氏太極逐步定型。
武式太極拳武禹襄,河北永年人,初學於同鄉楊露禪大架套路,後慕名至陳家溝,求陳長興教拳。陳長興介紹他向十五世陳清萍學拳,陳清萍的架小而緊湊合,加圈纏絲,是陳式太極拳小架套路的支流。武禹襄在楊式大架、陳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現代的武式太極拳。後傳其甥李亦畲,李再傳郝為真,郝為真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為業,武式太極拳開始外傳。其特點是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吳式太極創始人為吳全佑,楊露禪在京授拳時,全佑受益最佳,長於柔化。後全佑又從楊氏次子班侯繼續深造,事師最孝,學習篤誠,兼得楊家父子之長,稱著京城。據說某天全佑在書房讀書,忽有客人來訪。全佑出客廳相迎,只見客人已經進了大門。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說:「晚生拜見。」全佑拱手還禮的一瞬間,只聽得咣的一聲,來客突然飛起,倒撞到客廳門外。周圍的人無不大驚失色,原來客人在施禮時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來。但全佑拱手還禮的瞬間,連消帶打,便把來客騰空發了出去。吳全佑後傳子鑒泉,吳鑒泉即為吳式太極拳集大成者。
河北完縣人孫祿堂天資聰穎,先習少林,13歲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學習形意拳。李魁元又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父郭雲深繼續深造。但並不滿足的孫祿堂後又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師程廷華學藝。由於孫祿堂本來功底深厚,又得程師竭力指教,苦練年余,盡得八封掌的精髓。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徒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遍訪少林、武當、峨眉,較技從未遇對手。1912年機緣巧合,孫祿堂訪到了吳式太極名家郝為真,盡得其真傳,後經數年曆練,終於將形意、八卦、太極三家合於一爐,融會貫通,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孫祿堂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擊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武林中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稱。
綜上可以看出,太極拳歷代得以發揚光大,除了這些開宗立派者個人的智慧與修為,以及種種的機緣巧合之外,其傳承的源頭哪一個不是名門大家,哪一個不是千年百世始出的宗師呢!
推薦閱讀:
※【概覽系列】《刻意練習》——天才?有跡可循(上)
※牛上作畫驚呆眾人!原來高手在民間!
※吳韋朋: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別人眼中的高手
※張兵: 你想快速成為頂尖高手? 你需要這個。。。
※采銅:10條思維法則,教你成為更厲害的人 | 混沌大學清單